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

时间:2019-05-15 04: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

第一篇: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上海市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结合学会实际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设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该奖是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之一。

第三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前沿性、开放性、包容性,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学研究、疾病防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工作办公室和专业评审组。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办公室负责评审日常工作,专业评审 组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应当是上海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成果。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的基础研究是指以探索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法为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源头创新意义的项目。应用研究是指在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等研究工作、现场实践和管理中取得的科技成果,解决其重大科技问题。技术发明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和研制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技术发明。

第七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另视评审期限内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重大任务完成或对社会的重大贡献等情况,酌情设特等(别)奖,予以专门表彰奖励。每两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每次授奖比例不超过申报数的50%。每次授奖项数和奖金数额以当年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的奖励决定为准。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奖

第八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 或个人推荐

(一)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员单位。

(二)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三)上海市行政区划内的公共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医疗机构、相关监督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

第九条 推荐单位和推荐人择优推荐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并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条候选项目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完成单位、完成人员争议的,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第十一条 已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再推荐参加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已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奖励的项目,可在原研究项目中增加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内容,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前提下,再次推荐参加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第十二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初审和终审二审制。专业评审组负责候选项目初审;评审委员会终审,产生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办公会审议通过获奖项目、奖励等级和奖励金额的奖励决 定。

第十三条 知晓评审情况及候选项目技术内容的人员,应当保守相关信息秘密。

第十四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专家不参加本单位同专业项目评审,被推荐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十五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确认并公开发布。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六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撤销其奖励,通报批评,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十七条 推荐单位和推荐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二年。

第十八条 参与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调查核实,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须按本说明要求填写《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并提供必备的附件材料,否则不予受理。

《推荐书》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如栏目内无内容,应填写“无”字,不得空缺或缺页。

《推荐书》要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用16开A4(210mm*297mm)纸型,纵向、双面印制。文字(含图、表)在限定规格(170mm*257mm)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竖装,页边距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不小于5号字,《推荐书》及其附件装成一册,其大小规格应一致。

一、项目基本情况

1.科技成果登记号:指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在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对本项目进行登记的登记号。

2.序号和编号: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服务部统一填写。

3.类别的选择:根据研究性质,在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和应用研 究类中选择其一划“√”。

4.项目名称:“中文”应准确、简明、具体,并能反映出项目所属的技术领域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得超过30字。

“英文”系指中文名称的英译文,要求翻译准确,字符不得超过200个。5.主要完成人:请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5人。每位主要完成人应分别填写推荐书中的《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并亲笔签名。

6.主要完成单位: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0个。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均应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每个主要完成单位应填写推荐书中的《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并由负责人签名,加盖单位公章,主要完成单位的名称应与单位公章一致。

7.项目名称可否公布:在所选“□”上划“√”。

8.密级、保密期限:应填写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密级、保密期

限及批准号。

9.主题词:按《国家汉语主题词表》填写与推荐项目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词3至7个,每个词语间应加“;”号。

10.学科分类:按《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学科专业代码表》(附表1)填写代码及名称。

11.评审专业组:指本项目在评审时的专业分组,请选其一,并在相应字母上划“√”。

A.传染病专业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媒介生物控制、热带医学等专业;

B.卫生与卫生检验专业组: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妇幼卫生、儿少与学校卫生等专业;

C.慢病及其它专业组:心脑血管病预防、肿瘤预防、糖尿病预防、精神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卫生统计、卫生工程、卫生经济等其他各类专业。

12.任务来源:指报奖项目任务来源,填写相应的类别,在对应的字母上划“√”。

A.国家计划:指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

B.部委计划:指列入国务院各部委计划的项目或下达的任务; C.省、市、自治区计划:指列入省、市、自治区计划的项目或下达的任务;

D.基金资助:指以国家基金形式资助的项目;

E.国际合作:指由外国单位或个人委托或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

F.其他单位委托:指各种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

G.自选:指本单位提出或批准的,占用本职工作时间研究开发的项目;

H.非职务:指非本单位任务,不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和时间所完成,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或者无正式工作单位的研究开发的项目;

