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府三农政策

时间:2019-05-15 04:5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政府三农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政府三农政策》。

第一篇:国家政府三农政策

国家政府三农政策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政策分析、解决措施、成效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回顾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下发。

突破僵化体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陈锡文解读

文件解读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高

跨越藩篱 超越梦想——写在第10个一号文件公布之际

我国将长期坚持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一号文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充分用好重农强农的政策武器

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有效供给

我国加大支持农民种粮力度 全力解决农民工就业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二、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三、三农问题的具体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近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以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为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30日正式公布。这是近5年来第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形势

2007年,在灾害多发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农村保持了近几年来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总产10030亿斤,比2006年增加0.7%。二是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2006年增加553元,是历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名义收入增长15.4%,实际收入增长达到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分别增加221元和224元,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用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85%以上的县(区、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全国初步建立,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各项试点迈出较大步伐,扩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五是农村社会继续稳定和谐。

近几年农业农村形势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好,初步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等。因此,各地都热切期盼2008年中央能再出一个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一号文件。

二、为什么要将主题确定为农业基础建设

一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是突出了保持经济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若干农产品还需进口作补充,耕地持续减少、淡水资源短缺、金融和科技支持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加强农业基础、突破瓶颈制约、确保农产品供给,是当前保持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所面临的突出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三是可统筹兼顾农村各方面的工作。这个“主题”,既突出了重点,强调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服务等基本支撑能力,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也能兼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三、关于文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分析形势,提出总体要求

在分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进展和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阐述了如何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明显”、“三个调整”,即财政支农资金、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增量,都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费的使用方向,调整国家贫困县公益性、生态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二是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措施为“四个增加”,即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同时,要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二)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确保农产品供给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文件明确提出了一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油料生产,鼓励发展棉花、糖料生产;二是切实抓好肉禽蛋奶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四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五是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的局面,文件明确要求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共讲了6条。一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的支持;二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搞好节水灌溉示范;三要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五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六要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力度,直接体现了中央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

(三)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关于强化农业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二是关于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村公共文化水平;三是在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和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这部分中,明确提出了“四个提高”的要求,即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贴标准和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

(四)加强体制和组织保障

这部分强调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二是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三是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要求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探索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就业、社保、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

文件还强调了要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既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又要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

五、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要求与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 2.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 3.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4.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5.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6.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7.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8.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 9.支持农民建房

10.增加产粮大县奖励 11.建设高标准农田

12.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 13.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14.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15.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

16.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 17.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18.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19.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20.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1.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22.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23.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4.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 25.土地流转政策

26.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27.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8.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 29.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 30.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以下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

六、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第二篇:三农政策

一、背景材料

1.继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200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9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8%。三是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农业税收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二﹑ 主要内容

(一)“三农”问题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

1.“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2.所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是由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

资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2.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3.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决定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基础比较薄弱,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4.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 生态、安全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2.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就是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要靠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为此,必须重视农业与科技、教育的结合。

5.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

6.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

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

①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③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措施;

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⑥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⑦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⑧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7.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等),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8.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9.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与教材的结合点

1.经济常识

⑴社会主义本质。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城乡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解决农民工

欠薪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

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些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

⑷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一方面,农业发展要面向市场,尤其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⑸价值规律的作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国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体现了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2.哲学常识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和政府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现状,及时制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

⑵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城镇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关系,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等都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理。

⑷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以及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依靠亿万农民,要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哲理。

3.政治常识

⑴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体现和要求。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行使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⑵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国家机构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城镇化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⑶党的性质和宗旨。我党重视“三农”问题,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

⑷“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4.历史地理

⑴历史学科

①中国古代不同政权实施的农业政策,对农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初税亩,汉代的休养生息,唐朝的两税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中国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主要农业成就(如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等)。

③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

④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土地革命、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⑵地理学科

①我国土地概况、区域特点、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业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协调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

③结合我国城镇化,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④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对我国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影响。

第三篇:三农政策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相关政策:

1、加大减免农业税改革力度。2004年,全县农业税平均税率由7%降到4%,降低3个百分点。在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同时,同比例降低农业税附加。

