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的农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因,新农村建设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新农村建设既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农村生产关系。那么,从生产力的角度上看,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发展新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的生产关系,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呢?考生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废除城乡文化交流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加快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村文化的融合。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城乡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这有利于冲击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这种交流与碰撞得发生关键是需要政府打破限制城乡文化交流、人口有效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构建城乡文化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需要,正确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文化推广形式和推广运行机制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农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中,把推广现代文明与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改造。
(二)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对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
各级政府应从城乡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政府作为文化产品的供给者,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量应向农村地区倾斜;改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政府职能,强化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监督制度,纠正农村腐朽陈旧落后的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文化,为新文化的传播培育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向农村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不发达最主要体现在农民无法掌握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和能力技能,从而导致生存、生活、社会适应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作为政府除了向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倾斜外,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引导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得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二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论文摘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倍受关注,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条件富裕之后,面临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和渴望,提出要解决基层农村农民的“文化饥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我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实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迫在眉睫,责无旁贷。文章从具体操作角度,提出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实践探索的问题,以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宏观管理、中观管理的分析比较透析,而在微观管理方面的分析较薄弱的现状。
关 键 词实践农村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
2005年11月份,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意见》的制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意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文化部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大局和中心工作,市、县(市)区、乡(镇)街办三级整体联动,认真谋划、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市文化局响亮提出“把先进文化送进千家万户”的口号,紧紧抓住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表彰为省“三下乡”先进集体。2004年开始,南通市文化局在全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百千万”工程,即市区组织较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一百场;县(市)区组织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一千场;乡村因地制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一万场。据统计,2004年全年市级重点文化活动128场次,受众面32.8万人次,县(市)区有影响文化活动1026场次,受众面171.6万人次,乡(镇)村(社区)各类小型文化活动17060场次,受众面超过708万人次。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新情况不容忽视。
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大量新问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基层文化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很不平衡,在一些地区,某些层面上,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事业的几点意见》(即文化经济政策),在乡镇、街道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绝大多数乡镇财政仅保证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头经费,文化站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微乎其微,或者完全靠自筹,远未达到市规定的“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的要求。少数乡镇财政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文化经费却在逐年减少。乡镇文化经费每年也是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得到落实。
(二)乡镇文化站阵地流失、蜕化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乡镇虽保留文化阵地,但分散在乡镇机关各处,逐步蜕变为乡镇机关内部文化活动场所,丧失了作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乡镇文化站阵地破落,没有经费整修。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单调,活动器材陈旧老化,对群众吸引力不强。图书室形同虚设。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以前属于万册图书室,但多年未购进新书,图书陈旧不堪,基本无人问津。
(三)基层文化人才匮乏。近5年间,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为基层文化工作输送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干部,但新上来的文化站长大多数在文化工作的组织能力、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个镇文化站长兼镇征兵、团委、规费征收等3项工作。有个镇文化站长身兼包括屠宰等5项工作。有的镇文化站要完成数万元征收任务,才能拿到全额工资。有些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拿到今年的工资。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同志的保险金没有完全落实。有的镇文化站站长四项保险从来没有办过。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各县(市)区经济条件的制约、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南三县(市)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普遍高于北三县(市)。各县(市)区内乡镇之间发展情况也区别很大。海门市海门镇、三和镇、麒麟镇都拥有设施齐全、环境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这与
不少乡镇缺乏文化设施形成鲜明反差。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只有半数的行政村建有综合活动室,其中大部分只有场地,没有相应的活动条件,缺乏正常的文化活动。
(五)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为农民提供的化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在基层,特别是在农村,为农民创作的作品实在很少。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矛盾。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服务,基层文化站不能提供;基层文化站提供的,群众不喜欢。
