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

时间:2019-05-15 04: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

第一篇: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

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其解决之道

文管2012级 12140051004 陈骏

摘要: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不断加快。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层面的跨文化交流合作都不断增加,同样的跨文化层面的冲突也不断的出现和被关注,对于跨文化冲突的认识探究,对于当代人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李安导演富有代表性的以跨文化冲突为主题的电影《喜宴》着手,探讨关于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及解决之道。

关键词:喜宴

跨文化冲突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文化差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文化要素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长的人们的交流过程之中。李安的《喜宴》电影以一个现代中国特殊家庭为背景,通过代表中国传统保守的文化的父亲一辈人,和代表崇尚西方自由解放的儿子一辈人的文化冲突阐述了自己关于现当代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思考。故事的缘由在于伟同的父母亲因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思想,迫切希望儿子伟同能够早日结婚生子,而伟同在接触西方文化感染下却崇尚个人的自由、解放、幸福,甚至有了自己的同性恋男友赛门。伟同最终在父母催逼之下与房客女子葳葳假装结婚,却因醉酒动情而假戏真做,居然还有了爱情的结晶。故事到此伟同、葳葳、赛门陷入了感情的危机和矛盾之中,最终在相互的交流理解之下达成了共识,故事以三人共同生活的戏剧性妥协性结局告终。伟同的父亲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虽然经常保持沉默,但一直洞悉全情并推动一切,与伟同所代表的的西方文化进行无声的对抗,最终虽然妥协但仍然达到了基本的目的——让高家能够传宗接代下去。在这部影片之中,书法、旗袍、彩礼尤其结婚喜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而同性恋、教堂婚礼、葳葳和伟同对个人幸福自由的追求则体现了西方的现代文化,在眼花缭乱的生活轻喜剧背后,是两种不同时空的文化背景的冲突。由这部影片为基点,足以引发我们对于跨文化冲突原因的思考以及对其解决之道的探索。1.跨文化冲突原因 1.1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文化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财富,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物质存在决定。世界各个地区的物质存在都不同,因此文化显然也各异。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通过社会新闻等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显然也由此可以明白社会各地的文化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分析比较,荷兰文化学专家霍夫斯坦特提出了四维的国家文化模型。为了阐述国家文化,霍夫斯坦特运用了基本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主要强调下列因素: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男性主义/女性主义。权力距离是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成员对不公平的权利分配所接受的程度, 它考虑的是文化如何解决不平等问题。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种文化中的成员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每个人是否将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 人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否主要依据自己的成就、地位以及其他特征。男性主义/女性主义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占主流的价值观是男性通常所拥有的自信、金钱、武断、强烈的成就欲还是女性通常所拥有的对弱者的关注、恭谨、谨慎以及注重生活质量等。通过霍氏的四维文化比较理论,我们显然可以认识到以上四个方面是各个国家地区文化差异表现的主要基础方面,而由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可以推测各地区人们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比如日本的男性主义、女性主义指标中,显然男性化大,生活中充满了大男子主义的体现,不管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又比如东亚地区自古儒家的大团体宗法格局的集体主义和西方历史悠久的个人主义的巨大差异。除了以上霍氏提出的四个基本比较方面外,文化差异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由中国和西方为例。1.1.1思维方式

西方的思维倾向于逻辑分析,重在理性表达和思考,做事讲究条理性,而中国的倾向直观整体性,有笼统和模糊性。我认为这和两地区的自古哲学传统是分不开的,西方重系统理性的论述,东方重本心体悟和情感的沟通体会。1.1.2行为规范

中国自古重视礼的规范,提倡忠孝节义的种种儒家行为规范,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宗法制的礼仪要求,而西方讲究的是自由平等开放的个人主义。中国对上级长辈要很尊敬客气,西方显得平等简单很多。很多细节的礼仪规范也很不同,比如西方的亲吻见面礼对东方文化就是很难接受的。1.1.3价值取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法制国家,家族传统在个人生活中有重大地位,比如影片中的伟国父亲对于传宗接代的看重正是基于此,由于大家族的传统又形成比较浓厚的集体主义观点,家国天下的情怀在每个人心中情根深种。同时推崇的是一种委婉迂回、谦虚客气的表达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会经常让习惯直接表达的西方人士困惑。1.2认知方式上的差异问题 1.2.1无视忽略客观上的文化差异

