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四部曲”
聋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四部曲”
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张丹丹
低年级聋生由于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感知外界事物途径单一,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且视觉容易疲劳,造成聋生注意力不集中,涣散,一旦受到新奇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在低年级聋生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多次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且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为此,我多次查阅资料,和同事探讨教学方法,并及时做好课后反思,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发现,慢慢的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并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谈下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型的教室环境是是班级文化的一个支流,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门隐型课程。通过美化教室环境,根据学生特点、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一系列有主题的语文学习内容,张贴于教室的墙壁或摆放于教室的角落里,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聋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桥梁,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听力障碍学生因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耳聋丧失了言语功能、丧失了说话的信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与他人、与社会交往,失去了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习得语言的能力,营造语文型的教室环境正是通过视觉补偿聋生习得语言文化知识的一个有力窗口,这就是“环境育人论”的体现。造语文型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视觉功能去补偿聋生的生理、心理缺陷,增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由于我们班学生在入学前上过幼儿园,会简单的认识一些单韵母拼音字母。因此,我就根据低年级聋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注意特征,在班级墙上粘贴了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字母手语表、数字表、水果、动物等挂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每次课余时间我都会和学生一起读那些拼音字母,并启发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手语词汇,尽管学生不会读大部分字母的发音。但是,他们对拼音字母表上的图片很感兴趣,或是模仿图片中的人物动作,或是画出简单的一些东西,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些事情让枯燥的课余生活也逐渐变得更丰富,渐渐的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了兴趣,也提前学习了拼音字母,这对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生活在具有语文气息的环境中,使他们处处感受到语文的存在,提高了聋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聋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如果把课堂学习比作建一座高楼的话,预习则是为高楼打地基,并通过这个打地基工作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听力障碍学生来说,接受新知识的节奏慢,对事物的理解更需要有铺垫,有延续的知识链条的帮助。因此,聋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学会预习。聋生由于受自身听力缺陷的影响,在课堂上或多会少会对教师教授内容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会产生急躁和厌学情绪,因而没有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为学生扫除课堂障碍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今天要教二年级学生学习第二课《看图识字2》,我就提示学生在早读课大声朗读拼音字母卡片,然后自己试着独立读新课的生字,遇到不会拼读的生字,做个记号问老师。接着,尝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生字的笔顺、组词等等。最后,看图学课文,读课文。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不但学的轻松,我也觉得教的轻松。同时,我还会每天利用时间帮助学生认挂图上的生字或者读拼音让学生来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以前上课爱睡觉的刘xx也爱上了语文课,上课认真听讲,课堂积极、声音洪亮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活跃。现在有的学生还会从家里拿来一些漫画书来供全班学生一起看,一起学习。看着学生们那渴望学习知识的劲头,我上课的劲头也更大了。
三、课堂上相互“结对子”
聋生的思想单纯,喜欢受到表扬,更喜欢炫耀自己,我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不但促进了他们知识的掌握,更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由于我们班学生人数少,学校专业教师缺乏,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对我们班进行复式教学。刚开始复式教学对我来说有特别大的难度,经过不断地摸索,这种复式教学的方法,不但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由于我们班学生有6个人,一年级有三个人,二年级两个人,六年级一个人。我就在平常的教学生让学生互相学习,在我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会让六年级的学生帮助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由于同是听力障碍学生,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他们之间的交流学习会有更大的进步。有一次,我教二年级学生学习“......有.....,有......,还有.....”的句式时,学生是怎么也学不会,整整教了一节课,到最后学生还是不理解,不会造句子。于是,我让六年级的大姐姐徐xx帮助二年级的学生讲解,不一会,他们竟然学会了,接连造了好几个句子,通过这一节课后,经过反思使我受到了很多启发,逐渐的改变了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快乐的学到了知识,也让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我觉得,或许聋生和聋生之间的共同缺陷,会让他们有更多互相理解的地方。相同的残疾,更加让他们彼此理解。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只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才能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有在富有特色的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增进聋生的友谊,还能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学习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四、养成课后练习的习惯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的丧失,无法进行听觉记忆,而是“以目代耳”,以视觉形象记忆为主。