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教工篮球赛成为校际文化交流最美丽的载体
让教工篮球赛成为校际文化交流最美丽的载体
——电白县2011年教工篮球赛(沿海片)活动花絮
2011年县沿海片教工篮球赛中学组经过9天共46场竞逐,于12月8日在师生欢呼声、群众赞誉声中拉下了帷幕。德育基地技胜一筹,以75:57夺得冠军,汉山学校、电白四中分获亚季军。小学组经过8天的竞逐,于12月13日决出胜负,爵山中心学校夺得冠军,电城中心学校、马踏中心学校分获亚季军。
本次比赛有中学组14支教工代表队,小学组9支教工代表队参加。比赛情景波澜跌宕,精彩纷呈,领队斗智斗勇,队员团结合作,展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体现了校际文化交流的深刻内涵。以此为起点,以教工篮球赛事为载体,学校文化交流与合作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本次比赛是按县教育局《关于分片举办教工运动会的通知》的精神,由各基层工会组队,基层工会主席带队参赛。赛场及赛事抽签确定,赛场布置高标准,拉出“电白县2011年沿海片教工篮球赛”横幅,有的赛场还插上了彩旗,安排啦啦队等。赛场所在学校的领导对本次比赛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中学组14支队伍分为A、B两个小组,A组有电白四中、岭门中学、汉山学校、大榜中学、爵山中学、马踏中学、电城中学等7支球队,B组有树仔中学、麻岗中学、旦场中学、博贺中学、龙山中学、陈村中学、德育基地等7支球队。小组内循环,胜者积2分,负者积1分,最终以总积分排序,获得小组前2名的球队进入决赛;第二阶段采用交叉淘汰制,A组第一名对B组第二名,B组第一名对A组第二名,各组胜者进入决赛争夺冠亚军,负者争夺三名。
比赛现场气氛激烈,队员积极进攻,严密防守,精彩的配合,巧妙的抢断,不时将比赛推向高潮。妙传、盖帽、跳投、远距离投,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淋漓尽致的精神与文化的洗礼。中学组在第一阶段比赛中,A组的电白四中、B组的树仔中学均以第一名成绩出线,A组的汉山学校、B组的德育基地各以第二名成绩出线。决赛更加激烈,观众喝彩声不绝于耳,比分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球员顽强拼搏、勇于超越的精神不止一次撼动球场;学校领导对球员的每一次安慰和鼓励,都彰显着不可抵御的文化渗透力。
近100场比赛,场场精彩。每次比赛都吸引了大批观众,镇领导来了,学校领导来了,老师们来,学生们来了,农民大伯也来了……就连过路人也停下了脚步,他们对球员的精彩表现称赞不已,对比赛所迸发出来的文化活力惊叹不绝。县教育局和县教育工会领导更加重视和关注本次教工篮球赛,郑万副局长、黄相主席、刘广棠副主席等领导带领县教育工会的同志亲临各赛场指导比赛,并与队员合影留念,队员们深受鼓舞。
本次教工篮球赛在各校工会高度重视、高规格组织、高标准投入之下圆满结束。它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加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也为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加强校际文化交流建立了一个学习互补的平台,推动了校际合作更好更快发展。
赛事圆满结束之后,各校带队领导纷纷表示,要让教工篮球赛成为校际文化交流最美丽的载体,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区域文化建设新发展。
第二篇:让高中历史教学成为德育的载体
让高中历史教学成为德育的载体
段吉群(贵州省息烽县第一中学)
摘 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去认真挖掘、提炼,把它渗透于教学过程,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实践证明,高中历史教材里蕴藏了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它成为德育的载体。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德育载体
一、通过政治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曾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各个领域都有着辉煌的成就。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必修和选修教材。其中的名人典故,俯首皆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沉溺于酒色,伍子胥因为爱国,以死相谏,今天苏州城里的伍子胥庙就是最好的证明;战国末年,楚国的屈原,虽受小人排挤,但在国破家亡之际,并未苟且偷生,毅然跳进了汨罗江,从此,中国就多了一个端午节;南宋的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代的谭嗣同诠释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甲午中日战争的邓世昌,弹尽粮绝,壮烈殉国;抗日战争的杨靖宇,威武不屈,死而后已。翻开政治事件的画卷,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激励着后人。历史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像一页页灿烂的篇章,闪烁在历史的长河里,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经常对学生进行这种励志教育,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二、通过经济政策,强化学生的审美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磨练他们的创新意志。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的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定信念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挫折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持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它能点燃人们心中的创新的火炬,开启人们无穷无尽的智慧。
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的因素。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不断创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三、通过科教文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灿烂的文化。如汉魏的文苑、南北朝的书画与雕刻、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的小说与剧本,还有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各时代伟大的人物及其事迹,无不蕴含着伟大和崇高。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宝库,其中富有奉献精神的人和事,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其他的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奉献。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的后七位,比西方的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世界天文学机构将月球背面的山名命为“祖冲之”谷地,由于他的奉献,赢得了国际上对他的敬仰;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孔丘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孟轲把儒学发扬光大;李白站立于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绝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力透纸背;徐悲鸿的《八骏图》入木三分。许多大家出身贫寒,身处逆境,但他们从小刻苦学习,勇于进取,顽强拼搏、追求真理。这些事例告诉学生:要想取得成绩,必须刻苦耐劳;要想大有作为,必须乐于奉献。
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与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老师多做有心人,用好这一德育载体,适时引导,就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5年3期)
第三篇: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
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
——云南省楚雄北浦中学德育工作交流汇报材料
楚雄北浦是中共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于2002年8月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思路创新建设的示范性初级中学。
