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时间:2019-05-15 04:3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第一篇: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我们才能

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始终‛是我们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认真学习《讲话》对未来形势的精辟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理论是现实的先导。回望过去的90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当代中国带来发展的奇迹,在我们党90年历程中,每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都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将会以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牢记历史使命 无愧人民选择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坚定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这是对90年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是对90年奋斗探索的高度概括。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让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我们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的历史纪元。我们艰苦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不懈探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件大事,前后相继,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写下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宏史诗。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 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90年光辉历程的发展脉络,一个结论更加明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三件大事,浓缩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证明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90年历史充分证明,要把亿万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设想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一个信念更加坚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这一切,承载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90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的进步,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

走过90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壮丽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在不断总结中开拓进取,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先进,我们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把更辉煌的历史写在未来。人民日报评论员:成就彪炳史册 经验启示未来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论述,精辟总结了我们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也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9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干革命;鼓干劲讲奉献,求真务实搞建设;促改革求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90年的奋斗与牺牲、创造与积累,使我们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成就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满,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党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三大成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发展‚三大成就‛,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前进的道路上,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 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三大成就‛一脉相承的实践主题,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基本历史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人民日报评论员: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根本点‛,既是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牢牢把握,我们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负民族先锋、时代先锋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找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殊为不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更为重要。90年来,正是依靠坚实的思想建设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离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的经验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党才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使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丝毫也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回首征程,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牢记于心;展望明天,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自满。全党同志务必承担历史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评论员:直面时代风险考验 推进党建伟大工程——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政党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执政实践不断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拥有8000多万党员、带领13亿人民开创前无古人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时刻,胡锦涛同志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和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走过90年辉煌历程,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身处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我们应当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 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当前,需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不难发现,政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从“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90年来,正是始终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才能够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 ——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估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这3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程中,改革开放必须始终贯穿、全面推进。

这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把这30多年,放在党的90年里来考察,放在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中来把握,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照,改革开放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 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来说,意味着上下求索而矢志不移的现代化梦想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我们已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不会平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在推进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部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人民日报评论员: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 ——七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我们党的90年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春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来,刘胡兰、雷锋、张海迪、李向群等一批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从青年时期就追随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从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从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到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 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伟大事业才有了继往开来的辉煌。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从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约定‚20年后来相会‛的80年代新一辈,到追寻红色足迹的80后、90后……一代代青年用激情与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也宣示他们必将无愧于使命的召唤。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利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发挥青年作用,重视青年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赢得青年,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各级党组织应该努力做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

瞩望未来,到建党100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需要始终如一的朝气、锐气与勇气。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当年,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出的殷殷召唤,依然是今天我们伟大事业的青春宣言。只有党的队伍里始终洋溢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春激情,党的肌体里始终流淌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青春血液,我们伟大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这三 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浴血奋战闯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自力更生铺就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解放思想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90年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实践能力,28年革命历程,记录一个政党的奋斗成长;30年建设岁月,见证一个民族的顽强奋进;32年改革开放,诠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90年波澜壮阔的进步中书写社会主义中国辉煌篇章。

多少悲壮,多少豪迈,多少光荣。90年风雨砥砺,一 个真理颠扑不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多少曲折,多少探索,多少奋斗。90年岁月峥嵘,一个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0年党的发展历程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始终保持并不断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着眼人民根本利益,才能获得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堪称伟大辉煌的成就,但要永远牢记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广大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创造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业,但要永远牢记与我们的宏伟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当前,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蓝图全面展开,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考验。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必须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苦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作为指导、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更加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永远为人民而奋斗,我们将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畏风险、不惧挑战,不断探 索、不懈奋斗,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美好前景,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常思做人 为政 用权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⑧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如何用权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考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长思之。

为什么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领导干部以德为先,其意义就在于,忘记做人之本不仅贻害自己,更会贻害党的事业。我们要记住,领导干部来自老百姓,但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什么为政要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吏者,人役也‛,古代官吏尚且懂得为官是清苦之事,早起晚睡,夙夜为公,不敢有须臾懈怠。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应该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话虽朴实,道理却很深刻。

为什么用权要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最近伏法的贪官许迈永、姜人杰,即是明证。贪腐不是天生的,所谓‚温水煮青蛙‛,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权力,不能正确处理私利,就会闻不到马屁的臭味,看不见诱饵的祸心,听不进良言的规劝。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红线。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警醒,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真思亡危方能存安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⑦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居安思危是执政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执政者应有的政治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警示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的存在,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这些告诫与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防止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风险‛,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积极破解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同志教育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从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从世界政治史来看,执政党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有效地预防腐败,才能保持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反 腐倡廉,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方略不断完善,反腐斗争不断深入。面对各种新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面对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和繁重的反腐败任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产生‚消极腐败的危险‛的深层背景,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的腐败,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源无不或深或浅隐藏在权力之中。而权力的腐败,又源于权力的异化。不管是吃拿卡要、贪污受贿,还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无不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造成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损害,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

事实证明,腐败往往是主观和客观防线双双失效的结果,没有自律的权力,必然走向异化;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化。也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只有筑牢精神防线,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底气。

另一方面,‚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种监督的力量,既来自于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更来自于人民

——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行使过程臵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群众雪亮的眼睛是遏制腐败现象的利器。只有织密监督网络,规范权力运行,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可靠保障。

危险的存在,既是警醒,更是鞭策。现实在考验,人民在期待,党员干部如何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党和国家如何剔除腐恶、气正风清,说千道万,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实效是最得人心的答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⑥

一个政党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赢得青年。

走过90年,中国共产党依然焕发青春的朝气。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这样的‚青年特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抗日战争初期,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对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到农村放飞梦想,靠奋斗实现价值。把人民当作根本,以奉献锤炼品格。‛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这样倡议同学们把青春奉献给广袤田野。到目前,农村已迎来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

到延安去、到解放区去,支援边疆、志愿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代青年聚拢在共同的旗臶下。历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现实选择却如此一致,正因青年是

时代的晴雨表,总能感受进步的脉动、向前的浪涌,总能向着未来的曙光、时代的潮头而去。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从城市化的‚前锋‛到信息化的‚主力‛,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自信的心态。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选择,同样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有入党意愿。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坚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每个人都会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要把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跳出一时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来考量生命的质量,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照人生的价值,每个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而这,不正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的使命吗?

青年的选择,是对党的信任,也是对党的鞭策。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只有勇敢革除自身弊病,防止‚四大危险‛的侵蚀,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我们的队伍。也只有超越既得利益,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才

能激励更多青年创造共同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向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真理、国家、民族、人民,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慨然前行。走过90年,唯有继续把这样的信仰放在肩上,我们才能永远与青春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⑤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本国百姓带来了实惠利益,更让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是如何创造的?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那里,这始终是一道颇难破解的‚中国式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始终快速发展,创造出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速度‛,除了‚中国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释放的巨大活力,还在于‚中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与执行的高效率、强大的动员力等独特优势,具有始终坚持在学习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纠错求是等优秀品质。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国制度‛总显得有些‚另类‛,不符合其预设的价值标准。于是,各种‚崩溃论‛、‚威胁论‛接踵而来。质疑、批评、否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影随形。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没有一整套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实现数亿人口的脱贫、成功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可能使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实现人民生活的总体小康?怎么可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疲软的全球经济注入活力?怎么可能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挑战,从容面对社会转型风险,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放下理论层面的争议,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证。资本对制度极为敏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吸引投资的能力,是公认的观察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晴雨表。中国能够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稳定地引来外商直接投资,引来全球五百强企业投资设厂,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对‚中国制度‛的认可。外国媒体评价,这表明全球用资本对‚中国制度‛投了赞成票。

经历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制度建设实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自觉扬弃自己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神州大地上演绎的‚中国传奇‛,显示了‚中国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既吸收他人长处,又不放弃自身优势,更不固步自封,‚中国制度‛必定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准备困难” 就有“事业成功”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④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这样告诫全党,同时再次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令人警醒,催人自省。由此不禁想起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60多年前的这次会议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却专门讲‚准备困难‛。他说,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困难多得很,比如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竟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

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正是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启示。

事实上,从党成立的那天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被人家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

群众血洒大地,革命形势几入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前有环境严酷的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武装追击,内有张国焘分裂的危险,困难几乎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党的90年历史反复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越发积极地准备和应对,最终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今天,作为已经拥有80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面对更加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然还会遇到更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共产党人敢于正

视和面对困难,有能力战胜风险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注:毛泽东文集中确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文)中曾告诫人们的那样:‚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世界上不会没有**……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有大**,中**,小**,我们不要怕**。现在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不至于被**淹没。要在中国这个海里淹死我们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前进道路上,有‚准备困难‛,就必定有‚事业成功‛。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③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面对掌声是否头脑清醒,面对成绩能否看到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否、成熟与否的‚检测仪‛。

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的赞誉声中,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充满忧患意识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中共以忧患意识迎接90华诞‛,这是海内外诸多媒体当下的普遍印象。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带着‚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在‚开除球籍的危险‛下开始改革开放,在‚居安思危‛中迎来新的世纪,在‚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中战胜疫病、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也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未来提供了深刻启

示。

忧患源于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党才会实事求是地看到问题与不足,才会深切反思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差距,才会极其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才会高度警惕贪污腐败对人心向背的影响。

忧患激发动力。多难兴邦,多难励党,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战胜‚九八洪水‛到创造‚汶川奇迹‛,越是生死抉择,越是搏击风浪,党的政治本色就越是彰显,修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大幅提升,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越能加快。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探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检验着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忧患意识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总把群众当亲人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

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臵,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

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①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人发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如此充满感情的论述,既是对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提供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90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人

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今天,对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是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这‚四大考验‛,还是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仍然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的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建党90周年之际,在当年曾经见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时,由衷地‚向全省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我们深信,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一个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人民互动、为人民掌权用权、替人民谋求福利的政党,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力量,保持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3月29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民主、团结、和谐、务实的大会,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确定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其他决议和办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深化着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首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思想上同心同德,才能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坚定信心才能明确方向。两会既是民主政治的盛会,也是对中国发展的检阅。从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到覆盖13亿人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从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到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正是取得这些扎扎实实的成就,我国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上了新的起点。事实与变化最有说服力,学习两会精神,回顾发展成就,就更能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断增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信心百倍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攻坚克难才能激发动力。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我们既要正视前进中的问题与矛盾,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难点,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今年两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改革等改革的重点任务,为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动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开拓前进才能再创佳绩。形势有新变化,现实有新挑战,人民有新期待。从两会的新起点出发,需要我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而应增强忧患意识,焕发改革精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巩固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开创各项事业更加蓬勃兴旺的新局面。

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但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仍在持续。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的态度、扎实的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3月31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两会闭幕以来,五千多名代表委员和13亿人民带着这样的共识踏上新的发展征程。集中精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过去30多年里,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积小成为大成,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不断向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情绪,也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眼未来,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才能坚定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在今年各项工作中做到稳中求进,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政策稳”;坚 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使“增长稳”;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物价走势反弹,使“物价稳”;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稳”。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呈现的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越是形势复杂多变,就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越是面对风险挑战,就越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还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既为当前攻坚克难提供基础,更为长远乘势而上创造条件。在多种的思潮中,思想无定力,难以凝聚发展力量;在错杂的环境下,心若有旁骛,极易错失发展良机。只有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力量凝聚到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才能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取得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稳中求进,考验智慧能力,考验决心勇气。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中央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好实事,更好地增进活力、促进发展、推进事业。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加快改革创新的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4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

乘着全国两会的春风,中国大地涌动着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热潮。大江南北忙春耕,各级干部走基层,调整结构转方式,体制创新促发展,破解难题惠民生。不负大好春光,抓住历史机遇,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各地各部门正以真抓实干的积极行动,意气风发地书写各项事业发展新图景。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会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激励着我们满怀信心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

