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时间:2019-05-13 04:3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第一篇: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全国上下鼓足干劲,正朝和谐型小康社会大步迈进。在这大好形势下,许多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餐山珍海味,出门穿金戴银,洋房、小车比比皆是。

有不少的学生家长在钱袋鼓起来的同时,却没有及时补充精神食粮,更忽视了对孩子的勤俭教育。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用不着为吃穿发愁,更谈不上为自己的前途好好打算。因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参加过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甚至乎“饭来不愿张口,衣来不想伸手”。至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孩子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把自己的学业看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厌学、逃学。

如何让这些花朵般的孩子走出这样一种低迷的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劳动”。

一、劳动,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俭朴。

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我们的祖先,为大家树立了无数勤劳的典范、节俭的楷模。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作为新时期的学生,自然不能忘本,而且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支接力棒郑重地接过来,传下去。用行动说话,把“勤劳俭朴”这一美德发扬光大。

二、劳动,有利于学生把掌握的文化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平常,总是或多或少听到学生在抱怨:作文难写,甚至不知从何处下笔。这说明他们不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提炼素材。让学生亲自参与体力劳动,对于学生写好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劳动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劳动。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动脑,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仔细观察,谨慎操作,认真实践。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学生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想,不可能没有丝豪切身体会。每一次成功的劳动,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作文素材。学生只要认真参与其中,便不会无事可写,不会无话可说。

在劳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王国的奥妙,是明智的选择。大部分小学生对于空间图形、数学概念、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总是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在劳动中让学生自己体验,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知,领会数学理念,解决数学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

三、劳动,有利于学生亲身体味家长劳作的艰辛,让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时代的小学生,大多数是家里的“小皇帝 ”,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自暴自弃的弱点非常明显。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骄生惯养,上学放学,哪怕路程再近,也非让家长用小车接送不可。他们不懂得粮食“粒粒皆辛苦”,不了解金钱来之不易。唯有让学生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尝试劳动的艰苦,亲身体味家长长年劳作的艰辛,从而学会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懂得父母把自己抚养长大是多么不容易,理解老师无私的育人情怀,让孩子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主义社会,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

四、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对于饮食,有60%以上的学生挑肥拣瘦,吃好不吃差。粗粮不沾边,米饭不喜欢,“肯德基”和“麦当劳”倒是特别钟情。再加上平时缺少劳动锻炼,不是体重超标,就是骨瘦如柴,细小的鼻梁,过早地架上了厚厚的镜片。他们精神萎靡不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唯有加强劳动锻炼,多出汗,才能多吃饭;多吃饭,才能加快新陈代谢、茁壮成长。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长期坚持,身强体健,精神抖擞。有了好的身体,才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五、劳动,有利于孩子更加热爱学习。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在我校上小学六年级,对学习没什么兴趣,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他看到父亲上山砍毛竹,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感觉这钱好赚,于是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家长和老师屡次做他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但无动于衷,后来干脆经常逃学。有一天,父亲问儿子:“你不愿读书,打算干什么?”儿子回答:“像你一样,砍毛竹卖,赚钱!”“那好,明天和我一起去。”第二天,父亲准备了一把小斧头,带着儿子一起上山劳动。刚开始,儿子兴致勃勃,好像得到了解放一样,没想到山高路陡,毛竹滑溜异常,不到半天工夫,儿子已是精疲力尽。晚上回到家,父亲问:“怎么样?这砍毛竹的活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吧?明天还去吗?”儿子摇摇头。第二天,他毅然背起书包,下定决心回到了学校。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一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不断上升。

学生不是关在笼中的小鸟,他们每天接触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和事。特别是身处信息快捷的当今社会,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学会了上网,稍有不慎,就会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小学生年龄太小,难以辨别什么是陷阱,什么是诱惑。他们当中有的过分崇拜明星,有的随意挥霍金钱。只有让这些孩子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流其汗、劳其筋、锻其形,他们才会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学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劳动,分为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笔者认为,只有让每一名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才能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首先是校内劳动

