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时间:2019-05-13 03: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第一篇: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崔爽

【摘要】:本文论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困难。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学生冷落名著阅读的原因,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措施,应由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名著阅读,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关键词】: 名著阅读 现状 原因 对策 【分类号】:G633.3 【正文快照】:

一、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变迁的考验,是因为它们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对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是大有裨益的。经典名著通过形象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和人格的熏陶。《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求更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少有学生能有耐心读完一部经典名著,就连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了解,更有甚者,四大名著及其作者还经常混淆。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则普遍都知之甚少。这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太远。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生冷落名著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就要了解名著阅读低迷状况产生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首先,他们还未阅读名著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因为经典名著大多文字比较多,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学生就已经犯愁什么时候才能读完了。以这样的心态看待名著,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较少,课余时间都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了。再次,有些经典名著距离现实太遥远,主题难以把握不说,有些文字的意思都读不懂,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最后,班级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些学生虽然阅读了,但是没有人同他分享心得体会,他体会不到自己的收获,也没有小小的“成就感”,最终在紧张的学习中把名著束之高阁了。从教师方面来看,由于名著阅读在试卷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是有限的。教材中有几篇名著的选段,受到课时的限制,也只能处理相应的几个问题,学生的收获并不多。我原来教学生读课外阅读名著时只是结合课本中的“名著欣赏专题”讲解书中所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看看名著、写写心得而已。平时,教师缺少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关注与考察,没有了“监督机制”,学生就会慢慢懈怠。再有,教师追求“短期效益”,只是就题讲题,试卷出了什么关于名著知识的题,就讲解那两三道题,对名著内容的延伸并不多,最终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满足不了考试的需要,又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更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名著教学这方面,我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将名著阅读指导与常规的语文教学相结合,使二者不再“各自为政”,而是相辅相成。

三、让名著走进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以《陌上桑》为例,它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罗敷与居心不良的使君斗智斗勇的故事。课堂教学中分析罗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描写人物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其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的余地。与同学们分析到这里,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我国著名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叫范进的人物形象,他出身低微,穷困潦倒,可他一心只想做个读书人。他久经科场,老大不悔,屡败屡战,到54岁终于考进秀才,中举后,他喜极而疯,被他的丈人胡屠户一打一骂后才清醒。《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描写一连进行了三次侧面描写。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如果同学们想继续了解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殉道者的形象,就走进《儒林外史》,走进《范进中举》。同学们听得尽兴,我继续简单介绍书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比如严监生,因为临终时仍在可惜灯盏中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而成为吝啬人物的典型,等等。这时已经充分燃烧起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儒林外史》的愿望。又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抓住恰当的时机,适时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名著阅读“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要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渐渐变成一种习惯,师生还要作出许多努力。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

1.明确篇目,制订计划。

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学生阅读《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到八九年级,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推荐学生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2.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1)博览。一位名人曾说:“见多识广义,学才遍天地。”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广泛地阅读大量有营养、有价值的书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和特点,浏览自己所要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捕捉、获取、汇集,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兴趣。(2)精读。认真指导学生,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从中找重点片段进行指导阅读,甚至指导学生找出哪一句话最生动,它有什么意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反映人的什么样的品质,等等?都要认真指导学生精读。

3.开设活动,营造氛围。

由于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要让初中生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这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磨炼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可以尝试开展如下活动:(1)班专门设计一个园地——凡是有好的心得体会、读书方法、读书笔记,就张贴出来,让全班同学学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开展新书推介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这一活动使学生介绍新知识时,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成功的喜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独到见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领他们从书籍中探宝。(3)开展“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4)讲名著故事比赛,等等。我深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会越来越浓,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磊.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科技文,2007(1).[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3]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学实践平台,2002(10).[4]李强.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第五期.

第二篇: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

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带来新的改观。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对话本身,它有一整套的思想与方法,主要的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真正的对话情境教学还没有开始。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对话教学呢?

