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的方式,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这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要达到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从重视字词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包括使用工具书使用注释独解词的能力,或利用其它的方式去获取新的字词知识的能力。当然,我们在字词教学的时候,又要把握好对字词进行分层次的要求,即常见常用的,一定务必重锤敲打常常提醒,偶尔出现使用的字词则不必过分强调,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会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而提升到对内容的理解鉴尝上来,重视字词教学不是将字词作为教学重点,而是一些常用的字词作为生字词出现在课文里的时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要因为只关注课文内容而忽略了字词的教学,忽略了对这些字词的准确理解、把握与运用。我们在品味课文内容时,应随文处理和强化,把这些字词置放于特定语境之中,有助于他们理解,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二、有效语文教学应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
(一)导入激趣,阅读教学重要一环
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创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学习的冲劲、新奇的体验,让他们感受语文课是如此的活动四射,富于激情与想象。
学习《风筝》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鲁迅的介绍,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快感,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有效。
(二)师生深入“文本”,有效对话
1、教师走进文本,做好“对话”预设
课堂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累语感、丰富语汇、激活思维、发展认识能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品质,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成长过程。读懂原文,走近文本,读懂作者,走进文本,在魅力无穷的语言世界里体验色彩斑斓的生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物质,领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实现超越文本意义的阅读目标,这是一种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生命活动,其创造生成的质量、效率和价值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为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材料快速高效的自主解读与交流对话的目标,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老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特征和能力发展,并且将自己的阅读引为有效地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设计。其一,通过师本对话的过程,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走进文本的核心内容,实现自主解读,并且配置好引领学生登堂入室的钥匙。第三,由于阅读教学中对话指向的发散性,思维成果的不确定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师本对话的深度、广度和发散度,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这是语文课堂阅读对话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让学生阅读文本,熟悉“对话”内容
教师参透了文本,精心地备了课,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本教学的参活性与无效性存在着关系。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给学生以充分阅读的时间。当教师自己“进入”文本以后,大部分学生还游走在文本“外面”。他们对教师的引导、激发闻而不动。但这怎么能怪学生呢?他们仅仅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几分钟的时间就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还要自己的高见,这可真是难为他们了。虽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师课前都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心去熟悉课文?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在课堂上,利用教师预留的有限的阅读时间接触文本。而我们往往又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并未读熟,甚至未读完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开展阅读活动了。对于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只能说得肤浅、生硬。更有甚者,学生匆匆抱起《教材全解》,找到答案,照本宣科地说“标准”答案。这种在匆忙中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当然是低效的。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为学生有效对话提供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源和相关链接的材料线索。其次,教师还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想说,敢说,在对话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妙问”引领师生有效“对话”
师生如何有效的对话呢?关键是课堂上教师的“妙问”。要达到“妙问”,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找准“切入点”,引起听课兴趣
切入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语文的突破口,它能迅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谈生命》这课,可把“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想说生命像什么”。中的“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像”在全文中的作用。为什么是“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像”标示着课文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还统领全文,制造悬念,然后请同学们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冰心的笔下生命到底像些什么……这个“像”字是全篇引文的纲领,教学中抓住它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能够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提出的问题应深浅度结合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提问时即要顾及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同时,提问还要“随意”进行,使任何人都有被提问的机会。
其奥妙在于提问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进行,优化合理“提高”,中等生逐步“升级”,学困生适当“降低”。如教学《春》时,在预习案中,我设计了“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文学常识填空”、“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春风图”运用了人的哪些感官感觉来写?“文末三段赞美春的什么特点?为什么”等几道题,预设好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梯度不同的题目。带着这些问题进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而且提升了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
(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握提问时机
