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19-05-15 04: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第一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通过有重点、多层面、全方位地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增强干部职工群众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全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努力实现冲刺全国百强、建成中等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六五”普法工作结束时,使全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设施更加完善、载体更加优化、产品更加丰富,法治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及公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产品和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我市的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市先进行列。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和政府理国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和集中反映,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公民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普遍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真正使法治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有利于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创造具有浓郁特色,体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强化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法治建设论坛建立举办机制,组织引导理论界和法律工作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探索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改进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法治文化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快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加强各类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画廊、法治文化街区及法治文化景观等法治文化阵地。全市将统筹协调,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建设四个法制教育基地、一个法治文化公园、一条法治文化街。每个镇(街道)建设一个法治文化长廊,每个村建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将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要利用办公楼大厅、走廊、服务窗口等公用区域,精心打造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悬挂张贴法律名言警句和反映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要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部门和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抓住村(社区)建设有利契机,加强村(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标语牌、壁、景观,形象展示法治名人故事、法治典故、法治警言等。市、镇(街道)和村(社区)法治文化公共设施齐备,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

(四)注重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充分发挥优秀文艺文学作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适时组织优秀作品征集评选等主题活动,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文艺创作,鼓励、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艺、法治故事、法制漫画及法治书法、摄影等作品,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的渗透力,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益”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搭建群众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平台,鼓励群众自我组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基层法治文化活动。

(五)开展法治文化传播活动。广泛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六进”活动,全面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努力打造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建立完善“普法网”,打造《与法同行》普法电视栏目,建设“法律百事通”手机短信发送系统,通过这些平台强化法制宣传。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巩固和发展新闻媒体的公益性法制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充分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led电子屏、触摸屏、宣传栏、宣传册、手机短信、公交(出租)车等加强法治文化传播。每年选择20部法制类电影巡回放映。提倡群众自发创作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参与省、市的“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学法用法示范单位”、“法治文化示范点(区)”、“法制好新闻”命名评选。在全市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治文艺汇演、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四、组织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有效实施、整体推进。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工作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切实将其纳入法制宣传教育总体规划,列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持久推进。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量化指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确保法治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形成推进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宣传、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文体局、广电等部门牵头负责法治文化作品的研发、推广、传播;住建、城管等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类法治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完善;文联等相关部门牵头负责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历史文化发掘,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渗透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善于发现和利用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资源,鼓励社会各界文艺文学工作者、摄影书画爱好者、民间艺人投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作品创作、文艺演出、故事宣讲专(兼)职队伍,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造力。

(四)完善工作机制。法治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需要健全各类机制作保障。要完善宣传机制,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其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要完善推优机制,培育和树立法治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法治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宣传法治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中来,努力壮大法治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各地法治建设、普法宣传考核内容,定期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开展检查,对工作组织有力、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部门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适时进行通报批评。

(五)力求创新创优。各镇(街道)、各单位和部门要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挖掘和发现本地优秀文化传统,扶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法治文化项目,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紧紧围绕“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培育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不断在深化内容、丰富载体、扩大阵地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

第二篇: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包含多项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展开需要借助多种资源、运用多种力量,调动整个社会全面参与。作为相当直接的一种资源,我国传统法治文化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材料和镜鉴。

在此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是,从性质上观察,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因而存在巨大的根本性差异。这是存在于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价值理念、风俗习惯、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整体,其理论假设、思想体系、语言概念、经验基础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应该说,对此没有什么可以置疑之处。无论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是从思想事实来说,都可以清晰看出差别。

不过,作为一种在广阔地域中存在数千年的文化形态,传统法治文化包含丰富的具体元素和表达形式,蕴藏着多种思想倾向和文化态度。多数内容深深地打上封建宗法社会的烙印,还有少量甚至是原始社会后期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遗留。在今天看来,其中大部分明显是落后的,应该抛弃的,比如族诛、连作、肉刑、七出(指丈夫休妻的七种法定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春秋决狱等。但也有少量在那个时代属于超越性和前瞻性的内容,还有一些属于不同时代普同性的内容。着眼于理论阐发和思想延伸,着眼于元素离析和现实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仍然可以从传统法治文化中得到一些有益的资源,古人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探索仍然可以为今天的依法治国提供某些积极元素。

