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政治时政专题复习六香港回归十五年紫荆花开更鲜艳
六 香港回归十五年 紫荆花开更鲜艳
材料一 201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15年来,“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香港变成了生动的现实。香港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奇迹,而且创造了成熟经济体持续平稳发展的经济奇迹。
材料二 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胡锦涛2012年7月1日上午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央政府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将毫不动摇,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将毫不动摇,同香港各界人士一道维护和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将毫不动摇。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1.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香港回归15年间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
(1)国家的宏观调控。近年来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务院批准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为香港经济持续繁荣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祖国内地加强与香港的经贸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15年间,香港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2.从政治生活角度,你认为香港怎样才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1)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2)坚持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15年间,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香港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香港在15年的发展中,文化对社会和经济发挥了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1)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香港同胞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灵活应变的创新精神,是对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种反映,同时这种精神又对香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各界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人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感受香港发展的巨大成就,领悟优秀文化给人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香港人民的凝聚力、自豪感。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随着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日益密切,普通话得以推广,中文传媒得以普及,全新的国民教育也即将得到推行,香港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也正在逐渐增强。
4.香港回归15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哪些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政府根据香港地区的实际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体现了这一点。
(2)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指引下,香港特别行政区15年来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香港回归15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日益彰显。
(4)认识具有无限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5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鼓励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1.回归15年,香港繁荣成为耀眼传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醒目坐标。跋涉难免遭遇明障暗礁,发展总会经历风风雨雨,但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始终不减,风雨过后,终见彩虹。从经济学角度看,说明了()。
①国家调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③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制度完全一致 ④国家调控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在胡锦涛主席监誓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及政府主要官员宣誓就职。这反映了()。
①地方政府要接受中央统一领导 ②中央政府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中央与地方互相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同胞情,一条心,香港、内地一家亲。香港的发展得益于祖国内地的强力支援,内地有难,香港各界伸出援手。这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4.回归15年,香港的马照跑、股照炒,香港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基本法律不变;不变之中有巨变: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回归时的2.7万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5万美元,香港愈加美丽、愈有魅力。香港的变与不变,蕴含了()。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材料一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一国两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使命。
材料二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鼓励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一国两制”理论的构建与发展过程。1.C [材料说明香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②④符合;①③说法错误。] 2.B [②说法错误,全国人大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④错误,中央与地方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A [材料明确指向了香港与内地的团结、互助,反映了团结统一的内涵。] 4.B [“变与不变”体现的哲理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5.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根据具体形势,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同时香港回归15年的伟大实践也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所以把“一国两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使命。
第二篇:【政治】2013高考政治必考题:香港回归十五年
【政治】2013高考政治必考题:香港回归十五年
2013年高考政治必考题:香港回归十五年,本专题肯定会在2013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出现,或大题出现,或小题出现。大家一定要注意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因为高考文综试卷版本比较多,至于哪个省份可能会考考该时政热点,这个不能保证,但多掌握一点知识,不会有坏处!每天都会为你推荐最新高考备考信息!(西安方舟补习学校)
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1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15年来,“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香港变成了生动的现实。香港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奇迹,而且创造了成熟经济体持续平稳发展的经济奇迹。
材料二 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胡锦涛2012年7月1日上午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央政府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将毫不动摇,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将毫不动摇,同香港各界人士一道维护和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将毫不动摇。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命题角度
1.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香港回归15年间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
(1)国家的宏观调控。近年来香港经济稳定增长,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务院批准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为香港经济持续繁荣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祖国内地加强与香港的经贸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15年间,香港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2.从政治生活角度,你认为香港怎样才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1)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2)坚持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15年间,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香港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香港在15年的发展中,文化对社会和经济发挥了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1)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香港同胞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灵活应变的创新精神,是对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种反映,同时这种精神又对香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各界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人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感受香港发展的巨大成就,领悟优秀文化给人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香港人民的凝聚力、自豪感。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随着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日益密切,普通话得以推广,中文传媒得以普及,全新的国民教育也即将得到推行,香港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也正在逐渐增强。
4.香港回归15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哪些道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政府根据香港地区的实际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体现了这一点。
(2)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的指引下,香港特别行政区15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香港回归15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日益彰显。
(4)认识具有无限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5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鼓励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练习题
1.回归15年,香港繁荣成为耀眼传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醒目坐标。跋涉难免遭遇明障暗礁,发展总会经历风风雨雨,但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始终不减,风雨过后,终见彩虹。从经济学角度看,说明了()。
①国家调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③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制度完全一致 ④国家调控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在胡锦涛主席监誓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及政府主要官员宣誓就职。这反映了()。