学校创办以来,在州、市党委、政府及省、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系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里由2002年创办之初的22个教学班发展到如今的65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由1103人增加到4036人,教职工由72人增加到20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4人,一级教师70人,初级教师69人,助理会计师1人,工勤人员5人),学校占地面积也由30.93亩扩大到88亩,成为楚雄市规模最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初级中学。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在硬件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发展,实现了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快速增长的目标。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一级初级中学”、“优秀甲等学校”、“绿色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首批“身边的好学校”。
我校坚持“让每一个学生在浓浓的师爱中茁壮成长”的办学理念,形成“坚忍不拔,完善自我”的办学精神,构建德育工作网络,以师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努力将北浦中学打造市民信任的优秀学校。现将德育工作的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研讨。
一、德育工作取得的一些经验
我们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做好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德育教育:
1、“分级实施”定目标
我要严格贯彻执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德育分年级目标实施的有关规定,按照学生成长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具体制定各年级的德育工作目标:七年级“尊师、爱校、好习惯”;八年级“爱学校、爱学习、文明守纪”;九年级“行为习惯做表率,为母校争光”。并将德育目标落实到学校管理、班主任管理、班级管理的各个层次,细化到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具体到每学年、每个月、每个周的德育教育之中。
2、“习惯养成”正行为
从建校以来我校就坚持不懈的抓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它定位为北浦发展的基石,重点培育的学校特色。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由政教处做好学习计划,组织学生军训,组织观看《北浦中学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细则》教育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我校编写的《北浦中学师生礼仪常规》、《北浦中学师生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基本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系列活动;三是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美好情操。四是通过强化师生“值日护导”,设立“文明岗”,学生会“监督岗”等,并定期开展检查,及时纠正师生不良行为习惯。五是在全校全面推广“弯腰运动”——师生自觉自愿弯腰捡拾校园中的自己见到的每一片树叶、纸张和果皮等,保持校园的干净和整洁。六是通过建立学生会、学生社团、聘任校长小助理等具体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3、“法制教育’明规矩
学校定期举行法制讲座,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了学生遵纪守法,做守法公民的意识。充分依托建立在学校的“楚雄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基地接受警示教育,组建法律社团,长期坚持在基地的“青少年模拟法庭”开展法律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遵纪守法变成自觉的行动。
4、“心理教育”润心灵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无一不冲击着涉世未深的未成年学生,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根据中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置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开设“心之舟”心理辅导室,每周一早上定期开展师生心理健康讲座,常态化开展师生心理疏导。
5、“待优生转化”促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可塑期,德育量化考核把学生大致分为优秀—优良—近优—待优四个等第,我校把待优生转化工作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把待优生的转化成果纳入对老师、班主任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形成对待优生人人关心,时时关注的氛围。如
我校某班主任在介绍带班经验时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优生尤其要多倾注一些关爱和鼓励。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成立‘一帮一’助小组,用爱心去沟通这部分学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从而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同时利用心理咨询室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如针对学生迷恋网吧而影响学习这种情况,学校开通校园网,开展网上咨询活动。因为没有见面的尴尬,学生能自由与老师对话,老师了解清楚了学生的心理,趁机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并真诚相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走出“自我迷失”的沼泽。此外是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如今每班都有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配合与学生交流思想渐渐消除家庭因素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了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
6、“科研交流”导方向
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为此,我校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了一支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教处牵头,学校党总支、年级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教师为主线,家庭、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等为辅助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切合当前德育工作的难重点,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坚持“三贴近”,即贴近班级、贴近学生、贴近家长。班主任必须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必须贴近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定期举行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报告会,交流德育管理经验,探讨新的问题,使德育工作紧跟形势发展,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
7、“美化环境”造氛围
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一方面要校风好,另一方面要做到“校园美”,“此处无声胜有声”。为此,我校特别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教育学生。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校园文化展示体系,《弟子规》、仁、义、礼、智、信各种展板构成一道特色风景。镌刻着校风、教风、学风的校园屏风给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樱花大道上的教师书画作品、主干道边的廉政文化长廊、教学楼走廊悬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学生书画作品,校园文化宣传栏、科技宣传栏、心理教育栏等布局合理,师生置身其间,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额过多班额过大,给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楚雄市民对我校的信任日益增强,自2008年以来,大批楚雄市非片区和外县小学毕业生涌入我校。如2013年,1635
名小学毕业生涌入,学校不得已招生25个班,平均每个65班人,造成学校“超大班额”、“超大学额”的现象,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带来巨大的困难。
