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多种教育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倡导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立足于流行音乐对语文课堂积极作用及影响展开论述,力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 流行 音乐 语文 课堂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①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语文教学,而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路。
流行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青年中流传的歌曲为主,这可以说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流行音乐是指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以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主要内容,运用轻声、气声等唱法,注重愉悦性、商品性,以电子和网络传播媒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大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②
一、为什么要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论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够服务于道德目的,有以下原因。
(1)音乐有着独特的表现情感的特点。
中国古代素有以“乐”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孔子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说是有内容的形式。因此,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即旋律、使人感到“悦耳”,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旋律变化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意义。音乐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音乐时便赋予其某种内容和意义;这种内容和意义是能够传达的,也是能够领会的。音乐使用一种独特的声响符号语言,因而更加抽象、也更能调动人的情感。人们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直觉。③所以音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在孔子基础上有所发展。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荀子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在荀子看来,音乐艺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求,能感动人的善心,对人有教化功能。
成书于西汉的《乐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乐教”、“德教”思想就象变奏曲之母题而贯穿全书:“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乐施篇》);“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象篇》)等等。这充分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乐”(以音为主,舞蹈、歌诗为从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成为孔门乃至儒家教化中的一大传统。“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孟子所云“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的道理。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④
西方哲学家同样看出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2)音乐既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享受,又给人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理性的启示。音乐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情感,还提供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对实现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音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音乐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这种包蕴在审美形式中的认识和伦理的内容,具有道德说教所没有的深刻感人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例如周杰伦的《蜗牛》及其他几首港台流行歌曲被上海部门推荐为爱国歌曲。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在移情辅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激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可以与道德情感联接和沟通,成为由道德规范转为道德意志,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的转化过渡。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它化为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以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融合社会实践理性的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从而走向意志行为的自由,亦即由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这是属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层面的建构。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论理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音乐艺术的主导魅力,就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音乐教育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上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流行音乐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化作用的普遍性,又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更大。
(二)接受美学是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理论支柱。
1.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是文学本体论。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接受美学是对读者的发现。面对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阅历、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然而,教师在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学积累等方面较学生丰富,所以,他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上,老师一味让学生“吟悟”,却缺乏指导,是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资源。而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又过度重视老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背离、有所超越。像姚斯所讲的:“文本的意义从来就不是自我陈述,读者必须作用于材料以便使意义产生出来。”由此说明文本是固定的,而意义却是变化的。理解作品不再是找出包含在文本中的内在含义,而是学生受到文本的刺激,沿着文本所暗示的方向,展开相应但不完全相符的联想、想象和情感的体验,并由此获得作品意义,最终完成作品。可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与文本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⑤我们应该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起知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视野的变化”的那些新的文本表现手段(词汇、句段、节奏等)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建立起“先行组织者”那样一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流行音乐可以给读者以直观上的感受,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从接受美学上来讲,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很有必要。
2.文学教育凸显对话和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潜在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文本只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需要读者去填补。如何实现这种填补呢?文学作品教学可以重视对话和体验两个原则。就对话来说,它包括作家与文本、编者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几重对话关系。作家写作文本及后来反思写作文本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话过程。编者选取文本既要立足于编写某套教材的理念,也要基于自身与文本对话的双重过程。教师、学生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的过程:因为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受到作家、编者与文本对话的两重限制。在这里,“‘对话’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体验’则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和经验碰撞。”既然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那么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用逻辑、分析的理性的方式,还需要实施描述的、内隐的、阐释的方式,从而显示文本意义“模糊”的一面而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内心,就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相当成功,它更多的能让欣赏着直观的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是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1.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加德纳把构成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而这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应该忽视多元智力理论的生理基础。科学家认为,左脑主管说、读、写、计算和分析,左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右脑主管一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右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空间认知和类别区别。人的左脑和右脑是通过脑梁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左、右脑的连接,使得进入左右脑的不同信息以及经左右脑整理后形成的不同信息能够互相传递。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多智元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语文课往往偏重于阅读、书写、理解,容易造成大脑左半球的超负荷运载,而右半球的功能却未能很好的开发。当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些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不仅右脑没有活跃起来,左脑也处于休眠状态了,这是播放古典音乐时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古典音乐并不能与现在的学生心灵碰撞出火花。但流行音乐与学生之间是没有隔膜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穿插流行音乐欣赏,让左脑和右脑之间相沟通,活跃思维,达到通过音乐智力、节奏智力的开发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