并且记得慢,忘得快。因此,要想让听力障碍学生掌握知识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后巩固能力。我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和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通常上完课,我会一一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练习,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有时候,我会让学生互相讲解练习题,互相判断对错,碰到他们都不知道的,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查找,最后,我再总结。久而久之,学生有了作业上不懂的问题,不是依赖我去告诉他答案,而是自己动手去寻找,在找到答案的那一刻,他们更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有一次,我布置作业的时候,作业题目是给“发”这个生字组词,由于学生不知道怎么组词就问我这道题怎么写,我说你这么聪明你肯定能找到答案,我相信你是最棒的!说完我就坐在教室后面观察他,看他怎么办?他低头看了看书,又埋头思索了一下,接着跑到教室后面迅速的拿起了字典,我很纳闷,我又没有教他查字典的方法,他要干嘛?正纳闷着,看他把字典拿在手上,翻了一页有一页,整整翻了二十来分钟,突然,跑过来指着字典上的“发”字,高兴地朝我笑了,我对他伸出了大拇指,他很开心的跑回座位写作业去了。后来,我问他,我为什么想到查字典的方法?他说:“看以前大哥哥、大姐姐这样做的,我就向他们学习了”(我们之前一直是复式教学)。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想这大概是做老师的最大快乐吧!
带复聪班语文课整整两年了,由刚开始的措手不及到现在的熟能生巧,这都与我的学生脱不了干系。是他们,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个好老师;是他们,教会我怎样如何上好课;是他们,让我明白“身残志坚”的道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新的知识、经验,不断给自己“充电”,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更会重视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相互学习、课后练习这四个环节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作为老师,学生取得进步,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我会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坚持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语文习惯养成
谈小学语文习惯的养成董浜中心小学顾菊萍
同样是一个班的同学,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效果比较好,有的学生效果比较差呢?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家长也有这方面的困惑。我觉得,这里面除了IQ(智商)外,还和EQ(习惯和综合能力)有关。而且,IQ的高低主要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而EQ更注重的是后天培养。提高学生的EQ水平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觉得,目前孩子们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懒惰。有一些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能拖则拖。布置的回家作业,还没有做好就交上来了,第二天给我一个回答:“我忘了。”或者是少做几个也好。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有些同学不抓紧时间做作业,总是先东张西望,看别人做作业,居然可以一个多小时就写五个字!还有的同学明知道还有作业没做好,就先在外面玩,不叫他进去就想不到进去完成该完成的作业。等到老师质问他怎么没完成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过后却又忘的一干二净,下次照犯不误。还有一些同学的懒惰表现为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上课时对举手发言缺少兴趣,懒的说;对学校里的活动不感兴趣,懒的参加;拿到借的书,往书包里一放,懒的看;让他们玩的时候,有的同学都坐在座位上不动,懒的出去玩。胆小。有一些娇小点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校内也不善言语。遇上什么不公平的事,也不敢来告诉老师,而是回家后对着家长嚎啕大哭,然后第二天由家长来学校向教师反映。这类学生的成绩往往还可以,但
他们上课的时候基本上不发言,除非特别有话想说。而且内向胆小是一种性格,没有很好的方法去改变它,老师也不忍心去批评这群挺乖的学生,所以一直是无能为力的一种现象。自控能力差。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年龄有关系,高年级的同学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可达20—30分钟,中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以达到15——25分钟,但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其实这也难怪,现在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已是一种强压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己想学习。没有学习的动力,缺乏目的性,当然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了。而且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体比我们小时候多得多,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新相对较慢,传统的灌输式、读讲式教学更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上课时自然会“开小差”了。有一部分男同学的自控能力更是差,坐端正,认真听讲的时间连五分钟都熬不住。手里不拿点东西玩就会很难受。还有的甚至和旁边的同学小打小闹,放在桌底下的脚也能成为武器。作业敷衍了事。这一方面和学生的作业量大有关系,像我们语文的作业本有好几本,都是需要写大量字的,写慢了就会少掉玩的时间,所以就加快了一些速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导致了对作业的不感兴趣,当然不会认真的把字写好了。还有的同学是做作业的时间没抓紧,后来来不及了就写得很快。还有一些同学似乎天生写不好字,对字的结构的领悟能力较差,或者审美能力不强,看不到自己的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作业质量不高和这些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写字是语文教
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产生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很多。但我发现,在独生子女中,孩子的坏习惯多;其次,父母不经常在家的,孩子问题也多。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们会发现,一位对自己非常严格的老师,他的学生各方面也不会太差劲。老师认真板书的,大部分学生的字也能比较工整;老师能在课堂上有感情朗读的,学生也能带着情来读书。甚至,我们可以从学生考卷上的字迹来推断出这是哪一位老师的弟子。由此可见,教师的习惯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教师比普通人就多了一份职责:做学生的楷模。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让学生做的事情,自己先要禁止。要知道,我们的背后时刻都有几十双眼睛在看着呢!
