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让“错误”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却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教师会如何处理呢? 案例1:曾经一节“减数分裂”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提问:如何区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学生非常配合,纷纷在座位上说了起来,但大多数人说的答案是“有丝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面对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答案,授课教师直接公布了自己的正确答案。
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也比较常见,很多教师认为与其花时间纠正一个个错误认识,不如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这样就能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殊不知,对于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退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案例2:在一节“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借班上课,也许是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位教师每一次提问后,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他都会说“很好”、“很有道理”、“不错”之类的话。
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公开课上会出现得比较多,教师言不由衷的鼓励充斥了整个课堂,名义上是运用赏识教育,进行激励性评价,可实际上这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具体指导的随意性表扬,学生都不以为然,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案例3:一节“呼吸作用”的常规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有氧呼吸的图解,自己总结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变化,结果连喊两个学生都回答错了。于是这位教师非常气愤,批评学生看图不仔细、上课不认真,再喊到第三个学生时,虽然这位学生总算回答对了,但听得出她的声音在微微颤抖。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似乎难以容忍,动辄呵斥学生。甚至侮辱学生,导致学生非常害怕在教师面前出错。其实,学生在出现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理解和帮助,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粗暴的批评只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可见,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教师视为无物,有些教师视为猛兽,没有变“错”为宝,加以利用。而教师之所以没有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首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 2.1“错误”是一种学习常态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仅仅反映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某个阶段的水平,并不代表其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也恰恰就是在学生出错、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呈螺旋式上升。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错误”,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所以,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学习常态。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完全没必要谈“错”色变,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应该是宽容而不纵容,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脆弱的情感,又要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更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迅速成长。
2.2“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错误”而言,一方面,这些错误直接反映出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据此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对教学预设做出及时地调整,将课堂打造成动态流动的课堂;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学生的错误不是教师上课的“绊脚石”,而是学生“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正因为如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错”,乐于说“错”。此外,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凭借其智慧和经验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呢? 3 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3.1以错引入,激发求知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特别当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时,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阶段巧设“误区”,让学生从“错误”中启航,一路探索,在与错误的不断碰撞中获取新知、增长才干。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的教学时,一开始与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如花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问题探讨:如果你不幸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些玉米,你会“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呢?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生存策略,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等到学生课堂上掌握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后,自然会豁然开朗,于是学生兴奋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体验成功的快乐。
可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知识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自己改正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直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3.2将错就错,内化知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突然冒出一个错误答案时,教师有时也可以打破常规,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根据错误答案巧妙改编题目,使错误答案变为正确答案,从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加深理解,教师给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500个”。立即就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题目并说出正确,答案,刚才答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说:“你能把这道题改编一下,让你的答案成为正确答案吗?”听说让他改编题目,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积极地思考起来,最后还想出了两种改法:一种是把题目中的“DNA”改成“mRNA”,还有一种是把“DNA”改成“DNA的模板链”。回答完毕,全班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可以利用的“错误”,将错就错,鼓励学生通过自行修改题目从而保留“错误”答案。用这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可以保护出错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错误”中内化知识。
