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生动起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生动起来
库尔勒市四中 黄晓敏
范例一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见钱梦龙《导读的艺术》P108)于是我就把“ 教参”放在一边,重新细读起文章来。在阅读中也发现小说的一些特点,就随时记下点滴感受: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 “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的烦恼,只有一气呵气的快意。当然,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但我了解我的学生们,相信我的学生们。写着写着,一丝遗憾涌上心头:因为自己平时的“懒”,有多少这样的快乐失去了呀!不过好在有了这样一个良好开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范例二 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
重点回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复习入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过了社会环境的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这是上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难度也不高,这样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在学生复述完毕后教师明确:两种顾客,两个阶级,严重对立,壁垒森严。引出孔乙己的出场。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备课的一着“险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天上课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要讨论的环节,也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作业虽然布置了,可上课前我还是捏了一把汗,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了呢?他们的表现的好坏可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啊!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发言开始了,学生的发言彻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精彩的发言不时激发出阵阵掌声。虽然有些发言稍显稚嫩,但明显看出,学生是精心准备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范例三 反思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新课标”实施后,也听过不少“新”模式的课,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似乎成了必备的形式之一。其实,对于动辄“讨论三分钟”的做法,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以“讨论”替代“思考”;对于这种没有效果的“讨论”,我向来是颇有非议,不敢苟同的。不过,这一次我居然也“讨论”了一把,但在课前考虑、课上实施时,注意了以下几个细节,我想,这也许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准备的仗”。如果课堂上提出个问题就由学生去讨论,因为学生没有准备,讨论当然就无从谈起。事实上,这样的讨论要不成为几个口才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语,谈得热闹,没有收获。所以这次我是课前将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事先备好,讨论时拿出来,有理有据,而且事先声明,推举代表的发言必须是讨论组的统一意见。这样讨论的方向就不是辩论谁对谁错,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也是很多讨论常犯的错误),而是虚心地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讨论组共同受益的过程。
2、“做有兴趣的事”。在课前布置作业时,我特别强调,出示的几个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也就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去写。记得当时话音一落,学生们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现在想来,其实也不足为奇,学生们每天面对那么多的作业,难道都是自己喜欢的?这次作业竟然有选择,岂不快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当然是乐意去钻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话题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学生实际入手、从学生爱好入手,去铺设一些学生们都愿意去尝试的台阶呢?
3、“有充足的时间”。这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长达十三分钟,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后总结时知道的。讨论的结束也不是教师宣布结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来、静下来。其实,我向来觉得,讨论的话题倒不宜过多,一节课上动辄讨论一下显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讨论就得“尽兴”,就不必有时间的限制。否则,讨论还没开始,先规定“三分钟”、“五分钟”,谁还有心思尽情地把话讲清、说完呢?讨论的时间即使长一点,哪怕影响到以下环节的施行,也不必遗憾,因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本来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所得”,这就是一节课最大的成功。
说起遗憾,我想,如果这些话题不是我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来的,那该多好啊!我甚至还想,学生们说不定还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话题呢。
以前自己讲授《孔乙己》,我讲与学生学并重,而这次是以学生学为主,我讲为辅。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高二王国祥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语文就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语文课本来应该是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授课,不知什么候开始,语文课成了枯燥的文言语法讲解课,单调的文章肢解阅读课,机械的应试解题技巧传授课。于是,语文课失去了魅力,学生的语文课兴趣日渐消失。今天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开启生动语文课堂的呼声日益高涨。
怎样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呢?任何东西要想吸引人,必须打动人心,如何打动学生年轻活跃的心,点燃学生的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才是最关键的。要做到这些,必须让语文课紧跟时代,贴近学生生活,让抒发学生真情实感,师生合理定位。
紧跟时代步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精华,语文课本有义务也必须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精华的火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我们优秀民族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学的责任,但是,我们语文课本拘泥于文传统优秀文章,编入语文课本的课文,几乎是古代或现代早期的优秀文章,基本上没有与学生生活同时代的文章。课本中这些文章虽然文采、思想兼优,但是,对于年少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古文或者是过去时的文章。由于时代的相隔,背景的陌生,远离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下降,课本文以载道的功能难以实现。青少年学生风华正茂,作为追风少年的中学生,追随时代潮流是他们的本性和爱好,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把青少年 1
