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思维下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法治思维下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思考
法治思维下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蕴含着依法治国的新方针,法治思维是从思想层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在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历史条件下,检察机关在运用法治思维创新办案模式、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检察文化是检察工作人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及检察权的运行为依据,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外在表征的总和。检察机关作为维护国家法制权威的重要司法部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其文化建设理应体现法治思维和检察机关的独特精神品质。然而,当前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在检察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检察文化定位不清楚、检察文化建设工作流于表面化等等,笔者拟从法治思维角度对检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谈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法治思维与检察文化
法治思维是针对人治思维提出的概念。所谓法律思维,是一种从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眼光来看问题、想事情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用法律来衡量、依法律来处理。法治思维是在坚持法治理念的前提下,与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行政思维等其他思维不同的一种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可以归纳为“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和责任后果思维”等四个主要方面。[2]合法性思维,是规则思维,也是制度思维,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就是这种思维的表现。权利与义务思维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对他们的权利应予以尊重、维护和保护,漠视、蔑视其权利,任意剥夺、侵犯其权利,就不是法治思维,而是典型的人治思维。公平正义思维指在决策工作中不应忽视公众意见和利益,不能刻意袒护个别利益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体,在执法中不能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责任后果思维指要对行为后果承担相应责任。法律思维的养成,是一个累积和渐进的过程,其中法律知识是客观基础,法制观念是主观要素。不尊重、不信奉法律的人就不可能用法律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法治的思维,当法治成为一种自发的思维习惯和心理需求,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常态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曾指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3]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产品和精神成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内化心灵,提升道德,塑造灵魂、品质和形象的不竭源泉。文化是法治之源,文化决定法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法治状态。法治文化的熏陶将使公民逐渐养成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人格。
就检察工作来说,无论是执法思想、执法理念,还是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的职业道德、执法行为和执法效果,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中华文化、法治文化和检察文化。在执法办案、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实践和创造着文化。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和自身特点,决定了检察机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中坚力量。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具有引领、规范、聚合、塑造、辐射等潜移默化的法治建设功能。检察文化是检察事业的灵魂,是凝聚检察力量的旗帜,是公正廉洁执法的支柱。检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可以使检察干警在长期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检察机关倡导的价值观念,并积极追求这种价值观念的实现;检察文化的凝聚作用,可以使检察干警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自觉将个人思想、情感、行为融入检察集体、检察事业之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检察文化的激励作用,可以使检察干警产生强烈的进取心和持久的驱动力,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追求事业成功、追求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形成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不竭力量;检察文化的约束作用,可以使检察干警在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上自觉顺应检察机关的共同规范,避免产生检察执法活动中的不良行为、不当做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法治思维模式。其精髓就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就是限制公共权力不得自由泛滥,保障权利就是公民权利不受侵害。在目前这种社会转型、矛盾高发的态势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和约束权力,就是要让法治思维成为司法权力良性运转的根本保障。公正的司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底线保障,人们对司法活动的公正性满怀期待。因此,检察文化就应当以“法治思维”方式来定位担负起法治国家建设的全面推进探路的职责。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基层检察院文化发展的问题
检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检察人员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经受洗礼,从而实现对检察人员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在检察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对检察文化建设意义认识不高、对检察文化内涵了解不深、忽视检察文化所依托的基础及环境影响,暴露出检察文化形式单
一、被动应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一)对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缺乏应有认识
基层检察院由于经费紧张,业务工作繁忙,普遍存有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还有的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也有的认为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浪费、是搞花架子、是形象工程等。
(二)把检察文化建设局限在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
由于有的基层院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还不全面、准确,对检察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认为只要能加强政治和业务方面的学习、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在工作中不出乱子就可以,并没有把队伍管理放在整体检察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有的把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干警在年龄结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业务能力、政治素养等方面联系不密切,限制了检察文化功能的发挥。
(三)只注重检察文化形式,忽视检察文化内涵
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形式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形式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不是目的。有的基层检察院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检察人员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机关环境和娱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文化,忽略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
(四)形式单一,缺少特色
检察文化既要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检察文化无限的生命力,也才能提高对检察干警影响力和感召力。但是,在实际中,基层院检察院尚未注重各自的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法治思维下检察文化的发展要求