3.3诱错纠错,攻坚克难
教师非但不能惧怕学生犯错,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引诱”学生出错。课前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提前预见,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犯错,充分暴露其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然后教师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历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故意这样问学生:“二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那么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呢?”不出所料,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暴露出学生对单倍体的来源理解得不够透彻。然后,教就引导学生从单倍体的概念中分析出单倍体的来源,并组织学生讨论二倍体、四倍体、八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各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是不确定的。
所以,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中的易错点,创设问题情景,诱使学生出错。待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改正错误,让学生在出错、纠错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4以错为媒,激发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错误”。这时候教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将“错误”资源化,使之成为探究活动的“生长点”。课堂就会因为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记得有一次,学生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材中要求将滤纸条减去两角,结果笔者发现有一桌粗心的学生忘了剪角就直接做起了实验,直到看了邻桌同学的操作,方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错误,赶紧把滤纸条从层析液中拿了出来。教师指出:“想知道为什么滤纸条要减去两角吗?”“想知道答案就自己探究吧!”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点燃,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取6张滤纸条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剪角,一组不剪,其余操作均相同,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现象差异自己分析出了滤纸条减角的原因。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非但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拦路虎”,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生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滋生点,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第二篇: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河池学院数学系07数应(1)班李雨倩(2007104223)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获得真实的学识,也让错误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每一位教师,我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有的是表现出严厉的态度,有的则耐心的和同学们一起纠正错误„„总之,不同教师的做法也是不同的,那是各有各的特色了。这也就不奇怪,有的学生会说,我不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或她)很凶,或者我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或她)很善良。而在我实习期间,我也碰到了这样的“错误”„„
一、背景和问题
这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在纪律和学习上可以是都不怎么突出的。这所学校一共有11个班级每个班大约都有65人以上,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等,这样开展教学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有这样的一个班,七年级,人数73人,虽然人口很多,在很多管理的方面有点难度,但是在我们的陈老师的管理下,这个班已经形成良好的班风,在纪律和学习上都不错,这就是我们的10(1)班,也是我实习的班级。
那是星期四的第一节数学课,要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去括号》这一节的内容,前一天的时候我已叫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都很好,这样我一直很顺利的在讲授着,到了学生互动环节,我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去板演。当时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9y-3)+2(y+1)1 而当时一位同学的做法是这样的:
解原式=×6y+2×2y
=2y+4y =6y 这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是班上的中上水平,当时我以为他只是粗心写错,没有意识到他出错的原因。而当时我的做法是直接把他解的部分擦去,然后给学生讲出并扳书出正确的答案,没有正确的意识到学生的错误是哪来的,没有充分利用好他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
二、问题讨论
当时下了课之后,指导老师指出了这一问题,说这个学生出错错得很好。那是很多学生都容易出现的问题,要着重讲,把正确的写出与这个错误的解作一个对比,如:
错解:解原式=×6y+2×2y
=2y+4y
=6y
正解:解原式=
=(6y-1)+(2y+2)=6y-1+2y+2 =8y+1 这样着重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题目中避免这样类似问题的出现。由于上课时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学生的作业上很多同学就又出现像上一位同学的错误来了。可以说这一节课是不成功的,在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之前所有的备课中也没有很深的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位学生的错题给了我很大的反思。
三、反思和分析
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无论你的学识是多么的高,你总也有出错的时候。因此,我们作为教师的,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而且我们同时应该庆幸学生的“错误”,因为学生吸取今天的错误教训后,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况且,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要求教师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做到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资源,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
这让我深深的反省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以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为出发点。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应以此为重点进行有效准备,从而达到全面的“备学生”,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再现,蕴含着宝贵的教学亮点,因此,这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第三篇: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摘 要】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最朴实的想法,其中蕴含着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乏聪明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能急于解释、下定论,而是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更应该凭借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应时制宜,积极应变,善于将学生的“错误”合理利用起来,挖掘“错误”中合理的成份,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关键词】错误 制造 引出 将错就错 善待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之际,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习错误,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学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往往原本在思维程序中早已预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忽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往往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考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却恰恰掩盖了学习本来的面目,违反了课改的初衷,也掩盖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布满自信地“固执己见”引经据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吧!