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中
酒泉市康盛小学
刘霞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趣味性,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有娓娓动听的讲解,深情并茂的朗读,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还要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思维习惯,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课堂表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课堂表演,就是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山羊和小灰兔》、《一片树叶》《狮子和兔子》等,故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歌声》、《儿子们》等;还有一些小说、神话、诗歌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阅读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一、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1、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受到感受。
2、动态生成性:课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当然,除了表演前适当的点拨,我们还可以利用表演后的点评来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不提倡一些教师执行公开课教学时,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不惜在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排加工。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失去了表演的动态生成过程的教学作用,课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义的“作假”,实在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
3、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
4、反复中提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表演可不是这样,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学生们可以演了评,评了再演,边评边演,适时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能以评促演,使表演在提高中趋于完善。
二、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1.单项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没有情节,也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的动作作诠释。如教学《夏夜多美》时,其中有一段:“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学生在表演中抓住一“闭”、“哭”、“趴”、“问”等动词,学生做了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加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2.综合表演。这类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中体会鱼尾巴、牛尾巴、燕子尾巴的用处。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3.小组合作。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合作表演更能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特点,展示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每次完成创编之后,学生们按小组合作表演的兴致都很高,而且表演效果也很不错。
4.群体表演。为了扩大表演的参与面,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如教《春雨》一文时,在朗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一齐表演春雨过后的草地,小草是怎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学生从座位上根据课文字意慢慢站起,演出许多小草陆陆续续从地面冒出来的景象。这种群体表演,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烈情绪,对调控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5.模拟表演。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再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招领启事》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参观活动,让全班学生当参观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园林工人张爷爷,教师给“张爷爷”戴上一顶工作帽,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把剪刀,并要“张爷爷”把课文改变成解说辞,指着投影屏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同学们还可以以参观成员的身份向“张爷爷”提问题,由“张爷爷”解答。如果“张爷爷”答不出,也可以请老师或能回答的同学作答。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一个个小故事,再组织学生将表演带回家,让家人一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或进行课本剧比赛,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它们可以说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以此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语文课堂的天地中尽情地畅想与飞翔。
总之,教师是课堂表演的驾驭者,学生是课堂表演的主角,儿童通过表演,获得学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作的乐趣,获得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满足、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活动,这样语文教学不仅是工具的掌握,更带入了思想、道德、智慧、审美、创新、能力的收获。
第二篇: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港门中学 廖俊玲
【摘要】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实现合作探究学习这个新课标目的,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表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表演 语文课堂 激发兴趣 加深 想象力 再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侃侃而谈等情形经常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为什么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确实是语文教师头痛、无奈和尴尬的问题。要打破这种僵局,实现高效课堂,就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一、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精彩的课并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生动多精彩,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接受的知识有多少。语文知识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对学困生来讲,学习更是索然无味。他们对语文课本知识根本不感兴趣,当然提不起精神来听教师的课了。怎么办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妨让表演走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记得在上《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我努力把课文上得精彩有趣,可是学生并不领情,昏昏欲睡,令我非常苦恼。怎么让学生集中精神来听课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把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发挥想象,把课文里面阿长为作者艰难买《山海经》的过程,通过表演再现出来。因此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认真地看课文,本来精神涣散和梦游的学生也兴致高涨,加入看课文的行列,最后推荐代表上台表演。上台表演的同学表演得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就这样,表演使他们积极地自主学习,表演的欲望勾起了
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表演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的基础是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把课文的角色扮演好,必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表演欲的驱使下,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对文本的内容更是兴趣高昂。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课本中去,认真去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句,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内容再现出来。在上《核舟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游览者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片段,然后推荐学生上台把这几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出来。学生一听说可以表演,都认真地去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最后有三个女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演出。她们按照课文“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的内容迅速摆好了位置。东坡和鲁直的饰者正拿着一张报纸做画卷,两人两膝并靠着正专心致志地阅读手卷,把人物那种闲适生活和旷达胸怀表现了出来。而“佛印”略显羞涩,站在台上不知该如何表演。台下的同学都哈哈大笑,大叫着“佛印”要“袒胸露乳”,还要“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起左膝”。要求饰者把佛印那种“不拘于世俗礼法、洒脱不群、超脱尘世”的神态表现出来。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都深入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表演,让学生收获不浅。还有在上《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学生通过认真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掌握了课文内容,最终精彩地再现了阿长经过千辛万苦才为作者买到《山海经》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了阿长这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和宽厚淳朴的形象,体会到了阿长对作者的关爱之情和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喜爱之情。表演,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表演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表演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对文本的角色进行再创造,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本的剧本进行再创造。课文的文字是静止的,而表演是动态的,学生要怎样才能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情的动态场景呢?那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上杜甫的《石壕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情节和大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编课本剧,把课文内容场景直观形象地表演出来。这首诗内容简练,只用了120个
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那要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官吏的横暴和百姓的痛苦呢?怎样才能体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我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想象来刻画诗中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并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了独特的想象,并上台表演了一个个精彩万分的片段。只见杜甫一个人牵着一匹马来到石豪村,轻轻地敲开了一户农家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用惊讶的眼光打量着杜甫,问他从何而来,有何意图,杜甫都一一作答,随后老夫妇把杜甫安置在一个狭小黑暗的角落里。突然,“砰砰砰„„,快开门!”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夫妇俩大惊失色。老翁快速从低矮的围墙那里越出去,老妇人颤巍巍地打开房门。一个官吏大声喝道:“老太婆,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去把他们叫出来!”老妇人痛苦地哭着说:“本来我有三个儿子的,他们都去邺城驻守打仗了,但是最近一个儿子刚来信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只剩下我们暂且偷生了。”官吏又喝道:“屋子里还有什么人?”老妇继续哭道:“屋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一个刚丧失丈夫的儿媳妇。”“那快去把你的儿媳妇叫出来,我们要把她带走”官吏面无表情地说。“不行啊,我的孙子太小了,还在吃奶呢。正是孙子太小,儿媳妇才舍不得离去啊,而且她进进出出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你就放过他吧”老妇人哀求道。“不行,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人。”“要不我去吧。虽然我年老力衰,但是我可以跟你们去,现在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士兵准备早饭呢。”官吏沉思了一下,就把老妇人带走了。一夜无语,只听见一个声音在低声地哭泣。第二天,带着黑眼圈的杜甫出来了,神情沉重地向老头儿告别,继续赶他的路。表演结束后,掌声不绝,久久地回荡在教室上空。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成功地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
