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_图文(精)

时间:2019-05-15 04: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_图文(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_图文(精)》。

第一篇: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_图文(精)

C戮徽Ge,n滞eraI P第r蝴actice・1053・

・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

申长虹,陈子震,徐霁,骆达,闫娟,秦娟,李鹏,杨文秀

【摘要】目的总结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及取得的经验,以期为我国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中推广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况调查、.文献研究和小组访谈的方法, 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天津市在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是以

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活动为契机。点面结合,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结论提出天津市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

技术的政策建议:(1应尽快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体系;(2努力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评价体系;(3 创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模式;(4探索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5制定或修订中医

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天津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72(201004—1053—03

Practice and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 Communities of Tianjin SHEN Chang一知昭,CHEN Zi-zhen,XU Ji,et a1.Tianjin Health Bureau,Tianjin30007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methods of work and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in the communities of Tianjin,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ts popularization in the eom-munity health services(CHSinstitutions in China.Methods Th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field survey and group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for study on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carrying out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in CHS institutions.Results Practice of developing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in communities of Tianjin was conducted on the moment creating an example district in China in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through integrating the key project and general work,step by step,and corn—prehensively advancing.Conclusion To promote the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in Tianjin the advices in policy we put forth are:(1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ystem for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needs to be set up勰goon a8possible;(2A screening and evaluating system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should be improved;(3A management model for popularizing

application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should be created;(4A long—effective system of for popularizing application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should be explored;(5some concomitant policies for popularizing application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need to be formulated or revised.【Key word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ropriate technology;Tianjin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医药卫生行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探索创新、总结积累形成的“筒、便、验、廉”且不以药物为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是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社区居民愿意接受的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实用技术。由卫生部人才服务交流中心资助,我所于2008年8—11月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况调查、文献研究和小组访谈的方法,对天津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将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及取得的经验做一总结。

1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

1.1制定政策,启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工程2003年, 作者单位:300070天津市卫生局(申长虹,陈子震;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徐霁,骆达,闷娟,秦娟,李鹏,杨文秀通讯作者:杨文秀,300070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E—Inail・wenxiuy5505@sins-cOm 矿夺。o。◇‘o’o‘o。o‘o’o。o。◇。o。9。o‘9。9。o’o’o‘o‘o‘、6本文要点“,--.+一9 6I阐述天津市社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9 O2总结天津市社区开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体会。y n●o●o●o●o●o●o●o●o●夺●・C,●◇●o●o●o●o●o●o●<>●‘>●<>●・3r 卫生部、民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

动。为此,天津市卫生局于2003—08—14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同时还配套下发了《天津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建设标准》和《天津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评估标准》。

2003年,天津市和平区启动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并于2004—01—16和平区卫生局下发了《和平区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心】。2006年,天津市卫生局决定在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蒸浴、单方、验方等八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到年底,适宜技术的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2008年,和平区又下发了《进一步发展社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2008—2010年>p J。

万方数据 ・1054・

1.2加大投入,改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环境天津市和平区在全区范围内,通过采取政府出资购买、街道办事处无偿提供、部门调剂等方式统一调配房屋资源,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进行改善。2007年,天津市和平区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精品创建工程。为改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应用的设备环境,和平区卫生局每年从300万元的设备资金中拿出60万元用于中医药服务设备的建设。同时,和平区还专门制定了《和平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资金管理办法》[41,由区财政在2007--2011年的5年内,对新引进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分别给予1万元/年和2万元/年的补助。天津市和平区区财政还每年拨款。50万元用于在岗人才培训,且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和市内的相关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医生在培训期|’H】的全部工资。

1.3强化功能,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力度2006年天津市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中医综合科室进行专科细分,突出中医特色服务;并将原来的以西医服务为主的科室进行了有效调整。同时,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开始设置中药房,配置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和常用的中医药诊疗设备。2004年,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要求全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中医科、针灸

科、按摩科,开展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不少于两个,并配备了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建立了中医家庭病床。该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中医药特色社区站”,并使建站率达100%,这一经验正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有力促进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的推广应用。

1.4组织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应用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前提是技术培训。早在2003年,天津市和平区就组织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聘请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持有人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进行中医技术的培训。2004年2_7月,和平区卫生局又连续举办了两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对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100余名全科医师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并在结业后颁发了相关证书。2005年至今,和平区又陆续举办了10余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接受了天津市市卫生局认可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体医护技人员接受了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及中医养生知识的全员培训,培训率达到了90%。

1.5加强领导,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有效开展为确保“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政策的贯彻落实,天津市卫生部门联合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保险相关部门等成立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质量控制组”为一体的工作组。天津市和平区成立了“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督导组”,形成了组织、领导、管理三级网络体系,推动和平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深入开展。

1.6科学管理,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中医药技术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卫生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措施: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群众满意度等绩效考核,为此,天津市卫生局专门制定《天津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考核标准及评审细则》以加强对机构服务方面的监督管理;二是加强外部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上来。为实现对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

C船h妣inese G,ven蝴era3l P埘ra删ctice 用工作的科学管理,天津市和平区在改革卫生管理体制、激活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体会

2.1应尽快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目前,天津市缺乏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开发。应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天津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起符合天津城市地位和功能要求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2.2努力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评价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天津市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药筛选评价中心建设,研究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选择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对中医药诊疗技术的评价研究力度,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区鉴定筛选出适应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安全、有效、规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应用效果的评价奠定方法学基础。

2.3创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模式应该建立“行政配合,专家提供技术支持,项目组负责的推广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组全面负责项目的推广及应用工作,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行政部门主要从组织、政策、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根据这一模式的要求,需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并成立天津市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小组,设立中医药适宜技术专家组、项目组。

2.4探索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长效机制的建设’5“o,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的组织、管理,开展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评估,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点等,这些都是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长效机制的重点足筹资机制、经济补偿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

2.5制定或修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制定或修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医疗保险部门应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支持和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引进工作既要充分考虑中医药技术的自身规律和特殊性,又要严格按照卫生技术准人制度的要求,主动适应与医疗卫生市场准入制度的衔接,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普及和规范应用;第三,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人员一培训规划,开展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社区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卫生局.关于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R].2003。8.2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和平区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R].2004,1.3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进一步发展社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2008—2010年[R].2008.4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和平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资金管理办法[R].2007.5吴沛新,解江林.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机制和体系建设[It].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建设论坛,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 2008,10.6张兆丰.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提供科技支撑[R].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建设论坛,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2008,10.(收稿日期:2009一lO一20;修回日期:2010—03—05(本文编辑:囝行敏

万方数据

第二篇: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

一、肩痛........................................................................................................................2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2 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7

二、肩关节周围炎......................................................................................................10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10

三、颈椎病..................................................................................................................12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12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髁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14 “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18 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21 牵弹三步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技术...................................................................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综合(电针)治疗技术...............................................27

五、中风......................................................................................................................31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31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33 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 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41 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42 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44 电针健脑安神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技术...............................................................47

六、骨折......................................................................................................................51 塑形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技术...................................................51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技术...................................................54 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57 经跟距反弹固定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技术...................................................59

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1 “经筋刺法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61

一、肩痛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平衡针灸针刺技术

【技术概念】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肩痛病变进展过程中,累及了较多的组织结构,疾病的初期、后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命名也较复杂。

【技术特征】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突出人体信息系统、突出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突出即时效应、突出针感效应、突出离穴不离经、突出穴名通俗化、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突出临床实用性

【研究基础】早在1872年,法国医生Duplay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肩关节的病程变化主要是肩峰下滑囊的渗出变性及粘连,是盂肱关节以外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的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1934年,美国著名肩关节外科专家Codeman观察了大量非损伤性肩痛症伴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认为其主要病理变化为:①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及粘连;②肩袖肌腱炎,可伴钙盐沉积;③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滑液囊的炎症,并将这种疼痛性僵硬性关节炎病名为“冻结肩”。1943年,Limpman提出肱二头肌长头粘连是肩痛的原因,并称之为“粘连性腱鞘炎”。此外,据其病变与肩关节周围滑液囊有关命名为“粘连性滑囊炎”、“闭塞性滑囊炎”、“腱滑液囊炎”;据其病变主要与肩周肌腱及腱鞘炎症有关命名为“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 ”、“ 冈 上 肌 腱 炎 ”、“ 钙 化 性 肌 腱 炎 ”、“ 退 行 性 肌 腱 炎 ”、“ 肩 袖 炎 ”、“ 疼 痛 弧综合征”等;据其病变关节腔受累挛缩、肩周组织粘连命名为“肩关节周围粘连症”。从祖国医学角度讲,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一、现代医学对肩痛的认识 西方医学对伴有功能障碍的肩痛症的研究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67年Jariaway即有肩峰下滑囊的外伤性炎症引起肩痛、功能受限的相报道的发表;1872年,Duplay发现肩峰下滑囊的炎症及粘连是肩痛和关节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随着X线的诊断技术的发展,1907年人们发现了肩周软组织的钙化及钙盐沉积现象。1910年Bera提出了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见解;1914年,Loschke以冈上肌腱断裂为中心对肩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Klapp和Riedel发现肩痛患者同时存在盂肱关节囊增厚与挛缩;1933年Fouler认为肩痛症的主要原因是肩袖断裂;1934年Codeman提出肩痛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肩峰下滑囊炎、肩袖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滑液囊炎,并对其病因进行了详细分类,Neriaser等对两肱关节

病理复化进行了观察,并对引起粘连的原因进行探讨;1960年Reseze首先报道了肩关节造影方法及对肩痛的观察。如上所述,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肩锁关节病变等多种疾患均可表现出肩痛。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进步,无疑推动了人们对肩痛认识的深入。在解剖学方面,基于对解剖形态和解剖机能学的研究,认识到肩关节是由肩肱关节、肩峰下结构、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喙锁连接6部分组成的多关节复合体。对肩峰下结构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特点的研究,对肩关节各主要滑囊的解剖学病理学研究,对肩袖肌群组及其退变发生发展研究等等,均为肩痛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物力学方面,主要是对肩关节运动的静态及动态进行分析,通过对肩肱关节的节律,不同体位时头与盂间的相互作用、接触面的移动规律的研究,及对肩部主要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应力变化的测量分析,提高了对肩痛病因学、病理学及诊断学的认识。关节镜技术,使人们可以直接观察肌腱、滑膜及软骨的变化并切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肩关节造影为肩关节粘连、肩袖损伤提供可靠明确的诊断依据,B超、CT、MRI等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肩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水平。

二、传统医学对肩痛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肩痛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晋代《针灸甲乙经》即有相关记载:“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且详细介绍了各种痹证的症状。隋唐时期,认为因劳伤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骨折脱位后瘀血未清,经络空虚外邪侵袭,即气血亏损于内、风寒湿热伤于外,使营卫不通,筋脉失养而致骨痹痛的发生。南宋时期,对肩痛等筋骨痹痛的认识已较清晰,“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肩肉麻木”、“清冷泉、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均是对肩痛临床表现的记载。明清时,对颈肩背、臂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已渐趋完善,将因肩部外露受风所致的肩痹痛称“漏肩风”,据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表现称“锁肩风”等。《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及兼风、痰等证候。综上,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气血虚损、风寒湿邪袭虚而入,滞留于肩胛之间,壅塞经络,着而不去,而使气血循行受阻所致,属痹证范畴,可分为风寒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型和肝肾亏虚型。

三、平衡针灸技术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4)快速针刺 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即可出针。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5)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6)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7)突出离穴不离经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cm内均可。(8)突出穴名通俗化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9)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 安全无不良反应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10)突出临床实用性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200余期培训班培训、3000多家医院,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教授于1970年开始研究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穴位,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的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BP-LE6)”。从1980年起系统开展了针灸治疗肩痛的临床研究,经过全国24个省市60多家医院11000例病人大面积观察,

证明了“肩痛穴(BP-LE6)”的可重复性、有效性。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不仅可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可有效地保护患肢功能,促进其康复,方便快捷易行,有必要进行规范推广。

【适应症】肩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软组织损伤,冈上肌、冈下肌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疼痛)。

【禁忌症】孕妇禁用。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29号 3寸 0.35mm³75 中式摄子1把,巴士消毒液1杯。

二、操作步骤 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定穴位,先用碘酒棉球在穴位上消毒,然后用75%酒精棉球在碘酒消毒过的穴位上进行脱碘。带一次性橡皮手套,取出无菌性针灸针。(1)穴位名称 肩痛穴(BP-LE6)(jian tong Point)。(2)穴位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点处。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痛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的上1/3处;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处。(3)局部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4)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来源于古典刺法的巨缪刺法,巨刺法和缪刺法为《内经》刺法,巨刺即为左刺右,右刺左,缪刺即为交叉取穴。《素问²缪刺论》云:“夫邪克大络者,左向右,右向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5)针刺体位 患者取坐位。(6)针刺角度 直刺角度。(7)针刺方法 采用2寸无菌性毫针,直刺2cm(1寸)左右。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1寸左右,可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可使患者的意念集中在“动”的患部,有利于激发经气,并较快地导引,气至病所,抵御病邪。运动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为度。若患部肌肉粘连,血脉不通、气血不畅,运动以松解粘连,通经活络,调和气机为目的;若是气血亏损,肌肉萎缩,机能衰退者,运动则以运行气血,振奋阳气,活跃患部肌肉为目的。可视具体情况做肩部的某种形式的主动或被动运动。(8)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9)针刺特点 针刺腓浅神经肩痛穴位于腓浅神经上,后者为腓总神经的分支,在腓骨长、短肌与趾伸肌之间下行,分出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在小腿下1/3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

