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作业成为教师减负增效、学生自主激励的乐园
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一、研究概况:
当前,“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而不研则死,研而不教则空。学校的生命只有在教科研中才能得到精彩和提升,教师的课堂只有在研究性的教学中才能拥有保障和效率。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镇江市孔家巷小学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进行了国家级课题《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研究》、省级课题《指导队员开展探究性活动的研究》、市级课题《综合评价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等多项研究并顺利结题,拥有良好的教科研基础。学校目前在研的市级课题有4个,区级小课题7个。目前学校聚焦课堂、聚焦教研,让作业成为教师减负增效、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就本课题领导小组近二年来的工作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二、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当前,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只讲数量,缺乏层次,只顾学科本位,不注重学科间“量”的协调和“质”的整合,对学生作业评价单一,缺乏人文的关怀,对如何利用有效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不够。因此,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了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作业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颖的作业,利用作业来发展学生,让教师脱离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这就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上述原因,2007年9月在市区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我校经济状况,教师结构、学生作业实际等诸多因素的反复论证,根据本校教学中作业的布置、管理、批改、评价的现状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从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的五个环节中,把“作业”进行专门化的研究,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下,对小学生作业的性质、类型、内容、形式和完成作业的方法,及各科教师之间作业量的协调进行“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分析问题背后的问题,使我们学会反思,学会创造;将更有助于我们围绕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宗旨,去关注、研究、提升学生课内外作业训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使学生在课内外作业训练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确立自主的尊严,并积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势必对 “减负增效”起着直接正面的推动作用。
经过半年多紧张而有序的筹备,本课题于2008年1月开题,按课题实验报告的规划,今年拟结题。
三、研究管理:
(一)建立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形成教科研网络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一项群众性事业。为此,我校首先从强化教科研的领导入手,建立健全学校教科研组织。邀请市区教科室专家为本课题顾问指导组,建立了以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科研领导小组,以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课题实验组,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一条龙教科研网络,并将教科研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坚持校长宏观调控指导,分管教学副校长主管教科研工作,教导处组织管理微观调控,教研组、备课组贯彻落实,班级具体实施操作。教科研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按照课题计划和阶段目标及时跟进,对课题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教研组、备课组以依法治教,严格执行《四项规定》为主旨,以本组研究课题为主要抓手,以如何让作业成为教师减负增效、学生自主激励的乐园为研究热点,组织各项专题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课题领导小组,既是课题的研究实施机构,也是课题开展的领导机构,自建立以来,认真组织实验人员查阅资料,分析情况,制定课题实验报告,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密切关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二)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提高科研专业水平
自《小学生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以来,学校通过学习理论,专家指导,骨干教师引领,网络在线讨论等形式,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提高教师科研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主要形式有:
1、小组学习
学校坚持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学习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不断加强课题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学习内容以突出“小学生有效性作业”这一鲜明的教学效益观为重点,注重专题,形成系列,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的广度与深度。
2、专家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专家走进课堂指导教学,推动教学研究公开,实行“推门听课”“预约听课”“跟踪听课”“观摩听课”“专题讲座”等学习形式。定期举办市、区、校级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将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一种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模式。2009年5月14、15日,学校承办了江苏省第五届“蓝天杯”小
学数学会课暨学术报告活动,来自全省的近400名专家、教师汇聚我校,整整两天,三个赛课地点,24堂精彩课例,将活动推至高潮,尤其是我校教导主任焦明秀老师执教的《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一课,更得到了许多专家的一致好评。2009年12月8日学校又承办了“区域数学互动”现场会,我校徐海东副校长、朱凯老师两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给与会专家、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骨干引领
在课题研究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队伍这一宝贵的资源,采取帮带、研讨、展示等各种措施,每月安排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上课或做讲座,相同学科的老师及其他学科的空课老师参与听课、听讲座。通过这样的课题研讨活动,推动学校教研气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既为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又为普通教师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在线讨论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园网,组织教师在线讨论学习。课题组成员每月要将与课题有关的思考、案例、反思、听课感言、学习材料上传,并形成制度,每月校长室还对课题论坛进行检查反馈,便于显性管理。
(三)规范过程,创新方法,走实课题研究之路