2、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多、产量高的农民倾斜的原则,2004年,按照国家规定的筹措比例,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541.3万元,对全县种植小麦、玉米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县政府成立以县长张业为组长的粮食直补工作领导小组,财政、发展和计划、农业、物价、粮食、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参加。5月底以前要全部兑现给种粮农民,6月15日公布补贴结果。

3、对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的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购机户手中。同时,县安排一定财政资金对农民购机给予补贴。

4、增加良种补贴投入。县财政用县长备用金50万元,建设20个粮食生产示范村,鼓励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强化种子市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种子价格,积极开展送种上门服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

5、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认真落实支持化肥生产的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化肥生产企业电价优惠政策。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继续由政府指导定价,核定中准出厂价,企业出厂价上浮不得超过中准出厂价的10%。物价局要加强对化肥出厂价和流通环节进销差率、批零差率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真正让利于民。农业、工商、质检部门要严厉查处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6、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税费减免及物价控制政策。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有关税费。进一步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对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管哪种所有制形式,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一视同仁的支持。

意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取消农业税,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三农”政策范文

你认为什么样的“三农”政策才是好政策

“三农”是指农村,农民,农业三个方面。“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深刻认识和剖析“三农”问题,探索其解决途径是当务之急

温家保总理在提到我国三农问题时曾经谈到:农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的状态;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不少地方的农业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很落后,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相当突出。

虽然我国农业从总体上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已经实现了保证有效供给这个主要目的,但农业问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考虑到土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不理想,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系统不健全,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等诸多不稳定因素,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还有我国农民人口众多,虽然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收入提高了很多,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相对我国的经济成就和城市居民收入,农民仍然贫苦的,收入来源少,负担沉重;再者农民更散了,职业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个体工商户,农村知识分子,乡企管理者,私营业主,农村管理者的速度加快,收入分化同样很严重,并且差距逐渐拉大,贫困农民和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民绝对值仍然很大;农民太弱,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经营权得不到保护,诸多的不公正待遇无处抗诉。

根据以上情况来说,首先要实现农村发展,就要深化农村改革,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轨道,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性就业容量大的高效产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以一定的的组织形式,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进入市场;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制定区域政策保持农村平衡发展,完善并转变政府领导农业的职能,对农村和农业经济实施引导,支持,保护,调控,使政府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是恢复农村自治传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权益表达机制,建立民主合作型的治理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在权利获得与社会参与方面的平等与公正,保障城乡间和谐公正的秩序,实现社会财富和权益的公平分配。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打开镇门,城门,有步骤的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改革我国现有户籍制度,恢复户籍制度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依据的基本职能;加强对农民教育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最后是要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并在各个方面给予农业快速发展大开绿灯,使其在重组的动力下走的更远。

总的来说,这个政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经济实力,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收入增加,并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符合中国农业现状的“三农”政策是好政策

第五篇: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汇编

一、农业系统

(1)、粮食直补 文件依据:中央1号文件 扶持对象:种粮农民

扶持标准:按计税面积每亩补贴13.5元。(2)、良种补贴 文件依据:中央1号文件 扶持对象:种粮农民

扶持标准: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晚稻每亩补贴15元(3)、农资综合直补 扶持对象:种粮农民

扶持标准:2008年每亩补贴80.6元,2009年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4)、油菜补贴

文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法[2007]59号)和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油菜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财[2007]157号)扶持对象:种油菜农民 扶持标准:每亩补贴10元

(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文件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国务院办公厅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扶持对象: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农民

扶持标准:中央、省、市、县四级配套资金比例为1:0.5:0.3:0.2;示范性培训中央财政最初对参训农民每人补助100元,之后逐年增加。

二、林业系统

(1)、退耕还林工程

文件依据:

1、湘政办发[2004]37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

3、国发[2007]25号《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4、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改农经[2007]36号《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扶持对象:退耕户

