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让习作成为孩子的享受
让习作成为孩子的享受
金寨镇中心校 刘存良
对于孩子们来说,童年应该是他们享受快乐,感受幸福的大好时光。然而提到作文,大多数的孩子会感到恐惧,发出无奈和深深的叹息。新课程走到今天,我们理应让孩子将习作当做快乐的事,在自己的心灵王国里自由徜徉。
一、感悟生活,点燃希望。孩子的心灵是丰富的,现实生活是多彩的,只有让孩子丰富的心灵与多彩的 生活接轨、融合,才可能是孩子的作文绚丽多姿。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积极、健康、美好的心灵去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的美。
(一)让孩子热爱生活,给孩子一双观察、发现的明眸。
教孩子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习作就会感人的。当然,观察不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对身边的人、事和环境的留心、关注与热爱。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必然也是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人。如用欣赏的眼光留心父母、同学及周边的人的日常言行、表情、活动,去感受他们的热情、友善、正义与果敢等。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们观察不同事物的不同方法、顺序。
(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给一个会思考,能感悟的大脑。良好的兴趣是孩子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传统教学中重视的是习作技巧,强调的是“写”,忽视了习作过程,而习作过程恰恰是孩子精神享受的过程,孩子越写越没兴趣。“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当我们顺应天性来做事时,一切都变得简单。因此,将作文教学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让孩子充分的参与其中,有激情、有感受、有材料,孩子自然会兴趣盎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有效途径——“快乐日记天天练”。
二、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小孩子经历少,见识有限,下笔也就无话可说。文章源于积累,读书破万万卷,下笔方有神。只有语言及来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通过朗读和背诵来积累,品味语言,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光是课内阅读还远远不够,要知道孩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把他们引向更广阔的语言世界,摘录其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甚至篇章的结构、行文的文本、表达的方式等等,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孩子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写作时的语句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有效途径——写读书笔记。
三、读写结合,有法可循。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的读,自由的思,无拘无束的议,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借鉴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我们就让孩子的习作就从模仿开始。但“仿”不能机械的仿,不能生编硬套。
除了范文,下水文也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最受崇拜的对象,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前要写好下水文,只是下水文的运用一定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它可以是一个开头或结尾,或是一个重点段落,甚至是教师当堂的口头作文。
四、多面修改,提高能力。
“文章不厌其烦,精雕细凿始成金。”叶圣陶说:“作文是改出来的。”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一)师评。学生当堂完成的作文,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同时要引导其它学生认真听,并能作出评价,教师面批。
(二)自读自改。叶圣陶说:“文章写好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学生作文写好后,不要急于改,而是安排时间,让学生读,边读边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互评互改。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
五、评价激励,树立信心。
语文新课标之处:对于学生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与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这要求我们犯下架子,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知心朋友。热情地欣赏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的情感,发现他们的亮点,认真写好评与语,从选材、布局、表达、思想、情感、态度上予以充分的肯定,甚至,张扬他们的哪怕是一丁点可取之处,使每一个孩子受到鼓舞,从而对写作充满热情和勃勃的兴趣,用手中的笔去点亮心中的灯塔。
六、情动文生,自由表达。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文章是用来交流和传递的,没有情感流露的文章,何以打动别人?教师必须十分细心地去发现,并不露声色地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去陶冶情操,去塑造美好心灵,消除顾虑,敞开心灵尽情倾诉。带着激动的心去作文,自然文笔动人,宛如一个文辞不怎么样的人在写情书是,却文采飞扬,声情并茂。
简言之,作文是活动,作文即做人,作文应该是一种享受。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从关怀孩子的发展入手,立足孩子的心灵,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作文中体验成功,从而放飞心灵的梦想在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习作活动中去修身养性,去享受和书写美妙的人生。
第二篇: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享受
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享受
东观二学区
晓义中学
张艳萍
课改是一个广泛而又深奥的课题,改什么,怎么改,一直困惑着我,通过各种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我认识到:课改是教学领域中一次真正的革命,它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教学方法创造出高效的课堂,高效才是硬道理。现在我总结了三点心得体会:
一、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学生自主创新创设条件。
在教学前,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在把握住教材实质的基础上,能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精心备课,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案。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2、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情景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
3、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创新,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对学习小组构建要合理。一个良好的学习小组,这得益于一个认真负责的好组长。组长要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开始要经常展开组内小展示,让那些平时不爱发言,不敢发言的同学开口,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从一句话开始。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自然就会在大展示的过程中开口提问了。绝对不能让这样的学生将问题永远填埋在心里。同时学生们之间要相互多鼓励,教师对他们良好的表现要多肯定,多表扬。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智慧是无限的。
4、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活动是学生学习乃至培养创新意识的最根本途径,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取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效果。
三、必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我还经常下课后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课堂循规蹈矩、死气沉沉.而是希望还课堂一派生机与活力, 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享受,让我们投身课改,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快乐学习而努力吧!