其实,在校学生每天都在劳动。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但仅仅依靠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科目对学生进行的体力劳动的锻炼是远远不够的。2008至2009学年度《全日制中小学课程安排》中要求: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节数——一年级和二年级各5节,三年级和五年级各2节,四年级和六年级各3节。根据这一要求,有大部分学校安排了劳动课。笔者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劳动课,很有必要,上好劳动课,意义重大。

上劳动课,首先要精心组织好参与劳动的全体学生,分工明确。明确本节课的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还应该明确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行动,没有重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的特点,科学分配劳动任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让其独立完成。不能单独完成的,可以几个学生一组,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教师在劳动课当中,不能袖手旁观,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与学生同甘共苦,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在劳动课上,学生经常需要用到刀、铲、锯等劳动工具,如果使用不当,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学生参加劳动前,教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劳动工具。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密切关注学生是否违规操作,随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

其次是家庭劳动

在校内进行的劳动,能够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效果毕竟十分有限。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布臵一些家庭劳动任务。我们可以吩咐学生放学回家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例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整理床铺,打扫房间等。还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父母的负担。例如:放牛、挑水、煮饭、种菜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大力倡导“感恩行动”,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机会为自己的父母泡一杯开水、洗一次脚、擦一把汗……,并把每一次感恩行动的过程、家长的反应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家长深感欣慰,孩子茁壮成长,亲情愈加浓厚,家庭更加和睦。

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而不是仅仅依靠老师或家长来布臵劳动任务。当孩子完成了每一次的劳动任务之后,教师或家长都要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孩子会更加热爱劳动,会更加尊敬师长,会更加孝敬父母!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常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能强身健体,可以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精神面貌,并且学会感恩。经常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有利于小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让他们更有信心迎接明天的挑战!

第二篇:我最亲密的伙伴

我最亲密的伙伴

---《小学生之友》读后感

新余高新二小三(1)班 曾启源 指导教师:曾小红

我有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它就是《小学生之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它不仅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有优美的儿童诗、有趣的寓言故事、优秀的作文、美丽的小巴掌童话、奇趣的大自然、精彩的迷你连环画„„可好看了。在书里,还认识了许多名人,了解了名人们的故事,给我了很多启发。小巴掌童话、豆豆的生活日记、笑话、谜语、连环画„„这些是我最爱看的栏目了。它给我带来了欢乐,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我还喜欢“奇趣大自然”,它给我们讲了很多有趣而奇妙的大自然的知识,如《稀奇的动物耳朵》,让我知道了动物的耳朵真奇妙;《动物纪念碑》也很好看,让我知道了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动物故事会”和“欢乐数学”这些栏目我也喜欢,它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数学知识。《猪宝宝的只数》可有趣了。

《小学生之友》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体会最深的就是学会了剪纸。我学着“红泥巴村”的小花狗剪纸方法,在爸爸的帮助下,学会了剪纸。这一次让我明白了遇到难题而灰心时,要别着急,慢慢来,总会想到办法的;当读到《送小白兔回家》时,我明白了我要做一个勇敢并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当我心情不好难过时,只要拿出书,它就会给我讲笑话讲有趣的故事,逗我开心。

啊!《小学生之友》你不仅是我的良师,还是我的益友,是我成长路上最亲密的伙伴。

第三篇: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悠久的节日不禁让人想起“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劳动创造了人类”、“不劳者不得食”等至理名言。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劳动最光荣”。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扎小辫,八九岁了还不会打扫房间、自己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了还不会打领带、拒绝穿需要系皮带的西裤……他们的智商越来越高,劳动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却越来越低。有一位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觉主动地劳动?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懒得有些太不象话了。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洗袜子、洗内衣,懒得收拾书包,甚至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去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应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劳动;因为疼爱孩子,家长为孩子包办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心强,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们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在劳动中锻炼、发展、成长。

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但有效的教育,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吧——

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干家务活儿就是不错的选择。家长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交给他那些能够胜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家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如对孩子说:“就是这样干,你真聪明,妈妈相信你会越干越好的!”“你真是太能干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都不如你好呢!”孩子听到家长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口头鼓励,家长还可以送孩子日记本,让孩子写“劳动日志”、做孩子爱吃的菜等,让孩子能够记住和回味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儿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让劳动变成快乐的游戏