在新形势下要实现检察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对检察文化进行科学的价值定位,我们认为,检察文化的价值定位应为“法治文化、监督文化、廉洁文化”的“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定位,既突出了检察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又从根本上与法院文化、公安文化、律师文化等法律文化区别开来。具体而言,作为现代的法治文化,检察文化必须体现法律监督的属性,通过廉洁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在维护司法公正、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检察文化要求作为检察权人格化身的检察官在监督制约侦查权、审判权,维护公平正义的同时,以更严格的标准加强廉政建设及执法公信力建设,切实做自身净、自身硬、自身正,公正廉洁执法,切实发挥出检察文化的廉洁性,真正取信于民。构建先进的检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通过简单的、短期的措施就可以实现,必须应着眼于检察文化的法律属性以及检察权的价值构造和职能定位,立足长远、循序渐进。笔者从法治思维的角度归纳出检察文化的发展要求:
(一)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念与检察制度
法律监督是检察文化的基本属性。要进一步树立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当代检察文化的建设必须在强化法律监督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克服检察文化建设行政化、地方化的倾向,防止把检察文化建设成纯粹的机关文化或者组织文化,防止检察文化为其他文化所湮没。
(二)树立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刑事诉讼法本质的检察法律观
当代中国正在培育和促使社会主体形成普通的自由、平等、人平、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民主和权利至上观念,正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信仰法、崇尚法和尊重权利的法治精神。公平正义是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刑事立法也开始注重诉讼中的权利保障。但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缺少个人的独立价值,因此,在检察文化的建设中,要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司法理念、价值观念来规范检察人员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基础上,树立公平与正义第一的价值观,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保障人权,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确立证据是认定事实唯一手段的理念,完成由国家本位一元化的法律观向国家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并重的多元化的法律观的转变。
(三)检察文化主体的高素质化
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同样是人的因素。一要有神圣的法律信仰和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检察文化首先要培育一批对法律有着宗教般信仰的检察官,建立起对检察官的身份认同。二要有深厚的法律专业素养。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属性除主动地追诉犯罪还担负着完成抗诉职能,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神圣使命。这就决定了检察官们必须具备不亚于法官的较高的法律素养,成为法律上的专家。三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法律是要由人来执行的,执法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法行为、影响着执法效果。四要有全面的个人素质。检察文化建设对检察官的个人素质要求不仅体现在法律素养上,还体现在个人综合能力上。
(四)实现检察文化现代化转型
现代检察文化作为中国先进司法文化之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成熟与发展,也为检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石。检察文化现代化应包括:检察制度的现代化、检察法律法规的现代化、检察组织机构的现代化、检察官的现代代、检察法律观的现代化和检察价值观的现代化。检察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检察文化作用于整个诉讼进程,一个合理的、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理性的检察文化,必然会对检察执法活动产生积极进步的影响,使公平与正义和法律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和维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四、以法治思维推进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思考
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积淀,检察文化作为法治文化的下位概念,检察院和检察官,应当率先做法治思维的实践者,法治方式的推进者,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先进检察文化不仅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会以先进检察文化促进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法治性、现代性建设。基层检察院要把铸造检察职业精神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理论共识和感情认同,着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检察工作规律的检察职业精神,构建检察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坚持把提高职业素质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提升执法公信力。坚持把物质环境建设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按照检察职业的价值取向,努力营造检察人员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活动载体和内容,切实增强检察文化活力,推动检察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一)要以服务和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根本
检察文化的功能体现在价值引领、行为规范、结构聚合、形象塑造、辐射传播等方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需以服务和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文化培育形式,使全体检察人员都能够自觉地追求、信仰和实践这些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和理念,并充分体现在履行检察职能、办案和个人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必须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检察工作发展的一种宏观战略,作为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检察文化建设,调动人、凝聚人,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思想持续进步,制度持续改进,工作持续创新”的良性机制,使检察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检察中心工作、服务检察队伍建设,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二)要以培育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核心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以及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树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的根本前提。“自由、平等、公正”的法治精神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检察工作整体性、统一性和检察官客观义务的要求为核心内容,不断建立和完善检察人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检察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并将这一共同价值体系融入检察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转化为检察人员的自觉追求,从而使全体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融会贯通,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法治理念、统一执法思想,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做到“四个在心中”,以切实保证检察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要以提高检察队伍素质和执法公信力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目标
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检察人员主体性的发挥为原则,从而促进检察人员的全面发展,促进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机制,紧紧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采用教育、启发、诱导、吸引、熏陶和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干警的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干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素质文化建设入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力推进人才兴检战略。加强学习,既要学习先进的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又要按照法理精通、业务娴熟、技能过硬的专业要求,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检察实务,提高执法水平;既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又要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人类文明共同成果中博采各国文化之长,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坚持把提高职业素质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提升执法公信力。