晓义中学
2014.9
第三篇: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灵感凸现,高潮迭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我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
一、享受孩子的灵感。
课堂上,当老师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当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当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当置身于课堂的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点燃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上课时,刚好下着小雨,我就带领孩子们出去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雨的词汇”。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雨的词汇,如大雨、倾盆大雨、毛毛雨、暴风骤雨、细雨„„我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雨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可以用画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诗来表现,如《春夜喜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我又问:“谁能把春雨画出来?”一位学生上台画春雨,而下面的学生给予补充,很快就形成了一幅春雨图。接着,我又说:“咱们能不能根据这幅画来编一个故事?”于是大家一起编起了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高兴起来了,布谷鸟也欢快地唱起了歌。„„”我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学生模仿着:“布谷、布谷„„”,“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哎哟、哎哟,风吹来的声音--呼呼呼,细雨的声音--沙沙沙„„”还有雷、大雨以及雨水停了之后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模拟得很是相象。
“如此美丽的春雨图,这么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大家有何感受呢?”我问。孩子们可兴奋啦!有的说真想跳起来,有说想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还有„„我立即说:"那我们一起给这美好的春雨写一首诗吧。”于是,在《嘀哩嘀哩》的旋律中,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便诞生了:“天上下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天上下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我们笑哈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碰撞,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都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这样互动的课堂内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可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那样,孩子们的多彩梦才会如轻盈的蒲公英一样,乘着风
儿的翅膀遨游天地。
二、享受孩子的想象。
在人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想象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所探索的。琵琶大师刘海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搞“满堂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满足。
如《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
我接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因此,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语说:“学起于思。”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孩子们的争论,包含着直觉的情感,听到他们独特的争论,我不由得激动万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辩论,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就是用动作来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课文表演,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活创造意识,维持乐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每次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评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通过这种交流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充满灵性的感悟,有乐此不疲的探索,有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在师生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小学
王艳丽
