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5篇)

时间:2019-05-13 03:3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第一篇: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港门中学 廖俊玲

【摘要】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实现合作探究学习这个新课标目的,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表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表演 语文课堂 激发兴趣 加深 想象力 再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侃侃而谈等情形经常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为什么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确实是语文教师头痛、无奈和尴尬的问题。要打破这种僵局,实现高效课堂,就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一、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精彩的课并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生动多精彩,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接受的知识有多少。语文知识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对学困生来讲,学习更是索然无味。他们对语文课本知识根本不感兴趣,当然提不起精神来听教师的课了。怎么办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妨让表演走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记得在上《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我努力把课文上得精彩有趣,可是学生并不领情,昏昏欲睡,令我非常苦恼。怎么让学生集中精神来听课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把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发挥想象,把课文里面阿长为作者艰难买《山海经》的过程,通过表演再现出来。因此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认真地看课文,本来精神涣散和梦游的学生也兴致高涨,加入看课文的行列,最后推荐代表上台表演。上台表演的同学表演得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就这样,表演使他们积极地自主学习,表演的欲望勾起了

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表演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的基础是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把课文的角色扮演好,必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表演欲的驱使下,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对文本的内容更是兴趣高昂。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课本中去,认真去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句,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内容再现出来。在上《核舟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游览者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片段,然后推荐学生上台把这几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出来。学生一听说可以表演,都认真地去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最后有三个女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演出。她们按照课文“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的内容迅速摆好了位置。东坡和鲁直的饰者正拿着一张报纸做画卷,两人两膝并靠着正专心致志地阅读手卷,把人物那种闲适生活和旷达胸怀表现了出来。而“佛印”略显羞涩,站在台上不知该如何表演。台下的同学都哈哈大笑,大叫着“佛印”要“袒胸露乳”,还要“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起左膝”。要求饰者把佛印那种“不拘于世俗礼法、洒脱不群、超脱尘世”的神态表现出来。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都深入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表演,让学生收获不浅。还有在上《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学生通过认真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掌握了课文内容,最终精彩地再现了阿长经过千辛万苦才为作者买到《山海经》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了阿长这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和宽厚淳朴的形象,体会到了阿长对作者的关爱之情和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喜爱之情。表演,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表演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表演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对文本的角色进行再创造,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本的剧本进行再创造。课文的文字是静止的,而表演是动态的,学生要怎样才能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情的动态场景呢?那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上杜甫的《石壕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情节和大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编课本剧,把课文内容场景直观形象地表演出来。这首诗内容简练,只用了120个

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那要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官吏的横暴和百姓的痛苦呢?怎样才能体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我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想象来刻画诗中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并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了独特的想象,并上台表演了一个个精彩万分的片段。只见杜甫一个人牵着一匹马来到石豪村,轻轻地敲开了一户农家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用惊讶的眼光打量着杜甫,问他从何而来,有何意图,杜甫都一一作答,随后老夫妇把杜甫安置在一个狭小黑暗的角落里。突然,“砰砰砰„„,快开门!”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夫妇俩大惊失色。老翁快速从低矮的围墙那里越出去,老妇人颤巍巍地打开房门。一个官吏大声喝道:“老太婆,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去把他们叫出来!”老妇人痛苦地哭着说:“本来我有三个儿子的,他们都去邺城驻守打仗了,但是最近一个儿子刚来信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只剩下我们暂且偷生了。”官吏又喝道:“屋子里还有什么人?”老妇继续哭道:“屋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一个刚丧失丈夫的儿媳妇。”“那快去把你的儿媳妇叫出来,我们要把她带走”官吏面无表情地说。“不行啊,我的孙子太小了,还在吃奶呢。正是孙子太小,儿媳妇才舍不得离去啊,而且她进进出出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你就放过他吧”老妇人哀求道。“不行,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人。”“要不我去吧。虽然我年老力衰,但是我可以跟你们去,现在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士兵准备早饭呢。”官吏沉思了一下,就把老妇人带走了。一夜无语,只听见一个声音在低声地哭泣。第二天,带着黑眼圈的杜甫出来了,神情沉重地向老头儿告别,继续赶他的路。表演结束后,掌声不绝,久久地回荡在教室上空。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成功地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