(四)要以物质环境建设作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保障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精神与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它同时体现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和标准。系统走科技强检之路,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现代化升级。大力开展“两房”附属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检察文化氛围。全面启动办公办案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检察工作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干警的思想文化素质,干警不仅是通晓法律的办案能手,也是多面手,在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示证、侦查技术装备维护使用等方面能够驾轻就熟,对此,检察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网上论坛的功能,开辟丰富多彩的法律热点、社会焦点、文化思想等网页,传播有关检察文化的信息,发挥先进科技文化对干警的潜移默化作用和正确的导向作用,使正气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歪风邪气没有生存的环境。
(五)要以机制、载体、方式方法创新作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动力
一方面,要不断推动检察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理论研究、考核评价、成果转化与传播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执法办案的规则体系和运作机制,不断强化制度执行的自觉精神和激励机制。使各种无形的制度产生有形的力量,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注重抓载体创新,讲求检察文化建设的有声有色、喜闻乐见。要把检察文化建设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阔广大干警的视野、充实文化育检的内涵。开展一专多能文化活动,鼓励干警发展多方面的才能,引导干警在专业知识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美化办公环境,使干警工作有热情、娱乐有怡情。要通过积极开展“创学习型检察院、做学习型检察官”等活动,不断加强检察文化的载体建设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增强检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检察精神文化内化于心,检察制度文化外化于行,检察物质文化稳步推进,不断拓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为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第28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刘洪林:《多重视角理解法治思维》,载《检察日报》2013年10月15日。
[3]钱穆:《文化学大义》,台湾中正书局印行1981版,第3页。
[4]同[1],第30页。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先进的法律文化是维持社会法律体系健康运行的思想基础,是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保证。检察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察文化直接影响着检察干警的执法思想和执法行为,对先进检察院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凝聚了人心。通过检察文化的灌输、渗透和融合,在检察人员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为检察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全体检察人员有了凝聚力,把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为推动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二是提高了服务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了基层院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本领,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检察工作。三是形成了基层院建设的长效机制。检察文化具有一定的牢固性和传承性。一经形成,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等,就会在干警心中扎根,长期影响思想和行为。重视文化建设的基层院,就是充分借助了文化的这一特性,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完善了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之,检察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有利于树立检察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的信任感;有利于发挥纽带作用,凝聚人心、激励士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
1的精神力量和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优化机关管理,强化公正执法理念,为建设一支专业化队伍提供思想保证。检察事业要有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必须积极发挥先进检察文化的特殊作用。
第三篇:试析检察文化建设
试析检察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检察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先进执法理念的恢弘气象。而人民检察院是国家司法机关,承担着法律监督职能,应当秉承“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理念,把建设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结合起来,突出新时期检察文化的前进方向。
[论文关键词]检察文化 发展状态 管理功能 工作抓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检察文化是检察人员的精神家园,如何发挥检察文化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特殊作用,为检察事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检察文化是一种发展状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性,社会发展规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变化过程,检察事业发展也遵循同样规律。以仙居县检察院的发展为例,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四个阶段,也就是四个发展状态:一是从1979年3月恢复重建至1997年,主要特征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员的选调、组织机构的逐步完善,我们称为“艰苦创业阶段”。二是从1997年至2006年,主要特征是争先进位意识不断加强、工作业绩显著提升、多项考核进入全市领先行列,我们称为“争先创优阶段”。三是从2006年至2010年,属品牌品质建设阶段,以创检察品牌为目标,以提升检察品质为根本,仙居县人民检察院荣获了全国检察系统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省先进检察院、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仙居检察的基础设置、队伍素能、执法形象都有了新的改变,此阶段称为“品牌品质阶段”。四是从2010年开始,为进一步实现仙居检察事业科学跨越发展,院党组审时度势,提出深入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出台了《仙检文化建设实施纲要》,检察文化建设每年有计划有成效深入推进,此阶段称为“检察文化阶段”。
艰苦创业阶段、争先创优阶段、品牌品质阶段到检察文化阶段,是一个从低级发展状态逐步向高级发展状态迈进的过程,后者包容前者,最终实现用检察文化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检察队伍,挖掘检察人员潜能,激发检察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优化检察资源配置,提高检察工作效率,全面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充分展现检察文化的内驱力作用。
二、检察文化是一种管理功能
检察文化建设涵盖检察思想政治建设、执法理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职业形象建设等方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可见,检察文化活动的核心是管理功能。我们只有厘清系统工程的内容和层面,把握管理功能的实质,才能形成清晰的、战略性的、统一的检察文化建设思路和体系。按《仙检文化建
设实施纲要》内容要求分类,该院将检察文化建设活动分四个层面:
一是理念文化层面,理念文化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包括我们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组织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独具检察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仙居县人民检察院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把检察理念文化建设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在充分认知和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干警意见,按照以弘扬检察职业道德为根本、以传承当代仙检精神为主线、以融合区域文化为辅助的思路,确立了“崇法尚文、敏思慎行、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这一“仙检精神”,形成了独具仙居特色的检察理念文化。
