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

时间:2019-05-15 04:4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

第一篇: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

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解析 ——《常识为基,创新致远》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著名画家齐白石曾五易画风。正因为其不断改变、创新,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著名杂文家吴非认为,尊重常识,是做人之道,也是成功之诀。“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义之财不能贪”是“常识”,然官场上总有不少人忘掉这一常识,最后深陷泥潭无法自拔。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的蠢事,都是漠视常识的结果。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议论文文体特征必须明确。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作文命题思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当下最响亮的口号和最重要的议题。从社会经济政治大的角度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各行各业来说也一样,求新求变的心理也异常急切。简而言之,当下中国已把“创新”作为发展新征途中最重要的引擎。

创新固然是好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为创新鼓与呼。但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些关系,如崇尚创新与尊重(遵守)常识的问题。一味求新求异而摒弃常识的创新是有害的,其结局必然是失败的,如拔苗助长,如历史上的大跃进。拿当下的文艺来说,所有的文艺应该是去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古今中外皆然,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可当下我们有些文艺作品,演艺节目粗俗、恶搞,为了吸引眼球而求新求异,以“创新”之名而谋求不义之财。这样的创新可以休矣。

再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谈到教育制度创新时,他认为教育回归传统和守住常识比教育创新更重要。王旭明表示,创新不是赶时髦,更不是一切都是新的才叫创新,就中国教育而言,更多的恐怕是回归传统和守住常识,这比教育创新更重要,或者说教育创新就包括继承传统和守住常识。

又如SOHO中国潘石屹在北大分享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商业并不神秘,只需尊重常识,如果他当年不尊重常识,现在早就破产了。

当前我们往往被创新这一时髦的概念冲昏了头脑,而忘记了最朴素最重要永不过时的东西。姑且称之为常识。所谓常识,就是日常知识,众所周知的,不作任何解释都懂的知识。常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常识覆盖面之广,指导性之强,基础性之牢,亲和力之大,是其他知识无法比拟的。一位企业家,也许没有读过《资本论》,却能够依靠常识,做活企业,发展壮大;一个普通农妇,也许大字不识几个,但可以依靠常识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常识很简单,却管用;很平常,却不可或缺。尊重它、遵循它,则事半功倍、人和事顺业兴,反之则处处碰壁,甚至落下笑柄。

本次考试作文题试图引导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创新与守常”(守住常识)的关系。作文题目中第一段材料讲“创新”,求新求变。第二段材料讲“守常”(尊重守住常识)。两段材料意思相对独立,看似毫无关联。但综合起来看,还是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即“新”与“旧”、“变”与“不变”。当然泛泛去写“新”与“旧”、“变”与“不变”又不是最佳立意,因为材料中的“新”与“变”已经非常明确指向是“创新”,“旧”和“不变”明确指向“尊重常识”。因此本次作文最佳立意应为:既要崇尚创新,又要尊重(坚守)常识。

二、审题立意难点

1、找出两段材料文字之间的联系,即作文要求中的“综合上述材料”。

2、对“常识”的理解。常识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何为常识?常识大概相当于理科中所讲的“公理”。常识应该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法则。如勤劳是美德,懒惰是恶习。做人应该诚实。常识和规律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等同。

3、“创新”与“守常”二者内在如何统一。常识不能被改变,但创新就意味着改变。既要创新,又要守常,如何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说清楚讲透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4、材料文字过多。从命题人的角度,过多的文字其实恰恰是为了引导考生更好的理解文字的主旨,材料过少往往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三、评分参考依据

1、一类卷(49——60分)。紧扣“创新”与“守常”。能比较深刻的阐释出“创新”与“守常”二者内在的辩证关系的作文可以给出54分以上。写到“创新”与“守旧”、“变”与“不变”的关系,但常识,常识不可变等意思在文中没有明确提及,只能给49———52分之间。

2、二类卷(40——48分)。单写“创新”或“守常”,观点明确合理,论证思路清晰。语言、结构、论证方面特别好的可给45—48分。

3、三类卷(32——39分)。单写“创新”或“守常”,论文文体特征不明,论证思路不清晰。

4、四类卷(32分以下)。偏题。或文章主体部分没写完。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准。

(1)忽视“常识”,只写创新,大谈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对“常识”的理解不到位,有的认为“常识就是道德”,“常识就是坚持”,“常识就是本心”。

(3)偷换概念,就写“新与旧”。

2、论据不佳。

(1)没有论据,只是空话套话,大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改革创新,像政论文。也有的从秦朝,到汉朝,一直到明清时期,单纯进行史实介绍。须知作文是“我手写我心”,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是有理有据地表达。

(2)论据不新。如爱迪生、马云、牛顿。

3、论证不密。论据与论点不够严密。

4、关于题目。有个别同学题目未写。

较好的题目:“常识为基,创新致远”,“心不变,行可变”,“创新要在常识之内”,“漠视常识,空谈创新”。

不佳的题目:“取精去粕”,“做最好的自己”,“论与时俱进”,“取舍”,“七十二变”,“认识社会,相信自我”,“怎样建造一座大厦”,“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例文分析

例文分析的目标:一是学会搭建议论文的整体框架,二是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如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手法。

整体框架的搭建,有利有弊,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论证思路时,应该有一个总体的布局。在形成自己的框架后,应该学会创新,也就是“常识为基,创新致远”。只有创新,不僵化,我们的创作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二稿,点评。】

例文1: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浙江省丽水中学陶乐天)【画龙点睛:“创新”与“常识”都在题目中出现,切中题意。“花”开“沃土”形象而且贴切,形象深刻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常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本。它源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又影响着人在世间的活动。

创新,是一个人的适世之基。它源于它对世界的不满,有可能会促成人对世界的进步(改变)。【开门见山,精练、含蓄地表明常识与创新对于人对于世界的作用。】

常识之于人,就如(沃)土之于树(一般 删去)。没有土,树就会干枯,没有常识,人就会为所欲为(失去本性)。杨修不知道潜沉的常识,在曹操面前锋芒毕露,甚至干涉王位继承,最后只得一命归西;张飞不知善待手下的常识,在关羽拼命催促手下制战袍,尽失人心,最后也被手下夺命。常识,是一个人时刻都要恪守的准则,纵使天地难料,人事有变,常识仍应被人铭记。【明晰常识是什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常识对于人的作用。】

而创新对于人,就如花对于树。没有花,树就会失去光彩,没有创新,人只会墨守成规。西门子不满足于现实的动力装备,通过努力发明出大功率发电机,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让电走进千家万户(此句可删,使之更精练。也可与前一句调换语序);诸葛亮不满足于运粮的缓慢(速度),发明了木牛流马,为蜀军出征中原提供了物质保障。创新,是人便利自我、进步社会的方式,当不满于现状时,创新就能助人改变现实。【明晰创新是什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创新对于人的作用。】

