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时间:2019-05-12 03:5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第一篇: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讨论孩子阅读的时候,其实我们讨论的是“生活”;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生命价值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家庭关系的和睦,家庭氛围的和谐,如果没有给予孩子自由与尊重,阅读生活无从谈起。

“无用读书“、“纯粹读书”、“享受读书”

有一个问题经常会被拿出来报道、讨论,就是“中国人读不读书”。是的,中国人的阅读率在世界范围内是很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俄罗斯55本、日本40本、美国25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而中国呢,2013年的数据,18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平均读书4.39本。

图书馆借阅与家庭藏书同样如此,中国平均每44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而人口仅为500万的以色列,是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1.4亿俄罗斯人的私人藏书多达200亿册,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

情况危急到什么程度呢,以至于国家开始起草“阅读条例”,用立法的形式,来促进公益性阅读!但是,相对于凄凄惨惨戚戚的成人阅读,中国家庭中的儿童阅读情况则非常蓬勃。至少,从童书妈妈这里反馈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20个月大的婴儿,藏书量达100册;一个两岁孩子,在两个月内加入了200多本图书;一个六岁大的男孩,有800多本绘本;一个五岁的女孩,拥有几千本图书。而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孤例,在童书妈妈的订阅者里面可谓比比皆是。城市家庭中,儿童每年的阅读率,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前列!

在阅读中,我所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婴幼儿比小学生读的书多,小学生比中学生读的书多,大学生比上班人读书多,上班之后,除了励志书基本不看书;有了孩子,又开始为了孩子、陪着孩子看点儿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循环。我们结合前面成年人持续走低的阅读率,分析一下:为什么学前孩子读书多?为什么上了学又读书少?为什么上了班不读书?为什么有了孩子又开始读书?

学前孩子读书多,读的是绘本、故事书、科普书;上了学,课程多,读教科书的时间、作业的时间占用了读“课外书”的时间;中学为了考高中,高中为了考大学,自然尽量不读“课外书”;拿了文凭,忙着去找工作,找了工作,忙于拼搏,更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有了孩子,发现自己不懂养育与教育,赶紧买书参考,赶紧买书给孩子看„„

在这个“奇怪”的循环中,我们发现一个可悲的现实:就是中国人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真正拥有的读书生活,其实仅仅存在于“学前六年!”,自从开始所谓正规学习之后,就逐渐丧失了享受阅读的权利和本能,正是这种“有用读书”的思想,反而“掏空”了一个个中国人脑袋!

我们根本没有把阅读培养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是把读书变成了学习知识、获取文凭、升职加薪的工具。你把阅读当作换取物质利益的工具,社会就把你变成工业生产线上的工具。

当我们羡慕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上的创新成果、发明研究的时候,也要看到全民阅读的普及,为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良好基础。地铁里,火车上,公园的长椅上,广场的草坪中„„孩子,年轻人,老年人,他们在随时随地地享受着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生命价值的组成部分。阅读,应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以上的怪圈!

那么,什么是生活方式呢?比如金秋时节,你拿出全套的工具,花一个小时,吃一只膏肥脂满的大闸蟹,这是生活方式;比如在下雪的晚上,你跟几个好朋友温一壶小酒,一边徐徐喝一边亲密地聊天,这是生活方式;比如清明节前后,你买了上好的山泉水,泡一杯龙井新茶,握杯子在手中啜饮,这是生活方式;比如下雨的周末下午,全世界都安静下来,只听

第 1 页(共 6 页)

得见雨声,你拿一本书,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不管吃饭睡觉地痴看,这叫生活方式。欧洲的男人女人到海边度假,抹好防晒霜开始晒皮肤,脸朝天晒身体前面的时候举着一本书,脸朝沙滩趴着晒本,在眼前放一本书读着——这也是生活方式。

他们去公园野餐,掏出野餐垫垫上,拿出野餐篮,再从野餐篮里面掏出面包、火腿、红酒,然后躺在草地上,读一本心爱的书——这就是生活方式。

我们在讨论孩子阅读的时候,是在讨论什么呢?知识、生存、技能、习惯、才华、事业、成就„„不,不,不,都不是,我们讨论的是“生活”!