1、抓好主课题引路,子课题奠基的研究策略。语、数、英、综合学科四大组共有四个子课题。课题组以主课题引路,间周参与子课题研讨,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课题研究管理规范,定期召开试验组长会议,布置有关研究要求和任务,对主课题作有序规划和梳理,对相关子课题作有效的管理和探索。
2、抓好调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小学生作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查找小学生作业问题的根源,并对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小学作业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然后主研人员不断深入到每个班级,听好课,统计好学生作业量、学生作业时间,了解作业形式,作业设计意图,作业评价方式,学生作业习惯,作业效果以及学生的愿望等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及时研究,及时指导。以此作为我们开展此项研究的工作基础。
3、抓好检查评估。课题组在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一”,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工作布置会;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开展一次专题汇报,每学年进行一次专题总结,每个月举行一次关于课题研究的展示课。并定期对课题研究状况作网上检查和过程管理,及时做好课题研究的评价总结工作。
4、抓好作业创新。课题组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作业的重要性,适时适量布置作业,要在作业上创新。在学生作业时间上,课题组成员尝试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有效结合的研究,真正落实好作业的拓展与延伸;在教师作业设计操作上,课题
组成员做好作业要求的分层性,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作业形式的多样性的研究;在作业评价方式上,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多采取激励性、赞美性语言)在学生的作业批改中体现作业评价机制。让作业真正成为教师减负增效、学生自主激励的乐园。
(四)专项调研,阶段汇报,引领研究实效化。
近两年,市区教科所对我校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中,教科室的专家领导对《小学生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情况给予了重点指导,详细地查看了各课题组研究活动的方案和记录,剖析了课题呈交的过程性资料,使课题组教师充分认识到课题研究应坚持实效为原则,研究过程重在“求实”。
为了让本课题组组员明确各阶段的研究内容,完成阶段研究任务,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学校以科研方法指导为目的,开展了阶段活动。每学期开始,教导处首先分学科召开课题组组长会议,列出研究资料目录,指导课题组制定学期计划。每学期结束课题组撰写课题学期小结,展示课题组研究资料,组织检查评比。今年11月,学校又专门成立了此项课题研究推进小组,举行各级课题研究汇报活动,并与12月4日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了有效性作业成果展览现场会,进一步展示并整理了该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五)评优促进,提升意识,打造优秀教研团队。
为进一步落实和加强我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学校先后出台了《优秀教研组评选细则》,《优秀备课组评选细则》,《优秀课题组评选细则》,认真落实了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工作评价指标。每学期期末教导处将组织各组按年级进行资料展评或经验交流活动,采用小组互评、民主测评、学校考核等环节,分别给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进行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评优促进,提升意识,打造优秀教研团队。2008年,我校语文教研组成绩突出还获得了“镇江市优秀教研组”称号。
四、科研见成效
在教育教学科研改革的大潮中,此项课题的研究,不仅初步总结出了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促进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高,还培养和锻炼了骨干教师,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全校教师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的撰写和评比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作业的习惯、作业的兴趣、教师作业的设计也卓有成效。近几年来,学校近30篇论文、案例在省、市获一等奖,近百篇论文分获省市二、三等奖。部分教师的论文刊登在《中国教育报》、《辅导员》、《教师教育》、《镇江教育》《快乐作文》等教育刊物上。徐海东、焦明秀等多名教师分获省市、区优秀“教科研工作者”光荣称号。近20名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分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而且学生作业现状已大有改观,课题组的教师们能根据教学内
容合理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业也变被动为主动,还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我校连续两年获区“教育教学管理优秀奖”流动红旗。这一成绩,显示了我校教师务实求真的实验态度、扎实有效的教研作风和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真正让作业成为了教师减负增效、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一个研究课题的结题凝聚了各级科研管理人员和主研人员的心血,见证了教师的成长。我校会继续将该课题做大,做细,并加以推广,让更多的教师注重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让更多的孩子摆脱繁琐的作业束缚,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结
题并不意味着结束,它将是我校成果推广的号角,又将是新一课题研究的起点。
最后恳请有关领导、专家、同仁们,对此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执笔人:周建苏
2010.1
第二篇:让语文成为学生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包头市一机二中 白茹
内容摘要: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改革过去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激发兴趣
创造思维
自主学习
提高素质
语文是一门运用最为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然而充满人性之美、最有趣味性的语文教学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让不少语文教师发出了“语文难教”的感慨,“语文难学”也自然成了学生们共有的感觉。不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他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他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设疑讨论,全面提高素质。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挑一挑就摸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日益增长的兴趣,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对现实、对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这种学习心理。教师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方法。因此,聪明的老师,总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只是以后,用恰当的提问,把学生推进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运用语文基本理论去判断、分析、去解决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这时,教室里总是静悄悄的,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很为宝贵的时刻,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时刻,这种静悄悄的时刻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老师不注意设疑提问,只是一人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那么学生的智慧、才能,就会被你这一滚滚而来的声浪无情的冲走。