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苏战湖
岳阳市云溪区路口镇南太小学 湖南 岳阳 41401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但是目前,我们学校孩子们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以便解决问题。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或家长,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加深刻。如何让字典(词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呢?
一、合理利用教科书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
二、在平时的学习中训练学生使用字典(词典)。
三、在不同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巧用字典(词典)。
1、巧用《词典》自学生字。
2、巧用《词典》辨析词义。
3、巧用《词典》读准字音。关 键 词:小学生 语文学习用字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词典)。但我们学校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查字典的那段时间,还有几个学生的书包里有字典,但只要学完了,学生的《字典》基本消失了。三~六年级的学生书包里根本找不到《字典》或《词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一典通》的工具书,我一般把这种书叫懒人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现非凡:每一课的生字他都会组词;他会用课本中任何一个生词造出水平很高的句子;他会给老师提问的词语释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他会十分准确地给每一篇文章分逻辑段,段意归纳得出人意料的精炼、准确、完整;甚至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毫不含糊,他都能又快又好地回答出来,课后习题对答如流。但这样的照本宣读又能让学生记住些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就我校以及我自己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教科书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针对我们学校学生使用《字典》的现状,我准备到二年级听一堂关于查字典的课。在上课之前,我来到二年级二班老师的办公室,确认一下她这堂课是不是有关“部首查字法”的教学。我想了解一下她是不是布置了学生在今天都要带好《新华字典》。老师的回答让我意外,她说:“开学的时候我就布置了。”我再次追问:“你昨天有没有强调今天要学习查字典,一定要带《新华字典》。她很真诚地告诉我:“没有。”我马上让她去了解学生带了《新华字典》的有几个人。结果只有三个同学有字典。于是我让她马上去我们班(六年级)收集字典,发给她们班同学。上课了,老师很亲切地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查字典。老师先告诉学生如何分辨汉字的部首,这个问题并不难。下一步老师开从例举的汉字中选择了“什”字进行部首查字法的教学。当老师问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地回答。老师又问学生:“这个部首是几画?”老师引导学生在部首目录里找到二画,再在二画中找到“亻”,在“亻”的右边有一个页码,老师要学生把页码告诉老师,这时老师犯傻了,学生报出来的页码五花八门,因为学生准备的字典版本完全不同,老师略有调整自己的教学,但课堂已经乱了。老师告诉学生根据这个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相应的页码在找到“亻”的字,然后再根据除去部首的笔画数,找到我们要查的“什”字。在“什”的右边又有一个页码,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应的页码中就能找“什”字的相关信息。看起来这个老师的教学程序上是没什么问题,完全符合查字典的正常程序。但当老师要学生自主查“浪”字时,几乎没有学生能查出这个字。在老师的一再提醒指导下,才有两个孩子查到了“浪”字。听完这节课后,我无语了,这样的课堂效果怎么行?于是我找到上课的老师坐下来,认真地找原因,想办法。首先,查字典是一项基本功,学生必须得学会。老师在课前准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程序上都存在问题,所以教学效果才会如此糟糕。首先在课前准备上,老师应该安排学生准备版本一至的字典,这样才能便于初次教学。第二,在正式教学查字典之前,我们首先得认识字典,不然学生根本分不清“部首目录”、“检字表”和“字典正文”,更加不知道“部首目录”中的页码和“检字表”中的页码是怎么回事,学生会犯糊涂。第三,老师选择的范例也有很大的问题。“什”字,部首是二画,除掉部首还是二画,学生容易混淆。根据分析的情况,老师马上调整教学方案,在不同的班级,再上一堂相同的课,结果教学效果良好。
二、在平时的学习中训练学生使用字典(词典)
在我们学校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学生的书包里面很难再找到字典(词典),学生只是在周而复始的练习题中训练如何查字典,学生也很难再有亲自查字典的机会。我曾经在我们学校的12位语文教师中调查一个问题:当学生遇到不会认的字,或是不会写的字,你是怎么做的?除了我以外的,另外11位老师的回答惊人的相似:“不会认的告诉他这个字念什么;不会写的,拿笔马上写给他看。”后来,我继续进行调查:“如果你们的学生问了一个你自己也不会认或是自己也不会写的字怎么办?”其他11位老师的回答还是惊人的相似:“我会查字典。”我明白所有老师的心理,他们要学生自己查,太麻烦,时间太长,自己代劳,省事。但长此以往,学生把类似的问题都集中在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上,而不会自己去主动解决,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的。后来我在一次例会上,告诉全校的老师们我的做法:当学生问我这个字念什么时,我会回答学生:“你去查字典。”当学生问我这个字怎么写时,我告诉他:“你去查字典”。当学生问我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时,我还是让他查字典。久而久之,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不再找我,而是主动的拿出字典,从此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了一本《字典》。阅读时,不会再有人问我什么字怎么读,什么字怎么写,什么字怎么组词,什么字(词)什么意思。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很好,于是,我们学校买字典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也许用好工具书,字典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如何用好字典,同时告诉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很多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自己解决,当老师不在身边时,工具书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在不同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巧用字典(词典)