阅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纯粹的事情——就跟你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累了要休息,闷了要外出旅行„„一样,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想好好地活着,那么,你就需要阅读,你就应该阅读。

只有把阅读当作了生活中的“必需品”,阅读才能不离不弃地伴随你的一生。只有你真正的享受阅读,阅读才不会成为负担和任务。只有按这种方式去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我们现在基本都已经认可,我们的孩子将来不一定要是富豪大亨,但一定要有文化有修养;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但一定要幸福快乐;不一定名利双收,但要过的从容自由。(回复 寄语 可看引人热泪的《给一个中国孩子的生日寄语》)所以,无论你的孩子将来从事哪种行业,居住在哪种环境,都应该把阅读当做自己生活品质的一部分。

培养孩子的“书肚子”和“书基因”

既然,我们认可阅读是高品质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要按照生活方式去培养,而不是按照一个任务、一个命令去执行。时间上,当然是越早越好——生活方式,譬如我们的口味一样,从小习惯面食的,长大后就不容易习惯米食;从小口味清淡的,自然不习惯辛辣。而阅读,正如“面肚子”和“米肚子”的培养一样,从小在生活中,就要培养孩子的“书肚子”。也就是说,从小有了阅读习惯的孩子,如果每天不看一会儿书,就浑身不舒服,不自在,你想不让他看书都难,他都会偷偷看的——有阅读习惯的人都知道,当没有可以阅读的书籍时,哪怕是一个产品说明书,都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上半天——我们,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中的基因——就像“面基因”、“辣基因”一样,生活中有一个“书基因”。真的是很奇妙的,从小培养了阅读习惯的孩子,长大后都会继续保持,并且养成独立思考,宽容面对不同观点的品质。以“无用读书”、“纯粹读书”,去享受阅读,反而能够汲取书中的精髓;以“功利读书”、“任务读书”,把读书当作阶段任务,反而读不进去任何书。阅读在你满足生活中的精神享受的时候,也在改变着你的生活质量,是的,如果你真的爱“书”,书就会改变你的命运,如果你根本就不尊重书,那么,书什么都帮不了你!

据英国最近一项研究,童年阅读能力越高的孩子,长大后社会经济状态

就越好。7岁时阅读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42岁时年收入就提高5000英镑(约合47000元人民币)。

仔细想想,在读写中不停锻炼分析与表达能力,这样的孩子的确自然更容易成功。这项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告诉我们,从婴儿开始阅读多么英明和重要。这一点,已经有太多的专著阐释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回复童诗 可以看文学巨匠的传世童诗)中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童书妈妈演讲实录】:和睦的家庭与亲子阅读

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家庭关系、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很难爱上阅读。

请注意,我所说的,并不是物质条件,寒门慈母,照样是值得称颂的美好家庭;反而豪门权贵,经常是父母经年不见一面,亲子阅读又从何谈起?所以,每当谈到孩子的阅读,我首先不是谈哪个年龄该读哪些书,不同书应该怎样去读,而是家长必须陪伴孩子的观念!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别说阅读了,其他任何的事情,都会同样出问题。把阅读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要从这里做起,有些家长一年里全家一起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带着孩子一起读书了!

我跟一位事业有成的领导吃饭,他对我说,什么叫爱,爱就是吃饭,而且是全家人一起吃饭,全家人一起在家里吃自己做的那种饭。他说他是通过给他女儿做饭,跟她女儿吃饭,来保持跟女儿之间的爱的。你想,一大早你满怀爱意去买菜,脑海里面构思女儿最爱吃的东西,然后一上午洗洗切切,锅子里面飘出她最爱的香味。然后亲亲密密夹夹菜,聊聊天——这就是爱,爱就是吃饭。这样的吃饭,一个月发生一次?还是一个星期发生一次?这位司长在孩子去国外读书之前,每天发生一次。

要说地位,我想很多人还不如他;要说忙,我想他也有忙的理由;要说应酬,我想他推掉的更多„„

但是,一个人,可以是领导、是企业家、是大腕,是业务员,是服务员„„但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爸爸妈妈。其他的身份可以变化,甚至也可以失去,但爸爸妈妈的这个身份,是伴随一生的。

