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5:1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第一篇: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建设,如果法治文化缺失,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保障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出现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状态,就难以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法治文化的缺失,就没有现代化气息,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此,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的社区,其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真正形成公平正义、权利本位、崇尚法治的文化环境。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就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社区法治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加强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从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再次,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社区是市民工作、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与法治的发展关系密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明显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新特点,为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力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以先进法治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教育人、熏陶人、培养人、塑造人,有利于从社区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行为中增强其法治意识,从而起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

最后,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社区是一定社会区域内的地域性共同体,也是一定社会区域内的法律共同体,一方面它是国家政权的基层,另一方面它又是城市基层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它包含着城市基层社会的多种社会关系和各种法律关系。对于国家政治结构而言,它也是基础性的组织。社区居委会是国家政权的基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行政机关的各项决定,需要通过居委会的工作转化为社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区居民是党的基本群众和依靠力量,社区组织是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重要依托,这是做好城市各项工作的基础。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发挥好社区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的各项制度,保证居民充分行使权利义务,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第二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通过有重点、多层面、全方位地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增强干部职工群众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全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努力实现冲刺全国百强、建成中等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六五”普法工作结束时,使全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设施更加完善、载体更加优化、产品更加丰富,法治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及公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产品和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我市的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市先进行列。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和政府理国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和集中反映,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公民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普遍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真正使法治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有利于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创造具有浓郁特色,体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强化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法治建设论坛建立举办机制,组织引导理论界和法律工作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探索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改进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法治文化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快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加强各类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画廊、法治文化街区及法治文化景观等法治文化阵地。全市将统筹协调,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建设四个法制教育基地、一个法治文化公园、一条法治文化街。每个镇(街道)建设一个法治文化长廊,每个村建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将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要利用办公楼大厅、走廊、服务窗口等公用区域,精心打造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悬挂张贴法律名言警句和反映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要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部门和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抓住村(社区)建设有利契机,加强村(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标语牌、壁、景观,形象展示法治名人故事、法治典故、法治警言等。市、镇(街道)和村(社区)法治文化公共设施齐备,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

(四)注重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充分发挥优秀文艺文学作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适时组织优秀作品征集评选等主题活动,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文艺创作,鼓励、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艺、法治故事、法制漫画及法治书法、摄影等作品,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的渗透力,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益”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搭建群众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平台,鼓励群众自我组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基层法治文化活动。

(五)开展法治文化传播活动。广泛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六进”活动,全面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努力打造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建立完善“普法网”,打造《与法同行》普法电视栏目,建设“法律百事通”手机短信发送系统,通过这些平台强化法制宣传。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巩固和发展新闻媒体的公益性法制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充分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led电子屏、触摸屏、宣传栏、宣传册、手机短信、公交(出租)车等加强法治文化传播。每年选择20部法制类电影巡回放映。提倡群众自发创作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参与省、市的“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学法用法示范单位”、“法治文化示范点(区)”、“法制好新闻”命名评选。在全市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治文艺汇演、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四、组织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有效实施、整体推进。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工作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切实将其纳入法制宣传教育总体规划,列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持久推进。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量化指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确保法治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形成推进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宣传、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文体局、广电等部门牵头负责法治文化作品的研发、推广、传播;住建、城管等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类法治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完善;文联等相关部门牵头负责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历史文化发掘,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渗透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善于发现和利用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资源,鼓励社会各界文艺文学工作者、摄影书画爱好者、民间艺人投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作品创作、文艺演出、故事宣讲专(兼)职队伍,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造力。

(四)完善工作机制。法治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需要健全各类机制作保障。要完善宣传机制,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其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要完善推优机制,培育和树立法治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法治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宣传法治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中来,努力壮大法治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各地法治建设、普法宣传考核内容,定期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开展检查,对工作组织有力、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部门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适时进行通报批评。

(五)力求创新创优。各镇(街道)、各单位和部门要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挖掘和发现本地优秀文化传统,扶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法治文化项目,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紧紧围绕“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培育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不断在深化内容、丰富载体、扩大阵地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

第三篇:法治文化建设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司法、教育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检查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路径四:立足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先进、革新自我、注重建设。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路径。所谓立足现实,我们法治文化建设,要从实情出发。离开现实,谈法治文化建设,显然是毫无益处的。继承传统,一个历史深厚的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如果否定自己的传统,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传承的血脉又从哪里流动到我们今天。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转型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有精华,但是也有糟粕。所以要革新自我。注重建设,对于法治文化来说,破坏是次要的,建设是更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所有对传统文化的批评,除了血脉的传承、文化的保存之外,我们还要

