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表演成为聋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
让表演成为聋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
江苏省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叶龙梅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聋生
表演
语文
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上的好奇心、求知欲。耳聋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事物主要依靠是视觉进行学中,我积极探求一种符合聋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让聋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我发现表演对聋生来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往往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好玩、好动是其显著的心理特征。我发现表演对聋生来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表演成为聋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
一、让聋生表演,学习兴趣更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创新潜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求知的过程中来。因此,语文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使表演成为语文教学高效的辅助手段。
如聋校语文第十五册 的《挑山工》,如果按常规思路来安排教学,教师提问:“挑山工是怎样登上的?”,学生只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他们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挑山工的动作,再两人一组进行表演,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愤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跃跃欲试,个个成了挑山工,主动要求上台表演,课堂上不时传出愉快的笑声,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他们很快读懂了课文内容。现行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它们故事性很强,都是学生表演的好材料。课堂上让学生演一演,哪怕是几个动作,课堂气氛就会很不一样。学生处于兴奋、积极主动的状态,接受信息最快,记忆力是最好的。
二、让学生表演,语言发展更快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学龄儿童已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时,便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耳聋学生由于听觉障碍,客观地抑制了这种要求,致使他们潜在的才能得不到施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调动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语言发展。语文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不仅要学习他所表演对象的动作、体会人物情感,还要学习表演对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由于以表演为媒介,学生就充满了自主性学习的愉悦感,能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同时也比较容易把学到的新词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使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如何说,变消极词汇为积极语词汇。如教学聋校语文第十五册《苦柚》一课时,一位同学突然问到:“老师,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的钱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位卖苦柚的姑娘,你会怎样做呢?”再分组表演伯父买苦柚的过程。通过对话练习,学生深入领会了小姑娘的高尚情操和伯父对小姑娘的赞赏之情。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并不停留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现成答案的层面上,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并运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也演一演课文故事情节。在课堂表演中,学生语言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让聋生表演,理解课文更深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进一步的挖掘,这些都需要学生主动深入地去思考。如聋校语文《荷花》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在“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教师是荷花池,你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你怎样冒出来?这是就有学生马上站起来,以表示“冒出来”的意思。这样,寓释词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学生灵活地理解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再如在理解白荷花全开的、刚开的、打着花骨朵的三种不同的姿态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池美丽的荷花,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再让学生用双手表演白荷花的不同姿态。学生在表演打着花骨朵的荷花时,双手手掌根相对,五指微曲并拢,五指欲张还合,形象的表现了“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语句的意思;学生在表演刚开的荷花时,双手五指微微错落地张开;在表演全开的荷花时,双手五指摆成了一朵朵花的形状。看着这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让人不由想到这些聋孩子的手真是通灵的舞蹈,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欣赏了美,创造了美,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让学生表演,对课文理解更深。
四、让学生表演,想象力更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目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额外难道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撒感到骄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关注的问题。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即时把握住学生突发的疑难问题,运用讨论、分角色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学聋校语文第十六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通过想象,学生添加了自己的语言、动作,把李大钊被捕时沉着冷静的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让学生表演课文,人际关系更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的主要因素。新课程改革关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而表演不仅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使生生关系更和谐。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时,学生在一起讨论、研究、排练,遇到问题时要请教老师,这需要老师也进入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近了,交流的机会自然多了。学生会渐渐喜欢老师,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孩子喜欢老师,也就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当然,表演常常是集体性活动,在表演时,学生需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动脑,尽心尽力、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间的互相沟通合作的机会,加强了友谊和团结,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人用愉快的心情看天,天特别蓝,看花,花特别美。学生学习功课有了一个快乐的心境,学习就信心十足,干劲倍增。表演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开辟了一条捷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使他们自主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充分的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享受创造学习的快乐,全面发展语文素养,让表演成为聋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催化剂。
第二篇: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麟游县镇头小学 郭会巧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通过兴趣培养、教授方法、提升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渐进。