我想,要说说常识与创新的关系,那就要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脱离常识的创新,只能活在理想的襁褓中,不能在现实中实践,发挥作用。圣西门、欧文、傅立叶在欧洲创造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无疑是一次创新,但结局惨烈,不足几年就毁于战火(不足几年其影响便趋于衰落)。如此先进的一次尝试,因没有认清社会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常识(的过程),也只能朝存暮亡。孙中山想在有千年的封建历史的中国(华大地)上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定是一场伟大的创新,但(在那个时代依然)无力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究其原因,是孙中山没有看到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还没到时机(的社会常识)。如果创新偏离常识,偏离实际,那么这种创新就会与社会产生一种排异作用,也只有走向失败的结局了。

【前一段是承上启下,单独成段,运用比喻论证阐明常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运用举例论证,深入分析常识对于创新的重大作用,创新之花必须开在常识的沃土之上,才能成功。建议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刺激中国巨龙的腾飞。但是,在风起云涌之时,多少所谓的创新鱼龙混杂于真正的创新之中?因此,让创新基于实际,基于常识就尤为重要了。【联系现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有真正的创新,必须基于常识。】

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我想,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这样的常识才无愧于本职的常识。【总结本文观点】

例文1简评:55分。本文论点明确,论据丰实,论证严密,有层次感,有说服力。

(1)论点: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

(2)论据:杨修、张飞、诸葛亮。欧文、傅立叶。孙中山。(中外历史人物,文学人物,新而不俗,可见作者阅读的素养、思考的力量。)

(3)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总——分(递进关系)——总 起——承——联——合 附:(1)比喻论证

创新——常识——创新与常识 花——土——土上之花。水——堤岸——堤内之水。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例文2:创新如水,常识似岸(浙江省丽水中学学生)【题目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

奔流不息的河水在(删“在”)不分昼夜地流淌,无论河水是怎么汹涌,也终究未逃脱堤岸的束缚,(改成“分号”)但也是因为有了这堤岸,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才有了绵延不绝的万物生灵。河水与堤岸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创新如水,常识似岸。【开篇即阐明创新与常识之间的关系。】

澎湃的河水若打破了堤岸的束缚,那么就会酿成灾祸。创新若挣脱了常识的怀抱,就会造成恶果。

百年前的希特勒大肆宣扬“种族灭绝”政策,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奥斯威新集中营”。在这时,数万人的生命受到无情的残害,在这里,罪恶地流淌着犹太人的鲜血。十年已过,但德国纳粹的罪恶不减。希特勒的“创新”是因为挣脱了

人类道德的束缚,才会酿成大祸,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举例论证,反面说明“挣脱堤岸束缚的河水”,会造成恶果,酿成大祸。】

河水若是在堤岸里汩汩流淌,就会孕育文明,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创新若在常识的范围里进行,那么就会孕育成功。林则徐对祖国的爱可谓是众人皆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很好地反映了林则徐的爱国之情。但是人生无常,当他被贬到边疆之时,他没有堕落,没有希望,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林公渠”,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两句重复,删掉一句,精练些)。百年后的今天,“林公渠”仍在发挥着作用,灌溉一方土地,(改句号)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忠心。林则徐将对祖国的爱与帮助民生的改善的创新相结合(用短句,更明晰。林则徐把热爱祖国、改善民生与创建“林公渠”等具体方法相结合,把常识与创新相结合),才有了一方水土的繁荣,(才树立起精神的丰碑)。【正面论证,“河水若是在堤岸里汩汩流淌,就会孕育文明”。】

当年的“乒乓掌门”蔡振华在国球得意之时提出声势浩大的“养贸计划”。当夺得金牌时中国队员与当年的队员对战于电视机前时,一些“民族主义者”一片喝倒彩。(用短句,删改。)但是,当初蔡振华毅然决然之举帮助敌方提高了实力,中国队的实力也自然会加强。蔡振华的智慧之举正是将爱国、提高中国队实力的常识与帮助对手的创新相结合的成果,中国队的实力更加强大。【本段语言需要锤炼推敲。语言不清楚,体现的是思想情感的混乱。】

因此,创新似水,常识似岸。只有将创新与常识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成为人生赢家。【总】

例文2简评:52分。

例文3:在不变中变化(浙江省丽水中学徐嘉惠)【在题目中最好能出现关键词:常识与创新。】

沧海中的一粒微尘,不变的,是形状;变化的,是内中分子的高速运转。宇宙中浩渺的星体,不变的,是年以继年的运作;变化的,是斗转星移的奇幻。凡世间的行人,不变的,是心之所向;变化的,是不断地创新进步,是前进的一种又一种的方法。【语言精练老到,开篇不俗。三个排比,体现的是功力;三组关

系,体现的是思想。与《谏太宗十思疏》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宏观上不变:坚守前途,心自定。

人应有目标意识,不然会迷失方向。心固有所往,却不宜过多,不宜轻易改变,否则会让你不知所措。如诺基亚,在一度衰败中他面临过多种选择,去改变,去尝试新的领域。改变,在诱惑着无路可去的他。可诺基亚仍然坚持不变。几年后,诺基亚成功脱险并传入千万人家——何尝不是一种坚守?正是这种坚守,让这种手机成功等到了机运到来的那天,是因为他心有所往,是因为他坚持在自己道路上走下去的不变,让诺基亚重新泛上时代。

在微观上变化:弄巧取新,更为进。

《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没有创新的事物难免是短命(的结局)。想那微软系统若不再更新,那么选择微软的客源定会是大为流失;(分号用得甚为恰当)于是微软选择了创新,一代代的更新从2000到WINDOWS7,不断变化,不断更进,为微软的系统延续了生命,提供了动力。变化,是为了在路上且行且远。好的变化如同车轮,它是车的一部分,但每每的改进都会令车体的行速增加,方便行路。它看似渺小,但作用巨大,可谓“四两拨千斤”之力(删“之力”),动一毫而行之千里。可见改变的重要性(删去此句,精练些)。不仅如此,再看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梵高;不断寻找更好材质灯丝的爱迪生;在学术上次次突破的霍金„„改变,是向上的力量;是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心境;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上进;是“更高;更快;更远”的执着。(分句间的关系,是否可以更明晰些。该删则删,语序进行调换。)改变,亦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

【一宏观,一微观,两者虽是并列关系,似已囊括世间万象。诺基亚的坚守,让人想起“格斯拉”,虽然其实体手机似乎已经消亡,然而其精神却依然为“我们”怀念。微观上,微软的更新,不仅为自己延续了生命,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改变应建立在不变之上。这样可以让不变成为改变的基础,改变的方向,让改变这样的不确定因素确定,方能随我所欲,为我所用。在不变中变化,是一种在精专上的一次次突破,方能推动科技,推动社会。【重申论点,“改变应建立在不变之上”,改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基础和方向”。】