I. 其他:不能归属于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的项目。

13.项目、基金名称和编号:指上述各类研究项目列入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14.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日期(以技术合同或计划任务书签订时间为准);完成时间指项目通过验收、审批、准予结题的日期。

15.3.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是推荐项目的核心部分,也是审查项目、处理异议的关键依据,是项目详细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无须用抽象形容词。要求不超过500字。

(1)基础研究类发现点是指阐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自然的现象、特性 或规律方面的发现,即自然现象规律的新认识,科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原理、机理进一步阐明;通过基本数据的科学积累总结出的规律性新认识以及研究方法手段上的创新等。

(2)技术发明类发明点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技术,应以发明专利和查新报告为依据,发明的原理、效果、意义不要列入。

(3)应用研究类创新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推广及产业化中做出 的创造性贡献和解决的关键技术。

4.保密要点:是指推荐项目的详细科学技术内容中需要保密的技术内容。要求不超过100字。

5.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应就推荐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体科学技术水平同当前的国内外最先进的同类研究和同类技术水平进行全面比较,加以综合叙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要求不超过800字。

6.应用情况:推荐基础研究类的项目应就该项目的科学结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中的评价及引用情况进行阐述;推荐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的项目应就推荐项目的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要求不超过1000字。

7.经济效益:填写的数字应以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的数额为基本依据,并必须切实反映由于采用该项目后在推荐前三年所取得的新增直接效益。申报基础研究类的项目或社会公益性项目不需填写本栏。

其中“各栏目的计算依据”应就生产或应用该项目后产生的直接累计净增效益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做出简要说明,并具体列出本表所列各项效益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依据。

8.社会效益:是指推荐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决策科学化、技术服务及科学管理水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的作用,应扼要地做

出说明。

四、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应填写获得国务院、省部级、经科技部批准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情况。应规范填写奖励名称的全称、获奖的具体年月以及奖励等级。

授奖部门:以奖励证书中颁发的落款单位名称及公章为准,填写全称。奖励证书复印件为附件附后。

五、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

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指推荐项目中所涉及的全部专利申请情况以及已获得的国内外专利。相应的发明专利证书及发明权利要求书复印件为附件附后。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每位主要完成人需填写一份《主要完成人情况表》,顺序同《项目基本情况》中“主要完成人”栏,并在“

八、推荐单位

由相应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疗、科研、预防保健机构,高等院校等作为推荐单位填写。推荐单位应根据项目创新点、科技水平和应用情况,写明推荐理由。单位负责人签名(手写、签名章或印章),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九、专家推荐意见

未经单位推荐,由3名(含3名)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推荐一项本学科领域或所熟悉专业的项目。推荐时,每名院士须根据项目创造性特点,科学技术水平和应用情况独立写出对所推荐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并亲笔签名。

十、附件

附件是推荐项目的证明文件和辅助补充材料,附件目录应根据所报项目实际附件材料列出。

1.《科技成果登记证明》指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由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出具的本项目科技成果登记的证明材料;或足以证明本项目已经进行过成果登记的材料复印件;或完整的《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其中批准单位意见栏目内应有同意登记的意见及批准登记单位的公章。

2.《科技评价证明》是指本项目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或者鉴定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对科技项目验收报告或评价意见;权威部门的检测证明及国家对相关行业有审批要求的批准文件等证明材料,如生物制品、新药等项目,必须提交相应的批准文件材料。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及个人信件的评价不得作为科学技术评价证明。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应统一使用国家科技部印制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如是函审,则需附《科技成果鉴定函审表》;新药研究项目,包括新生物制品项目,一类应有进入临床研究批准件的复印件,二类应有新药证书的复印件;卫生技术标准项目应由5名以上具有正高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分别提供评价证明。

3.《应用证明》是指应用成果单位出具的应用该项成果的证明材料,按统一格式(附表3)填写。有经济效益的,应填写“经济效益”一栏,并由应用单位财务部门盖章。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填写“应用情况及社会效益”一栏。

4.《科技奖励证书》是指推荐项目核心内容曾获得科技奖励证书。5.《知识产权证书及权利要求说明书》指推荐项目需提交已授权或正在申请的知识产权证明,要求将已授权的和正在申请的内容分别列出。知识产权类别包括:国家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新药证书、医疗器械市场准入证的授权证书及权力要求说明书等。已获得专利的,应根据前述之五《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填写内容。