这是一种在跨文化交流上最基础的错误,由于忽略文化差异的认识而简单判断,不过这也是经常由于经验不足导致的错误。1.2.2缺少文化差异的足够认识

这种问题应该是我们最经常犯的错误,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认识,信息掌握的不够导致。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积极的了解学习其他文化的差异所在,获取足够的认识。1.2.3盲目自大的观念

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证明了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观念的完全失败,这种文化自恋、盲目自大的观念很大部分是由于井底之蛙般的缺乏对其他文化认识了解导致的。1.3世界一体化格局的加快

自从西方大航海时代以来,从帆船到轮船,从马车到火车,从飞机到宇宙飞船卫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不同地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世界一体化的格局正在不断加快,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时间频率大为增加。这也是跨文化交流冲突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2.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式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先施于人。

这两句话我觉得分别代表着中西方关于人际交往的极大智慧所在的表现,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人际交往中很大的矛盾就在于为了自己想得到的去牺牲别人的利益,也就是损人来利己,这样就会激起他人的不满。“己之所欲,先施于人。”是圣经里的智慧,告诉我们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要先怎么样去对待别人。两句名言都强调了一种他人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人类道德品质的精髓所在。2.2跨文化理念和能力的培养

2.2.1建立文化全球化的理念,认识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世界文化富有多样性。“文化全球化, 简单来说,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 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拓宽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思维空间, 有助于人们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多样性的文化交际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文化全球化促进了多元文化并存、互渗和互补格局的形成, 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将多元文化放在平等的地位予以考察;凸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将对文化的研究和对人类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 从而发现跨文化交际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建立文化全球化的理念,正是要求我们将文化全球化的认识牢记并实践,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平等的交流沟通,互相促进发展。

2.2.2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优良品质和能力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其优良个人品质和能力带来的人格魅力,拥有优秀的品质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克服个人的思维定式和偏见。

每个人在生活中随着知识经历的丰富发展会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事物独特的认识,个人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固执的坚持自己的个人认识会导致人际交流之中的困难和矛盾,这也是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克服个人的思维定式和偏见对于平等宽容的交流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动沟通,勇于认错,具有积极主动性。

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了解的不够或者面子等问题造成的,而解决这样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主动的去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认识自己的错误时要勇于认错,坦诚相待。

三、平和的心态

平和的心态是在人际交流中不骄不躁,耐心的沟通,对于他人的问题富有宽容性。在交往中最容易引起愤怒等情绪的就是缺乏耐心的交流,甚至笑话别人的错误。而实际上这样并不会有任何好处,孔子说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交流需要一个既定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喜宴》电影中父亲明知伟国三人之间的关系但仍然保持沉默,最终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妥协的目的。假如一开始就摊牌勃然大怒的话有可能反而造成伟国的逆反心理,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破坏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列示:

1.辛燕.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电影文学》2013年版第三期106-107页

2.阮平.跨文化合作中的冲突及解决之道.《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8期 3.贾宁.跨文化交际冲突及其解决途径.<新视角》2008年第一期127 4.成瑾.试论跨文化冲突以及解决方案.《兰州学刊》2006年第六期144

第二篇:跨文化冲突原因及表现形式

1、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原因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引发企业内员工的心理或行动上的排斥、斗争或对抗。由于不同的文化形态拥有不一致的价值观或行为模式,当不同的文化存在于同一个组织内,而组织却要求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时,文化冲突便会产生。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跨国公司内的文化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失的,这为跨国公司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跨国公司内文化冲突的形式各异,引发冲突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引发文化冲突的各种要素往往会交织在一起,从而造成冲突加剧,使得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难度增加。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1国家、民族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文化拥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延续性、独特性以及非物质性的特点,所以导致每个民族间的语言、性格、传统、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都不同。而每个国家都有与自己国家政体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国家、民族间的差异,很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1.2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重要性意义的评价和看法。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由于人的言行举止是受到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不同的人生活背景和环境不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家庭以及周围环境会潜移默化向个人灌输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一般来说,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差异是各种因素中最难以消除、最根深蒂固的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冲突给予跨国公司管理者很大的挑战。1.3 行为规范差异

行为规范的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网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2.1 员工之间的跨文化冲突