2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习惯有关,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关。一些特级教师为什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为什么能让孩子学的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应用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紧抓住孩子的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而且他们知道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能够以孩子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我在课堂上也尽量采用能激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方法来教学。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我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说话时的语气,读好语言外,我还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说,有的演,学生学得快乐,也学得到位。
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音乐所创设的情境,带着感情来朗读,再也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死板的读书了,从朗读中理解到的内容也很深,基本上不用老师再详细地讲解了。教学之后,我有一个体会:在要求学生学会创新的时候,教师也同样要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成不变的方法连教师自己都乏味了,你说学生能不乏味吗?能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吗?
3多感官学习。理论研究表明:运用一种感官来学习,远不如运用多感官学习的效率高。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上课时多动动手,多动动身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印象更加深刻。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还有利于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有互相提示,互相欣赏的机会,我都会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而且要求每人都要发言。如,我在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学习内容: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蒲公英种子们的不同态度。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想法。由于这个要求需要几个同学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学习任务,这样,大家学起来热情就高涨了,而且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5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也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家庭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对自己的事情认真负责的,他也会要求子女做到这些,长期如此要求,该学生肯定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好孩子。反之,家长整
天打麻将,对生活是无所谓的态度,那他的孩子耳闻目睹,当然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无所谓。在他眼里,大人可以怎样,我也可以怎样。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都对家长们说:“希望你们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同时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要严一些,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放任他们,什么都依他们,能代劳的什么都帮他们做,这样的教育只会让他们难以长大。”我还对家长们说:“其实学生们的智力差距并不是很大,那为什么成绩的差距会那么悬殊呢?关键还是学习习惯的差距。一个从小被要求细心做每一道题的学生,他会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成绩当然比较理想。而父母从来不检查作业的孩子,他的目标就是完成,不讲质量。”我呼吁家长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要多抽出点时间来关心孩子,陪伴孩子,让他们在有伴的情况下好好地读读书,认真仔细地做作业。注意培养学生的羞耻心。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为内在的不安、难过、自责和批判等,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对可耻、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抵制。羞耻心的产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受到的羞辱过多,羞耻心就较弱;自尊心强,羞耻感也强。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羞耻心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少批评,多宽容,多鼓励,不要拿其他学生的优点和某一学生的缺陷相比较等。还要对学生的羞耻心给予适度的、适时的刺激,还要注意把学生的羞耻心及时升华。对“难教”的儿童,重要的一点就是点燃他们的羞耻心的火花。
决定课程改革的因素是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生心理规律。因此,新的课程计划中不再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当然,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希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于学生的一些其他的良好习惯都要给予肯定。“好的习惯不嫌其多”,希望学生们能养成好的习惯,也希望我们能共同养成好的习惯。
第三篇:如何提高聋生语文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聋生学习语文兴趣之我见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只有“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才能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陶冶聋生的情操,还能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聋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聋校语文教学创设出生命力且富有生活特色的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心理上由好奇到产生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抓住一个“活”字,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趣。