二是物态文化层面,包括检察机关的办公环境、各种设施、装备以及在工作中使用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器物文化。物态文化就是将固态的建筑及设施,融入符合检察机关特点的文化元素,让无声的文字和图案,彰显检察文化,感染和熏陶干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它包括环境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等。如仙居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利用办公场所的空间,大力加强了庭院文化、长廊文化、室内文化和楼梯文化建设,投资建造了“六大长廊、两个活动室和一个篮球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干警理解、领会和践行“仙检精神”提供了场所。
三是管理文化层面,通过相关制度规定以及理念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实现内部有效管理的过程中蕴含的文化形态。管理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情怀文化。制度文化是以检察制度和制度的执行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制度是文化的根基所在,只有从制度建设入手,注重从制度和规范层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内化于干警的心灵,外化于干警的行为。近年来,仙居县人民检察院健全完善了内部工作制度,形成一套符合检察工作特点的工作机制体系,使之成为指导干警的行为准则。检察情怀文化是突出以人为本,倡导安全工作快乐活动,关心干警生活和发展需求,将干警的个人价值追求和整个检察机关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为干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其产生“以院为家”的亲切感和“仙检发展,我在其中”的责任感。
四是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是检察工作人员在各种行为和活动中表现或创造出的文化形态,包括履行法律监督、接受岗位培训、处理人际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以及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发展行为文化主要从发展细节文化、团队文化、执行力文化、快乐文化、廉洁文化等方面着手。发展“细节”文化,提升队伍整体形象,注重干警各种行为举止的文明规范,展现检察干警的法治精神和职业荣耀感;注重干警言谈表述的精确得当,彰显检察干警的专业水准和为民情怀。发展“团队”文化,增进队伍的凝聚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形成一股牵引力;注重激发干警的活力,在思想上高度整合,在行动上达成默契;倡导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明确肩负职责,将自身言行与检察机关荣誉联系起来,对检察事业无限忠诚,全身心投入。发展“执行力”文化,提高工作效率,确立“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工作执行理念,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保障政令畅通工作理念转化为广大干警的自觉行为。发展“快乐”文化,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干警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强检察机关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廉洁”文化,增强队伍的自控力,通过切实贯彻执行各种廉政纪律规定以及培育廉洁理念,使广大干警在履行法律职责及日常生活中养成洁身自爱的行为习惯,以其实际行为诠释检察权的神圣与荣耀。
三、检察文化是一种工作抓手
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检察工作的发展战略,必须要靠具体的举措来落实和推进,为此,仙居县人民检察院设置了相当固定的“六项工程”作为工作抓手,并每年根据上级院部署的各类活动要求,不断充实完善。学习强能工程,创建“仙检大讲坛”、“仙检论坛”、“仙检赛坛”和“仙居检察期刊”等三坛一刊学习的平台,引导干警树立自觉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增加知识积累,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综合能力,实现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快乐检察工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丰富广大干警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从而提升干警的精神品位和文化品位。青年培养工程,出台《加强青年干部培养锻炼的意见》,积极为干警搭建学习、工作、人才输出平台,充分调动青年干警工作、学习积极性,为年轻干警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和良性循环。文明形象工程,强化干警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宗旨观念和爱民护民工作意识。动员干警深入企业、乡村和社区,听民声、了民意、察民情,加深了干警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维护权威工程,提高检察干警的法律监督能力,严格履行各项检察职责,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健康的法律监督文化导向,使“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深入广大干警内心。典型示范工程,用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引领检察队伍建设,促进检察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十佳”评选活动,“品牌科室”创建活动等典型示范工程,引领检察队伍建设,促进广大干警学先进、超先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四、检察文化是一种法律监督之魂的传承
检察文化可以让检察干警更好地发展、更新。它既如一个大磁场,让融入其中的干警起化学反应,达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也如同生命,需要一代又一代检察人传承与创新。仙居县人民检察院相继组织离退休干部座谈会、50岁以上干部恳谈会、中层干部务虚会,开展“传真经塑灵魂”活动,要求老干部把办案经验传授下来,把办案灵魂保留下来,形成各具特点的反贪侦查之魂、公诉抗辩之魂、法律监督之魂、善于服务之魂等,通过文化沉淀、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承,形成仙居县人民检察院共同的法律监督之魂,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价值理念,真正达到“仙检之魂,文以铸之;仙检之神,文以化之”,实现仙居检察事业跨越发展。
第四篇: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主义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一、我国法治文化缺失的溯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约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由于经济实力的低下而滋生了平均主义,缺乏平等竞争意识;由于温饱型的消费结构而培育出了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心理定势,使得中国社会严重缺乏商品社会所具备的那种民主政治传统。与之相适应的是宗法制度的政治基础,以君主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治结构中,家、国一体,家长和君主一起统治着僵化而有序的社会。父子、夫妻、长幼、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森严,父权、夫权、族权、君权具有强大的权威。这种社会政治结构辅佐以儒教为主兼容道教、佛教的文化体系,便孕育了“皇权至上”、“君贵民贱”、“重权轻法”、“重情轻理”、“重义轻利”等一系列人治思想,宗法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缺乏民主法治文化的民族。
从现实角度看,首先是许多人仍然承继着传统中国遗留下的法律心理,出现远离法、轻视法、不信任法、甚至畏法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留下来的“忍”、“克己”、“中庸”的心理。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对现代人们的法律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些人树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律观念。诸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权利意识;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法律监督观念;以秩序、自由、正义、民主和效益为目的的法的价值观念等等。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仍然存在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理法观念、情大于法和权大于法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选择。最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虽然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现实中人们“法治思想”的观念并不牢固,人们对法律还缺乏真诚的信仰,人们对“法治思想”的认识尚需系统化和理论化。
二、我县法治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大普法”格局初步形成。我县对法治文化建设能结合实际,加强整体规划,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2006年,全县“五五”普法工作正式启动,县委和县人大、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多个配套规划,建立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各镇、县直单位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的检查、监督力度。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上,在电视节目、报纸版面上开设专栏,对新颁布、实施、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进行解读;县法制宣讲团深入到基层举办法制讲座;通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和调处民事纠纷,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同时,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分片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初步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的普法工作,我县“考评办”还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
