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时间:2019-05-15 13: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第一篇: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固兰小学吕瑞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

一、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

幽默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一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穿插一个个小故事,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把一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编成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教生字“疑”,我从讲故事入手:有一天,一位猎人去打猎,发现两只凶恶的狼,他想用什么武器来对付呢?用“匕”(匕首),用“矢”(箭),还是用“刀”?都不行,因为打死一只狼,会招来一群狼,最后决定“走”。板书:疑,再让学生看看“疑”的组成结构,是匕首、箭、刀和走的组成,从故事中对这个字记忆犹新。这种幽默故事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的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某些游戏中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把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适当进行一些游戏。如找朋友、送信、送动物回家、小猫钓鱼、帮花苗开花等。每一次游戏中,我都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评语和“智慧星”、“进步星”评比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上课的信心,从而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还是绝对的权威者,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熄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将自己置身于“导演”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扮演角色”。无形中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会自然地提高。还有课后与同学们倾心交流,也会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更加接近你;才会积极参与你的课堂教学;才会自主提高学习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配合你一起解决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总之,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寻水源,自找水喝的能力,关键是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第二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训练要体现主体化意

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书的效益。过去,繁琐分析耽误了语文教学;现在则是繁琐的一问一答式的热闹的“满堂

问”。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是避免上述情况的好办法。怎么做? 这里,我有四点实践的体会。

一、挖掘真正的读书的兴趣,把它真正应用于朗读训练。

“始终庆祝每一个成功──就像任何取得成就的运动员那样。”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那些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培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这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锻炼,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时间,舞台。班里有个小女孩,成绩很好,表现很好,就是不愿意朗读,跟她谈原因在于她心里害怕。于是,在课堂外,提前让她练,课堂上有意识地请她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三五回一练,又一个“赛杨琪”(班里有个小女孩,书读得很出色,叫杨琪)。对于差生,更是如此,让他们读,不求太高,只要能读得顺口,读得流利,就得到好评价。这么一来,哪个孩子不爱读书呢。有人说,学习的老师是兴趣,其实兴趣的源头是成功。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听过一节课,《请你不要告诉她》,这是一首小诗,那位老师在指导读第6-10句很有办法。她让一个孩子上台来表演,悄悄地把一束鲜花插在老师的花瓶里,孩子的表演很成功,朗读更出色:“小红花,小红花,请你不要告诉她。”老师没讲一句怎么读的话,孩子们却个个读得像回事儿了。这是情境在起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可以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四、朗读的要求要提高,方式要变化,让它处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前面。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怎么办?这就要求教者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了再提高一点。从二年级转到三年级,能自己读顺了,再提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再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这也是新大纲里十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朗读训练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它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当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充满了期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朗读训练也是如此。

所以,语文朗读训练不仅要营造民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还要有具体的操作手段才行,定位一个恰当的目标,创设一个展示的情境,给予成功的评价,产生成功的体验,朗读训练就会更有效率,学生就爱读书,想读书,肯读书,读好书,语文就会产生吸引力,就好教易学。

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从一年级级,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并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感到不满。我认为,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读完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者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上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学生把创造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 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小朋友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水雾。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能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榕树美的段落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把描写鸟儿在榕树四周活动的段落读得眉飞色舞。这一读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减少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过程中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已无多大意义。如教学《瀑布》一文。朗读句子“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陈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如果按照朗读技巧,教学生“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轻读。教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要轻读。只是机械地读,读出来并没有感情。这时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瀑布的美,自己去找感觉,自己读出对瀑布的喜爱之情,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是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先由学生读课题质疑:“在海滩上发生了什么事?”再让学生带疑入读,通过读,了解课文大意。在品析课文时,把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碰上部分学生不理解,便启发学生边读边联系课文进行想象,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培养语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如教“画家惊讶地看看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一句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朗读技巧,结果每位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各有特色。并理解“画家为什么惊讶?为什么眼圈红了?”。在一节课的教学里,我引导学生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句句顺口,领其义,悟其理,四、借助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朗读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若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海底美景所吸引。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海底的美。那么,在读起句子时很容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因此,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求知。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智之旅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智之旅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她生命之所在便是情感。笔者认为,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既需要有真挚的情,也需要有灵动的智。课堂上,有了情与智的参与,必能为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便可以恣意地驰骋于这片绚丽多彩的天空。