学生与当今时代文化隔离,让学生只欣赏过时的文章。把握时代的脉搏,让学生紧跟时代,了解时代,把时代的新鲜空气引入语文课堂,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可以灵活机动地根据课本单元的特点,适时穿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时文或视频。既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进行道德熏陶。在对当今社会潮流思考讨论时,我们选取了刘强东与奶茶妹的恋爱事件、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事件、特斯拉电动车等等热点新闻事件,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动态,把握时代脉搏;我们还转载一些热点时评,如:《刘强东还需向王石学习“谈恋爱”》、《造神运动:马斯克成功解救乔布斯》等,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励志教育,我们选取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开讲啦》部分视频播放,如:李昌钰的《不可能的可能》、林清玄的《不怕人生的转弯》、阿信的《当我和世界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欣赏观看中得到道德情操的升华,激励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语文课堂的取材广泛,带来课堂的多彩。紧跟学生所处时代,消除了陌生感和疏远感,自然排斥、抵制情绪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兴趣。
抒发真情实感
情感虚假,胡编乱造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写作文的痼疾,帮助学生找回表达真情,说真心话,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避免学生滑入假丑恶泥潭。为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个平台,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每个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每节课都要进行课前演讲,对网络、社会、身边的事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演讲完后,教师进行评点。虽然,学生刚开始时,演讲稿写得粗糙、幼稚,上讲台害羞、不自然,讲话声音微小、语速像打机关枪,甚至说话紧张得结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学生演讲逐渐熟练,动作、语速逐渐老练,课前三分钟,成为学生最快乐、热闹的时光,学生演讲热情高涨。期中、期末考试前,老师想停下来,学生都不愿意了。课前演讲也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每一次演讲都成为学生自己生活真情实感和阶段最高写作水平的展示。这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真情表达,自然,学生的写作语言特色逐渐显现,周记、议论文水平也迅速提高。
主客换位
中学课堂历来有教师演主角,学生当观众看客的习惯,语文课也不例外。语文教师长年累月当演员,演技再优秀也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学生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要让学生保持激情和兴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反客为主,师生主客换位,让学生扮演主角,教师充当引导和观众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这样课堂才会活跃起来,生动起来。当然,最好让学生最大限度全员参与互动,使所有学生得到锻炼学习的机会。《先秦诸子选读》由于是空的跨越度大,又加上先秦文言文的跳跃性大,往往被学生认为最枯燥无味的文本,我们改变以往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的习惯,把全班学生分成学习探讨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时讨论翻译原文,有时探讨对原文的理解,有时联系现实思考古代文化经典的时代意义。课堂教学活动期间,以学生探讨发言为主,教师只是偶尔点评,提问。这种主客换位的方式,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参与发言。原来那种,鸦雀无声的课堂模式教学模式被彻底颠覆,学生对文本思考的深度,理解的到位程度都得到极大改善。课堂的生动活泼,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课堂不生动,不联系实际,不与学生互动,不倾听学生见解,这种“四不会”的语文教师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所以,语文教师有义务把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的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学习探究的激情,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演说稿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说教材说课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学会和运用语文知识,并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只有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学生才能爱好语文,才能实现语文的最终目的。要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老师就必须把课标和教材吃透。今天,我就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来进行研说。
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来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1)课程总目标
小学语文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注融合在一起。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是以三个维度来呈现的,全面而又富有新意。首先知识目标要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能力目标则是要求孩子们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情感目标则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2)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我们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在识字写
字方面,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600个生字,会写800个生字,写字姿势正确,书写工整规范,学会查字典;阅读方面,孩子们要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还能积累词语。口语交际方面,能讲普通话,孩子们在学会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同时能努力了解话的内容;写作方面,在写作时要让孩子们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感兴趣的;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孩子们可以热心的参加校园活动。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编写体例
本册共有15个单元,其中包括2个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一个开放单元。分别是:好习惯、妈妈、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植树、青青的山、讲信用、远行、体育世界、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动脑筋、清清的水、小英雄、快乐的生活、立志、夏天。每个单元有2篇课文(个别是3篇)和一个语文天地构成。课文选材丰富,体裁多样,开拓学生视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思考问题,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语文天地则用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还安排了“金钥匙”栏目,从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素质。