第一,传统法治文化中存在抑法轻法和重法敬法两种绵长传统。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存在着抑法轻法的倾向,其表现就是将道德或君权和法律对立起来,拔高和扬举前二者并相对压低了后者。孔子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显然他在贬抑政刑并褒扬德礼,不过他也没有完全否定前者的作用。西汉年间的贾谊也有举德抑法的明显倾向,他说:“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札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治安策》)从社会功能的角度,他明确肯定德教的价值而贬抑法治的价值。也许在他生活的时代,这种说法具有某种合理性。因为那时的百姓毕竟苦秦法久矣!用道德礼义治理国家毕竟比残酷的秦律有效多了、得人心多了。但是从长远的社会历史观察,过于举德抑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有问题的。还有,“君高于法”是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主导倾向,古代多数思想家认为君王口含天宪,其意志便是法律规范,《管子》书中说:“生法者,君也。”(《管子·任法篇》)商鞅也说:“人主为法于上”(《商君书·定分篇》)。应该说,无论是抬高德教还是抬高君权并压抑贬低法治是中国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思想传统。站在今天的视角上可以看出,这一传统并不符合现代人类文明的主导潮流。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重法敬法的另一种传统,一些思想家强调法律的尊严和不可违背。战国时期法家著名人物慎到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慎子》逸文)慎子强调了法律对各种人群的普遍规制作用,强调了法律高于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强调了法律的严肃和崇高。晋代法学家刘颂说:“夫人君所与天下共者,法也,已令四海,不可以不信为教,方求天下之不慢,不可绳以不信之法。”“法轨既定则行之,行之信如四时,执之坚如金石。”(《全晋文·上疏言断狱宜守律令》)这里他强调了遵行法律的必然性和共同性,强调执行法律的坚定和不可侮慢。这两种表述都是明确的重法敬法的思想,这种思想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抑法轻法的现象,四中全会指出:“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在今天法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培养整个社会的重法敬法意识,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里便可借鉴或汲取传统法治文化中重法敬法的理念。

第二,传统法治文化中存在法律上反对平等和追求平等两种思想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思想,在法律领域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和典型。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主张某些特殊人群在法律面前高于普通人,主张社会身份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这与长期存在的社会等级制度紧密相关。最为流行的就是《礼记·曲礼》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还有著名的“八议”之说。其内容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是说,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这八种人犯罪时应该减轻处罚并奏明皇帝裁决。这种说法源于《周礼》中的“八辟”,在三国曹魏《新律》中明确入律。不过,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也有追求平等的思想,许多论者反对“八议”这种说法和做法,汉代王充、唐代吕温、北宋李觏、苏轼等人都明确对此提出批评。李觏说:“法者,天子与天下共也。如使同族犯之而不刑杀,是为君者私其亲也。有爵者犯之而不刑杀,是为臣者私身也。君私其亲,臣私其身,君臣皆自私,则五刑之属三千,止为民也。庆赏则贵者先得,刑罚则贱者独当,上不愧于下,下不平于上。岂适治之道邪?故王者不辩亲疏,不异贵贱,一致于法。”(《李觏集·刑禁第四》)这里,他论证了“八议”的错误,认为这不是治国理政的合宜方式,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世宗、努尔哈赤、皇太极、雍正等人也在执法实践中明确反对“八议”。在今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必须彻底确立,特权思想和做法必须清除。所以,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第三,传统法治文化明确主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将法律和道德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治理国家一直是中国法治文化的特征。《尚书·虞书·皋陶谟》中说:“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这里的意思是上天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表彰五类有德的人;上天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惩处五种有罪的人。这里已经包含德刑并用的意思,虽然借助的是上天的口吻而说。紧接这句话的后文中说:“政事懋哉懋哉”,意为为政者要努力勤勉。这表明统治者可以代表上天使用这两种方式治国。此后的儒家一直主张德主刑辅。但法家则倾向于刑主德辅,甚至只用法不用德。也有人并不进行孰主孰次的区分,荀子说:“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司马迁也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史记˙礼书》)站在今天的视角上,二者的主次之分已经没有必要,但要注意在不同社会领域、不同社会条件下二者的功能有所不同。从社会整体的需要来看,应该强调二者的结合和共同促进。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谈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待丰富多彩的传统法治文化也要本着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中过时的部分,汲取适合现时代的内容和元素,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相融相通,使之服务于今天依法治国的伟大工程。

第三篇: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2007年是进一步实施我市“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正式实施*市“法治城市”建设规划的第二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法治城市建设规划,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提升城市法律品质,不断强化市民的法治理念,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法治城市建设的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平

安*”的创建工作,特提出2007年全市法治城市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法治城市”建设的目标,积极组织实施《*市法治城市建设规划》和《*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市第四个五年规划(2007~2007)》,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民普法教育为基础,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重点,继续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不断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三大工程,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质量,完善各项监督制度,为建设法治城市、创建“平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我市实际,今年我市普法教育、依法治理工作要继续实施“一二三四工程”。即瞄准一个目标:法治城市建设目标;落实两个规划:《*市法治城市建设规划》、《*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市第四个五年规划(2006~2010)》;抓好三项治理:地方依法治理、行业依法治理和基层依法治理;实现四个深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断深化,公务员学法用法不断深化,青少年学法用法不断深化,外来人员学法用法不断深化。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化全民法制教育,为法治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法治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继续抓好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具体抓好八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一是继续抓好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教育活动。要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党委中心组学法、自学、法制讲座和法律培训四项学法制度,确保副局、副镇级以上领导干部年内基本完成《“五五”普法干部读本》的学习任务。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拟提请人大任命的人员,在提请任命前,由任命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考试。年底前,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将会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组织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列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