(二)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时侯,就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那样会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势,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由于社会的转型,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挑战着学校教育工作。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坚持一如既往狠抓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它打造成学校名片。坚持实施分年级的德育目标,落实各个阶段的与重点,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只有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网络,构建德育工作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二)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突出德育这个永恒的主题,真抓实干,不断创新,力争取得更大的发展。
第四篇: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
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
——铁山中心小学德育活动汇报材料
胶南市铁山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我们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目标,坚持从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切实对学生加强珍惜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管理育人
1、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负总责,由辅导员带头,形成了少先队、班主任为基本框架的德育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我校首先从强化依法从教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做起,带领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倡导教师拥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之中。
2、抓好班主任的管理,发挥指导作用。学校主要以班主任工作这条主线,通过班队会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如利用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结合班级谈感想,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提倡教师间进行德育经验的交流。
二、服务育人
1、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时时处处关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差生、违纪学生老师不是急风暴雨式的一味训斥,而是和风细雨式谈心说教。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并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积极引导,点拨。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取观,树立远大理想。
2、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我校一直强调学校教师人人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教学工作,渗透德育教育。
3、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我校不断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实效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活动如:“与孩子一起讲诚信”、“邀家长与课改同行” “家长开放日”、专家培训、论文评选以及创“学习型家庭”、素质教育进家庭、进社区等系列教育活动,努力促进“家长教育素质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日趋明显。2009年学校荣获“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三、环境育人
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和室内陈设的条理化是建设德育环境的重要内容。“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将优雅、和谐的人文理念渗透于整个育人环境中。
1.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我校从绿化、美化入手,追求以绿色为主色调,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富有层次。其间点缀“勤”、“韧”、“惜时如金”、“博学”等文化石刻,到处可见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展牌,构建学园、花园、乐园、家园和校园美观化、环境育人化、行为规范化的校园文化模式,使校园凸显秩序井然、生机盎然的特色。我校的电子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放如:“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等文明标语,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文明的种子,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出满园的文明之果。
2.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提倡彰显班级的特色,建设好班级文化,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学校还为每个班级设臵了“我能行”展示台,结合学校开展的“日月星伴我成长”活动,组织了形形色色的“雏鹰争章”活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在尊重中评价,在评价中激励,进而成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四、活动育人
(一)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
学校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二)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1、用好每周的“国旗下讲话”。
在学期初,学校就要根据实际制定好“国旗下讲话”计划表,每周安排一位学生作“国旗下讲话”,讲话之前都要认真写好讲话搞,并收集起来学校存档。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加强学生的礼仪常规教育。
2、充分发挥班级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开展礼仪教育,对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3、红领巾广播站传播正能量。铁山中心小学红领巾广播站秉承和谐校园、传播文明、播种希望的宗旨,开设了“新闻快递”、“解读《弟子规》”、“好人好事光荣榜”、“安全知识”、“健康卫生”等板块,及时将国内外重大新闻、身边发生的故事传递给师生,受到师生欢迎。
(三)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
2010年,我校成立了铁山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运用校内两用、依附公用、一室(师)双用的建设模式,使各项活动得到有序、高效、持久的开展,活动内容主要分为德育、艺术、体育、综合活动、社会实践等几大类。具体包括:合唱、舞蹈、书法艺术、器乐演奏、美术绘画、刺绣、棋牌、体育活动等十几个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申报一个或多个项目;学校建立起了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在现有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培训辅导,培养了学生能力,发展了学生特长,陶冶了学生情操,提升了学生素养。
