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写在南国书香节开幕之际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写在南国书香节开幕之际
南国书香节吸引了不少学生。资料照片
“妈妈,书香节又到啦,我们什么时候去呀?”广州地铁2号线内,一名小女孩目不转睛地盯着车厢内的南国书香节视频说道。8月15日至21日,2014年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将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莫言、方方、葛剑雄、格非、阎崇年、于丹、曹文轩、林清玄、阿来、钟南山等200多位名人、300多场次活动的书香盛宴,成为这个暑假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
历经21年深耕,南国书香节已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作为目前全国同类书展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书展之一,它彰显了岭南文化多元包容的特征,形成了辐射粤台港澳两岸四地、公益性强、影响面广等鲜明特色。南国书香节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悄然提升着广东人的整体素质。
读书,正成为广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创新的南国书香节
回顾近5年的数据,南国书香节进场人次屡创新高,今年预计将达到200多万人次。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开展的“2013年广东省全民阅读体系建设”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8.72%的受访民众认为,近年来南国书香节等活动促进了广东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广东城乡居民综合阅读率为91.1%,高出全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南国书香节传承公益办展的特点,所有读者免收门票、300多场名家讲座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让群众充分共享书香盛宴。考虑到暑期少儿读者占了较大比重,今年的书香节还专门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少儿馆,展区总面积5000平方米。
南国书香节不仅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地方,而且是内外文化交流、华人文化圈、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今年书香节继续保留台湾馆、香港馆、国际馆,恰逢中马建交40周年,组委会又打造了马来西亚馆,引入东南亚华文出版精品和马来特色文化。
从卖文化到培育文化
“过去,南国书香节是单一的图书活动,以出版商参与为主,侧重追求图书销售。而现在,更加突出打造文化氛围,培育读者。”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肖开林认为,图书销售的方式必须转型,只有引导群众,让读书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出版行业的正确出路。据悉,今年适逢广东省新华书店成立65周年,书香节期间将举办千万图书捐赠活动,向全社会中小学生捐赠超过千万元的图书。
南国书香节创办于1993年,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南国书香节的图书销售量连续21年保持上涨,得益于其不断向文化综合体转变,通过不断完善国际文学周、名家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让写书的人、出书的人、卖书的人、读书的人和评书的人实现互动,让读者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广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创立分级阅读、分众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快乐阅读等网络,大力提倡深阅读,建起广东省捐赠换书中心、广东南方阅读研究院、南方书城网等阅读平台,培养群众崇尚知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读者为本,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媒体推动。”南国书香节组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朱仲南说,与过去“财政全包”的经营模式相比,如今,南国书香节的运作机制更为完善,拥有更强的领导力、思想力、生命力、影响力、辐射力。20多年来,依托广东的地理优势,南国书香节突破区域性局限,实现“向下伸展”和“向外延伸”,不断向佛山、东莞、阳江等分会场发展,书香氛围辐射全省。
被书香改变的城市气质
南国书香节组委会随机进行的现场调查显示,读者对书香节的满意度达85%以上,70%左右的读者都是第二次参观书展,“全、新、雅、惠”成为书香节的最突出印象,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书香节新品众多、环境幽雅、便宜实惠。
学者钱文忠在参加去年南国书香节后不禁感叹:“一来到南国书香节看到人气这么旺,就觉得传统出版依然有生命力,大有希望。” 颇有感触的还有著名作家余秋雨。在2013年南国书香节期间,由于遇上恶劣天气,他乘坐的飞机晚点5小时,但羊城读者依然耐心等待,排队井然有序。“你们太热情了,我要站着看见你们!”余秋雨坚持站着讲完整场讲座。他说:“如果在一个地方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高贵的可能。”
“广州和佛山这边的书香味很浓!”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为书香节和文学周题词:“书香迷人,以文会友。”
已经连续5年参加岭南书香节的广州市民贾先生告诉记者,他不但自己参加书香节,还带着小孩一起来,“小孩在看书的氛围中成长,才能培养看书的兴趣。”
南国书香节不断引领阅读走进人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广东人的文化气质。
第二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闲暇之余,阅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儿时妈妈就给我买很多书籍,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后来,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的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第一本启迪我的书就是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从一个残疾人,到一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奇才,她完成了人生最美的一次演绎,她的人生仿佛是一道彩虹、美丽着无数人的眼睛。
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2014甲午马年,愿更多人行动起来,马上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篇: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能致远是书香,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在读书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使自己的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我所在的厦门市金山小学,一所很年轻的学校,创建仅五年多。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学习型学校,在校长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坚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师们坚持广泛阅读。近些年来,校园里师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蔚然成形。
一、积极发动组织,营造读书的环境。
每个学期,读书都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教师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由科研室具体负责。