总而言之,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能够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任志鸿主编.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八年级语文·上).海南.南方出版社,2009
第三篇:让情商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门学科后,在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并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因此,提升学生情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把提升学生情商的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受传统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忽略了情商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认为教学中的硬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将信息技术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之学、知识之学,甚至变为一种类似于成人电脑培训的学习,而以为情商无足轻重、于事无补。这种弊端带来的后果是令人担忧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旨的信息技术课变成了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在这个简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人文价值、情感作用可怕地流失了。
为此,我呼吁战斗在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让情商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怎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热爱学生,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充满激情、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老师,会让每个学生心底沉淀的感情释放,学生也会在老师积极的情感影响下热爱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应尽量多鼓励,慎批评,把微笑和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老师建立起积极的情感。
另外,要让学生在课堂的小细节上感受到老师的爱。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请××同学起来回答,老师相信你”;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对问题时,教师应投给鼓励的目光,说“没有关系,坐下再想一想”;当学生不小心说错答案时,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好吗”;回答正确时,说“说得非常好,操作也很熟练”……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和鼓励时,才会反馈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才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满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和对信息技术深厚的学习兴趣。
二、与其它学科整合,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快、内涵广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以某一个或几个具体操作任务为目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与语文、美术等学科进行恰当的整合,设置特定的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完成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情商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画图软件第9课《小鸟乐园》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画一幅关于小鸟乐园的图画”,要求:要体现出小鸟快乐的样子。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使学生对于操作技能进行了掌握和熟练的同时,也从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由于现代人类的某些破坏大自然环境的行为,导致小鸟们失去了欢乐的家园,很多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倡导人类关爱环境、爱护鸟类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在讲授powerpoint第6课《给全家福披上彩衣》时,我以“甜蜜的家”为导入,通过设置一个装饰甜蜜的家的情境,使这节课的几个操作任务围绕在爱家、爱家人的情感之中,同时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幻灯片配色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开展活动,引进竞争机制进行情商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某些活动,合理利用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活动与竞争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人共处。如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通过与其他小组比一比、赛一赛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长期比赛过程中会慢慢认识到: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每个人在活动中都难免会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要学会正确地面对成功和失败,而这正是情商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竞赛活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不再单调、沉闷。但是作为老师要注意合理安排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并且重点是在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在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通过这些活动中的小成功和小失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解消极情绪的能力。
四、合理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评价分为很多种,但是作为老师仍然是主要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爱”为起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为目的”,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认真研究符合学生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正确地使用各种教育评价,有意识地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情感因素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中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对于正在学习和健康成长中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充分学习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这一主渠道,大力渗透情商教育,使学生有思想、有文化、有感情,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内只是引导学生,阅读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可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感兴趣课文的内容读起,读后还要谈谈感受。例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读得起劲,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得出,这样的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
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 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有专家建议这样划分一堂课的四十分钟:教师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于的三十分钟完全交给学生活动。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比如:初学一篇课文老师可让学生自学生字,看看你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各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取得成功。
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一部分学生认为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因为还没走出草地他就牺牲了;另一部分则认为老班长完成了任务„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适时抛出了问题:“为什么老班长在临死前说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问题一出,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学生通过再读书再讨论再深入地理解,终于明白:老班长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可党交给他的任务,尽管他为之献出了生命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足可见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忠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问时要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为主,不能简单的以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该受到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入主课堂。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论文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引导预习,培养习惯
1、明确预习过程和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2、培养预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反复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互动课堂,协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1、紧扣主旨,巧妙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和情感设计出最自然、最精妙的引入,可以是谈话引入、激趣引入或者创设情景,一般创设情景的效果最好。(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构架出探究的空间,来启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不能直接呈现知识,而是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整体感知,注重双基:
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可随文识字解词,强化错字纠音,注重双基。自由朗读时老师同读,这样才能协同发展,共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预习时,朗读反馈人数多不代表读的层次高,要从读的遍数转变为读的形式多样再到读的层次多,质量高。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每个环节落实,不能走形式,不能形同虚设。
3、个性阅读,品味感悟:
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语文能力。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引言引导个性化朗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评价,对于难点的教学可结合插图观察,但一定是先感受语言文字再结合图画理解。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品词析句时,老师不能把词语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一定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4、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着上课,不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语言准确、精练,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召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正面引导,极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另外,调控课堂时间要有取舍,拓展延伸相机切入,升华学生的情感。
总之,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对新课程的实践还要不断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