巧妙的设疑悬念,设疑讨论,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有意引导学生把思维重点延伸到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看似有两个矛盾的概念“大约”与“的确”,既然不肯定,怎么又确定?围绕疑问,开展讨论,该课良好的教学情境达到了。学生讨论过后,老师画龙点金似的提出“这一看是矛盾的词语的运用,深刻的表现了孔乙己的生死无人过问,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从而进一步领会到作者精妙、含蓄、深刻的语言风格。再如《桃花源记》”课后练习,要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思想,你们对这种理想如何评价?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是教材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设疑过度:①作者用哪些词句反映桃源环境优美,繁荣兴旺?②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这几句中,可看出桃源中人与人是怎样相处的?③除了上述描写以外,哪些句子证明桃源人比“外人”幸福?④如果作者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很幸福,会不会这样赞美桃源生活?⑤这样的社会不能实现,为何作者还竭力描写?通过以上搭桥设问,作者的进步性、局限性活跃在学生的大脑了。
二、活动激趣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学习不如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再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基本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所教班级从初一到初三结合不同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了以上语文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和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三、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态度、兴趣、能了、个人特质、先前经验、家庭背景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般你喜欢知识面广博的老师。老师教学就应该有的放失,因人施教。你的学生知识深度、知识成面、个性喜好、思维模式等等都要考虑。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接受的程度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语文是一门及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而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兴趣。
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老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学生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跟从者。教师似乎变成了“勤教师”,学生却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懒学生。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预习,不要求学生做深度预习,惟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搞什么“花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尽显教师“风采”,虽然教学氛围非常热烈,但是导致教学效果平平。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只是围着教师“随声附和”,往往是无精打采的喊着“对、是、会”。在这种“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最终失去了自主学习能了。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努力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用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课堂气氛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的进入到角色之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资料:
⑴ 《谁来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胡东芳、陈炯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语文出版社 2001.12 作者简介:
白茹
女,1979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于包头市萨拉齐美岱召中学,2009年调入包头市一机二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2005年在萨拉齐中小学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旗级优秀班主任,2008年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
第三篇:让信息技术帮教师减负增效 Word 文档
让 信 息 技 术 帮 教 师 减 负 增 效
教师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精神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首先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入手,在此基础上做到优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教师群体的专业培训和成长,绝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时光不等人。如何能快速提高教学效率?抓教师的减负增效是很好的切入口。教师减负和增效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减少无效或低效的工作负担,才能全身心地教研增效;教学增效了,教师自然轻松了,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研增效中。减负、增效是同一件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如今学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已大为改观,广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快速地减负增效。
1、借助信息技术备课也“山寨”。
备课是为了明确上课的思路,是对课堂的预设,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如果一个教师不在备课上下功夫,很难想象他在其它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态度和效率,这是道德问题,不可饶恕;但下了功夫也有两种结果——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这是能力问题,要以减负增效为切入口,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高效备课。
目前许多学校出现这样的问题:教案有一定的字数、工整的书写、例行公...事似的反思,鲜有修改。备课上写的东西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教师书写的.时间大于思考的时间,花费了时间,实用价值却不大,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如果上公开课,是不用这些备课的,立即忙着上网找课件、教案,推敲、修改、打印„„与平时判若两人,课堂教学效率立马得到提高,个人业务还得到成长——备课也“山寨”,实用、方便。领导做梦都想教师家常课也这样上,教师、学生、家长,谁不认同后一种备课方式?记得几年前,视导组要来某校听课,学校驱车百里为两位教师找来课件。可奇怪了,现在学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已经达到,为什么公开课备课方式没有生命力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主要涉及以下问题的思想认识放不开:
1、优秀的教案是否可以模仿、移植甚至照搬 照抄以为我所用?