(一)、开启兴趣之门,激发对话的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

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臵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者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二)、创设和谐情境,放飞对话的翅膀。

刘庆昌先生对对话教学作如下理解:‚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个性化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教师要规范对话行为,在对话场中人与

人之间没有权威、主次之分,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要牢固树立‚把每个人当作全班对话‛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废除个别优生把持课堂的话语霸权,归还每个学生的对话权。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探究、每一份想象、每一种设想,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从心灵、精神、人格上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尊重激励的氛围。对话中,教师不仅要时时维护并赞赏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体现出的个性色彩,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各类对话中,应热情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有创意地表达。对出现不同看法的问题,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更不强迫学生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未知领域,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

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三)、加强沟通合作,开展多样的对话。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合作与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互动交往,必须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从组织形式上,有个人对话,两人交互对话,小组内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话,全班对话。从对象上看,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构成心灵的碰撞,产生思维的艺术之花。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同学们领悟到斯科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替自己的对手完成一个到达南极的证明的意义。虽然斯科特等人失败了,但失败的过程中却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环:诚实、勇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品味了感人的语言、感人的情境后,面

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斯科特等人,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的心灵与久远的事情所蕴涵的精神品质产生意义的联结、共鸣,也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教学《斑羚飞渡》,在最后一环节上:我补充了一个读者的独特看法:‚学了《斑羚飞渡》,我很感动,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其实,我们没有资格感动!人类,都没有资格说感动。‛你赞同这位读者的看法吗?为什么?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和动物,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体的关系进行深层的思考。同学们经过独立的思考,小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大家对人类过去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以后的行动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教学中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斑羚联想到动物,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动物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引发了学生向生命的纵深探究的热情。学生在阅读文本,阅读作者中,主动反思,形成科学的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促进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价值取向。

(四)、设臵恰当话题,促进共同发展。

在对话话题的设臵上我们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文本内容加以确定,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①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

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②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中下学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③适度性。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问题深浅难易的分寸。具体说,就是要提出具体明确,学生垂手难得、踮脚可及,稍思少得、思而必得的问题。过易,学生怏怏然懒于动口;过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忘而却步,也就启而不发了。如学习《荒岛余生》,可设臵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的意义。④多元性。阅读是多解的,由于受人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各不一样,话题的设臵应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如学习《风筝》,围绕‚透过风筝看鲁迅‛的话题,体察鲁迅的自省精神、手足情深和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可以领悟到游戏的意义等等。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不仅能进入文本,还能跳出文本拓展延伸,设臵话题应注意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的浪花,给予学生拓展、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多种结论;⑤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率性写作。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设臵这样的话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

总之,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要使民主、平等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第三篇: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陈翠玲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1.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2.领读

通过范读后,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掌握技巧,传授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传授方法时不能操之过急,起点要低,要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1.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一个“准”字",即: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发音清楚、响亮、不拖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这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学生如果一口气把课文读完,语调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就谈不上是朗读了。

2.抓住关键词语朗读

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自己做一做。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该轻轻

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你睡的很香时希望别人怎样把你叫醒?学生意识到要亲切的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在悄悄地形成,这样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美读了。

3.换位联想朗读感悟

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朗读乐趣。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丑公主》、《三个儿子》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2)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朗读

如《三个儿子》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这两个妈妈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是怎样帮助妈妈的。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助学生理解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比赛式朗读

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进行同桌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新课程的课文录音带里都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古诗,我们就可以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诗人的滋味。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第五篇: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多种教育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倡导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立足于流行音乐对语文课堂积极作用及影响展开论述,力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 流行    音乐    语文    课堂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①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语文教学,而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路。

流行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青年中流传的歌曲为主,这可以说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流行音乐是指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以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主要内容,运用轻声、气声等唱法,注重愉悦性、商品性,以电子和网络传播媒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大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②

一、为什么要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论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够服务于道德目的,有以下原因。

(1)音乐有着独特的表现情感的特点。

中国古代素有以“乐”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孔子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说是有内容的形式。因此,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即旋律、使人感到“悦耳”,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旋律变化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意义。音乐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音乐时便赋予其某种内容和意义;这种内容和意义是能够传达的,也是能够领会的。音乐使用一种独特的声响符号语言,因而更加抽象、也更能调动人的情感。人们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直觉。③所以音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在孔子基础上有所发展。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荀子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在荀子看来,音乐艺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求,能感动人的善心,对人有教化功能。

成书于西汉的《乐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乐教”、“德教”思想就象变奏曲之母题而贯穿全书:“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乐施篇》);“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象篇》)等等。这充分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乐”(以音为主,舞蹈、歌诗为从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成为孔门乃至儒家教化中的一大传统。“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孟子所云“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的道理。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④

