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聚首 畅谈李斌权先生书法和音乐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4:0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名家聚首 畅谈李斌权先生书法和音乐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名家聚首 畅谈李斌权先生书法和音乐的关系》。

第一篇:书法名家聚首 畅谈李斌权先生书法和音乐的关系

2011年3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承办的“书法与音乐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会议室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能宪、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教授、《中国书法》杂志社长总编李刚田教授,《美术观察》杂志总编书法家李

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恒、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梅墨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斌权、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院长曾来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李玫教授、崔宪教授、金经言教授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研究员乙庄、陆明君等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业界专家就书法与音乐方面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了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们围绕音乐与书法的本体、书法与音乐各自的基本元素、书法与音乐结合点、结合的形式以及书法与音乐结合怎样反映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本次书法与音乐研讨会将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王能宪教授:

我们音乐所以及兄弟单位的各位学者、艺术家,都一起来就音乐与书法有这么一次研讨,我觉得很有意义。书法和音乐我都是外行,我是搞古典文学的,但是对这两个艺术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兴趣。因为搞古典文学的关系,可能大家也都读过杜甫很有名的一首诗,写的是关于唐代一个很有名的舞蹈家。不同的艺术门类实际上都有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启发,彼此借鉴,甚至于彼此融通、融合。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 吴为山教授:

书乐同情同理也是同源。特别是从实际上来讲,书法的字体的演化过程,和音乐的演变过程,以及从空间上来讲,书法和音乐的旋律空间应当找到很多的对应关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部主任 刘恒教授:

我想书法跟音乐在理解上,可能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懂不懂的人都能欣赏。比如书法草书里,可能写的是什么他看不出来,但是笔划和浓淡他觉得很喜欢看。音乐也是这样,像刚才听的交响乐,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曲,但是这个曲子我们经常听,听起来可能也觉得很悦目,很好听,或者很喜欢听。在这一点上,可能书法和音乐对大众生活上有共通的影响。

中国书法杂志社长、总编李刚田教授:

我觉得书法与音乐之间有一定的融通性,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在时间中流畅的艺术,书法的过程应该是有时间性的,它是具有雕塑般的空间性,又有音乐般的持续性。实际上在楷书中,点划是它的空间美,点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它有一种音乐的体现,隐约地表现它通过时序表现出的音乐美。书斋中的书法往往更重一种音乐属性,展厅中重形式构成,重空间性。所以说站在文人儒家综合立场的文人,它更重内在的韵,实际上是重音乐属性。我们展厅中的书法队伍扩大了,我们可能失掉了内在的韵律,这种韵律承载的传统文化,可能最终就需要去追回来。书法中内在的韵律,像音乐般的韵律我们在缺失,人们更重视形式构成,更重视设计性。所以这些问题就是书法和音乐的比较,实际上它存在一个古典与当代、继承与创造之间的比较。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邱振中教授:

在创作中不同艺术领域之间有没有关联,是怎么样关联。第一点肯定是涉及到思考的问题,不外乎四点:第一是依靠我们的感觉,我感受了书法,感受了音乐,从这里提炼出一种东西,看它有什么比较的可能性和关系。第二是从作品构成的深入分析上找到它们的关系从音乐构成非常细致的分析,从书法构成非常细致的分析去做,但是目前还看不到什么有成果的思想,需要我们继续走下去。第三就是它的美学性质的比较。第四是在上述基础之上的技术要求。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院长 曾来德先生: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的收益很多,书法里面它的表现过程,那种轻重急徐、抑扬顿挫,它通过视觉,点线运动。音乐也是那种抑扬顿挫,那种强弱高低,旋律也是通过点线,只不过一个是听觉的点线,一个是视觉的点线。这些东西都是相似之处。我相信音乐家和书法家不仅仅是互相对面坐着,有时候还可以握手。

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 梅墨生先生:

我认为把这两门艺术相嫁接和高度融合,融合得水乳交通、亲密无间,这是现代艺术的一种拓展。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艺术比较,实际上是两个门类的艺术。书法是所谓的中国传统艺术,但是在今天,它已经不是传统的一个格局,它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传统类型的延续。在今天它也有了许多种变奏、演绎,乃至拓展,或者笼统的说创新;而音乐,在我看来我们的音乐理论是不是也是以西方的基础理论架构为主,是由西方式的音乐建构起来的框架,相关的它的价值观、它的思维判断大概也是这样。