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得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肩痛穴后,局部可出现酸麻胀感,及向远处的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这种感传现象是针刺肩痛穴得气的主要标志,即针感向下传导至足面、脚趾或向上传导至膝关节以上,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针刺得气的快慢、强弱与患者的体质、医者的针刺手法等有关。针刺不得气者,可因取穴不准或因针刺角度、方向、深度未掌握好,也可能是患者体质虚弱,经气不足引起。临床上应注意分析。一般说来,气至而有效,气速而速效,但这是相对而言。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2周以内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2)中期患者,即发病2~4周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21次为1疗程。(3)晚期患者,即发病1个月以上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28次为1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1)定位 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髂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2)针感 针感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得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肩痛穴后,局部可出现酸麻胀感,及向远处的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即为触电式针感,这种感传现象是针刺肩痛穴得气的主要标志,即针感向下传导至足面、脚趾或向上传导至膝关节以上,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3)针刺特点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时,在熟悉局部解剖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要突出“三快”的特点,即进针快、出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以内,肩痛穴位置表浅、临床操作安全。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不应刻意地追求操作速度而在没找到针感时即出针,针感的出现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其次,平衡针法并不完全排斥留针,对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以留针。一般要求0.5~1小时,可起到加强针刺持续作用的功效。

五、注意事项(1)在急性炎症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绝对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不能过度,否则还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2)在急性炎症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待进入恢复期以后在局部配合上述治疗,但不要过度,过了以后还会形成新的炎症和水肿。(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针刺膝痛穴即可缓解。

【穴位】肩痛穴

疾病概述 【病名】肩痛

【病位】肩

【中医病名】痹证、肢节痛

【西医病名】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

【疾病概念】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肩痛病变进展过程中,累及了较多的组织结构,疾病的初期、后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命名也较复杂。

【症状体征】肩痛,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

【流行病学特征】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证候】从祖国医学角度讲,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风寒阻络、气虚血瘀、寒湿凝络

【中医诊断标准】(1)风寒阻络 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2)气虚血瘀 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3)寒湿凝络 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西医诊断标准】(1)≥40岁,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无菌性针灸针,75%酒精棉球,2%碘酊,无菌性橡皮手套,(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4)X线检查阴性。

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的铍针治疗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铍针治疗技术

【技术概念】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 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理论基础】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许多学者在临床、解剖、病理等各方面不懈地探索,使其在病因病理、解剖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较完善的学术论点。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上述众多学者们的努力,对过去被诊断为软组织扭伤、软组织劳损、神经性炎症等疾病,其中一部分己被鉴别

诊断为神经或细小的神经分支卡压征。

【技术特征】有效、安全、快捷、经济

【研究基础】周围神经卡压或压迫综合征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自1854年Paget最早描述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腕管综合征以来,人们对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此后在1861年Guyon指出尺神经被卡压的可能性。1878年Panas报道了肘管综合征,1908年Jay Hunt首先报道了尺神经被卡压的病例。1918年Adson提出将尺神经松解后前置到肌肉内治疗肘管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此治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32年Wartenberg报道了前臂桡神经感觉支卡压征,后人称其为Wartenberg病。1968年Spinne在尸体中发现桡神经深支(即后骨间神经)在前臂行走途中经过一个纤维弓的下方,由于此纤维组织弓状物在1905年为Frohse首先描述,故称此弓为Frohse弓。1972年Koles和Mandsley报道了桡管综合征。1986年Dellon报道32例桡神经浅支卡压的病例,引起临床上的广泛注意。1963年Kopell和Thompson对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首先做了详细描述,1983年Cahill首先描述四边孔综合征。在1860年Wilshire就提出颈肋是压迫臂丛神经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1947年Adson指出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因素之一为颈部结构异常,包括颈肋太长、锁骨下动脉升高等。在1973年UPton和McComas首次提出神经的近侧受压后其远侧部分对卡压的易感性增高。1978年Williams Carpenter首次报道了TOS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以后Narakas和Wood分别报道合并腕管、旋前圆肌管、肘管、桡管综合征。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许多学者在临床、解剖、病理等各方面不懈地探索,使其在病因病理、解剖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较完善的学术论点。随着外科学的不断发展,上述众多学者们的努力,对过去被诊断为软组织扭伤、软组织劳损、神经性炎症等疾病,其中一部分已被鉴别诊断为神经或细小的神经分支卡压征。如斜方肌起点炎、颈项肌劳损、颈肩痛等,其中部分实质上是肩胛背神经卡压、颈神经后支卡压、腋神经四边孔卡压征等疾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中发现,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不低,临床许多皮肤感觉障碍的病变与一些痛症均与皮神经卡压有关,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在临床诊断方面也比较混乱。由于人们的忽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得它常常被误诊。加之目前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的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迫切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有效、安全、快捷、经济的治疗方法。为此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新的病名,并对其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对此感兴趣的同行们的关注,促使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开展。

【适应症】该疗法适应于所有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

【禁忌症】

一、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

二、有出血倾向者;

三、有严重患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四、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

五、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成患者不接受此治疗方案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铍针的规格:直径0.5~0.75mm,全长5~8cm,针头长1cm,针体长4~7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mm。

针柄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3~5cm。另一种是将铍针装在一个长10cm、直径0.75cm的手柄上。

二、详细操作步骤 定位:触诊找到体表压痛点后,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消毒:用碘伏或酒精-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其范围略大于治疗的操作范围2倍。进针:有点刺法和弹刺法两种。①点刺法:术者一手拇示指捏住针柄,另手拇示指用无菌干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捏住针体,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双手骤然向下,使铍针快速穿过皮肤,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种抵抗感。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松解针法。②弹刺法:术者一手捏住套有塑料套管针的针体,针尖对准十字压痕的中点,垂直下压套管,另手的拇中指端相对,中指指甲对准针尾,用力弹击露在套管外的针尾,使其瞬间穿过皮肤,然后取下套管,再逐层进针。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松解的目的是减低皮神经通过的周围筋膜张力和筋膜间室内压力。所以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根据治疗需要,对筋膜层的松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一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定位准确的病例。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即可,患者的局部疼痛常随之消失。②多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但定位较模糊的病例,当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后,轻轻上提,将针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变进针角度,再穿过筋膜层,可如此重复3~5次。③线式松解:适用于疼痛范围较大,病程较长,筋膜肥厚且肌肉张力较高的病例。线式松解其实就是沿一个方向的反复连续点刺,形成一条0.5~0.7cm的筋膜裂隙。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持续按压进针点1~2分钟,同时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一般患者原有的疼痛都减轻或消失。无菌敷料敷盖进针点,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即可。疗程1周。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一般每周治疗1次,2~3次为1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对于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铍针疗法,关键是要诊断明确,对卡压点的选择要准确,如果不准确则影响疗效。铍针的进针深度达到深筋膜即可,不宜过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损伤。

五、注意事项 进针点要准确,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

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铍针疗法可能出现晕针和血肿。晕针:常见原因有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适以及医者操作手法过重等。患者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严重者会出现厥冷、血压下降、不省人事等。如果医师发现晕针先兆,即出现头晕目弦,心烦欲吐,首先将针全部取出,安慰患者,使患者平卧,轻者给以饮热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用指掐或针刺水沟等穴位;如仍不缓解,应采取其他急救措施。血肿:常见原因为误伤血管,出针时没有及时按压。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血肿较甚,先在局部按压,防止继续出血,然后给以活血消肿的内服和外用药。预防的办法是避开血管,出针后适当按压。

【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病例,末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或事件。

疾病概述

【病名】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

【西医病名】皮神经卡压性颈肩部疼痛

【疾病概念】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 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症状体征】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特征】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中发现,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不低,临床许多皮肤感觉障碍的病变与一些痛症均与皮神经卡压有关,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西医诊断标准】(1)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2)明确的局部压痛点。(3)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4)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5)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技术概念】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持续的疼痛又是引起和加重关节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理论基础】TENS具有与电针相似的镇痛效应,且比电针有更长的镇痛后效应,其镇痛原理可能也与电针有相似之处。

【技术特征】由于与电针相比,TENS具有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疼痛患者所接受,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与电针相比,TENS具有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疼痛患者所接受,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与电针相比,TENS具有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疼痛患者所接受,应用也日益广泛。

【功效】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可反复使用。

【研究基础】运用TENS疗法结合穴位刺激治疗肩周炎,镇痛效果较好,也易为

针灸医生所接受和掌握。

【适应症】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禁忌症】

一、在65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二、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长期服用(接受)其他药物(治法)以及采取综合治疗者。

三、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技术操作方法】采用器具 LH202H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可提供优选的治疗处方,有两对输出,既可作电针治疗,也可用先进的自粘皮肤电极,贴在穴位上,作无针穴位电刺激。根据中医十二经络和十二皮部理论,该仪器具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扶正祛邪”的功能。经临床验证,刺激参数调节方便、稳定、明确,尤擅长于活血止痛。操作方法

一、操作方法、步骤(1)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先对其进行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水平测定并记录。(2)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3)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4)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隔日治疗。(5)每次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进行再次测定和记录。

二、技术要领(1)输出端连接病灶侧的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两穴。输出端连接于远端外关与合谷两穴。连接完成后,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2)痛阈测定避免患者的主观因素和操作者的诱导因素。(3)肩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肩部内旋、外旋测定时,肩外展达不到90°时,采取最大外展。所有操作避免患者保护性耸肩行为。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实验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如系本实验干预措施所引起,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并进行详细记录。

【穴位】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不良反应】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晕厥、皮损等不良反应。

疾病概述

【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病位】肩

【中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

【疾病概念】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持续的疼痛又是引起和加重关节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

【症状体征】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持续的疼痛又是引起和加重关节活动障碍

【流行病学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证候】瘀滞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的辨证分型。瘀滞型的辨证要点为:①肩部疼痛(刺痛);②疼痛拒按;③疼痛夜间为甚;④肩部肿胀;⑤舌质暗或有瘀斑;⑥脉弦。具有以上4项症状体征者,即可辨证为瘀滞型。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执行。分期:同时根据病情发作期进行分期(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①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②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三、颈椎病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仰卧拔伸手法

【技术概念】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且发病年龄提前,低头工作者30多岁即可发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占50%~60%,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构成威胁,门诊中要求治疗者日渐增多。

【功效】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研究基础】上海石氏伤科已有130余年历史,我们根据石氏伤科学术继承人石印玉教授和浙江名中医陈省三主任医师多年治疗颈椎病的经验,结合颈椎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力学作用原理,创立了治疗颈椎病的“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研究显示,颈椎关节内外环境力学失衡,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病理环节之一,推拿手法、机械牵引和功能锻炼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椎关节的力学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机械牵引为现代临床常用方法,但存在应力作用部位欠集中、部

分病人依从性差、医疗成本较高等缺点,如果牵引力量过大则有造成脊髓损伤的潜在危险;功能锻炼主要用于预防;而推拿手法则是具有中医学特色的一种外治法。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首先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适应症】18~70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禁忌症】

一、中度和重度脊髓型颈椎病。

二、局部皮肤破损、局部皮肤疾患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二、操作步骤(1)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2)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

晕目眩,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4)肝肾不足型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5)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诊断标准】颈椎病的诊断,参照

【技术特征】通过多年临床运用证明该疗法有以下优点:①镇痛起效快速,疗效显著,维持时间较长。②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无不良反应。③选穴客观、易掌握,融中西理论为一体。④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镇痛机理的有机结合。⑤踝三针镇痛效果显著高于正常体针对照组和来比林组。运用踝三针快速治疗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镇痛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研究基础】临床研究在两领域内迅速发展:一方面是中医药丰富多彩的保守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熏蒸、封闭、理疗等,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另一方面是现代医学在介入、微创外科手术方面,如胶原酶介入治疗、椎间盘切吸术、椎间盘镜、激光气化术等,取得了迅速进展,影像学的高度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准确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快速发展,学者普遍认为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目前各种介入及微创手术,将以前的开放手术对脊柱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因手术后力学改变而引起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椎间盘再次突出等后遗症。传统的中医保守疗法是一种无创性治疗,这恰好与现代生物力学认识相吻合。因此中医药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是目前大部分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中医学多将椎间盘突出的根性痛归为腰痛病及腿痛病(坐骨神经痛)。临床辨症多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肝肾亏虚,针灸治疗多根据临床证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选穴组方,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如体针治疗、长针治疗、穴位封闭,手法也很多不同如热补法、温补法、凉泻法等。椎间盘突出根性痛作为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之一,如何能迅速解决患者的痛苦,减少镇痛药物的运用,是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经文献查询尚未发现专门文献报道,本研究依据络皮部理论,结合神经分布区,按照“循经分部,通督化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结合临床疗效,反复实践,筛选出一组最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穴位(根痛

1、根痛

2、根痛3)及最恰当的操作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运用证明该疗法有以下优点:①镇痛起效快速,疗效显著,维持时间较长。②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无不良反应。③选穴客观、易掌握,融中西理论为一体。④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镇痛机理的有机结合。⑤踝三针镇痛效果显著高于正常体针对照组和来比林组。运用踝三针快速治疗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镇痛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适应症】主要症状的量化标准(1)疼痛程度评分标准:[按国际上通行的最灵敏的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临床疼痛治疗学》修订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0分:无痛。10分:最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该方法采用1条10cm长的直线或尺,两端标明0和10的字样。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剧烈的疼痛。让病人在直线或尺上标出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的数值或评分。按照 VAS评分法的要求,自制 VAS游动标尺,尺子正面有0~ 10游动标,背面有0~10数字(精确到毫米),患者移动标尺,医生即迅速从尺子背面读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2)镇痛效果评价标准(参照VAS评分法)镇痛评分计算公式=[(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³100% 显效:镇痛评分>60%。有效:镇痛评分30%~60%。无效:镇痛评分<30%。适应证

一、年龄20~65岁之间的患者;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根性痛者;

三、疼痛程度评分标准≥3分者。

【禁忌症】

一、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二、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钙化,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干性坐骨神经痛者,肿瘤、结核、腰椎滑脱;