例如:《动脑筋》这一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称象》一课讲了曹冲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内容。曹冲当时的年龄和学生们差不多,通过学习课文,来鼓励学生像曹冲学习,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做一个聪明的孩子。《狮子和兔子》一课,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来教导
孩子们力量大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动脑筋。从这两篇课文让孩子们有个理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动脑。在课后的语文天地也安排了一些小难题,让孩子去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2)教材特点
①重视积累,引导学生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学习语文的过程也似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人生体验等方面。积累不仅体现在静态的字词句,短篇章等量的增加,还体现在语言不断丰富,思想日趋深刻等方面。
②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本套教材力求使学生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逐步学会独立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广阔的适应性。
本套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其他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资料、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突破语文教科书的有限空间。
(3)教材整合本册教材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行为的整合,课内和课外的整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这四个方面。教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主体互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例如;第四册《青青的山》和《清清的水》这两个单元,让学生体会了祖国的美丽,从而和第三册的《祖国》这一单元整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而第四册第一单元《好习惯》和《讲信用》、《立志》、《植树》单元整合,从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要围绕三维目标,要与“教学要点提示”的内容相对应。对重难点的教学要把握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预测分析,力求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还要与课后思考题,与语文天地的相关题目结合起来进行。
在识字方面,学生要掌握80个常用部首,认识420个生字,会写230个,掌握大写字母顺序。这就是知识和能力方面。学生会“读半边”,即利用声旁识字,会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这就是技能和能力方面。从生字学习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升华到热爱祖国,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2)评价建议
实施评价时,要以三维目标来评价,还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应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及时提出表扬,适当的时候可让学生互评与自评,要学会自评和互评的方法。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好语文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我运用挂图、课件、工具书、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生动起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和班级环境,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去经典诵读,去感悟经典文化的美。还利用后黑板,每周更新一下语文诗歌、成语故事等,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语文新课标,构建起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上语文。
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说教材说课标
孟祥鹏
第四篇: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能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就一定能很好地推进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起来。
(一)整合课本资源,变有限文本生为无限资源
我们的语文课本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洋溢着作者的生活热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展现着作者别具一格的话语表达方式;蕴藏着作者用智慧的笔凝成的空白点与悬念处;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美不胜收的大观园,是一个个鲜活精彩的世界。还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各个学习提示环节,精美的插图,充满智慧色彩的学习引子和殷切期待话语。这使课本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文本。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开发,才能发挥它的巨大育人能量。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的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它为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包含着人的欲望、情感、意志、理想,既是人发展的内驱
力,又是人发展的有意识的目标。
1、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合理地整合利用教材。
细读课本,我们发现精读课文之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沟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品质——变通性。横向比较,如学习老舍先生《林海》,可以联系他的《我们家的猫》《养花》《草原》;学习巴金的《海上日出》,可以联系他的《繁星》《 鸟的天堂 》,感悟其语言的魅力以及文本内容蕴藏的自然美和生活美;抓住写法一致的特点,联系比较学习略读课《索溪峪的“野”》与精读课《桂林山水》,《颐和园》与《记金华双龙洞》等。内容近似的课文,可以进行纵向合并,同时教学。学习《琥珀》一文,联系《黄河象》比较,寻求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古诗《题临安邸》时,与本册教材后面安排的古诗《示儿》一起教学;略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的知识可作为学习精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资料。这样相互联系、相互贯穿,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也为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难句作铺垫。
2、感悟升华、拓展延伸——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巧用插图、注释能使学生的探究立体化,使学生的人格特性和个性思维获得生长的广阔空间。如教学郑燮的《竹石》分三步走:第一步,借助注释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诗的大意,把握诗的两个意象——竹与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第二步,细看插图,驰骋想象,使画面动起来,或给意象赋予生命,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设想种种情景,扮演角色,挖掘诗的深层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
性。第三步,从品诗到体味生命意义,达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生命与人生在感悟中律动,使学生获得了