①地方政府要接受中央统一领导 ②中央政府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中央与地方互相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同胞情,一条心,香港、内地一家亲。香港的发展得益于祖国内地的强力支援,内地有难,香港各界伸出援手。这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4.回归15年,香港的马照跑、股照炒,香港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基本法律不变;不变之中有巨变: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由回归时的2.7万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5万美元,香港愈加美丽、愈有魅力。香港的变与不变,蕴含了()。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材料一 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一国两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使命。
材料二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鼓励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一国两制”理论的构建与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C [材料说明香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②④符合;①③说法错误。]
2.B [②说法错误,全国人大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④错误,中央与地方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3.A [材料明确指向了香港与内地的团结、互助,反映了团结统一的内涵。]
4.B [“变与不变”体现的哲理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5.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根据具体形势,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同时香港回归15年的伟大实践也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所以把“一国两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使命。
第三篇: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知识
政治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再结合政治所特有的特点,就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1
经济生活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
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政治生活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生活分析如何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哲学生活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决定的。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2
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生活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
①文化的作用。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
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
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3.简要说明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依据。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政治生活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理由。
这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套,很简单,所有涉及党和政府的都这样。
高考时政热点与政治知识复习3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生活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请问运行需加强宏调。
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加强宏调。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
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加强宏调,才能使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2.我国怎样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调?
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
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
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3.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国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4.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
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5.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
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
④有利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文化生活
1.从文化角度谈谈如何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
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消费观。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2.文化生活分析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打击,依法取缔。
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哲学生活
1.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第四篇:2016年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应渗透25个时政热点
2016年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应渗透25个时政热点 一、十八届五中全会
1、“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观”进行了新的阐释。
2、进一步完善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的总 思路和总布局
3、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社会公平成为“十三五”期间关键目标。
“创新发展”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2)发展新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快开放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3)发展新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5)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6)构建发展新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
“协调发展”
(1)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2)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
“绿色发展”
(1)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倡导合理消费,反过度包装;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开放发展”
(1)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2)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共享发展”
(1)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二、进一步完善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的总思路和总布
局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个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在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六大建设”和“六大原则”: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三、社会公平成为“十三五”期间关键目标
在区域发展上,“十三五”期末要消除目前标准下的贫困县; 在分配机制上,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待遇;
在教育上,中专教育要免除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中阶段要免除学杂费。
在2020年目标制定时,“十三五”强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要“双翻番”,意味着人均收入增速应大致和人均GDP增速持平甚至超过后者的增速。
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以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结构性改革更多注重在供给侧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变依靠成本投入、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体系适应生产结构的变化,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五大政策支柱”是适用于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结构性改革战略要求,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任务”是性的,主要针对明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分解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去掉的就是无效供给,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本着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
“去库存”,去掉房地产库存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 “去杠杆”,强调的是防范经济风险。
“降成本”,体现了制度供给能力的提高,降低企业成本。
“补短板”,体现了要尽快弥补在劳动力供给、技术供给上的欠缺,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2、“五大政策支柱”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
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上,由去年的“松紧适度”调整为“灵活适度”。自2014年底起,中国正式步入降息降准通道,进行了5次降准,6次降息。央行通过定向降准,MLF、SLF、PSL等定向工具向三农、小微等领域提供流动性,以支持这些薄弱环节的发展。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尽可能做好保障职工安置,化解失业风险。
3、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突出深化国企改革四大特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方向;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改革的体制保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改革的重要途径;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改革的重要保证。
4、减轻企业成本
“组合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支出。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以及物流成本。
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预算管理改革、税制改革、理顺中央地方事权与财力 划分关系三大改革任务
预算管理改革,2015年全国卷已考。
税制改革中,新一轮税制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还有税收征管法。
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
6、“注重高水平双向开放”
推进双向对外开放,意味着外国对华投资和我国对外投资两个领域都需要有所作为。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供给结构升级,供给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15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4个歼灭战和4条主线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应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