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查字典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儿,但我们学校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做关于查字典的习题时,一般都做得不错,那是因为从一年级开始这样的训练就比较多。如果要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在字典上查一个字,不管是用“音序查字法”还是“部首查字法”都不能快速、准确地查出这个字来。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平时不怎么用字典。那是不是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没有必要查字典了呢?恰巧相反到了高年级,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复杂,学生不能停留在用一本新华字典就能解决常遇问题了,那此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的工具书更新一下了,应该准备一本查阅范围更广的《词典》。到了高年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角度训练学生巧用《词典》了:
1、巧用《词典》自学生字。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大大加强,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生字,但老师们一般不放心,以为自学生字就是完全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而置之不管。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可行的。老师应该预设好生字自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字的学习存种哪些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词典》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如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中,学生要掌握的生字比较少。我让各学习小组中,分工负责利用工具书自学这四个生字;然后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加深印象。但这四个字的学中,教师应该明白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对“鼎”字的笔画掌握是最难的,因为在《词典》上找不到汉字的笔画,老师需要强调性的集中学习。
2、巧用《词典》辨析词义。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一些比较生僻,学生难以理解词语,我们不能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把词义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可能在课后并不能记住它。但如果老师把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词典》,再通过小组内讨论然后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确定是哪一种含义,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了。
3、巧用《词典》读准字音。一字多音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课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很难确定它到底读哪个音。如:在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中,有一句“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中的“奔丧”一词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到底读哪个音呢?学生从《新华字典》上找不到答案。只有在《现在代汉语词典》上能找到原原本本的答案:“奔丧bēn sānɡ: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这很符合文中的意思。这样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词典)。小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字典(词典)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养成使用工具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tno=1207
2、主要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让积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实际应用,包括考试中的应用。而语文积累是实际应用的前提,它们的关系就是源与流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积累没有应用,这个问题是毋庸质疑、不言而喻的。
语文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描述的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状态。语文积累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作为语文老师同样也要注意随时学习和积累,否则很容易被时代的车轮抛在后面,到那时我们再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不容易!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的就是让积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大学时,我坚持跑了四年的步,朋友赞我毅力可嘉,我倒没觉得,我认为这纯是习惯使然。当它已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似乎就会与你血脉相依,不离不弃。学习也是如此,语文学习更应如此。我在读书时语文成绩不错,我认为完全得益于坚持积累,习惯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积累不能等同于死记硬背,那样很容易导致片面、狭隘和枯燥的无血肉的语文。真正有效有趣的积累应是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四位一体的结晶。
那么语文学习积累什么呢?