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生命体验,情感不断丰厚起来,价值观的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此外,挖掘文本中的创新增长点灵活地引导学生改编或续写故事,编写隐藏情节,给文中人物写信,编写广告词等,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鸟的天堂》,设计了虚拟“我是小导
游”环节,开辟了口语交际的空间。
(二)整合学科资源,变孤立学科为互动资源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科际资源,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充满个性的学习过程中活学、乐学,培养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乐园”。
1、唱一唱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能让人产生共鸣,产生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性情。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音乐,品悟文本,能打开学生形象思维的闸门,收到很好效果。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以《丹顶鹤的故事》作为主题曲,在唱中诵,感受丹顶鹤美丽、高雅以及自由自在的生活;学唱《感恩的心》,学习《真情的回报》;教学《长征》,在高唱《长征》歌曲中感悟红军的豪情壮志。
2、演一演
喜欢表演是孩子的天性。课堂表演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表演天赋,使他们愉悦地投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如《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合作创作潜台词进行表演,体会周瑜的笑里藏刀和诸葛亮的大智若愚,身临其境地感受扣人心弦的斗智场面;创造性表演《奴隶英雄》剧本,感受奴隶命运的悲惨和斯巴达克的英勇。在表演中,学生感情投入,创造力泉涌。
3、画一画
画画是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化为鲜活的画面。学习《海底世界》《长城》《草原》等课文,让学生自由选择片段画一画,从形状的描绘、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领略事物的美。
4、找一找,编一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渗透现代信息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改进师生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利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确定信息的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寻找搜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翻阅家庭藏书;到书店查阅;从报刊杂志上了解;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向别人咨询;参加各种活动;利用网络查询等。第三是整理吸收信息。我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库,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建筑(众星拱月效果图、亭台楼阁、“买卖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等);圆明园的珍贵文物(青铜礼器、瓷器书画等);有关圆明园的史料;《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这样的整合学习,让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和今天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他们充分地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挥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实践能力,改进了学习方法,升华了民族情感、提升
了价值观,这正是语文学科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所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整合校园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制作网页,设置了“黄河小史”、“治理黄河”等栏目。
(三)整合生本资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儿童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以及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不证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差异的个性、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强烈的表现欲,更有得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因此,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找准切入点,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学,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互动,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即兴创造,勇于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处理好“预设”与“非预设”的关系,开放教学过程,将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教学《放弃射门》,学生质疑:“福勒放弃射门是偶然性的举动吗?”这是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巧妙地抛回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描写
细细研读课文,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福勒的人性美,让学生品尝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这些潜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教育资源来整合开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因素选择学习方法,设定探究方式。如教学《从现在开始》《骄傲的孔雀》等童话故事时,让学生自选角色演读课文。对于《草船借箭》《穷人》《放弃射门》等课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性阅读。这样的探究过程为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获得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都能获得展示,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里游刃有余,这样的课堂就是学
生津津乐道的学堂。
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资源整合的创新性学习的平台中不断探究
实践,逐渐形成相应的能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促
进发展、减轻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精心备课,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其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我认为提高
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要从优化备课开始。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还要备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每种教
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
(二)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
(三)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上四十分钟,往往包含了课外的四百、四千乃至四万分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
备好每一节课!