[关 键 词] 情感 智慧 恣意驰骋

[正 文]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故而我觉得,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是语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而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情感就不算是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而如果没有智慧则培养不出能够创新的学生。所以,我们的课堂需要有情有智的教师。我们从事的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是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的教学。正如语文教育家周一贯先生所说:‚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那么,教师的情与智究竟该如何渗透语文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吧!

一、发挥教师的情感功能——以情传情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把自己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堂之上,并传导给学生。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渲染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

教师情感运用得巧妙,就会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点燃许许多多的火堆,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最终让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享受。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感人,重要的就在于它成功地反映或表现了生活中的具体形象,集中、典型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负荷‛着‚生动的感情力量‛。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地发挥自身的情感功能,竭力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焰。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当播放完部队出发的录像后,我便激情地导入:‚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为了争取时间,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齐说:大江保 卫战)(教师及时板书)。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搏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而此时,再看看学生,个个神情严肃,呼吸急促,好像也成了抗洪队伍中的一员。就这样,我把自己对文章产生的情感传达给孩子,让学生真切地走近文本,为学生理解文本语言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为他们领略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做好铺垫,最终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二、探索文本的情感底蕴——用情激情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结合话题认真地阅读,反复地揣摩,仔细地推敲,积极地品评,走进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触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景和情感。在静思默想、切己体察的基础上学会沉潜到课文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语言蕴含着的情感,那么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备课时,我首先用心地读了此文,几遍读完,我发现从未到过海边的我却与海是那么地近,我似乎听到了海的心跳。那壮观、秀丽的意境,那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画面如现眼前,伸手可 触。怎样才能把文本蕴涵的情感传输给学生呢?于是,针对四季的不同特点,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去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大家还记得海伦〃凯勒吗?她用她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今天,让我们借助作者的笔来用‘心’感受一下烟台的海对我们深情地呼唤,看一看烟台的海给我们带来的激情的震撼,好吗?‛(生齐答:好)‚大家的回答声让我觉得海水就在我的血脉中奔流。那我们现在就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章,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动情。‛通过这么一激发,学生激情洋溢,纷纷投入朗读的热潮中……读毕,我问:‚你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我喜欢冬季烟台的海,我觉得她很壮观;我喜欢夏季烟台的海,我觉得她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我也喜欢夏季的……‛学生们畅所欲言,游弋于优美的文字当中,显而易见,他们已经透过文本的语言入情入境了。

就这样,我以‚文本之情‛为纽带,去唤起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言语的意识。让文本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在课上形成了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的情感场。

三、诱发学生的情智共生——恣意驰骋

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以设想,我们的教育过程如果失去了情感与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令人生畏。儿童时期是情感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培育;用明辩善思的智慧去激活、去点化。由此看来,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情与智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是一个让情感与智慧伴随着创造的,如春草一般恣意生长的‚牧场‛。要想驰骋于这片辽阔的‚牧场‛,既需要教师的情,也需要教师的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而学生的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这就要靠我们教师来传导,来激发,来引领。就这样,在每一次情感之旅中,学生的情感开始丰厚了。课堂上,有了情感的积淀,学生们必能大胆质疑,思维活跃,小脑袋里就经常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荒谬可笑、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了就是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就会不时激荡起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让思维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

近十年的教学,一路走来,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学呼唤充满活力、充满情智的课堂。课堂上有了情与智的参与,学生的思绪便可恣意驰骋,收获学习语文的乐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置身于母语的土壤中,在宁静、祥和的情感世界里进行一场漫长的情智之旅吧!(2008.8.30)5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1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淅川县仓房镇镇小

刘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生本互动——主动探索,成为主流。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摘要: 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有着美感的学习。大胆地变纯粹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这样现状,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重美感教育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的学生,使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下面,本人将阐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感觉、融合了思想教育等几种美育教学方法,以及美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

