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享受
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享受
学生还是厌烦家庭作业?众所周知,家庭作业是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可最近我发现学生特别怕写家庭作业。每每布置作业,总能听到学生说:“老师,能不能少一点,或不要布置。”我个人觉得作业布置的很少了,为什么学生还是怕写作业?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怕写作业到自愿写作业甚至享受写作业呢?我就作业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要有挑战性。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要求的需要------成就需要。它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尽快的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作业,正确引导和培养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周长增加了10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解决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梳理圆与长方形的关系才能解开这道题。解题虽然要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二、作业要设计有层次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之处:“所有选择的作业应使学生能表现出最大限度”独立性,使他们有发展的现实可以性。各类学生对做作业的需求明显不一样。学生发展的创意要求是在作业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是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质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一些基本题):2道选择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80米,比宽长2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2)量家里的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3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上述2道选做题,也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合作完成。
三、作业设计形式多样
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兴趣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条件:“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得到发展”。作业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一些操作,还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
四、作业设计要有创造性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例如教学“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4、6、10这一串中,哪个与众不同?立即就有同学回答:“7与众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7是奇数。”有位同学有举起手说:“2与众不同,因为它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同学们对他的发言投去了钦佩的目光。也许是受那位同学的启发,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10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个两位数,其他都不是;4与众不同,它是前后两个相邻数的平均数。这样一道开放题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无所顾忌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找到了多种答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精心为学生科学、行之有效地设计作业,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作用。我们只要乐学,善学,标新立异,肯定会设计出更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作用。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愿这个礼物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
张小莉 家庭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对与检测。家庭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适量适度的数学家庭作业非常有必要。可如今小学生面对家庭作业,往往消极对待、马虎了事,甚至因为家庭作业,孩子对晚上的时间充满了无奈与厌烦。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家庭作业并喜欢家庭作业。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应设计趣味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的作业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写这一传统模式上,而应加入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调查等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设计游戏作业。我们可以把那些较枯燥乏味的计算改为‘数学口算直通车’,‘闯关夺宝’等。当然其它 类型的枯燥的题目我们也可以相应地变为有趣味的数学题。让学生不仅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还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可设计实践作业 1.设计实际操作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在家里动手做平形四边形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初步认识。
2.设计调查类作业。调查类作业内容很广,有家庭调查、社区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调查、生活调查等。学生非常喜欢调查类作业。它一方面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
3.设计解决问题类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我给孩子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家中冰箱或洗衣机的体积。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然后再计算。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可设计个性化作业。
1.设计分层作业 美国著名教育家
古柏曾说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家庭作业应有所侧重。我曾把作业分为A、B、C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作业,让学生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2.设计自编性作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做作业。
3.还可设计创造性作业。我们应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创作的天空。总之我想只要我们用心,有选择有针对的设计家庭作业,多样化的设计家庭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变传统的被动、机械、模仿式家庭作业为快乐体验式、解决问题式家庭作业。一定能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作业,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篇: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
运师附小薛银兰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所学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布置作业总是,学生抄写,教师批改,学生订正。如此单调、枯燥的作业,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倦,失去兴趣,更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细思巧设,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当成一种机械的抄写,一种负担,而是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乐学、好学,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如我教完《姥姥的剪纸》一课,我让学生亲手实践一下剪纸活动,然后写感受,进行一次小练笔;学完《负荆请罪》一课,我让学生自由找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学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我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巴金的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组织一个巴金作品交流会,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感,学生能轻松接受,圆满完成。
二、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1、生字排列型
新课标教材的识字量大,在教后要及时再现,巩固才能扎实掌握。所以在每单元结束时,我都让学生重新编写生字表。学生可以根据结
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单一结构)来编排生字表,也可根据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笔画多少来编排生字表,还可以根据部首相同来编者排生字表。学生在书写时,根据规律可以牢记生字。
2、词句联想型
让学生预习课文《师恩难忘》时,我设计了“字词联想型”的作业练习。如写出“诲”同部首的或同音的字;或以生字“诲”为词中的一个字,组出若干个词,如“教诲”“诲人不倦”等,或由田老师上课的情景,把联想到的有关词语写出来,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再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后,让学生联想到的写母亲的名言警句写出来,如“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仿句段型
我在教学时,不失时机地结合课文中某些结构或句式有一定特点的语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句造句训练,或说或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学习《莫高窟》一课,作者在介绍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时,就很有特色。文中写道:“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物法,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形式。在组织学生学习以上内容后,我让学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其他事物的不同姿态。通过训练,学生不公能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句式,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三、作业难度的层次性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这是人们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千差万别,能力各不相同,但作为教师,都应为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立足与发展的“板块”而全心服务。虽然班级授课制、群体教学模式影响着这种服务到位,但是,教师也必须创造条件服务到家。作业设计考虑难度的层次发表 一定的弹性,让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时学生的持续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1、作业量的不同