四、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不伴有根性疼痛患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及药品(1)针具:3寸针灸针,直径0.35mm。(2)疼痛评分尺(自制)。(3)碘伏消毒液。

二、操作步骤 踝三针组:(1)体位 侧卧位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2)取穴 踝三针定位: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踝上4寸,每条经脉循行线上各1穴,分别是根痛

1、根痛

2、根痛3。L3~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3)消毒 双手用碘伏棉球消毒3次。(4)进针 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刺入,针刺深度为2.5寸,针刺方向朝上,医生手下有滞紧感,患者有酸困感,然后快速捻转100~200次/分,不进行提插,幅度180°~36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5)行针 快速捻转200~300次/分,不提插,幅度360°~72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6)留针 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7)出针留30分钟后,将针缓慢退到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

四、关键技术环节(1)准确选穴 根据突出部位及疼痛分布分别在踝上4寸处各足三阳经上选取穴位:L3~ 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2)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朝上(头部为上,脚部为下),进针过程始终沿着经络循行线,不可偏离,以达到气至病所。(3)进针的角度 针体与皮肤呈15°角进针,之后应将针身卧倒,使之与体表平行,成角为零。(4)进针技巧 进针时押手轻夹针尖所在的皮肤,持着针尖不使其透出皮肤或进针过深。(5)深度 进针深度少于2mm,进针时眼下可见、手可触及皮下针体及针尖隆起。(6)进针的长度 进针的长度为2.5寸。(7)行针的幅度 应中等幅度行针,幅度360°~720°。(8)行针的速度 行针的速度200~300次/分。(9)留针的时间 留针时间保证30分钟。(10)行针的频度 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五、注意事项(1)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滞针;(2)临床以卧位为主以避免晕针;(3)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晕针 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处理措施:立即停止治疗,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轻者饮白开水,片刻恢复;重者针刺人中、涌泉即可苏醒,必要时采取其他措施。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对饥饿、极度疲劳病人,待其恢复后再进行操作。(2)滞针 进针困难,甚至难以进针,病人十分疼痛。处理措施:观察病人进针部位是否有瘢痕及结节、条索,适当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进针时押手应在针尖部位控制其方向及深度。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不良反应】由于本研究仅根据椎间盘突出节段沿皮刺1~3根针,而且仅治疗

1次,所以整个实验过程未发现不良反应及事件。

疾病概述

【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系由于腰椎间盘纤维环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使髓核等椎间盘组织向正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进而导致神经根炎症、神经根营养障碍和传导特性损害,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甚至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根性坐骨神经损伤最常见的原因。

【流行病学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全国腰腿痛患者达3000万~4000万人,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就诊。椎间盘突出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都显著下降,给患者与社会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该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热点。

【病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一为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二为闪挫撞击,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凝滞所致;三为正气虚,肾精不足。现代医学除了较为公认的椎间盘退化这一基本病理解剖现象外,更进一步从病理生理角度加以探讨。

【病理基础】基于对突出物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国际腰椎研究会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①退变型;②膨出型;③突出型;④脱出(后纵韧带下和后纵韧带后)型;⑤游离型。膨出型是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表现,通常无临床表现。急慢性损伤造成软骨终板微小骨折致髓核营养障碍和纤维环撕裂是促发间盘退变膨出的重要原因。突出型是指髓核经纤维裂隙向椎管突出,但后纵韧带未破裂。脱出型是后纵韧带也破裂,髓核从后纵韧带下方或后方进入椎管。如果脱出之髓核不与后纵韧带或纤维环相连接,称为游离型。后三者均可压迫、刺激神经根出现症状,其中突出型的炎性刺激是隔着后纵韧带间接对神经根起作用,如能得到及时的抗炎、脱水治疗,神经根本身炎症反应就能较快消失。而脱出型和游离型髓核内所含一氧化氮(NO)、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白介素6(IL-6)等致炎物直接作用于神经根,能迅速使其产生显著的炎性反应,且持续很长时间。综上所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机械、化学及自身免疫刺激是椎间盘突出症公认的发病机理。

【证候】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肝肾亏虚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²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制定。(1)血瘀证 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2)寒湿证 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证 腰部疼痛,腿软

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4)肝肾亏虚 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²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制定。(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分部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检查: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腰间盘突出根性痛的诊断标准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

【功效】可以使腰部肌肉松弛,缓解韧带紧张,从而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和水肿,改善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指针下肢坐骨神经支配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淋巴流动,松解痉挛的肌肉,还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从而起到镇痛效应。

【研究基础】本疗法与一般推拿、点穴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选取主穴及手法运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病位虽在腰(阳位、督脉),但选用腹部气海穴(阴位、任脉)点按长达40分钟,以益气通经,行气活血,补益肝肾,于“阴中求阳”,加之取肾俞、命门、大肠俞、至阳,强肾壮骨,疏利腰脊;取患、健双侧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穴,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长时间指针气海穴可以使腰部肌肉松弛,缓解韧带紧张,从而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和水肿,改善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指针下肢坐骨神经支配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淋巴流动,松解痉挛的肌肉,还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从而起到镇痛效应。

【适应症】

一、符合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疾病和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二、经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分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三、年龄20-65岁。

【禁忌症】

一、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二、虽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但有下列请况之一者:(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者,以及意识不清者;(2)合并有严重感染者;(3)妇女妊娠期。

三、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四、腰椎结核、腰肌劳损、腰椎肿瘤。

【技术操作方法】(1)嘱病人仰卧在床上,松开腰带,全身放松。医者着衣宽松,将手洗净,面对病人,坐在放置于病床右侧的椅了上(椅子放在平行于病人腰部的右侧)。(2)医者集中精力,将示指(或中指)放于气海穴上,顺时针旋转点按(手指不能离开皮肤)。指针力度以病人全身放松、舒适为准。医者用力均匀,点按时间为40分钟。提示:指针10分钟后,患者自觉病变部位(腰、臀、下肢)出现酸困沉重感,或有热感向下肢传导。(3)点按气海40分钟后,再依次点按双侧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一般每穴逆时针点按30秒(约60次)。点按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佳。(4)再让患者俯卧,以腰部压痛点为准(临床上4、5腰椎间盘突出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90%以上,见胡有谷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上、下各相隔3椎为起、止点,分别用双手示指、中指同时点按各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包括肾俞、命门、大肠俞、至阳),一般每穴30秒(约60次),虚证顺时针点按,实证逆时针点按。之后重点指针阿是穴(压痛点处),点按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佳。(5)腰部治疗结束后,再依次点按双侧环跳、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每穴逆时针点按30秒(约60次)。点按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佳。(6)嘱病人侧卧,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医者握拳捶打环跳穴8下,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佳。(7)最后让病人慢慢起身、下床活动5分钟,医者观察其疗效。如可以行走者,可尽量行走。疗程:每天1次,20次1个疗程。

一、关键技术环节(1)选取穴位要准确(腧穴位置以《针灸学》教材为准)。主穴:气海。辅穴: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肾俞、命门、大肠俞、至阳、环跳、委中、承筋、

承山、昆仑。(2)掌握指针气海穴的力度、频率和时间。指针气海穴力度以病人舒适、无痛感为度,指针其他穴的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频率在146-159次/分之间,平均157次/分;时间约40分钟。(3)点按腰部和腿部的辅穴时间不宜长,一般每穴30秒(约60次)。(4)治疗结束后,嘱患者要及时下床行走活动。

二、使用注意事项(1)医者穴位选取要准确,指针点按时一定要注意吸定,使之有一定的渗透力,摩擦皮肤,指针力度要掌握适当。(2)治疗时病人必须全身放松,情绪平稳。(3)治疗结束后,嘱患者要及时下床行走。并注意适当行走锻炼。(4)嘱病人治疗期间及平时一定要注意腰、背、腹肌的适当锻炼。(5)嘱病人治疗期间及平时要平卧硬板床。(6)对有心脏病、脑血管病意外病史者,治疗时要慎重,并注意观察。

【穴位】气海、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肾俞、命门、大肠俞、至阳、环跳、委中、承筋、承山、昆仑。

【不良反应】 本疗法经长期临床应用,未出现因治疗而导致的意外情况,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疾病概述

【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位】腰

【中医病名】痹证、痿证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劳累、扭伤或其他原因而引发,约1/5的腰腿痛病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近十几年来,该病更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病人就诊。在40岁以上死者的尸检中,发现约有l/3有椎间盘突出。本病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或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的下肢麻木、发凉甚至肌肉萎缩、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属祖国医学“痹证”、“痿证”的范畴,多因肝肾亏虚,复感寒湿,或外力伤害,致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引起。

【症状体征】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或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的下肢麻木、发凉甚至肌肉萎缩、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病理特征】腰椎间盘退变

【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因劳累、扭伤或其他原因而引发,约1/5的腰腿痛病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理基础】腰椎间盘退变

【证候】血瘀型、寒湿型、肝肾亏虚型

【中医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标准 出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中医辨证分型 出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宜,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谈,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褐,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三、病理分型 出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椎间盘向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3)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CT检查:椎间盘向正中方向突出。

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董氏手法

【技术概念】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基础上,由于外力或积累性劳损的作用,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或后纵韧带的窦椎神经而出现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理论基础】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破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脊柱—骨盆—髋关节构成三维立休平衡的力学构架系统,形成人体平衡及运动的

中心枢纽。由于某种原因(如劳损、运动损伤、不良姿势、外来暴力)破坏了脊—骨盆—髋构架系统的力学平衡,就会产生偏心应力,而引起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曲度改变、骨盆倾斜、髋关节应力不均衡、软组织痉挛、脊神经受卡压等变化,临床上直接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产生和治疗效果。

【技术特征】其特点是从中医整体医学出发,通过系列手法调正脊—盆—髋力学构架系统,使脊柱维持正常生理曲度,恢复三维立体的力学平衡,松解周围软组织痉挛。

【功效】通过改善腰间盘突出症存在的多种病理变化,为疾病痊愈提供了有效保证,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研究基础】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破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脊柱-骨盆-髋关节构成三维立休平衡的力学构架系统,形成人体平衡及运动的中心枢纽。由于某种原因(如劳损、运动损伤、不良姿势、外来暴力)破坏了脊-骨盆-髋构架系统的力学平衡,就会产生偏心应力,而引起椎小关节紊乱、腰椎曲度改变、骨盆倾斜、髋关节应力不均衡、软组织痉挛、脊神经受卡压等变化,临床上直接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产生和治疗效果。脊-盆-髋调正手法是董清平教授承家传手法,并从40余年临床经验积累中总结出的系列手法,其特点是从中医整体医学出发,通过系列手法调正脊-盆-髋力学构架系统,使脊柱维持正常生理曲度,恢复三维立体的力学平衡,松解周围软组织痉挛。通过改善腰间盘突出症存在的多种病理变化,为疾病痊愈提供了有效保证,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适应症】依据《脊柱外科学》(赵定麟主编)和《腰间盘突出症》(胡有谷主编)中腰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制定。

一、符合腰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二、腰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未经任何治疗。

三、休息后症状可减轻者。

四、根据腰间盘突出症证候量化分级标准评定病情为轻、中度者(积分为15分以 上)。证候量化分级标准评定见附表。

五、年龄在60岁以下,性别不限,排除其他腰椎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禁忌症】依据《脊柱外科学》(赵定麟主编)和《腰间依据《脊盘突出症》(胡有谷主编)中腰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禁忌证制定。

一、病史超过半年,经常复发,多种非手术治疗无效。

二、首次发病即出现剧烈疼痛,下肢症状明显,呈被迫体位,难以行动及入睡。

三、出现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功能障碍。

四、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病史较长,疾病影响生活和工作。

五、合并腰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等改变以及其他疾病,或曾进行腰椎手术者,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

六、根据腰间盘突出症证候量化分级标准评定病情为轻度者(积分为30分以上),或CT、MRI显示髓核巨大突出、脱出者。

七、年龄>60岁、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八、合并骨盆或髋关节疾病,不能实施手法者或治疗中,病情持续加重者。

【技术操作方法】治疗准备:患者进入诊室,在治疗床上休息5~10分钟。让患者俯卧位,在两髂后上棘进行标记定位(以便确定手法着力部位)。

一、松脊

手法(1)棘旁点穴手法①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病人患侧。②两手拇指相对,按顺序由下至上按骶1~2患侧棘突旁(相当于棘突下大约1cm,又称为“内夹脊穴”)。③点按强度以患者能忍耐为度(大约相当10±2kg),每穴持续3秒钟。反复操作3次。(2)牵引下棘旁点穴手法①病人俯卧位,由两助手分别把持其腋部、踝部,由轻渐重对抗牵引,持续1分钟。②牵引力不超过患者体重,患者腹侧面与床面接触。③在牵引状态下,术者进行上述点穴手法。操作方法同前,反复2次。(3)小斜搬手法 所谓“小斜搬”是指手法使腰椎产生的旋转角度小于普通大力斜搬,不超过15°±3°。手法轻、缓,不发力。①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呈现屈膝屈髋放松状态,健侧下肢伸直。②术者肘部推顶患者肩前部向后上方;另一肘部推按臀部髂骨翼处向前下方。③两肘互相配合,同时使腰部旋转15°±3°,放置支点偏下腰段。

二、旋盆手法(1)臀中肌点穴手法①接前法,患者仍侧卧,患侧在上。②术者用两手拇指点接臀中肌压痛点(即髂骨翼与大粗隆顶点之间的压痛点)。③点按强度先轻后重,以患者能忍耐度(相当15±3kg),持续1分钟。(2)牵引下旋转盆手法①病人俯卧位,两助手对抗牵引方法同前。②术者两手把持患者髂骨两翼左右交替旋搬骨盆。③骨盆旋转角度大约为20°,手法应轻缓,防止猛搬、左右交替旋搬各3次,15秒内完成。