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一、制造错误,争中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错误制造,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了“平衡”的支点。
案例1: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把学生四人一组做实验,要每组的桌上放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实验工具,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圆锥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有的组两种都有。小组代表在教具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实验开始后,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取沙,有的在看沙子的多少,有的在记录,还有的学生之间意见发生了分岐,正在争论„„看他们的样子,都极为投入,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忙不是最终目的,操作是形式,找到答案才是目的,任何形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实验之后各小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一组的学生说。
“我们也是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第二组的学生马上接了上来。
“不对,是四分之一,我们倒了,而且每次都看得很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第四小组的学生很肯定地说着。
“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到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第三小组的学生有点迷惑不解了。
“是三分之一” “是四分之一”„„
教室里沸腾了,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结果,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教师故意装着不解地说:“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
教师从教具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举起来说:“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教室里的声音又大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
“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有个学生看了出来。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学生调换教具,再试,果然都是三次了。
教师马上问道:“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条件是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选用了一个大的圆柱容器。“噢,我明白了,圆柱与圆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学生真的明白了,欢快地叫了起来,教室里布满了欢笑声。
对于“等底等高”,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教师没有回避或遮掩,而是故意暴露错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学生学得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从正确对待实验中的一些“错误”开始的。有时候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错误,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走一点弯路,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分析出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体验才会更真。
二、引出错误,争中反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变错为宝,使课堂变得更加出色。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课堂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他从非凡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教师预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
生3:老师,我不同意刚才生2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他的一番反驳,让教师犯难了。谁能简单地说她的发现是错的吗?怎样让大家都理解这多在哪里呢?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画一条对角线,引起错误的“发现”进行反驳,这个错误本身富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教师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去反驳,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三、将错就错,争中明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大可不必视学生的“错”为洪水猛兽,只要错的合理,错得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
案例3: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去括号》 这一节的内容,前一天的时候我已叫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都很好,这样我一直很顺利的在讲授着,到了学生互动环节,我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去板演。当时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9y-3)-2(y+1)+ 1,而当时一位同学的做法是这样的: 解原式= 9y-3-2×2y+2+1 =9y+4y =13y,这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是班上的中上水平,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解并扳书出正确的答案,解原式=9y-3-2×2y-4+1 =9y+4y-7+1=13y-6把正确的写出与这个错误的解作一个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错误是哪来的,充分利用好他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这样着重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题目中避免这样类似问题的出现。由于上课前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上课时就着重讲解出错的原因,这样下来后,学生的作业上就尽少的避免了这类错误的出现。
针对以上的“错解”,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将错就错,学生则综合运用了估算、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是何等的珍贵;由于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这边,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场,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被彻底激活了。
四、善待错误,争中内化