(六)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我市一些地方在撤乡并镇时,或将文化站与广播电视合并为广播电视文化服务站,或将文化站与党校合并为文化服务站,极少数的甚至将文化站与党校合署办公又挂靠广播电视服务站。由于上一级机构仍履行原有职能,造成交叉领导,各自为政,条线不清,职能不清,工作十分被动。造成了宏观难调、微观失控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强健的生命基因,所以,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要充分利用其内在因素,促进“内生先进”。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只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置工作农村文化大市。经过努力,要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要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为农服务的文化设施龙头。为农民传送科技致富信息,提供服务,捐赠物品。表演以科技致富、科技兴农为内容,贴近农村、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文化站的文化活动中心。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抓好队伍建设。要有几支素质高、拉得出的文化队伍。没有队伍就没有活动。文化站除了自己直接组织、培养的“正规部队”外,更应有众多的、分散的厂矿、企业、学校中的“地方部队”,要经常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文体骨干,利用这些“地方部队”,做到资源共享。文化站的根一定要扎在基层,扎在群众,才能拥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骨干队伍,才能开展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市电视台开办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要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让农民自发聚集到大院,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系列创建活动。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
第四篇: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中共正宁县委党校师亚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近几年来,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基本摆脱绝对贫困,不断从温饱迈向小康。在衣丰食足之后, 农民们所盼望的,便是文化的兴盛。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 1
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那么,要实现新农村的总目标,必须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为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让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针对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思想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使农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
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味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村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村组文化中心纳入乡镇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争取让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建好、服务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
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总之,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篇: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对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探索新路,努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我县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这两个主要工作着力点,按照“抓规范、育典型,重转化、促提高”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狠抓落实,努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有力加快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坚持点面结合,增强工作活力
1、挖掘闪光点,深化“学创”增热度。充分发挥美岭出在永春的优势,指导美岭加快发展,帮助总结新鲜经验,完善美岭典型,使美岭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面旗帜。美岭典型经验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宣传推广,并作为典型单位参加全国农村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经验。继续深化“学美岭、创五好”活动,在2004年成功培育41个典型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45个典型示范村,按照企业带动型、科技致富型、资源开发型、民主管理型和新村示范型等5种类型进行重点培育,全县涌现出达埔镇汉口村、五里街镇儒林社区等一批美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
2、攻克薄弱点,整顿后进加力度。2004年研究确定29个班子相对软弱、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不适应村作为重点整顿对象,进行集中整顿,逐村研究落实“五个一”整顿转化措施。全县共安排34名县领导挂钩、29个县部门牵头帮建、27个典型示范村结对帮扶、选派64名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干部担任不适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两年来共落实整 1
顿项目121个,帮扶资金1189.6万元。今年来在全面总结不适应村整顿转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村级财源建设工作,采取1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个责任部门帮建、1个先进村结对、1名县乡干部驻村任职、1个发展项目带动和1笔启动资金扶持等“六个一”措施,组织开展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分2年时间重点帮扶整顿全县57个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财薄弱村,取得明显效果。
3、找准切入点,面上推进求广度。在指导思想上,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制定下发《中共永春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对新任村干部的培训,在县委党校举办2期村主干培训班,对全县279名村委会主任和新任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同时依托乡镇党校对村“两委”成员进行全面轮训。在基层民主建设上,加强村务公开“十规范”建设,全面开展村务决策听证,去年以来先后确定听证议题516个,召开听证会486场。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务求实效、三批联动,精心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取得丰硕的实践、理论和制度成果。
(二)落实经费补助,提供物质保障
1、实行村级办公经费补助制度。根据村级集体经济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实施村级办公经费逐年增长机制,实行村级办公经费补助制度。即对全县3000人以下的村(居)办公经费补助从每年2000元增加到每年7000元;3000人以上的村(居)增加到8000元,并从2006年起每三年调整一次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每次增加1000元,从而有力解决部分村集体办公经费不足问题。
2、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标准。健全完善村干部补贴逐步增长机制,由县财政拨出专款,村主干月补贴从每人230元增加到400元,其他村两委从每人每月75元增加到150元,并规定今后每三年调整一次,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实行离任村主干生活补助制度。制定《永春县离任村主干生活补助暂行办法》,即对任职满1届(或满3年)以上且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 2
离任村主干,根据任职期限不同每月发放50元、60元或7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4、建立困难老党员生活补助制度。制定《永春县在乡(困难)老党员生活补助暂行办法》,即对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且年龄男60 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在乡(困难)老党员,按其入党时间不同每月发放30元、40元或50元的生活补助,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激发了党员的热情。
(三)立足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1、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坚持从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入手,每年全县保持1100名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长流水不断线”。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十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测评制、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重新修改完善《发展党员流程图》。实行发展党员月报告、月通报和连续2~3年没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重点跟踪管理制度等办法,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效落实。2003年以来全县发展农村党员1046名,党员队伍素质和结构得到优化。
2、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认真制定实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健全完善村主干、党员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轮训制度,加强经常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分类办班、因需施教,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办法,注重把教育培训同实践锻炼相结合,积极采取上挂锻炼、下派锻炼、交流轮岗锻炼等方式,增强教育实效;在教育内容上,突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在教育载体上,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注重抓好专题教育,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2003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650万元,举办各类农村党员培训班260多期(次),参训农村党员10.5万人次。
3、完善农村党员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强农村党员的感情管理,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党员生产生活困难必访、党员生病必访、党员家庭纠纷必访、党员有红白喜事必访的“党员四必访”活动,“七一”期间向全县党员发去“问候卡”,增强党员队伍荣誉感。2003年以来先后拨 3