三、调髋手法 此手法操作前先做患者两侧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检查。(1)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将患者一侧下肢屈髋屈膝90°,然后内收内旋髋关节至最大限度;再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侧髋关节;比较两侧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2)髋内收内旋手法用于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较差一侧。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该侧,一手使其屈髋位,并尽力推膝部向内,呈内收内旋位,另一手稳定同侧肩部(不要离床)。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逐渐将下肢伸直。(3)髋外展外旋手法 用于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度较好一侧。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该侧,将其踝部置于对侧大腿上,使髋关节呈“4”字位,即髋外展外旋位;一手按压膝部向下,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前上棘使骨盆稳定不离床面,两手同时用力,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逐渐将下肢伸直。双侧屈髋屈膝手法:术者两手把持双小腿,使双下肢屈髋屈膝,双膝贴近胸壁至最大限度,持续6秒钟左右,然后将双下肢伸直。调髋手法反复进行3次。(4)治疗时间及疗程 治疗隔日1次,30天(治疗15次)为1疗程,进行1~2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1)手法操作力度、角度及活动范围应严格控制在操作规范的标准范围这内,并以患者能够忍耐为度,贯彻安全

在Ⅱ级以内,未出现中、重度不良反应或事件。

疾病概述

【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概念】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基础上,由于外力或积累性劳损的作用,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或后纵韧带的窦椎神经而出现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因】产生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先天发育不良。外因:积累性劳损,腰部扭伤,风寒湿因素等。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²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脊柱外科学》(赵定麟主编)中有关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

一、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二、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散、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

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四、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拇趾背伸力减弱。

五、X线摄片检查:腰椎生理前凸消失,脊柱侧弯,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牵弹三步法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牵弹三步法

【技术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向后方突出,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技术特征】该方法经十余年来近千例患者的临床验证,安全有效,具有疗程短、疗效佳,患者痛苦小的优点。本手法的特色为:①半体重间断牵引,每次牵引30~50分钟,牵引后休息30分钟,每日牵引2次,无需绝对卧床。②通过传统手法,一次性有效恢复腰椎生理曲度,纠正小关节紊乱,重建脊柱平衡,使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消除无菌性炎症,解

除症状。

【功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研究基础】目前许多试验己证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产生无菌性炎症,是出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因此,消除无菌性炎症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致病物质的释放,导致临床出现疼痛症状,对此称之为内平衡系统失调;继而产生反射性肌痉挛,造成脊柱两侧肌力不平际,称之为外平衡系统失调。继而外平衡失调更加重神经根的压力,进一步加重无菌性炎症反应。由此,炎症、疼痛、肌痉挛三个环节造成病理生理变化中的恶性循环,内外平衡失调的恶性循环。而非手术治疗旨在打破内外平衡失调的恶性循环,消除神经根周围的无菌性炎症,故多数的患者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非手术治疗方法中以牵引、推拿最为常用,且效疗可靠。但多存在疗程长、治疗不规范、复发率高的缺点

【适应症】

一、符合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二、年龄18~55岁,性别不限;

三、影像上未见有明显突出钙化、神经根粘连者。

【禁忌症】

一、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病例;

二、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患者,腹主动脉硬化及精神病患者;

三、患有脊柱肿瘤、结核、脊柱强直,血沉>30mm/h;

四、CT显示脱出之髓核已游离、骨化、浮动骨块存在,或严重骨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者;

五、鞍区麻木、二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损伤症状的;

六、出现足下垂等逐渐加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七、手术后复发及妊娠期妇女。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JZC-Ⅱ型电脑力度显示牵引床2个;自制长50 cm、高10cm、宽40cm的海棉软垫2个;自制长50cm、高10cm、宽20cm的海棉软垫1个;自制长30 cm、宽10 cm、高2~3cm卫生纸垫若干;长1米塑料直尺1个;河北省沧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皮革骨盆牵引带若干;河南省洛正器械厂生产的床头多功能可调式牵引架若干,8kg、2kg、lkg、0.5kg牵引砣各若干。

二、详细操作步骤(1)牵引:床尾抬高,患者排空二便后,俯卧位骨盆牵引带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1/2(尾数不足1kg者,按l kg计),每次40±10分钟,要求骨盆牵引带上缘绑扎在髂脊以上,尾部牵引仰角30゜±15゜。牵引结束患者卧床30分钟后可佩带腰围下床。牵引12±5天进行下一步治疗。(2)扳伸:患者健侧卧位(如中央型突出则症状较轻侧卧位),健肢贴紧床面并伸直,患者尽量屈曲。术者面对患者,一手肘推肩向后,一手肘压臀并用拇指压住病变间隙上位棘突(如有棘突偏歪则以偏歪棘突为准),双肘交错用力,调整力线,当力线传导至拇指下并有阻抗感时突然发力,闻及“喀噔”弹响声同时拇指下有关节松动感时即告复位。然后嘱患者仰卧,腰骶部垫厚约10 cm海棉软垫,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将患者双下肢分别直腿抬高,并作踝关节背伸,高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50゜~100゜。先健侧,后患侧,每侧3次(如中央型突出则先症状较轻侧,后症状较重侧)。(3)弹压:扳伸后在上海医疗器械厂产JZC-Ⅱ型电脑力度显示牵引床上实施弹压手法。具体为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锁部常规缚扎牵引带后,在骨盆下方及胸前下方各垫自制长50 cm、高l0 cm、宽40 cm

海棉软枕1个,使病变间隙之腹部悬空,将牵引重量根据病人耐受程度设定为超体重l0%-30%,持续牵引10~15分钟,待患者骶棘肌充分松弛后实施弹压手法。术者站立于患侧(中央型突出站立于症状较重一侧),一手掌根按压于相应病变节段棘突间隙,中指正对脊柱方向(或上或下),另一手虎口叠加于腕背部,双肘关节伸直,向腹部垂直连续弹压(弹压过程中,嘱患者张口呼吸,切勿闭气),压力为10~30 kg(电脑牵引床可显示弹压力千克数),频率为120次/分,此时牵引力维持不变,病人如无不良反应,连续弹压约10分钟即停止手法,逐渐减小牵引重量至电脑显示牵引力为0,去掉软垫,患者同身手掌置于腰骶部,用直尺超过手掌连接T 12椎体棘突和骶骨岬,直尺下的T12棘突、手掌、骶骨岬在同一水平面以下表明手法到位,嘱患者深呼吸,祛除牵引带。如未达到标猴,视患者耐受性可重复操作1遍,仍不能达到标准者不再强求。卧床术毕患者绝对卧床3天,直线翻身,平卧时腰下加自制腰垫,高度≥2cm,以维持腰曲。并应用20%甘露醉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3天。(4)起床:绝对卧床3天后,患者床上行腰背肌锻炼、四肢活动l~2小时,测血压正常后,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注态保持正确姿势,避免突然弯腰。| 关键技术环节(1)牵引;牵引时为俯卧位,胸部牵引带不可绑扎过紧,以勉强可插入一平掌为宜。牵引时尾部牵引仰角30゜±15゜,不可过低。牵引祛除后需卧床休息30分钟以上,方可佩带腰围下床活动。(2)弹压:电动床牵引重量要根据患者体质及耐受性适当调整,男性、年青、体质强壮者可达超体重30%,女性、体质较差者可超体重10%。1次治疗腰曲恢复不满意者,如患者可耐受可立即重复牵引、弹压,如经2次操作腰曲仍未能恢复者,不宜再行治疗。弹压操作时要注意双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并注意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病变间隙必需腹部悬空,弹压期间牵引力度保持不变。(3)扳伸:侧扳时患者健侧卧位(如中央型突出则症状较轻侧卧位),如病变上下阶段有棘突偏歪,以纠正偏歪为主,如无明显棘突偏歪,以病变间隙上位棘突为准。侧扳时要耳内有响声,指下有动感。拔伸时先健侧、后患侧,每侧3次,当抬至患者不能耐受时降低高度5゜,做踝关节背伸动作。(4)卧床:注意平卧时腰下垫垫,≥2cm,直线翻身,翻身时腰部勿扭曲。

【不良反应】 胸部摒伤:如弹压时患者摒气则有可能出现胸部摒伤。经休息、止痛药物应用均可缓解。应注意训练患者配合手法操作,弹压时按弹压节律张口呼吸,不可闭气。心慌、胸闷、头晕:如患者心理过度紧张、手法治疗时牵引带绑扎过紧,患者可能出现心慌、胸闷、头晕,应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紧张情绪,并调整牵引带,必要时暂时中止治疗。手法后疼痛持续加重:手法过程中神经根受激惹,可出现疼痛持续加重,可再实施连续牵引、应用脱水剂、对症处理。术后出现尿潴留:多为体位性排便困难,应指导患者术前练习床上排尿。排除马尾神经损伤后可予导尿。二便失禁、鞍区麻木或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应行MR检查,如有硬膜外血肿、椎间盘突出明显加重或髓核游离,需行手术减压。绝对卧床后下床时头晕、心慌、晕倒:多为体位性低血压所致,下床前应先行床上功能锻炼,并测量血压正常后在医生看护下下床活动,下床后避免立即排便。如出现症状,轻者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饮用温开水后可缓解,重者可予吸氧、静推50%GS等。弹压手法后出现腹胀:多为弹压过程中,刺激腹膜所致。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休息后或下床活动后可自行消退,如症状较重,可适当予吗叮啡等胃动力药物口服。

疾病概述

【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位】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中医病名】腰间盘突出症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向后方突出,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病理基础】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产生无菌性炎症,是出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被(ZY/T001.1~0.001.9-94)。(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3)脊柱生理弧度消失或有侧弯。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四阳性,跟腱反射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脊柱生理前凸变小或消失,亦可有侧弯,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显示突出的部位呈中央型、旁中央型或外侧型不等,突出厚度为1~6mm不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综合(电针)治疗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中医综合(电针)治疗技术

【技术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突出物压迫或累及到椎管周围相应的脊髓、神经或血管等而产生的症候群。相当于中医腰腿痛范围。好发于青壮年,发生部位以 L4~

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技术操作方法】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1)应急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明显下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麻木或及其他异常或同时伴有功能活动受限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①即刻卧软垫硬板床休息。②口服扎

冲十三味胶囊,每天 1次,每次5粒。③局部外敷奇正消痛贴或蟾乌巴布膏,每天 1次,每次敷贴 6~8小时。(2)辨证论治 ①血瘀型: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活络效灵丹化裁(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 12g,川芎、元胡各 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口渴心烦加石膏、知母、生地,肢体肿胀加茯苓、泽泻、车前子。②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法:祛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甘姜苓术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疼痛剧烈、畏寒重者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疼痛不愈加续断、狗脊,筋脉拘挛者加伸筋草、鸡血藤。痛处游走不定,或关节疼痛,兼有风邪者,可用独活寄生汤化裁(羌活、独活、秦艽、当归、牛膝各12g,桂心、川芎各6g,木瓜、川断、防风、乳香、威灵仙各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③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加味二妙散(苍术、黄柏、木瓜、怀牛膝各12g,薏苡仁、忍冬藤各3 0g,防己、木通各 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口渴心烦加石膏、知母、生地,肢体肿胀加茯苓、泽泻、车前子)。④肝肾亏虚型: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迟。偏于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补肾固腰。阳虚兼温肾,阴虚兼滋阴。方药:偏阳虚者用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偏阴虚者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腰痛日久不愈,并无阳虚或阴虚症状者,一般属于肾虚,可服用青娥丸补肾壮腰。水煎服,日 1剂,分2次服。(3)电针治疗 ①基本穴:十七椎、腰阳关、环跳、阳陵泉。辨证选穴:血瘀型加膈俞穴、三阴交穴,寒湿型加合谷穴、风市穴,湿热型加委中穴、阴陵泉穴。肝肾亏虚型加肾俞穴、太溪穴。②操作方法:用7 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取30号1.5寸的不锈钢毫针,采用爪切和夹持进针法,除环跳穴深度为2.5寸外,其余穴位深度均为 1.2寸;施以大幅度的捻转补泻手法,每次每穴1分钟,要求有麻电感,其中环跳穴的针刺角度要向着外生殖器的方向;接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40Hz,电流强度2mA;治疗时间:持续时间为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观察疗程。(4)护理调摄 一般护理:①环境与休息:病室宜舒适、安静,空气流畅。患者须卧硬板床休息。②情志护理:多安慰体贴患者,使其情绪安宁,积极配合治疗。③饮食护理:宜营养丰富而合理有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及发物。④用药护理:用药期间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⑤病情观察:a.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b.治疗前告知患者排空大、小便。c.治疗后即用腰托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 2~3天。d.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失禁的症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褥疮的发生。⑥辨证施护:血瘀型: a.病室宜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b.安慰、开导患者,使其情绪舒畅。c.对腰部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剂。寒湿型:a.室内温度可偏高,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对流风。b.注意腰部保暖,可在局部以热水袋敷,以减轻疼痛。c.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忌生

冷、油腻之品,戒烟、酒。湿热型: a.病室宜凉爽。b.可多食清热利湿之品,忌肥甘、油腻之品。c.对湿热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给予清热利湿剂。肝肾亏虚型: a.病室宜安静、舒适。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b.注意观察除腰痛以外的伴随症状。c.适度户外日照及功能锻炼。也可适度进行食补或中药调理。