注意,这个民族将怎么走向未来,我们要建构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才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与世界的其他民族共存,一起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这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此刻,中国社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开放的未来,我们必须自己去创造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自己去确定现代中国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建构,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重建。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不能够确知最后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应当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守法的国家,也需要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更需要无数享有自由与尊严的个人。为此,我们既需要法治,也需要民主。法治与民主的有效结合,是实现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也是文化重建的制度基础;而通过推行法治、加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在新的政治与社会实践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使理性的精神融入整个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多元的和理性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目标。

第四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表现):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位,优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体制落后

传统节日被忽视

原因:不是传统节日没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而是我们国家在引导、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对传统节日的开发不够重视(内涵挖掘和如何继承);重实体轻精神

“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

文化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化市场秩序仍然不够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缺位现象日益凸显,个别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缺乏主动性,还有的法制观念淡薄。

原因:

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社会导向、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更多的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缺少制度和机制保障,缺少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生长的强大引力和社会氛围。

对策:

用先进文化支撑可持续发展

制定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差别性文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

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意义: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们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领域,是检阅和体现文化发展的成果的重要方面。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打造农村文化的地方样本:用体制激活农村文化,用特色引领农村文化,民间艺术启迪农村文化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让我们回顾一起走过的十年。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3年6月27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举行;

2006年11月1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及发展状况如下:

一、艺术创作

我国艺术发展既大力弘扬民族艺术,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形式,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各个艺术门类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艺术创作与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与加强,各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不仅有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民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还有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歌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这些艺术品种都已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而且音乐剧、现代舞、各种流行音乐等都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并有专业的艺术团组。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114个(其中事业性质2484个,企业性质2630个),全年上演剧目44051个,其中新剧目1415个,全年国内演出85.19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8万场次,到农村演出47.22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3万场次,国内观众63187万人次。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在我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五年来,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改编上演26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和移植改编12部昆曲剧目、录制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还举行了昆曲进校园公益性和普及性演出700场以上,观众达100万人次,并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增长到22.04亿元,到2008年,达到248.05亿元,分别是“一五”期间和1978年的49.91倍和11.2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各类图书馆只有55个,文化馆(含群艺馆)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分别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达到4107个。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22.1亿元,地方累计投入已超过19亿元;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截至目前已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已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专用设备31.5万个。2009年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率要达到70%。计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村村通”。从2003年开始,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由中央财政统一购置图书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截至2008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已向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其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超过1000万册,为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适用性强、内容丰富的书籍。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从2004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得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比免费开放前增加1.56倍。

三、文化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

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截至2008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305589个,从业人员达到1409876万人,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305个,娱乐场所84356个,网络文化经营机构15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4267个,艺术品经营机构1697个,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74369个,其他经营机构9440个。

四、文化产业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文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文化系统行业管理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就达32万家,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文化系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成立,国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动画片《大闹天宫》、《宝莲灯》、《喜羊羊和灰太郎》和漫画《三国演义》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3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命名,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文物保护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性的政策、法令,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分别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公布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我国共有37处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自然

遗产7处,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处,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北京故宫维修保护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随着现代科技广泛应用,考古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水下考古、航空摄影考古、环境考古等新领域逐渐被纳入考古学研究范畴。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5月、2008年6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2007年——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公布了三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继入选,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七、文化科技

改革开放以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剧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两个领域。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到目前为止,文化部系统各级艺术科研机构共有187个,从业人员33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地方艺术研究院所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主力军、全国各艺术高校为生力军的艺术科学研究网络。

当前文化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运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推动与演艺、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领域的融合,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电子票务、手机文化、数字节目制作、4D电影、三维动画等业态,拓展增强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传播能力。重点支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

术、新材料技术和剧场舞美技术。

所以,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中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强国势不可挡,必须认真落实。

下载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包含多项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展开需要借助多种资源、运用......

    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三篇法治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一、指导思想严格贯彻落实《纲要》的指导精神,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基础,以加......

    浅议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实现法治已经成为共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

    法治文化建设口号

    法治文化建设口号 法治文化建设口号 1 1、城市,用法制说话。2、城市城,让教育与法制共存。3、城市法制,法制城市。4、城市人间天堂,城市平安吉祥。5、城市是我家,法制和谐靠大家......

    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一重要命题以来,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

    法治文化建设基地汇报

    申报“河南省优秀法治文化建设 示范基地”汇报材料 马国超 南召县云阳镇第一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现有1—6年级24个教学班,学生1906人,教师73人。其中专任......

    乡镇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乡镇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我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开展法治建设和法制宣......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开展法治医院单位创建活动是医院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