可惜的是,很多人被暂时的社会身份所蒙蔽了,从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家庭角色——事业有成而家庭破碎的例子,中年父母的后悔,再也无法弥补童年的失去的亲密了。

根本上,是很多家长的角色意识没有转变,作为父母,其中一个基本的责任,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说句不客气的话,西方世界对于宠物,都有主人每天必须陪伴并带出来散步的规定-——而中国的很多父母,连陪伴孩子的基本责任都没有履行!只会生硬地训斥“好好学习”、“好好读书”!我觉得,这样的家庭环境,怎么可能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他是婴儿的时候,你为他读你最喜欢的诗歌、散文,有趣的故事;

当他是孩童的时候,你给他讲睡前故事,为他朗读童话;

当他开始阅读的时候,把他搂在怀里,一边依偎一起读绘本;

当他独立阅读之后,你们各拿一本书,在同一个房间里面看;

当他和你谈论某本书的时候,如果你没看过,不妨找来看看;

当他读得高兴要读给你听时,你真的要认真听,而且做出真正理解后的反应„„(回

复 睡前故事可看《睡前故事影响孩子一生》全文)

我们家小丸子酷爱朱德庸的《绝对小孩》,她发现从书里面可以收集很多段子和笑话。她经常高兴地讲给她的好朋友阿童木听。

“比赛小子”说:等我长大想做科学家

“五毛”说:等我长大想做艺术家

“讨厌”说:等我长大想做小说家

“披头”说:等我长大只想,离——开——家!

然后,双胞胎阿童木就笑得几乎在地上打滚。所以小丸子常常说阿童木理解她。孩子对父母的反应,是非常在意的;如果今天他寻求你的认可,你拒绝了他,那么,下一次他有了心得,就不想和你分享;久而久之,他根本不想跟你说话,和你交流,形同陌路; 而这个时候,童年所造成的阴影,几乎是无法弥补的了!

当孩子给你讲类似的笑话时,或书里他看到好玩的有趣的段落时,你是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没看妈妈忙着呢”;还是一本正经地说“你怎么能看这种书呢?这是不好的态度,人生的理想,应该是很伟大的„„”去批评孩子;或者,你放松下来,把自己的频道调到孩童模式,和孩子一起欢笑,享受下亲密的时光呢?

为了表示我理解小丸子,我也经常耐心听她的段子,她一遇到有趣的段落就会激动地读给我听。有时候,一个段子她会告诉我十遍,几十遍——只要她在讲述的时候还是那么兴奋、快乐,我也兴奋和快乐——我的快乐已经不是因为她讲述的内容,而是因为她可以从书里寻找乐趣,我是由衷地开心。

【童书妈妈演讲实录】:给孩子阅读的自由:不功利、不着急、不教条

同样,在谈到孩子的阅读时,我在亲子陪伴之后,要着重强调的,也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家长要给孩子自由——从身心的自由到阅读的自由——千万不要功利、千万不要着急、千万不要教条。

什么是千万不要功利呢?

不要功利,就是不要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读书——我们都记得,高考(微博)完以后,是怎么对待课本的。我们为什么那么恨课本,因为那些书是为了某个目标而读的。

花一小时吃一只大闸蟹是为了什么目标吗?肯定不是营养,也不是养生。喝一杯新茶,是为了摄取抗氧化剂吗?当然不是,吃两粒胶囊不是更直接!

所以,我们不能让孩子为了完成阅读的任务而阅读,而是培养孩子读书的乐趣——那么,家长其实应该好好考虑孩子对待图书的态度,是视为一座艰难的大山,还是视为单纯的乐趣——最糟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觉得是为你在读书!