当前,改革发展呈现出活力迸发、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从城市到农村,从海港到边疆,从工厂到矿区,调结构转方式迎难而上,形成转型发展新热潮;惠民举措频频推出,力推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破解难题迎来新契机;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有机结合,大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社会风气和人民精神面貌展现新气象……各地各部门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巩固和发展了“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正如中央一再强调的,今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情况、新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加要求我们坚定信心、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我们充满了信心与底气。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突破50%,初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覆盖10多亿人的全民医保体系,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许多困难家庭住上了梦寐以求的保障房……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活力不断释放的结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励精图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把握历史和现实,思考现象与实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无限光明,中华民族正昂首行进在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之路上。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我们更加需要沉着与实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坚决排除各种阻力干扰,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 事情。当前,国际竞争态势逼人奋发,改革发展形势令人鼓舞,人民群众期待催人进取。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事业发展不进则退。在这关键时刻,更加要求我们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更加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分内的职责尽到,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心无旁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谱写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篇章。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回望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奋斗崛起的伟大历程,党中央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推进了国家实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促进了社会民生前所未有的改善,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犹存,信心与勇气同在,只要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4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4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公布了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复查结果并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这充分体现了重事实、讲法治的精神,完全符合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表明了我们党保持自身纯洁性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党和政府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鲜明态度,彰显了党和政府坚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信念,深得党心、深得民心,一定会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从目前公布的事实来看,王立军事件是一起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严重政治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是一起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严重刑事案件,***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损失,对党和国家的形象带来很大损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严肃处理,及时公布情况,这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维护。事实证明,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对腐败现象决不姑息、对违法违纪现象必查必究。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职位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不允许有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殊党员,任何人都不能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 能逍遥法外。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王立军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依法依纪予以彻底查清,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我们党维护党纪、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

我们要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4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中共中央决定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的消息和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件依法复查的结果公布后,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普遍认为,中央的决定依据事实尊重法治,顺应党心符合民意,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的宗旨信念。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我们党维护党的纯洁性、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强信心。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改革发展稳定凝聚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释放巨大活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爱护、不断巩固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央决定的重大意义,自觉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尤其需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本职真抓实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分内的职责尽到,改革 创新促进事业发展,认真负责维护和谐稳定,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统一思想,就是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我们的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我们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坚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满怀信心、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4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自觉遵守党纪国法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日前,中共中央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公布对尼尔〃伍德死亡案进行依法复查结果并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护,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凝聚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

无论是作出依法依纪予以彻底查清的果断决策,还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无论是采取正确有力的各项措施,还是将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央的处理决定,既是落实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之举。同时也充分说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殊党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只有所 有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也才能谈得上实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

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严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我们党的重要优势,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对党员干部而言,如果说遵守国家法律是基本义务,那么遵守党的纪律则是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就是时时处处模范践行国家法律,遵守党的纪律就是要首先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王立军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再次警示我们,只有坚决执行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底线,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增强纪律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增强党和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环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顽强拼搏 开拓创新 团结前进

一元复始,我们和我们的国家,又站在了新的起点。辞旧迎新之际,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继续创造伟业,必须“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这十二个字,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高度概括了未来我们继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2009年,我们走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没有顽强拼搏,我们不可能从容应对、迎难而上,逆境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开拓创新,我们不可能危中见机、运筹帷幄,倒逼出新的科技突破、新的产业变革的良好局面;没有团结一心,我们不可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风险挑战中取得各项事业的重大进展,交出世人瞩目的中国答卷。

改革永无止境,发展任重道远。走过2009“困难的一年”,我们进入2010“复杂的一年”。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们将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同心共创历史的伟业,必须继续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

顽强拼搏,才能走得扎实稳健。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顽强拼搏”是战胜困难、打好基础的前提条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只有顽强拼搏,鼓起排除万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斗志、昂扬奋发的干劲,才能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矢志不渝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开拓创新,才能走得又好又快。面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对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是放开手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开拓创新,继续解放思想,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

团结前进,才能走得坚定有力。凝聚起全国各族的共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现代化建设才有“发动机”、“加速器”。稳定的发展环境来自团结,持续的发展动力来自团结,只有团结前进,加强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才能形成共克时艰、共创伟业的强大力量,为祖国发展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经过60年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曙光初现。当我们满怀豪情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依然系于我们艰辛的奋斗,系于我们不懈的探索。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让我们进一步携起手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在时代的考验和挑战中,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农村基层带头人的榜样

——论向沈浩同志学习

30余年前,小岗人摁下18个鲜红的手印,只为搞“大包干”填饱肚子,却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声。近6年里,小岗人又三次摁下鲜红的手印,只为表达对一位党员干部的信任与认可。

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带领干部群众的6年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他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以青春和生命,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成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当之无愧的优秀典型。

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如何当好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带头人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为取向。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把向沈浩同志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自觉以沈浩同志为榜样,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像沈浩那样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情谊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实际行动,像沈浩那样成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忠实执行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带头人,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好基层带头人,就要努力找准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对于基层带头人来说,惟有找准适合本地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小岗最需要发展,但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科学发展。”这6年里,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村容村貌变化最大,人均收入增长最迅速,村民得到实惠最多。沈浩被群众认定为小岗带头人,就在于他带领党员群众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岗科学发展的新路,一举打破了小岗村“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的窘境,更为小岗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好基层带头人,必须凝聚干部群众之力。“人心齐,泰山移。”干部群众中蕴藏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惟有团结凝聚才能发挥威力,基层带头人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工作能力则最为关键。客观地说,小岗村多年发展滞后,也与一段时间以来小岗人心不齐有关。沈浩积极推动小岗人放弃成见,在聚拢民心、形成合力上花了不少心思,在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上下了很大功夫,在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上做了大量工作,从而把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尽最大努力拧成一股绳。熟悉小岗村历史的人也不禁感慨:“沈浩凝聚了小岗人心,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当好基层带头人,还需富有开拓进取之心。身处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惟有锐意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方能挺立时代潮头。在一定意义上说,基层带头人有没有这样一股子劲、一股子气,决定着这个地方能不能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发展奇迹。小岗人当年搞“大包干”开了敢闯敢干的风气之先,却在时代大潮中出现诸多不适应。沈浩推动干部群众甩掉思想包袱,突破陈旧观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不仅赢得了小岗发展的生机活力,也在这片热土上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对沈浩的勉励,揭示了基层带头人的最好评价标准和最高价值准则。沈浩已无语长眠,与他深爱的小岗人永远相伴。我们深信,在他倒下的地方,必定有更多的人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在广袤的田野上,必将有千万个沈浩带领干部群众奔向富裕安康的明天。

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无疑给海南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带来了强大动力。20多年前,中央决定建立海南省、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大大拓展了海南发展空间,推动海南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今天,中央决定建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使海南发展定位更明确,方向更清晰,政策更有力,措施更具体,开辟了海南发展的新天地。

海南岛是中国的海南岛,也是世界的海南岛。一流的阳光、海水、沙滩、雨林,比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特殊的特区政策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使海南完全有能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海南岛不仅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大花园和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也会成为与世界著名旅游岛屿媲美的海上明珠,吸引众多的国外旅游者,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和重要示范。转变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任务重大,刻不容缓。按照中央要求,海南要建设成为我国旅游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些定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海南不仅会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带动我国旅游业提升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也会给各地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宝贵经验。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人民的心愿,是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相信海南一定会发扬特区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负重托,海南的椰风、碧浪、白沙一定会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海南一定会成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再论向沈浩同志学习

基层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学校,是干部成长成才的摇篮,是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梦想有多大,抱负有多大,基层的舞台就有多大。

基层有丰富的营养,根深才能叶茂。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选派选聘了一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充实和加强了基层干部的力量,给基层带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基层干部,包括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心系群众,踏实干事,得到了群众认可,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获蛟龙。”作为安徽省选派到村任职干部,沈浩在小岗村奋斗创业的卓越实践表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基层扎下根去,必能闯出新的天地,干出一番事业。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基层党员,要像沈浩同志那样艰苦奋斗、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为一方百姓谋幸福,永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扎根基层,就要捧着一颗真心来。基层有真实的社情民意、世事人情,有群众的酸甜苦辣、忧喜悲欢。一腔赤诚,将心比心,群众才会和你心贴心、说真话、道真情。沈浩一到小岗村,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两遍,和村民促膝谈心,体察民生民情。他对全村大事小情、群众安危冷暖了然于胸,说起他这些年为百姓排忧解难、改善民生的那些事,人们就禁不住抹泪。沈浩把村民当亲人、当朋友,看见老人卧病,就自掏腰包为他治疗;看见孩子受冻,便脱下衣服披在他身上。沈浩把心捧给群众,群众把他放在心里。

扎根基层,就要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任务不落实,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对空,群众也最反感。面对一些人长期占用村集体资产、群众有怨气的情况,沈浩依法解决、毫不留情,群众信他敢碰硬、真为民。面对他这6年来带领党员群众为小岗干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从修路、盖房到种植葡萄、引进项目,群众懂他是在一心为小岗百姓谋福祉。“他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是为小岗累死的!”“现在,我们的路、新房、广场、幼儿园、敬老院„„都有了,可是沈浩没有了!”群众的感叹与念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真抓实干、造福一方的干部,给地方带来的变化有多大,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扎根基层,还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一个干部,不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本质就是一名群众。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不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样的干部就会与群众产生距离隔阂。6年来,沈浩保持了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保持了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本色,扑下身子与小岗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走到哪都能将就吃一点,即使遇到剩菜剩饭也不在乎,端起来就吃,从没把自己当外人,和我们农民一样”,群众这样感慨。他舍小家为大家,长年为小岗发展操劳奔波,也曾为不能陪老母而愧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小岗村像这样的老母亲太多了”,沈浩把小爱升华为大爱。

“小岗就是他人生的舞台。”沈浩牢牢扎根小岗,奉献了他的青春乃至生命,更谱就了他一生最动人的乐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他的务实作风和高尚品格,必将给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以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们在基层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书写人生最瑰丽的诗篇。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论向沈浩同志学习

无论岁月怎样更迭,政治本色永远不变,方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在小岗村的6年时间里,沈浩始终与小岗村民同甘共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懈奋斗。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风范,而且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本色。

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就可能变色乃至变质。在深刻嬗变的当今时代,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远不变,不仅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坚定,还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永葆政治本色就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觉实践这份坚定与忠诚。党把沈浩派到小岗村,沈浩就在小岗扎根,自觉忠实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带领小岗干部群众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点燃小岗人迈向富裕的激情与梦想。正是沈浩的这份坚定与忠诚,给小岗带来巨大变化,带来生机活力。广大共产党员有了这份坚定与忠诚,必定能够成就党的事业,完成崇高使命。

牢记根本宗旨、服务人民群众,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本质所在。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归根到底要靠广大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沈浩之所以会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赤脚踏着泥泞去转移危房中的群众,会把卧病的老人送到医院且自掏腰包,会在6年时间里干成一桩桩、一件件群众可心的实事,就是因为他把群众真正放在心上。小岗人数次用摁红手印的质朴方式请求沈浩留任乃至把骨灰留下长眠相伴,印证了一个同样质朴的道理:群众在干部心中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提升思想境界、始终艰苦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人生在世,谁无父母妻儿?谁无切身利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在于,面对取舍、争让与诱惑而坚持为大家、顾大局、存大义,展现的是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为了小岗的发展,沈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牺牲个人利益为群众利益,六年如一日地不辞辛劳、殚精竭虑却生活简朴,靠的就是高尚的境界,靠的就是奋斗的精神,靠的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沈浩所展现的政治本色,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又一个鲜活可信的形象。

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性的具体体现,要永葆政治本色就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参加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广大共产党员,要像沈浩同志那样,注重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把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强大力量,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时代风采,更好担当起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