二、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有效性的第一个途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视作文是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段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晴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叙述完整,而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了描写,也有情可抒,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乐此不疲。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体会,用心去写,没什么难的。
三、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提高有效性的第二个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矛与盾》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寓意。像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
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如:在教学《穷人》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制作了课件创设了情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和词语,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时很投入,一节课下来,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了,比以往一遍一遍的教读
效果好多了,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四、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一些亲切鼓励、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班赵超特别贪玩,有时课堂作业都不能完成,但他很聪明。有一次课堂上别人回答不上的问题他能回答,我说:“赵超真了不起,是学习的天才。”说来也怪,从那以后,他表现非常突出,课堂上爱思考,经常举手发言,课堂作业也不拖欠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另一途径。
“反思”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教育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写反思日记、自传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我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了吗? ”“怎样的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我该怎样做来改进教学?”……才会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才会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二)考试反馈的信息。
(三)阅读、观摩触发的灵感。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幽默起来
让语文课堂幽默起来
内容提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除了风趣幽默的语言外还有什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自身言行举止,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风格入手。
关键字:幽默
激发
吸引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必将受到他人的喜爱。而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甚至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种执着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大大增强。随之,语文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其实很多语文老师也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但却很难。有的老师觉得太幽默的课堂容易让课堂秩序大乱,其实多虑了。恰恰相反,一堂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恰恰说明了学生们都在听你上课,因为他在笑。那么如何才能让在学生看来是平淡的语文课幽默起来呢?
一、教师的评价语要幽默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我们现代的教学观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大潮,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运用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
当然幽默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正是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不妨从课堂的评价语开始。在课堂学习的导入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采用幽默的评价语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被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首先和学生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师:什么鱼不能吃? 生:木鱼。
师:呵,真行呀。下一题难了:什么池不能有水? 生:电池。
师:你们可真是玩脑筋急转弯的世外高人啊。我不信考不倒你们,再来一个:什么布不能做衣服?
生:瀑布
师:哟,你们真当让我刮目相看呢。说起瀑布,哪位高人想到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生答“望庐山瀑布”)能朗诵一遍吗?(生朗诵)“你们可真是玩脑筋急转弯的世外高人啊”这句评价语带有夸张的说法,可是比起“能干”“聪明”来说,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要远远高效。这就是教师幽默的评价语的魔力。
二、教师的表演要幽默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让老师充当小青蛙,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老师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老师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并且加上夸张的动作,学生被老师的动作所吸引。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老师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老师和学生共同表演课本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他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
三、教师的表情要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它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教师在输出知识信息的同时,又要与学生进行表情上的互动,那么传神的表情能让你的语文课堂幽默起来。
我教的班里有个多动的男孩,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每次注意到他时,他不是在低头做小动作就是下位捡东西。我常常因他而暂停讲课。但是长此以往,他好像已经变得习惯了,照样开小差。有一次,我在讲课中,突然停下来向他做了一个鬼脸,全班听课的学生目光一致地射向那个做小动作的学生,顿时,他被吓了一跳,于是就停止了开小差。其他学生也哄堂大笑起来。就这样,他被我幽了一默。
四、教师编的打油诗
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巧妙地穿插学生喜闻乐见的打油诗,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育人品德,沟通师生情感。
打油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使他们在心理亢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往往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打油诗,既以其语言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以其内容来产生悬念,引发好奇心,给予具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等。它就会如兴奋剂一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乐之者”的境界。如:有一位老师在教《陨石》一课时,用一首足以引起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打油诗来导入。
一块石头不寻常,伴着“雷声”九天降。中外游客皆惊叹,价值连城人向往。
在学生诵读打油诗后,脑子当中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石头为什么会从九天降下?”、“石头掉下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声音?”、“一块石头怎么会让中外的游客都惊叹呢?”、“一块石头怎么会价值连城呢?”这些疑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解答欲望,产生阅读的期待。
五、给题目换“脸”
很多课题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提炼,往往具有极强的浓缩性和概括性,它是学生学习课文最先接触的信息,直接刺激着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习,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为学习新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内容,为感悟文本做铺垫。
比如:有老师在执教《惊弓之鸟》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成语,题目是《害怕弓的鸟》 生:(哄堂大笑)怎么是害怕弓的鸟呢? 师: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害怕弓箭的鸟》呢? 生:(开始争论)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再思考思考可不可以换题?
生:(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不可以换成《害怕弓箭的鸟》,因为文中提到鸟是害怕弓箭的弦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弓箭。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