有一次,我在三里屯的PAGEONE书店,看到一家三口进来选书。爸爸一进来就忙着打电话,妈妈则一手拎着一个购物篮,一手拉着一个女孩儿,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匆匆走过。当孩子拿起了一本绘本的时候,妈妈非常不屑地说,“那都是小孩子看的,你也太不长进了”;当孩子拿起了类似《绝对小孩》的搞笑漫画时,妈妈又很气愤地说,“那能学什么知识呢!快放回去!”结果呢,妈妈取下了几本《认识身体》之类的科普图书,每本都有一公斤重,说“你就应该看看这些!”然后,爸爸过来买单走人——一共不过20分钟。

我可以想见,最后买的这几本很贵的书,这个女孩儿翻不了几回——而最可怕的,不是浪费了这几本书(这些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要考虑到孩子当时喜不喜欢看!),而是,扼杀了孩子看书的乐趣——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很多家长会说,我都是为孩子好,挑一些对孩子“有用”的书,而且,每天规定必须要看多长时间。这其实是最不好的一种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法——硬塞给孩子吃的东西,最

后都会被孩子吐出来!

家长,尤其是自己都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为孩子选书、逼迫孩子读书——那一点儿说服力都没有。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非常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享受地,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譬如,父母能够做到晚饭后不开电视、电脑,不玩游戏不打牌,听着音乐陪着孩子阅读——就已经足够了!正如那个PAGEONE的购书经历一样,家长不要以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阅读兴趣,来为孩子选书——你想啊,你现在已经成熟到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喜欢看蚂蚁,喜欢玩沙土,喜欢吃糖果了,那么,你也根本不知道孩子喜欢看什么书了。你想让孩子喜欢上你愿意给孩子看的书,怎么可能呢?

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我想,只有当家长不去嘲笑孩子所犯的傻错误,提出的傻问题、做出的傻选择的时候,才是孩子真正愿意接受你的建议的时候。

家长们,不要指着孩子命令,请蹲下你的身体,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会给你很多惊喜!

有家长说,那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呢——很简单,读他喜欢的书,不要怕孩子读书学坏——孩子的书读的越多,思想也就越成熟,事理也就越明了——读书的过程中,他会逐渐找到真正的“好书”的!

家长不要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给孩子挑选所谓的“好书”!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也是先看琼瑶的《情深深雨濛濛》、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后看简威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吗?!

什么是不要教条呢?

很多人都会问我:“童书妈妈,我的孩子几岁了,应该看什么书”。

大家会发现,我很少严格按年龄去推荐绘本,而是按“哲学”、“安全”、“屎尿屁”、“家庭关系”等主题式的推荐。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读书是不分年龄的,不分形式的。关键,是读书时的需求是否够强烈,情感是否特别渴望。

简单地说吧,一个人特别想吃辣的时候,你给他吃清淡说,说这很健康;一个人特别想吃一碗素面的时候,你给他吃丰盛的海鲜,说这很高档„„你想,吃的人能开心吗,能享受吗?

之所以按主题推荐,就是想让爸爸妈妈们,要用心观察孩子的读书需求。如果孩子这一段经常问你“人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天堂”、“人都会死吗”„„无论这个孩子几岁,你都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哲学绘本。(回复 哲学 可看《给孩子看什么哲学绘本》)如果孩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不太好,总是闹别扭,那么,你就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关于家庭关系的绘本。当然,科普的、动物的、传记的,都是如此。(回复 家庭 可看《让家庭充满爱的绘本》,回复传记 可看《传记绘本》,回复 动物可看《动物权利绘本》)

甚至,我经常跟很多家长说,那些绘本,大人也都可以好好看看,譬如《爱心树》、《花婆婆》、《活了一百次的猫》„„深刻性、启发性不输给一本名著!

同时,家长要知道,这个阶段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在孩子爱上阅读这种形,从阅读中享受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阅读、思考、专注力的习惯。

既然如此,家长就不要“强迫”孩子读,而是引导孩子对书产生兴趣,对思考产生兴趣,能够在某段时间内专注地做某件事情。

什么是不要着急呢?