假如说书法艺术与音乐艺术最有相通的,最相关的,就是在节奏感上。宗白华先生曾经从空间的角度把西方的建筑与中国的书法做过对比。有人也提出,书法是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我觉得是无目的的目的,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的书法是把人生的生命受用、个体生命的生灵、心身的受用作为终极。所以对于外在的形式、技术、方式,他也看重,这是门道。因为没有这门道你是进不了这个领域的。但是进了这个门道,通过这个门道最终的目的,它是作用于人生,作用于生命。所以我觉得中国古典的美学,他是把生命境界作为最高的理想。我们的艺术走到了今天,无论是音乐也好,书法也好,我觉得应该把艺术的境界、艺术的品格,也就是把生命和文化的品格和境界的追求摆在最主要的地方,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当今人类的艺术应该想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研究员 乙庄女士: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书法,书法是一个小的宇宙。钱钟书先生就说,音乐不传心情而传心迹,这和我们的书法又找到了一种契合点。所以看来中国音乐和书法都是一种线的特征,认为音乐出自于天地之和。我读到这里就发现,音乐和书法都是我们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都反应了对我们生活环境的一种认识。所以我就想,书法和音乐是有关系的,只是在我们创作当中怎样去寻找,怎样找到这个最佳的契合点。我们可以慢慢去做。而且我想我们每次听

音乐的时候,就给我们情绪上的一种波动。

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斌权先生: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只是谈谈我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感受。书乃心画也,我认为书法其实不是用来表演的,但是音其有道,必须得设法,既然有法,必须得以身演法。书法书写的过程是一个时间艺术,它是线性的。我在学书的时候,乙庄老师就曾经跟我说过,你要注意书写的节奏,这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们既重视书写的过程,同时重视最终结果的时候,二者同时对它有要求,其实我们书法是一个宇宙性的艺术,而宇宙就是道。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切艺术都要始发于自然。

《美术观察》杂志总编 书法家 李一先生:

过去王兆文先生经常跟我们讲,从艺不能单打一,各艺术门类都要相互学一点,所以在今天,琴棋书画合一的传统,我们还应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下去。

另外,每一门艺术,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它都吸收了姊妹艺术的营养。比如书论,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就吸收了乐论的很多营养。我们现在说的节奏绚丽,这还是你们音乐方面的词,是我们借过来使用的。而且要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音乐的乐论历史更早,比书画都早。

音乐和书法这两门都是比较纯粹的艺术,前两天在沈老的讨论会上就谈了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形式基于内容,实际上就是说书法书写的文字内容不等于这个书法的内容,因为书法的内容是表现它特有的意韵。在这一点上,可能音乐也有相通的地方。

到今天我们书法界也好,美术界也好,还应该很好地从音乐的方面吸取营养,最传统的还是应该保持下去。说到书法也好、音乐也好,要讲到艺术本质,它是相通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金经言教授:

音乐与书法之间可以沟通,可以促进,可以启发,而且可以共同提高。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音乐和书法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都是很有个性并带有自我烙印的艺术,音乐家在演奏中反映自己的艺术审美和人生追求,懂得音乐美的人知道如何去表演音乐,懂得书法的人也知道如何去写字,无非都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

音乐和书法都有审美的功能,音乐讲究声音的高低,这是很简单的,高低、轻重、长短,或者形成节奏和旋律等等。书法是没有声音,在书写的时候,也是通过点、顿、轻重、粗细形成,也是达到了一种美感,我觉得从整体来说,音乐和书法都是表现情感的。

音乐和书法虽然说一个是视觉艺术,一个是听觉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围,但是它们都从节奏、平衡、变化、和谐等方面,都形成了美。所以表现情感的话,音乐是用旋律书写作品,表达作者的欢乐、喜悦、彷徨、愤怒、激情、沧桑、希望这些情绪。书法是无声的艺术,也有理论家这样说过。都是通过各门艺术自己的特点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其他从架构、结构、布局谋篇、形式和手法等方面,它们也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但是这个基本