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四十三

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是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现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转入整改落实阶段,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处于最后攻坚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解决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的同时,必须切实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努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要进一步认识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中央对学习实践活动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条成功经验。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这些长效机制还有一个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健全完善的过程。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为确保中央有关科学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形成的长效机制成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形成配套的规章制度。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紧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既注重解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又注重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学习调研、开展分析检查、推动整改落实、解决突出问题的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着重在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办事环境、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见成效。当前,要特别注意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把村民自治“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定三有”,城市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城乡单位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结对帮扶以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党员干部群众欢迎、认可的经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第一批、第二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一方面要抓好已经出台的制度机制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结合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中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做好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工作。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既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又要注意搞好与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体制机制的对接,确保相关规定“落地生根”。要加强地方与部门之间,不同类型、不同行业单位之间的统筹协调,确保制度机制衔接配套,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合力。

要切实加强对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系统谋划、认真研究、科学论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个层面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单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使长效机制真正符合基层实际,确保各项制度规定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长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期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再立新功

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孙家栋院士颁奖,一批科技成果和个人受到表彰。我们谨向2009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刻苦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可喜成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经验表明,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战中,广大科技工作者面临艰巨而光荣的新使命、新任务。

回顾历史,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促进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当前,许多国家正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创新上占据新优势,掌握主动权,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

科技创新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离不开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品质,离不开遵循规律、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半点浮夸。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谷超豪、孙家栋等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怀、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自觉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自觉净化学术空气,维护科学的神圣和尊严。

建立充满活力、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相信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一定会再接再厉,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制度建设打开反腐倡廉新局面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一

“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水火不容”。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始终态度坚决。“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在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彰显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胡锦涛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科学地分析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认识上达到了新境界,方法上进入了新阶段,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警钟长鸣,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决心很大、工作力度很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渗透、向一些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腐败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有所上升。

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仅着眼于案件的查处和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和自律远远不够,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管长远、治根本,无疑是从源头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到与时俱进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从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反腐倡廉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到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各级党政部门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是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是打开反腐倡廉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2010年,我们面对的局面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依然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全党同志务必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用制度管权

按制度办事

靠制度管人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二

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随着党的建设全面推进而推进。这些年来,我们党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步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成效不断显现,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力进行。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反腐倡廉制度还不健全,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各项反腐倡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防治腐败,教育是基础。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抓起,离不开科学、规范、有效的教育制度。教育是引导,是示范,是警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廉政教育为重点,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违纪违法案例为反面教材,将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必不可少。只有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党内民主监督和党员的监督权才能落到实处,党内、党外监督,专门机构、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才能形成合力。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应该建立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完善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反腐败斗争长期、复杂、艰巨,但也有规律可循。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制度防线;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权力集中和垄断造成的制度风险,对于预防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就需要以惩治制度建设为依托,准确研判新形势下腐败案件的特点和规律,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更早、更快、更有效地发现和查处腐败案件;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堵塞制度漏洞,让违法违纪者无隙可乘;需要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杜绝管理软弱涣散的“好人主义”,严打违法违纪行为的“保护伞”。只有依靠制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违法违纪必究,才能消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树立全社会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心。

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党风廉政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成效。

和平使者

中国骄傲

据公安部应急工作小组最新通报,海地地震中8名中方失踪人员的遗体已全部被找到。经现场辨认,已确认身份。按照遗体被发现的顺序分别为王树林、钟荐勤、李钦、郭宝山、和志虹、李晓明、赵化宇和朱晓平。

连日来,海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更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

北京时间1月17日4时许,无情的噩耗传来:地震发生时正在海地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8名中国警察全部遇难。历时94小时,经过中国国际救援队、我驻海地维和警察及多支国际救援力量的全力搜救,我8名失踪人员的遗体全部找到。尽管人们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但这8位优秀的中国警察,永远地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征程中。在此,我们谨向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8位维和英雄致以沉痛的哀悼,向他们的家属和战友表示诚挚的慰问。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8位维和英雄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世界和平事业,中国人民忘不了他们,海地人民忘不了他们,世界人民忘不了他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铭刻在海地人民的心中,也将永远铭刻在世界和平事业的丰碑上。他们不仅是中国200万公安民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国家的英雄、中华民族的骄傲。人们在沉痛哀悼维和英雄的同时,也更加敬重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维和警察。

维和警察,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呼。1999年,我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合国维和行动。数据显示,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我国已先后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共1000人次。

出征10年,中国维和警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不畏牺牲、不辱使命,积极践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展示了我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而且展示了中国爱好和平、维护和平、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我海地维和警察给予了高度评价。海地是当今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长年政局动荡,社会治安十分混乱,枪支泛滥,绑架等犯罪层出不穷。我维和警察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他们没有退缩和逃避,圆满完成了维和使命。在此之前创造了无一伤亡、无一违纪、无一退返的纪录,每位赴海地执行维和使命警察在任务结束时都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中国维和警察的脚步也越走越远。虽然8位维和英雄倒在了海地,但中国维和警察仍将在海地继续坚守岗位;虽然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生命代价,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不会停止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

“天堂里的他们仍是和平的使者。”诚如一位仍在海地的维和警察所言:中国维和警察必将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踏着英雄的足迹,奋然前行。

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三

反腐倡廉制度要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必须不断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

这些年来,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教育,到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从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到保障党员权利,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成效不断显现。每一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来自对经验的不断总结,来自对规律的准确把握。只有推进制度建设创新,才能不断调整、变革和完善,使制度保持内在的活力。

我们应当看到,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不良思想文化影响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多元利益主体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党员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我们还应当看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下决心、下气力抓紧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反腐倡廉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提出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推进创新,制度才能行得通;最大限度减少漏洞和缺陷,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方面建设的适应性,不断推进创新,制度才能管得住;深入研究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针对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特点,不断推进创新,制度才能用得好。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增强制度建设针对性是关键。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创新中,按照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大举措相配套的要求,配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来进行,在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的地方来推进。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统一。需要切实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借鉴国外防治腐败有益经验,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把那些通过案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例剖析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制度建设,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注意方式方法创新,既为有效执行制度提供有利条件,又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要坚持运用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

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这是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就一定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前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四

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抓好制度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这些年来,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但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着重制定、轻执行现象。没有执行力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只有下决心、下力气狠抓执行力,才能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效用。

加强组织领导,是制度执行的重要保障。反腐倡廉制度主要是用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如果各级领导机关没有坚定决心和坚强领导,制度执行就会成为空话。当前,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对制度执行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执行时限和阶段性要求,为制度执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增强制度意识,是制度执行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党员、干部没有牢固树立制度意识,不能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再多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发挥效用。增强全党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强化监督检查,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少制度形同虚设,许多重大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就是由此发生的。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注重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

提高执行力,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反腐倡廉制度约束的重点是权力运行,而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主要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着力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提高执行力,必须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一些制度不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要触犯了制度,都必须依纪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以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五

“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指明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切腐败现象,都是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格格不入的,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背道而驰的,是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队伍、削弱党的战斗力、破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腐蚀剂。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决心很大、工作力度很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反腐倡廉的成效,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不小距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反腐倡廉制度还不健全,还存在不少漏洞和缺点。比如,一些地方和单位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教育不够扎实,制度不够健全,监督不够得力,预防不够有效,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好人主义盛行,有的甚至包庇腐败和犯罪。胡锦涛同志关于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指导性,要求我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将其作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和紧迫任务。

制定一份好的文件不容易,把文件落到实处更不容易。要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就必须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督促领导干部作执行制度的表率,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2010年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坚决地惩治腐败,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必须加强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继续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必须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惩处。

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始终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抓紧解决反腐倡廉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的地方来推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就一定能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善始善终 务求实效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四十四

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处在整改落实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一抓到底、务见成效的思想,大力弘扬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作风,毫不松懈地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切实做到善始善终、务求实效。

善始善终、务求实效,就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标准要求不降。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干劲和务实作风,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好。要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做出科学合理安排,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扎扎实实做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小组、指导小组都要切实肩负起责任,继续加强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切实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善始善终、务求实效,就要着力解决问题,深入整改落实。现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处在整改落实阶段,这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攻坚阶段,是突显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特色和成效的关键步骤。学习实践活动搞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关键看解决问题的力度大不大,整改落实的效果怎么样。要进一步强化整改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加大力度,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取得整改落实的最大效果。要在整改落实的过程中,及时请群众提议、献计,有效组织群众参与整改,解决突出问题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把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办的实事办好。要注意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把自己努力改、上级帮助改、群众参与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更大成效,在办实事、解决问题、改进作风上取得更大成效,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

善始善终、务求实效,就要加强批次衔接,做好后续工作。在重点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批次衔接,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要针对那些还没有整改落实到位的事项,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措施,带着责任抓整改、带着感情抓整改,确保承诺事项逐一兑现。要加强自查和抽查,梳理分析哪些问题已经解决,群众反映怎么样;哪些问题正在解决,措施是否得力;哪些问题短期难以解决,怎样集中力量解决其中的主要困难。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加强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协调联动,把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等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和查找出来的需要第一批、第二批活动单位统筹协调解决的问题,要投入足够力量,共同研究解决。

善始善终才能把学习实践活动预期目标落到实处,务求实效才能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取信于民。做到善始善终、务求实效,人民群众就不仅能够看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变革开辟发展新路径

——回眸20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一

许多事只有回头再看,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迎战危机的显著成效,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科学发展”的伟力。

回眸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印象最深的当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经济衰退中继续持续较快发展,成功“保八”,在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写出难能可贵的“中国答卷”。这份漂亮的“中国答卷”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不仅缓解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更以现实的成效,印证了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谐的长远之策,预示着我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经济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内容,而发展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路径、现代化质量。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构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诸多要素条件、内外环境、增长动力与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中国急需通过变革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以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和协调性。

这种变革在2009年获得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党中央敏锐果断的科学判断,坚定了人们以变革促转型、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我们党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化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具体目标,推动了中国经济在重大挑战、严峻考验下主动变革,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塑造新的发展动力。

就近来看,这样的变革,无疑是2009年中国迎战金融危机的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全国各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发展,努力为今后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基础。围绕这条主线,从明确政策导向,到加强自主创新,我们形成了加快转变的强大合力,实现了“保八”的目标,有力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长远地看,这样的转变将开启新的航程。纵观世界各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及时转型,应对挑战,就能保持现代化航船持续前行。在通往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我们曾以极大的毅力,推动体制转轨,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今天,我们又以同样的决心,推动经济转型,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是2009年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视野,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奠定了更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基础。

历史总会给与时俱进者更多回报。将2009年的变革继续下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我们将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发展质量会越来越高、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以转型构筑经济新格局

——回眸20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二

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带来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更检验着一个国家主动变革的勇气。

过去的2009年,在“最为困难”的情形下,我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划出一道“上行线”。成绩的取得,极为不易,既有经济实力厚积薄发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

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国家带来严峻考验。如果仅将这样考验归结为“外部冲击”,或满足于“兵来将挡”,而不借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即便能摆脱危机,也很难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回首2009年,中国经济的巨轮之所以能越过金融危机的激流险滩,之所以能书写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中国答卷”,就是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准确研判,深刻思考,认识到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由此作出了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点”的战略决策。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判断,我们在危机中“逆境突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抢占新型产业制高点、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塑经济发展的格局。从东部地区努力减轻外需下降的影响,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危机面前,中华大地凝聚起“全国一盘棋”的合力。

一年来,“创新转型”成为各地的自觉行动。化危为机,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和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广东以“三促进一保持”打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攻坚战;上海坚决把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青海着力推进资源型循环经济发展,“工业立省”和“生态立省”的双赢理念成为自觉实践;辽宁将“保增长”的压力化为“调结构”的动力,经济发展“不退反进”;山东发展蓝色经济、开发黄三角,奏响“转方式、调结构”的绿色乐章;湖北省保增长不保粗放增长、不保落后企业、不保无竞争力产品,走上质量效益经济之路;湖南借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弯道超车”„„

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催生增长活力,正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之变,开始构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让我们在面临重大考验的2009年,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化了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

历史往往蕴藏着未来的答案。十多年前,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009年,我们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创新转型,成效初显。继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我们就一定能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把握增长主动权,开辟发展的新局面。

靠创新打造产业新引擎

——回眸20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三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产业发展、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需要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创新,开拓国内市场、带动消费需求同样需要创新„„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把这些知易行难的道理刻画在人们心里,落实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不在创新中发展,就在守旧中淘汰。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跃升的新起点。