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花钟》一课。于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精彩对话,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案例一: 出示课题:《花钟》
师:孩子们,你们看了题目一定感到很奇怪,什么是花钟呢?花钟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了课文后,等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旁白>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师:大家理解了吗?(孩子们个个豁然开朗)
于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仅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自主解决困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自主把问题解决又告诉大家,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案例二: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于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同时,这种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钟启泉先生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学反思: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
接对话、交流感情。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躁,喋喋不休。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阅读是学生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笔者深信,通过多种课堂阅读对话的精心组织与合理引导,就能多途径、多角度地发掘、创生和有效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建构出学生阅读课堂对话中属于自我生命的精彩。
第四篇:让孩子成为孩子故事
一天清晨,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警局接到市民报案,说他家附近有一群孩子,经常在凌晨发出巨大噪音,影响了他的睡眠。
一名叫怀特的警官到现场查看后哭笑不得。原来,“凌晨巨大的噪音”只是一群孩子在清晨5点聚在一起打篮球。
孩子们见到警察来了,就躲得远远的,以为怀特要给他们多么严厉的处罚。令孩子们想不到的是,怀特警官居然童心大发,要和孩子们比比球技。一番你来我往之后,怀特警官遗憾落败。
几天后,怀特意外发现,他和孩子比球技的画面全被警车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了下来,他觉得很有意思,便把视频发到了网上,并在视频的后面加了一句话:让孩子继续当孩子,我们只是专注于对付犯罪的人。
这段视频引起了社会不小的轰动,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报道,令人始料不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怀特警官说:“我觉得,孩子们清晨在街头打球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让他们打球,难道让他们在街头犯罪吗?我没做什么,我只是让孩子成为了孩子。”
第五篇:让孩子享受童书
让孩子享受童书
浣东街道和济小学应祝萍
我的童年处在经济条件还差的八零年代,在那个需要故事、需要童书滋润的年龄,我们的精神粮食非常贫瘠。没有各种各样的童书,没有离奇神往的童话,在农村成长的我唯一能够享受的故事就是夏天的夜晚,围着艾草,熏出烟气赶跑蚊虫听长辈讲老虎外婆和牛郎织女。多么渴望自己拥有一本精彩的故事书,可路远迢迢的书店里价格不菲的儿童读物都是可想而不可及。
而今,经济富裕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的童年应该有故事、绘本和童书,而且要注意阅读尽量做到周全,不能像“吃饭的时候挑食”一样,如此,能够得到很多优点,而且所得的营养会很全面。作为一名教师,也要陪着孩子多读些童书,它也可以使你很容易地进入孩子们的流行语言体系,同时也使自己拥有一颗幼稚的心。
这会儿四五岁的小孩子也大都喜欢听故事,爱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当爸爸妈妈的故事穷尽的时候又开始缠爷爷奶奶。而在我们乡下能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嘴里缠出些故事来还好哩。更多的家长是忙着赚大钱,闲时给自己点麻将牌九两百斗牛消消累。孩子缠绕时给点零花钱:“买些东西吃吃,一边玩去。”
农村里的幼儿孩子能有一两本儿童书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当然指不上爸爸妈妈有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看书,爷爷奶奶更是没字眼儿认不得书。孩子一个人闲着没事就翻翻书,在翻了几遍,看腻了上面仅有图案,又看不懂内容,几次过后,也就找不到乱丢的书了。或许被当了煤炉的引火纸,或许是被折成了纸飞机。
又听见村子里一些家长纷发的牢骚:“这人,真的不爱看书,捧起书就歪头歪脑了。劈牌打弹倒这么起劲。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他勒!”
其实,真怪不得我们的孩子。打小压根没有读书这号子习惯,让他一下子突然喜欢上阅读,那也自然是不可能。要使孩子们 把玩的时间用来喜欢阅读,这想法很好。不过,我们总也不能说让他喜欢就能让他喜欢上的呀!关键还得培养起他对阅读的兴趣来嘛!
看看我们的孩子。下课了铃响了,孩子们用不着我说就水泄一样涌出教室去游乐场玩。嗡嗡的耳根子一下子就清净了。随手从抽屉里抽出那本厚厚的《白鹿原》来,这是莎莎极力推荐给我看的,我也为此下了狠狠的决心,几天里把它给啃完。
