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让语文课堂绿意盎然
— 浅谈语文课堂要渗透环保意识
人类在地球的孕育中诞生,走向高度成熟……并不断演变着、持续着!但是,正是她孕育出的“儿女们”不但没有没给她安乐,相反的却使她伤痕累累!
让我们想一想,人类过度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给地球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这样的灾难中负有怎样不可推卸的责任。当脆弱的生态难以维系,人类的消费将如何持续;当地球患了绝症,人类又能生存多久?对于人类来说,其实环保的意义就是生存,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呢?这就要我们这些老师去好好地引导教育他们,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更有首当其冲的责任。
首先: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所选的课文,都是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这些课文隐含的思想教育是:意在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教材。如《大雁归来》就描写了春天田野里静静的湖水、成群的大雁和像波浪一样的稻田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敬畏自然》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神秘,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渺小,呼唤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我们应该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时,我先引给出学生两组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在不同的视觉冲击下有直观的感受。一组是A处:他,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B处: 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当张骞踏上她,便被她的美丽惊呆了,映入他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她使我惊讶,她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请学生为A处、B处命名。再请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进入课堂,让学生以公安人员、罗布泊的律师,法官这三个不同的角色替代,来情境导入。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提示本文的主题。让学生课堂教学中就能领悟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其次: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语文教材中虽然有很多关于环保知识的文章,但是不能死板说教,那样的话学生会不喜欢,觉得你是在教育他们。那怎么样让学生接受我们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呢?我就是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让他们自己发自内心说:要保护环境。从我教学经验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设导语,渗透环保教育。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所谓导语,就是每堂课开始,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进行的“开场白”。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犹如一场戏的楔子,一本书的序言,一扇门的钥匙,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她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她经得起磨练,耐得住寂寞;她可以撼天动地,亦可以悄无声息,这种感情就叫做“爱”„„”并且给学生讲了藏羚羊跪拜的故事。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自觉地对斑羚群产生了一种怜爱、同情,并增强了他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巧设问题,利用时机。语文课上的提问非常有艺术性,一定要设计好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如我在教《生物入侵者》这课时,在“人物干预”这部分时,就问学生你们你们怎么看到这个问题,并在此处我给学生放了一段关岛变成蛇岛的视频。学生看后一下子明白了“人为干预”的危害性,并且说我们不要随意迫害食物链,要维护生态平衡。
教师在教授时巧妙设计问题,利用时机,环保教育自然也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心头,挥之不去。
(三)联系实际,渗透环保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时,要联系实际生活,有意识地拓展学生视野,将他们带到生活中,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在教授《生物入侵者》一课,到拓展延伸部分我就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生物入侵者这样的事情。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特别是有个学生说:原先我们宝丰没有狗狗瓤这种植物,后来从鲁山引来了,谁知道它的到来让所有的草就灭了不说,连除草剂对它都无能为力。学生的发言让我也知道很多知识。这样就将课文内容延伸到整个生活之中,让他们真正意识到环境破坏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之中。
最后: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我们应该把生活与习作紧密联系起来,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真实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了解家乡的特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
有机的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增强环境意识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身边的事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此时,如果教师能把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让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去看环保、看社会,并学会一些环保知识,有利于将来更好保护环境。每当学生活动以后,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把活动记下来,所有活动前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只要教师能灵活加以利用,结合实际出发,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长期坚持,必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作用。
法国一位哲学家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又是人造就的。”的确,人作为环境作用中的人,不是被动影响的。所以,成功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陶冶,使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因之升华,而且,学生良好的教育内化可以影响教育环境。我们要把握好语文这个课堂,使其“绿意盎然”起来吧!
