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大全

时间:2019-05-13 16:5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大全》。

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大全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市委办[2009]103号文件要求及市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订如下文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基础打实,思路拓宽,步子扎稳、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我镇处于南乡的实际情况,以完善和深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重建设,善创新,构框架,建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积极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新局面。广泛开展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我镇建设成为宜业宜居,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千祥。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文化站建设,发挥其核心地位作用;全镇范围内初步形成 4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形成30分钟文化圈,发挥辐射作用;建成以文化达标村,文化示范户为基本单元的文化服务网络,以拓展文化活动新局面,逐步构建覆盖全镇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批文化活动队伍,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全镇农村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化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5年,将进一步强化综合文化站的积极作用,做大做强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文化达标村和省市文化示范村建设力度,使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形成规模。区域文化品牌各具特色,形成“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全镇实现农村文化阵地覆盖面大、文化队伍普及率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率好的文化强镇。

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将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整合综合文化站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综合辐射作用;按地域建成溪南(以千

二、千南、千一为中心)、溪北(以甘棠、上东陈为中心)、三联(以三联隔塘为中心)、民主(以岭脚、林甘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大路漂流文化为重点)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区域文化活动中心要具备较强示范的辐射作用,在全镇形成30分钟文化活动圈。2010年前,文化达标村的建设要达到8个,到2015年文化达标村创建数达到18个以上,未创建的村也要基本符合文化达标村的基本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大力加强农村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镇文化站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文化站与有关村联合组建或以其它方式组建较有特色且有一定水准的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和传统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大力度,积极支持溪南、溪北、三联、民主四个区域文化活动中心的创建活动。四大区域文化活动中心,以各自区域的特点和民俗风情,努力创建特色文化队伍。鼓励区域和村庄成立文艺宣传队。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建有经常活动的文化队伍3支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所在村建有5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全镇具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100支以上。

三、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按照农村文化“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对四个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进行挖掘和培育,根据各区域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各自特色,培植四大特色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各村要根据各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组建1支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到2015年全镇将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系列,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的培训。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文化站要制定每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举办文化队伍培训班,有计划分批次对全镇文化管理员或文艺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对已有文化活动队伍,要寻找活动队伍的共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对新的文化活动形式,要加强引导和培育,通过强化组织培训,广泛开展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积极发挥综合文化站的综合作用,举办各类法规、政策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林技术知识讲座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15年,每年安排各类培训10期以上。

五、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根据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镇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以上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群众参与多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要创造条件,加强镇际区域文化交流演出活动,鼓励区域及村际交流互动演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之目的。积极参加市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千祥档次,扩大千祥影响。镇要加大组织力度,广泛发动由各村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4次以上;区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村在经常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每年要开展4次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其它村每年也要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以保证本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示范户要创新文化活动理念,积极发挥文化示范区作用。企业、学校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

六、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

享平台。结合市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中心。构建和完善镇与村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加大普及力度,一方面将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接入镇办公网络,使镇政府每个干部随时可以浏览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到2015年,实现镇建有基层中心,所有村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藏书量不少于10000册,报刊杂志20种以上,并随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藏书量。文化达标村图书藏书至少达到人均一册。文化站要积极做好图书流动站建设,主动配合市图书馆做好流动图书管理工作,确保图书内容常换常新。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为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镇政府成立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文化站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文化站聘请2名文化管理员,协助文化站干部对各村的文化建设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各村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明确1名分管领导,并建立村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配备1至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加强对文化活动阵地的管理,辅导和组织

开展文化活动。国土、村建、科技、工青妇等各有关部门要配合支持这项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理顺体制,强化考核。

农村文化建设实行“分级管理,以村为主”的管理体制,镇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文化建设。同时,帮助各村制定工作计划,培育文化骨干,组建文化队伍,制订考核细则,加强督促检查。各村具体实施本村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好文化建设和活动经费,改善文化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文化活动的经常开展。镇政府根据各村的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文化工作的领导,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村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行奖惩。

3、组织培训,抓好队伍。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和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文化站和行政村要配强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站定期举办文化管理员培训班,不断提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积极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对农村文化业务骨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多渠道挑选和培养业余文化骨干、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类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按照省政府对文化考核的要求,镇财政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镇政府建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市里的经费补助标准,镇财政予以配套划拔。同时采取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文化的投入。切实用足用好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对村级文化活动进行经费倾斜。为调动各村加强文化建设,镇对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等进行经费扶持。对下拔经费的使用,镇和村必须确保用于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到2015年,逐步达到年人均文化活动经费10元的标准。

中共千祥镇委员会

千祥镇人民政府

2010年1月5日

第二篇:农村文化事业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

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县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主管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把文化活动同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通过城乡并举、专兼结合、内外互动的办法,办好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会活动,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实践,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乡镇农村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