【关键词】 兴趣 方法 能力 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会是基础和前提,会学才是终极目标。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如何让愿意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有一下肤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唤起意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点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小学数学,许多学生总觉得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如同“鸡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做到使每个环节的设计“有血有肉”,趣味十足。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学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图形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 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另外,要把兴趣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过程中应有梯度的设臵问题,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绝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
二、创造条件,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的 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这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5/6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
3、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要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 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解疑难。
三、提升能力,善于探索,让学生习惯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具备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特别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臵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
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
2、把 4 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
3、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才是学生享用终生的法宝。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教育要义,以滴水石穿的韧劲和抓铁有痕的毅力,立足每节课,注重细微处,培养有知识更有能力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第三篇:如何提高聋生语文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聋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只有“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才能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陶冶聋生的情操,还能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聋校语文教学创设出生命力且富有生活特色的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心理上由好奇到产生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抓住一个“活”字,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趣。这就要求老师上课不一定拘泥于一个角度,可根据教学内容,可根据聋生的接受程度,变换新的角度去处理好教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语言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聋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坚持口语教学”。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培养耳聋学生的有声语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如何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看话是聋生感受口语的特殊方式,是培养聋生有声语言的有效方法,它是用视觉来感受说话时语言器官的可见运动。聋生看话能力越强,语言水平就越高。看话是为了理解语言的内容,必须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看,视觉很容易疲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思想清晰明确,把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熟记于心,根据聋生习语特点和语言接受水平,围绕主题,组织和推敲语言,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激情饱满地展开讲述,或示范朗读。必要时放慢说话速度或及时重现口形,并灵活恰当地使用手势语做辅助。如《我爱家乡》,教师深情地讲述,使师生共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口语的兴趣,达到培养和发展聋生看话能力和注意的目的。
(2)形体激趣
聋校课堂中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体态眼神都会给学生以示范,并服务于即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耳聋学生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他们用眼睛从人们的表情和体态中获取信息。教师适当运用体态动作,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如:在执教《群鸟学艺》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 麻雀、乌鸦、猫头鹰、老鹰、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本领,结果仍就不会搭窝,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是因为只有小燕子学习搭窝时最耐心。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去领悟生活。
(3)活动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只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种种条件,但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去认识。真正优化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例如我在上《蝙蝠与雷达》一课时,为了形象逼真地说明蝙蝠的眼睛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的特点,我特地准备了两只饿了的蝙蝠和几只苍蝇,把它们一同关在笼了里,蝙蝠大半天也没吃到苍蝇。可是,当一位学生用细线绑着死苍蝇在蝙蝠面前摇晃,一眨眼工夫,几只死苍蝇就成了蝙蝠的美餐了。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有了一个与现实相似的情境,不但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设置疑点,增强悬念的方法,就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将相和》时,我先让学生读题目,让他们谈谈读题目后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又提出“是什么原因使将相不和?”“后来他们为什么又和好?”我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探究得非常主动。
(5)想像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想开去,展开多向思考,就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身子包围住的画面,我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像: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最大愿望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谈认识、体会,可促使学生即努力发表各自的创见,又激起内心情感的涟漪。教学中创设情景,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是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之美和学习的愉快。因此我在教学中多采用图片演示、实物演示、动作演示等方法。其中最主要采用的是“再现情境”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活生生的具体画面,将教材中的具体情节尽量形象化,帮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化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更好地体会文意,课前,我先播放制作的桂林山水课件,伴随着字幕,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随之而出,清澈见底、碧绿无瑕的水,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的山。课堂上,看着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老师的讲解,再对照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生们一下了就抓住了漓江水“清、静、绿”的特点,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大自然之美,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伟大祖国之美。这是主动、直观的情境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可以预测的,特别是聋生,由于认识上的特殊性,更易发生意外情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主动地、积极地、自觉的学习,激励他们以高昂的情绪去探求知识的奥秘,鼓舞他们顽强地攀登发展能力的阶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决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只有我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才会在聋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大胆地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总之,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我们,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走近聋生,让聋生多体验、多感悟,引领聋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样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第四篇: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成为一种苦役。只有当我们把学生解放出来,将他们置于一个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在环境之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充分预习注重实践问题精炼发散思维
