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民歌的悠远多姿,戏曲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欢它的人们所赞叹、称赏。
如何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一直是我探索的方向。
乍一看,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不太可能,但细想来,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确已是渊源已久;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因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理成章。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可使学生一下子集中注意力。舒缓的曲子可以平静课后的躁动,使其尽快地投入身心,进入角色;美妙的乐曲可以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可让学生先听一下《但愿人长久》这首歌,那充满哀怨离愁的乐曲有力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其很快进入文章的艺术空间,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随着作者的思绪变化而步步与之共鸣,从而切实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彻感悟,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澎湃的情感波澜。又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美文如能加上美曲,声、文、图(想象)并茂,其艺术感染力和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课文,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久而久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艺术美的能力,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让思维的溪流汩汩流淌,其乐融融,受益无穷。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描绘了一幅春景图,展现大地春回,大自然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带给人以新的希望和力量。这样一篇语言优美,形象逼真,节奏感强,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其蕴含的美感与节律通过配乐朗读更能体会得真真切切。在教学中,我采用施特劳斯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伴奏结合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哲理启迪,以此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情趣。
不过,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还要注意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用音乐指导学生品评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的有关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责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是太浓。如果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古诗词有很强的意境美和音乐美,都能谱上曲唱成歌。如在教学时,先带学生欣赏两首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蒹葭》(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听完之后再告诉他们这两首歌词就是苏轼那首《水调歌头》和《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改编的。优美的旋律使学生对这两首诗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当然,音乐在融入课堂教学时,它并不是主角,语文文字仍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而且这个配角不能喧宾夺主。我们不能把古诗词赏析课上成音乐欣赏课。
四、摘录、引用歌词,辅助作文教学
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学生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写作时加以运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多唱歌,唱熟歌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时,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是精心构思之典范,或是“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是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借鉴它们的独特构思,精巧的布局,生动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努力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新、奇、精、深。另外,许多优秀的歌曲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歌曲这一“慧眼”,或让歌曲作为学生深刻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或以歌曲中的思想意蕴、感情火花为倚傍,洞悉生活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发现“值得思索事物”的能力;或促使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在充分感受体会的基础上审视自己以往对类似生活的认识,在比较中深化心灵无意间发生过的感动,增强意会歌曲中的深邃哲理与充沛感情的能力;或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合乎逻辑地类推引申,从而补充、丰富歌曲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写出立意深刻,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五、巧?x音乐,让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丰富起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不定时的搞搞语文课外活动,如不定期的举行配乐朗诵比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开展“唱歌学修辞”之类的语文活动,找一些作词优美而又有代表性的歌词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达到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有时,还会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话剧、戏剧。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可配乐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曹刿论战》、《威尼斯商人》都可改编成话剧;《石壕吏》可进行情景剧表演。有时,在辅导学生参加学校演讲比赛时,也会找来音乐做为背景和穿插。
音乐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灵活地架设音乐桥梁,既增强了文章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又营造了一种与文章完美和谐的气氛。所以,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只要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选取音乐,让其与语文整合,加强应用的适度、力度和深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对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就不能离开生活实际。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让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带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
源呢?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具备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奋力撑开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有助于语文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欲望,有助于提高?W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第三篇:让多媒体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
让多媒体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八十年代,电化教学的概念提出后,音乐教育工作者将录音机、幻灯机等带“电”的仪器设备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八十年代末开始,CD播放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播放机、组合音响、投影仪等设备逐渐加入到音乐教学中,教学效果随着“视听结合形式”的成熟而有明显提高。
多媒体音乐教学以声、光、电为主,利用多种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在创新中大胆实践,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1】
一、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有选择性
当前,音乐多媒体课件大致有课堂演示型、自主学习型、资料工具型和教学游戏型等类型的课件。教师在使用时要慎重选择,注意自己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接受能力、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免欲速则不达。
例如,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是追求形式。但当今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运用还存有一定的误区:片面地唯多媒体是从,唯多媒体是好,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甚至已到了众“体”皆废,独尊多媒体的地步。多媒体确实拥有强大的功能,于是常见在音乐课上纯粹以多媒体取代了黑板、粉笔,有些课例甚至只有多媒体从头到尾唱戏,多媒体成了独媒体,其实多媒体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它传统常规媒体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独特功能,其功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应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粉笔、黑板、实物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让多媒体与传统常规教学媒体有机配合,从而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充分、合理、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产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盲目地、机械地套用它,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源,从而走向华而不实的尴尬境地。