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借“换挡”之机实施“创新驱动”的“动力切换”,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出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数千亿元资金投向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向重大科技专项,10多万科技人员下基层了解市场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力助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成为各地各行业应对危机冲击、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金融危机的冲击,还让人们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创新人才、缺少高端产品的制约,更加自觉地把加强原始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在突围的拼搏中不忘长远的发展,在危机的阴云中瞄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把应对危机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极具前瞻性地对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化蛹成蝶的阵痛之后,我们将获得更加广阔的新的发展舞台。

中国在进步,许多国家也未曾停步。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窗口期”,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才能凝聚起更上层楼的强劲实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中国的发展一定会走上创新驱动的崭新轨道。

紧抓机遇,承担应尽的历史使命

—— 一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在刚刚结束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以扎扎实实的成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挑战中,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刻阐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理论创新、发展目标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突显了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之弊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伟大丰碑。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这个进程中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经济增长过于粗放,长期形成的主要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更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关键抉择。

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大跨越。金融危机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反思,也促使各国对现有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和合理性进行探究,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正在悄然进行。当此之时,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看不到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不能因时而变,推动经济转型,我们将坐失机遇,痛失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们一定要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从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时间坐标和世界经济格局的空间坐标两个维度,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胡锦涛同志讲话的重大意义,更自觉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只有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更好地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国际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紧紧抓住机遇,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引领时代变革,是我们应尽的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取得实效,获得突破,我们不仅将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将为后人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伟大进程。

统筹兼顾两促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四十五

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关键时段。一方面要对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总结,一方面要继续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和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段,越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善始善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要认真搞好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做好了,无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认真总结这次大规模的全党集中教育活动,深刻理解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把有效做法制度化、成功经验长效化,使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有机衔接起来、紧密结合起来,为科学发展观的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发挥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要坚持客观、求是、科学的态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形成了哪些制度要讲充分,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哪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也要讲清楚,切实做到既讲成绩又不回避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和改进工作。要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下功夫,把最有效、最管用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要扎实推进工作。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要搞好,第三批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也要搞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切实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防止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继续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批次衔接、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基层单位按照既定的目标、时限和要求抓好整改落实工作。要加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力度,紧密联系实际,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突出问题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注重咨询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增强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制度规定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

一手抓认真搞好总结、一手抓扎实推进工作,统筹兼顾才能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科学安排时间,合理摆布工作,简化程序,务求实效,切实做到有机衔接、紧密结合、相互促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进。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着眼全局,推动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二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它是国家战略目标的产物,并服务于国家的整体需要和长远规划。经济发展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战略目标,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沉浮。

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情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用五个“必然要求”,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转变步伐还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反之,如果我们善于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市场的自发转变为改革的自觉,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那么,我们就能在长远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有利地位,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坐标。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始终让经济发展方式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路径。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到2020年只剩下10年时间,在未来这段时间里,能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否让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我们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斗中,只有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书写未来的使命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前景。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政党,一定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政党。一个学习型政党,由千千万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党组织组成。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要求、原则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等,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和具体指导,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重大举措。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的力量,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立于时代潮头,不断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从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再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总是注重通过学习增强本领、增添力量、战胜困难。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推动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对历史契机的把握、对时代挑战的回应。

作为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党是由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结合起来的整体,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顺利推进、落实生效的坚实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和组织保障。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学习作为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每一个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党组织建设成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建设成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基础是抓好党员的学习。党员个人的学习搞好了,才能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条件;学习型党组织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才能建成。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更加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要营造起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党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各级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切实把学习抓紧抓好,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重点,打好转型攻坚战持久战 ——三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仍然相当滞后。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量的增加,也包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括结构、质量、效益、分配等质的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有决心把眼前的任务做好,又要为长远的转变发展方式打下基础。只有攻坚克难、持之以恒,才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之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只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只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只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取得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安天下、稳民心,确保粮食安全,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只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只有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八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指明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的主攻方向。在进行这些重点工作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筑牢经济回升基础,破解相互交织的新老矛盾,应对更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大变革推进大调整,用大跨越赢得大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体制改革成效

司法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人民满意,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标准。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政法机关和各有关部门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集中进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

改革成果,坚定和鼓舞了改革的信心。从改革死刑核准制度,到治理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司法在尊重和保护人权方面取得了新进步;从规范自由裁量权,到深化司法公开、建立听证制度,到加强执法监督,一些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克服;从改革民事、行政案件执行体制,到改革审判监督制度,到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机制,“执行难”、“申诉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从改革诉讼收费办法,到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到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解决贫困群众权益保护问题有了新进展;改革和完善司法保障机制,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职提供了更有力保障,因“利益驱动”的乱作为现象明显减少。从这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些新进展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让人民满意,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既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并且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司法机关,期待通过法治渠道来解决。而我们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适应问题日渐显现,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人民最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

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司法机关是人民的司法机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人民的权益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我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两种法治道路;在经济上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两种不同法律文化传统。我们要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立足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那种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司法制度的做法,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群众感受是晴雨表,群众感受是杆秤。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利益而改革,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司法体制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2010年,是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主动积极地支持、参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效,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身边。

把学习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 —— 一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个成立八十九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党,怎样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其先进性,怎样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怎样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永不满足、永不停滞,建设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建设学习型政党,基础在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作为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将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宏伟目标才有坚实的根基。

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哪里来?来自科学理论的武装,来自共同信念的鼓舞,来自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

失去思想理论指导和理想信念追求,一个组织将失去灵魂和方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是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当前,一些党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些党员的言行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成世界潮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学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规律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党组织应该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引导每个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离不开良好的学风,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无止境,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不仅在总结成功经验中获得提高,而且在汲取失败的教训中获得进步,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形成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路、新办法,党员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就会不断增强。

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让我们锲而不舍,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将孕育于千百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组织之中。

把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作为基本要求 ——二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期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断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完成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任务的一条重要经验。

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切实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理论上的先进性,只有思想理论上先进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通过理论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之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追求,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要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什么我们党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战胜千难万险夺取革命的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重。要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要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重视党性修养,就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带领世界上最多人口前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执政党,在学习中统一思想、增强本领、提高素质,至关重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担负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增进交流合作 共同应对危机

“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会组织及国际、区域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就业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于增进工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复苏和平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工会大力支持政府应对危机的各项决策,努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等多项活动,凝聚起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和谐和职工利益的实现。

我国数以亿计的勤劳职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努力,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仅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而且不断加强与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实现体面劳动。

工会组织都有崇高的追求目标,应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带头大幅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援助、减免债务等重点问题上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权是工人最基本的权利,工会应把维护好职工的就业权作为基本任务。面对当前失业增加、岗位不足的困境,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应大力推动国际社会继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复苏政策,把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列入经济复苏、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日程,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就业协定》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成功;着力督促政府从扩大就业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社会重点群体,努力使所有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积极协调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通过增加教育培训支出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在减轻危机对劳动者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安全网”,而且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能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督促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为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解决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劳动者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协商交流。我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中国工会同国际和各国工会组织扩大交往、加强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把改革创新、提高能力作为不懈追求 ——三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发展新阶段,在各种考验纷繁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执政党,怎样应对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开创新局面?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动改革创新,这是时代发展、事业发展、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知识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

建党以来,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善于治国理政、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今天,我们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把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能力作为加强学习的不懈追求,使党组织成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一个重视学习的党组织,总是把学习作为前进的基础,把学习作为党员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只有不断提升党员学习能力,引导党员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把握科学规律,提高思维能力,使之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本岗位的专家能人,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一个善于学习的党组织,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迈出创新步伐。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应该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创新学习理念,激发创造活力,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创新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在学习中增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本领。

一个注重学习实效的党组织,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向群众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习,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上下功夫,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做法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开创新局面新气象,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让我们大兴学习之风,拓展创新之路,在更加科学、深入、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重要目标 ——四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学习不是目的,落实才是根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通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现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党员干部能否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下必须面对的考验。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当前,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学习认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风上的差距,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作风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外在表现,境界高才能作风正。要善于把加强学习与增强党性、升华思想、陶冶情操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夯实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通过学习,增强党性原则,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通过学习,增强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学习,增强表率意识,做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模范。通过学习,增强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本领。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改进作风的实效。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脱离实际,拍脑袋决策,还是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还是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短期行为?是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还是艰苦奋斗,情志高尚„„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本本上,关键是见行动,见实效。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一个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就必须率先垂范,弘扬正气。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勤奋刻苦学习的先锋,做树立良好风气的表率。

把制度化、机制化作为根本保障 ——五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如果说学习是党组织前进的基础,那么,学习制度就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保障。与思想教育、领导示范、道德规范相比,制度更加根本、更加长久、更加稳定,也更加具有操作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需要用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和督促,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作用。正因如此,《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不断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健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党的活动方式、自身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发生相应变化,形成科学长效的活动载体、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适度、适用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要总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明确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的日常学习,激发个人自学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主题教育制度,形成运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流、媒体宣传、内参反映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党委和政府决策中。

作为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我们党向来重视学习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从1942年中央颁布《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规定》,到1989年中央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的通知》,再到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推进学习制度化、机制化的探索和实践始终贯穿其中。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学习的制度化、机制化,将之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保证和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实践中重视学习、继续学习、加强学习,我们党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集众智求共识绘蓝图

—— 一论扎实搞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规划纲要》既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也反映了人民期盼。

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越来越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制定未来10年《规划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规划纲要》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既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个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纲要》。

纳群言,集众智,求共识,绘蓝图。我们坚信,正在研究制定中的《规划纲要》将不负全国人民的重托!

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

——二论扎实搞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调查,讨论,研究,比较,历时一年半、经过近40轮大的修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2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月28日向社会公布,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文本不仅总结了新中国60年尤其是近30年教育改革开放的经验,而且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集中了大众的智慧。文本的制订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

家家有学生,人人都是“教育家”,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各个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民主决策的典型。对于教育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大中小学校调研,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规划纲要既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又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理清思路,寻求共识,贯穿在规划纲要制订全过程。这种开放的态度、宽广的胸怀,为文本的制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求,放眼世界教育潮流,回应群众期盼,规划纲要工作小组不回避矛盾,不绕开热点,邀请民主党派、社会机构、驻外使馆开展国内外调研,还委托相关国际组织作专项研究,数千名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参与了调研活动,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余次,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第一轮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对这些意见建议,工作小组认真进行梳理、归纳和吸收,最终筛选出20个热点难点,开展深度调研,还邀请海内外各个领域100多位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文本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追求。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尽管这样,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次征求意见,就是要进一步汇集各方面智慧,努力制订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规划纲要。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三论扎实搞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中职困难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大餐”,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教育公平前进的足音铿锵有力„„翻阅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成绩单,你会发现许多里程碑可圈可点。然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决非轻而易举,在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上还有许多“硬骨头”亟待我们去啃。

接受良好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之所以令人鼓舞,给人信心,因为它不仅描绘出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且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应。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热点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都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但是,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要求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因此,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充分认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课题。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事业会不断出现新情况、面临新挑战、遇到新问题。我们不可能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个规划纲要就解决教育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政策措施向最困难群体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又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规划纲要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情,从而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经济上创造奇迹,文化上创造辉煌 ——论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连日来,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成为今年两会内外热议的一个话题。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化产业发展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积极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活力大大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从2003年起,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到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文化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跃居世界第三;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它不仅关系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贯彻科学发展的全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水平、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独特作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任务和战略机遇。