跨国公司员工多元化是指跨国公司的职员的构成在国籍、性别、种族、年龄等方面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教育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极易导致冲突的发生。跨国企业内的员工之间由于语言沟通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妨碍了他们在工作中知识的顺利交换,从而导致很大的文化冲突。例如,日本民族很喜欢使用“Yes”,如果说“No”容易在日本人心中造成一种无能的印象,同时这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这导致了他们在讨论谈判的时候,无论能否办到的工作都会频繁的点头说“Yes”,从而使得合作者对他们的真实意图不了解,给交流带来麻烦。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员工生活、工作上的行为习惯也会导致成员之间合作增加阻碍。另外,跨国企业中某些员工常常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且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观点去观察和理解其他文化,难以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比如跨国企业内某一方员工一直流露出的对自己本民族的盲目自大、在态度和行为上不尊敬其他员工,这回导致员工间关系陷入僵局影响工作效率。

2.2 管理方式的跨文化冲突

跨国公司由于各个分公司所在的地域、民族、企业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或者公司内部管理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方式、决策模式以及经营理念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和冲突。

2.2.1 经营理念的跨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在经营目标、时间取向、价值观、风险规避等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就东西方的对比来说,东方管理着比较注重短期性的经营行为,喜欢打“有把握的仗”,非常注重短期的计划和收益,在投资方面也比较保守,对不了解的事物不敢冒险,面对机遇和挑战会犹豫不决,当企业收益较好时优先考虑的是收入分配问题而非企业的再成长问题。所以中方管理者最常用的方法是快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获取收益从而达到短期盈利的目标,对长期发展的关注较少。而西方管理者更侧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认为制定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一样重要,所以,他们会敢于冒险,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愿意用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来使企业生产进一步扩大。所以,经营理念不同导致同级管理层或上下级管理层之间关系紧张,严重时会引发双方矛盾。

2.2.2决策模式的跨文化冲突

由于决策者来自于多元文化背景,这将会改变决策模式的类型。在跨国企业中,这种多元化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决策的重点、程序、集权与分权、时效与质量等方面产生巨大差异,从而影响和改变决策的模式。西方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都想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从而达到高效率的保证。欧洲人当中尤其是德国人最善于逻辑思维,考虑问题的时候非常严谨和周密,做事情稳健谨慎,严肃认真,他们的高层决策者往往会追求决策经济科学化、风险最小化、决策民主化,各项管理决策行为都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日本人的文化制度属于集体决策制度。如DHL(德国邮政)分公司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会拿到高层会议上解决,除了一小部分的中小企业老板一人决定,决大多数的大企业都会采用“立案票议”的决策制度。分公司的决策顺序是由下到上,之后再由上到下的顺序落实,逐级向上汇报反馈;与此同时,各各相关的部门也会进行横向沟通与交流和协商从而达到一致通过。最后,再由最高管理层审批。这种决策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2.2.3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跨文化冲突

美国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从招聘与选拔到培训与开发都体现了其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影响。管理者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选拔人才,在授权与监督方面,美国的跨国公司总部较少干预子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公司管理人员也较少干预下属的工作,他们能给员工提供独立自主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薪酬制度方面,主要的是以职业岗位为主,补贴、奖金为辅的模式,一些企业还实行个别员工持股制度。普通的生产线的员工实行岗位等级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按照各种工种的技术水平高低来划分。在每一个等级中,又会根据工种的不同来分出几个级别。生产线员工的工资一般是计时工资,其工资标准通常一年调整一次。企业会有计划地提供本企业的股份给一些员工,从而使得这些员工能够得到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使得他们在年底分红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管理者注重对员工的考评,通过这些考评能够决定员工是否能晋升。以员工的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标准,以能力的高低作为员工是否能够晋升的依据。

在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

32、33],如日本电气、索尼、丰田等,在人力资源方面都有自己独特有效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招聘卓越人才,在竞争中不断优胜劣汰,不断地将更优秀的员工提高到更高的管理层次上。日本跨国公司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更加注重“精神”,强调管理者的责任心、忍耐力以及合作的习惯,企业倾向于自己培训管理者,有自己的培训体系,MBA等普通管理教育对日本的管理者几乎没有个人价值,跨国公司总部统一安排分公司的人事调配,管理者对下属的干预较多。日本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绝大部分的跨国公司选用职能工资制。职能工资制度是由员工完成工作能力来决定的工资制度,也称能力主义制度。能力主义制度是指以人事考查制度、职能资格制度、能力开发制度和职能报酬制度四个主要内容为中心,包括: 自荐制度、晋升制度、适应性调查制度、目标管理面谈制度等等具体内容的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式。

总之,由于跨国公司内部的管理者经营理念不同、决策方式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同,必然会导致文化矛盾存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