一堂课中,学生刚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这时采用悬念提问、情境提问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快下课时,学生感到有些疲惫,精心有些分散,宜运用归纳提问、对比提问等,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生知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把握好提问的节奏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提问的频率和速度。当前,部分教师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认为提问越多,越有利于师生互动和交流,越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殊不知,提问越多,越容易冲淡主题和重点,分析和探究的时间就越少,讨论越容易流于形式和表面,提问的质量反而越低,所以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同时,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候学时间,控制好提问的速度。有些教师,性子急,一看学生回答不上,就“请求换人”,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热情,而要控制好提问的速度,其前提就是控制好提问的频率,所提的问题少、精、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才有足够的时间说出答案,这样,课堂才能可能效。
(5)把握提问反馈处理的激励原则
新课改提倡教师实行意识教育,要多肯定少否定,多激励少批评。有些教师为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或不置可否,或一味迁就表扬,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没有适当反馈和评价的提问,一定是无效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反馈应从激励为主,但对知识本身的点评一定要坚持原则,尤其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的地方,并引导其继续思考。只有把提问和恰当的即时评价相结合,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课堂走向有效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二篇: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陈 磊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一、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例如,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只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为什么先 “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学生很好地体味了课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采用的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不仅在情节上加深了理解,而且对如何塑造人物也有了深刻体会和认识。
二、优化教学结构
例如,我特别引入老教材中的《病梅馆记》作为例子,该篇托物言志,妙语双关。传统的教法是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告诉学生本文是一篇表面议梅、实际议政的政治杂文,再引导学生对表面的议梅与深层的议政进行同步理解。这样安排教学结构,虽有利于学生破译梅之喻意,理解作者之意图,但这充其量是引导学生进行对应式的理解,实在是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也大大降低了本文的教学价值。基于上述思考,笔者是这样安排《病梅馆记》的教学的:第一步,初读(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步骤:方案一:听读——自读——齐读;方案二:①幻灯展示重要字词、句读,找一学生读,以检查预习效果,最后齐读一遍。②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第二步,再读:读懂文字,读通文意。即自学探究,标注疑惑;合作交流,质疑解疑。三读:读出手法,读透文旨。问题一,品读第一段,思考:“而江浙之梅皆病”是哪些人造成的?问题二,通读全文,同学们觉得本文仅仅是写“梅”吗?学生说出是写“人才”后,接着问“病梅”指什么,“温故知新”起见,再问“同学们学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作品吗?进而让学生说出托什么言什么。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学习的一贯陈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阅读方面真正有收获。
三、创设教学情境
一是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中心人物是烛之武,欣赏重点应是烛之武的说辞。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文题“退秦师”之前加一个状语,以体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智退秦师”,有的说“巧妙退秦师”,有的说“巧辞退秦师”……答案丰富多彩,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二是精选时文,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尾艺术,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三篇:走进新课程,反思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新课程,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王亚萍
(安定区西关小学 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从古到今,任何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改革也不例外,在起始阶段也经历了一些形式 上的条条框框的羁绊,主要有: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训练的是没有生命的语言符号;学生找不到阅读的乐趣,感染语文的大环境没有形成;缺乏生活体验经历,硬作文,苦不堪言等表现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形式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从日常交流到学习、工作,人们离不开说汉语。然而,小学生把学习语文看成是一项苦差。这是为什么呢?
——多少年来,学生端端正正的坐,教师洋洋洒洒的讲;一遍又一遍的作业依然是方方正正的生字;说是朗读课文,倒不如说是在重复念字;作文课被堂而皇之的“上”起来……,这样的课堂不乏其例。
这其中大大的空缺了学习语文的本质: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人的生命焕发光彩。新课程实验以来,新理念的运用,牵强附会,眼高手低,形式化严重。鼓励与夸奖的滥用;课堂一味追求自主,反而成自由,课堂无组织、无纪律,教学效果差。合作有形式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形式,而对小组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合作讨论无价值,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差一些的学生成了陪衬,甚至是观众。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对实施新课程以来的语文课堂主要做如下反思:
一、教师主宰课堂。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成“问答”的现象。“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庸俗的问答,这种所谓的互动,岂不就是传统“灌”的表现。
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听与说,密不可分。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1 积累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是检验听的效果,培养各种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真正让学生得到锻炼的形式却被毫不思索的剥夺了。
二、学生训练的是没有生命的语言符号。大多数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缺乏精心设计,布臵作业大多是抄写生字、生词几遍,机械重复过之,智慧趣味不足。作业的设计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致力于活动性、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型作业:朗读、背诵,演讲、讲故事,读书汇报等;作品型作业:诗、文配画,办手抄报等;活动型作业:编演课本剧,游戏,参观,访问,课外搜集等。可是,我们的学生家庭作业布臵盲目,量大,无意义,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践。
