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6:4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作为人们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撑;作为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来说,由于社会发育不完善、经济社会长期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普遍贫困、受教育程度低。要实现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德宏,谱写中国梦的德宏篇章,都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法治文化在德宏法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德宏文化州情积极探寻德宏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从而推动德宏州法治进步。

关键词:德宏法治文化;存在问题;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C95-0 文化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以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法治文化,是推动德宏文化强州的动力支撑,是德宏州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边疆,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德宏篇章的必然要求。本文拟结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谈谈对建设德宏州法治文化推进德宏法治进程的思考。

一、对法治文化的认识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古已有之。早在《晏子春秋?谏上九》中就有:“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在《淮南子??锫垩怠分幸灿屑鞘觯骸爸?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在电脑“好搜百科”中对“法治”一词进行搜寻,其解释则是: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实现,二者互为统一。

那么,什么是法治文化呢?法治文化是指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法治文化以培养法律信仰为核心,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价值取向,以规制行政权力为重点。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动力。法治文化是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和公民法律消费等诸多法治文明的综合体现,法治文化凸显了公平正义、崇尚法治的文化取向。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二、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法治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社会主义法治不可能凭空产生,法律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受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所有法律必然会经历社会成员相应的文化认同、做出自己的文化解读并最终接受遵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坚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法治文化引领,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文化的形成,能强化人民群众从思维认识、自身行为等方面对法治生活的文化判断力和约束力。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我国法治进程和建设方向。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两项目标。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一致追求的目标。加强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中国“法律制度”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经初步完备,但在法律实施、监督等方面有待加强,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社会全体成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把法治的思想、观念、精神、思维等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法治工作也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确实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因此,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二)法治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目标。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之基础和前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必备条件,法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建设一个自由宽松、公平公正,平等相待,协调友善、运行有序的法治社会,只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必须要由人来遵守,仅有刚性的制度规约如果得不到社会成员内心的敬仰,制度也会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信仰法治、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环境,营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氛围,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德宏建设,(三)法治文化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主动应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规范并有效监督政府权力,发挥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作用,让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行使在法律保障下的民主、自由权利,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唤起公民的法律文化自觉,必须积极培育法治文化,以此保证社会治理正确的方向,为社会治理提供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保持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只有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才能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培养起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文化素养,使社会治理在“法治”理念下,真正实现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三、德宏州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与缅甸联邦毗邻,境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族群众(到2013年底,全州少数民族总人口5986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8.1%)。自1986年以来,德宏州通过“普法”(今年已进入“六五”普法收官之年),在法律宣传、营造法治氛围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德宏州建设法治文化面临诸多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法治观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经济社会成就巨大,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还远。据德宏州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末全州总人口124.50万人,全州人均生产总值18666元,而当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5083元,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41909元,德宏州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77.4%,相当于全国的44.5%;201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9元,而同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36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2013年德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7%,全国的73%);2013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608元,而同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14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的91%,全国人均的63%。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各族群众生活贫困,受教育程度低。虽然从历史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总体上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十分落后。由于经济基础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现代法律对接不善,使得德宏州各族群众遇事往往不是考虑应用现代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而是根据文化习惯采取其他方式。当权益受损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各自通过亲朋好友、寻求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法治观念淡漠。

(二)受文化惯性影响,很多群众信“官”不信“法”

德宏地区历史以来直到解放前,中央政府长期在此实行土司、山官等特殊松散管理制度(在傣族聚集区实行土司制度、景颇族聚集区实行山官制度进行管理)。以傣族为例,傣族土司就是土皇帝,土司就是王法,土司一言九鼎。“人治”的文化惯性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识里根深蒂固,群众“信官不信法”。受文化习惯影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权伸冤,而是求“官”出面保护,或者双方自行了断。民族文化习惯意识与现代法治理念显然背道而驰。

(三)政府普法宣传工作尚需改进

德宏州通过“普法”工作,在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文化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普法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尚存以下问题:

1、轻权利重义务

长期以来,普法内容上表现出自上而下的“管理”、“教育”的倾向,群众变成了被动、服从的一方。因而普法内容多以防范违法犯罪为主,强调守法义务。而对民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获得主动维护自身权利的宣传内容非常不够。很多人遇事不知自己有何权利,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生冲突纠纷,怕字当头,不会通过诉讼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有些人干脆自认倒霉。