这就要求老师上课不一定拘泥于一个角度,可根据教学内容,可根据聋生的接受程度,变换新的角度去处理好教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语言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聋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坚持口语教学”。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培养耳聋学生的有声语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如何运用各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看话是聋生感受口语的特殊方式,是培养聋生有声语言的有效方法,它是用视觉来感受说话时语言器官的可见运动。聋生看话能力越强,语言水平就越高。看话是为了理解语言的内容,必须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看,视觉很容易疲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思想清晰明确,把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熟记于心,根据聋生习语特点和语言接受水平,围绕主题,组织和推敲语言,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激情饱满地展开讲述,或示范朗读。必要时放慢说话速度或及时重现口形,并灵活恰当地使用手势语做辅助。如《我爱家乡》,教师深情地讲述,使师生共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口语的兴趣,达到培养和发展聋生看话能力和注意的目的。
(2)形体激趣
聋校课堂中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体态眼神都会给学生以示范,并服务于即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耳聋学生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他们用眼睛从人们的表情和体态中获取信息。教师适当运用体态动作,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如:在执教《群鸟学艺》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 麻雀、乌鸦、猫头鹰、老鹰、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本领,结果仍就不会搭窝,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是因为只有小燕子学习搭窝时最耐心。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去领悟生活。
(3)活动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只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种种条件,但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去认识。真正优化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例如我在上《蝙蝠与雷达》一课时,为了形象逼真地说明蝙蝠的眼睛看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的特点,我特地准备了两只饿了的蝙蝠和几只苍蝇,把它们一同关在笼了里,蝙蝠大半天也没吃到苍蝇。可是,当一位学生用细线绑着死苍蝇在蝙蝠面前摇晃,一眨眼工夫,几只死苍蝇就成了蝙蝠的美餐了。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有了一个与现实相似的情境,不但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设置疑点,增强悬念的方法,就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将相和》时,我先让学生读题目,让他们谈谈读题目后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又提出“是什么原因使将相不和?”“后来他们为什么又和好?”我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探究得非常主动。
(5)想像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想开去,展开多向思考,就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身子包围住的画面,我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像: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最大愿望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谈认识、体会,可促使学生即努力发表各自的创见,又激起内心情感的涟漪。教学中创设情景,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是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之美和学习的愉快。因此我在教学中多采用图片演示、实物演示、动作演示等方法。其中最主要采用的是“再现情境”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活生生的具体画面,将教材中的具体情节尽量形象化,帮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化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更好地体会文意,课前,我先播放制作的桂林山水课件,伴随着字幕,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随之而出,清澈见底、碧绿无瑕的水,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的山。课堂上,看着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老师的讲解,再对照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生们一下了就抓住了漓江水“清、静、绿”的特点,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大自然之美,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伟大祖国之美。这是主动、直观的情境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可以预测的,特别是聋生,由于认识上的特殊性,更易发生意外情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主动地、积极地、自觉的学习,激励他们以高昂的情绪去探求知识的奥秘,鼓舞他们顽强地攀登发展能力的阶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决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只有我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才会在聋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大胆地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总之,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我们,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走近聋生,让聋生多体验、多感悟,引领聋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样才能对这些有障碍的孩子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起来,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