我校校长是是个精明能干、极具管理能力的领导,他年富力强,对读书之力量很是敬畏。他自己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在教师例会上常给老师们读一些工作、人生方面的小故事,老师们觉得校长很有趣,慢慢也觉得书中很多东西对自己触动很多。他也常和老师们说读书的方法,比如对我们说:你假如没时间看书,那你就把书放在床头,睡前看10分钟。你可以给他算算一天十分钟,一星期、一月、一年。你总计可以达到多少阅读时间?建议老师先坚持一周十天试试看。读书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校长还买书给大家,为每个老师赠送《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
每个学期初,学校科研室总是为老师们推荐阅读书目,制定了读书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确定每周读书交流的老师,并和老师们交流宣传。这些年来,学校收集了许多书目,列出《厦门市金山小学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传到学校课题博客,学校Q群共享,让每个老师受益。每个学期,科研室有针对地为老师们推荐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推荐一些教育经典读物,如苏霍莫林斯基的系列教育著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公民的诞生》、赞可夫的《和教师谈心》、《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艺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同时也提出一些专题,建议老师们选择阅读。2008年阅读的专题是“名师教学方法对我的启示”“ 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各自寻找书目阅读。这样一来,老师们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同时也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老师们自觉阅读。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让老师们随时随地充电学习。我校图书馆是省级达标小学生图书馆,随时开放学校图书室,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向老师开架借书;建立办公室阅读架,学校为每个办公室订了《福建教育》等教育杂志,把图书室里老师喜爱的各类书,放到办公室,让老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充电学习。学校鼓励大家将个人书籍拿到办公室与同伴分享交换。
二、热情参与交流,体会读书的快乐
这些年来,我校老师积极投身读书活动,认真阅读,做好摘抄,写下读书笔记,坚持每个月做一次阅读摘抄,每周教师例会前都安排2-3位教师进行心得交流,无论校务多忙也不挤占教师的读书交流时间。老师们有计划有选择地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经典带来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艺术,汲取精华,化为我们教育行为,让阅读融进我们教师的生命,阅读让教师和教育的生命更精彩。几年来,老师们在例会上先后交流了几百篇读书心得,教师例会前教师相互分享彼此的读书笔记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科研室也定期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定期反馈,及时表扬读书活动中的良好现象,用鼓励来弱化读书活动中的不足行为,让榜样的力量影响每一位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学校里每位老师都读过,大多老师读过多遍。去年暑假,我校老师重新捧起这本书再阅读,写下读书感受,从中学到教育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很多老师感慨地写道,“每天要不间断读书,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吧。”“教师不间断的读书学习,不仅是成就自己,更是出于工作需要,是用一生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我们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跳出教材教参的狭小圈子,到广阔书海畅游。”„„
而今年老师们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大家阅读热情很高,每周都有2-3位老师在教师例会上交流。语文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从雷夫老师的阅读写作指导联系到自己班级的阅读写作实际,反思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班主任们更是从中看到一间教室的无穷容量,因为教室是一个温暖的家,首先自己要信任取代恐惧,自己是孩子们的榜样,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良好的班风就为学习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班风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安静的学习氛围没有破坏氛围的举动就是良好班风的开始,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教师真的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能以大人的意志强加或改造,是从他们的角度上让他们不是惧怕教师而是信任对方地养成好的习惯。老师们在思考着雷夫老师给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学习他对教育的热爱执着。
通过读书,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受到浸润、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师德师能修养。
三、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读书质量。
学校老师围绕“六个一”来开展:一是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二是每学期精读一本必读书目,通读选读书目;三是教师每个月摘录一次读书笔记;四是每月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一篇教学反思;五是每周教师例会前老师轮流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教师相互倾听相互记录;六是每学期向同伴推荐一本好书。
学校搭建了平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再现教师的收获。定期把教师学生读书的成果用物化的形式进行展览,如读书心得、阅读积累卡、教育故事、随笔等,让教师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专题讨论,老师们寻找身边的榜样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撰写自评互评材料,并在年轻教师中开展师德演讲活动。结合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共同收集撰写“身边的教育故事”,把同事间平凡感人的教育故事展示在学校门口宣传栏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在宣传栏中展示师生共读一本书心得,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读书收获。每年三月,学校开展校园读书节,提倡师生共读好书。学校红领巾小广播站每天向全校同学推荐好书。老师率先垂范精读,研读教育名著,用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榜样。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活动,坚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加大引导和指导力度。开展课前诵读故事,红读活动,革命传统故事会,组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邀请家长参加“好书伴我行”班会,师生共读一本经典同写读书心得,亲子共读一本书同写读书体会„„在和学生在一起的读书中,老师们对读书活动更进一步,不仅读教材教参,更读教育书籍,读人文读本,读儿童经典读物,在阅读中每一个老师都能够深深感受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这是狄金森脍炙人口的诗句,书籍将师生们带向明亮那方。
如今读书已逐渐成为我们学校老师的自主行为,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老师们自觉地用行动让书香充满校园,并成为学生读书、爱书,终生与书为友的引领者。