有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看似内容丰富,实际是眼花缭乱,讲些什么都不知道,真是喧宾夺主。所以我们制作课件要讲究适用即可,画面不可太花俏,以免喧宾夺主,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主题之外。
3.再完美的音乐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粉笔、黑板等实物教具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另外,如果音乐是能用黑板来讲清楚的,那又何必用课件呢?书本上有的东西,用不着再做课件,从刺激-反映的心理测量角度看,文字说明是最弱的。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内容要以使用和必需为准则,如果课件反映的内容通过常规教学方法就能完成,或者用课件只是取代了黑板和幻灯片的作用,显然失去了意义。更有甚者,用课件只是将教材“搬家”,就更加得不尝失,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些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表达,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音乐知识靠朗读是不能很好理解的,与其用长篇大论来讲述,还不如截取几段具有代表性的舞曲放在课件中,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既有了审美体验也能掌握知识,加深了印象。
二、多媒体运用在音乐课堂中的优越性
1.多媒体的音乐教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作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再者,无论什么教材它的知识容量是极其有限的,传统的音乐教学也只是传授教材中的那点知识,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人们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相关知识并整理后在课堂中交流学习,这样做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音乐展示在同学们眼前,比单听老师讲,构图要新,题材要奇,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效果要好很多。根据有关专家、科学实验的结果,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83%,听觉11%,触觉3%、味觉2%、嗅觉1%,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音频、动画和舞蹈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弥补传统音乐教学的不足。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
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音乐欣赏课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以讲解与欣赏为主,仅仅追求听觉感官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相信这种教法是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弥补这一不足。它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声、光、电有机结合,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提供图片、电影、历史人文等大量的相关信息,延伸课堂内容。
3、多媒体的音乐教学易于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因为年龄的特点,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里展示了以一个大森林的景象,学生边听乐曲边出现不同的动物,学生们将自己内心的感知和屏幕上的表象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乐器、不同声色产生不同的效果辨别不同动物的不同形象:狮子的勇猛雄壮、小乌龟的锲而不舍等,这样,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就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4、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唱歌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首歌曲,片面的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教学机械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容易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呆板的音乐课堂呢?
再如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显然,学生对这样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所以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总之,让多媒体走进音乐课堂是一个新事物,也是摆在广大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四篇:让创新走进小学音乐教学课堂
让创新成为音乐教学课堂上的主旋律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绵阳市游仙区育红博爱小学 何文凤
【摘 要】时光荏苒,如今,音乐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的认可和重视。然而,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造就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创新是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课有着其鲜明的学科特征,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所以要把创新意识贯穿于音乐课的教学之中。本文就自己十多年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创新。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教学 创新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作用于人的情感,渗入心灵,陶冶情操,引发共鸣、联想和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
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师要善于用音乐之美与自身的一片爱心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的情境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二、注重营造意境,让学生在创新中探究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极
刷刷刷,刷刷刷刷‛,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配合表现出来,表达意境。我还与学生一道,通过音乐游戏,进行三度音程听辨训练,让学生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美妙;通过师生互动,学唱合唱部分的歌谱,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美;通过边唱边拍手踏脚的声势练习,训练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配合,感受边唱边动所产生的律动感,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善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方法手段
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把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奥托说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教师的创造力不能只是单纯的靠自己去挖掘,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来挖掘。同样,只有让学生自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还比如在教唱《春雨蒙蒙的下》时,我在另外一个班上,则采取以美丽的春景为主线,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了场景布置,将关于春天的各种自然景观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室四周布置几棵柳枝,墙壁贴春雨、小草、小鸟、小花等图片,[4][英]戴维〃莫利.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让课外阅读走进音乐学科
让课外阅读走进音乐学科
作者:陈凌秋(音乐)发表时间:2010/10/22 14:26:31访问次数:859
现在的孩子们喜欢书,喜欢课外阅读,喜欢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这不,父母的礼物变成了书,双休日里的新华书店挤满了看书的孩子。咱们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大纲也强调指出: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的态度,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和情趣,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扩大文化视野作为主要方面。由此看来,咱们音乐教师何不顺应孩子们的喜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走出单
一、枯燥乏味的乐理教学和技巧训练,让课外阅读走进音乐学科,带领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的态度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激发兴趣,体会音乐课外阅读的魅力
作为一名“学生”,小学儿童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既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这就是小学生的“向师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用自身的榜样给予学生充分的教育和指导,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完二年级歌曲《卖报歌》之后,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大约在193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聂耳约朋友一起走走,他们走到吕班路,在有轨电车附近,看到一个小姑娘跑来跑去、忙忙碌碌地卖报纸。她不过十来岁,瘦小的身躯上穿着打补丁的破衣服。但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的叫卖报纸,还同时报出每种报纸的价格,走路的人们都由不得回过头来望她笑笑。聂耳他们走过去买了几份报纸,并和小姑娘聊起了家常,知道她叫“小毛头”,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去的路上,聂耳沉重的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我要为这个小毛头写一首卖报歌,让她边唱边卖。”后来那小姑娘还真地边唱边卖报,自然她的报也就好卖得多了。
同学们听这个故事都听得津津有味,我就告诉孩子们,老师能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因为老师平时很喜欢翻阅课外书,而书中,就有很多知识、很多故事,只要同学们多去看书,也会从书中获得很多知识,也能给同学讲很多故事。以后,咱们就要开展一个“小小故事家”的比赛,讲讲有关书本歌曲或乐曲的故事,看谁知道得最多。当然,必须提到施教的老师自己必须多看书,平时就要用渊博的知识去折服学生,让学生去从自己身上领会到阅读的魅力。
二、开展活动,丰富音乐课外阅读的形式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那么音乐学科怎样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呢?