叶圣陶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回童趣、重新获得幸福的人。我们要把学习语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场所,给他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充分预习,解疑答惑
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说,强调学生要充分预习先学后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时,教师才去教。但这时的教,仍然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
因为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而教师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进行教,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才知道自己想了解的到底是什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以致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古代教育家孟子所言:“自得之学可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事实上,“自得”是兴趣使然,学自己想学之事物,学得迫切而充满热情,难以遗忘。如,学生在学习陆游的《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预习过程中了解了当时宋朝的历史背景以及陆游一生以抗击金兵为己任的悲壮情怀,再来学习诗句的时候,对诗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朗读诗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读得动情而感性。
二、以生为本,注重实践
我们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调整和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的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即学情决定教情。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力求学生能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而不是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在课堂上学习同一体裁的文章时,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学习的规律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抓手,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所以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中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习惯,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好习惯。
三、问题提炼,启发自学
我们原本认为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掌握地越好。但事实不然,学生往往变得懒惰、思维僵化,使本来有趣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的苦役。那么,我们如何把阅读实践和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呢?学生会的或通过自学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不讲;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引导。这样,我们的教学重心就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为”,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目标导向、情景创设、指导调控、答疑解惑、反馈评判的主导作用,是对教师教学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想要教会学生一瓢水,往往自己要准备一桶水。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学生本来对古典文学就仅限于影视作品的呈现,所以老师就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乃至古典名著的原文进行有选择的删选和提炼,更原汁原味地给学生呈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问题的选择中,也更多的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出发点,以及三打三不同,让学生由文字看到画面,再到达文字背后的更深刻的境界。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更引发他们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四、发散思维,探讨成果
一堂课,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是死板而不生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不利于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课,不是作秀,而是一堂有意义和研讨价值的课。
我平时很喜欢带着学生吟诵古诗,教会学生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以旧知带动新识。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系列诗有多首,学生自主了解了陆游生平事迹之后,就可以自己理解他的其余几首诗,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大大提高了学习古诗的热情。再由学习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进而培养了独立阅读习惯。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以上这几种方法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我们语文教师通过这些做法的尝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重心转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显得更灵动更富有朝气。
第五篇:让表演课成为常态课
让表演课成为常态课
每一次去听课学习,都会有所收获,感叹上课老师那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和令人为之振奋的教学方法。教师从热身活动,复习,到引人,到学习新知,到重难点的突破,到开展小组活动,到知识拓展,到小结等等,每一步都经过了老师的深思熟虑,使整节课思路清晰,过度流畅,课堂在高潮跌出中进行,学生在快乐和近乎玩游戏状态中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引导下,掌握了新知识,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一节课下来,学生身心愉悦,教师也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感动满足和快乐,师生关系融洽,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对许多学生来说,这只是难得一见的表演课,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可以享受到。上完课后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这么上就好了”。
一位教师,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上课、听课、评课之后,对如何上一节优秀的展示课已胸有成竹,每一个环节如何处理都了如指掌,而且已意识到上完这一节课后评委如何评论了,因此要给他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不难。上周轮到我上中心组活动的展示课,上完课后,得到各评委和各校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突然醒悟:这只是一节表演课,平时我可不是这么上。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知道如何上一节优秀的表演课,但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会这样上。如果我把这样的表演课放到平时的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这么差吗?学生还会这么厌学吗?我们还会这么生气吗?师生关系还会这么僵吗?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不可否认,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得如此的完美,每一环节都深思熟虑是不可能的,但每一节课的精华我们不应该省掉,像英语课中的热身活动,小组活动,学生表演等等因时间关系我们常常会省掉,但这样会造成课堂的单调和失去活力,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随之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让我们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表演课吧,这样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覃文荣
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