家长让孩子劳动时,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不妨对孩子说:“妈妈来当厨师,你来当服务生,现在请你把饭菜端出去,把碗筷摆放好。”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对于上中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来当一天家,给孩子一定的钱,让孩子量入为出,安排一天的饮食起居、料理好家务。孩子不仅可以换位思考,懂得家长持家的不容易,还能让孩子具有主人翁意识,明白“家庭责任”的含义。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家长可以给上小学的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家长可以引导上中学的孩子,说出孩子感兴趣的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听孩子说说班里的事。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舍得让孩子劳动

现在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社会、家庭精心照顾的象温室里的花朵,家长处于对孩子的爱护,什么事都帮助着干,护着他,到了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仍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行全方位服务,使孩子享受着“小皇帝(后)”的地位。这个溺爱综合症直接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也妨碍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孩子失去了最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父母总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磕着,碰着,苦着,累着,所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们明的要保,暗的要防,就怕自己一不小心疏忽了会造成意外。所以时时处处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眼前,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是生活在一种全封闭的“真空”中,没有生活的营养,何以健全他们的生理、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女孩看到妈妈在洗衣服,她也会要求学着洗。这时女孩的妈妈便说:“这是妈妈干的活儿,你还太小,洗不干净,万一你把手洗爆皮了可怎么办?”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家用电器,往往会跃跃欲试。这时男孩的爸爸会说:“这是大人干的活儿,你修不了,回头再电着你,你还是自己玩会儿吧。”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养成“眼中有活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到离家近的小店买酱醋、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孩子稍大后可教孩子逐步学会洗贴身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洗菜、洗碗等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

家长以身作则做榜样

如果家长总是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差事,整天为了干家务活儿而抱怨“真倒霉,这么累还得洗衣服!”“太烦人了,这么晚还得出去倒垃圾!”或者有的孩子的父母总是为谁多干了、谁少干了而争吵不休,那么孩子肯定不会觉得干家务活儿会有什么乐趣。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还应该定期打扫楼道公共区域的卫生。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别怕孩子在劳动中出错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孩子洗碗时没放稳,碗全摔在地上。面对突发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小时候刷碗也曾摔碎过,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码放好,等等。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这样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具体表现

1.用劳动恐吓孩子。不少家长经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就得去扫大街、当工人、买猪肉或者当农民”来恐吓孩子,还无限制地夸大这些岗位恶劣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微薄的工作收入。同时,家长们带领孩子上街时,经常指着工作中的环卫工作或劳动中的劳改犯们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听话,你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做又累又脏的工作。”这样,无形中造成孩子们对艰苦劳动的恐惧,误导学生们回避和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种,扭曲了学习和劳动的目的。

2.用劳动惩罚孩子。为了教训和惩罚那些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淘气的孩子,家长经常用劳动惩罚他们,无形中误导孩子仇视、敌意和害怕劳动,使他们认为:“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严重地亵渎了劳动。

二、不良后果

1.鄙视劳动。由于受到家长的长期误导和社会上对职业三六九等和贵贱高低的划分,也导致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谁劳动多了谁就是傻子,谁不劳而获谁就聪明;谁从事艰苦的劳动谁就低贱,谁能诈取他人劳动成果谁就有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鄙视劳动、投机取巧的不良意识和品质。

2.恐惧劳动。由于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害怕劳动的种子。他们在没有示意下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也不喜欢劳动。也害怕积极参加劳动后,受到家长指责和埋怨,即“埋怨参加劳动,耽误了学习”。慢慢地他们对劳动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形成了无视劳动的习惯和品格。

3.蔑视劳动、责任和义务。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劳动也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纽带,在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中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劳动让人学会分担责任和义务。孩子长期对劳动的鄙视和恐惧,必然躲避劳动,形成习惯,对劳动、责任和义务产生了漠然,无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劳动体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永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试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剥夺了学生很多的生活和劳动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到:为了什么学习?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成为了知识学习的奴隶。