在学习生字时,我常采用课上及时反馈的方法,课上学完的生字、生词当堂听写,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在写作业时就可以少写或是不写,为他们单独出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以提高其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2、作业难易不同
学生学习了写读书笔记的三种方法:(1)摘抄好词佳句;(2)编写内容提纲;(3)写读后感悟(虽然,这三种写法,难度逐渐递增。)我将全班学生按阅读、写作能力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各用相应的写法或高一层次的写法完成一则读书笔记。由于题目难度分层,学生不公没有畏难情绪,相反,好强的心理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学生的能力水平虽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均在自己的“基点”上得到了发展与提升,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都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作业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
第三篇: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灵感凸现,高潮迭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我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
一、享受孩子的灵感。
课堂上,当老师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当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当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当置身于课堂的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点燃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上课时,刚好下着小雨,我就带领孩子们出去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雨的词汇”。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雨的词汇,如大雨、倾盆大雨、毛毛雨、暴风骤雨、细雨„„我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雨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可以用画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诗来表现,如《春夜喜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我又问:“谁能把春雨画出来?”一位学生上台画春雨,而下面的学生给予补充,很快就形成了一幅春雨图。接着,我又说:“咱们能不能根据这幅画来编一个故事?”于是大家一起编起了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高兴起来了,布谷鸟也欢快地唱起了歌。„„”我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学生模仿着:“布谷、布谷„„”,“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哎哟、哎哟,风吹来的声音--呼呼呼,细雨的声音--沙沙沙„„”还有雷、大雨以及雨水停了之后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模拟得很是相象。
“如此美丽的春雨图,这么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大家有何感受呢?”我问。孩子们可兴奋啦!有的说真想跳起来,有说想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还有„„我立即说:"那我们一起给这美好的春雨写一首诗吧。”于是,在《嘀哩嘀哩》的旋律中,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便诞生了:“天上下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天上下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我们笑哈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碰撞,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都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这样互动的课堂内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可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那样,孩子们的多彩梦才会如轻盈的蒲公英一样,乘着风
儿的翅膀遨游天地。
二、享受孩子的想象。
在人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想象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所探索的。琵琶大师刘海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搞“满堂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满足。
如《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
我接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因此,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语说:“学起于思。”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孩子们的争论,包含着直觉的情感,听到他们独特的争论,我不由得激动万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辩论,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就是用动作来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课文表演,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活创造意识,维持乐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每次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评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通过这种交流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充满灵性的感悟,有乐此不疲的探索,有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在师生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小学
王艳丽
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花钟》一课。于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精彩对话,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案例一: 出示课题:《花钟》
师:孩子们,你们看了题目一定感到很奇怪,什么是花钟呢?花钟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了课文后,等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旁白>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师:大家理解了吗?(孩子们个个豁然开朗)
于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仅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自主解决困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自主把问题解决又告诉大家,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案例二: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于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同时,这种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钟启泉先生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学反思: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
接对话、交流感情。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躁,喋喋不休。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阅读是学生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笔者深信,通过多种课堂阅读对话的精心组织与合理引导,就能多途径、多角度地发掘、创生和有效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建构出学生阅读课堂对话中属于自我生命的精彩。
第四篇:让学生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我要说,让学习语文的学生享受语文,那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学生享受语文,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中参与的乐趣;享受语文中习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受温馨。所以,从教近三十年来,我总是时时处处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
一、突现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老师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读中突现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潺潺流水,悟得到灿烂人生„„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享受的东西填满。不是吗?《桂林山水》告诉你桂林有多美,《西湖的绿》告诉你西湖有多美;《燕子》告诉你春天有多美;《第一场雪》告诉你冬天有多美;《林海》美,《草原》也美;《荷花》美,就连《丑菊》也美„„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章中显现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的乐。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可爱的草塘》,你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诵,你心中自有一些快意;目睹着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品味着老师精美的诵读,你心中自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满足。
二、搭建民主之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尊重每个学生,搭建民主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自我的平台,把我自己定位为一个他们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让同学们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课后的练习。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述不清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要是学生切身体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所谓的“差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哪怕他们有些许的进步,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收获的喜悦。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话”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我分配课文中人物的角色,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角色,另外有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关系,使各角色朗读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教材各种人物不同的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军神》时采用此法,刘伯承、沃克医生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使学生们感到书上的人物立体起来,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三、体验生活之甘甜,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