二是继续抓好公务员(含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教育活动。市公务好范文版权所有员管理部门要以《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为基本教材,继续实施公务员学法总体规划,为公务员学法创设条件。要把公务员学法用法纳入正规培训考试考核渠道,并作为任用和晋升的条件之一。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经法律知识考试或者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执法资格。各镇、各部门要按照公务员的学法计划,采取扎实措施,抓学习进度,落实好学法任务,确保公务员年内基本学完《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和《“五五”普法干部读本》。

三是继续抓好青少年的学法用法教育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注意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对法制副校长的培训,提高法制副校长的法律素质。法制副校长全年上课或组织法制教育活动不得少于2次。要以青少年法制维权岗为抓手,加强校外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要以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为阵地,抓好课外和节假日期间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大力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

四是继续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学法用法教育活动。要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前法制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力争年内外来务工人员持证上岗率再获突破。

五是抓好外商和外商企业的学法用法教育活动。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工商、税务、经贸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当前外商企业的实际,通过举办短期培训、法制讲座、编发资料、设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外商及外商企业中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

六是开展部门法、专业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今年要继续抓好与市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劳动法》、《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环境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消防法》等的宣传教育,让市民具有必备的法律知识,强化必需的法制意识,懂得必要的依法维权途径。

七是继续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在去年抓点的基础

第四篇:乡镇财政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乡镇财政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乡镇财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文化的“凝聚、激励、导向和约束”作用,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更好地展示基层财政形象,体现财政干部的精神风貌,提升财政干部素质,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乡镇财政文化建设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提高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注入动力。

二、主要内容

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乡镇财政所为目标,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创建活动,培育具有财政特色的文化理念,构建和完善乡镇财政文化体系。确立“理财为民,服务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财政精神,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职业操守,彰显团结、和谐、奋进的乡镇财政所形象。

1.核心价值观:理财为民,服务为民。

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理念,坚持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支持促进乡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做大做强财政,确保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改善民生,加快富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财为民所理。

2.财政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进一步激发全体财干对财政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热爱本职工作,干好本职工作。进一步营造争先创先、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凝聚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高标准定位,高标准要求,不断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努力开创乡镇财政工作新局面。

3.职业操守: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履行财政职能,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推进乡镇财政工作,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确保乡镇财政资金安全有效。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财政文化场所

1、设立图书阅览室。

阅览室面积为30—60平方米,设一名兼职的图书管理员。配置书架、桌椅等必需设备。建立图书管理制度,有图书阅览登记册。配备图书2000—3000册,图书的种类力求以财经为主,涵盖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满足全体财干和基层同志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

2、设立文体活动室。

文体活动2-3三间,购置乒乓球桌、羽毛球拍、象棋、围棋等文体娱乐活动的必需设备,可供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二)、开展“乡镇财政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1、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充满爱心的家庭美德和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

2、深入开展财政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年每位财干撰写的财会理论调研类文章不少于1篇,财政业务建议类材料不少于2篇,信息和报道不少于3篇。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财政人员的业余生活。每年利用节假日举办财政“三个一”系列活动,即:举办一次会计基本技能业务评比活动,举办一次文娱体育活动,举办一次演讲、书画、摄影等活动。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乡镇财政文化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各财政所要成立以所长为组长,全体财干为成员的活动小组。邀请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站所同志参加,聘请市、区财政局专家、能手来乡镇指导。不断创新方法,精心组织实施,形成浓厚的财政文化氛围。

第五篇:法治文化建设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司法、教育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检查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路径四:立足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先进、革新自我、注重建设。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径。所谓立足现实,我们法治文化建设,要从实情出发。离开现实,谈法治文化建设,显然是毫无益处的。继承传统,一个历史深厚的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如果否定自己的传统,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传承的血脉又从哪里流动到我们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转型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精华,但是也有糟粕。所以要革新自我。注重建设,对于法治文化来说,破坏是次要的,建设是更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所有对传统文化的批评,除了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保存之外,我们还要

注意,这个民族将怎么走向未来,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与世界的其他民族共存,一起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这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此刻,中国社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我们必须自己去创造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去确定现代中国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建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重建。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不能够确知最后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应当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守法的国家,也需要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更需要无数享有自由与尊严的个人。为此,我们既需要法治,也需要民主。法治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也是文化重建的制度基础;而通过推行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新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使理性的精神融入整个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多元的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目标。

下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表现):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位,优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体制落后 传统节日被忽视 原因:不是传统节日没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而是我们国家在引导、宣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

    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五篇范文)

    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首先,......

    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农村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直接服务于电力客户的窗口单位,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要靠供电所来参与完成......

    年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年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关于文化强县的决定和攻坚突破文化旅游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我县基层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县文广新局特制定县年基层文化工作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伐谈社套盆义法治理套与公安执法实线程保华刘刚 摘要:我们可以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定义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我国人民当家作......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本题20分) 材料: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会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指出:“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 (一)党的事业本质上就是人民的事业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是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