2、模仿、移植甚至照搬照抄优秀的教案是否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师的教案基本相同(不是雷同)、打印还合规矩吗?
4、教师会“闲则生非”吗?
肖成全老师对有效备课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有指导作用:
1、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
2、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3、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率。①下面我就4个问题分别作出回答,以供商榷。
答
1、优秀的教案是否可以模仿、移植甚至照搬照抄以为我所用?模仿、移植甚至照搬照抄的优秀教案有用,就“能用”。
答
2、模仿、移植甚至照搬照抄优秀的教案是否利于教师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肖成全老师调查表中有一位优秀教师是这样讲的:“恕直言:‘复印’名家的教案或所谓的‘优秀教案’为我所用的备课,固然有暂时会有表面上的提高,..但青年教师如果长期依赖‘复印’,恐怕不太容易造就一批有创造性和真本领的教师群体。教师必须经过至少一定周期的自己钻研教材的磨练,才能在借用名人教案中悟出很多‘为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② 这段话首先认可了有“提高”的效果,学生受益是肯定的,其次是对长期依赖于“复....印”的担忧,对于怎样使用名家优秀教案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复印”备课是教师减负增效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的另一个极端,也是领导的最大顾虑。我们不能“洗澡水脏,连婴儿一起倒掉”,所以我们是“模仿、移植甚至照搬照抄”,而不是单纯的“复印”,还要加上“集体备课”把关。集体备课必须有实效,是原创,才能为“山寨”备课保驾护航,大家一起探讨,在“借用名人教案中悟出很多‘为什么’,帮助年轻教师真正领会名人专家的教学精髓所在”,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江苏省2008年实施的“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就是教育“山寨”的一种形式,媒体上的教师帮(不是代替)我们教学,现实中的教师控制上课的快慢节奏,偶尔跳过、增加或重讲一些内容,备课当然结合教学光盘 “山寨”版了。中青年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共同收集优秀的教案(包括课件)学习,经过真正 2 的、有实效的集体备课,根据本校实际借鉴、修改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作为个人教案的全部或主体。
有条件的可采用“小组教学研讨法”的集体备课形式。以往,教研组每人一课的研讨课,对教师个体而言,所花时间不少,但收效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尤其是执教教师上课后,其他教师听课后提出的改进意见没有第二次机会再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认识、反思和改进,以致教研组研讨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即使第二年再任教同一年级也没有当时的教学感触)。它貌似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但其.........实质还是仅仅停留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研究行为上。小组教学研究法,是小教研组成员围绕同一节课而相继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所谓相继就是一位教师执教后,同组成员一起帮助他(她)分析成功与不足,并讨论分析其原因,修改教案和课件;然后再由同教研组的另一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执教这节课,这样进行的连续备课、上课、反思;再备课、再上课、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教研组人员全部执教完毕为止。这是一种教师型的小组教学研讨法。它的优势就在于“实用、方便、有生命力”。③
我们可以把每一课的教案、集体备课记录、教学反思、练习设计整合起来,上传到校园网上,集中形成资源库,减轻教师文字工作负担,来年备课再重温一下,也避免“第二年没有当时的教学感触”,更让假教研无处藏身,我认为,不..........封堵住假教研的路,就迈不开新课改的步。
答
3、教师的教案基本相同(不是雷同)、打印还合规矩吗?规矩是有灵性的,不可以违反,但可以超越。教案是认真备的,对教学真有用,相同又何妨,“真”,哪怕相同的“真”,也不要无效、好看、新奇的“假”。
答
4、教师会“闲则生非”吗?“闲则生非”的说法本来就是片面的,“非”是人为的,就像闲下来玩牌,有人输点有人赢,是人的牌技和运气问题;牛顿闲坐在苹果树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呢„„教师能闲了吗?教师要研究的东西多了。同样的教案,同一个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教案,不同的教师,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呢?教学机智、提问技巧、语言技巧、表扬技巧等等要研究的,实用的东西多了;科学课要做实验、体育课要领器材„„退一步说,教师真闲下来,打打球、轻松地交流„„只要不影响工作,何乐不为呢?
