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主题学习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沃土
让语文主题学习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沃土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范纪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二者的统一,创立一种自主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尝试、发现、探究、评价和提高,形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并不断探索新的学习领域和研究内容,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新的工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尽管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仍然很滞后,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改变现状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一年级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参加在实验小学举办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上既有名师的教学引领,又有专家的理论指导,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却让我大开眼界,真的不虚此行!
两节名师的示范引领课,教学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们学得轻松而愉快。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主题学习给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孩子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语文主题”学习使学习内容更广博,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内容不仅面广量多,而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主题学习丛书和课本教材单元吻合,以便更大范围的理解和吸收。但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只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收获就行,关键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愿望和兴趣。它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而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
二、“语文主题”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主题”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默读课文还学会了快速阅读文章,同时也让一些平时不喜欢读书的同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大量的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想,阅读的作用不止如此,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学生还会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素材,不再言之无物,对作文也就会产生兴趣,写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变自己,让“语文主题”学习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从自己做起,努力变成一个读书型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孩子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写作。
2、向身边的名师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我校的三段六环教学模式、思维碰撞的教学理念,与“语文主题”学习结合在一起,还孩子一个生动、鲜活的语文,让自己不再教得累,让孩子不再学得厌。
3、依靠教研组团队的集体智慧,灵活处理和整合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删繁就简,教学目标相对集中,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
每一次学习,置身于名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朗读课文时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回答问题时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练笔时的出口成章,文采飞扬,都不止一次地令我感动。这精彩瞬间的背后,不知道老师们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同样是语文老师,我也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我的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自主阅读的沃土。
第二篇: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麟游县镇头小学 郭会巧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通过兴趣培养、教授方法、提升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渐进。
【关键词】 兴趣 方法 能力 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会是基础和前提,会学才是终极目标。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如何让愿意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有一下肤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唤起意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点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小学数学,许多学生总觉得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如同“鸡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做到使每个环节的设计“有血有肉”,趣味十足。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学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图形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 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另外,要把兴趣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过程中应有梯度的设臵问题,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绝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
二、创造条件,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的 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这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5/6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
3、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要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 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解疑难。
三、提升能力,善于探索,让学生习惯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具备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特别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臵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
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
2、把 4 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
3、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才是学生享用终生的法宝。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教育要义,以滴水石穿的韧劲和抓铁有痕的毅力,立足每节课,注重细微处,培养有知识更有能力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第三篇:让科学课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
让科学课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
左权县北街小学李丽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标准强调不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且着重于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运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乐学”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
一、时间保证,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学生们更喜欢了,但也给教师们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活动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活动时间的控制难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1
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的严密性与正确性。因为假若变量过多,孩子们则会产生混乱,还会分散注意力。另外还必须注意活动的材料,要有选择,否则吸引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就会影响到体验活动的实效。因此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的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材料充足,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上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还必须评价学生的“学”。《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不但少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最具特色的是每一课时,每一单元都由一个个的活动建构,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自然也应该起变化。特别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憾?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也就是要“用好教材”。如上《纸的观察》一课就选用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的常见纸提供观察,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差异,通过实践讨论,研究出共性;同时也为后继的“造纸”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作准备。科学课提倡亲身经历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实践这个新理念时,一个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好这些材料的使用效益,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
三、适时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关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也知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显得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教师的指导将是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如在上《做小车》一课时,当学生做好小车在试车中,就有许多同学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车轮多按两个,变成六个是不是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把几辆小车组合起来,跑起来是不是更有趣?”……试车中这些同学按自己产生的问题调整着自己原来的方案,并设计制作新的小车,进行试验,试验中发现更多的内容。所以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需要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主动发现,学生快乐学习的特点。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