让 语 文 课 堂 绿 意 盎 然
— 浅谈语文课堂要渗透环保意识
姓名: 崔 晓 柯
单位:肖 旗 中 学
电话:***
第二篇:诗歌——绿意盎然
绿意盎然
每一次,都在快乐中成长
每一次,就算很累也依然面带微笑。因为你们的微笑就是我们的满足,你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幸福。
春,绿意爬上我们的心田
我们在这灿烂盎然的日子里忙碌着,不为别的
为的是筹集一笔笔的爱心基金。
夏,红日照耀我们的天空
我们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中迎风飞奔,飞奔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 奉上我们的一片片心意和爱心。
秋,金穗映入我们的眼帘
我们在这清凉爽朗的日子内收获喜悦,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满载我们的爱把它带给需要的人群
冬,冷气袭进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这冷风萧瑟的日子里奉献爱心,一点点心,一点点爱
让爱充满在这小小的邮校每个角落。
而在平时
每一周,都会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他(她)们携带着轻飘飘的绿色环保袋,光临了一间又一间的宿舍,最后总会带来一个个沉甸甸的袋子。
袋里面装的不仅仅是瓶瓶罐罐 尽管所回收的东西称不上值钱 但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这就足够了
这样每一次的绿色回收 每一点点爱心
就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这种收获是金钱永远无法给予我们,因为帮助他人,快乐你我她!
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招摇显赫 却用无言的大爱感动着山河 没有薪酬而且低调缄默
却缔造出时代最响亮的名字——志愿者 你把无私奉献变成躬身实践 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 你用人性的光辉照亮黑暗 你用真诚的关爱谱写着深沉的歌 到处都有你的身影闪动 你把温暖传递到每个角落 辅助公益、服务社会 你用微笑感染着每一位来客 你无怨无悔,奉献着、快乐着 让人生的华章丰富多彩波澜壮阔 你不需要颂扬也不需要感谢 因此才体现出淡薄名利的品格 壮哉,志愿者!美哉,志愿者!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志愿者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在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观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让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起来。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教育观念,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潜能,让他们走进课堂,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慢慢的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当电脑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时,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片中体会风景的优美;让学生在一张张逼真的照片中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让学生在一首首动听的音乐中领悟文中的意境,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但我们却再也看不到孩子们那天真的想象,再也没有了那份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让人不禁有些遗憾。
没有美丽的画面,没有悦耳的音乐,有的只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当今让人不禁有些疑惑。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课本里的语言文字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具有饱满的艺术形象,我们应该让孩子畅游于文字之中,让语言文字在课堂上重新鲜活生动起来。
一、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的活力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习《九寨沟》一课时,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大熊猫,在对“憨态可掬”的理解上,就让孩子先自己充分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又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于是孩子们就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大熊猫的可爱,同时在心中也就生出了热爱大熊猫的思想感情。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才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注入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的概念被赋予了生活的感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读书,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方法的美妙之处,让课堂充满读书声,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精彩。
二、让丰富的词汇,充实孩子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就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须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积累词汇,在课前把本课词语写到小黑板上,课堂上让学生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记忆,接着又让学生理解、造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相信孩子在以后的写作交流时,也会运用其中。
三、让思想的表达,贯穿科学的写作指导
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写作,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各种写作方法,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习《面对错误》时,重点突出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告诉学生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同时又教学生使用添一添、删一删的方法来修改文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许多孩子都写出了优美的习作。我们常对自己说:我们每节课不需要多讲什么,只要每次都教给孩子一个写作方法,那么日积月累,还怕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吗?让语文课回归文本,回归课本,回归语言文字,不要让多媒体来代让语文课回归文本,回归课本,回归语言文字,不要让多媒体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让学生进行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人文分析,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基础课,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我们祖国美丽的汉字,体会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望城路小学:黄春燕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并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课堂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
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二、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通过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
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周总理的高尚品质,我把《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总理生活的简朴工作和劳苦,学生深受感染。可见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适宜的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摘苹果”:幻灯片出示相应的生词,学生认读一个就摘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像这样的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五、创设悬念,活跃气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
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臵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界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度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
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