追寻心的方向,探索梦的地方。在这种不变中变化,如泛红点水,人,自在智慧的清波中浮浅。【总结】

例文3简评:49分。语言很美。思路很清。立意很准。然而,在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方面,流于浮华,层次感有待加强。

例文4:坚守·改变(浙江省丽水中学学生)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删去前一句)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每天都在变化,可不变的,是我们心中所求。(此处另起一段)沧海桑田,日升月落,世上本没有什么东西是经久不衰的,改变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然而,仁孝礼义,真善至美,却总能跨越时光,留下永恒的价值。只有恪守住不变的真理,才能做到成功的创新!【开篇须简明。引用。点明仁孝礼义,真善至美,是不变的真理。】

(首句应总起本段,即可点明要在不变的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最关键的。)中国有句古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处理好变与不变关系的首要原则。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日军侵华时的屈辱与苦痛。日本是个军国主义传统国家,日本将士忠诚,勇武,视死如归。单从这几点上看,他们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歌颂的。然而,日本政府却并未将这些“精华”发扬光大。在法西斯政权的专制统治下,忠诚成了愚忠,勇武成了嗜血,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去了沉重的灾难,也让本土人民终日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这样一种建立在“糟粕”上的传承与改变,无疑是失败的,日本法西斯的失败也成了注定。但假如他们坚守住正义,坚守住人类心中的道德底线,或许历史也会被改写。【反面论证。】

在做到将精华提取出后,我们要做的,便是要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得去开拓和创新。万事坚持难,多少人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以致停滞不前。我国女医学家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遭遇了成百上千次失败,翻阅了多少本枯涩难懂的古籍,终于在古人的智慧基础上加以研究和创新,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中医界的一块里程碑。【深入分析,坚定信念,勇敢开拓创新。】

在完成上述两点以后,我们还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胡适在三十

岁以后,思想便停滞不前,而与他同一时期的大文豪鲁迅,思想却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创新。胡适是留洋博士,知识和眼界都绝不会亚于鲁迅先生,可最后的成就却不如他(观点片面。)那是因为他自恃才高,开始骄傲自满,没有坚守住“谦虚”这一美好的品质。换句话说,在变与不变上,他“谦虚”的根基动摇了,那自然也无法在一块松动的基石上盖出更高更美的大厦。(比喻论证,挺好。)

坚守与改变之间,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只有坚守住理想,不忘初心,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创新。【总结,坚守理想,不忘初心,有所创新。】

例文4简评:47分。

例文5:重本求新(浙江省丽水中学学生)【题目简明精练,符合题意。】

【开篇加一段,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若能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则更好。】

哥伦比亚曾做过一次调查,对象是社会中的中流人士。问题是他们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创新,还是固守原样?结果二者的人数比例几乎是相同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事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就很难突破发展下去。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重本求新。

人们总是这样,认为自己在奋斗路上只有两种选择:死守本质或不断创新。二者只能选其一?不!在此处,鱼和熊掌可兼得也。

不断创新固然重要,但在与此同时也应注重本质的坚守。只有这样,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更高更快更远。

(首句,可以是起着总起全文的作用。)刘伟,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不幸的是在他十岁那年一次触电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臂,他的梦想破灭了。可他并没有放弃对体育的热爱。他将自己的全部投入到游泳训练中。在他十二岁那年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泳队,并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可以夹叙夹议,如例文2。叙述要惜墨如金,要精练概括。剩下的字数,可以考虑各个例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论证更有层次性。)

可不幸总是连续的。不久,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换作是很多人可能早已放弃了。但他并没有。他再一次做出创新,决定

用双脚来弹奏钢琴,困难几乎超乎常人想象。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前不久,他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以一首《梦中的婚礼》赢得了全场的敬意,最终步入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为什么他能成功?是因为他重本求新。他重本,因为他没有舍弃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他求新,两次人生的转折,代表了他不屈的怒吼。【叙后的议论,极为精要。思考清楚,便能表达得清楚。此句写得杠杠的。加油!】【正面论证】

再看诺基亚。当年他称霸手机市场,是真正的业内“老大哥”。什么三星,华为对他来说都构不成威胁。后来竟沦落到被微软并购的下场,成为了国人饭后的一个趣谈。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重本求新。当所有人都在发展安卓系统的时候,他却死死地抱住自己的塞班系统不放。最后导致失去了整个市场,实在让人惋惜。【反面论证,很好!】

每个人都应重本求新。只有在坚守本质的基础上去创新,你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你才能不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

坚守本质,寻求创新。重本求新,精益求精。重本求新,把握属于你自己的明天!【末两段,总结】

例文5简评: 45分。

(1)审题比较准确。,(2)论据素材虽能与观点契合,然流于普通,还可以再精选。(3)论证思路清晰,然缺乏层次感。

(4)巧妙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手法,还可以使用比喻论证,使之更形象生动。

【一稿,试场作文】

例文1: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

常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本。它源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又影响着人在世间的活动。

创新,是一个人的适世之基。它源于它对世界的不满,有可能会促成人对世界的进步。

常识之于人,就如土之于树一般。没有土,树就会干枯,没有常识,人就会

为所欲为。杨修不知道潜沉的常识,在曹操面前锋芒毕露,甚至干涉王位继承,最后只得一命归西;张飞不知善待手下的常识,在关羽死拍拼命催促手下制战袍,尽失人心,最后也被手下夺命。常识,是一个人时刻都要恪守的准则,纵使天地难料,人事有变,常识仍应被人铭记。

而创新对于人,就如花对于树。没有花,树就会失去光彩,没有创新,人只会墨守成规。西门子不满于现实的动力装备,通过努力发明出大功率发电机,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让电走进千家万户;诸葛亮不满足于运粮的缓慢,发明了木牛流马,为蜀军出征中原提供了物质保障。创新,是人便利自我、进步社会的方式,当不满于现状时,创新就能助人改变现实。

我想,要说说常识与创新的关系,那就要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脱离常识的创新,只能活在理想的襁褓中,不能在现实中实践,发挥作用。欧文、傅立叶在欧洲创造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无疑是一次创新,但结局惨烈,不足几年就毁于战火。如此先进的一次尝试,因没有认清社会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的常识,也只能朝存暮亡。孙中山想在有千年的封建历史的中国上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定是一场伟大的创新,但也无力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究其原因,是孙中山没有看到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还没到时机。如果创新偏离常识,偏离实际,那么这种创新就会与社会产生一种排异作用,也只有走向失败的结局了。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刺激中国巨龙的腾飞。但是,在风起云涌之时,多少所谓的创新鱼龙混杂于真正的创新之中?因此,让创新基于实际,基于常识就尤为重要了。

让创新之花开在常识的沃土上,我想,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这样的常识才无愧于本职的常识。

例文2:创新如水,常识似岸

奔流不息的河水不分昼夜地流淌,无论河水是怎么汹涌,也终究未逃脱堤岸的束缚,但也是因为有了这堤岸,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才有了绵延不绝的万物生灵。河水与堤岸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创新如水,常识似岸。