2、对法律内容宣传多,对应用法律的程序宣传少

在普法中,对群众的法律宣传过多关注法律法规条文内容,而对具体法律法规的程序宣传不足,具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程序宣传不足,不知道要如何操作才能维权。于是,一些群众一旦权益受损,宁可选择“上访”也不会选择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3、缺乏“普法”的长效机制。普法的过程常常为“普法”而“普法”,往往象一阵风吹过,只注重一时的效果,缺乏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流于形式,这种短时效应难以收获具体实效,难在群众中产生深刻影响,必须研究解决普法的长效机制,结合德宏州民族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长期普及灌输、耐心宣传。

此外,还存在重理论宣传,轻法治实践教育的问题。普法中法律条文宣讲多,但结合执法、司法案例、让群众亲自参与法治实践的教育活动少,教育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四、推进德宏州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法治是一种文化,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育使之逐渐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把包括法律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培养德宏州全体民众良好的法治习惯,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立法、司法、监督的各程序、各环节中,在具体法律程序中,在参与法律实践中,使群众感受司法的尊严与神圣,接受法律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要找准着力点,重视法治文化的培育,努力加快德宏法治进程。

(一)以基层为重点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培养群众法治意识

普法宣传教育是培育法治文化的重要措施,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治文化的建设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敬仰。社会主体对法治的尊崇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当前德宏州应充分利用“六五”普法以及法律实践教育活动,逐步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养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以促进法治文化的形成。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带头学风普法,推动全社会普法用法,切实开展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商店的普法学习活动。

德宏州普法活动重点难点在农村,2013年全州乡村人口总数1013622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要依托并整合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党员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老人之家、农民素质学校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法治学习宣传,培育法律观念。在德宏州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禁毒防艾等工作中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法治乡村、法治社区建设活动,卓有成效地培育法治文化观,建设法治文化。

(二)通过法治的公平正义来培育法治文化

要在全州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价值观,必须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法律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才能树立威信,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对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体系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法律的存在为前提,更要以法律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法律的实施,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司法和公民群众的守法两个基本方面,但执法、司法者却处在决定和影响法律实施的主导方面。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要有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在司法公平正义建设中助推法治文化培育。

(三)在全社会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围

1、要在全州上下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围,把拓展宣传阵地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托,发挥它们对不同受众全方位的普法效用,为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要努力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的“信息化”“立体化”、“直观化”、“项目化”,多管齐下,宣传培育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应开设、办好法制宣传网站,宣传法治新闻、设置网上学法、以案释法栏目;利用短信平台、咨询热线;办好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在全州范围做到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手机有信息,舞台有表演,书本有文章,生活有实践,遇事有老师,切实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扩大法治文化宣传的受众面。

2、要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

要对本土法律文化采取“一分为二”态度,保留传统民族文化中优秀元素,对公序良俗加以传承,正确处理好道德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关系。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文化需要,引导发挥州内文化艺术团体及民间自发业余文艺团体的作用。围绕德宏州中心工作任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开展法治文化艺术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用法治作品感染、教育、说服群众,增强全州各族群众的法治文化修养,营造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良好氛围。

3、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的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逐步形成。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总之,德宏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培育法治观念、建设法治文化任重道远。只有更加注重文化州情,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优秀民族文化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增强法治对全州各族群众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推进德宏法治进程,把德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德宏州文化局2014年工作总结》。

[3]德宏州统计局:2014年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

[4]赵学民《试析对法制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通过有重点、多层面、全方位地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增强干部职工群众的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全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努力实现冲刺全国百强、建成中等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三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在“六五”普法工作结束时,使全市的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设施更加完善、载体更加优化、产品更加丰富,法治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及公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产品和品牌。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体公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我市的法治文化建设走在市先进行列。

三、工作措施

(一)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和政府理国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和集中反映,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有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全市公民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普遍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真正使法治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有利于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创造具有浓郁特色,体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强化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法治建设论坛建立举办机制,组织引导理论界和法律工作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探索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改进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法治文化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快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加强各类法治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画廊、法治文化街区及法治文化景观等法治文化阵地。全市将统筹协调,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建设四个法制教育基地、一个法治文化公园、一条法治文化街。每个镇(街道)建设一个法治文化长廊,每个村建设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将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要利用办公楼大厅、走廊、服务窗口等公用区域,精心打造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悬挂张贴法律名言警句和反映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要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部门和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抓住村(社区)建设有利契机,加强村(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标语牌、壁、景观,形象展示法治名人故事、法治典故、法治警言等。市、镇(街道)和村(社区)法治文化公共设施齐备,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