西方哲学家同样看出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2)音乐既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享受,又给人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理性的启示。音乐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情感,还提供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对实现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音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音乐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这种包蕴在审美形式中的认识和伦理的内容,具有道德说教所没有的深刻感人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例如周杰伦的《蜗牛》及其他几首港台流行歌曲被上海部门推荐为爱国歌曲。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在移情辅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激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可以与道德情感联接和沟通,成为由道德规范转为道德意志,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的转化过渡。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它化为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以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融合社会实践理性的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从而走向意志行为的自由,亦即由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这是属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层面的建构。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论理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音乐艺术的主导魅力,就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音乐教育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上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流行音乐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化作用的普遍性,又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更大。

(二)接受美学是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理论支柱。

1.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是文学本体论。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接受美学是对读者的发现。面对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阅历、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然而,教师在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学积累等方面较学生丰富,所以,他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上,老师一味让学生“吟悟”,却缺乏指导,是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资源。而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又过度重视老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背离、有所超越。像姚斯所讲的:“文本的意义从来就不是自我陈述,读者必须作用于材料以便使意义产生出来。”由此说明文本是固定的,而意义却是变化的。理解作品不再是找出包含在文本中的内在含义,而是学生受到文本的刺激,沿着文本所暗示的方向,展开相应但不完全相符的联想、想象和情感的体验,并由此获得作品意义,最终完成作品。可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与文本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⑤我们应该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起知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视野的变化”的那些新的文本表现手段(词汇、句段、节奏等)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建立起“先行组织者”那样一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流行音乐可以给读者以直观上的感受,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从接受美学上来讲,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很有必要。

2.文学教育凸显对话和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潜在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文本只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需要读者去填补。如何实现这种填补呢?文学作品教学可以重视对话和体验两个原则。就对话来说,它包括作家与文本、编者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几重对话关系。作家写作文本及后来反思写作文本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话过程。编者选取文本既要立足于编写某套教材的理念,也要基于自身与文本对话的双重过程。教师、学生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的过程:因为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受到作家、编者与文本对话的两重限制。在这里,“‘对话’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体验’则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和经验碰撞。”既然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那么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用逻辑、分析的理性的方式,还需要实施描述的、内隐的、阐释的方式,从而显示文本意义“模糊”的一面而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内心,就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相当成功,它更多的能让欣赏着直观的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是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1.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加德纳把构成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而这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应该忽视多元智力理论的生理基础。科学家认为,左脑主管说、读、写、计算和分析,左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右脑主管一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右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空间认知和类别区别。人的左脑和右脑是通过脑梁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左、右脑的连接,使得进入左右脑的不同信息以及经左右脑整理后形成的不同信息能够互相传递。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多智元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语文课往往偏重于阅读、书写、理解,容易造成大脑左半球的超负荷运载,而右半球的功能却未能很好的开发。当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些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不仅右脑没有活跃起来,左脑也处于休眠状态了,这是播放古典音乐时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古典音乐并不能与现在的学生心灵碰撞出火花。但流行音乐与学生之间是没有隔膜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穿插流行音乐欣赏,让左脑和右脑之间相沟通,活跃思维,达到通过音乐智力、节奏智力的开发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

2.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合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也是发展思维的工具,而多种智能都是围绕思维展开的,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可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的八种智能。而且比任何其他学科对学生智能的开发都要全面、具体。其中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最有相通性。而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诗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与主题有关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比如,配乐朗诵课文;依据内容播放一段相关音乐,或可以在课文开始时引出主题,或可以在结尾提升主题。这样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在少数。⑥所以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四)流行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

1.流行音乐有其合理之处其中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句话说的好,凡是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流行音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当然,流行音乐中有无病呻吟、消极的,但更多的是许多优秀的情感篇与励志篇。有些流行音乐就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写照,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展示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与呼唤,《稻香》则表达了都市人们对虫鸣鸟叫的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好的流行音乐就是文学的秭妹,它用清新易消化的语言去诠释文学的心情。

2.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心英雄》、《心太软》、《最近比较烦》,昨天是《东风破》、《玻璃杯》,今天是《稻香》、《日不落》、《棉花糖》。这些歌曲清新的曲调,还有与内心接近的抒情唱词,让学生们近乎疯狂。在生活中,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令这些花季少年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他们乏味的生活涂上了青春美丽的色彩。

3.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老师教学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因为音乐的表达是直观的。