澎湃的河水若打破了堤岸的束缚,那么就会酿成灾祸。创新若挣脱了常识的怀抱,就会造成恶果。

百年前的希特勒大肆宣扬“种族灭绝”政策,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奥斯威新集中营”。在这时,数万人的生命受到无情的残害,在这里,罪恶地流淌着犹太人的鲜血。十年易过,但德国纳粹的罪恶不减。希特勒的“创新”是因为挣脱了人类首先的束缚,才会酿成大祸,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河水若是在堤岸里汩汩流淌,就会孕育文明,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创新若在常识的范围里进行,那么就会孕育成功。

林则徐对祖国的爱可谓是众人皆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很好地反映了林则徐的爱国之情。但是人生无常,当他被贬到边疆之时,他没有堕落,没有希望,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林公渠”,百姓才得发安居乐业,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百年后的今天,“林公渠”仍在发挥着作用,灌溉一方土地,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忠心。林则徐将对祖国的爱与帮助民生的改善的创新相结合,才有了一方水土的繁荣。

当年的“乒乓掌门”蔡振华在国球得意之时提出声势浩大的“养贸计划”。当夺得金牌时中国队员与当年的队员对战于电视机前时,一些“民族主义者”一片喝倒彩。但是,当初蔡振华毅然决然之举帮助敌方提高了实力,中国队的实力也自然会加强。蔡振华的智慧之举正是将爱国、提高中国队实力的常识与帮助对手的创新相结合的成果,中国队的实力更加强大。

因此,创新似水,常识似岸。只有将创新与常识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例文3:在不变中变化

沧海中的一粒微尘,不变的,是形状;变化的,是内中分子的高速运转。宇宙中浩渺的星体,不变的,是年以继年的运作;变化的,是斗转星移的奇幻。凡世间的行人,不变的,是心之所向;变化的,是不断地创新进步,是前进的一种又一种的方法。

在宏观上不变:坚守前途,心自定。

人应有目标意识,不然会迷失方向。心固有所往,却不宜过多,不宜轻易改

变,否则会让你不知所措。如诺基亚,在一度衰败中他面临过多种选择,去改变,去尝试新的领域。改变,在诱惑着无路可去的他。可诺基亚仍然坚持不变。几年后,诺基亚成功脱险并传入千万人家——何不是一种坚守?正是这种坚守,让这种手机成功等到了机运到来的那天,是因为他心有所往,是因为他坚持在自己道路上走下去的不变,让诺基亚重新泛上时代。

在微观上变化:弄巧取新,更为进。

《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没有创新的事物难免是短命。想那微软系统若不再更新,那么选择微软的客源定会是大为流失;于是微软选择了创新,一代代的更新从2000到WINDOWS7,不断变化,不断更进,为微软的系统延续了生命,提供了动力。变化,是为了在路上且行且远。好的变化如同车轮,它是车的一部分,但每每的改进都会令车体的行速增加,方便了行路。它看似渺小,但作用巨大,可谓“四两拨千斤”之力,动一毫而行之千里。可见改变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再看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梵高;不断寻找更好材质灯丝的爱迪生;在学术上次次突破的霍金„„改变,是向上的力量;是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心境;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上进;是“更高;更快;更远”的执着。改变,亦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

改变应建立在不变之上。这样可以让不变成为改变的基础,改变的方向,让改变这样的不确定因素确定,方能随我所欲,为我所用。在不变中变化,是一种在精专上的一次次突破,方能推动科技,推动社会。

追寻心的方向,探索梦的地方。在这种不变中变化,如泛红点水,人,自在智慧的清波中浮浅。

例文4:坚守˙改变(提高篇)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每天都在变化,可不变的,是我们心中所求。沧海桑田,日升月落,世上本没有什么东西是经久不衰的,改变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然而,仁孝礼义,真善至美,却总能跨越时光,留下永恒的价值。只有恪守住不变的真理,才能做到成功的创新!

中国有句古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处理好变与不变关系的首要原则。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日军侵华时的屈

辱与苦痛。日本是个军国主义传统国家,日本将士忠诚,勇武,视死如归。单从这几点上看,他们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歌颂的。然而,日本政府却并未将这些“精华”发扬光大。在法西斯政权的专制统治下,忠诚成了愚忠,勇武成了嗜血,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去了沉重的灾难,也让本土人民终日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这样一种建立在“糟粕”上的传承与改变,无疑是失败的,日本法西斯的失败也成了注定。但假如他们坚守住正义,坚守住人类心中的道德底线,或许历史也会被改写。

在做到将精华提取出后,我们要做的,便是要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得去开拓和创新。万事坚持难,多少人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以致停滞不前。我国女医学家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遭遇了成百上千次失败,翻阅了多少本枯涩难懂的古籍,终于在古人的智慧基础上加以研究和创新,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中医界的一块里程碑。

在完成上述两点以后,我们还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胡适在三十岁以后,思想便停滞不前,而与他同一时期的大文豪鲁迅,思想却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创新。胡适是留洋博士,知识和眼界都绝不会亚于鲁迅先生,可最后的成就却不如他。那是因为他自恃才高,开始骄傲自满,没有坚守住“谦虚”这一美好的品质。换句话说,在变与不变上,他“谦虚”的根基动摇了,那自然也无法在一块松动的基石上盖出更高更美的大厦。

坚守与改变之间,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只有坚守住整理,不忘初心,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创新。

例文5:重本求新(提高篇)

哥伦比亚曾做过一次调查,对象是社会中的中流人士。问题是他们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创新还是固守原样?结果二者的人数比例几乎是相同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特点:事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就灾难突破发展下去。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重本求新。

人们总是这样,认为自己在奋斗路上只有两种选择:死守本质或不断创新。二者只能选其一?不!在此处,鱼和熊掌可兼得也。

不断创新固然重要,但在与此同时也应注重本质的坚守。只有这样,你在前

进的道路上才能更高更快更远。

刘伟,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不幸的是在他十岁那年一次触电事故使他失去了双臂,他的梦想破灭了。可他并没有放弃对体育的热爱。他将自己的全部投入到游泳训练中。在他十二岁那年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泳队,并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可不幸总是连续的。不久,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换作是很多人可能早已放弃了。但他并没有。他再一次做出创新,决定用双脚来弹奏钢琴,困难几乎超乎常人想象。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前不久,他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以一首《梦中的婚礼》赢得了全场的敬意,最终步入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为什么他能成功?是因为他重本求新。他重本,因为他没有舍弃自己钢铁般的意志;他求新,两次人生的转折,代表了他不屈的怒吼。

再看诺基亚。当年他称霸手机市场,是真正的业内“老大哥”。什么三星,华为对他来说都够不成威胁。后来竟沦落到被微软并购的下场,成为了国人饭后的一个趣谈。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重本求新。当所有人都在发展安卓系统的时候,他却死死地抱住自己的塞班系统不放。最后导致失去了整个市场,实在让人惋惜。