二、缓解期(发病 2周~3个月)此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但还存在下肢放射痛或下肢感觉障碍等症状,此期宜采用“缓则治其本 ”的方法,采用中药内服、电针、推拿、药物熏蒸等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辨证施治。(1)辨证论治 内治法:①病程日久,瘀血阻络,疼痛时有者,宜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制香附、秦艽、羌活、牛膝各 9g,没药 6 g,炙地龙 6 g,炙甘草 3 g;日 1剂,水煎分 2次服);②病程日久,肝肾不足,腰腿痛时轻时重,畏寒肢冷者,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 9 g,桑寄生 30g,秦艽、防风、当归、赤芍、杜仲、牛膝、茯苓、党参各 15g,细辛6 g,桂心 3 g,川芎 9 g,生地 15g,炙甘草 6 g;日 1剂,水煎分 2次服);③病程日久、肝肾虚弱者,宜活血通络、壮腰健肾,选用补肾壮筋汤(熟地 1 2g,当归 12g,牛膝 10g,山萸肉、茯苓、续断各 12g、杜仲、白芍各 10g,青皮 5 g,五加皮10g;日1剂,水煎分 2次服)。外治法:中药熏蒸疗法,将药物(红花、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生川草乌、干姜、细辛各 30g,马钱子 10g,粉碎,装入布袋放入锅中熏蒸 30~60分钟,取出放在患处热敷,温度以能忍受为度,药凉后取下,每日 1次。中药熏蒸疗法既起到中药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的作用,同时借助药液的温度,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引,直达病所发挥作用,达到治疗目的。(2)针灸疗法 治则:活血、通络、止痛。选穴:夹脊、肾俞、次髎、委中、阳陵泉、悬钟、太溪。刺法:腰骶部腧穴要求针感向下肢放射,不可多次提插生刺激。每日 1次,留针2 0~ 3 0分钟。行平补平泻法。(3)推拿疗法 治则:促进髓核还纳,松解粘连。治疗手法: ①患者俯卧位,腰部及下肢放松,于腰、臀部及下肢用滚法或掌根按揉法操作6~ 10遍。②患者俯卧位,按压、弹拨夹脊穴和背俞穴。操作时应上下移动,有条索状物时,适当延长时间至其软化,不宜用力过大。使腰部肌肉放松,有温热感为佳。③患者俯卧位,做拔伸法,双手掌根重叠按压患椎棘突旁或压痛最明显处。操作时嘱患者放松,下按时呼气,放松时吸气,连续 20~ 30次。④患者俯卧位,做下肢后伸扳法。操作时先扳一侧再扳对侧,亦可同时扳两下肢。⑤患者侧卧位,做腰部斜扳法。先扳患侧,再扳健侧,可反复数次。⑥按揉、弹拨患侧秩边、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解溪、昆仑等穴;后于患侧腰、臀、下肢施以滚法。⑦患者俯卧位,施擦法于腰部,透热为度。(4)护理调摄 一般护理: ①环境与休息:病室宜舒适、安静,空气流畅。患者须卧硬板床休息。②情志护理:多安慰体贴患者,使其情绪安宁,积极配合治疗。③饮食护理:宜营养丰富而合理有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及发物。④用药护理:用药其间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⑤病情观察: a.需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b.治疗前告知患者排空大、小便。c.症状缓解后可逐步加强腰背肌的锻炼。

三、恢复期(症状基本消失)此期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宜采用推拿手法及自身运动疗法,加强患者腰背肌和腹肌的训练,以增强腰脊柱的稳定性及腰椎活动度,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二级预防至关要。若患者再次出现腰部酸痛、下肢麻痛、不耐久行等症状,应积极治疗,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次急性发作。(1)针灸疗法 腰腿痛缓解或消失,但仍有腰部及下肢酸

胀不适或麻木感,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治则:补益肝肾、行气通络。选穴:肝俞、肾俞、次髎、足三里、承山、三阴交、太溪。刺法: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每日 1次,留针 3 0分钟。可用温针灸法。(2)推拿疗法 治则:行气活血,加强脊柱稳定性。治疗手法:①患者俯卧位,按揉患侧腰骶、臀、下肢。②拿捏腰臀、下肢酸胀或麻木部位。③患者坐位,做折腰法。④患者仰卧位,做患肢直腿抬高。⑤患者俯卧位,按揉肾俞、命门、秩边、委中、承山等穴,用滚法操作于腰、臀、下肢。⑥患者俯卧位,施擦法于腰部,透热为度。⑦用拍法施术于腰骶、下肢,结束手法。(3)运动疗法 伸腿运动:仰卧位,双下肢交替屈膝上抬,尽量贴近下腹部,重复10~20次。倒行运动:选平坦的地方倒行,挺胸,双手可交替叩打腰眼部,1 0~ 20分钟。船形运动:俯卧位,两肘屈曲,两手交叉置于腰后,双下肢有节奏地用力向后抬起、放下,同时挺胸抬头,重复 1 0~ 2 0次。踢腿运动:双手叉腰或一手扶物,双下肢有节奏地交替尽力向前踢、后伸。各持续 10~20次。伸展运动:双手扶物,双下肢交替后伸,脚尖着地,尽力向后伸展腰部。各持续 1 0~ 2 0次。转腰运动:自然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上肢肘关节屈曲平伸,借双上肢有节奏地左右运动,带动腰部转动。持续1~ 2分钟。(4)护理调摄 可遵医嘱采用腰托保护后起床活动,但注意选用的腰托要大小合体。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症状消失后即应除去,以免肌肉退化萎缩。平时须注意站、坐、行和劳动姿势,腰部不可过度负重,取物时应避免大幅度的弯曲和旋转。加强腰背肌锻炼,避免久坐,忌坐沙发、矮凳。避免腰部遭受外力撞击,不宜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避免剧烈咳嗽或打喷嚏。保持大便通畅。卧床治疗期应鼓励患者四肢屈伸、直腿抬高、屈髋屈膝等锻炼,并每日自行按摩腹部,从右下腹顺结肠方向向上向左下推,以助肠蠕动。有肢体废用性萎缩者要经常按摩肢体,做好被动功能锻炼,以助气血通畅。可用两手掌对搓发热后,紧按在腰部,再用力上下按摩几十次,以放松腰部。两手叉腰、轻缓地向右、向左摆动,可松解腰部肌肉。睡前也可在床上做 “船形运动 ”,即“飞燕点水 ”。

疾病概述

【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病名】腰腿痛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因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突出物压迫或累及到椎管周围相应的脊髓、神经或血管等而产生的症候群。相当于中医腰腿痛范围。好发于青壮年,发生部位以 L4~

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特征】好发于青壮年,发生部位以 L4~

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五、中风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张力平衡针法

【技术概念】急性脑血管病以其高致残率使其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而痉挛瘫痪的康复又是其核心和难点,贻失时机,或治疗不当,均可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妨碍康复。尽早打破中风偏瘫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为特征的痉挛模式,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的关键。

【技术特征】该疗法不仅适用于偏瘫所致的痉挛瘫痪,对小儿脑瘫、截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亦验之有效,不失为一种治疗中枢性痉挛瘫痪、促进康复的有效疗法之一,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适宜于向基层卫生部门临床推广应用。

【研究基础】针对目前临床治疗痉挛瘫痪普遍存在的过度治疗而导致的“误用综合征”,我们根据中风偏瘫恢复的普遍性规律,结合神经生理学、康复学和经络理论,对传统的针刺疗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的正常的运动模式。张力平衡针法对痉挛瘫痪有其独到的作用特点和治疗效应。张力平衡针法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实践表明:该疗法不仅适用于偏瘫所致的痉挛瘫痪,对小儿脑瘫、截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亦验之有效,不失为一种治疗中枢性痉挛瘫痪、促进康复的有效疗法之一,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适宜于向基层卫生部门临床推广应用。

【适应症】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年龄45~70岁。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

【禁忌症】无特殊禁忌证。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伴有严重糖尿病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慎用。排除精神病、艾滋病,以及伴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者使用。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无菌针灸针(直径0.32mm,长40mm毫针)。

二、操作步骤 张力平衡针法的操作方法:①取穴:a.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b.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c.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d.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②体位: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③手法:a.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取直径0.32mm,长40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左右,频率为100次/分左右,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b.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取直径0.32mm,长40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频率为50次/分左右,捻转角度为180°左右,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张力平衡针法组取穴:梁丘、极泉、尺泽、大陵、肩髃、天井、阳池、血海、照海、髀关、曲泉、申脉、解溪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痉挛优势侧(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的针刺刺激手法不宜过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手法轻慢。痉挛劣势侧(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侧穴位)的针刺刺激手法可较强,进针手法要快捷轻柔,行针手法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五、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及研究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痉挛瘫痪患者因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因本针刺实验取穴多在四肢,不涉及胸腰背重要器官,故可能出现的针刺意外情况,主要为晕针、滞针、血肿、感染,如出现上述针刺不良反应,按常规处理即可。意外情况处理:如出现病情恶化,或伴见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及对症处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如实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及研究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实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本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发生。

【穴位】梁丘、极泉、尺泽、大陵、肩髃、天井、阳池、血海、照海、髀关、曲泉、申脉、解溪

疾病概述

【病名】中风后痉挛瘫痪

【西医病名】中风后痉挛瘫痪

【疾病概念】急性脑血管病以其高致残率使其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而痉挛瘫痪的康复又是其核心和难点,贻失时机,或治疗不当,均可强化异常运动模式,加重痉挛,妨碍康复。尽早打破中风偏瘫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为特征的痉挛模式,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的关键。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

引不出病理反射。(3)脑出血、脑梗死均参照诊断标准确诊,并有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贺氏针灸三通法

【技术概念】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在短时间内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所供应的脑组织或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或死亡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其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两者可导致脑梗死。急性脑卒中一般预后不良,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技术特征】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适应证广,取效快捷

【研究基础】贺普仁教授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享誉国内外的针灸治疗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贸老认为在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滞是不可逾越的病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故称“病多气滞”。针灸治病就是调理气机,使之通畅,从而治愈疾病。“微通法”即毫针刺法,其作用在于通经络、调气血。广泛用于临床,内伤外感、虚实寒热、男女老少皆宜。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多种病症,病种达300多种,其中有确切疗效的100多种。“微通法”不仅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麻痹、慢性皮肤病、妇女病等有疗效,同时对一些急症、重症如晕厥、高血压状态、中风等也能有起死回生之效。它是一切针法的基础之法。“温通法”主要指火针疗法,特点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袪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贺老对火针疗法的研究数十年,他根据临床需要倡导挖掘、应用、发展了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扩大了临床适应证,使火针疗法的治疗病种达30多种,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病症,取得很好疗效。火针疗法可以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畅,有祛寒除湿、清热解毒、消癥散结、祛腐排脓、生肌敛疮、益肾壮阳、温中和胃、升阳举陷、宣肺定喘、止痛、止痒除麻、定抽、熄风等功效。“强通法”就是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病情,放出适量血液,通过决血调气,通经活络以达治疗病痛的针刺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适应证广,取效快捷等特点。目前,有报道用放血疗法所治疗的疾病已达百余种,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应用于清热泻火、止痛、消肿、治麻、镇吐、止泻、救急危症等方面。

【适应症】

一、“微通法”适应证:“微通法”具体应用于中风,可广泛用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证型中经络.中脏腑患者;

二、“强通法”适应证:主要应用于治疗急性期神昏、烦躁、头痛、发热、呕吐及恢复期肢体麻木、

舌强语謇甚至舌体挛缩不出等方面,同时配合微通法以畅气机、行气血;

三、“温通法”适应证: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先使用火针疗法温通经脉,加强行气活血之功,再行微通法调气行血,治疗恢复期半身不遂、手指屈曲不伸.患肢肿胀、麻木等常见症状。

【禁忌症】

一、微通法注意事项及禁忌: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腰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官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如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经期可以针刺.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宣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防止刺伤重要脏器。①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⑦背部

或微弱的雀啄法,要求感传面慢慢扩大,感传线细而缓,在这个基础上,以柔和的单向持续始转,角度一般180度为宜,同时再送针深入1-2分,然后留针。在留针过程中,针感缓缓增加至起针时仍存在。要求留针过程中,针感继续存在,甚至较前略加明显,然后慢慢减弱消失。一般重补时用此手法。如需要轻补时,操作手法为进针得气时不再继续操作。此时患者穴位处无明显感觉,但留针过程中患者常感到局部酸麻胀或沿经线向某一方向感传,产生欣快感、舒适感等,而且这种感觉逐渐加大。②泻法:针刺形式以重、刚、疾为主;针刺质量以大、迅、短为主;对机体的影响以明显的、触电性的麻酥感为佳,从而达到祛邪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进针后,迅速将针尖插入地部,要求得气过程要快、大,行气时较频捻针柄或快而大为度的提插针体,要求感传面大并且迅速,感传线粗而疾,在这个基础上,以快速的左右角度相等的捻转,同时辅以快的提插动作,使针感显而著,达到最大的感传面和最远的感传距离。如此反复操作3-5次后,把针提起1-2分,然后留针lo分钟左右。一般重泻法采用此术。(5)留针法:是指针刺施用补泻法后,将针置于穴位上的停留阶段。大多留针20一30分钟。(6)出针法:起针必须聚精会神,如思想不集中,就容易丢针,或漫不经心一抽而出,引起出血或造成血肿。起针时,左手拿棉球按住穴位,右手拇示二指握住针柄往外提拔,然后左手轻轻按揉针孔,以免出血。有的穴位局部血管多,组织疏松,如头部的太阳穴、听宫、睛明、翳风、下关等穴处,起针时如不马上揉按,很容易引起血肿,这些穴位应当特别注意。在运用补泻手法时,主张补法起针宜缓,不应在出针时再施以刺激,特别在留针短,针下仍有沉、紧的感觉时,应把针体“顺”至松动后,再徐徐出针,揉按针孔;泻法起针宜速,轻轻覆盖针孔即可,不必揉按。(二)温通法; “火针疗法”的操作规程如下。(1)定穴位:除了直接针刺病灶局部外,不论是选择经穴还是寻找压痛点,都要在消 毒针刺之前,在选定的穴位上加以标记,一般都是用拇指指甲掐个“十”字,以保证针刺的推确性。(2)消毒:定好穴位以后,先用2..5%况碘酒棉球,以穴位为中心向四周画同心圆消毒,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以同样的方法画同心圆脱碘,待酒精干后即可施术。(3)针体加热:点燃酒精灯,根据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长度。烧针一定要以烧红为度。(4)进针;将针烧至通红时,非常迅速地将针推确刺入穴位,并迅捷将针拔出,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l/l0秒。(5)留针问题:以快针为主,大部分不留针,部分需要留针,多在l一5分钟。如取远端穴位火针治疗疼痛性疾病时,需要留针5分钟。(6)出针:起针时医生要手拿消毒于棉球,以备出血、出脓擦拭或揉按时用。当火针进到一定深度时,应迅速出针,目的是减少患者痛苦,不扩大针孔以免小瘢痕形成。(7)出针后处理:火针后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只需要用于棉球按压针孔即可。一则可以减轻疼痛,二则可以保护针孔。温通法的刺法根据适应证分类;可分为经穴刺法、痛点刺治、密刺法、围刺法、散刺法。(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辨经,在经穴上施以火针,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主要适于内科疾病,针具以细火针、中粗火针为主。进针的深浅较毫针要相对浅一些。(2)痛点刺法: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压痛点上施以火针的刺法,使局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适于肌肉、关节、各种神经痛,针具以中粗火针为主,进针可适当深一些。(3)密刺法:使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火针方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趋于密,以每针相隔l cm。以足够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运行,促进病损组织新陈代谢,此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肤,如神经性皮炎。一股选用中粗火针,针刺深浅要掌握适度,一放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