第四篇:让“精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精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春晖外国语学校争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2014年5月
春晖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公办学校,它有着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政策。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历任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春外的教育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也逐渐确立了属于自己的环境优势、师资优势、品牌优势等。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优质的教育,对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全校上下审时度势,按照“打造上虞初中教育优质品牌”的总体目标,决定从“建设更为精致的春外校园文化”入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从而打造富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春外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工作的开展情况向领导们作简要汇报。
一、树立正确理念,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教育的理念、文化的氛围,它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措施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校园文化所表现的是不同的办学特色。因此,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实际上是精心提炼办学思想,精心构建和谐校园,精心管理美丽校园,精心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工作。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也就是建设一流的学校,形成一流的教育资源。
基于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我们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彰显春外教育和谐之美和春外教育特色与魅力,推动春外教育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我们的建设原则是:“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我们的建设思路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我们的建设愿景是:深入挖掘“百年春晖”的文化底蕴,通过打造富有春外特点的校园文化,使校园呈现出优质物质文化和高尚精神文化相得益彰的局面。
二、着眼“三大版块”,打牢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三个版块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学校结合省标准化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建设等契机,从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挤出专项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在统筹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改善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档次整体提升,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内师生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实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从“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办学理念独特新颖、管理模式民主规范”切入,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代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广大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和敬业乐业意识,以制度管理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我们从“倡导特色,丰富载体,活动引领,课程渗透”切入,根据本校实际提炼办学理念,寻求精神载体,广泛开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凝聚学校力量的活动,形成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从精神逐步转化为校园师生的行为,并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三、着力“四个用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制高点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充满文化味的,都该拥有相当内涵的。怎样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培育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攀登全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为此,我们精心谋划,努力实践。
(一)用心思考,找准结合基点
由于存在地域、历史、办学条件、教育对象等差异,每所学校必须选择适宜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重点,并有针对地突出地域、校际特色,培育独具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引领师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
春外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厚、高位的基础。一直来,学校充分挖掘百年春晖的人文资源,依托白马湖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传承白马文化、营造环境文化、打造礼仪文化”入手,切实打好三张文化牌。
(二)用心构建,搭建文化平台
校园要有文化味,要引领学生、教师积极健康向上,必然少不了相应的环境建设,少不了必要的文化设施及配套装置,而这些正是校园文化、学校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学校在搭建这样的平台、建造这样的载体时,必须有统筹的安排和综合的考虑,使校园一草一木,一树一石,一墙一画,都有声、有色、有形、有气。
春外紧紧依托春晖文化这一平台,通过外显和内隐两种途径,努力搭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文化平台,凸现“恬静雅致、润物无声”的文化教育魅力。学校秉承春晖“与时俱进”的校训,“教学相长,德才并美”的校风,“读书、做人”的学风,“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的教风,并沿用《游子吟》作为学校校歌。在楼名命名上,也与春晖一脉相承,如“时旸楼”、“景行楼”、“行之楼”、“新月楼”、“听松园”等。学校还与春晖共享“山边一楼”、“平屋”、“小杨柳屋”“晚晴山房”等人文胜景。校报《白马湖》,校本读本《水墨春外》、《平屋》、《湖畔日记》、《阅读春外》、《礼行春外》等也均与春晖的环境或有关文化。此外,学校完善了校内校园文化可视系统,设置了平面图、指示牌、警示语等。开辟了走廊文化、绿化展览角、文化展角等。
(三)用心践行,培育文化氛围
