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敦煌市转渠口镇吕家堡中学张红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室必不可少的途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经人到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人从教多年,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步骤,愿与各位同行一同探讨。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方法有很多。兴趣导人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授《胖乎乎的小手》的时候,就出了一个谜底是小手的谜语让学生猜,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就吸引进来了。
另外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竞争,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现代社会,很多各种各样的节目,活动都非常注重互动,就是说节目或活动的主持与观众互相要有交流,这样的节目或活动才能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同样,课堂教学也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互动,特别是小学生,天性好动,你要强制他安安静静听你讲完一节课,真是好难。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有一些互动,比如提问、讨论、做游戏、分角色表演等方式,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学习,上课也能积极参与,集中精神。也能提高各种疑难问题,勤于钻研,设法解决困难,并且能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学生是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忘了三位一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练习是主线,整节课长篇大论,自己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教学。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题,要发挥出他们学习的潜能,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屈服于自己的教学安排。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呢?
第一点是教师要有亲和力,要让学生自己去争做主人,要学生觉得是“我要学”,而不是老师“要我学”。教师有亲和力,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吧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该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她的学习参与意识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亲和力,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言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第二点是要善于用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们都明白,一个教授未必能把小学生教好。道理很明显,不是教授知识少,而是说,教还一个人,不单单是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非智力的能力。例如,有得教师非常善于肯定和奖励的方法,他的课堂教学相对就比较“活”;有的教师善于竞争法,让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也能使课堂比较“活”。相反,有些教师语言僵硬,神态呆板,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不好。
三是课堂教学重要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得形成。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要形式有:
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而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
惯。可见,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向,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是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新课标中,小组讨论等合作形式的学习提得非常多,非常重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懂得问题,这是就需要他们学会寻求帮助,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讨论,寻找解决的途径。通过合作学习,一般的问题学生是能解决的,难一点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的教学,既可节约大量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点是要多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不断完善。“学无止尽”,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引导他们多去探索,多去研究,不断积累知识,增长能力。通过探究学习,他们的视野会大大开阔,学习的劲头会更足,也更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发奋学习。引导学生探索的做法不少,例如,可以让他们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互改作业,重新认识等等。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作为教师要边实践,边学习。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用真诚的语言和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乏味、评价形式陈旧、评价主体单一等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1.1 课堂教学评价贫乏空洞,缺乏启迪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更多是 “你真行!”“真了不起!”等模糊的溢美之辞。问题产生的情境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回答问题所显现的价值就不同,并非一句“太棒了!”“好极了!”就能体现出来的。如果一味“太好”、“太棒”,反而会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
1.2 课堂教学评价矫揉造作,缺乏真实性。课堂中“你读得很有感情,老师都被陶醉了!”“说的真好,老师都为你的话感动!”等评价不胜枚举。但看看老师的表情,哪里能看得出陶醉与感动呢?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感悟与情感交融,任何“演戏”的成份,都会成为其中不谐和的音符。1.3 课堂教学评价草率武断,缺乏延时性。小学生年龄小,爱表现,可往往越着急越表达不清。教师或是“越俎代庖”替他发言,或是环顾左右,让别的同学发言。在学生没有表达完意见之前,教师过早干预,势必打消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
1.4 课堂教学评价敷衍应付,缺乏客观性。课堂上教师千篇一律“赞赏”、“尊重”学生的发言,从表面上看似乎教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实则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策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全面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交际、阅读、书写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1 多一点变化,少一点雷同,坚持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将评价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个体价值。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一位同学读完课文后,我并没有首先发表意见,而是笑眯眯地问他:“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有几个词语读错了,再就是读得没有感情。”我又问其他同学:“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一只只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举起来:“我觉得他已经读得很好了,非常流利,我要向他学习”、“隐隐约约、树木茂盛、一片朦胧这些词语不太好读,以后我读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他读的语速再慢一点,轻柔一点,会更有感情”。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中,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信心百倍。教师就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到自己究竟“棒”在何处,“好”在何方,激发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由和谐地发展。
2.2 多一点真情,少一点指责,倡导鼓励性评价。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尽可能多一些肯定和赏识,少一些打击和批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回答正确,但由于胆小,声音很轻。我没有指责她,而是微笑着对她说:“你说得真好,但这么好的回答只有我们两人听见多可惜呀!你能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吗?”她马上自信地点点头,这一次的回答声音洪亮,用词确切,完全没了刚才的紧张、胆怯。