6.《查新咨询报告书》应提供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附表2)中所列单位出具的本项目查新咨询报告书,有效期为3年。

7.《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是指本项目所列出的不超过50篇主要论文被收录或被他人引用的情况。应是《检索报告》提供的收录和引用情况。

8.《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审批文件》,对于国家对相关行业有审批要求的,如新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应提供批准证明材料如新药证书、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等,应获得批准两年以上,材料需完整复印。

9.《实验动物合格证》,凡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的合格证明。

10.《其他证明》指根据评审需要的其他必要证明。

11.卫生管理项目应提供项目主体内容经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并经实际验证的相关证明材料。

12.《主要论著》不超过50篇,需列有目录,标明序号、作者、出版年份、题名、刊名、卷期页。论文需全文复印,专著应提供首页、版权页、核心内容页复印件。

(二)根据推荐项目类别的特点,应至少提供以下附件材料: 1.基础研究类:

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学技术评价证明;查新咨询报告书;主要论文、专著;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其他证明。

2、技术发明类:

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技评价证明;应用证明;知识产权证书及权利要求说明书复印件;查新咨询报告书;主要论著;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其他证明。

3、应用研究类:

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学技术评价证明;应用证明;查新咨询报告书;主要论著;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其他证明。

第三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2003年1月9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组成。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属社会力量设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奖和应用研究奖。奖励项目共分三个等级,奖励周期为每年一次。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成果。

(一)发现和提出本学科领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推 荐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

(一)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

(二)解放军中医药学会;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

(五)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推荐。

第十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完成研究工作之后和没有争议的项目。推荐应用研究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实践中应用一年以上。仪器、器械、设备和工艺流程研究项目,应完成工业性试验;形成商品的须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若是在国外完成的,应该明确产权属于我国。

第十二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为其他同级、同类奖励项目。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时,应当包括其子项。若某子项科技水平很高,不仅适用于本项目,还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在去除该子项后不影响总项目的前提下,征得总项目负责人同意,方可单独予以推荐。重大项目申报时,应当写明其中的某子项推荐、获奖情况。第十三条 推荐本奖励项目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专家应当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五条 推荐材料报送所在地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由其审核或汇总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报送材料的时间为每年的2月1日至3月31日。

第四章 评 审

第十六条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按以下内容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一)是否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二)是否按规定填写并报齐应当有的附件;

(三)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五)是否按要求录制本奖励项目的计算机软盘。

第十七条

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由专业组完成,终审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第十八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二十条 项目初审时,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专家评议,投票表决后,必须是获得专家人数超过半数同意的项目,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终审时,经评审委员会委员讨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人数半数同意的项目报指导委员会,经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授予“一、二、三等奖”。

第五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裁决。

第二十四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

第六章 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主要完成人:

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并组织、协调、管理项目的实施;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直接参与并解决在应用、推广或者投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为主要完成单位:

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

获奖单位必须是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

第二十六条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七章 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获奖项目的奖金全额发放。

第二十八条 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应当占奖金总额的70%,其余的可以发给科研辅助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奖金不计入单位的奖金总额,不征收奖金税。

第八章 奖励机构

第二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权力机构,负责本奖励工作,对涉及本奖励的所有事宜有最终审核、裁决的权力。

第三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机构,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并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

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负责制。委员会委员为聘任制,委员对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对委员有考核、任免权;委员必须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三十三条 凡涉及、接触本奖励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强化保密意识,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出现泄密问题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三十六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细则 - 中华预防医学会

附件2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实施细则

(试行)

(2007年1月23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保证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和集体。

第六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个人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卫生管理专家,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 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评审委员会依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有关奖励规定,负责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第九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

(一)主要完成人应是科学技术论著的主要作者,提出总体学术论点、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

(二)《奖励办法》第八条所称“重要发现”是指候选人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十条 基础研究类等级评定标准

(一)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术上为国际领先水平,并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和被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评为一等奖。

(二)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和被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评为二等奖。