总而言之,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能够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任志鸿主编.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八年级语文·上).海南.南方出版社,2009

第二篇: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陈翠玲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1.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2.领读

通过范读后,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掌握技巧,传授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传授方法时不能操之过急,起点要低,要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1.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一个“准”字",即: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发音清楚、响亮、不拖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这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学生如果一口气把课文读完,语调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就谈不上是朗读了。

2.抓住关键词语朗读

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自己做一做。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该轻轻

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你睡的很香时希望别人怎样把你叫醒?学生意识到要亲切的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在悄悄地形成,这样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美读了。

3.换位联想朗读感悟

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朗读乐趣。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丑公主》、《三个儿子》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2)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朗读

如《三个儿子》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这两个妈妈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是怎样帮助妈妈的。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助学生理解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比赛式朗读

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进行同桌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新课程的课文录音带里都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古诗,我们就可以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诗人的滋味。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第四篇: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多种教育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倡导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立足于流行音乐对语文课堂积极作用及影响展开论述,力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 流行    音乐    语文    课堂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①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语文教学,而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路。

流行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青年中流传的歌曲为主,这可以说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流行音乐是指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以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主要内容,运用轻声、气声等唱法,注重愉悦性、商品性,以电子和网络传播媒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大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②

一、为什么要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论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够服务于道德目的,有以下原因。

(1)音乐有着独特的表现情感的特点。

中国古代素有以“乐”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孔子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说是有内容的形式。因此,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即旋律、使人感到“悦耳”,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旋律变化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意义。音乐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音乐时便赋予其某种内容和意义;这种内容和意义是能够传达的,也是能够领会的。音乐使用一种独特的声响符号语言,因而更加抽象、也更能调动人的情感。人们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直觉。③所以音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在孔子基础上有所发展。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荀子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在荀子看来,音乐艺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求,能感动人的善心,对人有教化功能。

成书于西汉的《乐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乐教”、“德教”思想就象变奏曲之母题而贯穿全书:“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乐施篇》);“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象篇》)等等。这充分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乐”(以音为主,舞蹈、歌诗为从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成为孔门乃至儒家教化中的一大传统。“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孟子所云“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的道理。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④

西方哲学家同样看出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2)音乐既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享受,又给人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理性的启示。音乐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情感,还提供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对实现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音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音乐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这种包蕴在审美形式中的认识和伦理的内容,具有道德说教所没有的深刻感人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例如周杰伦的《蜗牛》及其他几首港台流行歌曲被上海部门推荐为爱国歌曲。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在移情辅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激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可以与道德情感联接和沟通,成为由道德规范转为道德意志,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的转化过渡。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它化为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以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融合社会实践理性的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从而走向意志行为的自由,亦即由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这是属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层面的建构。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论理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音乐艺术的主导魅力,就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音乐教育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上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流行音乐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化作用的普遍性,又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更大。

(二)接受美学是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理论支柱。

1.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是文学本体论。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接受美学是对读者的发现。面对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阅历、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然而,教师在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学积累等方面较学生丰富,所以,他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上,老师一味让学生“吟悟”,却缺乏指导,是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资源。而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又过度重视老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背离、有所超越。像姚斯所讲的:“文本的意义从来就不是自我陈述,读者必须作用于材料以便使意义产生出来。”由此说明文本是固定的,而意义却是变化的。理解作品不再是找出包含在文本中的内在含义,而是学生受到文本的刺激,沿着文本所暗示的方向,展开相应但不完全相符的联想、想象和情感的体验,并由此获得作品意义,最终完成作品。可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与文本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⑤我们应该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起知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视野的变化”的那些新的文本表现手段(词汇、句段、节奏等)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建立起“先行组织者”那样一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流行音乐可以给读者以直观上的感受,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从接受美学上来讲,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很有必要。