(四)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1、每年“重阳节”前夕,学校“乡村少年宫”都组织学生赴铁山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帮助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等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老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做一个“社区小义工”活动,通过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清理白色垃圾的实际行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改善社区环境,应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3、学校定期开展学工学农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了“青岛振海船舶设备有限公司”和“青岛祥和环保尾气检测有限公司”。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教育不再封闭在教室和书本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4、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系列活动。我校大多数学生家长以种田为生,少数人搞些家庭养殖,有的兼打短工或到邻近的工厂上班。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非常辛苦。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多参加田间劳动,干一些如除草、施肥等力所能及的庄稼活,利用在家的时间帮助父母做饭、洗衣服或打扫室内外卫生,既能使学生自己得到锻炼,也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使他们能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服务。
(五)主题教育
1、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德育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适应少年儿童的新变化。为此,、不断延伸工作手臂,拓宽育人思路。先后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告别陋习,做四好少年”等一系列活动,倡导少年宫学生做到“五有”,即“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对人有礼貌、心中有他人、人人有特长”,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使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提高少年宫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积极引领。学校加大力度,创设“书香校园”环境,进一步开放图书室、教室图书角等图书园地,积极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共读经典文”、“七彩假日,家人共读”等活动,引领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让学生在诵读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诵读内容,努力引导学生将经典诗文诵读与做人做事相结合。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春华秋实。经过不懈努力,学生综合素养获得了全面提升,有多人次在胶南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学校近几年被评为 “胶南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胶南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胶南市书香校园”、“青岛市A级健康校园”、“青岛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青岛市花园式单位”、“青岛市交通安全学校”、“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学校从2008年至2012年连续5年被胶南市教体局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校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朝着“人人成人、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第五篇:改变备课策略让备课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
改变备课策略,让备课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对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讲,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实行新课程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核心的问题就归结到如何备课上。
长期以来,“认真备课”是教学“五认真”中首要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得到的只有教案,领导检查的也只是教案。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完全照搬教参、教案资料,教师成了教案的“抄写员”;上课之后备课,备课变成“补”课;有的为求教案精美,每个字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但教案与课堂教学完全脱离„„教案的书写不是为了上课,而是为了上级的检查,而领导的教案检查也不是为了教学服务,而是为了管理服务。从新课改所倡导的“促进教师发展”的理念,我们提出了“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的观点,认为备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上好课;备课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写教案也仅仅只是备课的过程之一,我们应该改变备课策略,让备课成为教师激活情感、凸显个性、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让备课伴随每个教师的成长。
一,转观念,让备课在“三变”中显成效。
1、变备写教案为设计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的备课形式是教学设计,我们写教案的备课形式也要转变为教学设计的备写。教学设计就是在备课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流程以及做好教学反思。
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功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认知、能 力、情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程序。一般说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培养能力、巧设练习拓展延伸。课前,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过程;课中,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亲历探究,过程的设计应该彻底改变僵化的、单一的结构形式,以便尽情地张扬教学个性。
教学反思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前反思”促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行为,“教中反思”促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课后反思”促教师及时地回忆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并善于把教学经验理论化。
2、变重教案为重课堂实践。
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教学工作之一,我们认为在做好备课笔记的常规检查时更应把大量精力用在听课上,注重看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中提倡三课,即:公开课,示范课和推门课,通过听课、看课,检查备课的实效性。看课时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是否和谐民主、课堂教学环节是否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有所改变、练习设计是否分层递进等。这样可以从听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备课怎样,看出备课的实效性如何,还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怎样。
3、变重评价为重成果交流。
为了给新教案的实施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对教师备课的评价必须改进和完善。做到两个“转向”和四个“有无”,两个“转向”是指:评价重心由追求形式美转向注重实效性,由单纯的量化评判转向多元的对话共建;四个“有无”是指:有无对预设教案进行增删调补、有无对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有无个性化的活动设计、练习设计和板书设计,以及有无高质 量的教学札记或反思,并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同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并在一定时候,学校隆重地举办一些备课创新成果展览、交流活动,这样就能“百花齐放”,各取所需,真正使全体教师受益。
二,创空间,让备课在“三化”中掘潜能。