从需求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按此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在高度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从供给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无不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挥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创新应变能力强的优势,拓宽服务消费,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不仅是国家腾飞的软实力,也是科学发展的硬支撑。以文化为驱动力,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肩负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推动科学发展的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神圣使命,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在经济上创造奇迹,在文化上创造辉煌。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经验的启示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仍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新的重大考验,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的重大任务。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全党全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考验中,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嘉兴市、连云港市、佛山市、成都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想集团等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创新发展模式的典型经验报道,是对我们所积累的一些重要经验的生动展现,也为我们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应对新的重大考验、完成新的重大任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分属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具体冲击各有所异,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狠下功夫,切实做到了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要不要转变发展方式、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怎么样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比如,嘉兴在深入调研中谋思路,坚定应对危机信心、完善应对危机举措、找准应对危机抓手;连云港创新思维模式,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联想集团准确把握管理基本规律,牢固树立国际视野和长远战略,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思路,等等。谋略决定动向,思路决定出路。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所形成的发展方式转变共识、所理清的科学发展思路,为它们化危机为契机、变挑战为机遇,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题,探索转变措施,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从佛山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到成都优先发展服务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从鄂尔多斯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到中国建设银行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等等。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方式上转变得越快、越自觉、越主动,在转变上的实质性进展越大,发展成效就越明显,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只要我们切实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就必定能够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

近日,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这是党中央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采取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清正廉洁,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的利益、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廉政准则》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中央纪委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借鉴各地方各部门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突出防止以权谋私、防止利益冲突,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等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并充实完善了相应的实施与监督制度,是一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基础性法规。

《廉政准则》的印发,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又一重要成果。《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使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对于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作为一项紧迫现实任务和长远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日前,经中央同意,专门召开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出了全面部署。

要进一步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廉政准则》的规定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宣传工作,为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廉洁从政的各项政策界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要求,遵守制度,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接受监督,管好配偶、子女和亲属,做廉洁从政的表率,坚决杜绝违反《廉政准则》行为的发生。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廉政准则》的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各项要求和规定的法规依据、具体内容、处理办法、操作程序等,增强《廉政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具体业务工作制度的设计中注重防范廉政风险。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以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以《廉政准则》为依据,围绕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建章立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廉政准则》,查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把廉洁从政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廉洁从政工作贯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形成廉洁从政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

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使《廉政准则》真正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党组)要把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纪检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使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拓宽监督渠道,在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法律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要严肃执行纪律,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确保《廉政准则》的贯彻执行。

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 一论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农田龟裂、水井见底、水库干涸„„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旱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截至3月24日,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到9449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5%;1805万人饮水困难,占全国饮水困难人口的79%。

面对西南五省区市的特大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切实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困难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到田头察看灾情,进农家慰问群众。人民子弟兵冲在前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旱情肆虐,相关地区和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保春耕工作。

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态度坚决。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是当前旱区最大的民生。各地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措施有力。国家各部委迅速行动起来,国家防总已经启动抗旱II级应急响应,全力组织抗旱救灾。财政部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1.55亿元;受旱地区千方百计筹集抗旱资金,累计投入25.7亿元。

解人民群众之所难——作风扎实。各有关部门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进行排查摸底,算清水账、摸清水量,制定专项抗旱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缺水类型,采取水库供水、调水、打井取水等各种应急措施,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水利、农业、国土、气象、科技„„专家组、工作组、一批批下到旱区,指导抗旱救灾,搞好春耕备耕,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目前,旱情还在发展,我们丝毫不能懈怠。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基础,有各地、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有旱区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的斗志,有科学的抗旱机制,我们万众一心,一定能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抗旱一线的干部群众辛苦了

——二论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连日来,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大旱炙烤着人们的眼睛。河水断流、农田龟裂,千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紧急动员、迅速行动,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旱区干部群众正在尽最大努力抗击干旱,奋力自救。

我们对坚守在抗旱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敬意,由衷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在特大旱灾面前,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组织带领旱区群众调水、运水、找水、打井„„机械马达轰鸣,手拉肩扛挥汗如雨。在大街小巷、在乡村道路、在田间地头,“抗旱轻骑”、“民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兵突击队”、“巾帼抗旱服务队”繁忙穿梭„„汩汩甘泉到了村头,运水车到了家门口,干渴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上下同心,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旱灾肆虐人坚强。这场人与自然灾害的艰苦较量,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屈的意志。旱区群众需要支持,但不等不靠,奋力自救,互帮互助,乐观坚守。没有水,翻山越岭、跑几十里路去背;庄稼枯了,拔了再种,只需一场小雨,便可掀起春耕的热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社会各界自发捐献的善款来了,矿泉水来了,各种救灾物资来了。充满爱心的“及时雨”,正在旱区播撒信心和希望。

旱情还在持续,抗旱形势仍然严峻。我们要有更充分的准备,做更周密的安排。相关各地区各部门要全力投入抗旱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千方百计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千方百计保禾苗、保春耕,努力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力争把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让我们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旺盛的斗志,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咨询电话:0531-81670288 81670289 QQ:908976897 799006520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顽强拼搏 开拓创新 团结前进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

一元复始,我们和我们的国家,又站在了新的起点。辞旧迎新之际,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继续创造伟业,必须“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这十二个字,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高度概括了未来我们继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2009年,我们走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没有顽强拼搏,我们不可能从容应对、迎难而上,逆境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开拓创新,我们不可能危中见机、运筹帷幄,倒逼出新的科技突破、新的产业变革的良好局面;没有团结一心,我们不可能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风险挑战中取得各项事业的重大进展,交出世人瞩目的中国答卷。

改革永无止境,发展任重道远。走过2009“困难的一年”,我们进入2010“复杂的一年”。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我们将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同心共创历史的伟业,必须继续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

顽强拼搏,才能走得扎实稳健。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顽强拼搏”是战胜困难、打好基础的前提条件。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只有顽强拼搏,鼓起排除万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斗志、昂扬奋发的干劲,才能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矢志不渝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开拓创新,才能走得又好又快。面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对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是放开手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开拓创新,继续解放思想,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新局面。

团结前进,才能走得坚定有力。凝聚起全国各族的共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现代化建设才有“发动机”、“加速器”。稳定的发展环境来自团结,持续的发展动力来自团结,只有团结前进,加强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才能形成共克时艰、共创伟业的强大力量,为祖国发展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经过60年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曙光初现。当我们满怀豪情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依然系于我们艰辛的奋斗,系于我们不懈的探索。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让我们进一步携起手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在时代的考验和挑战中,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农村基层带头人的榜样

——论向沈浩同志学习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07日

人民网

《人民日报》

30余年前,小岗人摁下18个鲜红的手印,只为搞“大包干”填饱肚子,却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声。近6年里,小岗人又三次摁下鲜红的手印,只为表达对一位党员干部的信任与认可。

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带领干部群众的6年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他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以青春和生命,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

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成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当之无愧的优秀典型。

作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如何当好带头人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为取向。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把向沈浩同志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自觉以沈浩同志为榜样,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像沈浩那样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情谊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实际行动,像沈浩那样成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忠实执行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带头人,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好基层带头人,就要努力找准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对于基层带头人来说,惟有找准适合本地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小岗最需要发展,但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科学发展。”这6年里,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村容村貌变化最大,人均收入增长最迅速,村民得到实惠最多。沈浩被群众认定为小岗带头人,就在于他带领党员群众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岗科学发展的新路,一举打破了小岗村“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的窘境,更为小岗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好基层带头人,必须凝聚干部群众之力。“人心齐,泰山移。”干部群众中蕴藏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惟有团结凝聚才能发挥威力,基层带头人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工作能力则最为关键。客观地说,小岗村多年发展滞后,也与一段时间以来小岗人心不齐有关。沈浩积极推动小岗人放弃成见,在聚拢民心、形成合力上花了不少心思,在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上下了很大功夫,在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上做了大量工作,从而把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尽最大努力拧成一股绳。熟悉小岗村历史的人也不禁感慨:“沈浩凝聚了小岗人心,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当好基层带头人,还需富有开拓进取之心。身处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惟有锐意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方能挺立时代潮头。在一定意义上说,基层带头人有没有这样一股子劲、一股子气,决定着这个地方能不能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发展奇迹。小岗人当年搞“大包干”开了敢闯敢干的风气之先,却在时代大潮中出现诸多不适应。沈浩推动干部群众甩掉思想包袱,突破陈旧观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不仅赢得了小岗发展的生机活力,也在这片热土上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对沈浩的勉励,揭示了基层带头人的最好评价标准和最高价值准则。沈浩已无语长眠,与他深爱的小岗人永远相伴。我们深信,在他倒下的地方,必定有更多的人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在广袤的田野上,必将有千万个沈浩带领干部群众奔向富裕安康的明天。

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07日

人民网

《人民日报》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

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无疑给海南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带来了强大动力。20多年前,中央决定建立海南省、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大大拓展了海南发展空间,推动海南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今天,中央决定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使海南发展定位更明确,方向更清晰,政策更有力,措施更具体,开辟了海南发展的新天地。

海南岛是中国的海南岛,也是世界的海南岛。一流的阳光、海水、沙滩、雨林,比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特殊的特区政策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使海南完全有能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海南岛不仅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大花园和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也会成为与世界著名旅游岛屿媲美的海上明珠,吸引众多的国外旅游者,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和重要示范。转变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任务重大,刻不容缓。按照中央要求,海南要建设成为我国旅游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些定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海南不仅会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带动我国旅游业提升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也会给各地深化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宝贵经验。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人民的心愿,是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相信海南一定会发扬特区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负重托,海南的椰风、碧浪、白沙一定会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海南一定会成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再论向沈浩同志学习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08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基层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学校,是干部成长成才的摇篮,是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梦想有多大,抱负有多大,基层的舞台就有多大。

基层有丰富的营养,根深才能叶茂。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选派选聘了一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充实和加强了基层干部的力量,给基层带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基层干部,包括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心系群众,踏实干事,得到了群众认可,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获蛟龙。”作为安徽省选派到村任职干部,沈浩在小岗村奋斗创业的卓越实践表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基层扎下根去,必能闯出新的天地,干出一番事业。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基层党员,要像沈浩同志那样艰苦奋斗、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为一方百姓谋幸福,永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扎根基层,就要捧着一颗真心来。基层有真实的社情民意、世事人情,有群众的酸甜苦辣、忧喜悲欢。一腔赤诚,将心比心,群众才会和你心贴心、说真话、道真情。沈浩一到小岗村,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两遍,和村民促膝谈心,体察民生民情。他对全村大事小情、群众安危冷暖了然于胸,说起他这些年为百姓排忧解难、改善民生的那些事,人们就禁不住抹泪。沈浩把村民当亲人、当朋友,看见老人卧病,就自掏腰包为他治

疗;看见孩子受冻,便脱下衣服披在他身上。沈浩把心捧给群众,群众把他放在心里。

扎根基层,就要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任务不落实,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对空,群众也最反感。面对一些人长期占用村集体资产、群众有怨气的情况,沈浩依法解决、毫不留情,群众信他敢碰硬、真为民。面对他这6年来带领党员群众为小岗干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从修路、盖房到种植葡萄、引进项目,群众懂他是在一心为小岗百姓谋福祉。“他是为小岗累死的!”“现在,我们的路、新房、广场、幼儿园、敬老院„„都有了,可是沈浩没有了!”群众的感叹与念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真抓实干、造福一方的干部,给地方带来的变化有多大,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扎根基层,还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一个干部,不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本质就是一名群众。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不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样的干部就会与群众产生距离隔阂。6年来,沈浩保持了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保持了吃苦耐劳的劳动人民本色,扑下身子与小岗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走到哪都能将就吃一点,即使遇到剩菜剩饭也不在乎,端起来就吃,从没把自己当外人,和我们农民一样”,群众这样感慨。他舍小家为大家,长年为小岗发展操劳奔波,也曾为不能陪老母而愧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小岗村像这样的老母亲太多了”,沈浩把小爱升华为大爱。

“小岗就是他人生的舞台。”沈浩牢牢扎根小岗,奉献了他的青春乃至生命,更谱就了他一生最动人的乐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他的务实作风和高尚品格,必将给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以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们在基层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书写人生最瑰丽的诗篇。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论向沈浩同志学习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无论岁月怎样更迭,政治本色永远不变,方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在小岗村的6年时间里,沈浩始终与小岗村民同甘共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懈奋斗。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风范,而且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本色。