(四)注重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充分发挥优秀文艺文学作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合作,适时组织优秀作品征集评选等主题活动,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文艺创作,鼓励、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艺、法治故事、法制漫画及法治书法、摄影等作品,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的渗透力,尊重人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益”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搭建群众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平台,鼓励群众自我组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基层法治文化活动。

(五)开展法治文化传播活动。广泛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六进”活动,全面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努力打造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建立完善“普法网”,打造《与法同行》普法电视栏目,建设“法律百事通”手机短信发送系统,通过这些平台强化法制宣传。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巩固和发展新闻媒体的公益性法制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充分利用大型户外广告牌、led电子屏、触摸屏、宣传栏、宣传册、手机短信、公交(出租)车等加强法治文化传播。每年选择20部法制类电影巡回放映。提倡群众自发创作法治文化作品。积极组织参与省、市的“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学法用法示范单位”、“法治文化示范点(区)”、“法制好新闻”命名评选。在全市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制故事宣讲、法治文艺汇演、法制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活动,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四、组织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有效实施、整体推进。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工作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切实将其纳入法制宣传教育总体规划,列入“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持久推进。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量化指标,强化考核,严格奖惩,确保法治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形成推进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宣传、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文体局、广电等部门牵头负责法治文化作品的研发、推广、传播;住建、城管等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类法治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完善;文联等相关部门牵头负责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历史文化发掘,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渗透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善于发现和利用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资源,鼓励社会各界文艺文学工作者、摄影书画爱好者、民间艺人投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作品创作、文艺演出、故事宣讲专(兼)职队伍,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创造力。

(四)完善工作机制。法治文化建设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需要健全各类机制作保障。要完善宣传机制,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其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要完善推优机制,培育和树立法治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法治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宣传法治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中来,努力壮大法治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各地法治建设、普法宣传考核内容,定期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开展检查,对工作组织有力、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部门予以表彰,对开展工作不力适时进行通报批评。

(五)力求创新创优。各镇(街道)、各单位和部门要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挖掘和发现本地优秀文化传统,扶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法治文化项目,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紧紧围绕“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培育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不断在深化内容、丰富载体、扩大阵地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

第三篇: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主义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一、我国法治文化缺失的溯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约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由于经济实力的低下而滋生了平均主义,缺乏平等竞争意识;由于温饱型的消费结构而培育出了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心理定势,使得中国社会严重缺乏商品社会所具备的那种民主政治传统。与之相适应的是宗法制度的政治基础,以君主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治结构中,家、国一体,家长和君主一起统治着僵化而有序的社会。父子、夫妻、长幼、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森严,父权、夫权、族权、君权具有强大的权威。这种社会政治结构辅佐以儒教为主兼容道教、佛教的文化体系,便孕育了“皇权至上”、“君贵民贱”、“重权轻法”、“重情轻理”、“重义轻利”等一系列人治思想,宗法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缺乏民主法治文化的民族。

从现实角度看,首先是许多人仍然承继着传统中国遗留下的法律心理,出现远离法、轻视法、不信任法、甚至畏法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留下来的“忍”、“克己”、“中庸”的心理。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对现代人们的法律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些人树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律观念。诸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权利意识;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法律监督观念;以秩序、自由、正义、民主和效益为目的的法的价值观念等等。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仍然存在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理法观念、情大于法和权大于法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选择。最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虽然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现实中人们“法治思想”的观念并不牢固,人们对法律还缺乏真诚的信仰,人们对“法治思想”的认识尚需系统化和理论化。

二、我县法治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大普法”格局初步形成。我县对法治文化建设能结合实际,加强整体规划,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2006年,全县“五五”普法工作正式启动,县委和县人大、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多个配套规划,建立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各镇、县直单位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的检查、监督力度。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上,在电视节目、报纸版面上开设专栏,对新颁布、实施、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进行解读;县法制宣讲团深入到基层举办法制讲座;通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和调处民事纠纷,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同时,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分片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初步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的普法工作,我县“考评办”还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

(二)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我县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普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沟通能力、上课技能,提高普法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提高教育效果。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开展法制宣传,逐步在部门工作人员中树立了法制文化理念和法制服务理念,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宣传与服务两者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在宣传中接受法律咨询,在服务中进行法制宣传,在宣传中加强服务,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目前,全县已有800多人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他们深入社区和农村,不仅化解了婚姻、宅基地、赡养、抚养等家庭、邻里纠纷,还及时宣传有关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基层政府和群众办实事,扩大了法制宣传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显示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各自为政,部门合作有待加强。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县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但具体工作往往由司法行政部门或普法办孤军作战,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多困难,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效应。二是模式陈旧,教育方法有待创新。宣传内容上只注重宣传学习法律法规的条文,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宣传形式上,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联系实际不够密切深入。对群众的普法,鲜见生动活泼有效的新载体。三是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以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例,虽然摸索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等,但这些活动范围有限、时间有限,形不成长期效应。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应是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即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同时,法治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表征,必然对先进文化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体现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根本相同的,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就是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伟大实践。

