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契可夫说:“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都能自由地呼吸。”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力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因为友善的、宽容的、鼓励创造性的集体氛围,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是学生创造性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使每个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习,使课堂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一)开放一点
有的教师教学时总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与自己原来设计完全符合,把教参作为判别正误的唯一标准,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有时教师明明错了,或学生比自己理解得更深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是把错误掩盖起来,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等等。于是,孩子们规规矩矩,课堂上鸦雀无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岂能不受到控制、阻碍?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对学生的宽容、教师的开放的观念正是民主的基础。
(二)“青春”一点
张志公指出:“方法制约着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责任感的新人。”教师的教法单调、呆板、僵死不变,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每天的语文课都是按部就班,“娓娓道来”,学生就觉得像吃剩饭一样的乏味,哪来创造呢?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也应不同,有的适宜朗读,有的适宜讨论,有的适宜表演,有的适宜„„
如笔者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利用低年级孩子好表演的特点,组织他们边读(或唱)边自编动作表演,然后说说自己坐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看见星星在对我微笑。”有的说:“我好像真的飞到了太空!”还有的说:“我看到外星上也有像我一样的男孩,黑黑的眼睛圆圆的脸„„”此举,一来课堂生动活泼,二来又帮助理解和积累,更是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可谓一举数得!
教法的灵活多变,不断给学生新鲜感,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人格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
(三)亲切一点
一部戏,观众爱不爱看,一是剧本好不好,二是演员演得像不像。演员的情感直接影响“收视率”。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带”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着一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情绪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则学生会以热烈而饱满的情绪、愉快兴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信坚韧地去克服困难,踊跃地发言,热烈的讨论,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有所创新也就顺理成章了,创新人格的培养才有可能。而现实情况,则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了。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学生在自己的节日里,开办了一个“特别法庭”,“审判”了从来不露笑容的老师,“法官”的“判决”是当着全体学生笑一笑。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充分反映了我们的老师对学生不能笑口常开的事实,板着脸上课,一双锐利的眼睛巡视着教室,学生是老实了,他们战战惊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他们活跃的思维也被禁锢了,孩子们变得畏惧、胆小,这种专制压抑的课堂气氛,是不利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的。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36人,男生19人,女生17人,大部分学生来自于本校,其中有1人是从东山屯村校转来的,有1人是休学半年后本学期继续试读,可以说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本班学生从总体情况看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像段立成、刘敏、单宝辉等同学等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能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写作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标准。但是也有几个同学由于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成绩还很不稳定。像周可欣、于胜宏、张海泉等同学做作业还需要多次提醒才能完成,有时还会拖拉。这些都待这学期再进行严格督促训练。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着重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班级有新生,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其它同学之中。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采取的措施。
1、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采用朗读、讲故事、趣事回顾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话能力。
2、在教学中要做到激趣导课,采取多种形式,如抓课文题眼,设置悬念等导深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想学的兴趣。
3、在授课过程。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或发现问题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的过程。通过“初读寻疑,一再读释疑—细读解析一精读入情一美读品味一熟读成诵使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出于口。发于心,出于口、眼、耳、脑并用。从而达到以由学会到会学的目的。
4、巧设结尾,善始善终。在教学中我们又可以根据课文不同采用延伸式,悬念式等有效的结课形式。
5、板书设计新颖,简练,力求体现文章主旨。
6、合理分配时间、教案有课后记。
教学准备:挂图、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组:12—1课时第二组:10—1课时第三组:12—14课时。第四组:12—15课时第五组:10—13课时第六组:10—14课时
第七组:12—14课时第八组: 11—13课时
总之,教无定法,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充实和调节自己,使教学任务能更好地完成。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敦煌市转渠口镇吕家堡中学张红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室必不可少的途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经人到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人从教多年,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步骤,愿与各位同行一同探讨。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方法有很多。兴趣导人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授《胖乎乎的小手》的时候,就出了一个谜底是小手的谜语让学生猜,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就吸引进来了。
另外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竞争,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现代社会,很多各种各样的节目,活动都非常注重互动,就是说节目或活动的主持与观众互相要有交流,这样的节目或活动才能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同样,课堂教学也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互动,特别是小学生,天性好动,你要强制他安安静静听你讲完一节课,真是好难。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有一些互动,比如提问、讨论、做游戏、分角色表演等方式,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学习,上课也能积极参与,集中精神。也能提高各种疑难问题,勤于钻研,设法解决困难,并且能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学生是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忘了三位一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练习是主线,整节课长篇大论,自己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教学。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题,要发挥出他们学习的潜能,教师为学生服务的,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屈服于自己的教学安排。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呢?