其次是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
四、政府自身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改革行政体制、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名词解释:“全要素生产率”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
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
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六、中国制造2025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国产铁路大直径盾构机11月14日在湖南长沙顺利下线,11月29日,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从上海飞往成都,长沙中低速磁浮铁路是中国首条自主研发的磁悬浮线,11日9时28分江苏南京220千伏西环网“统一潮流控制器”工程正式投运行。
七、经济体制改革
1、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39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2、2015年9月13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突出深化国企改革四大特点。
3、财政部2015年12月3日向社会发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
八、人民币加入SDR与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迫切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业务发展。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
反过来,人民币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也将倒逼国内的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央行表示,人民币加入SDR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更多期许,中方将继续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做出积极贡献。此举实际上是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话语权,让人民币成为世界通用货币之一,人民币入篮SDR将间接利好人民币境外消费和投资。
九、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共分六部分二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方案》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要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3、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十、2015城市工作会议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城市工作;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的同时,对城市工作也进行了研究部署。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习近平谈2015城市工作的10观点:1“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城市工作要更加重视。2首先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3要完善城市规划。4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5增强城市宜居性。6要加强城市安全监管。7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8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9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10执法重心力量下移,建设一支过硬执法队伍。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十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严三实”教育
习近平7月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
遵循“三严三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出于公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政绩内容很丰富,创造政绩的办法也很多,但无论走哪条路子,都应做到实事求是,扎扎实实。
习近平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靠党和人民监督。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
十二、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谈到了简政放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5月,国务院印发《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提出2015年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65项任务,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有权不任性,权力只在我的“清单”里;11月12日通过《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确保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清理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部署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听取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的汇报等。建设法治、创新、廉洁和服务型政府。
十三、宪法宣誓制度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决定的通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十四、《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以大量数据和事实从9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包括:发展权利、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公正审判权、少数民族权利、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利、残疾人权利、环境权利、对外交流与合作。白皮书说,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成功地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这条人权发展道路上,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人权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权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坚持依法治国,把人权发展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统一,推动人权建设和各领域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白皮书还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人权实践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努力发展有利于人权保障与实现的各项事业,让每个人都能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
十五、县乡人大建设提速
2015年党中央加强人大工作特别是县乡人大工作。6月22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若干意见》。为保证《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于法有据、顺利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启动相关立法程序,并在8月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
十六、统战工作升格新高度
5月18日至20日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将原本的全国统一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这一新提法,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它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统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凸显出中央的“大统战”思维。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年轻一代,这三方面人士在总书记的讲话中被特别提起。
十七、各民族共同发展
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发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白皮书》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放在第一部分,就是要让国内外读者首先了解中央为什么要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政策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作为制度实践则是各民族的共识,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实施的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保证。
十八、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球覆盖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原则。大国是关键,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是首要,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多边是重要舞台,积极参与多边事务。“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共同利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合作更具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一带一路”、“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计利当计天下利”,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赢。投射到“一带一路”中,习近平格外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大国担当,“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多边是重要舞台,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等。
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十八大报告: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古代中国的自信及在近代的式微。当代中国自信形成的基础: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大;中国的崛起赢得了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同;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大。“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被动对外开放,而是将中国的发展扩展到国际社会。既是一种政治宣言,也是一种政治承诺,意在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与政党自信的统一。“三个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二十、纪念抗战胜利活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强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他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实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巨大升华,凝聚了戮力同心的奋斗力量,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展示了我国维护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
二十一、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 张志军说,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共同对“九二共识”的确认,进一步夯实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凝聚了两岸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力量,习近平指出,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两岸同胞的最大公约数;彰显了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部事务,同时又受到外部势力介入。
二十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第二个问题: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人民需要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文艺工作者要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十三、教育专题