可以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在历史上,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民主,即人民民主,必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而这种基本权利必须、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则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炼。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人民民主和法治文化的这种内容和形式关系,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阶级利益和民主特征。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上来说,它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权利、义务意识的高度统一,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民主权利在法律赋予的条件下,权利主体对于权利的接受意识、权利的实现意识、权利受侵犯时的保护意识的强化是法治文化得以弘扬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关于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的重要内容,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以人为本,就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二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法治发展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善于通过法制来引导、规范、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和执法司法环境;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法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加快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三是法治建设要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总体目标。做到经济立法、社会立法、政治立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涉外立法、程序立法相互衔接。做到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协调一致。

(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内容。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可以认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尤其是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建设,现代社会的文化包括法治文化,就必然会被纳入整个文化的基础建设之中。法治文化建设本身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

我们知道,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要求有原则的、有个体差异的、有彼此不同的,而又相互匹配、相互支持、相互处于一种有机的合理状态。不同的事物之间,不同的事物方面之间如果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个事物就会有前途,有发展,有活力。不同事物之间如果完全等同,就没有了前进。人类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方面,许许多多的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合而成的,这些组织之间、这些个人之间、这些个人与组织之间必须要和而不同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就需要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有道德、有纪律、有传统、有习惯,但其中最明确的无疑是法律。人类自从进入了政治国家之后,要实现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共存,这里面的原则很重要的就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即它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主法治,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也恰恰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上有着它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的作用。法治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不仅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蓝图,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观念。法治就是给人们观念上的引导。此外,法治文化还能为和谐消除矛盾纠纷,提供守法意识。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纠纷的社会,要达到矛盾少、解决好,就必须要依法,唯有依法处臵,才能使矛盾纠纷彻底化解,才能使社会处于和平、安宁之中。同时,一个社会的守法意识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大众需要守法,政府也需要守法,甚至每一个政党也需要守法。人民、国家、政党乃至其他一切的社会组织,他们对于法律的遵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要求。这种法治意识的构建,这种法律文化的建设,它对于和谐社会来说,具有基础、普遍而广泛的意义。

(四)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国家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对内是促进和谐的保障,对外可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拓展思路,创新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和首要任务,使宪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为重点,促进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风尚的形成;要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落实好企业干部职工法制教育责任制;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要求,强化用工单位的法制教育责任。与此同时,推进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法治、民本、廉政、阳光”的机关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文化环境。推进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与城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和群众思想文化建设,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努力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第四篇: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和谐江门

[摘 要] 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文化现状与人民对法治文化急剧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关键词] 法治文化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到今年已是第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我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

一、法治文化的作用

现代国家发展经验证明,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重要支柱,法治的建立必须要有法治文化作为支柱。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课题,正在和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教化调控的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兼具教化和调控两方面的功能。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方向引导、规范调整作用,使人们尽可能地依法作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表现出不可忽视的软约束,从思想深处为人们的行为模式确定了基调。

2、法律文化可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1 文化,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引导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作出文化判断。当出现立法空白、立法冲突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判断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所负载的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基本理念,就可以为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提供指导,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推进。

3、法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治的目的是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他们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重中之重。

二、现阶段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1、历史上缺少法治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我们并没有现代的法治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是理治和德治,而理治和德治在本质上是人治。古代他们主张的法治也不是今天法治的含义,他们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大于法的,受制于权力的人治。中国缺少法治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无助于法治,甚至它本身还是法治的障碍。

2、法律应有的权威作用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不是法律不够多,内容不够全,而是法治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法律没有得 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现实生活中,权比法大、文件比法律条文管用的现象还比较常见,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还很大。许多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宁愿走信访渠道而不选择诉讼,认为政府干预更直接有效。“法不责众”的意识还很浓厚,许多违法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司法部门的地位还不够高,各方面干扰司法的行为还比较多见。总之,法律应有的权威没有得到树立。

3、法治文化建设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就珠海市斗门区为例,区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处理问题只凭工作经验和热情,根本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显然这会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