“ 我是泰罗,泰罗奥特曼!”看到精彩处,也禁不住这乐乐的大声喊叫。一抬头,看见四五个孩子围着乐乐一起在看《 奥特曼》的小人书。王健健手里还拽着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奥特曼,一边扬着那小玩具,一边连着几个问题问我:“应老师,你喜欢奥特曼?你猜我这个是什么奥特曼?你知道这是谁给我买的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王健健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乐乐又推开围观的小朋友,捧着他那本 小人书 《 奥特曼》跑到我跟前:“应老师,这是我阿姨给我新买来的,家里还有很多碟片的。那,给你看看!”我接过书,却没有看。这种奥特曼的书、玩具和碟片我们家里也多得堆来踢去,想当初我外甥四五岁那会儿也尽是这些,整天是泰罗奥特曼、杰克奥特曼、雷欧奥特曼还有就是怪兽怪兽的,最讨厌的还要算你一打开电视机,他就把碟片放进碟机,硬缠着你陪他一起看哩。没办法就捧本书,耳朵受罪般的免不了那些个咿咿呀呀。就是打那会儿开始,也就没来由地讨厌起奥特曼来了。
“ 乐乐,你怎么那么多的 奥特曼 呀!”他可 乐开了,以为我也很羡慕他呢!更是高兴地跟小朋友们炫耀起阿姨来,阿姨给他买了很多的 奥特曼的玩具、碟片和书。
其实,也不能全怪 乐乐阿姨,她已经很有一番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的意识了,比一般家长的思想先进得多,只不过她买的书籍我不敢苟同。就是教室里也是那不多的几本《白雪公主》、《三只小猪》、《小红帽》等等这些故事已经是看了又看,孩子早已提不起兴趣来了。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故事吗?你们想看“图画书”吗?这几天表现好,下星期老师就给你们讲,就给你们看!”霎时间,一个个端坐着,听着游戏规则。“哗!”熟悉的游戏又井
然有序地开始了。
前一阵子,听莎莎讲什么“绘本”、“童书”,一时间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终于还是明白了。“绘本”、“童书”时下最流行的儿童读物,作者编者很用心的编写制作,东西很精致很漂亮,当然价格也不菲,不过城里孩子的家长舍得花钱和时间,和孩子一起享受由此带来的无尽快乐。
莎莎近段时间对“绘本”、“童书”很炽热,买书,做课件,自发带着孩子们上多媒体教室欣赏书籍。下课了,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依依不舍。这份上了,难道还体会不出“绘本”、“童书”课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我是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不说给这帮孩子买,就家里那个已经 3 岁女儿也该培养她看书的习惯了。迫切的待到周末,领着孩子一起到新华书店,直奔莎莎介绍的童书速递专柜。书城那些绘本和童书的确是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彩色的乌鸦》、《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的爸爸》......拿着这本,看看那本,一本都舍不得放下。嘿!都买下吧,脸上少抹一点,衣服少买一件就行了,精神粮食不可少哇!在为女儿挑好几本绘本以后,我也为自己精心挑选了一份小小的礼物——《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我看了留着将来孩子看,希望有一天我和我的孩子也能够像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一样成为较美好的中心。
和孩子一起的时间总觉得过得特别快。又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借着自己刚欣赏童书后带来的劲头,暂时也满足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我给一边翻书一边跟他们讲了《彩色的乌鸦》、《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的爸爸》故事来:很久以前,乌鸦可不是像现在这样黑乎乎的。他们曾经有着彩色的羽毛,十分漂亮。„„ 一个不幸的问题——你们之中谁最漂亮?给美丽的乌鸦们带来了一场灾难。彩色的乌鸦都认为自己是最美的,他们甚至为了这个问题而打架。乌鸦的世界变得纷乱起来。直到有一天,下了一场雨。你们知道是什么颜色的吗?“黑色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喊着。谁说我们的孩子不懂得阅读和欣赏,只是大人们不讲究方法而一味地指责孩子,错不在孩子。于是乌鸦都变成了黑色的了,但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的黑色是最美的 „„
爷爷一定有办法把蓝色的星星布翻过来,又翻过,爷爷拿起剪刀喀吱喀吱的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这块料子还够做„„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 他吃得和马一样多!„„ 我很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爸爸也很爱我,永远爱我!
孩子们听得认真,一双双小眼睛瞪得炯炯的。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为彩色 乌鸦的离奇遭遇而同情,为有这么一个富有爱心的爷爷而羡慕,为有这么一个酷酷的爸爸而骄傲!
连着几天,孩子们都粘在我的身边,缠着嚷着:“应老师,什么时候在给我们看书,讲故事啊?”这不没逼着孩子呢,他们自己已经强烈要求看书读书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又带了一些诸如《彩色的鱼》、《小可人儿》、《小猪唏哩呼噜》、《小鱼儿出海》或看,或讲,或读。
童年,不可缺少故事,没有阅读的童年是不完整。阅读书籍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重要性是不容质疑。人的成长历程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老师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童书,推介、引领、馈赠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兴致勃勃地阅读,浸染书香;家长是陪航的人,除了给孩子买来这些好书带来绿色文化之外,更应多花些时间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体验书中美好的东西,那孩子可就会幸福得没边没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