(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为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和被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可评为三等奖。

“国内外同行所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应用。

第十一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

(一)《奖励办法》第九条所称“产品”包括生物品种、药品以及各种医疗设备、器械、零部件等;“工艺”包括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中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运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物质等;“系统”系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二)主要完成人应是技术发明的部分或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第十二条 技术发明类等级评定标准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科技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较新颖,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科技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三等奖。

第十三条 上述“重要技术发明 ”是指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经实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三)所称“经实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十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类

(一)主要完成人应提出和设计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解决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并有重要技术创新;在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做出贡献;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应用研究类包括以下三个类别

1、技术开发项目类:指在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材料和生物品种及其应用推广。

2、社会公益项目类:指在卫生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等科学技术基础 性工作和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自然资源、人口健康调查、疾病监测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3、重大工程项目类:是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医学科学技术工程。

第十五条 应用研究类等级评定标准

(一)技术开发项目类

1、技术难度大、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的,可评为一等奖。

2、技术难度较大、有较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重要意义的,可评为二等奖。

3、技术难度大、有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意义的,可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项目类

1、在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可评为一等奖。

2、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 学领域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评为二等奖。

3、在技术上有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得到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可评为三等奖。

(三)重大工程项目类

1、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可评为一等奖。

2、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评为二等奖。

3、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意义的,可评为三等奖。

第十六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 《奖励办法》第十一条所称“外国专家、学者或者外国组织”,是指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中对我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 组织。

第十七条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评定标准

(一)在与中国公民或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保障人民健康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二)在向中国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三)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章 评审机构

第十八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审定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为完善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十九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担任,设副主任委员2 人。奖励委员会委员由科技、教育、卫生管理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十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 各类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向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报告评审结果;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处理;对完善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出咨询意见。

第二十一条 根据评审工作需要,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可设立若干学科(专业)评审组。

各学科(专业)评审组负责各学科(专业)范围内各奖项的初审工作。第二十二条 各学科(专业)评审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委员若干人。学科(专业)评审组委员实行资格聘任制,其资格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认定。

第二十三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评审部(以下简称“科技评审部”),主要职责是:负责科学技术奖的日常工作,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及聘请学科(专业)评审组的成员,报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备案等。

第二十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及其学科(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委员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对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守秘密。

第四章 推 荐

第二十五条 推荐和申报渠道

(一)《奖励办法》第十三条

(一)(二)中所列单位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由其科学技术主管机构负责。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预防医学会负责汇总和报 送工作。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3人以上(含3人)共同推荐1名(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时,每位院士须熟悉所推荐奖项的专业,并独立写出此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六条 申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要求

(一)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全面完成科研合同、计划或任务书的各项要求,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二)完成科技成果批复鉴定或检测、评估和验收,反映推荐项目的主要科技内容论文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报奖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日期必须公开发表一年以上,主要论著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三)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凡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四)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经过实际验证,并具备推广条件或已推广应用。仪器、器械、设备等研究项目,应取得国家批准和可生产的证书及完成市场准入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新生物制品项目,未在国内外上市的生物制品,应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临床试验批准;已在国外上市但尚未在国内上市的生物制品,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应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新药证书》。

(六)技术标准项目应正式颁布并实施一年以上。

(七)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 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动植物新品种、食品、药品、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等,必须获得主管行政机关批准。

(八)要经过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检索,并由其出具查新咨询报告书。

(九)申请奖励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推荐单位和推荐人在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单位或候选人时应当征得候选单位和候选人的同意。

(十一)填写《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提供必要的证明或者评价材料,制作电子版一并报送。推荐书及有关材料应当完整、真实、可靠。

第二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不得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未阐明医学意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品种、变种株。

(二)不符合伦理学原则。

(三)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

(四)原始材料不完整或不真实。

(五)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五章 评 审

第二十八条 推荐单位或推荐人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科技评审部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科技评审部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 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不提交评审。

第二十九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三十条 评审程序

(一)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科技评审部提交相应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进行初审。

(二)初审学科(专业)评审组审查、评议每项参评项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推荐进入终审项目。