2.3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跨文化冲突

由于各国历史发展不同,最终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体系各不相同。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性质,信奉特殊的理念,政府干预或国际制裁给跨国公司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中,不同国家的财产核查、产品质量标准等可能不同。此外,东道国还可以修改“游戏规则”,改变贸易政策来改变跨国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从而影响其经营活动。

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指与本国不同的法律政策和法律制度所带来的风险,包括税收、环境保护、劳工保护、出口外汇等。忽视法律风险会使跨国公司增加投资的盲目性,加大跨文化管理的难度。

2.4与客户的跨文化冲突

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持续获取利润的源泉。但就跨国公司而言,其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可能不同地区的客户需求不同。如果在所有的地方销售同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话,必然不会吸引消费者,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美国惠而浦(家电制造和销售厂商)在进入入中国市场时,没有从根本上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进行了解,将粗大和实用的具有美式风格的家电引入中国,忽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更偏爱小巧灵活的物件,对产品的设计风格没有一点变化,由此影响了其产品在中国的销售。

2.5与合作伙伴的跨文化冲突

如果跨国公司选择本国国内的合作伙伴的话,跨文化冲突可能只在小范围内存在;但如果跨国公司选择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则合作双方的文化需要作出较大的调整,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就会随之而产生,文化冲突将难以避免。美国惠而浦公司[22]与上海水仙电气有限公司合作之初,双方都对对方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缺乏了解,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方法的延续,管理的制度比较混乱。而惠而浦公司的管理体系是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当中国市场直接引入其规范的管理团队以及管理制度以后,由于对中国的市场并不熟悉,导致很多管理策略无效,还使双方管理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2、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过程

第三篇: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内容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交流的背景下,我国多次在国际社会中提到和谐社会,国际梦等观点。这是我国关于文化交流时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和解决办法。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为案例,以中美文化差异为典型,来从不同角度介绍中美文化,并通过文化产生的背景,文化传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差异 冲突 刮痧

前言:《刮痧》故事发生在一个在美国圣路易斯生活的华人家庭,当丹尼斯肚子受凉引发肚子疼时,刚刚到美国的爷爷利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技艺治疗好了孙子丹尼斯的病。但是在刮痧这种技术并不被美国人认可,并被误认为是老人虐待丹尼斯,然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结局是误会解决,老人和孩子的得到了合理的对待。

1.《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

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要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从跨文化差异来看《刮痧》中西方文化冲突也必须要遵循这条路线。表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艺术,以及当地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深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群体的价值观,认识观,行为方式。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跨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冲突。

1.1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表层文化差异

表层文化包括当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艺术,以及当地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在电影《刮痧》中,主人翁徐大同在表面上来看,已经是一个融入美国社会的华人了。因为,徐大同拥有美国定居的绿卡,有一份获得同事认可和老板赏识的工作,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完全按照西方的行为方式生活,牛奶奶酪和披萨。但是,因为老父亲的刮痧而带来了美国社会对徐大同的一系列不信任而导致工作和人脉都失去。这种电影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出,徐大同虽然在表面文化中已经被公众认可,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仍然没有融入当地的社会,同时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2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层文化差异

深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群体的价值观,认识观,行为方式。其中价值观是最明显和最核心的事物。价值观是一种由当地文化,当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公共形成的一种观念。它是引发不同文化冲突的根本所在。一种文化有着固有的排斥文化特点,要么被同化要么同化进入的文化 1.2.1美国文化很有代表性,反映着西方主流文化的特点。美国文化强调自我,强调个性,这与西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西方主流文化注重社会契约,注重法律和理性的制约,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人,也有自由化的倾向。中国文化也是目前的东亚文化的核心,主要强调人与人直接的关系要重人交往,重伦理和感情,但是由于太强调人与人直接的关系,造成了法律观念淡薄的趋势。这里本文将从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来解释电影中不同文化的冲突。

1.2.2 价值观中的处事观。一是,美国文化重视法律,喜欢按照法律证据来解释出现的问题。在法庭上,由于徐大同打孩子不能被西方人接受,所以被取消了监护权;因为孩子身上有刮痕,所以老父亲被诉讼,这与《北京遇到西雅图》中,女孩手写一个help而造成陪同她去的一个女孩被逮捕是一个原理。这些都是西方主流的观点,重视现实中的证据,忽视伦理亲情。二是,中国文化重视人情味,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是情的有可原的。同时剧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在医疗上的差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系统。西医认为哪有问题,问题就应该出在哪。