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个简陋的文化站,村里几乎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一些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黑色文化沉渣泛起;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停滞不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一、当前农村文化的缺陷

(一)由于经济来源的制约,导致文化投入力度不够

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民思想文化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的文化发展。文化活动本身就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便无从谈起。

(二)由于不注重保护,致使文化设施短缺

乡镇建成的图书阅览室、广电传播、电影放映、科普宣教、文艺演出、科技推广、培训等综合性文化服务站,无专职人员管理。村支部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村文化活动室,不能有效发挥“一室多用”的功能。


(三)管理不当,文化队伍失散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文化设施缺少管理,缺少一批文化骨干,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挣钱,一部分有思想、有文化、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组织起来的农村文化群体不能形成一股合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村文化发展

第一,农村文化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因。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生产利用各种要素的总和,与石油和矿物等不可再生资源相比,文化资源则是可再生资源。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文化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当这些要素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时就产生了生产资本。湖湘文化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和开发,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如花鼓戏、汨罗端午节、长沙湘绣、常德丝弦、桑植民歌、土家族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提高湖湘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必须依托这些富有内涵的资源文化,加以创新,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把农村文化发展落实到人的发展。全面的文化意识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首先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其次是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发行,围绕服务“三农”读物和精品体系建设,确立“政府搭台,公益性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工作思路。重点支持出版一批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品种和数量。

三、建立长效机制,用先进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一)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上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
贫攻坚计划,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要长久、持续、有效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营管理机制作保障。如在服务收费方面,要坚持免费或低收费,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在政策上要予以倾斜。

(三)建立健全发展机制

要综合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赞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社会力量也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实落实好捐赠文化体育事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建立标准,树立示范,表彰先进,激励上进:定期评选和授予一批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表彰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支村两委干部;表彰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农村文艺骨干;表彰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表彰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优秀文艺作品。新农村需要新文化,新文化要顺应新形势,贯彻新要求,服务新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上来,给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惠和希望,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让我们回顾一起走过的十年。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3年6月27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举行;

2006年11月1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及发展状况如下:

一、艺术创作

我国艺术发展既大力弘扬民族艺术,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形式,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各个艺术门类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艺术创作与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与加强,各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不仅有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民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还有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歌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这些艺术品种都已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而且音乐剧、现代舞、各种流行音乐等都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并有专业的艺术团组。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114个(其中事业性质2484个,企业性质2630个),全年上演剧目44051个,其中新剧目1415个,全年国内演出85.19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8万场次,到农村演出47.22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3万场次,国内观众63187万人次。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在我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五年来,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改编上演26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和移植改编12部昆曲剧目、录制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还举行了昆曲进校园公益性和普及性演出700场以上,观众达100万人次,并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增长到22.04亿元,到2008年,达到248.05亿元,分别是“一五”期间和1978年的49.91倍和11.2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各类图书馆只有55个,文化馆(含群艺馆)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分别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达到4107个。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22.1亿元,地方累计投入已超过19亿元;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截至目前已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已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专用设备31.5万个。2009年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率要达到70%。计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村村通”。从2003年开始,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由中央财政统一购置图书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截至2008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已向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其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超过1000万册,为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适用性强、内容丰富的书籍。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从2004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得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比免费开放前增加1.56倍。

三、文化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

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截至2008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305589个,从业人员达到1409876万人,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305个,娱乐场所84356个,网络文化经营机构15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4267个,艺术品经营机构1697个,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74369个,其他经营机构9440个。

四、文化产业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文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文化系统行业管理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就达32万家,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文化系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成立,国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动画片《大闹天宫》、《宝莲灯》、《喜羊羊和灰太郎》和漫画《三国演义》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3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命名,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文物保护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性的政策、法令,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分别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公布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我国共有37处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自然

遗产7处,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处,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北京故宫维修保护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随着现代科技广泛应用,考古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水下考古、航空摄影考古、环境考古等新领域逐渐被纳入考古学研究范畴。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5月、2008年6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2007年——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公布了三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继入选,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七、文化科技

改革开放以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剧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两个领域。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到目前为止,文化部系统各级艺术科研机构共有187个,从业人员33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地方艺术研究院所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主力军、全国各艺术高校为生力军的艺术科学研究网络。

当前文化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运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推动与演艺、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领域的融合,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电子票务、手机文化、数字节目制作、4D电影、三维动画等业态,拓展增强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传播能力。重点支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

术、新材料技术和剧场舞美技术。

所以,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中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强国势不可挡,必须认真落实。

第四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表现):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位,优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体制落后

传统节日被忽视

原因:不是传统节日没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而是我们国家在引导、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对传统节日的开发不够重视(内涵挖掘和如何继承);重实体轻精神

“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

文化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化市场秩序仍然不够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缺位现象日益凸显,个别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缺乏主动性,还有的法制观念淡薄。

原因:

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社会导向、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更多的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缺少制度和机制保障,缺少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生长的强大引力和社会氛围。

对策:

用先进文化支撑可持续发展

制定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差别性文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

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意义: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们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领域,是检阅和体现文化发展的成果的重要方面。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打造农村文化的地方样本:用体制激活农村文化,用特色引领农村文化,民间艺术启迪农村文化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篇: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商品和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者一方面要到市场上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还要从市场上买回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者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市场。因此,商品经济必然同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规模、作用也必然相应的扩大和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形成了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大家耳熟能详,那么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它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有何特点?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来一起走进第二课的学习。

第二课由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两大板块构成,第一节主要是经济制度。所谓经济制度指一个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生产关系呢? 生:

师: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如何进行分配,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而经济制度又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在1956年底就建立了公有制,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是剥削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产品也是实行按劳分配。因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社会主义我们通常从三个角度予以考察:政治上,是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经济上,是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上,是否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多媒体显示)。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多媒体显示)。

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在我们的生活,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企业的性质是公有制,一些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同学们知道哪些公有制企业?(学生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知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板书)师: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包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里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内容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界限,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1)国有经济(板书)①含义:(见书)

为什么会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呢?因为国家的全体人民太多,不可能直接占有庞大的全民财产,必须由一个社会中心作为代表来占有和支配这个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由国家。②作用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生: 师:第一方面实际上说的就是国有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而要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不要求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哥哥领域和各个行业,而是要求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控制好、控制住,比如书上小字部分给我们提到的行业和领域:金融、基础设施(通信、铁路、航空)、能源(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也就是说这种作用不是体现在数量上,不要求国有经济的布局太宽,涉及面太广,而是把该控制好的控制好。为此就需要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以引导其他行业的发展,一句话,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体现在量上而是体现在质上。暑假有的同学坐火车去青藏旅游了。青藏铁路的修建创造了9项世界之最,充分展示了我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多媒体展示)的建设单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我国2/3以上的铁路都是他们修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京

九、南昆铁路等一大批工程都是他们的精品杰作。

他们修建的上海F1国际赛车场时速可达330公里,赛车道最大沉降允许值仅为1毫米,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承担了赛车场的核心工程──赛车道施工,写好了世界上最大的“上”字。

中国铁路工程公司创造了一系列佳绩(多媒体展示)。

透过中国铁路工程公司的业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增进了中西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 师:透过中铁总公司的发展可以感受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这一大批有实力的国有经济,对于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和国防实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

除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外,我国有大批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美国《财富》杂志评出最新的2006世界500强公司名单,共有23家中国公司入选。在这23家中,国有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透过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2007年中国企业联合协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0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9.8%实现年企业收入14.9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收入的85.2% 由此我们能看出中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因为其比重的减小而减弱。

社会主义公有制出了包括国有企业外,还包括集体经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集体所有制经济(板书)①含义:(见书)②作用(见书)③形式: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

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看图片:山村新唱

思考:是什么使得山村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有何优越性?如今我国农村又开始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否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的情况下已经不奏效? 生:

师:随着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家庭承包经营这种小规模经营方式确实在有些地方已经不在适应,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热点。

在公有制经济中,除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在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是属于公有制的范围。下面我们来了解混合所有制。

(3)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板书)

A、含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强调:并不是任何形式的混合都是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混合才是。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著名的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中兴通讯股份公司。

中兴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构成中,国有股36%,社会法人股31%,社会公众股33%的股本结构。依托“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从一个原始投资300万元的小企业,经过16年的发展,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著名企业。股份制的实行有什么好处呢?(筹集资金、减少风险等)

师:中兴公司中,国有股虽然只占了36%,确实大股东,拥有控股权。在股份制企业中,如果国家或集体有控股权,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同时它也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我们会发现即使是集体经济也可以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混合所有制中也可以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成分。说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式样的(板书)

在公有制前提下,有多种实现形式即企业资本和财产的组织形式。

(1)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公有制经济,无论何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都要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公有制是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产业部门,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和生产经营的特点是有区别的。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公有制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本身也才能迅速地发展壮大。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独资的公司制、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资、股份合作制,等等。

(2)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意义

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强调共有几单的经营方式或者组织形式。公有制是唯一的,但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我们都可以尝试。(1)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公有制是从社会宏观角度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界定,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是指公有资产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②公有制指的是本质属性,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是技术操作问题。③公有制性质稳定不变,而实现形式可以变化。

④二者都是所有制关系范畴。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要使股份制成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①股份制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②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呢?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发展壮大公有经济,巩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不能笼统的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是公有资产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但不能说它是公有制经济。

下载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 A 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B 对基建......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也是农村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村党组织基数大,党员人数较多,既同群众接触最紧密,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只有依靠文化,才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它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

    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五篇范文)

    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首先,......

    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2012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5篇)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

    关于清水河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发言材料

    关于清水河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发言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