文化的传承和培育更多的属于精神层面,这就需要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并让这种文化影响到校内的每一个人。为更好地塑造“科学人文相融,人格学力俱佳”的春外学子形象,学校从校园环境美化、教室寝室美化、学生行为美化等各方面付诸实施。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凝练,“教师儒雅,学生文雅,校园优雅”已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1.精细的管理文化。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多次就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制订和完善了《春晖外国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班级量化管理及考核细则》、《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班级评选方案》、《文明处室评选方案》、《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学生公寓住宿规定》、《学生公寓内务管理规定》、《文明寝室评比办法》等多项制度,并坚持把管理与服务、民主、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人职责明确,处处权责分明,事事有章可循,为促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2.精致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吸引、熏陶,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有以下亮点:每个班级都有一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班级文化牌;每个班级都有结合本班实际的学生公约或相应的规章制度;每个班级均有展示学生个性或优点的栏目;每个班级都能积极推行班级日记;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或班级小花园。有的班级还充分展现了班级的个性,有班名、有班级口号、有努力目标、有书画美化等。班级文化的营造,使得同学们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从而形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孩子们在集体中全面健康成长。去年毕业的初三(8)班,为营造班级文化,从进入初中第一天开始,就花大力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形成他们独特的班级精神。三年下来,同学们每天记载《班级日记》,共计积累12余万字,毕业时结集成《致我们永恒的年少》一书,成为每一位同学最宝贵的青春记忆。中考全班54位同学全部考上普高学校,上春晖中学分数线33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带来的成果。现初一(6)班自发开辟班级小花园,用“与小绿植一起成长”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自强意识、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生活乐趣,培养学生细心呵护、坚持不懈的习惯。现初一(1)班还建起了班级博客,印制了班报。
3.精美的公寓文化。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细胞。良好的寝室文化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条件。学校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立足“整洁、文明、健康、和谐”四大重点。近年来,在德育线老师及生活指导老师的精心规划下,学校寝室文化氛围大为改观。
走进生活区,便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除了学校统一布置的室牌、考核评比表、就寝制度等,有的宿舍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的宿舍展示了自己的好习惯、有的宿舍展示了自己的爱好,各有千秋。有的寝室还专门写了寝室日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通过寝室文化的改善,初步达到了影响学生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4.浓厚的书香氛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建设书香校园,让书籍伴随学生成长,是培养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最有效也最便捷的途径。
春外大力倡导阅读经典,扩大阅读量。学校开设了《悦读春外》校本课程;各班都设有图书角,同学们相互交换书籍;学校还把校图书馆的部分书柜、藏书移到了班级教室里,同学们可以随时阅读和借回家,班级之间定期交换;读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人文类学生社团活动,平屋文学社社刊《平屋文学》
及校报《白马湖》定期刊出。通过经典阅读,一大批学生习作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一大批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学校书香氛围浓郁。
5.缤纷的文化艺术节。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先进文化的导向,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文化体育艺术素养。
学校每年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校园文化艺术(科普)节。艺术节将“春澜杯”师生美文朗诵会、“景行杯”英语小品短剧大赛暨英语才艺秀、“行之杯”科普作品展示、“新月杯”迎新学生书画展、“平屋杯”写作大赛暨十佳文学之星评选、“春外好声音”歌手大赛等项目列为固定项目。同时,为使学生的个性才华得以张扬,生命活力得以展现。学校设立“雀之舞舞蹈队”、“新晖器乐社”、“白马湖水上运动队”等个性化社团,定期开展书画展览,积极开展校内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基地优势,推动学校体艺“2+1”项目广泛深入地发展。至今,学校编印《水墨春外》艺术作品集2本。在2011、2013年上虞市中学生文艺会演中,我校选送的器乐、舞蹈节目获得4个一等奖。
(四)用心提炼,凸显文化特色
独有的校园文化,需要学校所有人精心培育养成,需要长时间的传承积淀,需要不断地提炼升华,只有善于总结,善于结合,善于融会,善于创新进步,也善于坚守,才能最终形成并结出硕果。春外在将校园文化传递、影响和熏陶学生的过程中,提炼出“礼仪文化”的特色文化,将礼仪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一个有效抓手,进一步彰显和推动了学校独特而大气的人文精神。
春晖外国语学校受泽于人文胜地春晖中学。办学伊始,春外便将春晖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承作为历史使命,秉承春晖首任校长经亨颐先生百年前提出的“与时俱进”校训,以传承经先生“纯正的人格教育”为己任,已走过10多个年头。去年,学校开辟了《礼行春外》的德育校本课程,并被评为省百门精品德育课程。《礼行春外》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行为更优雅,精神更高尚”,以此奠定现代学生的人格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不是教出来的,是在环境、文化的熏陶下逐步积累并在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学校围绕“礼行春外,心满春晖”主题,通过多种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将礼仪读本纳入班级活动课程;利用主题班会、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三月和十月份的文明礼仪新风月主题活动、十佳礼仪之星评选、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故事演讲会等多种载体渲染文明礼仪之风,并和文明班级、达标班级评比、最美春外学子、最美寝室、最美教室展示评比等活动结合起来;团支部在团员中组织志愿服务队;学生会组织评选春外十个文明礼仪好习惯等,使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双管齐下,礼仪知识和礼仪实践齐头并进,让学生沐浴在礼仪的文化氛围中,以行为举止优雅、学识涵养丰富、精神富足高贵为追求。目前,校园内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老师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被普遍使用,体现出春外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修养。
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位领导能给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吸取到更多更好的经验,从而推进我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和更快发展。
谢谢!