5.学习误入功利化轨道。在家长们的长期误导下,孩子们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功利、回避繁重劳动和低贱职业、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当一个人一旦实现其人生初步的理想后,就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后劲,甚至放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其实,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改进生命质量的习惯。但,我们的学习却进入了功利化的轨道,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6.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生们由于缺乏劳动体验,感觉不到他人劳动的辛劳,更感觉不到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可贵。所以,经常践踏和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经常埋怨80后和9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经常责备甚至指责他们缺乏责任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事实上,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根本没给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劳动的机会。

三、改进策略

1.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

2.奖励孩子劳动,让其在劳动中体验光荣和尊重。并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合作与交流、分工与协作,体验社会管理和劳动的辛劳,从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学会珍视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在劳动中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劳动。

3.给予孩子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孩子的劳动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带给他(她)食物和喜欢的玩具,学会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孩子在劳动报酬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同时,社会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以劳育德、以劳育智。

4.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如烹饪、家政管理等知识)。这样,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时间。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据一位家长讲,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他自己成家立业,离开了我们之后该怎么办。”可见,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与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员,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毋庸置疑,对青少年来说,劳动的作用不光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来可真是要“苦”了他们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之外,学校和社会应当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如对积极参与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组织青少年参加集体劳动及义务劳动等。

第四篇:让孩子成为孩子故事

一天清晨,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警局接到市民报案,说他家附近有一群孩子,经常在凌晨发出巨大噪音,影响了他的睡眠。

一名叫怀特的警官到现场查看后哭笑不得。原来,“凌晨巨大的噪音”只是一群孩子在清晨5点聚在一起打篮球。

孩子们见到警察来了,就躲得远远的,以为怀特要给他们多么严厉的处罚。令孩子们想不到的是,怀特警官居然童心大发,要和孩子们比比球技。一番你来我往之后,怀特警官遗憾落败。

几天后,怀特意外发现,他和孩子比球技的画面全被警车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了下来,他觉得很有意思,便把视频发到了网上,并在视频的后面加了一句话:让孩子继续当孩子,我们只是专注于对付犯罪的人。

这段视频引起了社会不小的轰动,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报道,令人始料不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怀特警官说:“我觉得,孩子们清晨在街头打球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让他们打球,难道让他们在街头犯罪吗?我没做什么,我只是让孩子成为了孩子。”

第五篇: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成长

家长培训计划书—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成长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家长培训这一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系统讲授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指导家长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扎扎实实的提高小学家庭教育的水平,为我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培训目的: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1、认真宣讲二十一世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帮助家长站在时代和面向未来的高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2、全面介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子女的法制观念。

(二)丰富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

1、向家长传授小学生的生理学知识,以便家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加强子女的卫生保健和指导子女体育锻炼。

2、向家长传授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教育子女的针对性和效果。

3、向家长传授教育学知识,帮助家长了解教育子女的原则、方法,并灵活地、创作性的运用。

(三)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即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其内容包括全面了解子女的能力、恰当分析子女情况的能力,科学解决子女问题的能力,建立和维护家长威信的能力,创设新型家庭关系和良好家庭环境的能力等等。

三、培训时间:

2017年10月28日 15:30-17:00

四、培训地点:

五、参加人员:

四年级全体学生家长

六、主讲人:

七、组织人员:

家长签到: 多媒体: 场地布置: 材料分发: 活动协调:

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成长

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当今儿童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学校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基地,在学生的教育当中,大力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富有爱心”的主体教育思想,面对这些对将来满怀憧憬、满怀希望、渴望知识、追求新奇的儿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尽最大的努力,教导这批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而学生的成长需要有良师,更需要有益友。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友和伙伴是成长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与伙伴游戏,竞争,打闹,怄气,和好,团结,孤立,互助等行为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并逐步融入社会,同时,从小与自己共同成长的伙伴共同成长,也是长大走向社会后互相支持和鼓励的社会资源!