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就可能变色乃至变质。在深刻嬗变的当今时代,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远不变,不仅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坚定,还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永葆政治本色就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觉实践这份坚定与忠诚。党把沈浩派到小岗村,沈浩就在小岗扎根,自觉忠实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带领小岗干部群众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点燃小岗人迈向富裕的激情与梦想。正是沈浩的这份坚定与忠诚,给小岗带来巨大变化,带来生机活力。广大共产党员有了这份坚定与忠诚,必定能够成就党的事业,完成崇高使命。

牢记根本宗旨、服务人民群众,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本质所在。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归根到底要靠广大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沈浩之所以会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赤脚踏着泥泞去转移危房中的群众,会把卧病的老人送到医院且自掏腰包,会在6年时间里干成一桩桩、一件件群众可心的实事,就是因为他把群众真正放在心上。小岗人数次用摁红手印的质朴方式请求沈浩留任乃至把骨灰留下长眠相伴,印证了一个同样质朴的道理:群众在干部心中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提升思想境界、始终艰苦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人生在世,谁无父母妻儿?谁无切身利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在于,面对取舍、争让与诱惑而坚持为大家、顾大局、存大义,展现的是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为了小岗的发展,沈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牺牲个人利益为群众利益,六年如一日地不辞辛劳、殚精竭虑却生活简朴,靠的就是高尚的境界,靠的就是奋斗的精神,靠的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沈浩所展现的政治本色,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又一个鲜活可信的形象。

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性的具体体现,要永葆政治本色就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广大共产党员,要像沈浩同志那样,注重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把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强大力量,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时代风采,更好担当起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

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四十三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12日《人民日报》

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是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现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转入整改落实阶段,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处于最后攻坚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解决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的同时,必须切实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努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要进一步认识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中央对学习实践活动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条成功经验。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批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这些长效机制还有一个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健全完善的过程。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为确保中央有关科学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形成的长效机制成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形成配套的规章制度。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紧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既注重解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又注重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学习调研、开展分析检查、推动整改落实、解决突出问题的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着重在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办事环境、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见成效。当前,要特别注意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把村民自治“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定三有”,城市街道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城乡单位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结对帮扶以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党员干部群众欢迎、认可的经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第一批、第二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一方面要抓好已经出台的制度机制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结合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中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做好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工作。第三批学习实践活

动单位既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又要注意搞好与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体制机制的对接,确保相关规定“落地生根”。要加强地方与部门之间,不同类型、不同行业单位之间的统筹协调,确保制度机制衔接配套,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合力。

要切实加强对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系统谋划、认真研究、科学论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个层面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单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使长效机制真正符合基层实际,确保各项制度规定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长期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再立新功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12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孙家栋院士颁奖,一批科技成果和个人受到表彰。我们谨向2009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刻苦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可喜成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经验表明,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重要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战中,广大科技工作者面临艰巨而光荣的新使命、新任务。

回顾历史,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促进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当前,许多国家正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创新上占据新优势,掌握主动权,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

科技创新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离不开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品质,离不开遵循规律、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半点浮夸。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谷超豪、孙家栋等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怀、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自觉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自觉净化学术空气,维护科学的神圣和尊严。

建立充满活力、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相信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一定会再接再厉,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制度建设打开反腐倡廉新局面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一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14日

来源:人民网

“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水火不容”。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反腐败斗争,我们党始终态度坚决。“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在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彰显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胡锦涛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科学地分析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认识上达到了新境界,方法上进入了新阶段,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警钟长鸣,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决心很大、工作力度很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渗透、向一些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腐败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有所上升。

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仅着眼于案件的查处和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和自律远远不够,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管长远、治根本,无疑是从源头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到与时俱进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从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反腐倡廉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到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增强各级党政部门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是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是打开反腐倡廉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2010年,我们面对的局面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依然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全党同志务必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用制度管权

按制度办事

靠制度管人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二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15日

来源:人民网

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随着党的建设全面推进而推进。这些年来,我们党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步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成效不断显现,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力进行。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反腐倡廉制度还不健全,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各项反腐倡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

防治腐败,教育是基础。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抓起,离不开科学、规范、有效的教育制度。教育是引导,是示范,是警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廉政教育为重点,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违纪违法案例为反面教材,将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筑牢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必不可少。只有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党内民主监督和党员的监督权才能落到实处,党内、党外监督,专门机构、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才能形成合力。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应该建立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完善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反腐败斗争长期、复杂、艰巨,但也有规律可循。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构筑制度防线;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权力集中和垄断造成的制度风险,对于预防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遏制腐败,惩治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就需要以惩治制度建设为依托,准确研判新形势下腐败案件的特点和规律,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更早、更快、更有效地发现和查处腐败案件;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堵塞制度漏洞,让违法违纪者无隙可乘;需要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杜绝管理软弱涣散的“好人主义”,严打违法违纪行为的“保护伞”。只有依靠制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违法违纪必究,才能消除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树立全社会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心。

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党风廉政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成效。

和平使者

中国骄傲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18日

来源:人民网 据公安部应急工作小组最新通报,海地地震中8名中方失踪人员的遗体已全部被找到。经现场辨认,已确认身份。按照遗体被发现的顺序分别为王树林、钟荐勤、李钦、郭宝山、和志虹、李晓明、赵化宇和朱晓平。

连日来,海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更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

北京时间1月17日4时许,无情的噩耗传来:地震发生时正在海地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8名中国警察全部遇难。历时94小时,经过中国国际救援队、我驻海地维和警察及多支国际救援力量的全力搜救,我8名失踪人员的遗体全部找到。尽管人们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但这8位优秀的中国警察,永远地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征程中。在此,我们谨向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8位维和英雄致以沉痛的哀悼,向他们的家属和战友表示诚挚的慰问。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8位维和英雄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世界和平事业,中国人民忘不了他们,海地人民忘不了他们,世界人民忘不了他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铭刻在海地人民的心中,也将永远铭刻在世界和平事业的丰碑上。他们不仅是中国200万公安民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国家的英雄、中华民族的骄傲。人们在沉痛哀悼维和英雄的同时,也更加敬重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维和警察。

维和警察,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呼。1999年,我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数据显示,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我国已先后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共1000人次。

出征10年,中国维和警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不畏牺牲、不辱使命,积极践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展示了我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而且展示了中国爱好和平、维护和平、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我海地维和警察给予了高度评价。海地是当今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长年政局动荡,社会治安十分混乱,枪支泛滥,绑架等犯罪层出不穷。我维和警察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他们没有退缩和逃避,圆满完成了维和使命。在此之前创造了无一伤亡、无一违纪、无一退返的纪录,每位赴海地执行维和使命警察在任务结束时都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中国维和警察的脚步也越走越远。虽然8位维和英雄倒在了海地,但中国维和警察仍将在海地继续坚守岗位;虽然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生命代价,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不会停止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

“天堂里的他们仍是和平的使者。”诚如一位仍在海地的维和警察所言:中国维和警察必将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踏着英雄的足迹,奋然前行。

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三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19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反腐倡廉制度要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必须不断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

这些年来,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教育,到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从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到保障党员权利,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成效不断显现。每一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来自对经验的不断总结,来自对规律的准确把握。只有推进制度建设创新,才能不断调整、变革和完善,使制度保持内在的活力。

我们应当看到,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不良思想文化影响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多元利益主体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党员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我们还应当看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下决心、下气力抓紧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反腐倡廉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提出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推进创新,制度才能行得通;最大限度减少漏洞和缺陷,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方面建设的适应性,不断推进创新,制度才能管得住;深入研究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问题,针对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特点,不断推进创新,制度才能用得好。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增强制度建设针对性是关键。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创新中,按照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大举措相配套的要求,配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来进行,在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的地方来推进。需要加强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统一。需要切实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借鉴国外防治腐败有益经验,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把那些通过案例剖析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制度建设,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注意方式方法创新,既为有效执行制度提供有利条件,又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要坚持运用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

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这是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就一定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前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四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20日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人民日报》

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抓好制度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这些年来,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但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着重制定、轻执行现象。没有执行力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只有下决心、下力气狠抓执行力,才能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效用。

加强组织领导,是制度执行的重要保障。反腐倡廉制度主要是用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如果各级领导机关没有坚定决心和坚强领导,制度执行就会成为空话。当前,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对制度执行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执行时限和阶段性要求,为制度执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增强制度意识,是制度执行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党员、干部没有牢固树立制度意识,不能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再多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发挥效用。增强全党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强化监督检查,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少制度形同虚设,许多

重大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就是由此发生的。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注重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

提高执行力,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反腐倡廉制度约束的重点是权力运行,而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主要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着力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提高执行力,必须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一些制度不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及时受到查处。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要触犯了制度,都必须依纪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以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要讲话之五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22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指明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一切腐败现象,都是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格格不入的,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背道而驰的,是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队伍、削弱党的战斗力、破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腐蚀剂。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决心很大、工作力度很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反腐倡廉的成效,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不小距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反腐倡廉制度还不健全,还存在不少漏洞和缺点。比如,一些地方和单位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教育不够扎实,制度不够健全,监督不够得力,预防不够有效,应该严厉惩处的没有严厉惩处,好人主义盛行,有的甚至包庇腐败和犯罪。胡锦涛同志关于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指导性,要求我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将其作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根本途径和紧迫任务。

制定一份好的文件不容易,把文件落到实处更不容易。要把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就必须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督促领导干部作执行制度的表率,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2010年是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坚决地惩治腐败,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旗帜鲜明地反对腐

败,必须加强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继续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必须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惩处。

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始终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抓紧解决反腐倡廉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的地方来推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就一定能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善始善终 务求实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四十四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1月27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处在整改落实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一抓到底、务见成效的思想,大力弘扬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作风,毫不松懈地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切实做到善始善终、务求实效。

善始善终、务求实效,就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标准要求不降。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干劲和务实作风,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好。要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做出科学合理安排,坚持进度服从质量,扎扎实实做好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小组、指导小组都要切实肩负起责任,继续加强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切实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善始善终、务求实效,就要着力解决问题,深入整改落实。现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处在整改落实阶段,这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攻坚阶段,是突显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特色和成效的关键步骤。学习实践活动搞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关键看解决问题的力度大不大,整改落实的效果怎么样。要进一步强化整改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加大力度,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取得整改落实的最大效果。要在整改落实的过程中,及时请群众提议、献计,有效组织群众参与整改,解决突出问题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把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办的实事办好。要注意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把自己努力改、上级帮助改、群众参与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更大成效,在办实事、解决问题、改进作风上取得更大成效,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

善始善终、务求实效,就要加强批次衔接,做好后续工作。在重点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批次衔接,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要针对那些还没有整改落实到位的事项,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措施,带着责任抓整改、带着感情抓整改,确保承诺事项逐一兑现。要加强自查和抽查,梳理分析哪些问题已经解决,群众反映怎么样;哪些问题正在解决,措施是否得力;哪些问题短期难以解决,怎样集中力量解决其中的主要困难。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加强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协调联动,把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等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和查找出来的需要第一批、第二批活动单位统筹协调解决的问题,要投入足够力量,共同研究解决。

善始善终才能把学习实践活动预期目标落到实处,务求实效才能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取信于民。做到善始善终、务求实效,人民群众就不仅能够看到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变革开辟发展新路径

——回眸20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一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02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许多事只有回头再看,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迎战危机的显著成效,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科学发展”的伟力。

回眸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印象最深的当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经济衰退中继续持续较快发展,成功“保八”,在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写出难能可贵的“中国答卷”。这份漂亮的“中国答卷”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不仅缓解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更以现实的成效,印证了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长远之策,预示着我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

经济发展始终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内容,而发展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路径、现代化质量。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构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诸多要素条件、内外环境、增长动力与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中国急需通过变革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以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和协调性。

这种变革在2009年获得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党中央敏锐果断的科学判断,坚定了人们以变革促转型、从危机看生机的决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我们党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化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具体目标,推动了中国经济在重大挑战、严峻考验下主动变革,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塑造新的发展动力。