就是孩子只要在看书,他以什么方式看都是对的:他喜欢一本书读一万遍也可以,那叫精读;他喜欢一天要读20本书也可以,那叫泛读;他一会儿重复很多遍,又一会儿草草读过去,也可以,那叫精读跟泛读相结合;甚至他如痴如醉读了几天,又几天一点都不碰书也可以,那也是他的自由。

千万不要着急:孩子不是一辆日本公交车和德国火车,学习是没有时刻表的,他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有自己运行的自由。

有一天,丸子奶奶高兴地告诉我:咱们丸子不是文盲了!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么说?奶奶神秘而激动地说:我刚刚拿识字卡片考了丸子,她认识1000多个字了!„„她怎么认识的呢?你不是不准我教她认字吗,那她是从哪里学来的呢?那么,那些剩下的字小丸子同学是怎么认识的呢?我说,她有时候来问过我,但问的字加起来也就100来字吧,她来问得很少。

小丸子同学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的字,每天认识多少,每周认识多少,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嫌弃图画书,喜欢字多的书,甚至全是字的书,我们全然不知道!

我们没有使用过一张认字卡片,没有教过一个拼音,甚至,没有给她要看的书单。我们所给的,无非就是一个阅读的环境,她左拿一本,右拿一本,随着自己的兴趣看。有时候,是我觉得品质不太高的一些用来批评的样书,也被她找来看了,我想了想,也没有阻止——我相信她的鉴别力和思考能力。

很多家长恨不得拿着教鞭来逼迫孩子阅读,动不动就说“你看懂了吗”“你怎么看这么慢”“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不要乱编好不好”——这哪里是亲子阅读,简直是虐子阅读!

孩子的成长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挫折的,甚至是需要错误的。而孩子只有自己体验了这个过程,才能够真正的成长、成熟。

有些家长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去上大学,那简直是剥夺了孩子生命的权利!

最后,分享《朗读手册》开篇中吉利兰《朗读妈妈》的诗句,向每一个陪伴孩子阅读的家长致敬: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也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第二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闲暇之余,阅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儿时妈妈就给我买很多书籍,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后来,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的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第一本启迪我的书就是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从一个残疾人,到一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奇才,她完成了人生最美的一次演绎,她的人生仿佛是一道彩虹、美丽着无数人的眼睛。

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2014甲午马年,愿更多人行动起来,马上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篇: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能致远是书香,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在读书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使自己的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我所在的厦门市金山小学,一所很年轻的学校,创建仅五年多。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学习型学校,在校长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坚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师们坚持广泛阅读。近些年来,校园里师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蔚然成形。

一、积极发动组织,营造读书的环境。

每个学期,读书都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由科研室具体负责。

我校校长是是个精明能干、极具管理能力的领导,他年富力强,对读书之力量很是敬畏。他自己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在教师例会上常给老师们读一些工作、人生方面的小故事,老师们觉得校长很有趣,慢慢也觉得书中很多东西对自己触动很多。他也常和老师们说读书的方法,比如对我们说:你假如没时间看书,那你就把书放在床头,睡前看10分钟。你可以给他算算一天十分钟,一星期、一月、一年。你总计可以达到多少阅读时间?建议老师先坚持一周十天试试看。读书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校长还买书给大家,为每个老师赠送《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

每个学期初,学校科研室总是为老师们推荐阅读书目,制定了读书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确定每周读书交流的老师,并和老师们交流宣传。这些年来,学校收集了许多书目,列出《厦门市金山小学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传到学校课题博客,学校Q群共享,让每个老师受益。每个学期,科研室有针对地为老师们推荐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推荐一些教育经典读物,如苏霍莫林斯基的系列教育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公民的诞生》、赞可夫的《和教师谈心》、《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同时也提出一些专题,建议老师们选择阅读。2008年阅读的专题是“名师教学方法对我的启示”“ 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各自寻找书目阅读。这样一来,老师们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同时也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老师们自觉阅读。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让老师们随时随地充电学习。我校图书馆是省级达标小学生图书馆,随时开放学校图书室,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向老师开架借书;建立办公室阅读架,学校为每个办公室订了《福建教育》等教育杂志,把图书室里老师喜爱的各类书,放到办公室,让老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充电学习。学校鼓励大家将个人书籍拿到办公室与同伴分享交换。