我们的教育和时代一起进入了21世纪,许多教学方面面临的挑战都在需要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中教育手段和方法都在转型。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一直都在努力探寻新的阶段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观念。因为语文教学在各种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知识几乎涉及到了其他任何学科,也就是使语文教学要与我们的时代一起前进,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勇于革新,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构架、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切实的服务。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在学习中能够可以随时随地都用得到的语文学习规律的武器,也就是说,老师在场的时候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过程,做到与老师同步,在离开老师的“搀扶”之后也能够自觉地走入语文学习中去。如果我们能够教给他们一个始终都感觉得到、应用得到的学习武器,我们的学生也就成为了博学多才的才子,也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在新世界里面对汪洋大海似的知识而像往常一样手足无措了。

许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始终不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作用。因为,在现在阶段学习中,随着学生在知识范围的不断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素质上的提高,更要求在学习视野方面不断拓宽。但是很多老师不太愿意把许多课外

知识(看似与语文考试无关的内容)教给学生,有的时候是不太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因为,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是中考考试的应对策略,学生面对的现实是要“学以致考”。这样一来的话,就势必造成了老师在上面“有目的”地讲,学生在下面无奈的听这样的局面。这种情景,不仅是老师不愿意面对的,更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如果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充分拓展知识面,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有着美感的学习。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会那么“强迫”了,学生就会在课上或课外自发的读写,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更加明确自己如何提高语文水平、如何丰富语文知识、自己看了多少书、应该怎样看书、自己写了多少文章、怎么写文章等。面对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学就更完全有必要应用良好的语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去完成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工作。大胆地变纯粹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这样现状,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重美感教育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的学生,使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下面,我将阐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几种美育教学方法,以及美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的语文学习中都能感觉到,自己就是很美的角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感觉自己是美的角色。语文教学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说,是一台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表演的戏,这场戏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至于把这些都给了学生之后学生要怎么做,那就要看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了。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很明白,要让学生能够领悟,首先就要教师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提高这台戏的质量,当好这场戏的导演。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越俎代庖,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言论代替学生思考和学生的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学生在语文你学习中,也会越学越怕,尝不到“甜头”。

1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

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和演艺之乐启发学生想象,在“想和演”中感受意境的美让学生产生内心美的触动,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更换位置,学生当主角,让他们在学习中经常能够感到美。当然,这种美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来的,而是从语文的各个篇章中精选、发掘能够激发学生情绪的字、词语、句子、文段等。以这些点作为出发点进行设疑,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时,我们可以完全有必要不把答案的目标对准中考,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回答,让他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野来看问题,不要完全否定他们的观点,不要让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小小失误就成为老师批评的借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看待语文,进入语文中来,自己就是里面的人,里面正在表演喜怒哀乐角色的人,那么,学生所学的语文就是自己表演出来的语文,他当然会感觉到:其实,语文让自己“美”了一回,我是美的,语文是美的,我在别人面前很美。当学生得到美的感染,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多更浓的兴趣,使之从被学到想学,甚至发展到求学。

二、融合了思想教育的语文充满了美感

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来讲是一种修养课。因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合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后会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外界事物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这很容易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如果我们单纯把这些内容教给他们,他们会很显然地认为枯燥乏味,当然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那么,我们可以把语文这方面知识的教学由讲解变为观摩,欣赏等直观的模式,比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观看录像等。这些教学手段不仅直观,而且教师也很轻松地把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历史、接近人物、贴近时代,免去了他们的怀疑心理,他们更能够准确地把握事实。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学生更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积极地和身边的人、事、景相互比较,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和主张,这就打破了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的观念。

在很多情况下,有些课文的教学,我们也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把角色分配给那些在性格上适合人物特征的学生,或者也可以用“招标角色”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参与,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把这样的“作业”让