每个人都应重本求新。只有在坚守本质的基础上去创新,你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你才能不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

坚守本质,寻求创新。重本求新,精益求精。重本求新,把握属于你自己的明天。

【浙江省丽水中学作文题。命题:吴祖万。评析:洪福利】

第二篇:2018年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六)

2018年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六)

【文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象棋有一个著名的“弃马十三招”:红方利用黑方的贪欲,故意卖个破绽,引黑方去吃红马,黑方若贪吃便上当中计,落入红方的陷阱;红方虽然舍一马却大占先机,杀招源源而出,直到将死对方,一共只需要十三招;而黑方却因贪吃一马,前后脱节,攻守失调,阵型犹如一盘散沙,最后老?⒑?恨而死。

其实,中国象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你有什么看法与感悟?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智慧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命制此题,目的就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因素,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从中国象棋的“弃马十三招”中可以看出贪欲带来的害处。许多时候,正是贪念让我们无法抵制诱惑,如果不能谨小慎微,控制自己,就会失败。所以,这个材料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又能警示我们要警惕贪欲,拒绝诱惑,控制自己。

写作角度:

1.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国象棋作为中华传统棋文化的一部分,与国际象棋、围棋相比显得并不那么高端,但它依然有着强大的文化生命,以棋比喻人生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珍惜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理由。一种文化,只有对现实有意义,才能算得上有生命力。

2.拒绝诱惑,不忘初心。“弃马十三招”中,黑方败就败在贪吃红马,受不了诱惑,因此迷失方向,丧失理智,冲动冒进,导致全局溃败。

3.眼前与长远,部分与全局。红方舍一马,只是舍了部分;黑方吃一马,只是贪图眼前,结果就是舍眼前的得到了长远,贪局部的输掉了全局。这也就提示我们,因为看不到长远与全局,所以才会被利益障目不见泰山。考生可以写“眼前与长远”“部分与全局”的辩证关系。

【素材链接】

1.薛录事化鲤:明代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薛少府病重后梦魂变鱼,遇赵干东潭垂钓,薛少府只闻得饵香,便思量去吃他的。已是到了口边,想道:“我明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被他钓了去?我虽是暂时变鱼耍子,难道就没处求食,偏只吃他钓钩上的?”再去船傍周围游了一转,怎当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的一般,肚中又饥,怎么再忍得,方才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就被赵干一掣,掣将去了。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2.《菜根谭》: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 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文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奔忙致力于民间家书的抢救和搜集。全国各地的踊跃捐赠,让他最终收集到200多封抗战家书。他将其中近百封编成《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给妻子的家书情感细腻:“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嘱咐妻子:“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今天,当我们再次摩挲这些泛黄的信纸,遒劲字迹间,依然能感受到这些先烈的壮志豪情和家国深情。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写作角度如下:

1.家国情怀。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对国家有深挚的大爱,也会对家有深厚的感情,因此这些英雄的行为是非常自然的流露。

2.大家与小我的取舍。英雄们并不是愿意牺牲,而是在大家与小我不可两全的情况下慨然舍小我而全大家,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让英雄回归常人。抗战家书让我们看到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正常人,这不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英雄的内心,更有利于传承英雄先烈的精神。

【素材链接】

林觉民《与妻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这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信中片段,这则素材适合考生论证英雄烈士的家国情怀。使用时,可以引用信中的语句,也可以叙述林觉民的事迹,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编辑:于智博)

第三篇: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分点解析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分点解析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周红阳

一、审题(立意)

2009年的浙江省高考早就尘埃落定,有关我省高考作文试题的“热议”也如风过耳,飘散于九霄云外了。此时重拾话题,与面临2010年高考的同学们谈论高考作文,也许不算是狗尾续貂,估计也不会有充当“事后诸葛亮”之嫌。

今年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模式类似于近年势头正劲的“新材料作文(即命意作文)”,但又不是通常意义的“新材料作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合三为一”——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延续了话题作文的要求,还规定了标题作文的中心。如果从积极方面评价这种模式和导向,可以说是将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和限制性、明确性、指向性等有机融合,有利于广大考生努力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省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命题一直以“稳重”为主要风格。今年出现这样的命题模式,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突破。从审题立意角度看,关键在于把握两大要素:一是“主旨”怎么确定,一是“情意”怎么表达。先看“主旨”。命题要求“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立意,而歌词的主旨就是卒章显志的结尾句“绿叶对根的情意”(歌题)。即使对这首流行歌曲的背景没有多少了解,也不难领悟歌词中的“绿叶”和“根”至少表现为两方面的“情意”,即显性的与隐性的。从歌词内容分析,“绿叶对根的情意”是显性的,而“根”对“绿叶”的情意则为隐性的。两种“情意”之间存在着“哺育”和“回报”、“前提(原因)”和“生成(结果)”等内质关系。或许“根”与“绿叶”这种内质关系不一定就是非常确定的整体和局部、源泉和涓流、本质和现象、施恩和报恩、施与和接受、上位和下位等,但也不是某些同位、并列或平行关系,更不是一般的相互交往关系。由此可知,尽管“绿叶”“根”都属于比喻性和象征性意象,可以联想、拓展到不少相关事物,如祖国和人民、故乡与游子、文化与民族(群体、个体)、长辈(祖辈、父辈、师长等)与晚辈等之间的多种“情意”,然而并不是一切“情意”均可以纳入歌词主旨的范畴,如友情(谊)、爱情、交情等。就此而言,它与通常意义的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审题)要求很不一样,“规定性”显得更加刚性一些。今年有数量不少的考场作文偏离甚至严重偏离题意,主要原因就是审题时未能把握其内在的“规定性”。

再说“情意”。主旨明确之后,中心就是“情意”。切合题意的“情意”有哪些呢?其实也简单,粗粗浏览命题材料(歌词),便能意识到诸如“感恩”“思念”“依恋”“珍惜”“惦记”“牵挂”“回忆”“祝福”“希望”“欣慰”“感激”“感受”“理解”“报答”“向往”,等等,都应该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这些“情意”体现了“绿叶”与“根”彼此交融互相通连的紧密关系。当然,由于“绿叶”与“根”的“情意”是双向交互的,因而在具体构思和表达“情意”时,尽管可以有所侧重,着力张扬和重点突出“情意”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必等量齐观,平分秋色。但也不能单向凸现,忽略甚至完全“遮掩”另一方面的“情意”(被“忘却”的大多是歌词渗透的“隐性”情意)。因为类此的审题(立意)显然还没有真正领悟和体现命题意图。其实被彰显和强化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应该是以“根”对“绿叶”的情意为必要前提的,缺失了“根”哺育、滋养、支持、期望“绿叶”等“情意”,“绿叶”之情也不免唐突和做作。审题究竟有没有到位,着重体现于此。然而在阅卷过程中,笔者看到仅仅只考虑到“绿叶”情意而搁置了“根”的情意的考场作文比比皆是,数量众多,实在令人遗憾。或许,面对高考作文新模式,如何准确把握命题要求,切实提高审题(立意)能力,将会成为下一届高考众多学子写作备考的重中之重。