二、热情参与交流,体会读书的快乐

这些年来,我校老师积极投身读书活动,认真阅读,做好摘抄,写下读书笔记,坚持每个月做一次阅读摘抄,每周教师例会前都安排2-3位教师进行心得交流,无论校务多忙也不挤占教师的读书交流时间。老师们有计划有选择地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经典带来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艺术,汲取精华,化为我们教育行为,让阅读融进我们教师的生命,阅读让教师和教育的生命更精彩。几年来,老师们在例会上先后交流了几百篇读书心得,教师例会前教师相互分享彼此的读书笔记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科研室也定期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定期反馈,及时表扬读书活动中的良好现象,用鼓励来弱化读书活动中的不足行为,让榜样的力量影响每一位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学校里每位老师都读过,大多老师读过多遍。去年暑假,我校老师重新捧起这本书再阅读,写下读书感受,从中学到教育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很多老师感慨地写道,“每天要不间断读书,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吧。”“教师不间断的读书学习,不仅是成就自己,更是出于工作需要,是用一生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我们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跳出教材教参的狭小圈子,到广阔书海畅游。”„„

而今年老师们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大家阅读热情很高,每周都有2-3位老师在教师例会上交流。语文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从雷夫老师的阅读写作指导联系到自己班级的阅读写作实际,反思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班主任们更是从中看到一间教室的无穷容量,因为教室是一个温暖的家,首先自己要信任取代恐惧,自己是孩子们的榜样,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良好的班风就为学习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班风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安静的学习氛围没有破坏氛围的举动就是良好班风的开始,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教师真的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能以大人的意志强加或改造,是从他们的角度上让他们不是惧怕教师而是信任对方地养成好的习惯。老师们在思考着雷夫老师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学习他对教育的热爱执着。

通过读书,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受到浸润、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师德师能修养。

三、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读书质量。

学校老师围绕“六个一”来开展:一是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二是每学期精读一本必读书目,通读选读书目;三是教师每个月摘录一次读书笔记;四是每月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一篇教学反思;五是每周教师例会前老师轮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教师相互倾听相互记录;六是每学期向同伴推荐一本好书。

学校搭建了平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再现教师的收获。定期把教师学生读书的成果用物化的形式进行展览,如读书心得、阅读积累卡、教育故事、随笔等,让教师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专题讨论,老师们寻找身边的榜样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撰写自评互评材料,并在年轻教师中开展师德演讲活动。结合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共同收集撰写“身边的教育故事”,把同事间平凡感人的教育故事展示在学校门口宣传栏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在宣传栏中展示师生共读一本书心得,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读书收获。每年三月,学校开展校园读书节,提倡师生共读好书。学校红领巾小广播站每天向全校同学推荐好书。老师率先垂范精读,研读教育名著,用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榜样。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活动,坚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加大引导和指导力度。开展课前诵读故事,红读活动,革命传统故事会,组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邀请家长参加“好书伴我行”班会,师生共读一本经典同写读书心得,亲子共读一本书同写读书体会„„在和学生在一起的读书中,老师们对读书活动更进一步,不仅读教材教参,更读教育书籍,读人文读本,读儿童经典读物,在阅读中每一个老师都能够深深感受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这是狄金森脍炙人口的诗句,书籍将师生们带向明亮那方。

如今读书已逐渐成为我们学校老师的自主行为,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老师们自觉地用行动让书香充满校园,并成为学生读书、爱书,终生与书为友的引领者。

第四篇: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

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

香口乡中心小学

李晓霞

语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语文的课堂,应是激情飞扬;语文的课堂,应是朗读的天堂。目前,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了文思泉涌,缺少了挥斥方遒,缺少了逸兴思飞,取而代之的是无助的眼神,是喑哑的沉默,没有了情感的碰撞,没有了思想的火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呢?我个人觉得:要让孩子真正成为“读书郎”,朗读可以耀亮课堂。朗读是语文“读写听说”四大能力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可以看出读的功用。

要搞好语文课堂的朗读,关键在于师生的互动。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首先,我们教师要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

一篇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涌动的产物,在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心中的琴弦总能被文章拨动,学生同样如此,他们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严肃紧张的氛围压抑着他们,久而久之,他们朗读的冲动逐渐衰退。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朗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来营造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古人不是常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嘛!