是一样的。

第二篇:2015最适合的礼物——书法名家成清先生作品

2015最适合的礼物——书法名家成清先生作品

“新年过节要送礼”,送礼要送什么好?在我们这个一向重视“礼尚往来”的国度,每到佳节新年来临之际,恐怕都要让那些谋划送礼的人们踌躇不已。而今“礼”相往来之举已然成为人们交际生活中成败的杠杆,甚至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发展。真是“礼轻人意重”啊。谋事求职的人们已经为送礼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能送的,无论金质银色,还是名人字画,玉璧古董,甚至是红颜美色都作明日黄花,难以动心销魂,不足为训了。而怎样经济节约而又能钓之以礼,了之以愿,还真让现今的人们伤透了脑筋。“礼尚往来”之美德虽已成风,但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也不能循规蹈矩,还需独辟蹊径,另谋新路。不管在商场上,还是官场上,想混下去殊为不易,有时也确会让政治家们力不从心,有感智尽计绝的时候。为了投其所好,应其所需,送上一幅名家的书法,陶冶情操,装饰房屋都是不错的。但在这场“礼尚往来”的角逐中我也想给送礼者们提一点不才之见。为了能够做到“送礼成章”,礼到事成,决胜于谋,真应该在送领导之前自己先了解一下书法的市场,也许能够提升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然后运筹帷幄,来个标新立异,在争上占优的较量中峰回路转,出奇制胜。2015最适合的礼物——书法名家成清先生作品

古老的文明,早已让我们的先人在生活实践中有了经验心得,对“礼尚往来”中的精义有了更切实的理解,“礼”者“理”也,送“礼”可以得“理”,而得“礼”则必失“理”。正如俗话所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只要收了人家的礼,得礼三分短,无理气自馁,而送出了大礼者相反却会变得理直气壮。人有常情,事有常理,送了礼就意味着占有了理,站在理字上总没错。如果犯了错误,送人以礼,自然就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宽恕,甚至可以免去罪过,得到褒奖也未可知。有错的于礼可以得利,而没有错误的自然更能够占得先机,从中渔利。“有势力的还不挡送礼的。”于是乎有事无事就常送送礼,方便自己能够站到一个有利的位置,而且也有助于搞活人情,疏通关系,从而在求职谋事中左右逢源。送礼者早已从中体会到了难言的妙处,真可谓利人利己,实惠无穷。2015最适合的礼物——书法名家成清先生作品

在我们中国做事,古已成规,不谙人情世故者常常会多吃苦头,不懂请客送礼人生之路就会举步维艰。真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会送礼人生之路往往会柳暗花明,前程似锦。先礼后兵本就是道义之举,何况我们有着良好的传统美德可以援手支持。

今年我就给我的老板送上一幅甘肃有名的书法家成清先生的字,成清先生以小楷见长,其字如群鸿戏海、舞鹤游天。老板对这幅字是相当的欣赏,并告诉我他认识的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收藏成清先生的字,这份礼物他十分喜欢。2015最适合的礼物——书法名家成清先生作品

第三篇:从羲皇故里走出的书法名家——成清先生

从羲皇故里走出的书法名家——成清先生

有人说:成清先生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缘于他生长在文化底蕴丰厚的甘肃,这里有世界上保留最完好的历代碑林,历代大家的翰墨飘香仿佛就在昨日,而每年的春节,全世界最大的书法艺术展览就在这里每家每户的门前上演。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成清先生五岁习字,几十年下来,笔耕不缀。尽管他也先后做过画家梦、文学家梦、诗人梦,但都因各种原因破灭了,惟有书法相伴至今。

成清先生:它有乐趣。也叫成就感,对不对?您写了一笔,写了一个这既有古人,这还有点自己的味道。今天我把欧阳询那加了一点,明天我把颜真卿我又揉进来一点,我把王羲之揉一点,自己感觉到非常有趣。最理想的就是,有六成古人四成个人,或者有五成古人五成自我,那就是最优秀的创新能手。

在研究中国书法史的过程中,成清先生临过历代大家大量的篆、隶、楷、行草书,可以说受益匪浅,然而渐渐他发现在研习传统的过程中尽管收获很大,但往往也为找不到自己的风格而困惑。成清先生:反复的写,写了一堆最后都烧掉了。为啥,不协调。咱没有找到那个协调的,就是江郎才尽就是枯竭了,这是最痛苦的。你比如说写颜真卿,一写就是颜真卿这个东西变不出来,你说这不困惑。没有自己的风格,就意味着永远走不出困惑,成清先生内心的煎熬无法用语言表达。一次在临一幅古人的作品时,他忽然顿捂,历代大家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书写的都是自己的诗文歌赋。成清先生仿佛一下找到了创作灵感:只有将书法的文学性和书法的形式美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由此从小酷爱文学的成清先生如鱼得水,因为五岁他就开始自编诗歌,至今他创作的书、韵语、楹联已近千首,而且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成清先生:我到陕北榆林,第一次去榆林。因为我听过陕北是咋听的,都是从歌里边听,就是风刮起那个黄沙遮满天呀,都是那种荒凉啊。结果我坐飞机到了榆林,过了一段沙丘,过了沙以后,一看底下,榆林是个碧绿的毡子镶在这个沙漠里面。然后到了红石峡我就更兴奋,蓝天白云,碧水红石,所以它叫红石峡。两面的摩崖石刻,那给你感觉真是气魄宏大。所以我这个时候就写了,写了一首关于榆林的地接北漠流沙飞,天远柳溪云亦奇,塞上自有雄风在,无定河边莫叹息。中华儿女叹息什么,建设国家就行了嘛。