此外,还有“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等提示,以及有关“注意”事项,都是命题的组成要素,也是审题必须关注的。

二、内容(主题)

现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一篇考场作文遵循“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原则进行量分评估,而“基础等级”又分成“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再划分为4个档次。而依据批阅作文的常规思路,往往是由“内容”而“表达”,这种思路跟衡量和评判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首先判断“内容(主题)”是否符合,然后再看“表达”如何。如果“内容”远离题意,“表达”再好也无济于事。

今年我省作文命题规定了“主旨”,自然也限制了写作内容(主题)。也许这种“限制”的主要意图在于“收拢”写作“内容”,使得内容不至于海阔天空,宽泛无边。那么,今年的30多万考生需要表现哪些“内容(主题)”才切合或符合题意呢?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1.爱国。了解歌曲创作背景的人们都知道,“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通俗歌曲表达的是一种爱国之情。稍稍揣摩一下歌词,便可以体悟到“绿叶”与“根”的比喻义是非常明显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就是人民对祖国的情感。因而“绿叶”喻指什么,“根”又象征什么,应该是不难把握的。当然,这里的“根”也可以比喻成为熏陶、沐浴和滋润自己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于“爱国”话题,每位考生均是熟稔的,相关的题材也异常丰富,古今中外,琳琅满目。而且,表现“爱国”的角度还可以灵活定位,从正面抒发真情固然很好,由反面呈现爱意也未尝不可,或许会更加巧妙,与众不同。如《无根者的根》这篇佳作就是如此。作者通过波兰诗人切·米沃什和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两个典型事例描写,抒发了“无根者”特殊的“绿叶”情意。

2.思乡。无论何人,不管降生何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让自己难舍难离、魂牵梦萦的家乡。乡思,就是人类社会最富有共性的情感之一。既然“绿叶”和“根”都是比喻性意象,那么将“根”当作故乡,自己化作“绿叶”,也是非常切合命题要求的。而且多数人对故乡的记忆是清晰而深刻,即使是由于各种原因离乡远行的人们,也不会忘记在故乡度过那些充满欢乐或不乏艰辛的时光。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今年考生们抒写“乡思”“乡愁”相当普遍。其中有不少佳作就是描写“乡思”的。如《问候故土》这篇满分作文,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笔下的“家乡”是如此之美:“故乡是简单的一幅中国山水画。没有霓虹灯下的纷繁复杂,灯红酒绿,有的只是简单如一圈淡蓝的湖,宁静而深远。”字里行间流淌着“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过,虽然大家都熟悉和喜爱自己的家乡(村落),但笔者发现许多考生将“乡思”“乡愁”耗散化、平面化甚至模式化了,没有重点,没有层次,没有个性,也没有创意。希望同学们引以为鉴。

3.感恩。“绿叶对根的情意”从本质上说,就是“感恩”于“根”,爱国、思乡都是“感恩”之情的不同内涵和形式。可见,描写有关“感恩”的内容,也就必然符合写作要求。作为20来岁的青年学子,感恩的对象可能会很多,有父母、师长、亲友等,但是最重要的肯定是自己的父母。于是,抒发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便成了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重要内容。不论考生描写的情节(细节)是否真实,他们表现的情感却是真挚而由衷的。笔者以为,描写感恩于父母亲的养育、关爱、期盼、祝福等内容,可以直接、具体而真切地体现“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主旨,可以避免出现空洞无物、千篇一律、大而无当等失误,应当是多数考生的不错选择。如有一篇题为《母亲的茧》的文章就这样写道:“如果爱是一篇巨制的骈俪文,她是一首绝句;如果爱是奔腾不息江海,她是细水长流的小溪;如果爱是一种深情,她是肯‘下狠心’为我作茧的双手;就像我在她体内被错综的胎盘包裹,却终将喷薄而出,破茧成蝶。”“感恩”情意,溢于言表。

三、情感

自古以来,写作本来就是情感流露和释放的一种独特方式。今年我省延续了自主命题以来的积极导向,依然注重体现“文中有情(人)”的写作理念,坚持考量考生的情感表达。由“绿叶对根的情意”可知,无论我们写什么内容,最重要的都是表达“情感”。爱国之情,故乡之思,父母之恩,无一例外地紧紧围绕一个“情”字。依据笔者的阅卷体验,倘若考生的情感抒发能够

有效体现下面这些要素,完全可能打造成为受人青睐的优秀作品。

1.真挚。古人说,文章“以情动人”。显然,这里“情”是有要求的。至少并非“虚情”和“矫情”,因为这些“情”只会让人浑身鸡皮疙瘩,兴致全无。我们知道,“感情真挚”是《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写作要求。伦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真挚”是情感价值的必要前提,失“真”之“情”没有多少价值,自然也遑论什么意义。“绿叶”和“根”的双向情意,都必须以“真挚”为基本前提,不然“情意”再“浓”再“深”皆打动不了读者。而“情意”的真挚与否,也就成为衡量一篇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一些考场佳作抒发的“情意”就很真挚,冲击力和感染力很强。如《思念,永不落幕》一文中这样写道:“你的旅途逐渐地扩散至全世界,你看到了与你乡土不同的风景。步履坚实而肯定,你像渴望自由般的孩子,以你的好奇与勇气迈着一步又一步,然而,午夜你的心却仍然牵挂着故乡,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以及你心中轻声细语絮絮道来的思念。”这是多么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谁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2.浓郁。或许,情感的“浓”与“淡”跟“真”和“假”、“深”和“浅”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情感的淡淡的,情意却是浓浓的。然而,就“绿叶对根的情意”而言,假如情感稀释得很淡,要表达浓浓的“情意”就相当艰难。对此,不少考生是清楚的。笔者看到一些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反复渲染和强化某种情感,目的就在于使得“情意”更加浓郁,凸显题旨。如《那味道》这篇抒发“恋乡”之情的优秀作品,作者就反复渲染自己对故乡的“味道”的恋恋不舍——“那味道,那家的味道是永远都抹不去的”“那味道,那亲人关怀的味道是最好的止痛药”“那味道,那让你舒适,安定的避风港是朵永不凋谢的花”“那味道,它甜蜜、难忘、熟悉又那么让人不想忘记。是的,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味道,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会追求一辈子的感觉”,在这样的反复渲染之中,“情意”自然愈加浓郁,作品也就更加感人了。