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善待学生的“出错”,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案例4: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预备好的平行四边行的框架来玩一玩,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学生们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地思考着,相互地商量着。终于,一位学生带着探究后发现的兴奋走上讲台,俨然是一个“小老师”的模样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讲解:我把长方形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问同学:“你们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让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都是“7×5=35”,这位“小老师”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面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了吗?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教师一声不吭,继续请“小老师”演示,只见“小老师”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教师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他们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乘积也应该不变,但是这个平行四边行明显地越来越小了,也就是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的计算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教室里布满了欢笑声。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在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后,老师没有回避,也不是等待,而是善待错误,顺水推舟,让学生不断的拉着那框架,在思考、争论、实践中内化知识,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有时更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要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出色;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生气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具灵性和个性。“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将是我一生教学中不变的追求。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中学青年教师》
3、《中学数学教育》
4、《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第四篇: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让实验教学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会芹
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但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依赖与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科学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大胆地猜想与假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
二、实验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科学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的形成、合作与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心跳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中,我先让学生提出大胆的假设,再把学生合理地分成了6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做课外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最后六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得出一个共识:“心跳的快慢与运动剧烈程度有关,运动越激烈,心跳的次数越多”。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乐趣,有促进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便于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概念,掌握自然现象及规律。看到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激发他们实验兴趣。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树上落地的苹果而成功发明了万有引力。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创新榜样,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早走上创新之路。
四、运用现代手段,提高实验效果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应用在小学科学和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动态教学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表现的,而多媒体却能实现这一教学效果,让实验操作过程、生物特征十分鲜明,可见度高。例如讲《月相变化》时,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使其显示出月球和地球的运动情况,把抽象的空间知识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
总之,科学实验使学生既认识实验对象,又学会实验方法;既理解知识,又培养兴趣;既开拓视野,又掌握操作技巧;既解决现象,又激发思维。因此,实验教学要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亮点。
第五篇:让京剧成为艺术教学的一个亮点
传承京剧艺术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经过近半年的京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很多感触与收获。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有些是有形的,如编写了戏曲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还有一些是无形的,如教师戏曲教学意识的增强,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
1、创建浓厚的京剧特色氛围
为了能扎扎实实地开展京剧教学,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京剧氛围。首先,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体现戏曲特色,我们鼓励学生画戏曲脸谱,学生都非常有创意,纷纷在鹅卵石、贝壳等上面画上不同颜色,不同人物的脸谱,并装裱后挂在学校的走廊、楼梯两侧。一幅幅戏曲演出及活动照片也纷纷挂在海艺走廊上。其次,海艺宣传窗里经常宣传有关戏曲艺术方面的知识,报道一些学校精彩的戏曲艺术活动信息及照片。陶冶学生戏曲艺术的情操。第三,利用校海艺电视台及校园课间音乐广播,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收听收看戏曲各剧种的经典唱段,开阔学生的戏曲视野。最后,学校专门建立了“海艺戏苑”活动室,室内布置了“粉墨登场”“菊坛走马”“梨园飘香”等相关戏曲小知识,另有学生戏曲课及戏曲辅导照片。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提高艺术修养。
2、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要让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我们必须要创造广阔和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来学习和展示,让他们自信地学,大胆地表演,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
(1)“我能行”戏曲打擂活动
“展现擂主风采,彰显个性特长”,“我能行”打擂活动是我校比较隆重的艺术活动之一,旨在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自信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迄今已举行了七届。而戏曲打擂比赛是去年刚开设的一个项目,这也是小戏迷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每年十月份,当打擂锣鼓一敲响,一些戏曲骨干及戏曲爱好者,都会纷纷报名,他们都精心准备好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唱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剧种的,有表演花旦、小生、净角等不等角色的,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学校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评出一个擂主,颁擂主证书,戴擂主冠帽,奖艺术贝卡,活动大受孩子们的欢迎。