1.2.3价值观中的家庭观。一是,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我国讲究以孝为顺,讲究孝敬老人,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所以,片中的许大同为了孝敬而接来了父亲,为了去警察局接回父亲而把儿子独自放在家里面。儿女们在自己眼里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着养育之恩和爱护之意,打儿子是出于对儿女的爱,这在国内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不管是打自己的儿子还是别人的儿子,这是侵犯人权的表现。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许大同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1.2.4价值观中的朋友观。中国虽然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在实际中,中国人看重的是朋友之间可以相互扶持,救助于危难之间。在平时,要经常交往,情感维系,在危难时要挺身而出,救苦救难。所以在片中,许大同对昆拉的出庭指控怒不可斥,非常恼怒,认为昆拉不够朋友。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加乐意将朋友和其他社会义务与责任区分开,只按照事实说话,不喜欢考虑其他因素。所以片中的昆拉也很迷惑,自己只是按照实情说的,并没有故意伤害许大同的意思。中西方这种朋友观念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出来,当然随着社会进步,文化交流,西方也渐渐有中方的“人情味”。

2.中西方历史文化产生渊源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情理之中但却非常意外的情景,这与导演故意所为有关,也在真实层面上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方文化总是要求令一方文化服从自己的规则和条件,并根据自己的规则和条件来理解令一方文化的行为从而做出合乎自己文化习惯的判断。但是,这种预判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误解。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历史产生渊源不一样。本文将从两个重要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历史渊源

2.1 哲学方面。哲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想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主张的是理性文化。从14世纪开始,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三大运动。这三大运动都主张人文主义,讲究人的天性,所以,西方理性思维特别的浓厚。西方医学也建立在理性思维上,认为哪里有病就是哪里有问题,就应该医治哪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因果循环。中医也建立在这个哲学的基础上,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能是不同地方出现问题引起的,所以中医才能一个药方对应一个病症,不认可万能药物。在片中,刮痧这种技巧在许大同和很多观众眼里,是在普通不过的治疗办法,生病爷爷给孙辈治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背部有痕迹是因为老父亲虐待而至,打儿子是不合乎情理的。

2.2 意识方面。这里的不是政治上的形态意识,而是大众普遍认可和形成的统一的意识,这种意识有着民族性。中国人讲究:“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价值实现才是真正的实现,所以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理想,通常都与家庭和国家有关,对于国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常认为是必须要承担的。美国人讲究个人,个人主义十分浓厚,讲究天性、个性和自然,个性独立不讲究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所以美国自由化趋势非常明显,无政府主义也比较多,人们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偏见来挑选。虽然,片中导演安排了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美文化交流中,意识方面造成的误解非常的多,很多问题都不是可以得到圆满结局的。

3.从电影《刮痧》中看文化冲突解决办法。

不同文化之间通常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解决不同文化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冲突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理解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本文将过片中情节来说明一下可能的解决办法。3.1 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一:协商。不同文化交流时,一方文化想要彻底泯灭一方文化从而扩大自己影响范围是不可取的。应该采取协商的手段。以中美文化为例,中美文化交流时应该多协商,多沟通,少自以为是,少回避。在片中,许大同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因为一个简单的刮痧而濒临破散,许大同面对这种冲突没有选择回避,退让,妥协,而是经过多方协商,解释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文化没有优劣,存在即必要。我们应该从结局中看出,文化差异造成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不同文化都在走向和解和融合,不同文化共同点还是非常多的,在关乎人本质本性上,文化差异不是问题。

3.2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二:实践。在片中,昆拉最后去一家中医诊所,体现了中医特有的魅力,并被中医博大精深而吸引。昆拉是典型的美国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开始表现不理解甚至排斥,但是后来亲身体验到中医魅力以后,理解了许大同和其父亲的行为并为他们做辩护,说服美国相关的部门对徐大同及其父亲撤销指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实践是解决文化冲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身处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必不可免,但文化的碰撞其实是一种好事,只要冲突才有解决办法,才有进步。文化的不断的冲突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大发展。

3.3日常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三: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不同文化的交流最终靠的是语言的交流。学习当地文化的语言,才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才能体会到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只有建议在语言共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因为不同文化造成的误解。片中的许大同一家只是冲突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通过观看本片,可以对如果解决文化冲突做出更深刻的探讨。

结束语:电影《刮痧》以一个很小的角度诠释了不同文化交流时从开始冲突到最后的交流的过程,故事虽小但是很真实一语道名了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现状。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合到一起。虽然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但是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虽然冲突不断,但是通过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和谐世界,美丽世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0.