1、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勉励广大教师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李克强: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年还会继续。
3、《中英教育孰优孰劣?》——一部BBC纪录片引发的业界深思,该片旨在通过研究和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为英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中英两国教育的未来,可能更多是融合平衡”。
二十四、世界遗产
1、在德国波恩4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9日发布的消息,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二十五、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第五篇:黑龙江省绥化市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检测(文化生活)(六)(含解析)
黑龙江绥化市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检测(文化生活)
(六)(含解析)
一、选择题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 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A 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2.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③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3.[2014·南阳一中月考]当前,“汉字危机”现象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之一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①符合题意,应选;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③符合题意,应选;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错误,不选,故答案选B。
4.《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考生对史书典籍的理解。《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共内容涵盖甚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②说法正确。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③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④说法错误。
5.2013年10月11~14日,澳门第十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澳门举办。湖南省政府协助澳门举办了本届妈祖文化旅游节。这是弘扬“妈祖”同根文化、促进湖南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交流、展示湖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和湖南人民精神风貌的难得契机。上述材料()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 ③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C 妈祖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①正确;弘扬妈祖同根文化,反映中华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正确;②错在“同一”,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
6.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由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B 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阉割’”可知,应选B。7.“黛玉自忖,兀那汉子这等眼熟,却不知是卧龙还是凤雏,便问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最近网上流行的这个“神句”,将四大名著的语言特点、重要人物等囊括在内。诸如四大名著等文学艺术()①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②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排除。①④属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故选C。
8.稍稍关注中国科技史就会发现,京杭大运河通航设施的演变已成为中国船闸历史的缩影。夫差筑邗沟时,在邗沟与淮水交汇处的末口筑一道拦河坝“北神堰”,这是利用埭堰进行人工渠化河流的最早尝试。东晋末年,秦康埭、邵伯埭、三枚埭、镜梁埭先后横卧邗沟,成为古代科技的标志。唐朝节制水流设施——斗门的设计,更是我国最早的船闸的雏形。这反映出()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等特点 ②我国古代科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并非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A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③排除。④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9.江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多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②④ C.①②
B.①③ D.③④
解析:C 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多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①②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③说法错误;④“融合统一”抹杀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说法错误。该题选C。
10.[2013·安徽双语中学模拟]“创造快乐,传递快乐”——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即将隆重开幕,下图为嘉年华欢乐世界效果图,花鼓灯嘉年华是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公园,将尖端科技与花鼓灯特色文化元素完美结合,创造了现代旅游休闲与传统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性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D “花鼓灯嘉年华是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公园”,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说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②正确,①与题意不符;“将尖端科技与花鼓灯特色文化元素完美结合”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正确;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错误。该题选D。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抵御外来侵略、抵抗疾病、自然灾害以及耕种、祭祀、庆贺等活动演变而来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C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①明显错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体育项目极具民族特色,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②正确;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说明中华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④正确;③与题意无关。该题选C。
12.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汉字和姓氏以及启迪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均起源并繁盛于此。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弘扬中原文化,可以()4
①突显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A.①②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材料主要说明,中原地区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故②③④符合题意。中原文化并不能体现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故①排除。
13.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青瓷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唯我独尊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体现时代,摒弃传统
解析:B 青瓷的独特特点,精美绝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具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B正确;A是从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角度提出的特点,与题意不符;C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平等相处,吸收各家优点为我所用的特点,与题意不符;D“摒弃传统”说法错误。
14.[2013·郑州市质量预测]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教育价值 ③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D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这些戏曲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选D。①错误,这些戏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但不是在各自区域内独立形成的,而是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②错误,夸大了戏曲的作用。
15.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包容性 C.民族性
B.阶级性 D.地域性
解析:A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体现的是其包容性。
二、非选择题
16.[2014·潍坊期中]以“聚焦亲情、共圆梦想”为议题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见两岸各界人士时指出,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间存在一些隔阂,但同胞间的亲情是谁也割不断的。两岸同胞应当加强交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多做增进了解、融洽感情的事。一些台湾人士也在发言中表示,期盼两岸关系继续发展,两岸中国人用共同的智慧、情感、毅力,打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两岸人民能够“聚焦亲情、共圆梦想”的依据。
解析:此题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为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答题角度为“为什么?”,围绕的问题是两岸人民能够“聚焦亲情、共圆梦想”的依据,可以转化为两岸人民为什么能够团结统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于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这是维系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在于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于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包含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之魂。
17.材料一 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
材料二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解析:第(1)问,要抓住“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等信息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抓住“独特与丰富”“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信息,从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第(2)问,要结合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展开分析,具体阐释如何体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包容性的意义。
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生生繁衍至今,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其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此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此点。④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体现了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