(三)推荐进入终审的一等奖项目必须获得到会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评审委员的同意,其他等级的项目必须获得超过到会二分之一评审委员的同意。

(四)初审结果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及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30天。

(五)对通过初审的和已经解决异议的项目进行终审;参加终审的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

(六)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负责人须参加终审大会答辩;其他级别的项目提交相应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进行终审。

(七)终审全体评审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确定一、二等奖项目。各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确定三等奖。

第三十一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回避;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为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专家应回避;被推荐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不得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三十二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的监督,采取公示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公布之日起至30日内,向科技评审部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第三十三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个人提出异议的,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签名,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否则将视为无效。

第三十四条 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以及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推荐单位、推荐人及项目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三十五条 实质性异议由科技评审部负责协调,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协助。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将调查、核实的情况报送科技评审部审核。必要时,科技评审部可组织评审委员及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负责协调,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送科技评审部审核。第三十六条 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和协调处理意见的,不提交终审。

第三十七条 科技评审部应当向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及处理意见,提请奖励委员会决定,并将决定意见通知异议方和推荐单位、推荐人。

第三十八条 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九条 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若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授 奖

第四十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对获奖人选、项目及等级进行确认。

第四十一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为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四十二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奖励项目数额和奖金数额:一等奖5项以下,奖金每项5万元;二等奖20项以下,奖金2万元;三等奖30项以下,授予荣誉、颁发证书,不给予奖金。

第四十三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对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人数不 超过15人,单位数不超过10个;二等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数不超过7个;三等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授奖名额不超过5名,不分等级,授予荣誉、颁发证书,不给予奖金。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的经费管理,按照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版)

附件8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版)

(2009年3月25日常务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四章

推荐 第五章

评审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七章

授奖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中医药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为人民健康服务,加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或组织的荣誉,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单位不得作为获奖者。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及编辑、整理、印制汇编、光盘的权利,未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授权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宣传活动。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一)所称“重要科学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

2、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3、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其中“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是指该项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 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两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二、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科学发现程度、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主要论文和专业著作的影响以及对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九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产品”包括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新药品;“工艺”包括中医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等;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奖励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被他人重复实现的技术。

二、《奖励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重要中医药技术发明”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已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其中“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技术原理或者技术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两年以上,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中医药学技术发明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新颖性与创造性、技术先进性、成熟完备性与转化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 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完成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创新性突出:在中医药学研究和预防、诊断、治疗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本学科领域、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领先水平;

2、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两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3、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显著: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促进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创新程度、技术难度及水平、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应用程度、已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或在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可以评为一等奖;

2、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或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可以评为二等奖;

3、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有转化,创造了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意义,或在行业内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一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作品”(以下称科普作品)是指以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目的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学普及出版物。包括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科普音像制品(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为载体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普出版物)。

科普论文、科普报纸和期刊、外国语言文字撰写的科普作品、国民学历教育的教材、实用技术的培训教材、科幻类作品及科普翻译类作品暂不列入奖励范围。

二、《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优秀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作品”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属于科普原创作品。该作品所表达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国内外还没有其他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进行创作;或者国内外虽有科普作品对其进行了创作,但采用了与已有科普作品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创作。

2、属于科普编著作品。该作品对其他科普图书、电子出版物等科普载体中的相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编著,形成独立体系。

三、科普作品参考以下标准,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1、创新性突出:在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的基础上,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要创新,使科学技术经过科普创作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可读性强,从而使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科普图书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品标准;科普电子出版物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同类产品中的合格品水平。科普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2、社会效益显著:科普作品已公开出版发行两年以上,或者其内容还被其他传播方式(如电影、电视传媒等)所采用,其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水平,使科普作品介绍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内容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促进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作用,由此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3、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了我国医学科普作品创作事业的发展。

科普作品的主要完成人和单位应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的贡献。第十二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四)所称“外籍人士或者外国组织”是指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

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授奖不分等级,根据合作情况、科技贡献及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与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2、在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3、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对我国的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十三条

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创立科学理论和学说;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二、是重要技术发明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三、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并指导工作;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并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第十四条

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申报(卫生管理专业项目除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库: 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专家聘任 期3-5年。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推荐项 目的评审。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七条

评审组:

根据参评项目的专科情况,评审委员会分为若干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第十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评审、奖励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有关决议;

二、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的形式审查、公示、初审、终审、奖励与发布等组织工作;

三、宣传优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四、负责科研管理人员有关科技奖励管理的培训工作等。

第四章 推

第二十条

各推荐单位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当年的通知要求进行限额择优推荐。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评价意见,并对推荐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各单位统一汇总报送推荐材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可3人以上(含3人)共同推荐一项本学科领域或所熟悉专业的项目。推荐时,每名院士须独立写出对所推荐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并亲笔签名。

第二十一条

申请奖励的项目需要符合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一项:

一、已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奖和相当等级科技奖励三等奖(含)以上的成果;

二、已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含)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未获得过奖励的项目,可采用五位同专业专家(具有正高职称)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推荐部门,按名额申报。

第二十二条

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当年同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为建议授奖项目后,自动终止该项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程序。

同一项目不得同时推荐同级同类性质的其它奖励。已获得同级同类性质奖励的项目,如未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不得推荐。

第二十三条

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不得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二十四条

未能通过评审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工作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

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项目,如再次推荐须隔一年。第二十五条

推荐时,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评审系统,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按要求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有关材料,及时提交,并报送纸质材料。

第二十六条

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除符合上述条款所列的条件之外,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二、没有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的争议,三、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食品、药品等,必须要取得主管机关批准;

五、反映推荐项目主要科学技术内容的论文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由中外学者共同合作完成的论著,中国学者应当为主要研究者,且不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的争议;

六、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经过实际验证并具备推广条件或已推广应用。仪器、器械、设备等研究项目,应取得国家批准和可以生产的证书及完成市场准入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技术标准项目应正式颁布并实施两年以上;

八、科学技术项目应经过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检索,并由其出具查新咨询报告书;

九、推荐中医药科普作品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准确、及时反映当代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在出版上应当符合国家《出版管理办法》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二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推荐本奖励:

一、没有中医药内涵的项目

二、不符合伦理原则的;

三、凡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未得到解决的;

四、原始材料不真实或不完整的;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八条

申报人对推荐项目的评审专家如有回避要求的,可填写回避专家申请表,并提出书面理由。每个项目所提出的回避专家人数不得超过2人。

第五章

第二十九条 评审程序

一、形式审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

二、公示: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媒体公示30日。

三、初审:对无异议和已经解决异议的项目提交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进行初审。

四、终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的项目进行终审。初审和终审分别采取网络和会议评审的方式,评审表决采取网络和书面投票方式,评审表决票数应当超过实到评审委员选票半数(如得票数超过半数以上的项目多于应选名额时,则按票数多少依次取至应选名额)。

第三十条

申报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完成单位可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前的任何阶段提出退出评审的请求,并按要求分别提供书面申请材料和公函。

凡不接受终审结果的项目负责人四年内不得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确认。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委员不参加本单位同专业项目的评审。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申报的项目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人或单位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可在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真实身份书面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二、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要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三、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涉及获奖主要完成人和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1、实质性异议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协助处理。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如期做出书面答复。必要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或采取其它解决方式。

2、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的不予进入终审。

四、推荐单位、推荐专家、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结果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三十五条

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向终审会议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对投诉者给予保护。

第七章

第三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人数不超过15人,单位数不超过10个;二等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数不超过7个;三等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

科普作品每年授奖不超过5项;软科学项目每年授奖不超过2项;国际科技合作类每年授奖名额不超过5名,授予荣誉,不发奖金。

第三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以当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奖励决定为准。

第八章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下载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2014年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奖励在机械工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工程施工、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科技工作中做......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发布日期:2011-03-01 00:00:00查看次数:1142 次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表彰在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机械工业广大科......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附件1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2004年5月10日梁希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梁希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面向全国的林......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奖励办法试行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奖励办法(试行) 2006-11-0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简称中华农业科技奖)是经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奖评选奖励办法》(五篇)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奖评选奖励办法 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奖评选奖励办法》(简称《学术奖评选奖励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选组织 第一条 上海财经大学学......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写写帮整理)

    附件2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2004年5月10日梁希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