2.文学教育凸显对话和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潜在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文本只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需要读者去填补。如何实现这种填补呢?文学作品教学可以重视对话和体验两个原则。就对话来说,它包括作家与文本、编者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几重对话关系。作家写作文本及后来反思写作文本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话过程。编者选取文本既要立足于编写某套教材的理念,也要基于自身与文本对话的双重过程。教师、学生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的过程:因为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受到作家、编者与文本对话的两重限制。在这里,“‘对话’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体验’则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和经验碰撞。”既然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那么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用逻辑、分析的理性的方式,还需要实施描述的、内隐的、阐释的方式,从而显示文本意义“模糊”的一面而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内心,就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相当成功,它更多的能让欣赏着直观的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是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1.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加德纳把构成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而这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应该忽视多元智力理论的生理基础。科学家认为,左脑主管说、读、写、计算和分析,左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右脑主管一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右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空间认知和类别区别。人的左脑和右脑是通过脑梁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左、右脑的连接,使得进入左右脑的不同信息以及经左右脑整理后形成的不同信息能够互相传递。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多智元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语文课往往偏重于阅读、书写、理解,容易造成大脑左半球的超负荷运载,而右半球的功能却未能很好的开发。当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些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不仅右脑没有活跃起来,左脑也处于休眠状态了,这是播放古典音乐时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古典音乐并不能与现在的学生心灵碰撞出火花。但流行音乐与学生之间是没有隔膜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穿插流行音乐欣赏,让左脑和右脑之间相沟通,活跃思维,达到通过音乐智力、节奏智力的开发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

2.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合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也是发展思维的工具,而多种智能都是围绕思维展开的,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可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的八种智能。而且比任何其他学科对学生智能的开发都要全面、具体。其中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最有相通性。而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诗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与主题有关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比如,配乐朗诵课文;依据内容播放一段相关音乐,或可以在课文开始时引出主题,或可以在结尾提升主题。这样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在少数。⑥所以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四)流行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

1.流行音乐有其合理之处其中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句话说的好,凡是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流行音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当然,流行音乐中有无病呻吟、消极的,但更多的是许多优秀的情感篇与励志篇。有些流行音乐就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写照,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展示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与呼唤,《稻香》则表达了都市人们对虫鸣鸟叫的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好的流行音乐就是文学的秭妹,它用清新易消化的语言去诠释文学的心情。

2.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心英雄》、《心太软》、《最近比较烦》,昨天是《东风破》、《玻璃杯》,今天是《稻香》、《日不落》、《棉花糖》。这些歌曲清新的曲调,还有与内心接近的抒情唱词,让学生们近乎疯狂。在生活中,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令这些花季少年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他们乏味的生活涂上了青春美丽的色彩。

3.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老师教学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因为音乐的表达是直观的。

4.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提倡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学生,唤醒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潜能优势,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步增长语文知识,求得良好发展。

二、如何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在讲授课文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把流行音乐带入语文课堂。

1.在课文导入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授《散步》这一课时,可以在课文导入时播放一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首歌上,而教师可以从这首歌与《散步》的契合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切入,“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对,在这充满柔情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无限的温情。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通过什么表达了这些亲情。”这样循循善诱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苦苦讲解有效的多了,而且学生有了要加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性。许多课文多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背影》,我们可以播放《回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天亮了》让学生很快融入课文。课文导入时借助流行音乐吸引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文的积极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样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2.在课文高潮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还以《散步》为例,考虑到学生对其中所深藏的情感感到迷茫,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教师播放《爱就一个字》,当听到这首歌时学生就会直观的感受到那种爱在延伸的深刻感情。象《我与地坛》就是一篇感情很深刻却又难以理解的课文,播放《懂你》这首歌就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儿子与母亲之间无言的爱。