就近来看,这样的变革,无疑是2009年中国迎战金融危机的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全国各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发展,努力为今后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基础。围绕这条主线,从明确政策导向,到加强自主创新,我们形成了加快转变的强大合力,实现了“保八”的目标,有力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长远地看,这样的转变将开启新的航程。纵观世界各国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及时转型,应对挑战,就能保持现代化航船持续前行。在通往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我们曾以极大的毅力,推动体制转轨,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今天,我们又以同样的决心,推动经济转型,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是2009年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视野,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奠定了更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基础。

历史总会给与时俱进者更多回报。将2009年的变革继续下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我们将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发展质量会越来越高、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以转型构筑经济新格局

——回眸20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二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03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带来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更检验着一个国家主动变革的勇气。

过去的2009年,在“最为困难”的情形下,我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经济中率先划出一道“上行线”。成绩的取得,极为不易,既有经济实力厚积薄发的原因,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

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国家带来严峻考验。如果仅将这样考验归结为“外部冲击”,或满足于“兵来将挡”,而不借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即便能摆脱危机,也很难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回首2009年,中国经济的巨轮之所以能越过金融危机的激流险滩,之所以能书写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中国答卷”,就是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准确研判,深刻思考,认识到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由此作出了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点”的战略决策。

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判断,我们在危机中“逆境突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抢占新型产业制高点、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塑经济发展的格局。从东部地区努力减轻外需下降的影响,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危机面前,中华大地凝聚起“全国一盘棋”的合力。

一年来,“创新转型”成为各地的自觉行动。化危为机,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和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广东以“三促进一保持”打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攻坚战;上海坚决把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青海着力推进资源型循环经济发展,“工业立省”和“生态立省”的双赢理念成为自觉实践;辽宁将“保增长”的压力化为“调结构”的动力,经济发展“不退反进”;山东发展蓝色经济、开发黄三角,奏响“转方式、调结构”的绿色乐章;湖北省保增长不保粗放增长、不保落后企业、不保无竞争力产品,走上质量效益经济之路;湖南借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弯道超车”„„

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催生增长活力,正是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之变,开始构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让我们在面临重大考验的2009年,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化了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

历史往往蕴藏着未来的答案。十多年前,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009年,我们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创新转型,成效初显。继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我们就一定能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把握增长主动权,开辟发展的新局面。

靠创新打造产业新引擎

——回眸2009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三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05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产业发展、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

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需要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创新,开拓国内市场、带动消费需求同样需要创新„„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把这些知易行难的道理刻画在人们心里,落实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不在创新中发展,就在守旧中淘汰。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跃升的新起点。

国际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借“换挡”之机实施“创新驱动”的“动力切换”,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出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数千亿元资金投向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向重大科技专项,10多万科技人员下基层了解市场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力助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成为各地各行业应对危机冲击、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金融危机的冲击,还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缺少核心技术、缺少创新人才、缺少高端产品的制约,更加自觉地把加强原始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在突围的拼搏中不忘长远的发展,在危机的阴云中瞄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把应对危机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极具前瞻性地对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化蛹成蝶的阵痛之后,我们将获得更加广阔的新的发展舞台。

中国在进步,许多国家也未曾停步。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窗口期”,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才能凝聚起更上层楼的强劲实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中国的发展一定会走上创新驱动的崭新轨道。

紧抓机遇,承担应尽的历史使命

—— 一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在刚刚结束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以扎扎实实的成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挑战中,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刻阐述加快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战略布局。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理论创新、发展目标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突显了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之弊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伟大丰碑。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这个进程中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经济增长过于粗放,长期形成的主要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更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破浪前行的关键抉择。

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大跨越。金融危机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反思,也促使各国对现有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和合理性进行探究,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正在悄然进行。当此之时,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看不到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不能因时而变,推动经济转型,我们将坐失机遇,痛失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们一定要用好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顺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从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时间坐标和世界经济格局的空间坐标两个维度,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胡锦涛同志讲话的重大意义,更自觉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只有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更好地应对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国际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紧紧抓住机遇,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引领时代变革,是我们应尽的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取得实效,获得突破,我们不仅将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将为后人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现代化伟大进程。

统筹兼顾两促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四十五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关键时段。一方面要对整个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总结,一方面要继续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和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段,越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善始善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要认真搞好总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做好了,无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认真总结这次大规模的全党集中教育活动,深刻理解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把

有效做法制度化、成功经验长效化,使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有机衔接起来、紧密结合起来,为科学发展观的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发挥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要坚持客观、求是、科学的态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形成了哪些制度要讲充分,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哪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也要讲清楚,切实做到既讲成绩又不回避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和改进工作。要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上下功夫,把最有效、最管用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要扎实推进工作。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要搞好,第三批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也要搞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切实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防止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继续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批次衔接、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基层单位按照既定的目标、时限和要求抓好整改落实工作。要加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力度,紧密联系实际,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突出问题的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注重咨询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增强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制度规定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

一手抓认真搞好总结、一手抓扎实推进工作,统筹兼顾才能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科学安排时间,合理摆布工作,简化程序,务求实效,切实做到有机衔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着眼全局,推动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二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0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它是国家战略目标的产物,并服务于国家的整体需要和长远规划。经济发展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战略目标,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沉浮。

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情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用五个“必然要求”,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转变步伐还跟不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反之,如果我们善于把握全局、抓住机遇,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市场的自发转变为改革的自觉,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那么,我们就能在长远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有利地位,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坐标。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始终让经济发展方式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路径。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到2020年只剩下10年时间,在未来这段时间里,能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否让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我们能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斗中,只有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书写未来的使命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前景。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10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

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政党,一定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政党。一个学习型政党,由千千万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党组织组成。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要求、原则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等,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和具体指导,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重大举措。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的力量,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立于时代潮头,不断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从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再到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总是注重通过学习增强本领、增添力量、战胜困难。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推动事业实现大进步大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对历史契机的把握、对时代挑战的回应。

作为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党是由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结合起来的整体,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顺利推进、落实生效的坚实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和组织保障。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学习作为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每一个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党组织建设成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建设成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基础是抓好党员的学习。党员个人的学习搞好了,才能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条件;学习型党组织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才能建成。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更加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要营造起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党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各级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切实把学习抓紧抓好,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重点,打好转型攻坚战持久战 ——三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1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仍然相当滞后。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量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分配等质的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有决心把眼前的任务做好,又要为长远的转变发展方式打下基础。只有攻坚克难、持之以恒,才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之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只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只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只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取得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安天下、稳民心,确保粮食安全,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只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只有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八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指明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的主攻方向。在进行这些重点工作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筑牢经济回升基础,破解相互交织的新老矛盾,应对更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大变革推进大调整,用大跨越赢得大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体制改革成效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2月22日

来源:人民网

司法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人民满意,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标准。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政法机关和各有关部门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集中进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

改革成果,坚定和鼓舞了改革的信心。从改革死刑核准制度,到治理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司法在尊重和保护人权方面取得了新进步;从规范自由裁量权,到深化司法公开、建立听证制度,到加强执法监督,一些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克服;从改革民事、行政案件执行体制,到改革审判监督制度,到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机制,“执行难”、“申诉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从改革诉讼收费办法,到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到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解决贫困群众权益保护问题有了新进展;改革和完善司法保障机制,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职提供了更有力保障,因“利益驱动”的乱作为现象明显减少。从这些新进展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让人民满意,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既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并且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司法机关,期待通过法治渠道来解决。而我们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完善、不适应问题日渐显现,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人民最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

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司法机关是人民的司法机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人民的权益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我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两种法治道路;在经济上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两种不同法律文化传统。我们要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立足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那种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司法制度的做法,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群众感受是晴雨表,群众感受是杆秤。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利益而改革,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司法体制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2010年,是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主动积极地支持、参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效,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身边。

把学习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 —— 一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2月25日

01 版)

一个成立八十九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党,怎样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其先进性,怎样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怎样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永不满足、永不停滞,建设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建设学习型政党,基础在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作为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将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宏伟目标才有坚实的根基。

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哪里来?来自科学理论的武装,来自共同信念的鼓舞,来自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

失去思想理论指导和理想信念追求,一个组织将失去灵魂和方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是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当前,一些党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些党员的言行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成世界潮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规律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党组织应该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引导每个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离不开良好的学风,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无止境,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不仅在总结成功经验中获得提高,而且在汲取失败的教训中获得进步,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形成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路、新办法,党员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就会不断增强。

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让我们锲而不舍,一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将孕育于千百万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党组织之中。

把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作为基本要求

——二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2月26日

01 版)

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期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断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完成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任务的一条重要经验。

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切实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理论上的先进性,只有思想理论上先进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通过理论学习,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高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之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追求,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要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什么我们党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战胜千难万险夺取革命的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重。要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要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重视党性修养,就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带领世界上最多人口前进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执政党,在学习中统一思想、增强本领、提高素质,至关重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担负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增进交流合作 共同应对危机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2月26日

02 版)

“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会组织及国际、区域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就业危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于增进工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复苏和平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工会大力支持政府应对危机的各项决策,努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等多项活动,凝聚起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和谐和职工利益的实现。

我国数以亿计的勤劳职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努力,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仅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而且不断加强与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实现体面劳动。

工会组织都有崇高的追求目标,应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带头大幅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援助、减免债务等重点问题上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业权是工人最基本的权利,工会应把维护好职工的就业权作为基本任务。面对当前失业增加、岗位不足的困境,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应大力推动国际社会继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复苏政策,把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列入经济复苏、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日程,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就业协定》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成功;着力督促政府从扩大就业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社会重点群体,努力使所有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积极协调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通过增加教育培训支出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在减轻危机对劳动者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安全网”,而且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能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督促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为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解决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劳动者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协商交流。我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中国工会同国际和各国工会组织扩大交往、加强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把改革创新、提高能力作为不懈追求

——三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2月27日

01 版)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发展新阶段,在各种考验纷繁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执政党,怎样应对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开创新局面?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推动改革创新,这是时代发展、事业发展、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知识素养,同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

建党以来,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善于治国理政、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今天,我们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把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工作能力作为加强学习的不懈追求,使党组织成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大熔炉,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一个重视学习的党组织,总是把学习作为前进的基础,把学习作为党员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只有不断提升党员学习能力,引导党员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把握科学规律,提高思维能力,使之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本专业本岗位的专家能人,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一个善于学习的党组织,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迈出创新步伐。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应该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创新学习理念,激发创造活力,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创新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在学习中增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本领。

一个注重学习实效的党组织,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向群众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习,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上下功夫,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做法新经验,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开创新局面新气象,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让我们大兴学习之风,拓展创新之路,在更加科学、深入、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重要目标

——四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2月28日

01 版)

学习不是目的,落实才是根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通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现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党员干部能否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下必须面对的考验。

当前,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学习认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风上的差距,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作风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外在表现,境界高才能作风正。要善于把加强学习与增强党性、升华思想、陶冶情操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夯实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通过学习,增强党性原则,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通过学习,增强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学习,增强表率意识,做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模范。通过学习,增强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本领。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改进作风的实效。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好不好,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脱离实际,拍脑袋决策,还是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还是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短期行为?是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还是艰苦奋斗,情志高尚„„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本本上,关键是见行动,见实效。

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一个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就必须率先垂范,弘扬正气。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勤奋刻苦学习的先锋,做树立良好风气的表率。

把制度化、机制化作为根本保障 ——五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01日

04 版)

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如果说学习是党组织前进的基础,那么,学习制度就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保障。与思想教育、领导示范、道德规范相比,制度更加根本、更加长久、更加稳定,也更加具有操作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需要用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和督促,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作用。正因如此,《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不断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健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党的活动方式、自身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发生相应变化,形成科学长效的活动载体、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就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适度、适用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要总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目标、责任以及相关的考勤、交流、通报等要求,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党组织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明确要求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的日常学习,激发个人自学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主题教育制度,形成运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流、媒体宣传、内参反映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教育成果及时运用于党委和政府决策中。

作为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我们党向来重视学习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从1942年中央颁布《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规定》,到1989年中央下发《关于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的通知》,再到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推进学习制度化、机制化的探索和实践始终贯穿其中。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学习的制度化、机制化,将之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保证和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实践中重视学习、继续学习、加强学习,我们党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集众智求共识绘蓝图

—— 一论扎实搞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0年03月01日

来源:人民网

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规划纲要》既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也反映了人民期盼。

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越来越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制定未来10年《规划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规划纲要》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既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个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纲要》。

纳群言,集众智,求共识,绘蓝图。我们坚信,正在研究制定中的《规划纲要》将不负全国人民的重托!