4、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单一,手段落后,未形成系统性。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我区的法治文化宣传主要依靠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制讲座、法制文艺汇演等方式,并且只注重法律法规条文的宣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根本上是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而逐步培育形成。它的建立不仅仅是以法律制度的 存在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法律通过公平公正的执法和司法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使得法律真正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使得民众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达至信仰法律。所以,在培养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的建设,不仅要做到依法行政,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坚决禁止执法腐败和司法腐败,促进以自由、正义、公平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本质就是法律制约权力,它首先是以法治官,而不是以法治民。可以说,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而不能认为依法行政就是用法律来管理老百姓;同时应把法治建设的重点放在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实现。须知,法律只有得到有效遵守,法治文化才能形成,法治也才能实现。当然,我们不是说我们不要立法,而是强调在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其重点和难点乃在于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实现,尤其是政府守法更是关键。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来处理现行法律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有必要强调的是,解释法律同样甚至更为需要政府执法者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养。如果执法者不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养,即使制定再完备的法律也可能执行不好,甚至会被恶意歪曲,导致恶劣的后果。因此,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3、强化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

法治文化建设肩负着承接传统文化,开拓当下文化创新路径的历史使命。法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乃是使得法律能够达致民众的内心深处,使得民众成为法律的主体,养成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宣传教育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也是法治文化传统形成和代代传递的载体。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应当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举措。

4、加强民主监督,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要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民主监督是保证公共权力正确行使,促进权力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保障。当前,在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的同时,我们必须克服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因素,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强烈的法治文化氛围,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缪蒂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2]胡仙芝:依法治国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局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一号

2006年,新一轮全民普法全面启动。经过了二十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如何结合历史和现实更深入地在公民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普法效果,仍是摆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三、对策建议

文化法制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党的文化方针、政策成熟化、法制化的过程。而依法行政说到底,就是指正确对待和行使公权力的问题,其目的是树立法律的权威,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行政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权力和权利的分工与制衡,使法律授权与限权、职权与职责相统一。为此,针对我区文化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的观念

全区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应做遵守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一是尊重人权的观念。全区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当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等,自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二是行政权限的观念全区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三是行政民主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应当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过程提供更多机会。四是行政服务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 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积极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五是行政程序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程序法治意识和行政证据观念,依照法定的(含正当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规定来实施行政管理。六是政府诚信的观念。政府应当是最讲诚信的正式组织机构,文化行政机关的行为应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不能朝秦暮楚、随意改变;即便出于重大公共文化利益的考虑需要调整政策、改变行为、收回颁发的许可证,也应按照依赖利益保护原则,给予权益受到影响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公平补偿。七是监督责任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以及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八是权利救济的观念。文化行政管理工作难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有损害必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现有的救济渠道主要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在此基础上要拓展和完善救济渠道、树立权利救济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观念。

(二)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我们要从五个方面做好各项制度的落 实工作。

一是分解执法职权,明确执法标准,确定执法责任。根据执法处室和执法岗位的配臵,将其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处室和执法岗位,不得擅自增加或者扩大行政执法权限。要科学合理分解行政执法处室内部不同执法岗位的职权,既要避免平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又要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同执法岗位之间的职权要相互衔接,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根据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处室和岗位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

二是施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对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执法处室,可以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或者影响的恶劣程度等具体情况,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等处理,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根据考核情况,或者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等处理。

三是强化培训和资格管理,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需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对全区文化(文物)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全员轮训或培训工作,重点学习行政执法基本理论和行政执法实务;对新进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执法资格培训,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同时,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形成对行政执法队伍指导、培训、监督、考评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市文化(文 物)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狠抓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案卷是行政执法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了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和水平,也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评议考核的客观依据。市文化局要积极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对案卷直接反映出来的执法主体是否合适、执法权限是否合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律依据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执法文书是否规范、案卷是否归档立卷等方面的内容经常进行评查。通过案卷评查,及时掌握全市文化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真实状况和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管理的法律调控机制,强化有效监管的法律手段,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将成为提高理想执法、良性执法、公正执法最有效的保障之一。同时,提请我区政府要尽快解决我区(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编制问题,确保行政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必要的后顾之忧的消除是行政执法管理者的责任。

(三)加快文化立法的进程

根据“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确定立法项目。加快地方性文化法规建设,保证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日渐规范有序。第一,加快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制完善。制定出台有关公共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或规章,推动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抓紧出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第二,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有 关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规范和促进规范、文化市场的分类准入规范、文化人才和技术的引进规范以及有关文化产业的环境保护规范。第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立法工作。针对文艺演出市场、现代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逐步完善规范配套的文化市场法律规范体系。第四,进一步做好我区现行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工作,凡是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法条都应当重新修订,尽可能地避免文化行政管理中的法律缺位问题。