第四篇: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瀛湖镇玉岚九年制学校:王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致关重要的,是关乎一生的素质,我们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应该引起注意,学生们身上有太多不合理的学习习惯。如不爱回答问题,别人的答案就是我的,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显得越来越沉闷了。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寥寥几只手,总是老面孔。久而久之,回答发言就成了那几只老面孔的任务。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当老面孔举起了手,老师却不急着叫,教室进入寂静的阶段,观察其他人的表情,是躲避的眼神,是紧张的情绪。一旦老师叫了某个“老手”,此时他们的表情立刻得以放松缓解,仿佛自己已经回答了一样。压力不再沉重,表情坦然,眼神又敢于投向老师或发言的同学了。还有一种模糊的认识——漂亮的就是正确的,从一年级开始,我们教学生写字,看到学生漂亮清洁的作业,我们就会很开心,觉得自己的教学很成功。至于这份作业的背后,学生是如何完成的,他的握笔是否正确,坐姿是否科学,关注得很不够。我们看得到的是到了中年级,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一个班戴眼镜的孩子可以多达十个以上,到了高年级,就越来越害怕视力的检测。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握笔姿势害了他,是不良的坐姿或乱做眼保健操的习惯害了他。这种现象不局限于写字,比如学乐器的孩子,我们听到的是他拉得动听的曲子,吹得悠扬的音乐,看不到的是他读谱的艰辛,有把谱子放在两腿间深埋下头看的,有把谱子放在旁边歪着身子看的……老师对于这个现象视而不见,只要吹得漂亮就是好。还有诸如读书时不圈圈画画做标记,不主动每天写日记,不爱主动看课外书,不能做到观察周围的事物心情很浮躁,等等学习习惯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如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
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核心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讲的习惯,说的习惯,思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等。
1、听讲的习惯
上课首先要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孩子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注意观察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孩子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二是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小孩子往往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叫他来说的话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正的,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不周全,经常会急于表达而忘记“规矩”,往往是屡说屡错,屡教不改。这就
要求老师一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和疏导,让孩子的表达欲望有合适的渠道“出来”,又不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和秩序。要培养孩子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时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这里顺便说一下举手发言的意思是:举手经允许方可发言,否则大家手举起来就说,七嘴八舌不就成讨论了吗?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
2、课堂上说的习惯。
我们要求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这既可以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声音适度。这是我们的目标,得一步一步地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给孩子表达的平台和时间,组织好学生静静地用鼓励地眼神望着他,认真地倾听。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有了这样的氛围你还能没有说的愿望吗?孩子还会出现到高年级了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的情况吗?
3、听课“思”的习惯。
在低段学生中能够主动向老师质疑的孩子还不多,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了教,而不注重学。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不会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的习惯。在教学中留意随时生发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结构,给予孩子合理、满意的解答。每节新授课结束前,都应该留下点时间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讲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孩子每天都有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看板书总结本节课重难点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听课、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老师也会觉得他们真的会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了。
4、做作业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切忌动作慌乱、思维无序。那样肯定导致作业做得脏、乱、错,不堪入目。我们得要求学生紧张有序地,轻轻地拿出作业本、尖铅笔、文具盒。文具盒打开后先不要合上,以备
随时取尺子和橡皮。作业开始不要先动笔,先读懂题目叫你解决什么问题,在没有弄懂题目要求之前,一定不要动笔,反复阅读题目,读懂之后再动笔。答句前一定要把格式和布局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正确。关于格式和布局这些都在一年级辅导写作业时就要讲清。其次,各种题型基本见到后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不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再次,要培养学生会自我检查养成认真学习不粗心的习惯。
5、收发作业的习惯。
收发作业的时候都要有秩序。
6、书写作业的习惯。
我们要培养孩子掌握常规的作业格式要求。作业书写时要求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卷面整洁、独立完成、及时订正。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书写时好随心所欲,对于我行我素的学生,坚决要求他按要求做,屡教不改适当处罚。好的学生用A来换红星并且还有甜甜奖励。这样坚持下来孩子自然会养成我们期望的好习惯。
