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自主发展乐园论文(最终版)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自主发展的乐园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在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的学习,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空间,彰显自己的个性。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营建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让每一堂课都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注重激趣,唤起主动学习的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的确,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好,这样,以单纯告诉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如在《 绿色蝈蝈 》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课文内容提三个以上的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人在预习本上写了二至三个问题,虽然提的水平不高,但通过这个环节基本上能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并能大胆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
望,获胜的信心。在基本疏通了课文内容后,我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集中起来,仔细地研读和讨论,这时候的问题已经可以凸现课文内容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了,同学们也因此更深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涵,走近了作者,有的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而我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最主要的问题,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这样就可以使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进入语文课堂理想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唱响主角的积极性
“创设情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时,应尽量从生活、实践中发掘,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他们探究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一边播放星空的画面,一边导入:“同学们,仰望如此迷人的星空,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我想,画家一定会拿起画笔将它定格在画布上;作家一定会灵感喷薄而出,用语言将它定格在方寸之间,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会联想到星星像眼睛,像荧火虫,像钻石,像泪珠,像烟火,像一个个美好的心愿。然后教师引出我国一位著名的诗人仰望星空,写下了一首名诗,让我们一起闭着眼睛听配乐朗诵诗歌,通过录音来领略一下诗人遥望星空,用想象和联想创设的一幅世外仙境。并让学生尝试用“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听课文录音后的感受。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唤醒孩子们类似的生活体验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学生就能感悟到全诗展现了一副美丽、富庶、自由、幸福、美满的理想生活画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学习原来如此快乐。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的头脑不是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维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在教学何其芳的诗歌《秋天》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理解了诗歌所蕴涵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后,再进一步鉴赏和比较鉴赏这首诗,提出以下自主探究的思考范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你观赏到秋天的景象是怎样的?你印象中的秋景与这首诗是否一样?你能不能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
诗?把你找到的秋天的诗歌与课文进行比较。每个同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秋天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还可以比较其他诗人写的不同风格秋天的诗歌。学生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图画,有同学到前面表演秋天这个季节的感受,也有同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外收集的精美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教师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各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张扬了学生的学习个性。
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自主发展的自由空间,关键要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大方异彩。
第二篇:让美术课成为学生发展的乐园
让美术课成为孩子发展的乐园
庆云镇中心小学韦静
《山东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于是原来仅仅在墙上课程表里存
在的美术课要实实在在地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了。可能学校领导平时常见我“舞笔弄墨”,就安排我兼职上一到四年级的美术课。要说自己确实喜欢,但那顶多能算是涂鸦罢了。自己的美术“才能”也只限于小学教师通用基本功的“三字一画”:如果那可以算作美术的话。可学校不答应,非赶鸭子上架,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看教学DVD,读美术教学方面的文章。以我“外行看热闹”的眼光
看来,DVD 上那些专业教师的课真是专业得很:知识系统,技巧规范,单调乏味,缺乏乐趣。
照这样,一是我上不了,二是学生-其实更改叫他们孩子-肯定不会喜欢。我从资料上了解到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受“学科中心”的影响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技巧的规范性,以专业的标准和方法来实施普通美术教育,教师的教太权威化,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教师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太遥远,导致许多学生“喜欢画画但不喜欢美术课”,甚至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美术学习后反而“厌恶”美术。这个观点更坚定了我的想法:给儿童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上享受“画画”的快乐。
尹少淳先生认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起点是学科本位,调整的方向是加强学生本位,中国的美术课堂教学寒性有余而暖性活性不足,需加强暖性和活性。解读《美术课程标准》,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调整,“加强兴趣培养,降低学科难度”,将美术要素与有趣的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地表现,有兴趣地欣赏,这是对“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的积极调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 大胆取舍教材,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综合发展
教材的编排无疑是科学的,但这并非意味教材是太岁头上的土,尤其是对我这样的“非专
业人士”来说。有一次,我为四年级上《小雪花》,这本是旧教材三年级的纸工课,但当时外面正下雪,而且我了解到语文教师也安排学生写一篇《我心中的雪花》作文。于是我决定离经叛道一回。课上,我引导学生掌握了雪花的剪法,然后就要求大家以《我心中的雪花》为题创作一幅之雪花的画,并编上一首诗歌。这种画配诗练习,不是美术知识和语言文字的简单联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都会积极投入创作中。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快乐的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 欣赏个性,让每个孩子的优势闪亮
记得一个关于美术教学的故事:老师领着学生去池塘边画荷花,其中一个学生画出的荷花
是向下的,那位老师没有用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学生的画。而是让他说说怎么画得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那个小孩说他画的是水中画画的倒影。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教学评价时,我也改变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的做法,作品评价因人而异,试行学生阐述自评,体现主体地位。点评时,我尽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把点评听进心里去。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我采用鼓励型的语言,挖掘学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即使作业不太理想,也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努力发现其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看到学生得到认可侯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为人师的幸福。
阿恩海姆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艺术及其他教育里,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我想说的是,不仅仅是帮助,还需要给与成长的学生以鼓励,欣赏和信心,使学生可以拥有健康的奠基和发展。
第三篇: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写写帮推荐)
放飞学生心灵让其自主发展
“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双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场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这是美国教育工作者看到我国教育现状所讲的话。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年轻的心灵破坏得“千疮百孔”,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
品(课前收集),要求分的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还可以设计“生活情景”、“实地考察”、“调查报告”等展开演示,练习。
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我们在依据教材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迸发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解放。
二.以主动探索为轴心,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1.玩中学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百分比的知识时,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2.做中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又如:教学“归一”问题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模拟买卖商品,填写发票。让学生说说填发票时你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3.问中学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
