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时间:2019-05-12 01: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第一篇: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彭 冰周英

如果一个人的学习是“自我需要”而不是外力的强迫,那么,他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将会提升到最佳状态,也就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此,我们可以说:“自我需要”是一个学业有成的人的第一驱动力。那么,到底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学数学成为“自我需要”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这样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产生“自我需要”的前提

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对话,而且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快感、心灵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因此,特别要:

关注心灵。“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打破常规,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诚挚的爱作为师生心灵相通的纽带。这种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理解他们的情感。比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当学生在情境中得出:11-9=?时,师:象这样的题目怎样很快算出结果呢?拿出学具我们一起来边摆边发现,看看能发现那些不同的计..

算方法?比一比,我们谁发现的方法多而且又简便。老师简短的几..

句话,既提出了问题和要求,又包含着信任与期待、深情与激励,特别是“我们”两字,象一条温情的智慧纽带,把老师和学生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我能行”的状态之 1

中,形成宽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之间没了心理距离,情感上就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振,同时学生就拥有了探索的“心理空间”。经过学生的自主积极探究,不仅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和得出多种计算“11-9”的方法,还以充分的理由说出其中比较简便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只有这种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才能从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满足,从而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充满乐观、进取的心态,进而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

恰当赏识。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渴望自我肯定与外部认同,这是一种要求自我人格和能力得到承认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小学生,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赏识。赏识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笔者认为,这种爱是学生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学生“做错了”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还要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和表现欲望,释放他们的潜能。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管学生的想象“偏离”航线有多远,要肯定他们的“独出心裁”,提倡他们的“标新立异”,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允许他们的“节外生枝”,容忍他们的“胡思乱想”,常用的语言:“你的想法非常有创意,如果„„就更好了,再试一试一定有惊奇发现”。这样的氛围,不仅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与心灵交流,学生的积极、上进的心态也由此而得到发展,自我需要意识就更为强烈。

二、体验成功——产生“自我需要”的根本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尽力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为每个学生搭建起成功的平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学习、探索、创造,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因此,特别要为学生:

满足需要,提供成功的机会。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是促进他们产生“自我需要”的根本方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善于设疑、激趣,善于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4只气球,让学生反复数这四只气球,只要

学生报出几,老师马上就说出数到第几只气球,并带领学生验证,立即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需要”的内驱力。兴趣盎然的学生们自觉开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摆放学具和主动地计算,在学生通过努力探索逐步发现规律并获得成功时,一种“我也会”“我真行”的自豪感和学习的幸福感写满了一张张小脸。随着学生的兴趣正浓时,老师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得出的一组除法算式和计算结果:9÷4=2„„1;10÷4=2„„2;11÷4=2„„3;12÷4=3;13÷4=3„„1;14÷4=3„„2„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和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随着成就感的增浓而正渐渐消退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了起来,学生观察时的认真态度,惟恐看掉一个数字一个符号。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发现了“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直到后面的多层次练习,学生还是兴致勃勃,毫无倦意。

因材施教,搭建“自我需要”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有感足,儿童的先天秉赋和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在教学活动中,又必须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获,特别是学困生。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让他们自我表现,表现自己的学习“才能”,引导他们领略到学习的愉快,欣赏自己成功的快乐。只有在学习成就中激起旺盛的求知欲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才会有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对优秀生要善于维护和保护他们原有的积极进取心态,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对学困生,要多加呵护,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也能成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势利导,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起成功的平台。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述或操作以鼓励为主、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但对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诚恳的赞许,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的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在数量和要求上各有不同,对做错了题的学生,当其改正以后再给以评价。这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才华,课堂才会

充盈着生命的活力,才会精彩分呈,老师也才会享受到教学的幸福。

与人合作,创造“自我需要”条件。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面对的几乎是独生子女,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如果在学校里因为学习成绩差或未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他们的承受能力就非常差,情绪就会很失落,甚至可能出现令人难以预料的举动。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怎样来调节学生的这种心理呢?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设置挫折教育的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互相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情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例如,学习了《认识图形》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不同的材料在3分钟内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看那些组的同学配合最好,得到图形的方法多而速度快。有些组先分工,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有的是两人配合,得出图形。这样,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人也就有成功的机会,使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生之间不仅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而且逐渐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整个过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这种积极的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形成良性循环。

三、激励评价—产生“自我需要”的动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学习心态的一种策略和手段。有效的评价,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有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努力做到:

评价内容多元化。新课程需要的评价主体和内容是多元的。就评价内容而言,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展示其自主探究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等几个评价内容,这样,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数学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方式进行活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兴趣高,效果好。在“计算课”的教学时,通过从:“计算方法多样化”、“计算方法合理性”、“计算速度”、“计算结果”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不仅对计算题在保证了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基础上,还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评价方式多样化。因为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差异,学生的思想、爱好、智力、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统一模式去衡量,或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评价时应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就等于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多元的评价方式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抓住学生都想当明星的心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自评、学生之间赏识性互评和老师鼓励性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多种明星标志--星星榜:“小话筒”(代表声音动听和表达清楚),“大问号”(代表爱提问和善质疑),“感叹号”(代表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多样),“笑脸”(代表积极参与),“五星”(代表作品或作业好)。如果一节课几种奖章都得到的个人或小组,就是本节课最闪亮的小明星。这样的评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心理满足,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赏识性的互评,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赏识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心聆听的好习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

评价语言具体化。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如果老师对学生评价的语言笼统,就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出,从而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达到教育者期待的结果。例如,对回答问题语言哆嗦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到位,表达清楚完整,如果把„„省去,再添上××就更简练了;对有错误但又孕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评价过程及时化。评价过程及时化,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切关注与尊重。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个学生回答