3.深沉。与往年情感表达不同的是,今年仅有情感是不够的,这种情感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即“深沉”。理由很简单,爱国、思想、感恩,任何一种“情意”都不应该是肤浅的、轻佻的。笔者觉得,体现“深沉”的情感,“真挚”只是必要前提,更重要在于“由衷”,既要有真切的体验,发自内心深处,又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和诠释,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些时髦得泛黄褪色的话语作装饰。如有篇题为《落叶归根》的考场佳作有这么一段话:“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终会化作尘土,只有家乡,却依旧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我对寺中老树许了个愿,不是希望将来的飞黄腾达,也不是一生平安。只是回来养老,如一个歌手所唱‘我只在这,我哪儿也不去,我哪儿也不去„„’我只想融进这如画的小镇,因为这才是我的小镇,我的根。”其中“归来养老”之“愿”流露出来的“情意”是如此朴实,又是多么深沉啊。

四、语言

文章就是思维的外化,其载体是“语言”。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如何便决定了考场作文的优劣成败。多年来,我省高考作文的评分,一直将“语言”作为甄别一篇作文的关键因素。笔者以为,这种重视“语言”因素的阅卷定位是非常恰当的,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导向也十分积极。不断操练、打磨和锤炼语言,努力提升语言运用的整体能力和实际水平,将成为我们写作备考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当然,广大考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华丽,有人喜欢平实;有的崇尚优美,有的青睐质朴„„况且文化积累和语言功底等也各有千秋,实在难以也不应该制订出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钳制众多考生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但这并不表明“语言”运用只能处于“无序”失范状态,也不意味着无法评判“语言”的高低优劣了。笔者认为,根据高考写作的特殊性,今年(应该也是历年)考场作文的“语言”需要尽量体现下列特点——

1.感染力。今年规定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一主旨使得“抒情性”成为考生作文的基本特征。爱国、思乡、感恩等情感的抒发,考生们从小学到高中,已经用写作的形式表达过无数次了,并不感觉有多少难度,即使还没有到达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也不可能出现苦思冥想、搜

索枯肠的窘境。然而只是空喊口号,或者陈词俗调肯定打动不了读者(评卷人)。可见,语言的“感染力”显得非常重要。简言之,就是考生有关“绿叶对根的情意”的语言描述,能令人情不自禁,心动神驰,迅速引起共鸣。如“一个人只有投入土地的怀抱才能听见自己完整的心跳,那是灵魂的私语和唱和。在这喧闹的花海中,我真想俯身亲吻故乡的那片土地”、“无论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割舍不了的,是对它的这样一份执着而深沉的爱慕之情,仿佛是烙印一般地铸在你肌肤的纹理之上”等语言,或许并不华美耀眼,却有超强的感染力,谁读了都会怦然心动的。

2.冲击力。语言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不具备许多物质的刚性和硬度。然而正是这些没有“刚性和硬度”的语言,只要运用恰当,却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虽然文章的语言需要多种风格,委婉、含蓄、舒缓、细腻等语言也同样表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文学创作,它有比较特殊的语言要求,“冲击力”就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语言的“冲击力”就是在形式(也包括内容)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激发读者的视觉兴奋而予以认真关注。这是由考场作文的基本使命决定的。如果写作语言无法构成“冲击”效应,不能引起阅卷者重视,作文要获得理想的分数就困难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冲击力”绝非无足轻重。如《无根者的根》开头一句:“世上悲剧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而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则关于眷恋与远离。”落笔于“悲”,不同凡响,从标题到开篇“冲击力”都极强。而有些考生喜欢在文首用排比铺陈,模式不免老套,但就构成语言“冲击力”而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3.辐射力。虽然并非任何语言都能生发审美“辐射力”的,但是的确有不少考场作文语言的“辐射力”很强。这些语言构成了文章的闪光点,它们似乎个性闪烁,灵性纷呈,样式纷繁,不拘一格,其实还是可以发现若干共性特点,即厚实,凝重,蕴藉,精当,鲜活,意味深长,富于哲理等。在笔者看来,语言的审美“辐射力”大多属于是语言能力的自然流露,不是借助刻意雕琢或拼凑而达成的,故而常常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出写作个体的语言功底。在阅卷过程中,语言“辐射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最终的得分。如有篇满分作文《你可以没有理由》的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做一个悠悠岁月的躬耕者。在我的四季菜园里,总有取之不尽的沁人心脾的情意。让白菜保持那微胖的身段把,那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让牵牛花沿着架子一路高歌,让勺子在水缸里轻快起舞。”语言质朴无华,却凝重,隽永,审美“辐射”光芒四溢,浓郁而深沉的思乡之情伴随语言“辐射”而“沁人心脾”了。

五、技法

毋庸置疑,写作是需要技法的,考场作文尤其如此。除了“低落点”“小切口”“明主旨”“点题”等常用技法外,今年的高考作文似乎应当更多地考虑以下各种技法——

1.角度。我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评价人和事,不能没有合适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写作也是需要一个恰当“角度”的。看似简单“角度”的选取,实际上并不容易,它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写作技巧。像今年的“情意”表达,“角度”就显得很重要。同样是描写“乡思”,可以从已经远离的游子的角度,也可以从即将离乡的学子的角度;可以立足于真实思念自己的故乡,也可以借助于虚拟怀想他人的家乡;可以是站在城市怀念农村,也可以是身处今天回忆昨日„„而这些都不可随意,得因人而定。确定“角度”的基本原则就是4个“有”——自己“有经历可说,有情感可抒,有见解可述,有材料科用”。当然“角度”能够新颖、独特则更佳。如《浙江根•精魂叶》这篇佳作的角度就别致,文章以“浙江为根”,从“传统文化”“商业经营”“新文化运动”等三个角度阐述了“绿叶对根的情意”,既新颖又独特,真可谓奇思妙想,独树一帜。

2.手法。这里的“手法”是指表现手法,它是写作技法的重要元素。表现手法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就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今年作文题的“抒情性”突出,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不但普遍而且重要。而笔者感觉运用最频繁的是“直抒胸臆”,因为考题有利于这种表现手法的发挥。如“我们发现了,你那叶脉刻画的仍是中国的字,你那叶髓流淌的仍是祖国的血!回来吧,台湾,回到大树的怀抱,让你这一片不可缺少的叶更显绿意的盎然”。而像“海水沸腾了,一股热气骤然升起,冲破了散布上空的阴云,暴雨不再,换之的是绵绵的生之雨。水珠滴打在血腥的泥土上,抚摸着破损的残枝败叶,给人一股别样的温暖”等借景抒情的手法也举不胜举。还有“那依旧是你瘦骨嶙峋的背影,消失在故乡渐渐远去的古巷里,黄昏映衬下你的背影,苍凉如水,岁月见证下故土的坚忍,始终如一,你将心中的思念与千言予以沉默,逐渐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这样情景交融地抒发“情意”的优秀作品(或段落),也俯拾即是。