(二)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我县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普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沟通能力、上课技能,提高普法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提高教育效果。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开展法制宣传,逐步在部门工作人员中树立了法制文化理念和法制服务理念,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宣传与服务两者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在宣传中接受法律咨询,在服务中进行法制宣传,在宣传中加强服务,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目前,全县已有800多人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他们深入社区和农村,不仅化解了婚姻、宅基地、赡养、抚养等家庭、邻里纠纷,还及时宣传有关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基层政府和群众办实事,扩大了法制宣传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显示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各自为政,部门合作有待加强。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县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但具体工作往往由司法行政部门或普法办孤军作战,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多困难,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效应。二是模式陈旧,教育方法有待创新。宣传内容上只注重宣传学习法律法规的条文,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宣传形式上,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联系实际不够密切深入。对群众的普法,鲜见生动活泼有效的新载体。三是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以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例,虽然摸索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等,但这些活动范围有限、时间有限,形不成长期效应。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应是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即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同时,法治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表征,必然对先进文化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体现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根本相同的,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就是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伟大实践。
可以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在历史上,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民主,即人民民主,必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而这种基本权利必须、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则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炼。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人民民主和法治文化的这种内容和形式关系,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阶级利益和民主特征。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上来说,它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权利、义务意识的高度统一,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民主权利在法律赋予的条件下,权利主体对于权利的接受意识、权利的实现意识、权利受侵犯时的保护意识的强化是法治文化得以弘扬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关于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的重要内容,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以人为本,就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二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法治发展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善于通过法制来引导、规范、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和执法司法环境;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法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加快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三是法治建设要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总体目标。做到经济立法、社会立法、政治立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涉外立法、程序立法相互衔接。做到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协调一致。
(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内容。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可以认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尤其是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建设,现代社会的文化包括法治文化,就必然会被纳入整个文化的基础建设之中。法治文化建设本身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
我们知道,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要求有原则的、有个体差异的、有彼此不同的,而又相互匹配、相互支持、相互处于一种有机的合理状态。不同的事物之间,不同的事物方面之间如果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个事物就会有前途,有发展,有活力。不同事物之间如果完全等同,就没有了前进。人类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方面,许许多多的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合而成的,这些组织之间、这些个人之间、这些个人与组织之间必须要和而不同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就需要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有道德、有纪律、有传统、有习惯,但其中最明确的无疑是法律。人类自从进入了政治国家之后,要实现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共存,这里面的原则很重要的就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即它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主法治,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也恰恰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上有着它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的作用。法治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不仅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蓝图,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观念。法治就是给人们观念上的引导。此外,法治文化还能为和谐消除矛盾纠纷,提供守法意识。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纠纷的社会,要达到矛盾少、解决好,就必须要依法,唯有依法处臵,才能使矛盾纠纷彻底化解,才能使社会处于和平、安宁之中。同时,一个社会的守法意识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大众需要守法,政府也需要守法,甚至每一个政党也需要守法。人民、国家、政党乃至其他一切的社会组织,他们对于法律的遵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要求。这种法治意识的构建,这种法律文化的建设,它对于和谐社会来说,具有基础、普遍而广泛的意义。