从自书、韵语、楹联中找到创作灵感的成清先生,渐渐形成了自己五体皆能的书法风格,并以楷书见长。就小楷看,其秀在骨,其清在神,在此基础上广采博摄,或活泼,或老辣,或巧拙兼施,或刚柔相济,形成一种清秀、雅健、俊逸的书风。而此时好比破茧而出的成清先生内心却出奇的平静。成清先生:我给人举例子,就像小孩长大人一样,我是渐变。所以我在书法创作上,就是自自然然地学习,自自然然地写,吸取了就吸取了,有了就有了。那么对于我来讲书法创作这些是很直接的,写着写着自然地自然地就会有自我。为什么呢?不再刻意追求什么,道法自然,自自然然的东西可能是最好的东西。

第四篇:和王京选先生的书法对话

为伊消得人憔悴

庾信文章老更成 ——和王京选先生的书法对话

一、关于书法与土壤——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作者:王老师,您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热爱艺术,醉心书法,如何看待“农民书法家”的称谓?

王京选:这个叫法确实有趣。媒体上有“农民书法家”、“农民画家”、“农民歌手”等提法,却没有“工人书法家”、“工人画家”等其它行业的什么家的称号,大概是表明农民从事艺术之难。因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文化设施少,信息流通滞涩,凡此都造成了艺术土壤的贫瘠。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深感自己偏居一隅,学养不够,良师益友太少,进步太慢。但每个人都有客观条件的限止,这些缺陷只能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加倍努力来弥补。关键是,你对艺术是否足够热爱。拿我来说,我出生在南京,因抗战随家人撤退到分水故里,少年便辍学开始参加农事,但家父儿时的启蒙教育对我影响至深:父亲曾担任李济深副主席的秘书,工书善文,广交文化名流,家里的书画收藏和关于艺术的谈论在我们几个兄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幼小的心田里孕育了艺术的情怀。我是家里老大,在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之余,喜爱看书和写字,只是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书法。在家庭遭受歧视的岁月里,物质极度匮乏,曾自己动手采伐竹木用蛇皮制作胡琴,邀约乡间同好组成土乐队一起演奏,在荒芜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改革开放后,我做企业经营,先农后工,大半辈子为生活奔波,但在生活中,我对艺术的兴趣始终没有消减,日常喜欢结交良师益友,家里常常有志同道合的“闲人”清谈,引起村民的讶异。及至年老赋闲,我才开始得以专心学习书法,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看书练字,犹如日课,至今十余年了,内心充实而愉快,曾写下这样的感怀:晨曦初露扫庭院,读书写字也少闲,山里不知山外事,花前树下且忘年。农民可以投身艺术吗?我的体会是,更难,需要更多的努力。虽然农村的艺术土壤不够肥沃,但你内心的艺术之爱必须深厚!对生活的爱,对艺术的爱,激励着我努力不息。

二、关于用笔和临帖——带着思考学习

作者:王老师这么多年的书法实践,一定会有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吧? 王京选:只要你认真投入一项工作,都或多或少会有些个人的经验。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三言两语不能穷尽。现代人是有幸的,可以领略大量的书法碑帖、书迹展览,还可以接触大量的前贤今人的书法理论、书法经验。对于名家的看法,首先要重视,尤其是历经筛选成为定论的;其次要思考,有的说法可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有的可能要存疑。举个例子,蔡邕在《笔论》中有一句“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就引起很多的异见:一种解读是,此处是讲用笔,“奇怪”是贬义,书写时只要笔力一软就会写出不合正常规范的丑怪线条;另一种解读是,此处是讲毛笔,“奇怪”非贬义,只有笔毫柔软才能写出变幻莫测的线条效果。林散之先生就主张用长锋软毫,并引用蔡邕这句话作证,认为如此才能写出奇异的效果来。我一直疑惑,各人用笔习惯虽有不同,但长锋写字毕竟难以驾驭,而现在市面上的毛笔,大多笔锋偏长,像是画笔,不宜作书,常想方设法寻找短锋笔而不可得。这或许和一些书家的倡导是有关的吧。后来看到了沙孟海先生的事迹,沙先生常将毛笔开锋一半使用,似乎终于印证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在学习中还是有所坚持的。再说说临帖。沙先生曾言,老年人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入手一步一步向行书向草书过渡。先生厚道人,考虑到老年人的时间、精力所限。因为学习书法,多数人是业余兴趣,想成为书法家的毕竟是少数。但如果从艺术的高标准来要求,篆、隶、楷的基础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现在仍然感觉,由于笔画的基础训练不够,影响了自己书法创作质量的提升。还有,临帖是否越多越好?应该说,流传的法帖肯定各有优长,都去临摹是做不到的。选择公推的并适合自己兴趣的书迹加以认真临摹、研究,其余的多看帖、读帖,领会各家的长处、风貌,重要的是要弄清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明白了所以然自己才能运用,临帖学习的终极意义也在于此吧。