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太浅或过深都不相宜。(4)围刺法;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火针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围刺法主要适用于皮科、外科疾患,以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间隔距离1-1.5cm刺1针为宜。针刺的深浅应视病灶深浅而定,病灶深则针刺亦深,病灶浅则针刺亦浅。有时可直接刺络脉出血,以祛除瘀滞,对局部红肿大有益处。(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火针刺法。具有治麻、止痒、定痉、解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麻木、瘙痒、拘孪和痛证。一般每隔1.5cm刺1针。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刺激以较浅为度。| 根据进针快慢分类:可分为快针法和慢针法。(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最常用的火针针刺法。“火针疗法”以快针法为主。一般都是进针后一刻不停以敏捷迅速出针,整个过程只需要l/10秒的时间。借助烧红的针体带来的热力,激发经气,推动气血,温通经络。“火针疗法”以快针法为主。快出快入是火针的优势,它治疗疾病具有省时,痛苦短暂的优点。(2)慢针法: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停留一段较短的时间,然后再出针。留针时间多在1-5分钟。在留针期间可行各种补泻手法。但针法具有祛腐排脓,化瘀散结之功。主要适用于淋巴结核、肿瘤、囊肿等.各种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一类的疾病。(三)强通法:“放血疗法”应根据不同的症状,施术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以下5种刺法。(1)缓刺法:适用于浅表静脉放血,如尺泽、委中、肘窝、腘窝等部位放血最宜此法。操作时用橡皮止血带系在所刺部位的上端或下端,施术者右手拇示中三指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努起处,徐徐刺入0.5-1分深,然后将针缓缓退出,血即随针流出,停止放血时,将橡皮止血带解开,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血即可自止。(2)速刺法:这种刺法,施术时先用左手拇示中三指捏着应刺的穴位,右手持三棱针或毫针可速刺入0.5-1分深,立即敏捷地将针退出,然后用手按压局部使血液尽快流出来。如咽喉痛刺少商穴,中暑刺十宣穴,中风刺十二井穴。(3)挑刺法:这种刺法适用于胸部、腹部、背部、头面部穴位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刺针时看准胸背部的病点,左手将红痣点的皮肉捏起,右手持“三棱针”横桃之。(4)围刺法:这种刺法,施术时对于红肿患处周围用“三棱针”点刺数针或几十针,然后用两手指轻轻挤压局部,或用拔火罐吸拔,使恶血尽出,以消肿痛,此法适用于痈肿、痹证及大头疽、丹毒等症。(5)密刺法:此法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施术时用梅花针叩打患处,使局部出微量的血液,有较好效果。放血量的掌握:放血后如发现血色暗红,不予特殊压迫止血,令其瘀血流尽逐渐转为鲜红时出血自止;如放血后即发现血色鲜红,一般情况下,穴位点刺出血时,3一5滴即可,予以压迫止血。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强通法:中风急性期常用者为百会、四神聪、曲泽、委中三棱针放血,一般连续使用2周,每周5次。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舌强语蹇的金津、玉液放血;治疗肢体麻木的十二井放血等,根据患者耐受程度,每周1~2次。温通法:主要治疗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多与微通法结合使用,可每周5次,1个月1个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可进行若干疗程的治疗。微通法:是一切针法的基础之法,可单独使用或与强通法、温通法结合使用。适用于自中风急性期至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各证型治疗。常每周5次,1个月1个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可进行若干疗程的治疗。

四、关键技术环节 贺氏三通法治疗中风痰浊瘀血阻痹经络证急性期、恢复期的选穴及手法。(1)主穴 强通法用穴:百会、四神聪、曲泽、委中三棱针放血(仅用于急性期)。微通法、温通法用穴:双侧曲池、天枢、合谷、丰隆、太冲以及四神聪、中脘。(2)配穴 失语:通里、照海、哑门。头面五官:①眩晕:实证四神聪放血(可用于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挟虚灸神庭;②头痛:合谷、太冲;③目失灵动、视物成双:臂臑;④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天突、内关;⑤牙关紧闭:下关、地仓、颊车;⑥舌强语蹇或伸舌歪斜:金津、玉液放血(可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⑦舌体萎缩或卷缩:风府、风池、哑门;⑧流涎:丝竹空。肢体:①上肢不遂:条口;②下肢不遂:环跳;③足内收:绝骨、丘墟;④强痉: 火针局部取穴;⑤抖颤难自止:少海、条口、合谷、太冲;⑥麻木:十二井放血(可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二便:①大便秘结:支沟、丰隆、天枢;②小便癃闭:关元、气海;③大、小便自遗:灸神阙。针刺手法:急性期百会、四神聪、金津、玉液、十二井放血均采用三棱针速刺法,曲泽、委中采用三棱针缓刺法;余穴用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恢复期诸穴以火针点刺,再行毫针留针治疗。火针疗法诸穴用细火针,快针施用经穴刺法。再行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强通法关键技术环节:①百会、四神聪、十二井放血法:针具为三棱针,速刺法,即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左手拇示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点刺即可,迅速刺入皮下0.5~1分,立即出针,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流出数滴即可,最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用于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等末梢部位,面部穴位放血也多用速刺法。②曲泽、委中三棱针放血法:针具为三棱针,缓刺法。用橡皮止血带系在所刺部位的上端或下端,施术者右手拇示中三指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努起处,徐徐刺入0.5~1分深,然后将针缓缓退出,血即随针流出,停止放血时,将橡皮止血带解开,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血即可自止。适用于浅表静脉放血,如肘窝、腘窝等部位放血最宜此法。③金津、玉液放血法:针具为三棱针。令患者舌上翻,暴露舌系带两侧静脉,多数情况患者舌体僵硬不能配合,施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将舌尖捏住,尽量提拉上翻,暴露舌系带两侧静脉,右手拇示中三指持三棱针,对准穴静脉努起处,刺入0.5~1分深,血即随针退而流出,冷水漱口。出血量的确定:放血后如发现血色暗红,不予特殊压迫止血,令其瘀血流尽血色逐渐转为鲜红时出血自止;如放血后即发现血色鲜红,一般情况下,穴位点刺出血时,3~5滴即可,予以压迫止血。玉液放血(可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⑦舌体萎缩或卷缩:风府、风池、哑门;⑧流涎:丝竹空。肢体:①上肢不遂:条口;②下肢不遂:环跳;③足内收:绝骨、丘墟;④强痉: 火针局部取穴;⑤抖颤难自止:少海、条口、合谷、太冲;⑥麻木:十二井放血(可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二便:①大便秘结:支沟、丰隆、天枢;②小便癃闭:关元、气海;③大、小便自遗:灸神阙。针刺手法:急性期百会、四神聪、金津、玉液、十二井放血均采用三棱针速刺法,曲泽、委中采用三棱针缓刺法;余穴用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恢复期诸穴以火针点刺,再行毫针留针治疗。火针疗法诸穴用细火针,快针施用经穴刺法。再行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强通法关键技术环节:①百会、四神聪、十二井放血法:针具为三棱针,速刺法,即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左手拇示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点刺即可,迅速刺入皮下0.5~1分,立即出针,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流出数滴即可,最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用于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等末梢部位,面部穴位放血也多用速刺法。②曲泽、委中三棱针放血法:针具为三棱针,缓刺法。用橡皮止血带系在所刺部位的上端或下端,施术者右手拇示中三指持三棱针,对准穴位或静脉努起处,徐徐刺入0.5~1分深,然后将针缓缓退出,血即随针流出,停止放血时,将橡皮止血带解开,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血即可自止。适用于浅表静脉放血,如肘窝、腘窝

等部位放血最宜此法。③金津、玉液放血法:针具为三棱针。令患者舌上翻,暴露舌系带两侧静脉,多数情况患者舌体僵硬不能配合,施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将舌尖捏住,尽量提拉上翻,暴露舌系带两侧静脉,右手拇示中三指持三棱针,对准穴静脉努起处,刺入0.5~1分深,血即随针退而流出,冷水漱口。出血量的确定:放血后如发现血色暗红,不予特殊压迫止血,令其瘀血流尽血色逐渐转为鲜红时出血自止;如放血后即发现血色鲜红,一般情况下,穴位点刺出血时,3~5滴即可,予以压迫止血。疗效好的关键,掌握这3点,也就掌握了火针疗法的技巧。所谓“红”是指趁针体烧至通红时,迅速刺入穴位或部位。这样可使火针具有穿透力强,阻力小的特点,并能缩短进针时间,减少病人痛苦。另一方面针体通红时施术,刺激最强,疗效最好。所谓“准”指进针要准,因火针进针后不能再变动,如针刺不准确也不能再调整,因此要取得好的效果,进针时必须准确,一般在针刺前可在要针刺的部位做个“十”字标志,这样有助于准确进针。“快”指进针要快,动作快可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而要做到这点,平时必须练好基本功,主要是指力和腕力,如再加上全身的气力和气功,将这些力气共同运用于针端,则可做到进针准确,快速敏捷,而不会拖泥带水。另外还应注意烧针时火源应靠近施术部位。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保证治疗顺利完成。施术后:针刺后对病人做好医嘱,如针后针孔出现红点并瘙痒,为针后的正常现象,不能搔抓,症状数天后可缓解,不需处理。在火针疗法当天还要嘱病人最好不要洗澡,保护针孔,以防感染。在行针后,术者还应注意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这样一方面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另一方面又起到保护针孔的作用。

五、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微通法注意事项及禁忌:①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②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如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经期可以针刺。③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④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⑥防止刺伤重要脏器。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防刺伤眼球和出血。背部

任何治疗处理。其二,当针孔瘙痒时,务必不要用指甲搔抓,否则红点范围扩大,影响下一次火针治疗。其三,火针治疗后当天最好不要洗澡,保护针孔,以免污水侵入针孔,感染化脓。⑦火针治疗后应注意清洁。⑧火针治疗期间禁房事,忌食生冷。⑨糖 尿病患者禁用火针,因为其针孔不宜愈合。强通法的禁忌与注意事项:①病人的禁忌:阴虚血少体力过于衰竭的患者,或脉象虚弱的病人都不宜放血(突然昏厥的患者除外);水肿的病人不宜放血;平素易出血的病人不宜放血;大劳、大饥、大渴、大醉、大怒等,暂时都不宜放血。②手法的禁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重,否则会因刺激过重而发生晕针。具体操作时还应注意:放血时因针具直接刺入血管内,必须严格消毒,三棱针的针体粗大,针孔不易闭合,如果不严格消毒就很容易引起感染。

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晕针:患者体质虚弱,或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体位不当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晕针。其症状表现是,面白汗出,头晕目眩,心悸欲呕,严重时可有休克情况出现。此时应让患者卧床,轻者可饮温开水,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则需针刺人中、中冲等穴,再针或灸百会、足三里,可使其苏醒。(2)滞针:当针刺部位皮肤、肌肉过于紧张,针下紧涩,不能继续提插捻转,遇此情况是,可再留针片刻,或以手指轻轻按摩穴位四周,待肌肉放松后,小幅度捻转出针,切勿硬拔,以防意外折针等发生。(3)弯针:进针时,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强烈针感引起肌肉急骤收缩,患者体位的移动等,均能招致弯针。遇有弯针,可顺弯曲方向缓缓拔出,若体位不正则应先矫正体位而后出针。(4)折针:针体弯曲,针柄松动损坏,或进针用力过猛,针刺过深,加上体位的移动均可引起折断针。遇此情况,切勿慌乱,让患者保持原来体位,断端外露的,可用镊子、止血钳等即刻拔出;断端在内的,可用力按压肌肉,将针顶出皮肤,然后拔针;不得已时再用外科手术取出残针。(5)血肿:出针后若皮肤呈青紫色或肿起,此是误伤血管所致,宜在局部做轻捻或热敷,即可消失。(6)刺破动脉不易止血:如果不慎刺中动脉也不必慌张,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针孔,压迫止血,稍待片刻后即可止血。(7)后遗感:出针后局部遗留酸重不适的感觉,甚或影响局部肢体的活动,此每因针刺手法过重所致。轻者可局部进行按摩,重者除循按外,还可以用灸法。