一、现阶段儿童的情况调查

1、独生子女的成长的天然缺陷

当今中国的计生政策已实施30多年了,对于这30年的经历,使无数国人感受到一种巨大变化,独生子女政策,首先破坏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孩童的成长模式,孩子在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在一起共同成长,失去了长大成人之前与社会融合必须的重要课程:如何与伙伴相处!结果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有教育专家指出,独生子女政策将会带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上最大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在没有伙伴共同成长的环境下长大的中国孩子,很难与社会融合,会给自己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同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最终破坏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现在大批的独生子女长大后,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并已经影响到相当多人的家庭,也影响到企业的运行状况。

很多专家认为首先现在的大部分儿童是没有兄弟姊妹。其实小孩在一起争吵是智力开发最好的方式之一,要想办法把对方说赢,甚至动拳头,想的、说的、做的就一致了。现在在一个小家庭里,没人跟小孩交流,他只有一个人玩,要么睡觉、要么上网,想到没说,说了没做,最后出现想到的说不清楚,说出来的不会想。这就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生活表现,没有更多的对比,这也可以说实太孤独了。

2、儿童需要儿童是需要伙伴的前题。

独生子女的心理需要有对比,特别是不同年龄的伙伴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游戏,才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行为能力。才能让孩子逐步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只重视学习,特别是面临升中的学生,只考虑到学语、数、英,每天都考试成绩,而不重视同学之间的交往,学生的集体活动很少参加。到节假日像赶场一样参加培训,最多的一个星期参加多个培训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接触人,只接触知识、接触文化,朋友圈狭小,有时候节假日在外面看不到几个孩子,到集体活动场所才能看到几个。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跟同龄人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同伴关系不良会使儿童失去很多对社会规则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际的快乐,而且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能力要善于沟通,携手共进,才能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才能有效地应付各种挑战。具备了良好的交往能力,就等于拓宽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以后走到社会上的事业上也就多了几分成功的希望,生活也会愈加快乐。

二、积极为儿童结伴创造条件

1、学校是儿童结伴集中的地方。

学校是承担对学生成长的教育的责任,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最基本的目标。由于多年来的高考未改变,所以现在有些学校的校长,老师们的眼睛里只有分数,家长们的眼睛里只有成绩和排名,你能指望学校安排学生“玩”在一起的课程吗?你会指望家长安排孩子与成绩无关的共同生活和沟通吗?这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歪曲的心理呢?

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成长!是我们的目标,儿童需要伙伴。当今的儿童因为IPAD、独生子女、高楼大厦、过度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让他们失去了“小伙伴”。我们认为:儿童成长需要伙伴陪同才是完整的成长。他们的童年记忆中才有友谊,才有团体,才有合作,才有欢乐,才有忠诚等。

2、家庭的教育需要更多实际的体现。

家庭教育是多元化的,体现教育本真,现实的家庭教育是受到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改革,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只是成长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相对最不重要的部分。如果让我在孩子“成人”和“成才”中只能选一项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成人”,让他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前段时间我了解到台湾的教育是一种礼仪、道德为先的教育模式,家庭的教育也是很注重这一点。

我认为平时的家庭教育要多元化,多让小孩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游戏,与不同年龄的人群接触,孩子非常适应与各种人的交往,个性开朗大方,外出时很受人们的欢迎。我相信,儿童时期学校的生活,会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最深刻的记忆。让孩子拥有一批不同年龄的,友好的,积极上进的伙伴,也是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送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希望所有的父母,帮助孩子获得人生成长的伙伴。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安排者,客观上可以理解为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提供更多的平台。所以家长要积极地为孩子结交伙伴创造条件。当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家长要安排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假期还可以让孩子参加秋、春游等集体活动,在允许孩子邀请邻居的孩子或同学到自己家中做客,当孩子带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时,父母应表示欢迎,并热情招待他们。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允许孩子在适当的时间拜访他的朋友,允许孩子经常与小伙伴在家以外的地方玩耍,允许孩子与同伴间有属于他们的小秘密,让孩子充分体验交往的快乐,体验交流的过程中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尊重孩子的交际兴趣,要积极引导与关注,不能放任不管。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很单纯的,对于选择倾向于与自己年龄、性别相同的人作朋友,由于有的儿童的自控能力有限,因此积极关注孩子的交际状况也是十分必要的。要教给儿童择友的正确标准,提醒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孩子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如发现孩子结交那些有不良倾向和行为的朋友,我们要注意多“疏”少“堵”,避免因采用禁止、批评、责罚的方法而引起孩子的逆反。