1、讲故事比赛 :讲故事比赛的故事要有针对性,有自己音乐课的学科特点,讲一些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如歌曲《小红帽》的创作背景故事或一些作曲、作词家的音乐轶事,这样学生在寻找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很多音乐知识、历史故事,从而提高了孩子的音乐素养。
2、配乐朗诵 :给同学们一段音乐,请同学自己去配上一段合适的诗或短文进行朗诵,要求音乐和内容、语速要协调,如给他们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这样学生在配文前,必须了解音乐的写作背景,音乐的描写情景,和作曲人的生活体验,再去寻找合适的短文,进行配乐朗诵。
3、编排音乐小品 :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以组为单位,自己去寻找一首或几首课外少儿歌曲,可以修改歌词,然后自己创设情境,并加上简单的道剧进行音乐小品的创编。我认为音乐这门学科的课外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自己去听、去学唱一些优秀的课外少儿歌曲也因属于课外阅读的范畴。
4、由学生自己挑选歌曲进行教学:音乐课上老师可以教唱一些课外歌曲,而这课外歌曲由同学们回去自己准备,下次回来大家公平竞争,向大家说明为什么要学唱这首歌的理由。如
是谁作词、谁作曲、创作背景是什么,歌词的含义是什么等等,由大家选择想学哪一首,教师就教哪一首。
5、写读后感: 同学们读了听了之后要让他们对所读所读知识进行内化,我认为写读后感及为重要,因此我提倡同学在读了一遍课外读物后或听了一首歌(乐)曲,及时写下读后感,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他们最喜爱的书,最喜爱的一首歌,最喜欢的人物以及最感兴趣的事件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体验在讨论中进一步升华,更加深刻。当然,还可以开展一些“人物评价”“比比谁知道得更多”等一系列活动,侧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课外阅读的形式,让他们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变老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
二、教师指导,学会音乐课外阅读的方法
音乐学科的一些课外读物,很大一块是些优秀作品的欣赏,这些读物往往是对作者进行介绍,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及作品描写的故事情节进行介绍后,出现歌(乐)曲进行欣赏,其中就有一些歌(乐)曲比较长专业性比较强。如《春江花月夜》,老师可布置学生先去阅读欣赏,让同学自己欣赏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加以引导: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塑造鲜明而生动的音乐现象,展现出幅幅妩媚诱人的言画,使人听后心旷神怡,全曲共分为十段。
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台;
五、水云深际;
六、渔歌唱晚;
七、洄澜拍岸;
八、桡鸣远漱;
九、矣欠乃归舟;
十、尾声(归舟远去,一片幽静。)让同学体会到祖国锦绣山河的壮观景象,并适当介绍一些“变头合尾”、“逆升逆降”、“乐句同音相连”等民乐曲常用的表现手法,促进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爱好并增强欣赏民族乐曲的能力。为同学们今后的欣赏乐曲、理解乐曲奠定基础。
三、保证时间,确保音乐课外阅读的延续性
保证时间是开展课外阅读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让他成为一句口号,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我们老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保证时间,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知识。音乐学科具体做法可以是,每周两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开展讲故事、配乐朗诵、音乐小品表演等,两个星期一节教师辅导的课外阅读课,内容提前布置。每周一对上星期所阅读内容的读后感进行讨论。一个月一次老师推荐或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内涵关靠每周两节的课堂教学及我们的教材内容显得尤为不够,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创造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学会阅读,享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音乐的态度,丰富情感体验,真正扩大学生的文化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