(四)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国家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对内是促进和谐的保障,对外可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要在深入上下功夫,拓展思路,创新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和首要任务,使宪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为重点,促进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风尚的形成;要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落实好企业干部职工法制教育责任制;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要求,强化用工单位的法制教育责任。与此同时,推进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法治、民本、廉政、阳光”的机关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文化环境。推进法治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与城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和群众思想文化建设,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从而努力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第五篇: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和谐江门
[摘 要] 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文化现状与人民对法治文化急剧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关键词] 法治文化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到今年已是第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我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
一、法治文化的作用
现代国家发展经验证明,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重要支柱,法治的建立必须要有法治文化作为支柱。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课题,正在和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教化调控的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兼具教化和调控两方面的功能。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方向引导、规范调整作用,使人们尽可能地依法作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表现出不可忽视的软约束,从思想深处为人们的行为模式确定了基调。
2、法律文化可以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1 文化,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引导人们按照法治理念和精神,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作出文化判断。当出现立法空白、立法冲突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判断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所负载的核心价值、内在精神、基本理念,就可以为个体行为和社会生活提供指导,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推进。
3、法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治的目的是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他们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重中之重。
二、现阶段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1、历史上缺少法治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我们并没有现代的法治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是理治和德治,而理治和德治在本质上是人治。古代他们主张的法治也不是今天法治的含义,他们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大于法的,受制于权力的人治。中国缺少法治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无助于法治,甚至它本身还是法治的障碍。
2、法律应有的权威作用还没有形成。我们现在不是法律不够多,内容不够全,而是法治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法律没有得 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现实生活中,权比法大、文件比法律条文管用的现象还比较常见,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还很大。许多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宁愿走信访渠道而不选择诉讼,认为政府干预更直接有效。“法不责众”的意识还很浓厚,许多违法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司法部门的地位还不够高,各方面干扰司法的行为还比较多见。总之,法律应有的权威没有得到树立。
3、法治文化建设队伍参差不齐。目前,就珠海市斗门区为例,区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处理问题只凭工作经验和热情,根本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显然这会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
4、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单一,手段落后,未形成系统性。以珠海市斗门区为例,我区的法治文化宣传主要依靠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制讲座、法制文艺汇演等方式,并且只注重法律法规条文的宣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当前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根本上是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而逐步培育形成。它的建立不仅仅是以法律制度的 存在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法律通过公平公正的执法和司法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使得法律真正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使得民众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达至信仰法律。所以,在培养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的建设,不仅要做到依法行政,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坚决禁止执法腐败和司法腐败,促进以自由、正义、公平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本质就是法律制约权力,它首先是以法治官,而不是以法治民。可以说,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而不能认为依法行政就是用法律来管理老百姓;同时应把法治建设的重点放在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实现。须知,法律只有得到有效遵守,法治文化才能形成,法治也才能实现。当然,我们不是说我们不要立法,而是强调在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其重点和难点乃在于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实现,尤其是政府守法更是关键。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来处理现行法律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有必要强调的是,解释法律同样甚至更为需要政府执法者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养。如果执法者不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养,即使制定再完备的法律也可能执行不好,甚至会被恶意歪曲,导致恶劣的后果。因此,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3、强化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
法治文化建设肩负着承接传统文化,开拓当下文化创新路径的历史使命。法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的目的乃是使得法律能够达致民众的内心深处,使得民众成为法律的主体,养成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宣传教育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也是法治文化传统形成和代代传递的载体。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应当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举措。
4、加强民主监督,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要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民主监督是保证公共权力正确行使,促进权力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保障。当前,在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的同时,我们必须克服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因素,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强烈的法治文化氛围,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缪蒂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2]胡仙芝:依法治国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局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一号
2006年,新一轮全民普法全面启动。经过了二十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如何结合历史和现实更深入地在公民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普法效果,仍是摆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
三、对策建议