三、关于学习和创新——只求美,不求新

作者:对于书法,王老师主要谈的是学习,那你如何看待书法的创新理念呢? 王京选:我只追求美,向一切好的学。学习现成的经典已经感到很困难了,从来没有想过要创新。从一个艺术门类来说,从其发展的进程来看,它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地丰富完善,期间,会产生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而非创新意识)名家、大师,对艺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与人不同,它是前所未见的,同时必须是崭新的美的创造,并为社会所肯定。光是“与人不同”不难,每个人的字原本就不可能一样,即使临相同的字帖各人效果也不尽一致,关键是,你的“与人不同”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美吗?所以,“创新”就艺术而言是“创美”,本质是创造一种新的美。可见,创新是少数人的事,不可能是对大众的要求。

作者:其实,王老师是不主张对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提创新吧? 王京选:是的,如果轻言创新,便是要求人人都做名家、大师了。

四、结尾的话——庾信文章老更成

作者:王老师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总是否定的多,为什么会有“畏书”之叹呢? 王京选:这绝非虚言。艺途惟艰,直到近几年,随着对艺术认识的加深,方知自己以前一直还在艺术的门外徘徊!我有这样的总结:一生多煎熬,尤痛失学早,暮年追翰墨,终难入堂奥。现在了解了些书法艺术的标准,真感到越来越难以下笔,故有“畏书”之叹。我常说自己是写毛笔字,不敢称“书法”,因为距离艺术的标准还很远。遍观一些书画大家,他们成熟的风貌也多是在老年,甚至晚年才形成的,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所以,学习书法不能急于事功。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得到普遍的认同,说明艺术需要辛勤耕耘,需要岁月积累,需要付出毕生的心力。

回望自己的学书经历,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也有“灯火阑珊处”蓦见“伊人”的喜悦。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好共赴艺术之旅,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生活会因为艺术而增添美好!

第五篇:苏学亭的书法生活之感受名家--洪厚甜先生

苏学亭的书法生活之感受名家—洪厚甜先生

书法名家是在当代书坛某一书体的创作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具有旺盛的创作活力、高雅的创作指向、鲜明的个人风格、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的、有成就的书家。他们创作的作品既能深入传统取法有源,又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起审美者的共鸣,成为书法初学者、书法爱好者的导向、典范和引领。

多年来我利用函授面授、专题讲座、展览赛事、笔会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当代书法名家的多方面的接触,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名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艺术道路、学书传统等全面地了解,广泛的学习,以增加视野、开阔眼界、掌握信息、挍正方向,从人格、人品、气节、学养、风格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洪厚甜先生

四川什邡人,职业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导师工作室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培华学院教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正体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兼秘书长。文化部第八届全国“群星奖”,四川省文联授予“巴蜀文艺奖”,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中国书坛“兰亭七子”之一。

洪先生的书法从唐代颜真卿、褚遂良入手,上溯魏晋秦汉。潜心楷书兼及行草、汉碑,多年复淫《龙门造像》、《北魏墓志》,并对《张迁》、《石门颂》等汉碑和二王一系的传统帖学笔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力求丰富楷书艺术表现语言,拓展其审美空间。所作楷书质朴流美,古雅俊秀,行书粗犷豪放,颇具感染

力。

下载书法名家聚首 畅谈李斌权先生书法和音乐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名家聚首 畅谈李斌权先生书法和音乐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饶宗颐先生对敦煌书法的整理和研究(模版)

    饶宗颐先生对敦煌书法的整理和研究 2009-1-17 “石窟春风香柳绿,他生愿作写经生”——饶宗颐先生对敦煌书法的整理和研究刘 波饶宗颐山水画作。一代通儒饶宗颐先生学艺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