其次,朗读要与文章剖析结合。

朗读是为了很好地理解文意,对文章的剖析又能够促进更好的朗读。朗读还可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读者以自己人生的际遇、心中积淀的情感和文章相溶,可以使文章意蕴更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结合文章,要先直观的演示“怎样读”,然后讲明“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就很明了。明了的基础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剖析文章。在讲《独坐敬亭山》古诗时,就要紧密联系诗词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让学生针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进行剖析。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的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的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缓慢点,表达出诗人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学生在处理这两句的朗读时,由于诗意理解不清,导致朗读不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准确的朗读了。

第三、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杨氏之子》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第四、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七律·长征》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示范朗读,用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和谐婉转,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让朗读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

第五篇:教师感悟: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价值不言而喻。可惜的是,在学校这样一个最应该充满书香气的地方,却鲜有真正爱好阅读的教师。到学校的传达室去,络绎不绝的快递不断送过来,但大多是老师们网上购置的衣服、日常用品、食品等,少的却是最应该有的书籍。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有教师辩称:我们怎么不读书?你看,我的办公桌上,课本、教参、教学设计、练习册,厚厚的一摞,读都读不完的。我只得苦笑着摇头:这样功利性的读书,能称为真正的读书吗?抛开这些工作中无法短缺的工具,我们又主动把多少时间用在了读书上?

有人说:平时工作太累了,每天与几十号、上百号并不太听话的孩子“斗智斗勇”,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哪还有精神头儿去读书?于是,业余时间全部在无聊的电视剧或者乐此不疲地“垒长城”中消耗掉了。似乎这样就能够让疲累的身心得到缓解。

人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多种多样,只要不违法,各种选择都无可厚非。但我坚持认为,读书生活是一种最惬意、最舒服、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不会让人疲劳,相反,能够让心灵得到最深层次的放松。

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专访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习近平谈到,“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年他16岁,在黄土高坡上开始了知青生涯。“爱看书”、“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这样的生活状态何其令人羡慕?

我也算得上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生活和工作的场所,通常是乱糟糟的,这种乱皆源于我的“懒惰”和随手读书的习惯。书就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书桌、茶几、床头、厕所,横躺竖卧,到处都是。有点点闲暇,读上几行,是最大的乐趣。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后,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但越是这时候,越是离不开书,如果有几天不读书,就有种莫名的空虚感。如果工作不顺利,读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烦躁的心顿时就可以安静下来。

是啊,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的精彩。无聊时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寂寞时读书,书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寂寞,并教你怎样就不再寂寞。收藏家从不寂寞,艺术家从不寂寞,求知者从不寂寞。寂寞的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人,是游手好闲的人,是虚度年华的人,是浪费生命的人。苦闷时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

北师大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读书不是学生的考试,不是一时的绩效评估,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在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种种风险、冲突,哪里是我们心灵安宁的栖息之所?也许书中会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在书中会与许多灵魂相遇,会览尽这世间曾上演的所有命运悲欢,我们从中去把握规律、规则,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能够知道伟大的人格是怎样铸就的,这样我们会更加自信、镇定、从容大度。

让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盏孤灯,一卷在手,静谧的夜晚,让沉静的心灵沐浴在书香的气息中,岂不美哉?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下载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精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五篇材料)

    让“精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春晖外国语学校争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2014年5月春晖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公办学校,它有着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政策。近年来,在......

    让孩子成为孩子故事

    一天清晨,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警局接到市民报案,说他家附近有一群孩子,经常在凌晨发出巨大噪音,影响了他的睡眠。一名叫怀特的警官到现场查看后哭笑不得。原来,“凌晨巨大......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今天4月 23日, 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有话要对全体同学们说, 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08小教张锁林这是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之后,读的第四本薛瑞萍的著......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王良675000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在“第六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使用经验交流会”上作《关于数......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写在南国书香节开幕之际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写在南国书香节开幕之际 南国书香节吸引了不少学生。 资料照片 “妈妈,书香节又到啦,我们什么时候去呀?”广州地铁2号线内,一名小女孩目不转睛地盯......

    让读书变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变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当成为我们永恒的人品追求。......

    让孩子爱上读书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来讲一讲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由于女儿才上三年级,也不是特别优秀,所以成功的经验没多少,失败的教训却已颇有一些。现在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