问题后,由于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目的,在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评价后,就坐了下来。试想当时,这位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却得不到教师的鼓励,日后,他还会这样积极吗?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不但让学生能及时认识自我,激发学习欲望,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总之,“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使学生更加自信,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①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②毕恩材·《数学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006年4月9日

第二篇:让读书成为一种需要

让读书成为一种需要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人类要发展,必然离不开知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学们如果从小不会读书,没有知识,文化底蕴不足,长大以后就很难立足于这个时代。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次,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读书对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意义,书籍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过去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因为有了进步书籍的引导才走上革命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世界名著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之中。再次,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其实是一种享受。古人读书讲究环境的清静,在闲情逸致中以求养心益德,有超凡脱俗之感。现代社会丰富多采,充满了烦躁与诱惑,能静下心来读点自己喜欢的书,养养心,益益德,不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读书也是一种休息,一种解脱,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总之,书是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是经验的总汇,挤时间读书,多读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天长地久,为学校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的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作为教师更应善于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下面谈谈我的读书目标:

1、知识提高: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

2、能力提高:本学期内至少要写一篇读书感悟的文章。

3、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有了目标,就要有行动,本人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实现自己的读书目标: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2、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特别是记录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坚持每天看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最后将本人这个学期的读书书名列于以下:

1、《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2、《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现在读书是本人的一种需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书能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

第三篇:让数学教学成为

让数学教学成为“授之于渔”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学会“渔”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耐心、细心、爱心地做好“授之于渔”这项工作,使学生用更多的数学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四篇: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第五篇: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享受

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享受

学生还是厌烦家庭作业?众所周知,家庭作业是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可最近我发现学生特别怕写家庭作业。每每布置作业,总能听到学生说:“老师,能不能少一点,或不要布置。”我个人觉得作业布置的很少了,为什么学生还是怕写作业?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怕写作业到自愿写作业甚至享受写作业呢?我就作业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要有挑战性。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要求的需要------成就需要。它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尽快的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作业,正确引导和培养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周长增加了10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解决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梳理圆与长方形的关系才能解开这道题。解题虽然要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二、作业要设计有层次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之处:“所有选择的作业应使学生能表现出最大限度”独立性,使他们有发展的现实可以性。各类学生对做作业的需求明显不一样。学生发展的创意要求是在作业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是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质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一些基本题):2道选择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80米,比宽长2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2)量家里的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3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上述2道选做题,也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合作完成。

三、作业设计形式多样

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兴趣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条件:“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得到发展”。作业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一些操作,还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

四、作业设计要有创造性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例如教学“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4、6、10这一串中,哪个与众不同?立即就有同学回答:“7与众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7是奇数。”有位同学有举起手说:“2与众不同,因为它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同学们对他的发言投去了钦佩的目光。也许是受那位同学的启发,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10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个两位数,其他都不是;4与众不同,它是前后两个相邻数的平均数。这样一道开放题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无所顾忌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找到了多种答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精心为学生科学、行之有效地设计作业,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作用。我们只要乐学,善学,标新立异,肯定会设计出更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作用。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愿这个礼物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

张小莉 家庭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对与检测。家庭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适量适度的数学家庭作业非常有必要。可如今小学生面对家庭作业,往往消极对待、马虎了事,甚至因为家庭作业,孩子对晚上的时间充满了无奈与厌烦。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家庭作业并喜欢家庭作业。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应设计趣味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的作业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写这一传统模式上,而应加入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调查等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设计游戏作业。我们可以把那些较枯燥乏味的计算改为‘数学口算直通车’,‘闯关夺宝’等。当然其它 类型的枯燥的题目我们也可以相应地变为有趣味的数学题。让学生不仅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还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可设计实践作业 1.设计实际操作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在家里动手做平形四边形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初步认识。

2.设计调查类作业。调查类作业内容很广,有家庭调查、社区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调查、生活调查等。学生非常喜欢调查类作业。它一方面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

3.设计解决问题类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我给孩子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家中冰箱或洗衣机的体积。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然后再计算。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可设计个性化作业。

1.设计分层作业 美国著名教育家

古柏曾说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家庭作业应有所侧重。我曾把作业分为A、B、C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作业,让学生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2.设计自编性作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做作业。

3.还可设计创造性作业。我们应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创作的天空。总之我想只要我们用心,有选择有针对的设计家庭作业,多样化的设计家庭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变传统的被动、机械、模仿式家庭作业为快乐体验式、解决问题式家庭作业。一定能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作业,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下载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让学数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让数学好玩

    怎样让数学好玩 92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说:“数学好玩”。这话让很多同仁费解,其实数学并不是如同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要么是枯燥的;要么......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5篇范文)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课堂上,总是看见几个学生举手,读书和回答问题,另外一些学生甚至明知道答案,或不举手,或不敢举手,怕说错等原因,整堂课都在沉默。总是看见几个“活跃......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

    “如何让自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演讲稿[范文]

    如何让自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讲讲《如何让自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师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我问大家这个问题,相信......

    让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自我评价 陆夕勇 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尤其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评价;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播。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好了,学生的积极性、主......

    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

    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一名出色的老师应该不仅仅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的思想品德,树立他们的理想、志趣、情感、意志等。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让学生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主人(大全五篇)

    让学生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主人 ———关于参加海峡两岸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高级研讨会的心得 3月26日—27日,我在成都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学会举办的海峡两岸小学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