文化法制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党的文化方针、政策成熟化、法制化的过程。而依法行政说到底,就是指正确对待和行使公权力的问题,其目的是树立法律的权威,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行政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权力和权利的分工与制衡,使法律授权与限权、职权与职责相统一。为此,针对我区文化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的观念
全区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应做遵守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一是尊重人权的观念。全区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当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等,自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二是行政权限的观念全区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三是行政民主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应当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过程提供更多机会。四是行政服务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 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积极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五是行政程序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程序法治意识和行政证据观念,依照法定的(含正当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规定来实施行政管理。六是政府诚信的观念。政府应当是最讲诚信的正式组织机构,文化行政机关的行为应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不能朝秦暮楚、随意改变;即便出于重大公共文化利益的考虑需要调整政策、改变行为、收回颁发的许可证,也应按照依赖利益保护原则,给予权益受到影响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公平补偿。七是监督责任的观念。全市文化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以及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八是权利救济的观念。文化行政管理工作难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有损害必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现有的救济渠道主要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在此基础上要拓展和完善救济渠道、树立权利救济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观念。
(二)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我们要从五个方面做好各项制度的落 实工作。
一是分解执法职权,明确执法标准,确定执法责任。根据执法处室和执法岗位的配臵,将其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处室和执法岗位,不得擅自增加或者扩大行政执法权限。要科学合理分解行政执法处室内部不同执法岗位的职权,既要避免平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又要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同执法岗位之间的职权要相互衔接,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根据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处室和岗位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
二是施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对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执法处室,可以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或者影响的恶劣程度等具体情况,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等处理,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根据考核情况,或者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等处理。
三是强化培训和资格管理,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需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对全区文化(文物)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全员轮训或培训工作,重点学习行政执法基本理论和行政执法实务;对新进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行政执法资格培训,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同时,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形成对行政执法队伍指导、培训、监督、考评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市文化(文 物)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狠抓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案卷是行政执法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了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和水平,也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评议考核的客观依据。市文化局要积极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对案卷直接反映出来的执法主体是否合适、执法权限是否合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律依据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执法文书是否规范、案卷是否归档立卷等方面的内容经常进行评查。通过案卷评查,及时掌握全市文化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真实状况和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管理的法律调控机制,强化有效监管的法律手段,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将成为提高理想执法、良性执法、公正执法最有效的保障之一。同时,提请我区政府要尽快解决我区(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编制问题,确保行政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必要的后顾之忧的消除是行政执法管理者的责任。
(三)加快文化立法的进程
根据“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确定立法项目。加快地方性文化法规建设,保证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日渐规范有序。第一,加快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法制完善。制定出台有关公共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或规章,推动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抓紧出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第二,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有 关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规范和促进规范、文化市场的分类准入规范、文化人才和技术的引进规范以及有关文化产业的环境保护规范。第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立法工作。针对文艺演出市场、现代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逐步完善规范配套的文化市场法律规范体系。第四,进一步做好我区现行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工作,凡是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法条都应当重新修订,尽可能地避免文化行政管理中的法律缺位问题。
结语
依法管理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保证,是全市文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需要。依法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文化重要作用的最有效的保障,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文化行政机关和全体文化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区文化行政机关要整体规划,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文化法制建设;解放思想,坚持改革,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加强文化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的需要。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到今年已是第七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我市“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会会精神,紧紧围绕“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江门、平安侨乡”这一主题,按照我市“五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为江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