出80多万元,组织开展慰问生活困难的农村党员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同志等活动,送去党组织的温暖。加大探索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党员示范户、流动党员管理、党员中心户等制度,努力推广“党员科技示范户”、“支部+协会”等做法,有效发挥广大党员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四)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1、抓调查研究到位。紧紧围绕县委工作重点,每年年初专门研究制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方案,下发到各党委会和县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明确调研内容、责任单位、具体时间和方法步骤等。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公企业党建、加强村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典型村培育及不适应村整顿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专项调研活动,深入分析掌握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各个层面工作情况,进而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为制定各项工作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2、抓工作部署到位。坚持召开全县组织工作会议、组织工作例会等,及时传达上级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精心部署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实施工作计划、季度工作提示和月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加强阶段性工作部署,确保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序运行。开展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座谈会、村主干培训、非公党建座谈会、党务干部培训、党内统计工作培训等,交流经验、加强培训,有效提高广大基层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3、抓督促指导到位。实行县党员领导干部挂钩基层抓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位常委负责抓一个片区,每位县党员领导干部负责挂钩一个乡镇,包一个典型示范村和一个不适应村。建立乡镇党员领导干部“抓一点、驻一村”制度,村干部实行“包一组、带十户”制度,上下贯通,层层负责。同时,在县直机关部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和县部门挂钩联系乡村工作制度,县委组织部实行县委组织员分片联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标准,全面推行基层党建工作季度自查、半年督查和检查制度,进一步落实激励奖惩制度,有力推进农村基层党 4
建工作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近几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主线。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制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规划计划,促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荣,和谐共进。
(二)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是关键。我们认真贯彻县委提出的“夯实基层基础”的主要工作着力点,大力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建设,统筹推进非公企业、基层站所党建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是有效方法。我们通过用活用好“学美岭、创五好”活动载体,深化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培育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整顿转化村财薄弱村,不断提高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四)开拓创新求实效是动力。我们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办法,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
(五)健全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是保证。我们始终牢固树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意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不断增强长抓不懈、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农村优秀人才外流严重,“无人”办事。当前农村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加之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农村工作难度大、经济待遇低等因素,“村官”缺乏吸引力,一些村在选人用人时往往捉襟见肘,出现“人难选”、“选人难”的现象,上级党组织只好降低要求,“矮子里边挑高个”,这种现象在那些高边远、经济欠发达村尤为突出,致使新农村建设缺少有力的人才支撑。
2、村干部的领导水平偏低,“无能”办事。目前部分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不高,在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不强,发展农村经济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善。
3、村级班子关系不够协调,“无法”办事。个别村级班子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出现“两委”争权、独权、揽权、越权、搁权等现象,“两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削弱了整体战斗力。个别村级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难落实,村内一些重大事项都由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班子成员互相猜疑、忍气吞声,这与建设新农村实现“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4、村“两委”工作积极性不高,“无心”办事。现在农村各种检查、评先评优等工作项目繁多,使村干部几乎从兼职干部转变成“脱产专职干部”,而村干部做的都是“硬工作”,端的却是“泥饭碗”,繁重的工作与微少的政治经济待遇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使得村“两委”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不能积极配合,多是凑合应付,指指门,引引路了事。一些外出务工、自谋发展的“挂名”干部越来越多,个别村干部误工补贴难兑现,撂担子不愿干的现象时有发生。
5、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无钱”办事。有的地方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思想重视不够,发展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来源急剧萎缩,甚至出现“空壳村”的现象。有的村虽然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债务沉重,入不敷出,成了经济上的“负债村”,村干部即使想办事,往往“心有余而钱不足”;有的村寅吃卯粮,对村集体资产搞一次性承包,承包期10年、20年甚至50年,承包金一次性兑现,影响了下几届村级班子的正常运转。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建设新农村就必然缺少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和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在抓选配、建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组织绝对行政权威的弱化和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依赖关系的弱化,迫切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村级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了,一强百强。
1、要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健全和完善村干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任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宗族平衡”、“求全责备”的思想桎梏,努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通过“两推一选”把一些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确保选准人,带好头。要继续做好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任职和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选拔村干部的工作,进一步选好配强村级班子。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淘汰机制,利用村级届中考察、年底述职、年终评议等渠道,对一些不称职的村干部及时进行整顿,确实不具备担任村干部资格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
2、要完善村干部培训机制。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制定好培训规划,保证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经费四落实。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轮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一支“能办大事、敢办难事、真办实事”的村级干部队伍。要坚持普遍轮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制度,严格考试制度,建立专门培训档案,依托县委党校进行专门培训。特别是对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更要加强政策 7