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扶植和加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比如在《冷和热》单元中热传递这一内容,我将一小杯热水放入一冷水槽中时,有的孩子就提出“小水杯周围冷水比外圈冷水温度会更高、会更热些”。于是我就请他拿着水温计到前面亲自来测量,来比较,终于他发现水槽中所有冷水的温度水温上升是一致的,没有区别。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还能边实验边记录,并能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惯有的旧思维模式,而改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飞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
五、自主研究,学生快乐学习的升华。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以学生参与典型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活动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不同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类型,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经历的机会。
1、搜集信息。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
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机会,因势利导,指明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源。如拓宽课本知识,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撷取媒体信息,观看自然科学影视片,收听广播等,摘记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建立个人信息卡,摘录“动植物之最”、“气象谚语”、“科学观察日记”等。
2、观察。观察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工具对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知识。是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的主要活动方式。适合农村小学生观察的对象十分广泛,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岩石,他们能把当地常见的砂岩、砾岩、石灰岩带来;教师再提供少量不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长石等,这样主次结合、展开研究,既突出重点(砂岩等),又兼顾个性(花岗岩等),更培养学生的兴趣:想不到,这些常常被自己忽视的东西,还能派上大用场,下次可要多留心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的。
第四篇:让科学课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
璧山县小学科学专委会
课堂:因快乐而精彩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一门新型的课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就是当下的科学课堂。如何把笑声带入科学课堂,把快乐融入科学教学,这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快乐的科学课堂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快乐而显得勃勃生机: 充满玩笑的快乐、玩中的快乐、合作探究中的快乐、多元评价中的快乐。让学生快乐的同时,让我们教师也感受到教学的乐趣。
关键词:快乐 科学 课堂
教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即便是同一个文本,经过不同教师的演绎,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对于文本的理解,有些时候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生本教育”已渐渐深入人心,成为课堂的主流,科学课也不例外。学生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为学生了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在玩笑中发现快乐
新课改要求,科学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科学老师到喜爱科学学科。有道是“笑一笑,十年少”,谁不盼望自己笑口常开,青春不老?如果教师把人人喜欢的玩笑搬进课堂,教学上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下面我去异地借班上课的一堂科学课,我们会体会玩笑在科学课堂中无穷魅力。
“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也很激动,有机会给你们上课,一路上,阳光明媚,春风轻拂,你们家乡美丽的风景让老师深深陶醉,但遗憾的是我感冒未好,还有点头晕,怕风,大家能否允许我把门关上。”听我赞美他们的家乡很美丽,学生美滋滋地回答可以,于是我去关门,故意把手按在门轴上推,用力推了一下又一下,关不上,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这时,赋有爱心的一个小男孩马上跑来帮我关上门,我耸耸肩膀做了一个鬼脸报答。突然有个小男孩嚷起来:“哈哈,上当了,上当了。”这一嚷全班顿时反应过来,乐得前仰后合。我一边笑一边说:“今天是4月1号愚人节,和大家开个玩笑,不过,这个玩笑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关。”学生有点乐不思蜀,嘻嘻哈哈,饶有兴趣打量我,看来搞笑手法大合人心。有时候一节课就需要一两个玩笑,营造出愉快轻松的课堂。这样学生乐了,教师也因此感到幸福。
二、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快乐
科学课堂其实是很好玩的,只要我们方向性明确,组织好学生科学地玩耍,这样的课堂是最快乐的。
比如:在学习“蜗牛运动的观察”的时候,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了一个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学生们很快地发现了当中的奇妙,并为蜗牛这一特殊的身体结构喝彩。但是,当我问及他们: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他们只是懂得用手比画,就是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于是我就说:“那你们喜欢模仿蜗牛的爬行吗?”我这话一说完,他们就兴奋起来了,争着模仿。我立即邀请了几个同学模仿蜗牛爬行,由台下的学生做评委,选出模仿得最像的那位同学。接着,让他再表演一次。这时候全班的学生都发现了蜗牛的身体在爬行中是波浪式前进的。
最后,我提出建议:“让我们就模仿蜗牛爬行比赛吧!”这样,学生拥有模仿和体验蜗牛爬行的机会。他们玩得真开心!看着一只只在地上爬行的“蜗牛”那惟妙惟肖的样子,我和学生都忍不住笑了。把“玩、乐”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使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课程标准也提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作为导火线,点燃学生“心灵的力量”,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何乐不为呢?
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快乐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使个别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找到自己的舞台,增强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学生平等、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也共享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四、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享受快乐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言,如:“某某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某某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我还结合实际,进行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学生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科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情况,满15颗星以上可以得“优”,10颗到15颗可以得“良”,5颗到10颗可以得“中”,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切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这事实表明,“课改”后教师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出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让学生学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但会增加师生感情,还会令你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呢!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快乐,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科学的课堂散发出更多的快乐吧!
[参考文献]:
1、《快乐教育18法》东子著,漓江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2、《最快乐的家教》东了著,漓江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
3、《科学课程论》佘自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郑青岳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点摘要:
1.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授之以渔,教师就要首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不追求课上的热闹,而要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2.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其实也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因为学习的最终还是要获取一些知识的。
3.要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思维,以前重结果,如今重过程。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方法是教师主体作用的最佳体现。
5.上课伊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6.教给方法特别重要,但是也特别需要耐心。教给结果快但不长久,教会方法就有了打鱼的方法。
7、要想让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就要让他从预习中尝到了乐趣。
8、小学阶段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学习本领是学会预习知识的自学能力。
9、虚心求教说:我认为授鱼---授渔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不能
超之过急.10、在教给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度引导,给予适度的鼓励。这样才能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11.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再逐渐喜欢学习本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群体“授之以渔”的基本途径。
12、授之以鱼是培养知识技能目标,授之以渔是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
13、低年级的学生,授给鱼也很重要!在鱼基础上再教给学生“渔”。
14、我认为预习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要所有的内容都要预习。
15、现在孩子自学能力差,不会自学,教师不要盲目放手,要有前瞻性,有目的的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16、预习要因人而异,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