(2)成立“海艺小戏迷”戏曲小社团
为培养戏曲骨干,由点带面推动学校戏曲艺术的发展,学校成立海艺小戏迷队,有校内辅导老师四人,外聘老师2人。从一开始七八位到现在的二十几位,队员逐年增加,兴趣也越发浓厚。每星期三下午三节课后开始排练,从最基本的吊嗓、走台步开始,到念白、唱腔、身段,再到化妆、服饰,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辅导。同时,我们还邀请区海浪花戏曲团的老师前来讲课,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学戏,老师们还亲自为小戏迷们表演。在名师的指点下,大家的唱功和做功有了很大地提高,一板一眼,还真有小戏曲家的风范。
(3)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
一年一届的市区艺术节,正是展现学校艺术特色的重要渠道,各校都尤为重视,纷纷亮出自己的特色,节目质量也是逐年提高。我校以戏曲节目亮相,近几年所编排的戏曲节目如《戏曲联唱》、京剧《沙家浜》选段、《小戏迷》等分别获市区一等奖、市优秀集体节目奖,并多次在街道、社区比赛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去年的艺术节,区里借此项活动选拔元旦文艺汇演精彩节目,为争得一席之位,各校都使出了浑身招数,不但节目形式大胆创新,在服装、道具上更是动足了脑筋,我校参评的戏曲节目《小戏迷》,打破了以往纯戏曲表演的形式,以舞蹈加以点缀,节目甚是新颖,台上气氛更为热烈,加上亮丽的服装,小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唱,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纷纷赞叹节目编排新颖、构思独特、富有看头。同时也引得了评委们的喜爱,获得了综合艺术类节目之首。
(4)班级午间“才艺秀”
我校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学校提出“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每天中午1:30至1:50共20分钟的时间,班级开展“才艺秀”活动,这也是小迷戏们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为班级学生演唱和表演,是他们最为开心和自豪的。
3、积极探索了戏曲教学的有效策略
音乐课是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策略。
(1)精心选择与创编了戏曲教学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见附件1)
由于新课程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少有戏曲教学的内容,因此,音乐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兴趣和需要,选择与编写了戏曲教学教材,分低、中、高三段分别确立戏曲教学内容体系如:低段的黄梅戏、中段的越剧和高段的京剧,并包含了戏曲欣赏、戏曲学唱、戏曲表演及戏曲知识,内容有浅入深、层层递进。学习的曲目也尽量选择一些脍炙人口,影响力比较大,且容易学唱的唱段。我们精选了十几首传统经典名曲,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打猪草》等;越剧《十八相送》、《红楼梦》、《我家有个小九妹》等;京剧《铡美案》、《红灯记》、《智取危虎山》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平时学生也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过,因此他们非常喜欢,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制订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唱、表演、戏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感受戏曲的韵味美,并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2)有效的戏曲教学方法
A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 我国戏曲剧种丰富,流派纷呈,除京剧、昆剧属全国性的剧种外,其他都属地方戏,运用地方方言演唱。如果在欣赏时,一味地让学生听,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他们都认为,“太拖了,听着够累人的,而且也听不懂,不知在唱什么”。在让学生欣赏戏曲时,我们采用欣赏与剧情介绍同步进行,讲一段,听一段,边讲边听。如:越剧《十八相送》是著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唱,欣赏时先让学生讲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接着,教师介绍《十八相送》是祝英台一封家书催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一路上所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同时,教师把这段歌词打出来,让学生熟悉,因为越剧用嵊县的地方方言演唱,学生听不懂,一边看着歌词,一边听,这样就能听明白了。然后,再把整段唱分几小段让学生来欣赏,讲一段故事,听一段唱腔,同时可以穿插一些表演或演唱,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沉闷、枯燥,相反,他们觉得学习戏曲倒也蛮有意思,课堂上时时会发出开心的笑声。
B学唱与表演相结合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旧运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方法来教唱,肯定行不通,学生会更觉枯燥,为解决这一难点,我们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唱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唱黄梅戏《对花》时,第一句“一对对到田埂下”看似简单的一句唱,却有二个拖腔,我们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加上画圈圈动作,左一个圈圈配一个拖腔,右一个圈圈配另一个拖腔,最后双手用手指点一下,这样,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能完整地唱好它。又如:在唱《对花》最后一句衬词“呀得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尚喂”,共有四个得儿喂,学生总是要唱混,我们就教学生扳手指,唱一个扳一个,这样演唱就显得轻松多了,况且小学生本身就爱动,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学唱形式,他们非常感兴趣,学唱积极性高了。
又如:在教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因为这段唱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学唱,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戏曲动作,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创编的动作很富有创新,最后各小组再上台进行展示,学生边唱边表演,此时,他们完全放开了,害羞和胆怯在共同的合作下得到了消除,从而也更加感受到了学习戏曲的乐趣。
C范唱与视频相结合在戏曲教唱中,教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特别是像这种学生本身并不太喜欢且又难以听懂的艺术,更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吸引学生,每当教师说给大家唱一段时,全体学生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原本窃窃丝语的课堂,就会变得鸦雀无声,因此教师的范唱能起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但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教师范唱与视频视听相结合,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D采用游戏教学法
戏曲走进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时,先让学生们在家上网查寻有关网站,了解什么是生、旦、净、丑,后结合讲解来欣赏京剧脸谱,掌握各行当脸谱的特点,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出示六张脸谱、几个人物,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4、在戏曲教学中积累案例,撰写教学论文。
研究反思:
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因此,今后我们更应深入地在校园内推广戏曲教学,想办法加大力度地投入戏曲教学研究经费,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小戏迷队,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辅导老师自身还将不断充实自己,通过自学及师从海浪花剧团老师,提高演唱及表演能力。在戏曲教学的方法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课题研究实验由于教师缺乏经验,起步不久,如何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参与戏曲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和热情,让戏曲艺术之花在校园内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姿,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