法规及村干部权力、职责方面的教育,以此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继续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等大专、本科班学历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3、要完善村干部考评激励机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干部绩效考评制度,把考评结果与任用干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与健全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在经济上,要健全完善村干部补贴逐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现任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建立健全离任村干部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在工作上,要积极支持村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上的一些难题,依法查处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政治上,建立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推荐到县、乡任职的政策和办法,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4、要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要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管理、领导等制度,明确规定村级后备干部选拔的基本条件、数量结构、推荐程序、考察管理、选拔任用的相关要求,积极从农村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分流人员、企业中的骨干、农村中的能人、科技示范户等人员中进行选拔,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每个村要保持有2~5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妇女后备干部至少要有1名。要通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库,完善后备干部学习培训、培养联系、结对帮扶等制度,加强动态管理。要适当给村级后备干部压担子,分配一定工作任务,加快村级后备干部的成长。要适时通过组织程序,大胆选拔任用一批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有效缓解村级班子“无人”办事问题。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树形象、葆先进上下功夫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农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改变自身地位和生存环境的渠道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和手段,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农村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新途 8
径和新举措。
1、要抓好农村党员进出口工作。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认真落实发展党员“五项制度”,切实把好农村党员队伍“入口关”,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要加强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跟踪管理,坚决杜绝连续3年不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要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保持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长流水不断线”。要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以《党章》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界定农村不合格党员标准,改进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要树立农村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工作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制度,依托县、乡党校抓好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认真抓好“两个培养”工作,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提高党员“双带”能力。要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带领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农村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要规范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行为。要建立健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管理新机制。要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干部制度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农村党员干部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农村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做到警钟长鸣。
4、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员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对农村中的无职党员,要通过合理设岗、强化教育、积极引导,发挥“双带”作用;对农村中的能人党员要通过建立“联户带创”的办法,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对农村中的老党员要通过成立各类监督小组,发挥监督反馈作用;对一些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要通过选聘指导员的办法,发挥参谋指导作用。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抓两头、带中间上下功夫
村级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深化“学美岭、创五好”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辐射作用,努力构建“先进更先进,中间加把劲,后进赶先进”的创先争优局面,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要围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合理制定创建规划,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要突出“学创”重点,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加强对“五个好”村党组织的动态管理,严格考评标准,坚持两年一评比,不搞平衡照顾,不搞一次命名定“终身”,推动“三级联创”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努力使全县村级组织先进面达70%以上,后进面控制在10%以内。
2、要培育推广先进典型。要用活用好“学美岭、创五好”活动载体,加大对现有典型示范村的培育工作,强化典型培育措施,推动老典型上新层次,新典型出新经验,单项典型迈向全面典型。要立足村情充分挖掘典型村的潜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积极引导典型示范村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先进典型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提高典型的层次和水平。要通过健全完善创先争优、评比表彰等制度,进一步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发挥典型作用,以点带面,推进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3、要推进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要继续落实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六个一”措施,围绕整顿目标方案,加强与挂钩领导、帮建部门的通气协调,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要把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村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理清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对整顿转化工作滞后的不适应村,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进行“补课”,巩固整顿成果。要严格验收标准,健全整顿转化 10
工作责任制,对没有按时转化的村财薄弱村,实行挂钩领导、帮建部门、驻村干部“三不撤”,确保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4、要提高中间状态村水平。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在抓好培育典型示范村和整顿不适应村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努力提高中间状态村水平。要大力开展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创先进活动,制定相应制度和措施,激励中间状态村加快发展,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四)加强村级财源建设,在抓发展、增后劲上下功夫
加快村级财源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全面改善。
1、要拓宽发展渠道,增加收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县委“突破工业产业”、“大厂进园区,小厂进乡村”的思路,针对农村的当地条件、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走特色发展路子,实现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要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引进外资、合资等方式,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政策和科技致富信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要继续推行“支部+协会”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领办、创办各种类型农业专业协会。同时,要注意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赢双利”的新途径。要利用永春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黄花蒿等中草药种植,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裕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2、要消除不良债务,减轻负担。要在清查核实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不良债务的形成过程、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区分不同性质,分类处理,通过采取“财务清理化债、化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等措施化 11
解村级债务。要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坚持量力而行,避免超前和举债建设非生产性项目,努力遏制出现新的不良债务。
3、要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开支。要加大对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村集体山林、果园、小水电站、矿产资源、村集体项目工程建设的承包管理,确保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进一步落实村级零接待、村集体财务会计集中代理核算、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务决策听证等制度,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严禁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
4、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要建立健全村级运转经费逐步增长机制,制定落实一些相关政策,帮助、鼓励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加快村级财源建设,采取分期分批扶持发展的办法,制定好近、中、远期目标任务,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和信息上进行综合帮扶,立足各村实际,帮助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