结语

依法管理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保证,是全市文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需要。依法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文化重要作用的最有效的保障,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文化行政机关和全体文化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区文化行政机关要整体规划,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文化法制建设;解放思想,坚持改革,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加强文化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需要。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到今年已是第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我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会会精神,紧紧围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这一主题,按照我市“五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为江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关键词】法治文化依法行政宣传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贯彻和落实这一伟大战略部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而中国现阶段国情所面临的法治文化现状与人民对法治文化急剧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各级政府自觉地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因此对法治文化进一步思考,了解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索其实现途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法治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一般认为,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它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民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其核心内容应包括人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律价值观念是法治文化最为根本的内容,具体到我国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应体现主体平等观、民主自由观、保 1

障人权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等,总之,它是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吸纳西方法治文化的合理成分,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精华,以人民民主为基础和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现代国家发展经验证明,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重要支柱,法治的建立必须要有法治文化作为支柱。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课题,正在和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具有教化调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兼具教化和调控两个方面的功能。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方向引导、规范调整作用,使人们尽可能地依法作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表现出不可忽视的软约束,从思想深处为人们的行为模式确定了基调。

2、法律文化可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引导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做出文化判断。当出现立法空白、立法冲突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判断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所负载的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基本理念,就可以为个体行为和社会会生活提供指导,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推进。

3、法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治的目的是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他们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重中之重。

二、现阶段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1、历史上缺少法治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我们并没有现代的法治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是理治和德治,而理治和德治在本质上是人治。古代主张的法制也不是今天法治的含义,他们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大于法的,受制于权力的人治。中国缺少法治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无助于法治,甚至它本身还是法治的障碍。

2、法律应有的权威作用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还不是法律不够多,内容不够全,而是法治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法律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现实生活中,权比法大、文件比法律条文管用的现象还比较常见,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还很大。许多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愿走信访渠道而不选择诉讼,认为政府干预更直接有效。“法不责众”的意识还很浓厚,许多违法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司法部门的地

位还不够高,各方面干扰司法的行为还比较多见。总之,法律应有的权威没有得到树立。

3、法治文化建设队伍参差不齐。目前,4、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单一,手段落后,未形成系统性。法治宣传主要依靠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制讲座、法制文艺汇演等方式,并且只注重法律法规条文的宣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 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观根本上是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而逐步培育形成。它的建立不仅仅是以法律制度的存在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法律通过公平公正的执法和司法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使得法律真正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使得民众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达至信仰法律。所以,在培养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的建设,不仅要做到依法行政,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坚决禁止执法腐败和司法腐败,促进以自由、正义、公平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本质就是法律制约权力,它首先是以法治官,而不是以法治民。可以说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而不能认为依法行政就是用法律来管理老百姓;同时应把法治建设的重点放在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实现。须知,法律只有得到有效遵守,法治文化才能形成,法治也才能实现。当然,我们不是说我们不要立法,而是强调在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起重点和难点乃在于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实现,尤其是政府守法更是关键。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来处理现行法律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有必要强调的是,解释法律同样甚至更为需要政府执法者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养。如果执法者不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养,即使制定再完备的法律也可能执行不好,甚至会被恶意歪曲,导致恶劣的后果。因此,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3、强化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

法治文化建设肩负着承接传统文化,开拓当下文化创新路径的历史使命。法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乃是使得法律能够达至民众的内心深处,使得民众成为法律的主体,养成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宣传教育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也是法治文化传统形成和代代传递的载体。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应当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举措

4、加强民主监督,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要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民主监督是保证公共权力正确行使,促进权力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保障。目前,在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的同时,我们必须克服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因素,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个社会营造出强烈的法治文化氛围,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下载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德宏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传统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包含多项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展开需要借助多种资源、运用......

    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人民论坛 》(2012第23期) 张蕊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意识为本位,由隐性的理念性文化和显性的学校制度文化组......

    关于加强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矿区法治文化建设的繁荣有力地保证了基层广大员工群众之间社会交往秩序的正常化和有序化,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关于加强烟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烟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XXX XX市XX烟草专卖局 【摘 要】 2016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开始施行,以此为契机,烟草行业开展了“重温烟......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但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当前农村有的地方,法治文化的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1-4 18:51: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

    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农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以法治文化建设助推法治中国,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中国;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