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其中的难度和教学中的个中辛酸就不言而喻了。在习作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他们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还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学生去湖边观“接天莲叶无穷碧”,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郊外去 “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登上山巅,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山河„„让学生用眼去寻找美,用心去发现美,去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去品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景,去享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惬意。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我还常常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作文的方法和感受。让成功者增强信心,让欣赏者产生兴趣,让不甘落后者奋起直追。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着终身学习
所带来的快乐。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
生命的本质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或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呢?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课外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同江市第三小学
为了确保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目标,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校加大了读书活动开展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师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师生阅读为核心,通过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领导重视
为做好假日师生读书工作,我校安校长特别召开了班子会研究布置假日读书工作,并在学期末的教师会上传达了教育局假期读书活动的通知,结合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向家长发放了学生假期读书倡议书,采取按年段重点推荐书目方式布置了学生假期读书活动。教师的读书以提升专业理论为主,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为辅。
三、具体工作
1、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
本学为了认真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由周玉杰主任主抓,图书室和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配合,下设的具体分工人员有梁有丰、朱宝良、黄丽辉及各班图书管理员。即使分工人员有变动,我校的课外读书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学校读书组成员定期组织召开
“读书讨论”工作会议,督促“读书活动”的进程,研究下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读书讨论,提高思想水平,明析思路,促进工作。
2、向各年段推荐了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推荐书目为:《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注音本为主的书目。
阅读要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重点读童话故事。
第二学段:推荐书目为:《成语故事三百篇》、《中外名人故事》、《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全集》、《寓言故事三百篇》、《叶对陶童话》、《雷锋的故事》、《格林童话选》等。
阅读要求:以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为主,读书重点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部分古典诗词和名著译本。摘录好语段,有选择地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三学段:推荐书目为:《唐诗三百首》、《世界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骑鹅旅行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童年》等。
读书要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摘录好句段、写读后感。
3、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假期阅读笔记进行了检查,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
检查学生阅读篇目、统计阅读的数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的读书班主任检查,教师学校检查,然后学校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学生中选出“读书之星”。
4、学开学初开展了“读书之星”表彰奖励活动。我校在资
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全校3至6年16个班的80多名“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颁发书籍作为奖品。
5、开展了读书测查活动。
我校于每年的开学初从学生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归纳出了每一年级的学生所读概率比较大的书,并从这些书中出了一些知识问答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阅读非常有成效,阅读兴趣也大有提高。
6、推荐了必读书目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读书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我校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一本必读书目,对于书籍学生自买或向图书馆和图书室借阅。本学期各年级必读书目有:一年级:《安徒生童话》(注音读本);二年级:《格林童话》(注音读本);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六年级:《鲁宾逊漂流记》。
7、丰富了图书角
本学期我校又规范了图书角的设立位置,图书角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图书角的位置合理、醒目,图书数量超出了上学期。有的班级还实行了图书阅读交换制。进一步缓解了图书室大量借阅的困难。
8、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展示本学期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是作为一次检验班主任落实读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1-6年级学生举行了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展。1-2年级每班精选2篇剪贴画;3-4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2篇读后感;5-6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3篇读后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读书的成果很丰富。
附开展的具体读书活动:
1、学校在三月份各年组进行了读书汇报会、课外读书测查等活动。
2、四月份进行了校级和市级“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五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朗读比赛。
4、六月份进行了丰富图书角活动。
5、七月份给学生布置了假期读书数目。
6、八月份学生读书并进行了读书摘抄。
7、九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汇总”并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8、十月份进行了国学课启动活动。
9、十一月份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课。
10、十二月份进行了读后感、读书手抄报和读书剪贴画和读书笔记展等实践展示活动。
11、一月份进行读书总结并进行评比和颁奖。
四、读书成果: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一年来,尤其是国学教室启用,特色明显,由班主任主讲的国学美文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读书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气质明显提升。图书藏书量也大幅提高,学校购进了30万元的新书,配备了专任教师上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能落实到实处。我校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在市里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五、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只有少数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能经常读课外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督促下进行,而且也是在家长想到的情况下提醒孩子看书,看的时间和什么书家长也并不作什么要求。故学生在假期中总的阅读量不多。原因就是电视、录象、电脑游
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住在农村,教师无法督处和批阅、抽查。
2、学生阅读面较窄
我辖区内的学生以农村为主,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买书也任由孩子自己挑选,这其中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册以上的很少,20册以上就更少了;但大多数家长会甘心情愿给孩子买几本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花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二是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我校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子女较多,家庭收入并非丰厚,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本地家长则暑假宁可出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或提高班。
3、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4、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调查中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的假期读书没有按计划进行,不是调查表丢了,就是一本课外书都没读,交上来一张空白的表格。
六、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学生广泛阅
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帮助选择读物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中国名人传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
2、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 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课改后的语文试卷,课外阅读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给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少儿读物,鼓励他们购买。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