3.在课文结束后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思考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完后,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梁山好汉疾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形象就立竿见影了。

另外,诗歌的教学更需要运用流行音乐。自古以来,诗乐本同源,而且现在有许多诗词都已谱成了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了流行歌曲《月满西楼》,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诗词相当尴尬,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也吃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借助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而且与诗歌有契合点,改变诗歌课堂的枯燥,让诗歌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号召。

(二)写作课上,流行音乐也起到大作用。

1.教给学生如何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穿插到作文中,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1)可以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歌名用作文章标题,这样会有惊人的收获。文章的标题就像是人的眼睛,有了一个好标题文章才会更吸引人的眼球。如以“爱”为话题,可以用这样的歌名作标题,《如果爱》、《爱就一个字》、《你一定要幸福》等。这些歌名既简单又能攥住人的内心。有了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文章中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给文章增加许多亮点。文章开头运用流行歌曲的歌词,简明扼要,新颖不凡,具有先声夺人之效。把流行歌曲歌词插到文章中,剪裁化用,会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在结尾时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使文章的主题深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再三咀嚼品味,达到另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2.以流行音乐为材料来上作文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播放流行音乐,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文,它的不同就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让学生的想象被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平常有什么话题作文,学生总是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灵感,可是流行音乐和学生的心灵很接近,听到它,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感情与之相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是很好的练笔方法。

(三)讲解语法时,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让语法也变得美味。

1.讲解句子结构或词语结构时,以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歌名作例子,学生会欣然接受,也会有参与带其中的欲望,这样讲解语法时会更轻松。

2.讲解修辞格时运用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流行音乐中,作者在给歌曲命名时会注意两点:一方面,要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另一方面,要响亮、新颖、别致,能吸引人,因此在命名时往往会运用修辞手法。而歌词的创作,更是唯美的。它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有穿透人的心灵的魅力。所以在讲修辞时,像比喻、拟人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语法课堂也充满欢乐。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东西。

在语文课堂上,主角并不是流行音乐,而是一些语文知识,所以在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要谨慎处理。

(一)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合适,否则会干扰学生学习。

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语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因为流行音乐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流行音乐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找出课文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这样才会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教学环节吻合,达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比如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也可选用古曲),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这样的课文当然不能配上我们的摇滚音乐去讲解。

(二)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要适时适量运用,否则效果不会很好。

1.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如果教师本人对流行音乐很陌生、不了解,在选择流行歌曲时就会力不从心,选择的范围局限,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类型,这样也许就没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肯定也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

2.要适时运用流行音乐,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一切要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主,流行音乐只是个陪衬而已,要根据课堂设计去播放流行音乐,不能打乱课堂计划,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要适量运用流行音乐。凡事多了就会让人烦,即使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使用的次数多了,会让学生产生“怎么又来了”的反感情绪。本来教师运用流行音乐是想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次数多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也会让教师最初的设想破灭,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个度。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使用这时一定要注意。

总之,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这种教学方法是应新课标的要求,让语文课堂活跃的一个途径,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下载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

    让读写走进语文课堂

    让读写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灵石一中张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精选五篇)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 ——我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理解 新湾镇中学许帅 随着课改春风的到来,各地区教材焕然一新,我们所在的益阳地区初中语文课程从2010年开始改用北师大版......

    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合集五篇]

    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 翻开一些学生的作业本:字迹潦草,格式混乱;错别字层出不穷,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结构、笔画笔顺也不清楚。许多学生对写字好坏满不在乎,写字姿势也不注重:有的腰扭......

    让情智共生走进语文课堂

    让情智共生走进语文课堂 ——蒲州中心校西厢小学 杜建霞 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小学语文是一门基......

    让客家文化走进语文课堂(合集五篇)

    让客家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客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在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