4.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提倡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学生,唤醒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潜能优势,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步增长语文知识,求得良好发展。

二、如何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在讲授课文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把流行音乐带入语文课堂。

1.在课文导入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授《散步》这一课时,可以在课文导入时播放一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首歌上,而教师可以从这首歌与《散步》的契合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切入,“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对,在这充满柔情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无限的温情。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通过什么表达了这些亲情。”这样循循善诱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苦苦讲解有效的多了,而且学生有了要加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性。许多课文多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背影》,我们可以播放《回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天亮了》让学生很快融入课文。课文导入时借助流行音乐吸引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文的积极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样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2.在课文高潮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还以《散步》为例,考虑到学生对其中所深藏的情感感到迷茫,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教师播放《爱就一个字》,当听到这首歌时学生就会直观的感受到那种爱在延伸的深刻感情。象《我与地坛》就是一篇感情很深刻却又难以理解的课文,播放《懂你》这首歌就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儿子与母亲之间无言的爱。

3.在课文结束后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思考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完后,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梁山好汉疾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形象就立竿见影了。

另外,诗歌的教学更需要运用流行音乐。自古以来,诗乐本同源,而且现在有许多诗词都已谱成了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了流行歌曲《月满西楼》,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诗词相当尴尬,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也吃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借助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而且与诗歌有契合点,改变诗歌课堂的枯燥,让诗歌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号召。

(二)写作课上,流行音乐也起到大作用。

1.教给学生如何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穿插到作文中,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1)可以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歌名用作文章标题,这样会有惊人的收获。文章的标题就像是人的眼睛,有了一个好标题文章才会更吸引人的眼球。如以“爱”为话题,可以用这样的歌名作标题,《如果爱》、《爱就一个字》、《你一定要幸福》等。这些歌名既简单又能攥住人的内心。有了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文章中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给文章增加许多亮点。文章开头运用流行歌曲的歌词,简明扼要,新颖不凡,具有先声夺人之效。把流行歌曲歌词插到文章中,剪裁化用,会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在结尾时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使文章的主题深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再三咀嚼品味,达到另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2.以流行音乐为材料来上作文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播放流行音乐,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文,它的不同就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让学生的想象被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平常有什么话题作文,学生总是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灵感,可是流行音乐和学生的心灵很接近,听到它,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感情与之相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是很好的练笔方法。

(三)讲解语法时,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让语法也变得美味。

1.讲解句子结构或词语结构时,以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歌名作例子,学生会欣然接受,也会有参与带其中的欲望,这样讲解语法时会更轻松。

2.讲解修辞格时运用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流行音乐中,作者在给歌曲命名时会注意两点:一方面,要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另一方面,要响亮、新颖、别致,能吸引人,因此在命名时往往会运用修辞手法。而歌词的创作,更是唯美的。它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有穿透人的心灵的魅力。所以在讲修辞时,像比喻、拟人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语法课堂也充满欢乐。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东西。

在语文课堂上,主角并不是流行音乐,而是一些语文知识,所以在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要谨慎处理。

(一)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合适,否则会干扰学生学习。

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语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因为流行音乐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流行音乐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找出课文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这样才会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教学环节吻合,达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比如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也可选用古曲),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这样的课文当然不能配上我们的摇滚音乐去讲解。

(二)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要适时适量运用,否则效果不会很好。

1.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如果教师本人对流行音乐很陌生、不了解,在选择流行歌曲时就会力不从心,选择的范围局限,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类型,这样也许就没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肯定也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

2.要适时运用流行音乐,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一切要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主,流行音乐只是个陪衬而已,要根据课堂设计去播放流行音乐,不能打乱课堂计划,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要适量运用流行音乐。凡事多了就会让人烦,即使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使用的次数多了,会让学生产生“怎么又来了”的反感情绪。本来教师运用流行音乐是想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次数多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也会让教师最初的设想破灭,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个度。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使用这时一定要注意。

总之,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这种教学方法是应新课标的要求,让语文课堂活跃的一个途径,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下载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

    让读写走进语文课堂

    让读写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灵石一中张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5篇)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港门中学 廖俊玲 【摘要】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实现合作探究学习这个新课标目的,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精选五篇)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 ——我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理解 新湾镇中学许帅 随着课改春风的到来,各地区教材焕然一新,我们所在的益阳地区初中语文课程从2010年开始改用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