[3]何云波.跨越文化之墙一当代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学[M).湖南: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4.

[4]辜正坤.北大讲座(第一辑)[M).jE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第四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流不断增多,文化碰撞问题日渐凸显。文学、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碰撞问题。李安执导的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婚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维度;喜宴;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 “假结婚”。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 113)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4、男性主义(masculinity)和女性主义(femininity)。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霍氏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性别角色常常发生重叠,即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

男性度与女性度,也称为“刚柔性”,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标准。对于男性文化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对于金钱的索取,执着而坦然;而女性社会的文化成员则强调生活的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养育后代。(宋雯,2009.06)中国不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男人由于其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使他们从小的时候就受到长大之后要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教育。而女人们自小被灌输的思想当中,更多的是教育其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依照性别角色进行家庭分工是家庭模型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家庭模型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samovar,2009:62)。中国传统的大男人和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女人只能在家里做家务事,一切要听从丈夫的,不能有自己的选择。片中伟同的母亲一生的职业都是全职太太,在心理上,更是把丈夫和儿子做为一生的事业,这一切都反映出中国式男性主义主导的社会。

三、小结

电影《喜宴》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冲突现象,然而影片结尾高父、高母的最后妥协以及伟同、葳葳、赛门三人紧紧相拥的画面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这种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任何文化都是逐渐经历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张晓玲,2009.02)。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在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必然会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信仰、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融入到新的文化中(陈建平,2012:122),而新旧文化的融合则要经过四个阶段:蜜月阶段、烦躁和敌视阶段、逐渐适应阶段、双重文化阶段(陈建平,2012:123)。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学习。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定位文化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社会习惯和风土人情,积极提高自身文化适应性,使中西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4] 汤新煌.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8).[5] 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

[6] 宋雯.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09(06)

[7] 张晓玲.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2)

作者简介:张栋(1990―),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五篇:新东方教授谈如何通过看原版电影练听力

新东方教授谈如何通过看原版电影练听力

把思维、文化和语言“泡”来吃

学了几十年的英语却不会说,说出来也是老外听不懂的句子,为什么?因为你把语言当成了科学知识来学。上海新东方学校听力口语培训部主任,电影教学专家邱政政认为,看外文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

电影的选择

哪些电影比较适合用来学习外语呢?邱先生指出,选择电影有三看:一看语言含量是否大,二看内容是否贴近生活,三看发音是否清晰地道。以上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最好是看能显示中英文字幕的DVD电影,现在网上出现了一种双字幕的电影,这对英语学习是再好不过的了。

看电影学外语四步曲

第一步:硬着头皮看电影。在看一部新电影之前,不要看字幕,看不懂也要硬着头皮上,至少能对情节有所了解。

第二步:边看电影边看字幕,最好是能显示中英文双字幕。不要以为考完了四、六级等就可以应付一切阅读。实际上,电影中的有些对话看起来很费劲,里面充斥着习惯用法和美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要多看多听,通过

中英文字幕的辅助,能很快适应它。

第三步:反复精听。争取听懂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不懂的、难懂的地方记下来,反复精听,直到听懂为止。第四步:背诵。一开始可以用中文思考美国人的逻辑思维,边思考边背诵,大约坚持一段时间左右。之后可以大体上用英文思考,把美国人的逻辑慢慢

变为自己的了。背诵时重视模仿。

很偶然,有一次在淘宝网上买了几版原版双字幕VCD,里面有大量的非常诙谐的中英文对白,这让我在笑得前仰后合之余突然对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由于电影里运用了大量的美国本土俚语,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本俚语词典。也是巧合,那段时间我接着看了好几部欧美的喜剧片,台词中那种对英语异常熟练的驾驭,不断涌现的轻松幽默的谈吐以及演员精湛的演出,让我对英语的兴趣大幅度提升。从这以后我保留了看双字幕电影的习惯;所以我的绝招就是看电影学英语。

无庸赘言,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听力。这种电影听力不像听磁带那样干巴巴的,在中英文双字幕的帮助下,你可以通过事件发展的逻辑推理,感觉到台词的意思,或者可以多看几遍电影,熟知内容后对台词自然就有感觉了。

在词汇学习上,你可以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我对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另外,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而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却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一些特点加以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点分析,不断地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

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让我真正体会地道了快乐学习英语的真谛。我想谁都不

愿一辈子都盯着字幕看电影吧。

下载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过电影《喜宴》谈跨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