总之,儿童的成长过程是需要伙伴的支持与配合的,让每个小孩在健康的环境中与他的伙伴共同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

家长感言

家长感言一:

通过今天的培训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伙伴,是我们童年回忆中最浓重的色彩和最快乐的音符。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儿童在他们的生命轨迹中留下着珍贵的印痕。良好的伙伴关系不仅帮助他们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行,还给他们在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仿佛又在耳畔响起。以后,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自己一起前行的伙伴。家长感言二:

通过今天的培训,自己真实受益匪浅。如今,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在“2+1”“4+1“,甚至“6+1”的家庭结构中,家长们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加之社会因素越来越复杂,为了安全,孩子越来越孤单。不知从何时起,“伙伴”这个词也就变成了电脑、电视、游戏机、激动玩具等的代名词。原本应该是胖乎乎、暖烘烘、调皮捣蛋的“伙伴”变得冷冰冰、硬邦邦、乖巧又听话。“人机关系”代替了“人际关系”。“爸妈不许我和小朋友在外边玩”“放假在家,我就看电视、看课外书”“爸爸妈妈有时会陪我上网”“周末,我要去弹钢琴”„„看起来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实际上全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其实,良好的伙伴关系,不但不会给儿童成长带来隐患,反而可以帮助儿童从心理和生理上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家长感言三:

听了这次家长培训后,知道了伙伴对孩子的重要性。需要伙伴,是儿童的天性。与同伴的交往、共同游戏,可使儿童增长知识,增强自信。但是在与伙伴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和体验,只有引导儿童较好的解决这些纠纷,他们才能得到蜕变和成长。我们应该鼓励儿童自己解决矛盾和纠纷。对于孩子之间的纠纷,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少干预,少介入。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伤害到孩子,我都尽可能地做旁观者,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学生和自己经常玩耍的伙伴发生纠纷和矛盾时,我一般是先观察一下,觉得不会有啥严重后果,我就会继续忙自己的事,假装没看见,有意表现出“漠不关心”。这样“袖手旁观”的结果是,孩子总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方式解决问题。当然,所谓的袖手旁观,也不是简单地不闻不问,当孩子遇到困惑或是处理不当时,要巧妙介入,从旁指导。适当引导,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劳动成为孩子最亲密的伙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孩子成为最美的天使(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让孩子成为最美的天使 土山镇中心小学 苑旭玲 儿时曾读过很多遍的《安徒生童话》,闲暇的暑假,怀着一颗童心重温儿时的记忆,和学生们再一次读了《安徒生童话》,如今和我可爱的孩......

    让勇敢成为我们的伙伴(共5则范文)

    让勇敢成为我们的伙伴让勇敢成为我们的伙伴1作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部海盗探险小说,《金银岛》自问世以来,就被译成各国文字广泛流传,也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影响十分深远......

    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了《人民教育》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每个人的珍贵在于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中......

    让孩子成为爱书人的几个条件

    让孩子成为爱书人的几个条件 每一位父母都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快乐幸福地生活——其实这也是我们成年人自己的目标;每位父母......

    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

    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 香口乡中心小学李晓霞 语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语文的课堂,应是激情飞扬;语文的课堂,应是朗读的天堂。目前,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了文思泉涌,缺少了......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让孩子自觉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石小蒋华 学习了《人民教育》20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使我深深认识到每个人......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讨论孩子阅读的时候,其实我们讨论的是“生活”;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生命价值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家庭关系的和睦,家庭氛......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读《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心得体会 ·范成乾· 这是一篇会触痛人灵魂的文章——它叫人心底发紧,有一种叫酸楚的东西在涌动! 是啊,“每个人的珍贵在于你就是你,而不足别人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