1、教案的多元化:只要能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任何能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备课形式都可以,教案可以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展现形式不同,允许教师用卡片、下载资料、电子教案、在书本上旁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备课。这样的要求,可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及资源优势,促使教师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或方法来备课,从而使教师从一些繁复、单调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应付备课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备课中,将会大大扩展教师视角,使教师走向开放的世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育人素质。
2、教案的信息化:随着学校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可以利用学校配备的微机,建立备课资源包,资源包里有我们教师自己的备课内容,也可是从网络下载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图形、动画、影像等。每位教师都能快捷地从中收集与自己学科相关、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各种备课资料,共享备课资源,各取所需,为我所用。
3、教案的个性化:传统教学的教案书写规范要求严格,形式要求统一,内容要 求详尽,而在基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备课中,我们感到要打破传统备课的常规,提倡教案的个性化。其外在表现教案的书写可以是框架式的,可以是模块式的,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图解,也可以是教学思路的线索笔记;其内在的含义是鼓励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张扬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留有余地,分段负责定蓝本。我们在备课时采用个人分段负责制,是指在一个学期开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自己的强项,上报自己主备的单元或章节,这一部分的教案由这位教师先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组内先说课,分析自己的备课思路,讲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再由全组共同探讨,使教案渐趋完善。然后,在统一基本思路的情况下,全组教师均以此教案为蓝本,进行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后的反馈交流,对此教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教师在蓝本教案的“自留地”里,结合班情、学情进行个性化改进,从而就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留下了余地。(2)动态生成,日积月累集精品。
备课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收集资料,不断积累创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以往教学前一气呵成的教案不同,动态生存的教案不再是课前一锤定音,它的形成需要:教学前不断推敲、教学时不断更新、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真实的“设计——实践——反思——完善”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在个人分段负责,全组共同探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课例,可以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形成精品课,一个学期一个备课组形成一组精品课,几年积累下来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3)资源链接,互动合作显个性。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使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而且现代的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在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日趋走向开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备课时就需凭自 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相关资料。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引导他们广泛的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资源链接能力,合理利用师生拥有的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课堂、服务学生,在互动合作、综合生存中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与个性。(4)综合运用,成果展示促发展。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给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十分注重具有个性特征的练习设计,可以设计识文认字、名句欣赏、世界旅游、动物天地等专栏,把学生带到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体验和不断成功的实践展示平台。也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如以“数学”为主线,让语文、自然等与数学融为一体,语文课中“写”数学,自然课中“做”数学、美术课中“画”数学、体育课中“量”数学等。这些练习形式上力求活泼新颖,内容上力求个性化、自主化和快乐化。个性化练习设计,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而且改变了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
三、拓渠道,让备课在“三问”中展新姿。
1、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学习目标是什么?”、“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有什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怎样设计教学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等等。如今教师的观念解放了,课堂开放了,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创新的火花,动态生存一些鲜活的资源,往往使教师措手不及,现在教师感到最难的是备学生在课堂中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 常问自己:学习时学生会有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凭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作出预测,有了积累才能沉着应对,三思而行,深入思考。课后教师要及时反省,着重问自己课堂中有哪些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
2、问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意见,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这样做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困惑、需要的帮助等,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问同行。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要在平时点点滴滴的交流中和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善于主动询问同行关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听同行和领导对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善于与同行一起解读课标,一起学习新课程理论,一起分析教材,一起设计教学方案,甚至于为了一个问题不同的见解而争得面红耳赤,也常为因困扰许久的问题迎刃而解而欢呼雀跃,或为一个教学环节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而会心一笑。在同伴互助式的对话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博采众长、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在深入细致的探讨中,在真诚无私的互助中,一步步地走向自主发展。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备课思想,通过转观念、创空间、拓渠道,为教师开辟这条成长的主干道,使备课在“三变”中显成效、在“三化”中掘潜能、在“三问”中展新姿,真正让备课成为每个教师成长的载体,并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