比较而言,“山寨”式的进步:以前是花时间抄写,没花时间研究;现在是 3 花时间研究,没花时间抄写。所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也“山寨”,是教师减负增效的捷径和必然趋势。
2、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师教育工作实效。
教育工作说起来应该是教师工作的首位,做起来却不够重视,缺少优化管理,名目繁多,但求样样有,不求样样优,跟备课类似,有很多可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实效。点名册、晨午检簿、寄宿生交接记载簿„„应研究怎样整合,在网上探讨,形成切实易行的格式;每周的安全讲稿、卫生讲稿,很多班主任抄份随意找的内容交给学校,至于在班上不讲,效果怎样我们就不用看了,因为这样的操作从一开始就不科学,不切合实际——教师不是“万事通”、“样样懂”,这总不能让教师也周周集体研究吧,如果学校发统一格式的表填写的话,教师上网下载后打印都不便。这是何等的浪费——费纸、费时、费精力。
如果学校安全、卫生小组结合实际,在网上下载部分内容,有视频更好,自己拍摄一些学校的事例,编辑成“山寨”版的«本周»课件,各位老师再结合本班情况教育学生,教师减负了,效果提高了,学校资源库的内容又丰富了,教育工作创新了,不是更好吗?
比较而言,“山寨”式的进步:以前是花时间抄写,没花时间执行;现在是花时间执行,没花时间抄写。教师在QQ空间里写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等等做法,都能把教师从繁琐、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也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3、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业务、学习业务的管理。
由于教师把每一课的教案、集体备课记录、教学反思、练习设计整合起来在校园网上公开了,从而引发了管理机制的改变。过去教师把备课笔记、作业本交到教务处,一位领导检查一个教研组,只能走马观花,为检查而检查,常常导致查备课时数页数、看书写、盖公章等简单化、可操作的做法。现在,真正实行集体备课,领导随时打开校园网,就可看到教师的备课情况,而且每年级学科只要看一篇,还可有针对性地在网上提指导意见,管理效率高。工作任务及时、保质完成了,教师没有了工作被检查的压力,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吗?
同样,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管理。可利用信息技术统计数据;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管理动态化、过程化。4 以方便教师全程(入学到毕业)跟踪分析,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从而凭借技术手段,真正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提高了实效,又大大降低教师了解学生的工作量。
4、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近几年布局调整,许多学校撤并,学校变大了,办公室比较分散。有了校园网,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一个渠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无须轮流发言,只要短暂时间即可写上几句。表达更自信,不受场合约束;阅读更随意,没有倾听发言的即时性局限,想看谁的就看谁的,想看几遍就看几遍,好反复琢磨、体会、感悟身边教师的教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设计,哪些是原创的,哪些是复制的,或粘贴后修改了,谁的能力高、低,进步大、小,同伴都很清楚,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和交流,同时也成了相互学习的过程。
家长不管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在家的,只要有条件,在网上给教师留个言、提点建议,教师在网上给家长回个话,促进家校合力教育学生,减少教师家访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
中国动漫产业的教训值得我们警觉: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滞后,使日本和欧美动画片垄断着中国电视动画片栏目的黄金时段近20年。又如,体育竞技中利用计算机现场数据分析、指导比赛,成效显著。只要我们每个人不墨守成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减负增效的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①②肖成全,等:《有效教学》P35,辽宁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③袁慧娣:《数学研讨课要群体化、智慧化、高效化》P16,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11期
④陈曦《中国动漫从东京走向世界》,参考消息,2009年3月26日版
④ 5
摘要 教师群体的专业培训和成长,绝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时光不等人。如今学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已大为改观,广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快速地减负增效。借助信息技术备课也“山寨”;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师教育工作实效;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业务、学习业务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减负增效的路会越走越宽。关键词 信息技术 减负增效 “山寨” 有效教学
第四篇: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乐园
——浅谈如何落实学生的合作交流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趣”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乐园 引导者 学习目标 合作交流
回想这些年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学生动手动脑少,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总目标决定了今天的教育必须积极倡导和构建一种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被许多教师所接受。如何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期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共同确立学习的目标
郝敬华老师曾指出:“对于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师生共拟题目,避免繁琐地提问。”
【案例一】《谁的本领大》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太阳和风第一次比了什么? 生:比谁能让小孩子脱下内衣。师:它们是怎样说的? 生:……
师:结果谁赢了,谁输了? 生:太阳赢了,风输了。
师:第二次它们又比了什么?怎样比的?结果又怎样? 生:…… B教学:
师:你认为谁的本领大?为什么?请大家分小组朗读交流。(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互相讨论)师: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说一说。生代表1:我们认为……
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即拟什么样的题目至关重要。首先,拟的题目要有趣味性。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先生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看来,师生共同拟制的这个题目,应该是学生乐于解决的,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覆盖面要广。A教学中,老师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则机械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警察在审问犯人。老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两个自然段,甚至可以是全篇课文。B教学中,只是一个问题便概括了全篇课文,学生在小组中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且经过朗读、思考后,他们还可融入自己的见解、观点。总之,师生共同拟制的题目应该避免繁琐,要少而精,最好能用一个问题概括全文。最后,师生共同拟制的题目要围绕中心内容,要有思考的价值。
二、做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引导者的角色。美国一位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先让学生代表从讲台上领回一条蚯蚓,然后分组进行观察试验。学生有的聚精会神地观察,有的积极地交流着观察结果,教师只是穿梭于学生中,偶尔“插”上几句话。整个课堂看起来虽然有些乱,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兴趣特浓,谁能说这节课上得不成功呢?我们教师有许多人唯恐学生做不好,不舍得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总喜欢亲自动手,殊不知,过多地“树立榜样”会逐渐演变成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思考、尝试的机会。所以,教师不妨把课堂交给学生,只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当然,做好引导者也并非易事。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地去看、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整个课堂中教师像是抽身而去,又无处不在。其次,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是否有充分的时空。我们不妨看看以下的教学案例: 【案例2】《问银行》教学片段
默读课文,思考:“我”向银行提出了几个问题?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教学设计A:
师:“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展开了哪些想象?小组开始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不到两分钟)
师:(喊1、2、3,叫学生坐端正)时间到!谁来说说,“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生1: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
生2:银河呀,在你宽阔的河道里,有南来北往的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
……
师:这几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教学设计B:
师:认真默读课文,分小组交流以上的问题。
(生默读、交流,教师巡视加以指导,等学生充分讨论完毕以后)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每位成员把自己得到的答案在小组中交流,选派一名代表回答。
(小组再次交流,确定最佳答案)师:哪一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意见? 小组代表1:我们认为……
我们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空。像教学设计A中,教师在不到两分钟时间就让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显然是形式主义,只是别人感觉这节课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内容,但在老师的内心中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在汇报交流时,也只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我认为,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应该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时间。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我们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三.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
要在课堂中顺利、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设计好合作交流的程序,交代好合作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有序、有趣地合作、交流。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即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组长和组员。究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的伙伴还是由老师安排?一种非常的“自由组合小组的调整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列出他们心中自由合作小组的名单,然后再从他们编的学习小组中,选出一个与老师选的其他两三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他们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相互取长补短。其次,教师设计的程序,应该对学生交代得具体一些,不要过于笼统。
[案例3]《猴子种果树》
学完《猴子种果树》以后,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来演演这个故事。A教学: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此时,有的学生自顾自地讲;有的学生一句话也不说,眼中透露出不解的目光;还有几个学生开始时兴趣很高,但很快就都不演了。)
老师这个合作交流的设想好是好,但是,由于交代得过于笼统,作为低年级学生,操作起来有些困难,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得不积极,也不够强烈。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交代得应清楚一些,让学生易于接受。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可将上述教学作些适当的调整。