2.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合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也是发展思维的工具,而多种智能都是围绕思维展开的,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可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的八种智能。而且比任何其他学科对学生智能的开发都要全面、具体。其中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最有相通性。而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诗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与主题有关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比如,配乐朗诵课文;依据内容播放一段相关音乐,或可以在课文开始时引出主题,或可以在结尾提升主题。这样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在少数。⑥所以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四)流行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
1.流行音乐有其合理之处其中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句话说的好,凡是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流行音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当然,流行音乐中有无病呻吟、消极的,但更多的是许多优秀的情感篇与励志篇。有些流行音乐就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写照,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展示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与呼唤,《稻香》则表达了都市人们对虫鸣鸟叫的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好的流行音乐就是文学的秭妹,它用清新易消化的语言去诠释文学的心情。
2.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心英雄》、《心太软》、《最近比较烦》,昨天是《东风破》、《玻璃杯》,今天是《稻香》、《日不落》、《棉花糖》。这些歌曲清新的曲调,还有与内心接近的抒情唱词,让学生们近乎疯狂。在生活中,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令这些花季少年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他们乏味的生活涂上了青春美丽的色彩。
3.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老师教学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因为音乐的表达是直观的。
4.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提倡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学生,唤醒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潜能优势,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步增长语文知识,求得良好发展。
二、如何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在讲授课文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把流行音乐带入语文课堂。
1.在课文导入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授《散步》这一课时,可以在课文导入时播放一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首歌上,而教师可以从这首歌与《散步》的契合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切入,“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对,在这充满柔情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无限的温情。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通过什么表达了这些亲情。”这样循循善诱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苦苦讲解有效的多了,而且学生有了要加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性。许多课文多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背影》,我们可以播放《回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天亮了》让学生很快融入课文。课文导入时借助流行音乐吸引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文的积极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样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2.在课文高潮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还以《散步》为例,考虑到学生对其中所深藏的情感感到迷茫,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教师播放《爱就一个字》,当听到这首歌时学生就会直观的感受到那种爱在延伸的深刻感情。象《我与地坛》就是一篇感情很深刻却又难以理解的课文,播放《懂你》这首歌就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儿子与母亲之间无言的爱。
3.在课文结束后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思考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完后,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梁山好汉疾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形象就立竿见影了。
另外,诗歌的教学更需要运用流行音乐。自古以来,诗乐本同源,而且现在有许多诗词都已谱成了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了流行歌曲《月满西楼》,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诗词相当尴尬,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也吃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借助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而且与诗歌有契合点,改变诗歌课堂的枯燥,让诗歌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号召。
(二)写作课上,流行音乐也起到大作用。
1.教给学生如何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穿插到作文中,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1)可以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歌名用作文章标题,这样会有惊人的收获。文章的标题就像是人的眼睛,有了一个好标题文章才会更吸引人的眼球。如以“爱”为话题,可以用这样的歌名作标题,《如果爱》、《爱就一个字》、《你一定要幸福》等。这些歌名既简单又能攥住人的内心。有了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文章中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给文章增加许多亮点。文章开头运用流行歌曲的歌词,简明扼要,新颖不凡,具有先声夺人之效。把流行歌曲歌词插到文章中,剪裁化用,会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在结尾时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使文章的主题深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再三咀嚼品味,达到另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2.以流行音乐为材料来上作文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播放流行音乐,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文,它的不同就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让学生的想象被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平常有什么话题作文,学生总是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灵感,可是流行音乐和学生的心灵很接近,听到它,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感情与之相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是很好的练笔方法。
(三)讲解语法时,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让语法也变得美味。
1.讲解句子结构或词语结构时,以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歌名作例子,学生会欣然接受,也会有参与带其中的欲望,这样讲解语法时会更轻松。
2.讲解修辞格时运用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流行音乐中,作者在给歌曲命名时会注意两点:一方面,要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另一方面,要响亮、新颖、别致,能吸引人,因此在命名时往往会运用修辞手法。而歌词的创作,更是唯美的。它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有穿透人的心灵的魅力。所以在讲修辞时,像比喻、拟人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语法课堂也充满欢乐。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东西。
在语文课堂上,主角并不是流行音乐,而是一些语文知识,所以在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要谨慎处理。
(一)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合适,否则会干扰学生学习。
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语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因为流行音乐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流行音乐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找出课文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这样才会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教学环节吻合,达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比如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也可选用古曲),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这样的课文当然不能配上我们的摇滚音乐去讲解。(二)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要适时适量运用,否则效果不会很好。
1.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如果教师本人对流行音乐很陌生、不了解,在选择流行歌曲时就会力不从心,选择的范围局限,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类型,这样也许就没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肯定也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
2.要适时运用流行音乐,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一切要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主,流行音乐只是个陪衬而已,要根据课堂设计去播放流行音乐,不能打乱课堂计划,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要适量运用流行音乐。凡事多了就会让人烦,即使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使用的次数多了,会让学生产生“怎么又来了”的反感情绪。本来教师运用流行音乐是想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次数多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也会让教师最初的设想破灭,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个度。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使用这时一定要注意。
总之,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这种教学方法是应新课标的要求,让语文课堂活跃的一个途径,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