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

——二论扎实搞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3月02日

调查,讨论,研究,比较,历时一年半、经过近40轮大的修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2月28日向社会公布,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文本不仅总结了新中国60年尤其是近30年教育改革开放的经验,而且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集中了大众的智慧。文本的制订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

家家有学生,人人都是“教育家”,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各个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民主决策的典型。对于教育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大中小学校调研,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规划纲要既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又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理清思路,寻求共识,贯穿在规划纲要制订全过程。这种开放的态度、宽广的胸怀,为文本的制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求,放眼世界教育潮流,回应群众期盼,规划纲要工作小组不回避矛盾,不绕开热点,邀请民主党派、社会机构、驻外使馆开展国内外调研,还委托相关国际组织作专项研究,数千名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参与了调研活动,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余次,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第一轮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各界人士踊跃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对这些意见建议,工作小组认真进行梳理、归纳和吸收,最终筛选出20个热点难点,开展深度调研,还邀请海内外各个领域100多位高层次

专家组成咨询组。文本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追求。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尽管这样,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次征求意见,就是要进一步汇集各方面智慧,努力制订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规划纲要。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三论扎实搞好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03日

09 版)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免费,中职困难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大餐”,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教育公平前进的足音铿锵有力„„翻阅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成绩单,你会发现许多里程碑可圈可点。然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决非轻而易举,在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上还有许多“硬骨头”亟待我们去啃。

接受良好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之所以令人鼓舞,给人信心,因为它不仅描绘出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且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应。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热点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都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但是,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要求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因此,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充分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课题。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事业会不断出现新情况、面临新挑战、遇到新问题。我们不可能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个规划纲要就解决教育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政策措施向最困难群体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又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规划纲要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情,从而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经济上创造奇迹,文化上创造辉煌 ——论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评论员 2010年0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人民日报》

连日来,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成为今年两会内外热议的一个话题。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文化产业发展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积极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活力大大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从2003年起,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5到6个百分点,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文化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跃居世界第三;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它不仅关系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贯彻科学发展的全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水平、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独特作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任务和战略机遇。

从需求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按此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在高度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从供给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无不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挥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创新应变能力强的优势,拓宽服务消费,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不仅是国家腾飞的软实力,也是科学发展的硬支撑。以文化为驱动力,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肩负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推动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经济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在经济上创造奇迹,在文化上创造辉煌。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典型经验的启示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17日

02 版)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仍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新的重大考验,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的重大任务。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全党全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考验中,既取得了显著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嘉兴市、连云港市、佛山市、成都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想集团等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创新发展模式的典型经验报道,是对我们所积累的一些重要经验的生动展现,也为我们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应对新的重大考验、完成新的重大任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分属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具体冲击各有所异,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狠下功夫,切实做到了在发展中促转变,在

转变中谋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要不要转变发展方式、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怎么样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比如,嘉兴在深入调研中谋思路,坚定应对危机信心、完善应对危机举措、找准应对危机抓手;连云港创新思维模式,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联想集团准确把握管理基本规律,牢固树立国际视野和长远战略,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思路,等等。谋略决定动向,思路决定出路。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所形成的发展方式转变共识、所理清的科学发展思路,为它们化危机为契机、变挑战为机遇,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题,探索转变措施,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从佛山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到成都优先发展服务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从鄂尔多斯发挥资源优势,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到中国建设银行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等等。这五个地区和两家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方式上转变得越快、越自觉、越主动,在转变上的实质性进展越大,发展成效就越明显,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只要我们切实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就必定能够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19日 04 版)

近日,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这是党中央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采取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做到清正廉洁,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的利益、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廉政准则》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吸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中央纪委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借鉴各地方各部门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突出防止以权谋私、防止利益冲突,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等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并充实完善了相应的实施与监督制度,是一部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基础性法规。

《廉政准则》的印发,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又一重要成果。《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使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对于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加强对党

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作为一项紧迫现实任务和长远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日前,经中央同意,专门召开了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出了全面部署。

要进一步加强廉洁从政教育,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廉政准则》的规定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宣传工作,为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廉洁从政的各项政策界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要求,遵守制度,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接受监督,管好配偶、子女和亲属,做廉洁从政的表率,坚决杜绝违反《廉政准则》行为的发生。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廉政准则》的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各项要求和规定的法规依据、具体内容、处理办法、操作程序等,增强《廉政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具体业务工作制度的设计中注重防范廉政风险。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以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以《廉政准则》为依据,围绕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建章立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廉政准则》,查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把廉洁从政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廉洁从政工作贯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形成廉洁从政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

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使《廉政准则》真正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各级党委(党组)要把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纪检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使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拓宽监督渠道,在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要严肃执行纪律,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违反《廉政准则》的行为,确保《廉政准则》的贯彻执行。

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 一论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0年03月25日

01 版)

农田龟裂、水井见底、水库干涸„„我国西南地区的特大旱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截至3月24日,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到9449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5%;1805万人饮水困难,占全国饮水困难人口的79%。

面对西南五省区市的特大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切实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困难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到田头察看灾情,进农家慰问群众。人民子弟兵冲在前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旱情肆虐,相关地区和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保春耕工作。

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态度坚决。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是当前旱区最大的民生。各地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措施有力。国家各部委迅速行动起来,国家防总已经启动抗旱II级应急响应,全力组织抗旱救灾。财政部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1.55亿元;受旱地区千方百计筹集抗旱资金,累计投入25.7亿元。

解人民群众之所难——作风扎实。各有关部门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进行排查摸底,算清水账、摸清水量,制定专项抗旱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缺水类型,采取水库供水、调水、打井取水等各种应急措施,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水利、农业、国土、气象、科技„„专家组、工作组、一批批下到旱区,指导抗旱救灾,搞好春耕备耕,根据水源情况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目前,旱情还在发展,我们丝毫不能懈怠。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基础,有各地、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有旱区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的斗志,有科学的抗旱机制,我们万众一心,一定能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抗旱一线的干部群众辛苦了 ——二论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0年03月26日

01 版)

连日来,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大旱炙烤着人们的眼睛。河水断流、农田龟裂,千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紧急动员、迅速行动,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旱区干部群众正在尽最大努力抗击干旱,奋力自救。

我们对坚守在抗旱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敬意,由衷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在特大旱灾面前,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日夜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组织带领旱区群众调水、运水、找水、打井„„机械马达轰鸣,手拉肩扛挥汗如雨。在大街小巷、在乡村道路、在田间地头,“抗旱轻骑”、“民兵突击队”、“巾帼抗旱服务队”繁忙穿梭„„汩汩甘泉到了村头,运水车到了家门口,干渴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上下同心,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旱灾肆虐人坚强。这场人与自然灾害的艰苦较量,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屈的意志。旱区群众需要支持,但不等不靠,奋力自救,互帮互助,乐观坚守。没有水,翻山越岭、跑几十里路去背;庄稼枯了,拔了再种,只需一场小雨,便可掀起春耕的热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社会各界自发捐献的善款来了,矿泉水来了,各种救灾物资来了。充满爱心的“及时雨”,正在旱区播撒信心和希望。

旱情还在持续,抗旱形势仍然严峻。我们要有更充分的准备,做更周密的安排。相关各地区各部门要全力投入抗旱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千方百计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千方百计保禾苗、保春耕,努力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力争把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让我们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旺盛的斗志,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今日谈: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马 永

2012年04月17日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做人底线,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歧途。”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反思。

这些教训对全社会是个警醒,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显得重要。为了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完成引领一方发展、谋求民众福祉的重任,需要对领导干部有更高要求。升华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才能树立正确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锤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道德操守,才能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拒腐防变根基;彰显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事业追求,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政者,正也。”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领导干部如何立身做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领导干部立身以德为本,从政以民为基,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不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对身边群众、社会风气也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积极引领。反之,如果忘记做人之本、抛弃从政之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不仅毁了自己,更会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对此,不可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人民日报今日谈: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马 永

2012年04月1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每个领导干部都应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这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要求。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做人民公仆,就要以公仆 1 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把权力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把职位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一种待遇。决不能口头上自称公仆,行动上却高高在上;决不能表面上大公无私,背地里却把权力私有化、商品化。

“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公仆之心,实质是为民之心。党员领导干部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这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时刻牢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始终坚持法大于情、公大于私的原则,把公仆意识渗透到执政观、利益观、权力观中,保持一颗公仆心、一份公仆情,才能真正做到权力面前不谋私、利益面前不伸手、金钱面前不动心,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人民不会忘记

本报评论员

2009年08月20日05: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泰民安,人民公安功不可没,共和国公安英烈功勋卓著。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万余名共和国公安英烈,用铁血丹心书写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生命建立了不朽功勋,也给人们留下了永恒记忆。

人民不会忘记,公安烈士的英雄壮举。公安英烈的事迹,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人们含泪送英烈的场面,一次次感动着你我,慰藉着英烈。各地公安英烈纪念广场逐渐增多,诉说着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当媒体报道《共和国公安英烈》后,网民一句句朴实的留言,表达着敬意,寄托着哀思:“公安民警用生命维护了人民利益,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你们是共和国的骄傲,无愧为坚强的共和国之盾。”所有这些,无不证明,人民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共和国公安英烈,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不朽功勋。

人民不会忘记,英烈亲属的奉献和支持。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忠孝难以两全。抚育子女、赡养双亲、陪伴爱人,往往无暇顾及。特别是英雄离开后,英烈家属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精神痛苦,还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们无 怨无悔、默默奉献。父亲马玉清牺牲,儿子马忠学毅然踏上父辈的脚印。吴光林牺牲,妻子接过了他的枪。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英烈的牺牲并未阻挡亲人为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信念。礼遇逝者,善待生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公安英模的卓著功勋,更不会忘记民警家属的无私奉献。为传送党和政府的关爱,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牺牲的公安英烈家属进行集中走访慰问,并着手制定《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英烈优抚工作的意见》。

人民不会忘记,默默奉献的广大公安民警。“有困难找警察。”这是老百姓常挂嘴边、记在心间的一句话,它道出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无限信任和期盼。和平建设时期,公安民警是牺牲最多的职业群体,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警察。诚如一位民警在怀念牺牲的战友时所说:“如果是我碰上,牺牲的就是我。”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公安队伍始终保持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人民不会忘记,社会安宁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人民公安60年的光辉业绩,与每个公民的理解、支持、配合密不可分,公安专业力量与群众力量相结合,是我们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法宝。历史昭示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公安的事业,更加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今天,和谐的警民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安民警不断增强服务理念、改进执法方式的同时,也需要群众理解警察执勤可能造成的不便。在群防群治工作中,还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下载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 正文我来说两句(人参与)报名试驾BMW赢莱卡相机扫描到手机关闭 2014年01月25日12:00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30日 00:47:51 来源: 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梁平毕明宇 点击率: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有腐必反 有贪必肃(2月4日) 反腐有没有震慑力、能不能得民心,关键就看是否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7)

    人民日报 评论员文章汇编 (2017.01-2017.05) 截止到2017年5月20日 目录 切实加强党的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

    再接再厉做好督导工作 ——论扎实推进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4日)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全面铺开,督导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如何......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愚公移山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愚公精神”践行无悔誓言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用一生时间践行自......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3

    少一点应酬 多一些学习——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把学习放在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位臵,求知向学之风、刻苦钻研之风、博学慎思之......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学习成为我们党的时代特征 ——四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2011年03月04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先导,是求新求变的起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