三、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既需要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来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植。让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学阅读,注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喜欢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其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把校外的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读书时间,自由阅读,互相交流;在课外自由读书,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第五篇: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连云港市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专题研讨活动的简报
专题研讨活动由金凤老师主持,主要围绕“习惯”、“内容”、“方法”三个关键词展开。习惯是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应该是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陪伴他们一生,影响他们的命运。语文课堂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主阵地,语文老师更是肩负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的重要使命。习惯的内容很多,包括课前准备、读写姿势、整理书包、勤查字典、不懂就问、善于倾听、准确表达、勤于背诵、动脑多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方面。本次研讨,老师们主要围绕 “听说读写” 四个最核心的语文素养来研讨习惯培养的策略,即怎样培养孩子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良好习惯。
八位老师围绕四个方面结合自己执教的课例,畅谈了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也提出了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引起了与会老师们的思考与共鸣。
关于“会听”良好习惯的培养,张巧林老师谈了自己的做法,她认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时间不长,不知道什么叫认真听讲,课上老师只是告诉他们“你们要认真听讲啊”,有时根本起不到效果,或者前面还能坐好,后面又放松了。课上经常出现提出要求,仅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别的学生不举手的场面。所以善于倾听的习惯要在潜移默化中训练指导。一是要学会听老师的话语,二是要学会听同学的发言。课上提出学习要求时,不急着找同学回答,而是先提问一个认真听的同学重复一遍老师刚刚的话,这就给别的同学一个暗示,要听清楚别人说,确定大部分学生听懂要求了,再根据班级实际学情,学生重复一遍。开学以来一直这样反复训练,表面看可能要浪费两三分钟的时间,却能达到高效的效果。同时,对老师的语言要求也更高些,尽量做到语速不要过快,语言要简洁、明了,指示性要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回答问题时,有的同学回答很精彩,不会急着让下一个同学接着回答,而是请没举手的同学重复刚刚的内容,一遍不行就两遍,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听、说训练中。一节课下来,能记住几个词,也是有所得。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别人发言时会把手举得高高的,发言时却要求他重复前一个人的句子,明白告诉他,当别人发言时也要认真听、记,再发表自己见解。学生每节课上听得认真了,会听了,同学发言的面也就广了。周元平老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倾听,会听课的良好习惯是一切习惯的重中之重。一个同学发言结束,要问学生:他说得对吗?谁还想说?你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要举手发言。作为教师要一边注意孩子的发言,一边关注全班,观察其他孩子是否注意倾听。周明明老师作了补充:要让孩子明白,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教学即是倾听,就是强调师生倾听,生生倾听,并真诚地回应。一年级孩子模仿能力较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发言时,老师应带头倾听,无论孩子说的对还是错,都要耐心地去听。只有老师自己学会倾听,才能在孩子心中起到表率作用。
关于“会说”良好习惯的培养,徐亚芹老师认为:听得好才能说得好,读得好才能说到位,说到点上,才能有话可说。因此培养“会说”的习惯,先从听读开始训练。其次,善于联系学生生活练习说话。如在上《家》这一课时,她问学生:“还有谁是谁的家?”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生活的环境,孩子都有去过海边,他们自然会想到沙滩上有些什么,很快有孩子想到“沙滩是贝壳的家”。而有些情境离孩子太遥远,如沙漠、草原,孩子都没有见过,可以借助图片引导孩子说话。同时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说响亮话,说通顺话。周明明老师也介绍了她的经验:在看图说话时,她会教给孩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什么)时间,(谁)在(哪)干什么,来帮助他们说简洁而完整的句子。平时从小处入手,来让学生养成说话完整、清楚的习惯。如生字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已经能用较长的一句话来说明自己的方法了。对于能够说完整、声音响亮的学生我常常加以表扬,他们有了进步就赞赏,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关于“会读”良好习惯的培养,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两个多月的方培培老师,从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起,她认为:课文要读正确,读流利,这样才能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好铺垫。教师做一些形象化的课件,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形象的图片可以让他更容易理解;另外可以再配些背景音乐,这样来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的
激发要联系上下文,并且结合生活实际,如今天汤老师执教《秋姑娘的信》一课中,“让青蛙别着凉生病了”,让学生联系平时父母怎么关心自己的,以此体会秋姑娘对好朋友的关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需要教师的范读的必须范读,给学生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方面进行示范。周元平老师结合执教《家》一课谈了自己的做法:她主要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效果。对朗读得好的或朗读有进步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课堂上她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时注意强调一个“准”字,要求学生发音准,不添字、丢字,声音要响亮、清楚,句子要读连贯。学生读书时,她让学生坐端正,拿好书,专心地看着书上的每一个字。课外,她还要求学生每天借助拼音读课外书20分钟,要响亮地读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听。读的书多了,知识面广了,学生就逐渐地对朗读产生了兴趣,越来越喜欢读书。每天晨读也可以有效利用。她要求孩子进教室立刻放下书包,拿出课本读书,读书姿势正确、声音响亮。