【穴位】百会、四神聪、曲泽、委中、双侧曲池、天枢、合谷、丰隆、太冲、中脘、通里、照海、哑门、神庭、合谷、太冲、臂臑、天突、内关、下关、地仓、颊车;金津、玉液、风府、风池、哑门;丝竹空、条口、环跳、绝骨、丘墟、少海、条口、十二井、支沟、丰隆、天枢、关元、气海、神阙。

【不良反应】 本疗法不良反应轻微,包括皮下血肿、针刺后遗感、晕针等现象。相对常见的皮下血肿及针刺后退感均可在针刺后1-3天内完全消失,对患者及进一步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晕针现象很偶然,晕针后立即拔针、静卧休息,均可在半小时左右完全恢复正常。

疾病概述

【病名】缺血性中风病

【病位】脑组织或细胞

【中医病名】中风病

【西医病名】缺血性脑卒中

【疾病概念】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在短时间内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所供应的脑组织或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或死亡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其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两者可导致脑梗死。急性脑卒中一般预后不良,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症状体征】主症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眼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流行病学特征】WHO组织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男性发病率170/10万人口,女性130/10万人口。我国城乡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北京等7城市平均患病率为719/10万,21省农村的患病率为394/10万。据国家卫生部统计,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300余万。

【证候】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中医诊断标准】(1)中风病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标准:①主症口舌歪斜。②次症:头痛,眩晕,眼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②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④发病年龄:40岁以上。使用说明: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病类诊断标准 评分:病类诊断是各项最尚分相加而成,满分为52分。见表1。诊断:1-13分为轻型,14-26分是普通型;27-39为重型;大于40分为极重型。(3)证类诊断标准 风痰火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色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颈项强急,呼吸气租,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痰热腑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风痰瘀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教,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痰湿蒙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迟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气虚血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4)分期标准 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半年以内; 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本研究“痰浊瘀血阻痹经络”证中医辨证证候标准:结合贺老诊疗经验与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

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提出如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咽喉痰盛,痰涎难出,舌胖大、舌质暗淡或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标准】(一)暂性脑缺血发作(略)。(二)脑卒中:①蛛网膜下腔出血(略)。②脑出血(略)。②脑梗死。(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②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l一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③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应作CT或MRI检查。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2)脑栓塞:①多为急骤发病。②多数无前驱症状。@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④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⑤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⑥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黏膜等栓塞症状。(3)腔隙性梗死:①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多无意识障碍。②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④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⑥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4)无症状性梗死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三)脑血管性痴呆(略)。(四)高血压脑病(略)。

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手十二井穴 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手十二井穴 刺络放血应急救治技术

【理论基础】井穴所在的手指感觉、运动灵敏,具有大量的感受装置,分布有较多的动静脉网,且为多条神经的集合处。大脑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必然较多,因而通过对于这些灵敏部位的刺激,可反射性地提高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的活性,调节大脑功能。

【研究基础】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验证了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期的昏迷等有效。

【技术操作方法】

一、手十二井穴位置 单手6个,双手12个。少商:手太阴肺经,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中冲:手厥阴心包经,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距指甲游离缘约1分许。关冲:手少阳三焦经,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1分处。少

泽: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少冲:手少阴心经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二、具体方法 以三棱针刺井穴点刺放血,持针如图二所示,先右手后左手。次序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出血量为1滴,也可数滴。不出血者用手挤压出血。

【穴位】少商, 商阳,中冲,关冲,少泽,少冲

疾病概述

【病名】急性中风病

【中医病名】急性中风病

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经穴电体操疗法

【技术概念】中风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甚则肌肉萎缩(上肢或下肢)、活动不利、肌肉麻木不仁为主症。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如肌力下降,反射消失等。

【功效】无数次的重复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动,使其最快、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恢复肌体自主的运动控制,使患侧上下肢异常肌张力减退,正常肌力提高,改善和增强肢体的独立活动能力,从而获得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适应症】各年龄段中风中经络患者,出现肢体偏瘫,活动、感觉、平衡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度异常等症者。

【禁忌症】

一、白细胞总数﹤3³10/L,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如脑出血急性期及凝血机能障碍等;

二、体质极度衰弱,如患有严重心、肺、肝及血液疾病;

三、孕妇及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

四、使用心脏起搏器患者;

五、体内有金属异物者;

六、局部皮肤(治疗部位)有严重的皮肤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JD-2008型脑循环偏瘫治疗仪,标准号Q/NYDL 03-2001。

二、详细操作步骤(1)接通电源。应用符合仪器电源的插座,必须是三孔且接地线接地良好。(2)将仪器的电源插头一端插入机箱背面的插座,另一端插入三孔电源插座,打开电源开关,如遇电源开关指示灯不亮,检查电源是否有电和保险丝。(3)将各电极插头插入相应的输出插口。(4)打开电源开关,设置备路的治疗时间(20分钟)、治疗处方(八号处方)。(5)治疗部位用75%酒精棉

球消毒,待局部皮肤干燥后,将一次性电极贴粘在治疗部位,粘力较差的可用医用胶布固定。(6)确认以上操作正确后,按相应的开始键,该路脉冲输出呈工作状态。(7)按输出强度按钮调节脉冲输出强度,电流调至患者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皮肤感觉功能障碍患者,以见肢体肌肉跳动为度。(8)报时器报警表示治疗结束,先关闭电源,取下电极贴即可。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1)每次治疗时,都应该调节处方按钮和时间按钮。(2)保持治疗部位相对湿润。(3)要具有一定的治疗强度,一定要出现肢体跳动。(4)只有完全确定其他按钮都调节正确后,才能开始调节强度按钮,调节时应该逐渐加大强度,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五、注意事项(1)对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度逐渐增高,逐渐增加治疗时间。(2)仪器在治疗时不要直接切断电源开关,以免损伤治疗仪。(3)仪器电源插座必须是三孔插座且接地线接地良好,以避免电击事故的发生。(4)仪器使用时应远离如微波炉、微波治疗设备等高频电磁场,切勿与大功率电器如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共用一只电源插座。

六、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头痛、嗜睡、心慌、恶心、纳差等个别反应较重者应暂停治疗,无此类症状后继续治疗。(2)治疗时如果有肢体痉挛发生,应先关闭强度按钮,安慰患者,并按摩患者肢体,使其放松。(3)治疗时如果出现电源时断时通、忽大忽小现象,应更换电极贴。

疾病概述 【病名】中风

【中医病名】中风

【疾病概念】中风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甚则肌肉萎缩(上肢或下肢)、活动不利、肌肉麻木不仁为主症。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如肌力下降,反射消失等。

【症状体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甚则肌肉萎缩(上肢或下肢)、活动不利、肌肉麻木不仁为主症。

【病因】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西医诊断标准】(1)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重则神志恍惚、神昏、昏聩为主症。(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4)进行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血常规及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MRI检查,可有异常表现。(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相鉴别。

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

疗法介绍

【技术名称】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技术

【技术概念】中风即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其中,大约1/3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种言语障碍,失语症为中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种后天获得性言语障碍,多是由于损伤了与言语有关的皮质及皮质间传导通路所致。

【理论基础】本疗法是在传统头针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以及现代神经康复学理论发展起来的。

【技术特征】本疗法可以根据病灶的大小、数量、形状而选取相应的刺激部位,依病灶形状可进行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围针,比传统头针疗法采用单一线形针刺更为灵活,更加直接刺激病灶,更有针对性。

【功效】通过针刺刺激病变区相应头皮,促进脑部病变区的血液循环和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加强病灶区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激活包括语言中枢在内的相关功能区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发挥脑功能的代偿作用,达到大脑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再建,重建语言活动等的神经环路。

【研究基础】本疗法是在传统头针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以及现代神经康复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传统头针疗法治疗失语症,是以大脑皮质语言中枢解剖部位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即语言区为针刺部位。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是由语言中枢控制和管理的,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特别是近年来 CT、MRI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语言中枢以外的皮质和皮质下深部结构的病变也可导致失语,说明传统的语言中枢并非是惟一的语言管理中枢。因此,针对病灶的刺激比对相关功能区的刺激更为直接,更有针对性。本疗法采用病灶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即最近距离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病灶头皮投射区围针疗法:以头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以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4~8针(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围针治疗,采用平刺法,针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病灶在额叶,取额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顶叶,取顶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颞叶、基底节,取颞部头皮相应投射区。针刺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本疗法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可能作用机理:通过针刺刺激病变区相应头皮,促进脑部病变区的血液循环和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加强病灶区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激活包括语言中枢在内的相关功能区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发挥脑功能的代偿作用,达到大脑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再建,重建语言活动等的神经环路。本疗法可以根据病灶的大小、数量、形状而选取相应的刺激部位,依病灶形状可进行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围针,比传统头针疗法采用单一线形针刺更为灵活,更加直接刺激病灶,更有针对性。

【适应症】适应人群:①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②符合西医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③病情基本稳定,血压基本正常,脑出血者病情稳定2周以上;④颅内压基本正常。

【禁忌症】

一、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未稳定者;

二、严重脑水肿、颅内高压者;

三、妊娠期妇女。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及材料(1)针具28~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2)其他器材: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

二、详细操作步骤 以CT照片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8~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4~8针(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围针,采用平刺法,针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病灶在额叶,取额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顶叶,取顶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颞叶、基底节,取颞部头皮相应投射区。

针刺得气后以 180~ 200次/分的频率捻转1~2分钟,留针 30分钟,中间行针次。配穴取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天治疗 1次,15次为 1个疗程,暂停治疗 3~ 5天后可继续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9)1:55]。(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 1个主症 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

【技术特征】本疗法具有中医药传统的优势简、便、验、廉,不良反应少。(1)治疗器具简单,只需要针灸针、电针仪,取穴简单,方便操作,经短期培训即可掌握。(2)价格低廉,治疗器械价格较低,治疗费用在多数患者可以承受范围之内。(3)疗效较好,本研究表明改善抑郁症状与盐酸氟西汀片疗效相当,且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4)不良反应较少,除个别患者有晕针和局部皮肤疼痛症状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总评疗效经ITT分析优于盐酸氟西汀片。

【研究基础】本疗法采用电针健脑安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取穴为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内关。本病的病机特点是多虚实兼见,病变在脑,与肝、心、脾、肾有关。因此取督脉经穴以健脑安神,取肝经原穴以解郁调神,取手少阴经、手三焦经穴位以安神。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之会,位居头之巅顶,为百脉聚会之处,为健脑神之要穴。脑为元神之府,神庭位于额上,脑海之前庭,同时又分布在头顶部督脉循行路线上,因此可治疗本病。印堂为经外奇穴,又为督脉在前额所过之处,同样具有调神醒脑之功。四神聪位于巅顶,临床常用治疗各种神志病,尤其对于负性情感的调整具有较好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内关为心包络经之络穴,功能宽胸解郁。本疗法具有中医药传统的优势简、便、验、廉,不良反应少。(1)治疗器具简单,只需要针灸针、电针仪,取穴简单,方便操作,经短期培训即可掌握。(2)价格低廉,治疗器械价格较低,治疗费用在多数患者可以承受范围之内。(3)疗效较好,本研究表明改善抑郁症状与盐酸氟西汀片疗效相当,且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4)不良反应较少,除个别患者有晕针和局部皮肤疼痛症状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总评疗效经ITT分析优于盐酸氟西汀片。

【适应症】

一、年龄 18~70岁;

二、符合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及抑郁发作西医诊断标准;

三、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

四、符合中医中风病及郁病诊断标准;

五、病情属于轻度、中度者,即无精神病性症状者。

【禁忌症】

一、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

二、重度抑郁发作;

三、年龄<18岁或>70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

四、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五、具有下列禁忌证者:①心、肝、肾功能衰竭。②对于针刺严重晕针。③针刺选穴部位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④针刺过敏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针刺应用毫针(H型号,规格 0.35mm³40mm; 0.30mm³25mm;0.30mm³50mm)。电针治疗仪。

二、取穴(1)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2)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3)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间。(4)四神聪:正坐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5)太冲:在足背侧,当

2003.)(1)体位:取仰卧位。用 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2)操作方法:①百会:平刺1.0寸。②神庭:平刺0.5寸。③印堂: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 0.5~1寸。④四神聪:平刺 0.5寸。⑤太冲:直刺 0.5~ 1寸。⑥神门:直刺0.5寸。⑦内关:直刺1寸。(3)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百会和后神聪,印堂和前神聪,隔日百会和左神聪,印堂和右神聪交替取穴。神门和内关为一对穴位。太冲为单独穴位,将一个电极导线夹于毫针上,另一电极用盐水浸湿的纱布裹上,作无关电极,固定于同侧足厥阴肝经皮肤上。(4)电针治疗仪应用方法:应用变压器将电压调至6V,将治疗仪输出导线夹夹于毫针上,选取疏密波,疏波频率4Hz,密波频率20Hz,正脉冲幅度(峰值)为 50V,负脉冲幅度(峰值)为35V。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调大电流,以病人耐受为度。病人穴位处应出现酸、麻、胀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注意事项:两个电极不能跨接身体两侧;通电时逐渐加大电流强度,避免给患者造成突然刺激;针刺过程中禁止提插捻转;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0.5~1分钟。