第一点是教师要有亲和力,要让学生自己去争做主人,要学生觉得是“我要学”,而不是老师“要我学”。教师有亲和力,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吧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该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她的学习参与意识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亲和力,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言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
第二点是要善于用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们都明白,一个教授未必能把小学生教好。道理很明显,不是教授知识少,而是说,教还一个人,不单单是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非智力的能力。例如,有得教师非常善于肯定和奖励的方法,他的课堂教学相对就比较“活”;有的教师善于竞争法,让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也能使课堂比较“活”。相反,有些教师语言僵硬,神态呆板,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不好。
三是课堂教学重要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得形成。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主要形式有:
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而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
惯。可见,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向,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是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新课标中,小组讨论等合作形式的学习提得非常多,非常重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懂得问题,这是就需要他们学会寻求帮助,学会合作学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讨论,寻找解决的途径。通过合作学习,一般的问题学生是能解决的,难一点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的教学,既可节约大量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点是要多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不断完善。“学无止尽”,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引导他们多去探索,多去研究,不断积累知识,增长能力。通过探究学习,他们的视野会大大开阔,学习的劲头会更足,也更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发奋学习。引导学生探索的做法不少,例如,可以让他们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互改作业,重新认识等等。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作为教师要边实践,边学习。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论文
谈语文课堂上的导入方式
众所周知,要想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各个环节都要经过周密的设计。很多教师通常把重心放在呈现环节,认为其是整堂课的关键,从而忽略了其他环节的安排。其中就有及其重要的一环---导入。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担负着引导学生步入新课学习的角色。导入环节如果能别出心裁,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课堂气氛会很快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新课的学习;其对于呈现环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导入环节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挖掘。
导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图片导入,即用图片形式将与课文有关内容展示出来。图片导入的优点是内容由文字转变为可视的形象,容易让学生展开联想。在教授《草原》这一课是,用蒙古人民草原生活的图片导入,蓝天碧草让无法身历其境的学生能对其有大致的了解,看到作者笔下的“绿毯”、点缀着草原的白色羊群,典型的蒙古包与服饰瑰丽的蒙古人民。但是图片导入的缺点亦很明显,就是表现手法仅限于平面,单一。图片导入适合硬件条件不高的学校。
(2)声音导入,即将与课堂有关内容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学磁带。声音导入的优势是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联想的同时因为看不到画面而引发好奇。声音导入一般被运用在散文与诗歌的教学中。在《鸟的天堂》这一课中,用教学磁带导入,录音中不仅有划桨声,水声,船与水面的摩擦声,等到达大榕树下时,更有阵阵的鸟鸣声,听之令人心旷神怡。此时,这几种声音的混合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本的世界中—鸟的天堂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声音导入亦有其劣势,听觉媒介单一,学生不易集中注意力,缺乏形象直观等。硬件条件不高的学校也可多采用此种导入方式。(3)谈话导入,即教师利用自身讲述或与学生的交流引发新课的学习。一般教师在遇到一些较易处理的课程内容时会采用此种方式。谈话导入优点是导入过程短,迅速,直接指向问题呈现的中心,学生参与度高。其缺点是导入过程,内容需经过精心的设计方能达到效果。此方法常被用于教授童话或叙事性故事中。教师直接提出疑问或利用谈话引发学生注意力,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来。
(4)课件导入,即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用其制作的课件部分导入课程内容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产生并被广泛的运用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集画面、声音、影像为一体,将课堂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在教授《长征》一课时,课件导入红军过雪山,走草地,巧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片段,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了学生们对长征精神的共鸣,渲染了课堂气氛。课件导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课件导入亦有缺点,即丰富的画面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不易得到维护等。课件导入适合一些具备条件的学校。
(5)实物导入,即用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实物来展示教学内容。实物导入的实物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物品,比起以上任何一种导入方式都更加直观。例如教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教师适宜采用实物的爬山虎来导入教学,让学生认识爬山虎,触摸它,观察它的“脚”,学习叶圣陶先生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的好习惯。如果这时仅仅采用图片或是课件导入就不利于学生对爬山虎的观察与认知。但是,实物导入需要量力而行。有时教学内容不易收集实物,或实物不方便展示、携带时,就要选择其他方式。如教授《翠鸟》这一课时,如果为了教学特意去购买甚至是捕捉翠鸟则是不适宜的。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导入方式,还有更过的导入方式被发现并使用。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可采用一些较简单的导入方式。条件完善的学校可选择较复杂的方式。
在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可过于频繁的使用课件导入。因为有些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导入方式才能体现效果。例如《观潮》这篇课文,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使用课件导入观潮场景,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效果比较短暂。笔者认为可先采取声音导入观潮时排山倒海的潮水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随着课文的学习一步步揭开钱塘江大潮的真面目。而在教授一些课程时,实物导入往往也比课件的效果更好。例如《画杨桃》这一课,利用实物让学生自己画一次杨桃,比观看画面的体会更深刻,从而明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道理。
总而言之,上课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课是每位教师终身探索的事情。我们不仅要根据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在其他环节更是如此。“任重而道远”,如何建设一个精彩的语文课堂是语文学科教师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