2.3 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武断,注重延时性评价。延时性评价是一种是一种期待和信任,是一种点拨和启发,不但会缓解尴尬的场面,而且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地说:“现在我家的柳树正在开花呢。” 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立即作出评价,而是用赞赏的目光鼓励这位学生继续说下去。他振振有词地说:“春风把我家柳树上的柳絮吹得满地都是,这些柳絮不就是柳树开的花吗?”他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
2.4 多一点商讨,少一点独断,倡导民主化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交流。当然,教师并不是要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而是要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在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后,我问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有的说:“大人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只有动手做做看看在知道。”有的说:“我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要亲自动动手试一试。”这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他说:“以后我也要想科学家郎志万学习,去哄骗其他的同学。”对于这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没有立即否定,也没有立即肯定,而是问其他的同学:“大家认为他说的对吗?”同学们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郎志万并没有哄骗小朋友,他只是为了让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做做看。我们小朋友不能去哄骗别人。” 有的说:“郎志万是善意的哄骗,我们哄骗同学就是恶意的了。”还有的说:“我们可以去哄骗坏人,不让他们伤害我们。”“就是嘛,我们不能哄骗好人,但是对于坏人我们就要去哄骗他们”……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这位“哄骗大家”的同学思想得到了升华,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融合在一起。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__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四篇: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郴州市桂阳县流峰中心校欧阳金香【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组织的诸多语文活动是否有效,教师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精心备课,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
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孔明借箭>>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孔明向谁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借箭的结果如何?等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
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
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论文
谈语文课堂上的导入方式
众所周知,要想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各个环节都要经过周密的设计。很多教师通常把重心放在呈现环节,认为其是整堂课的关键,从而忽略了其他环节的安排。其中就有及其重要的一环---导入。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担负着引导学生步入新课学习的角色。导入环节如果能别出心裁,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课堂气氛会很快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新课的学习;其对于呈现环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导入环节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挖掘。
导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图片导入,即用图片形式将与课文有关内容展示出来。图片导入的优点是内容由文字转变为可视的形象,容易让学生展开联想。在教授《草原》这一课是,用蒙古人民草原生活的图片导入,蓝天碧草让无法身历其境的学生能对其有大致的了解,看到作者笔下的“绿毯”、点缀着草原的白色羊群,典型的蒙古包与服饰瑰丽的蒙古人民。但是图片导入的缺点亦很明显,就是表现手法仅限于平面,单一。图片导入适合硬件条件不高的学校。
(2)声音导入,即将与课堂有关内容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学磁带。声音导入的优势是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联想的同时因为看不到画面而引发好奇。声音导入一般被运用在散文与诗歌的教学中。在《鸟的天堂》这一课中,用教学磁带导入,录音中不仅有划桨声,水声,船与水面的摩擦声,等到达大榕树下时,更有阵阵的鸟鸣声,听之令人心旷神怡。此时,这几种声音的混合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本的世界中—鸟的天堂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声音导入亦有其劣势,听觉媒介单一,学生不易集中注意力,缺乏形象直观等。硬件条件不高的学校也可多采用此种导入方式。(3)谈话导入,即教师利用自身讲述或与学生的交流引发新课的学习。一般教师在遇到一些较易处理的课程内容时会采用此种方式。谈话导入优点是导入过程短,迅速,直接指向问题呈现的中心,学生参与度高。其缺点是导入过程,内容需经过精心的设计方能达到效果。此方法常被用于教授童话或叙事性故事中。教师直接提出疑问或利用谈话引发学生注意力,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来。
(4)课件导入,即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用其制作的课件部分导入课程内容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产生并被广泛的运用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集画面、声音、影像为一体,将课堂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在教授《长征》一课时,课件导入红军过雪山,走草地,巧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片段,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了学生们对长征精神的共鸣,渲染了课堂气氛。课件导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课件导入亦有缺点,即丰富的画面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不易得到维护等。课件导入适合一些具备条件的学校。
(5)实物导入,即用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实物来展示教学内容。实物导入的实物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物品,比起以上任何一种导入方式都更加直观。例如教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教师适宜采用实物的爬山虎来导入教学,让学生认识爬山虎,触摸它,观察它的“脚”,学习叶圣陶先生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的好习惯。如果这时仅仅采用图片或是课件导入就不利于学生对爬山虎的观察与认知。但是,实物导入需要量力而行。有时教学内容不易收集实物,或实物不方便展示、携带时,就要选择其他方式。如教授《翠鸟》这一课时,如果为了教学特意去购买甚至是捕捉翠鸟则是不适宜的。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导入方式,还有更过的导入方式被发现并使用。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可采用一些较简单的导入方式。条件完善的学校可选择较复杂的方式。
在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可过于频繁的使用课件导入。因为有些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导入方式才能体现效果。例如《观潮》这篇课文,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使用课件导入观潮场景,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效果比较短暂。笔者认为可先采取声音导入观潮时排山倒海的潮水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着课文的学习一步步揭开钱塘江大潮的真面目。而在教授一些课程时,实物导入往往也比课件的效果更好。例如《画杨桃》这一课,利用实物让学生自己画一次杨桃,比观看画面的体会更深刻,从而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道理。
总而言之,上课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课是每位教师终身探索的事情。我们不仅要根据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在其他环节更是如此。“任重而道远”,如何建设一个精彩的语文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师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