3.层次。写作技法也表现在构思方面,“层次”就是要素之一,有层次就会有波澜和曲折。文学创作理论告诉我们,作品的“层次”越鲜明,写作技法就越高明,内在质量也越上乘。追求“层次”应当是提升写作能力和作品档次的重要目标。当然,高考作文多是“不少于800字”(其实多数不足800字)的短文,“层次”一般不可能太复杂,但也不是只能平湖泛舟,笼中遛鸟,难展身手了。只要有意识构思和布局,短文也完全可以构成“层次”的。抒发“绿叶对根的情意”同样不能滞留在同一平面,需要有层次参差,体现情感变化,否则就难以产生杰作。如有篇题为《魂牵梦萦桑梓情》的作文,先是描写“故乡时常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然后进入另一层次陈述“故乡时常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不竭的动力”,表现“根”对“绿叶”的情意之后,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正面抒发“我们也愿意为我们亲爱的敬爱的故乡付出一切”等“绿叶对根的情意”,构成了文章的又一个层次,结尾处再“汇拢”情意,议论提升,构筑高层。一篇作品出现了4个不同层次,将“绿叶对根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难得。

(全部7272字)

附: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第四篇:2018 年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四)

2018 年高考模拟作文题及解析(四)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积淀了许多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不仅展现了中国先民的杰出智慧和灿烂文化,而且对今人和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请从以下人物中选取一位人物,结合其一句或多句名言,谈谈对你或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 墨子 陶?Y明 苏轼

岳飞 林则徐 唐太宗 康熙

要求:选好人物和其名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锁定任务――选取一位人物,结合其一句或多句名言,谈谈对你或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完成任务――

1.选孔子,如: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谈务实、求真;由“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可谈文明、礼仪。

2.选墨子,如:由“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可谈道德、素养;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可谈规则、法律。

3.选陶渊明,如:由“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谈气节、尊严;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谈闲适、淡泊、人与自然。

4.选苏轼,如: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可谈立志、梦想;由“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可谈孝心、公平。

5.选岳飞,如:由“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可谈修身、廉洁;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谈理想、爱国。

6.选林则徐,如: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谈爱国、勇气;由“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可谈家风、廉洁;由“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谈境界、小大之辩。

7.选唐太宗,如:由“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可谈民本、治国之策;由“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可谈人才、兴衰之道;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谈教训、倾听。

8.选康熙,如:由“古圣立法,原自简易”可谈大道至简、简单生活;由“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可谈质与量的辩证关系;由“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可谈慎言、人心所向。

上交任务――回扣写作任务,首尾呼应。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为此次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画龙点睛”。

材料二:在一些旅游团特别青睐的大学,每到旅游旺季,校园就成了“动物园”“人民公园”,大学生成了“被参观”的对象。众多游客进入,给校园安全造成隐患,一些学校不得不出台限制一切外来人员进入的规定。

材料三: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建设包容性城市,意味着每一位市民,无论“新旧”,都是城市的主人,共享、共治的理念应贯穿始终。所有成员都有权参与城市决策,决定如何重塑自己的生活环境。唯有共同参与,才能将各类群体的需求充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这是包容性发展的基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综合三则材料的内涵,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锁定任务――综合三则材料的内涵,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完成任务――材料一的内涵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材料二的内涵是因游客的大量涌入,一些大学关闭了开放、共享的大门;材料三的内涵是共享、共治是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基础。所以三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以“开放与包容”为核心的有关话题。

1.以材料一为切入角度可立意为:开放与包容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开放与包容的前提是要有一颗互学互鉴的心,开放与包容最终可以带来共赢。

2.以材料二为切入角度可立意为:不能因为某些个人问题就关闭开放的大门,包容在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才是包容的真正体现,在开放与包容中每个个体都要学会自律。

3.以材料三为切入角度可立意为:开放与包容不仅仅是共享,更需要贡献;开放与包容不仅仅是共享,更需要责任;开放与包容不仅仅要注重集体利益,也需要兼顾个人利益。

上交任务――回扣写作任务,首尾呼应。

(编辑:于智博)

第五篇:2018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2018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围炉夜话》)②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③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北宋·汪信民)④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爱因斯坦)⑤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增广贤文》)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

名言警句是名人先哲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你对以上名言警句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中的至少两句名言,联系现实,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专家解析】:作文参考立意:

(1)注重积累①④(2)守得清贫③④⑤

(3)坚定信念,加强修养②④⑥(4)不畏艰难,勇往直前④⑤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接力跑,是田径运动中唯一的集体项目。以队为单位,每队四人,每人跑相同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专家解析】: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组合的作文题。两则材料的核心词是“接力”,分别来自于两个方面:体育运动项目术语、时政要闻。

第一则材料,是“百度百科”对“接力跑”的定义,明确了这一运动项目的性质和规则:集体合作完成,个人明确分工。

第二则材料,是从一代代中国青年的使命角度提出任务和要求:中国梦光辉灿烂任重道远,青年人责无旁贷接力实现。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人生价值需要怎样的证明?有的人以他人的好评为准;有的人以证明自己为出发点;有的人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刻意证明自己。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自拟题目,观点自定。②不得少于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专家解析】: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以从证明人生价值的“自证”“他证”“无证”三种方式中侧重一种展开论述;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统一,阐述“什么是人生价值的证明”“为什么要进行人生价值的证明”“怎样进行人生价值的证明”等。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证明方式”“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不同的证明方式”等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正式命名,1946年停办。8年之中,共有3000多名学生毕业,其中2人获得诺贝尔奖,8人 成为两弹一星元勋、100人成为两院院士……成才率之高,让人惊叹。

有人总结了联大的精神:家国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乐观心态,坚毅性格。在西南联大80周年校庆之际,你所在的班级将以“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做新时代中学生”为主题召开讨论会,请你写篇发言稿。要求:选择上面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专家解析】:应全面理解西南联的精神的内涵,西南联大六种精神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国家社会意识方面,一类为个人的理想抱负方面,一类为性格、品质方面。构思时,跨类选择有利于全面把握联大精神。所选关键词不兼类者,原则上不纳入一类作文评分。

立意行文应紧扣班会的主题内容,将西南联大精神与新时代中学生成长相联系,并注意发言稿的对象。

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的联系,缺乏联系者原则上不纳入一类文评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一张照片刷爆网络;在漆黑的路上一名男子骑着三轮车,三轮车上载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辆警车打开了大灯在三轮车后缓慢前行,为三轮车照亮回家的路。如一位网友所说,“你们不仅照亮了回家的路,也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了一辆警车打开大灯缓慢前行,为三轮车照亮回家的路的温暖人心的故事。该材料充满正能量,符合当今社会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考生应围绕材料所彰显出的大爱善行,根据自己的思考。写自己的体验或感悟。写记叙文,可以叙述一个彰显大爱而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故事,注意要做到感情真挚,描写细腻,以情动人。写议论文,可以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展开论述,注意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说理充分。如下立意可供参考:善意让生活更美好;温暖真情,一生相传;心有善念,温暖他人;等等。

下载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浙江省高考模拟作文题(《常识为基,创新致远》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