四、治疗时间及疗程 电针每日 1次,每次留针 20分钟,连续针刺治疗30天。

五、关键技术环节 准确取穴,正确使用电针仪。

六、注意事项(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值是否正常。(2)两个电极不能跨接身体两侧。(3)通电时逐渐加大电流强度,避免给患者造成突然刺激。(4)针刺过程中禁止提插捻转。(5)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0.5~1分钟。(6)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七、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退出全部已刺之针,扶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等;若仍人事不省,采取现代急救措施。(2)滞针:如因患者紧张所致,耐心解释,并延长留针时间,或用手在邻近部位作按摩,或在邻近部位再刺1针;如因患者体位移动,恢复原体位。(3)弯针:顺弯曲方向将针慢慢退出,避免猛抽而引起折针、出血。(4)折针:术者应冷静,交代患者不要恐惧,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段隐陷。如皮肤尚露出残端,用镊子钳出;若残段与皮肤平,折面仍可看见,用左手拇、示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之下陷,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如针没于皮肤中,请外科医生会诊手术寻取。(5)拔针时出血,用棉球按 1分钟。(6)药物过敏者,采取现代急救措施抢救。(7)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密切注意观察,如不能耐受及时停用。

【穴位】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内关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 2例晕针患者,给温开水,平卧后症状消失; 2例出现针刺部位疼痛,分析与患者变动体位有关,3天后消失,未停止治疗。

疾病概述

【病名】中风后抑郁

【症状体征】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 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降低或

体重明显减轻; ⑨性欲减退。(5)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6)病程标准:①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持续 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7)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说明:本抑郁发作标准仅适用于单次发作的诊断。①轻性抑郁症(轻抑郁):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②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除了在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 “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 ”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③复发性抑郁症:诊断标准: a.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并在间隔至少 2个月前,有过另 1次发作符合某一型抑郁标准;b.以前从未有躁狂符合任何一型躁狂、双相情感障碍,或环性情感障碍标准;c.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症,目前为轻抑郁,符合复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轻抑郁标准。(8)鉴别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三篇: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大有可为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大有可为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创造的医学科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中医药作为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是农业大国,现有农村人口8亿多。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经济条件所限,有病不能及时求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党和国家政府为了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极其重视我国独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广去积极推广。各级政府也相应积极行动,成立领导小组,指派分管领导,下拨专项经费,开办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有效地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切实去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中医药适宜技术优势,保障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预期目标,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任务。

首先,要真正了解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之重要性和有效性,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明确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有效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

适宜技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优势,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古代先哲们在充分总结与疾病斗争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经验基础上,通过成熟的哲学与文化而建构起来的医疗科学体系。这种科学体系讲究整体和变化,推崇因人制宜和标本兼治,并以辨证论治和“治未病”(即如今之预防医学)为基本特色。由于在理论建构时就准确抓住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和变化,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中医药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曾屡遭重大瘟疫,却总能克而胜之,而且也表现在近年来中医药介入SARS、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所取得的成功上。从以前的“民间郎中”到建国以后的赤脚医生,都是用“一根针、一把草”为群众提供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重点疾患的发病人数日趋增多。作为传统医疗的中医药,不仅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等特点,而且在慢性病的防治中有较好疗效。

将中医药的适宜技术引进社区医院可以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因为到医院看病,花钱最多的就是检查费和药费,而中医诊断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可以为患者省去很多化验费、检查费;中医治疗用的是“一根针”“一把草”,药费的成本也比西医要低得多。有的专家曾经做过统计,中医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大致是西医的60%。拔一次火罐3元到5元钱,针灸四五个穴位10来元钱,配一大堆草药也不过10来元钱;再加上到社区看病的老年人大多患的都是些腰痛、颈椎痛、哮喘、中风、偏瘫等慢性疾病,这些病,西医很难

解决,但用针灸、推拿和服中药效果很好。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群众对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遗产越来越认可。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有效性有时会受到臵疑,可能认为中医药适宜技术这些雕虫小技能治得好病吗?大量事实证明,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是肯定勿容臵疑的。尤其骨关节疾病以及感冒发热、头痛、牙痛,急性胃痛、腹痛、腹泻,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等常见病症,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及单验方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其病例是举不胜举,家喻户晓的。例如笔者自己曾经食物中毒,半天内腹泻十余次,为了证实藿香正气片的疗效,不去挂针治疗,单用大剂量藿香正气片(十片),服用两顿即止。一瓶藿香正气片七元多钱,而如果在大医院治疗,化去几百元是不足为奇的。再如一同事患急性结膜炎,在专科医院治疗一月化掉近百元也无疗效,笔者给予黄连上清片(四元左右)治疗,服用三天痊愈。大量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已被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事实和历代中医药名医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例如:“冬病夏治”技术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冬病秋防”技术治疗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功能性腹泻,“鸡尾酒”疗法、中药敷脐贴技术、针灸降脂术治疗中风、失眠、颈椎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头晕、头痛、失眠等,均在实践中证明有确切疗效。

既然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如此重要以及其又是十分有效,并且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而笔者却认为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任务。这是因为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社区医生中医药知识水平不高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缺少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科学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人才缺乏,中医诊疗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瓶颈。社区医生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性不高

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疾病,虽然具有“简便廉验”特点,但是操作起来总比坐着开开方子要麻烦多了,因此不少社区医生看病,宁愿选择开方子的“简便”,而不是具有“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不明确

目前一些社区服务中心(站)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市场定位很不明确,中医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不规范,影响中医药在社区的持续发展。部分管理部门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管理部门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够,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持。执行上级政府命令,搞形式主义。目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的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甚至仅仅摆设而已。

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这几点是恐怕不应忽视的。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要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经费,完善社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中医医疗器械的投入。其次应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要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因此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在社区机构设臵、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中医药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多方面调动社区医生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目前,中医药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新机遇,主要是中央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群众的信任需求前所未有,国际社会的关注前所未有,地方政府推动力度前所未有,中央及地方媒体宣传力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抓住这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治疗的病种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因此,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是大有可为的。

马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鑑强

第四篇:中医药适宜技术要点

一.掌握感冒,中暑治疗中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刮痧:

1、冷水作润滑剂;右手持刮痧板,沾水刮动。

2、额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肘关节至腕关节处。

3、自上而下;先轻后重;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即止。

(二)中暑刮痧:

1、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后,均用涂布施术部位;

2、在背脊两侧自上而下刮,大椎至肩峰间由中向外刮;

3、在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胭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窄每侧各刮2~3行,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为度。二.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灸疗技术。隔姜敷药灸法:取神阙穴,用药粉适量填满穴位,上敷鲜姜一片(厚0.3cm,姜片上可用针扎数孔),用大艾炷置于姜上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药物处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丁香0.5克、麻黄5克,北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密封备用)。

三.寻找慢性胃炎,落枕的体表反应点。慢性胃炎体表反应点:胸椎膀胱经T9—T11左侧。落枕的体表反应点:

1、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的天宗穴。

2、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的承山穴。

四.掌握慢性腹泻治疗中的温灸隔物灸法。粘贴在关元穴处,每天一次,连用7天。适用于慢性腹泻。

五.掌握高血压治疗中的耳尖放血技术。

1、取患者双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后,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

2、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再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取血滴;

3、出血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一般每侧穴位放血3~5滴,每滴如绿豆般大小。六.掌握眩晕治疗中的推拿技术。

1.开源增流法: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方向作按揉法;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2.补偿平衡法:取穴:两侧华佗夹脊(C1—C7)。手法作用方向:用一指禅屈拇指推法于后关节处操作。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对颈脊柱序列不整,在仰卧位行牵引状态下整复,左右各1次。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100~120次/分钟为宜。

3.解痉通畅法:取穴:风池穴。手法作用方向:用拇指尺侧偏峰按于风池穴,手法作用力向沿寰枕关节向内侧(脊柱)方向推动,宜左拇指推右侧风池穴,右拇指推左侧风池穴。手法操作时间:左右侧交替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感至风池穴有明显酸胀感受为宜。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七.掌握痛经治疗中的指压技术。按压三阴交穴治疗痛经。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4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产生酸胀痛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持续3~10分钟,直至疼痛缓解。八.了解婴幼儿腹泻治疗中的推拿技术。高氏揉捏法治小儿伤食泻技术:

揉腹: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4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两拇指指腹在患儿两侧足三里穴,下按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度每分钟80~100次。

揉背俞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向下,至下穴重复提捏6~9遍。再从下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提捏3~6遍。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九.了解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头皮针疗法。选取患肢对侧(病灶侧)的运动区、感觉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28号40 mm毫针,沿上述穴区分三段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遇阻力稍退针,调整针向重新刺入,达帽状腱膜下,针刺深度约30mm。针后快速捻针1~2分钟,然后留针4~5小时。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活动或其家属协助其被动活动患侧肢体。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观察疗程。

十.掌握颈椎病,肩周炎治疗中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一)颈椎病:电极分别粘贴连接颈椎局部压痛点~曲池、压痛点~外关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

(二)肩周炎: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外关、肩后~合谷。

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前~合谷、肩后~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 0±2mA,隔日治疗。

十一.掌握踝关节扭伤治疗中的中药薰洗技术。组方:生山栀、连翘、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蒲公英、伸筋草各20克,独活、羌活各12克,白芷9克。

十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人体出现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其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分布早耳垂与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下肢不相应的分布在耳轮上下脚,与躯干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体部,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呈环形排列。

耳穴选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眼病-眼,子宫肌瘤-子宫

2、按脏腑辨证 眼病-肝

3、按经络辨证 眼病-胆/胃/膀胱面瘫-胃经 腰痛-膀胱经

4、按现代医学 月经不调—内分泌 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5、按临床经验

十三、了解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的优势。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实用、有效、安全、易掌握、费用低等优势,有很好的现实需求。十四.《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和扶植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1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是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政府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括财政补助。

国家把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给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五、捏脊疗法的主要刺激部位。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

十六、掌握捏脊的做法。

站(或跪,或坐)在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方法一

1、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也可反方向捏之。方法二

1、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也可反方向捏之。

捏三提一与捏五提一在捏脊的过程中,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的。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小儿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十七了解捏脊时不同介质的应用。

所谓介质,实际上是在捏脊时施用于体表的物质。如粉剂、油剂、膏剂等。应用介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并且通过渗透到皮肤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葱姜水:性味辛温,有通阳解表、温中行气作用。适用于风寒所致感冒、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

(2)酒精:性味辛甘温,有散寒通络、开窍通滞作用,发烧者可降温。适于寒证、瘀证及小儿退烧时用。

(3)薄荷水性味辛凉,有散风退热、解毒通表、清凉祛暑作用。适于治疗一切热证,尤其是夏天时使用,可解风热邪毒。

(4)鸡蛋清:性味甘咸平,有补益脾胃、润泽肌肤、除烦退热、豁痰开窍、消肿止痛之效。适于牙肿齿痛、腮腺炎、疳积等病。

(5)麻油:性味甘淡微温,有祛风清热、和血补虚、润燥健脾之效。多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肌肤无华等症。

十八.顺时针方向摩腹与逆时针方向摩腹,其作用有何不同?

(一)顺时针摩腹顺序: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顺时针方向摩腹,促进胃肠蠕动,用于防治习惯性便秘,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逆时针方向摩腹

(二)逆时针摩腹顺序: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逆时针方向摩腹,使肠内容物停留时间延长,促进水分吸收,起到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

十九.了解摩腹技术治疗便秘,腹泻的辅助按摩疗法。

(一)顺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支沟,按揉大肠俞,擦脾俞至大肠俞(1)按揉支沟

用拇指指腹在支沟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大肠俞

用拇指在大肠俞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2分钟(3)擦脾俞至大肠俞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膀胱经两侧的脾俞穴至大肠俞段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深部透热为宜。

(二)逆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足三里,按揉肾俞,擦八髎(1)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肾俞

用拇指在肾俞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每穴2分钟。(3)擦八髎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八髎穴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盆腔内透热为宜。二十.了解薰洗法的操作方法。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2.局部熏洗法

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坐浴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二十一、试述足癣的足薰洗方法。治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足熏洗方: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川黄柏、红花、防风、大枫子各20克。渗出液多者加枯矾15克。

第五篇:蒙中医药适宜技术

蒙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2分类

一、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中医适宜技术分类

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五、中医内服法;还应该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中医护理、膏方疗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医,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药事业的组成部分,研究、发掘利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中医传承工作。深受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欢迎。

2006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国中医药通〔2006〕1号)。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2009年5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18号)。

(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四)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五)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六)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七)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八)肩周炎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

1)取穴: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2)刮痧治疗: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3)推拿治疗

(九)颈椎病 1.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4)上肢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压顶试验阳性;

(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2~3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2)有局限性压痛点;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7)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丘墟、足临泣;

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3)推拿治疗

(十一)中风(脑血管病)后遗症 1.诊断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语言蹇涩、失语加廉泉、通里、哑门;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环跳直刺3.0~4.0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昆仑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哑门向喉结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也可用“醒脑开窍法”。(2)推拿治疗

(十二)面瘫 1.诊断

(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

(4)查体: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2.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

(1)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太冲(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0.8~1.2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3)翳风穴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下载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_图文(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做法与体会_图文(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药适宜技术方案

    雨花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方案为切实加强我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家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要求,现制定我中心......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摘要

    常用的中成药:1、解表剂: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银翘解毒片、防风通圣丸。2、祛暑剂:藿香正气水(丸)。3、泻下剂:麻仁润肠丸4、清热剂:黄连上清丸(片)、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合剂、......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摘要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摘要; 第一章毫针刺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常用的行针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一)中风病;1、半身不遂:取穴:百会......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一、简介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

    关于开展第五期北京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报名工

    关于开展第五期北京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报名工作的通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进一步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提高社区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临床技能,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

    中医药适宜技术考试(附答案)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青黛散外用主治:( C) A,积滞B.痛经. C.痄腮. D.泄泻. 2、针刺中脘可治:( A) A,胁痛. B.感冒. C.咳嗽. D.中风. 3、风寒咳嗽选用中......

    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平台工作总结

    XX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平台工作总 结根据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建设要求及XX区中医药局于2012年09月08日的会议精神,我院于2012年09月20日向XX卫生局提交......

    2012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计划与措施

    中牟县中医院2012年 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计划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长期同疾病做斗争中不断产生和积累的,她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而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地健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