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用中学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小星星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同学们带到教室外要求学生测量计
算电线杆有多高。那么高的电线杆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电线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又有人提出直接爬上去量,但是这样不仅不好上而且太危险。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电线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想出:电线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电线杆影的长,算出了电线杆的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电线杆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竹竿长: 竹竿影长=电线杆高: 电线杆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心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修订后的大纲把“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实施开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和创新上。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切忌思想僵化、行为模式化。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句“你讲得好!”“谢谢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教师
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
第四篇: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包头市一机二中 白茹
内容摘要: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改革过去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造思维
自主学习
提高素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最为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然而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性的语文教学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让不少语文教师发出了“语文难教”的感慨,“语文难学”也自然成了学生们共有的感觉。不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他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他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设疑讨论,全面提高素质。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挑一挑就摸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日益增长的兴趣,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对现实、对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这种学习心理。教师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方法。因此,聪明的老师,总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只是以后,用恰当的提问,把学生推进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运用语文基本理论去判断、分析、去解决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这时,教室里总是静悄悄的,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很为宝贵的时刻,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时刻,这种静悄悄的时刻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老师不注意设疑提问,只是一人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那么学生的智慧、才能,就会被你这一滚滚而来的声浪无情的冲走。巧妙的设疑悬念,设疑讨论,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有意引导学生把思维重点延伸到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看似有两个矛盾的概念“大约”与“的确”,既然不肯定,怎么又确定?围绕疑问,开展讨论,该课良好的教学情境达到了。学生讨论过后,老师画龙点金似的提出“这一看是矛盾的词语的运用,深刻的表现了孔乙己的生死无人过问,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从而进一步领会到作者精妙、含蓄、深刻的语言风格。再如《桃花源记》”课后练习,要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思想,你们对这种理想如何评价?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是教材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设疑过度:①作者用哪些词句反映桃源环境优美,繁荣兴旺?②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这几句中,可看出桃源中人与人是怎样相处的?③除了上述描写以外,哪些句子证明桃源人比“外人”幸福?④如果作者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很幸福,会不会这样赞美桃源生活?⑤这样的社会不能实现,为何作者还竭力描写?通过以上搭桥设问,作者的进步性、局限性活跃在学生的大脑了。
二、活动激趣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学习不如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再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基本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所教班级从初一到初三结合不同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了以上语文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和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三、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态度、兴趣、能了、个人特质、先前经验、家庭背景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般你喜欢知识面广博的老师。老师教学就应该有的放失,因人施教。你的学生知识深度、知识成面、个性喜好、思维模式等等都要考虑。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接受的程度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语文是一门及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而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兴趣。
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老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学生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跟从者。教师似乎变成了“勤教师”,学生却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懒学生。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预习,不要求学生做深度预习,惟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搞什么“花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尽显教师“风采”,虽然教学氛围非常热烈,但是导致教学效果平平。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只是围着教师“随声附和”,往往是无精打采的喊着“对、是、会”。在这种“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最终失去了自主学习能了。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努力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用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课堂气氛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的进入到角色之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资料:
⑴ 《谁来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胡东芳、陈炯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语文出版社 2001.12 作者简介:
白茹
女,1979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于包头市萨拉齐美岱召中学,2009年调入包头市一机二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2005年在萨拉齐中小学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旗级优秀班主任,2008年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
第五篇: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固兰小学吕瑞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
一、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
幽默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一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穿插一个个小故事,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常常把一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编成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教生字“疑”,我从讲故事入手:有一天,一位猎人去打猎,发现两只凶恶的狼,他想用什么武器来对付呢?用“匕”(匕首),用“矢”(箭),还是用“刀”?都不行,因为打死一只狼,会招来一群狼,最后决定“走”。板书:疑,再让学生看看“疑”的组成结构,是匕首、箭、刀和走的组成,从故事中对这个字记忆犹新。这种幽默故事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的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某些游戏中表现出思维敏捷并富有首创精神。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把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适当进行一些游戏。如找朋友、送信、送动物回家、小猫钓鱼、帮花苗开花等。每一次游戏中,我都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评语和“智慧星”、“进步星”评比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上课的信心,从而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还是绝对的权威者,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创新火花熄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将自己置身于“导演”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扮演角色”。无形中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会自然地提高。还有课后与同学们倾心交流,也会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更加接近你;才会积极参与你的课堂教学;才会自主提高学习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配合你一起解决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总之,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寻水源,自找水喝的能力,关键是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