学生合作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会让学生感到尴尬,相反,他们会觉得新奇而愿意去尝试。比如《雷雨》一课,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角色扮演式的教学试验。通过这种尝试,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会很深刻,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枯燥的戏剧欣赏理论,学生在“表演”中就会体会到戏剧的感觉是什么了,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稍微点拨就可以完成初中学生对戏剧的学习了。另外,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周朴园在认出侍萍的过程中,心理是怎样变化的?周朴园回忆梅小姐的一番话,是虚伪还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观点你是否有疑义?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与学生沟通。当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书本文强记知识跳转到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中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老师上课也就轻松了。

我们学习这样的课文就是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的认识、当时历史条件下特定人物的形象认知,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尝试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就在这种教学中很自然地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角色表演中,他们为了能够把角色表演好,势必要很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没有演好的话,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我?老师会不会很失望?如果丢掉这么好的表演机会是不是很可惜?相反,如果学生的表演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的话,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在语文学习上的转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很美丽的演员,语文学习是美的,语文学习就是对美的认识的学习。当学生在认知中接受这样融合了思想教育的语文学习是如此美的感受,那么他们将会对以后的语文课堂就会有了新的期待。

三、由课本延伸扩展出来的课内外知识所具有的“美”的魅力

(一)把让学生树立人格美融入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章都体现了怎样加强人格修养。我们在讲授这样课文时尤其要注意尽量不要再课堂上用命令式的语气对学生,最好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能够像那些古今中外的人物一样,不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够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人生准则,把始终保持坚定的毅力作为做事原则,学生就可以在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认真的心态刻画完美的人格,这要比在其他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的“严肃纪律”教育方式好得多了。不仅老师容易投入教学,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接受。

在语文课本里,有的文章赞颂的是中外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有的文章表现的是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并为之奋斗,仁义志士把满腔的热血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等。教师应利用好这样的教学契机,结合教材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正是立志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尽量不要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给大家讲革命故事”上来,这比在学生面前“苦穷”、“忆苦思甜”要好的多,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现遐想的空间,如:革命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等。如:《五人墓碑记》一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因为,离开了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所在,或者说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认识。对于这样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对文章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课文,而不至于去生搬硬套的去学习“艰涩”的文言文,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把文言文与其他文章“同等对待”了。

(二)把篇章中体现的祖国山河景色美融入语文课堂

学习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山河、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之类的文章,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不是马上就进入到对课文的分析、评价,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意思是什么等死板的套路,课文学完了,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也就随着下课铃声一起“烟消云散”了,我们不仅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实质的知识,也可惜了这样美丽的课文。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祖国的无限风光、感受祖国的壮观山河,与那些具有崇高审美眼光的作家们一起感受美景带来的思想上的共鸣。

在对这样的课文进行讲解时,我们应该首先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朗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很优美的文章,没有熟读是不行的,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文章是“感觉”出来的,只是老师一个人去感觉是不行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怎样去“想”出美,“想”出瑰丽多彩的景色,从而激励他们为建设美好国家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如:《登泰山记》一文,统观这篇文章,全文

只有八九百字的篇幅,却能够在这样的文章中描写出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这样的学习效果,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而成诵才能获得,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慢慢就可体会出这篇文章的妙处,从而感受到泰山的高峻、雄壮,体验到“五岳独尊”的伟大。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观和美丽。

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要求更新的同时,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改革。我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量,也要求活求变的教育手段。如果学习语文仍然在照本宣科地重复以前的教育过程,那么,学生的知识构架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他们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已经落伍了。

美育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可为,侧重美教育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美德,锻炼学生的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际上,我们上面讲的内容已经是德育的部分内容了,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德育观念,多方位充实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过程,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使之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完善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适合新阶段对人材高素质的要求。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守恒.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

下载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生态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生态园 何霄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我发言之前,想和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定稿)

    题 目: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作者姓名:王秀清 单位:东营利津街道小李小学 电话:*** 邮编:257400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小李小学王......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地方1[模版]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地方” ——浅谈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

    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行时期衡量人......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自主发展乐园论文(最终版)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自主发展的乐园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5篇范文)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下黄小学 韩兰兰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

    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舞(共5篇)

    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舞王翠仙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这在我上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感同深受。 今天上第三单元马季的相声《打电话》。首先我问孩子们都有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