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时间:2019-05-13 14: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第一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朗读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如下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朗读目标缺失;朗读对象单一;朗读缺乏情境。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朗读要分层次,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朗读要赋予学生读的权利。首先,要激发兴趣,全面参与。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其次,要提高朗读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朗读要创设情境。一是老师的情感渲染很重要。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二是需要迁移意象、触发联想。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并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特别在教现代诗歌及古诗词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明确了作品的情感,使自己比较容易走入到作品中,读起来自然情动辞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点亮我们的课堂。(吴玉飞)

第二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训练要体现主体化意

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书的效益。过去,繁琐分析耽误了语文教学;现在则是繁琐的一问一答式的热闹的“满堂

问”。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是避免上述情况的好办法。怎么做? 这里,我有四点实践的体会。

一、挖掘真正的读书的兴趣,把它真正应用于朗读训练。

“始终庆祝每一个成功──就像任何取得成就的运动员那样。”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那些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培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这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锻炼,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时间,舞台。班里有个小女孩,成绩很好,表现很好,就是不愿意朗读,跟她谈原因在于她心里害怕。于是,在课堂外,提前让她练,课堂上有意识地请她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三五回一练,又一个“赛杨琪”(班里有个小女孩,书读得很出色,叫杨琪)。对于差生,更是如此,让他们读,不求太高,只要能读得顺口,读得流利,就得到好评价。这么一来,哪个孩子不爱读书呢。有人说,学习的老师是兴趣,其实兴趣的源头是成功。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听过一节课,《请你不要告诉她》,这是一首小诗,那位老师在指导读第6-10句很有办法。她让一个孩子上台来表演,悄悄地把一束鲜花插在老师的花瓶里,孩子的表演很成功,朗读更出色:“小红花,小红花,请你不要告诉她。”老师没讲一句怎么读的话,孩子们却个个读得像回事儿了。这是情境在起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可以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四、朗读的要求要提高,方式要变化,让它处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前面。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怎么办?这就要求教者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了再提高一点。从二年级转到三年级,能自己读顺了,再提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再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这也是新大纲里十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朗读训练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它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当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充满了期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朗读训练也是如此。

所以,语文朗读训练不仅要营造民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还要有具体的操作手段才行,定位一个恰当的目标,创设一个展示的情境,给予成功的评价,产生成功的体验,朗读训练就会更有效率,学生就爱读书,想读书,肯读书,读好书,语文就会产生吸引力,就好教易学。

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从一年级级,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并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感到不满。我认为,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读完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者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上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学生把创造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 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小朋友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水雾。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能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榕树美的段落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把描写鸟儿在榕树四周活动的段落读得眉飞色舞。这一读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减少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过程中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已无多大意义。如教学《瀑布》一文。朗读句子“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陈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如果按照朗读技巧,教学生“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轻读。教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要轻读。只是机械地读,读出来并没有感情。这时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瀑布的美,自己去找感觉,自己读出对瀑布的喜爱之情,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是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先由学生读课题质疑:“在海滩上发生了什么事?”再让学生带疑入读,通过读,了解课文大意。在品析课文时,把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碰上部分学生不理解,便启发学生边读边联系课文进行想象,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培养语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如教“画家惊讶地看看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一句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朗读技巧,结果每位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各有特色。并理解“画家为什么惊讶?为什么眼圈红了?”。在一节课的教学里,我引导学生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句句顺口,领其义,悟其理,四、借助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朗读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若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海底美景所吸引。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海底的美。那么,在读起句子时很容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因此,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求知。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三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定稿)

目: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作者姓名:王秀清

位:东营利津街道小李小学 电

话:*** 邮

编:257400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小李小学

王秀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造下面的两层,“不

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三、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再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在总结课文朗读时,我配上了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诣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

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再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六、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第四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下黄小学 韩兰兰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三、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再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在总结课文朗读时,我配上了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诣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再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六、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第五篇: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陈翠玲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1.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2.领读

通过范读后,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掌握技巧,传授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传授方法时不能操之过急,起点要低,要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1.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一个“准”字",即: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发音清楚、响亮、不拖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这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学生如果一口气把课文读完,语调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就谈不上是朗读了。

2.抓住关键词语朗读

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自己做一做。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该轻轻

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你睡的很香时希望别人怎样把你叫醒?学生意识到要亲切的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在悄悄地形成,这样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美读了。

3.换位联想朗读感悟

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朗读乐趣。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丑公主》、《三个儿子》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2)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朗读

如《三个儿子》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这两个妈妈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是怎样帮助妈妈的。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助学生理解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比赛式朗读

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进行同桌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新课程的课文录音带里都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古诗,我们就可以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诗人的滋味。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下载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朗读成为主旋律

    让朗读成为主旋律注重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

    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阳泉十六中学 桂芳 摘 要: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重要的训练。中学生语言的感知......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让“错误”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1 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精彩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精彩 刘仕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

    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生态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育人的生态园 何霄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我发言之前,想和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固兰小学吕瑞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摘要: 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河池学院数学系07数应(1)班李雨倩(2007104223)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