B教学:
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好每个人担任的角色,如谁是“小猴”,谁是“小喜鹊”、“乌鸦”等等。每个人应背好自己的台词,演好每个动作。
这样一来,学生由于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很快投入到了表演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之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小观众”们加以评议、补充,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表演的步骤,从而进行有序的合作交流;同时,示范性的表演也使学生在操作中就会学有榜样,在模仿的表演中合作交流,求得思维的创新。
究竟在一堂课中安排几次小组交流最佳呢?仔细想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又有何不好呢?当然,进行小组交流不能只是“走过场”,而应切切实实地抓好。同时,合作交流也不能仅限于课内,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调动学生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只有有效的教学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让我们从营造气氛和形成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地“对话”、“交流”、“协作”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交流的乐园,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我的小学语文观》 张庆 2.《教海漫记》 于永正
3.《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东海教师进修学校,2002年)4.《连云港教育》(2005,第1—2期)
5.《江苏教育》(2004,第12期,2006,地2期,第4期)6.《素质教育论》
第五篇:让美术课成为学生发展的乐园
让美术课成为孩子发展的乐园
庆云镇中心小学韦静
《山东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于是原来仅仅在墙上课程表里存
在的美术课要实实在在地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了。可能学校领导平时常见我“舞笔弄墨”,就安排我兼职上一到四年级的美术课。要说自己确实喜欢,但那顶多能算是涂鸦罢了。自己的美术“才能”也只限于小学教师通用基本功的“三字一画”:如果那可以算作美术的话。可学校不答应,非赶鸭子上架,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看教学DVD,读美术教学方面的文章。以我“外行看热闹”的眼光
看来,DVD 上那些专业教师的课真是专业得很:知识系统,技巧规范,单调乏味,缺乏乐趣。
照这样,一是我上不了,二是学生-其实更改叫他们孩子-肯定不会喜欢。我从资料上了解到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受“学科中心”的影响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技巧的规范性,以专业的标准和方法来实施普通美术教育,教师的教太权威化,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教师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太遥远,导致许多学生“喜欢画画但不喜欢美术课”,甚至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美术学习后反而“厌恶”美术。这个观点更坚定了我的想法:给儿童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上享受“画画”的快乐。
尹少淳先生认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起点是学科本位,调整的方向是加强学生本位,中国的美术课堂教学寒性有余而暖性活性不足,需加强暖性和活性。解读《美术课程标准》,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调整,“加强兴趣培养,降低学科难度”,将美术要素与有趣的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地表现,有兴趣地欣赏,这是对“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的积极调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 大胆取舍教材,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综合发展
教材的编排无疑是科学的,但这并非意味教材是太岁头上的土,尤其是对我这样的“非专
业人士”来说。有一次,我为四年级上《小雪花》,这本是旧教材三年级的纸工课,但当时外面正下雪,而且我了解到语文教师也安排学生写一篇《我心中的雪花》作文。于是我决定离经叛道一回。课上,我引导学生掌握了雪花的剪法,然后就要求大家以《我心中的雪花》为题创作一幅之雪花的画,并编上一首诗歌。这种画配诗练习,不是美术知识和语言文字的简单联系,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都会积极投入创作中。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快乐的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 欣赏个性,让每个孩子的优势闪亮
记得一个关于美术教学的故事:老师领着学生去池塘边画荷花,其中一个学生画出的荷花
是向下的,那位老师没有用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学生的画。而是让他说说怎么画得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那个小孩说他画的是水中画画的倒影。这个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教学评价时,我也改变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的做法,作品评价因人而异,试行学生阐述自评,体现主体地位。点评时,我尽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把点评听进心里去。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我采用鼓励型的语言,挖掘学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即使作业不太理想,也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努力发现其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看到学生得到认可侯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为人师的幸福。
阿恩海姆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艺术及其他教育里,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我想说的是,不仅仅是帮助,还需要给与成长的学生以鼓励,欣赏和信心,使学生可以拥有健康的奠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