至少有两大块,一是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句、篇,包括天文地理;二是人文积累,包括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懂得其实,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前者启智,后者怡情,二者并举,不可偏废。具体怎么做呢?孔庆东如是说:“
一、每天写日记,要写那种不给任何人看的日记,每天就写100字,不多不少。写到一千回,下笔如有神。
二、大搞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给所有老师起外号。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穷水尽。到那时,看语文书上的课文如同老叟戏顽童,老牛吃嫩草,什么语文考试,作文竞赛,简直不堪一击。
三、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死人活人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以肚子里东西多为荣,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连说一百个成语不重样„„明白了吗?”话有戏谑的味道,但确实道出一些实用有效地策略。怎样积累,或者说怎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这才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一直记得苏格拉底的甩手故事。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手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手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
很多时候,我都不禁感叹古人所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语文的积累任务,要求我们要带着孩子们成为快乐的西西弗斯。坚持不懈。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但语文的学习,其实真的很简单。它本是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丝一缕、一啜一饮,一颦一笑,我们似乎也不必把它搞的那么高深玄奥。做到激发其兴趣,引领其积累,培养其习惯,功到自然成矣。
第三篇:学习考试好帮手让差生变好很容易
♥♥学习考试好帮手让差生变好很容易♥♥
去年期中考试过去不久,一个初二男孩被他爸爸带到我办公室来。这个小男孩一看到我,就低下了头不敢看我。我问他:“怎么了?是考试没考好吗?”这个孩子用一种胆怯的眼神看着我,还没开口说话呢,他爸爸训斥他:“就你那样的成绩还有脸回答?!”我当时就有一种意识,这个家长太厉害了!在老师面前就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想象他爸爸对他平时有多简单粗暴。我当时我只好把他请出去,好单独和孩子聊一会儿。等他走了,我又问那个孩子这回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孩子说:“这次又低了3个名次,英语只考了42分。”我问他:“你爸爸一直对你这样吗?”孩子说:“是的,只要我的成绩比上次下滑一个名次,我就会挨揍,要是名次上升就不打我。”我又问:“代课老师帮你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了吗?”孩子答:“基础太差了。”
通过以上谈话我明白了这个孩子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基础,盲目地想让孩子提高,在孩子进步的时候得不到一点点表扬。差生是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才产生的,要想让一个差生变好,得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我建议这位家长改变心态,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位家长慢慢地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积极改正。针对孩子基础差的问题,我建议家长给孩子买学习考试好帮手,学习考试好帮手是全国一线教育专家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全面科学的学习技巧,适用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学生。采用简单、易学、实用的趣味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彻底解决学习没兴趣、做题速度慢、计算总出错、考试总丢分等学习问题。用过的学生反映效果相当不错,尤其是对于差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更为明显。
过了2个月之后,这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自从给孩子买了学习考试好帮手后,他学习越学越开心,内在的潜能也被挖掘出来,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各科平均成绩上升了30分。他爸爸说谢谢我对他的开导,帮助了孩子也帮助了家庭。
第四篇: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麟游县镇头小学 郭会巧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通过兴趣培养、教授方法、提升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渐进。
【关键词】 兴趣 方法 能力 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会是基础和前提,会学才是终极目标。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如何让愿意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有一下肤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唤起意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点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小学数学,许多学生总觉得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如同“鸡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做到使每个环节的设计“有血有肉”,趣味十足。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学中,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图形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 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另外,要把兴趣和自信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过程中应有梯度的设臵问题,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绝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乐趣。
二、创造条件,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的 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这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5/6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
3、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要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 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解疑难。
三、提升能力,善于探索,让学生习惯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具备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例如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特别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臵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
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
2、把 4 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
3、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才是学生享用终生的法宝。教师应牢牢把握这一教育要义,以滴水石穿的韧劲和抓铁有痕的毅力,立足每节课,注重细微处,培养有知识更有能力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第五篇:让学习成为习惯体会
讲座体会----让学习成为习惯
今天听了夏校长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教育本身是一种智慧,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需要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从良好的习惯中来。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是教师成长成功的必由之路。要天天学习,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是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自己,才能成长孩子,成长教育。要让学习支撑教育的生命。学习是一种需要,一种成长的需要。
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精神,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教育实验,都在追求一种完善性、超越性的教育。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的必须。那明德小学将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知道想要有好的教育成果,就需要有好的开始,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硬道理。
因为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如果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好习惯的形成,那么首先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地养成大量的好习惯。因为教师的脚印就是学生前进的方向,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面镜子。教师作为班级教学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时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并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习的典范。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是实践验证了的真理。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所以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未来的教育趋势是走向无边界学习。所谓无边界包括:无时间边界、无内容边界、无水平边界。只有往这方向发展,我们的教育才有真进步。老师们的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所以,我们就需要在名师的指导下成长,在同伴的切磋中超越自己,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