三、学生找不到阅读的乐趣,感染语文的大环境没有形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到了小学中年级,教学目标有所提高,淡化段落的教学,强调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强调朗读和默读的同时,增加了略读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辨析语言的感情色彩,强调体验和领会词语在文章表达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及通过阅读领会文章的意思和感情,朗读课文成了无意义的念字,无情无味,读了仍不求甚解。
四、缺乏生活体验经历,硬作文,苦不堪言。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作文。体验才能出真知。再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你让他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最想说的话,他也会写得不错的。比如,让学生先看看,尝尝,摸摸,闻闻后,再去写自己爱吃的水果什么样;把他们领到草地上让他们打几个滚,让他们闻闻花香,摸摸小草之后再写春天……在他们体验感受之后,他们一定能写出他们眼中事物的特征的。
把题目出到学生心坎上。作文题名大而空,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远,学生自然因无话可说而无兴趣去写。老师在布臵每一篇作文时都应下一 2 番工夫,出好作文题目,把作文题名到学生心坎上,让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感兴趣,就想去写,使每一篇作文都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生活,写出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都能说出学生想说的话。苏霍姆林斯基就主张学生在初学写作时要“写实”。每一个人总是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作文如果能让学生表达心声,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了。为学生提供展示写作才能的平台。一位思想家说过,没有什么比体验成功更能激起人们的创造力了。如果能经常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写作才能被肯定或表扬的喜悦,会更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在作文课上对写得好的(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话)都要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向学校广播室或报纸杂志投稿,参加作文竞赛等等。可是,我们仍习惯于指导作文方法,读一读范文,不打生活体验积累的底功,作文永远是舍本求末,苦不堪言。
一句话,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世界,以人为本,无论教师和学生应该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体验生活,看作是做人的教育,要多些人文情味,少些功利色彩,语文教学定会走出传统的羁绊。
第四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有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有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有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有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十大策略
基于现在课时少,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下滑等原因,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目的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提高成绩”。
1、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2、正确理解“备课、教学、学习”的含义。
备课:是指“准备课”。教案设计只是一部分,还需要准备仪器、挂图、录音机、小黑板、练习题等等。
教学: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得教,还得学”。是双主体的地位,老师靠学生来完成目标任务,学生靠老师来引导辅导完成学习任务。余文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总而言之,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一个目的就是学会。
学习:是指“学而时习之”,学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练结合,“练”是指读、忆、思、问、议、评、练等,方法灵活多样。
3、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4、理解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教师作用”四要素:
引导——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要学会循循善诱,巧妙设计问题,要把一个大问题,难问题,破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最后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到达目标。
诱导——有效保护。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后,要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学生的兴奋点在上课后的15分钟,那么如何调动保护,就得需要技巧,如加强纪律要求,表扬与批评等。教育的最大技巧就是“爱”,当你拥有一颗爱心的时候,你也就拥有了一切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如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评价的技巧,都源于爱。指导——有效调控。要做导演,做指挥家,就像带领学生去打仗,让学生“忙而不乱”,让课堂“活而不乱”,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要学会做“钉子汤”。
辅导——有效评论。善于做评论员,及时表扬和指出错误,善于发现优点,善于发现问题,让激励产生激励,让勇气产生勇气。
5、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方面四要素:(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教有目标:教有方法:教出美感:教的有效:
6、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方面四要素:(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兴趣,学有效果
7、有效课堂教学四反思:
有效吗?怎样才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怎样才是最有效的?
8、有效课堂教学六环节:
目标提示,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9、有效课堂的显性标志:
一是“有目标”,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
二是“高成绩”,必须当堂达标,让学生该学会的学会,这是硬性指标;
三是“师生对话”,就是说,是“双主体”“互动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出,学生能提出问题,有“问题”敢问,而不是“我讲你听”,而不是“问答式”;
四是“小组落实”,把小组作为一个“小班”,有组织,有纪律,有布置,有检查,把老师的任务,学生的问题,在小组交流,在小组展示,在小组落实;
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快节奏不是大踏步,而是小快步,步步为营,大容量不是内容多,而是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
六是“学练结合”,先学后教,对于某个知识模块,采取“明确目标—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跟踪训练—快速反馈”的模式,学生先学,不会的再教,接着练一练,小组里快速检查,学一点,练一点,踏踏实实的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会。而不是“课上不足课下补,白天不足晚上补。”
10、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有效误区”:
应该说,从2003年新课改之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对于课改理念,有的教师还是“有形无神”,没有掌握精髓,细分析,当前有的课堂存在“有温度没深度”“有热度没效度”。我们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就要按照市教研室宿文传主任提出的“剔除无效、减少低效、增加有效、倡导高效”的思想,去观察课堂,剖析课堂,反思课堂。通过一轮听课,我感觉,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许多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
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
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
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