关于“会写”良好习惯的培养,徐亚芹老师总结了自己的成功做法:她在写字教学中这样来指导孩子练写:一看,即先观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安排,然后说一说,可以培养孩子说得专业一点,这样不会太空洞。低年级孩子正是语言形成的好时期,老师可以做好示范,一句一句教孩子说。比如汤老师在教“好”字时,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的横不出头的原因是为了“避让”,而右边的“子”横比较长就是“穿插”,她觉得可以告诉孩子专业语言,只有教他们说,他们才能有说的意识,才知道要怎么说,日积月累形成写字教学的语言系统。二描,要求孩子要把描红的笔画描满。描满是孩子对笔画的起笔、行笔到收笔的一个感受过程,也是对看的一个反馈结果。因此要孩子一定要描满格。三写,边写边想,边想边写。她不提倡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学生容易失去了对整个字间架结构的感觉。汤爱华老师则认为:培养孩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也非常重要。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因此,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少做了习题。最好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通过研讨,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必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习惯和语文学习是浑然一体的,习惯的培养需要借助语文学习活动来完成,语文学习活动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有习惯培养的意识,立足课堂,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马建明主任围绕习惯培养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教师脑中要装满习惯的内容。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希望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教师就要努力让课堂达到并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如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时候,老师期待学生坐端正,两手捧着书,表情专注,放开声音朗读课文。如果有些学生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老师就应该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要求。二是习惯培养的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良好习惯,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习惯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三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相结合。比如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就可以的,老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就要具体指导预习的学习方法,方法掌握了才能形成习惯,习惯养成了才能促进学习方法的提高。四是习惯的养成也是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早读习惯、作业书写习惯等都是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涉及到学生更多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自主学习的习惯、交流展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希望广大一线教师高度认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好扎实的基础。
马建明主任结合汤爱华老师的课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进行了指导。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导入课文。在导入课文时要尽量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与学生在交流中导入课文,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二是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低年级学生由用手指着读逐步过渡到不用手指着读。学生初读以后可以出示课文的生字新词,出示的生字新词要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可以涉及课文的生字、难读的字、受方言影响的字、轻声儿化的字等,目标是让学生对生字新词进一步加深印象。学生读完了生字新词,再让学生读读课文。三是再读课文。这一次读课文目标是检查学生课文读得是否正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相机进行课文大意的把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词语的意思。四是识字写字。每节课要拿出10分钟时间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让学生尝试用自己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相机进行组词训练,积累词语。在写字指导中,可以按照观察→示范→练习→评价→提高五个步骤进行。让学生学会观察,抓住字的结构、字型、主笔等特点入手,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美;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感受运笔的过程;写字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书写,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描一个,写一个;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心,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教师通过纠正、示范加深学生对写字的理解;最后还要让学生再练习写字,争取写得一个比一个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可以采用朗读、听写的方式进行巩固。二是创设课文情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简单地进行语气、语调、表情等外部变化来呈现,而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特别是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可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三是熟读成诵。低年级是阅读积累的大好时段,我们要求老师尽量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就能将课文背诵下来,特别注意的是在背诵时依然要保持良好情感状态,不要一背诵了就变了调子,唱了起来。四是相机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低年级是学生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抓住课文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用词语说话、说几句话、结合课文写话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五是继续进行写字指导,仍然要保证10分钟的时间进行写字指导教学。(马建明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