第五篇:让读书变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变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当成为我们永恒的人品追求。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读书,且不提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就连乡村僻壤也追求耕读传家。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指读圣贤书,为的不光是谋出身,更多的是学点“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读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通过阅读文学、诗词、艺术等,来提升我们的审美,来加深我们的气度涵养等。
如今的很多不再喜欢读书,不是当下的人变得没有文化了,是这个时代太多的需要技术,不需要“形而上”的文化,形而上被丑化为“形而上学”,是坏东西了。人们都在忙“形而下”的实际,忙着考职称、考竞聘、考托福,忙着发明创造搞专利,忙着房子车子。就是忙着文化的人也不在意文化的本身,而在意文化衍生出来的产业,不能形成产业的文化谁要它?
中国人曾经是有阅读习惯的。早几百年,还会有钱芸这样的女人,为了读书,嫁入拥有天一阁的宁波范家,最终因为女人不能登楼读书郁郁而终,但这几十年,中国人在经过几轮思想上的变化之后,已将与传统、伦理、习俗、心理、荣耻观有关的大多数传统有所遗忘。某些时期,读书已经成了一种笑话。
关于这点,数字更有说服力。2009年,“世界读书日”前一天,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我国0至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5%,这是从2007年开始连续几年回升后的结果,这其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博士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中学生,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说小学生阅读更加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引领的话,中学生已经开始自主自觉的阅读,开始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拥有自己的阅读领域,为今后选择学校和专业,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所以,中学生有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和兴趣,有没有较强的欣赏与鉴别图书的能力,与他今后的学习品质和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此我们的学校为同学们留下阅读的空间,通过改革语文教学,增加阅读课等方式让学生有时间阅读;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挤出时间阅读。阅读经典,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会拓宽我们的智力背景,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比如以前就会认为想要画好画就要多练,但是层次并不一定高,通过实践发现不光要多练,还要更多的去接触专业以外的东西,比如通过一件古瓷器、一座经典的建筑、一场京剧表演可以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进而提高绘画的水平。
都说阅读丰富人生。我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那么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便是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读书已经成为主席的日常生活必要环节。毛主席一生与书为伴,走到哪里,把书带到哪里,会客厅、卧室里、泳池边、厕所里都有书的影子,几乎每天都要坚持读书。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老人家疾病缠身,甚至在生命进入抢救状态、弥留之际的时候,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1976年9月初,毛主席再度病危,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并加强监护。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主席仍坚持要看文件、看书。7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主席示意要看一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毛主席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了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质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病危的毛主席仍关注着他的情况。当把书找来时,他老人家略微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态。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毛主席只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50分钟。他是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直到9日毛泽东同志辞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他一生与书为伴、勤奋刻苦、学以致用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阅读是我们改善和调整心灵状态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都像是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中的一个个“陀螺”,无法停下脚步。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和烦恼!首先是幸福感与物质多少的关联度在降低。我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改善,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多么的幸福,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物欲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靠书籍去获得帮助和放松。多读书,不一定是特别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开卷有益、博览群书的阅读。
所以今天我更想说的是,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是学生的考试,不是一时的绩效评估,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所真正期望的效果,是读书能够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它给人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种种风险、冲突,哪里是我们心灵安宁的栖息之所?也许书中会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在书中会与许多灵魂相遇,会览尽这世间曾上演的所有命运悲欢,我们从中去把握规律、规则,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名字是《片面之瓷》,这是一本关于收藏的书,收藏艺术品是除了我的专业以外最感兴趣的项目,那是因为收藏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能够丰富你的历史、美学、政治、地理、化学等知识。在这些书中我了解古瓷器的白胎为什么会变黄呢,那是因为胎土提炼不纯,其中含有的铁元素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变成了泛黄的三氧化二铁,通过了解汝窑,领略了世宗对汝窑的评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在收藏的这个百科全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中民族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总之,当读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候,我想我们的灵魂首先是得到了升华,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等等的看法都会不断的提高和飞跃。希望大家能够把阅读像血液一样完全融入了生活,通过阅读知书达礼,通过阅读开启智慧,通过读书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