扶持标准:退耕地造林每亩每年粮食补助210元,现金补助20元。生态林连续补助8年,经济林连续补5年。配套荒山造林一次性补助种苗费50元,从2008计划起,每亩补助10元。退耕地补助到期后延补一个周期政策,退耕地每亩每年粮食补助105元,现金补助20元。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用于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生态移民五个方面建设,资金规模为105元/亩退耕地。(2)、生物质能源林

文件依据:省林业厅湘林计[2007]81号《关于下达2007林业-中国石油林油一体化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造林计划的通知》 扶持对象: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者

扶持标准:每亩补助400元,按工程进度及检查验收结果拨付。(3)、长(珠)江防护林

文件依据:省发改委、省林业厅湘发改农[2008]982号8个项目县,湘发改农[2008]581号文3个项目县 扶持对象:防护林基地建设者

扶持标准:项目县中央投资100万元,造林10000亩,每亩投资100元。(4)、生态公益林补偿

文件依据:《湖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扶持对象: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农

扶持标准:每亩5元,其中4.75元为补偿及管护等支出,0.25元为其它开支(5)、国有林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扶持对象:国有林场 扶持标准:每年2371万元

(6)、未参保国有林业事业场圃参加城镇企业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文件依据:湘农社政字[2007]16号 扶持对象:国有林场职工

345(1)、社会保障(2)、基本医疗保险(3)、职业技能培训(4)、工伤保险(5)、职业技能培训(6)、就业和社会保障

十四、民政系统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基本医疗保障(3)、城乡医疗救助(4)、五保供养

(5)、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生活救济

十五、文化新闻出版系统

(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文件依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 扶持对象:无站舍和站舍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站,新建站基本规模为300平方米

扶持标准:国贫县中央每站补助20万元,比照西部地区县每站16万元,其他县区每站12万元

(2)、“农家书屋”工程

文件依据: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新出联[2007]2号)

扶持对象:人口较集中,附近有学校,有较大阅读需求的行政村

扶持标准:2007年省财政每家书屋资助2000元购买书架,省有关部门每家送书价值8000元

(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文件依据:省文化厅、财政厅、发改委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文市[2007]153号)扶持对象:各行政村

扶持标准:每个行政村每月公益性放映1场电影,每场政府补助100元,其中中央补助50元,省、市、县财政按不同比例共配套50元(国、省贫县不负担);每23个行政村国家配备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

十六、教育系统

(1)、免杂费

(2)、免费提供教科书(3)、生活费补助

(4)、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十七、卫生系统

(1)、参合农民补助

(2)、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

十八、国土资源系统

(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文件依据:关于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扶持对象:耕地集中连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行政村 扶持标准:安排项目区农村劳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农土资金项目

文件依据:关于组织申报农土资金项目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07〕29号)扶持对象:灾毁耕地严重区的村组,基本农田保护区村组 扶持标准:安排项目区农村劳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

十九、交通系统

(1)、通达工程(砂路)(2)、畅通工程(砼路)(3)、通乡公路改造

文件依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湘交计统字[2005]588号、湘政办发[2006]32号、湘交计统[2008]508号 扶持对象:未通砼(沥)路面的乡镇

扶持标准:2005-2007年每公里补助30-33万元。

9文件依据: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07]66号)、省政府《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7]16号)扶持对象:能繁母猪养殖户

扶持标准:每头每年保费60元,中央、省、养殖户按5:3:2比例承担(2)、农业保险补贴

文件依据:财政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财金[2007]25号)、市政府文件 扶持对象:水稻种植户

扶持标准:中央财政承担35%,省财政承担25%,市县财政承担10%以上,水稻种植户承担30%(综合险16.8元/亩)

二十五、国税系统

(1)、鼓励农业生产

文件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 扶持对象:农业生产者

扶持标准:销售的自产初级产业产品,免征增值税(2)、农机车辆免税(3)、所得税优惠

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 扶持对象: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企业

二十六、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减免费用

文件依据: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扶持对象:农村经营者

扶持标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免收登记费,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免除工商行政管理各项收费。

二十七、质量技术监督系统

(1)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文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 扶持对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扶持标准: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给予国家级示范区每年2-5万补助(连续三年)(2)良好农业规范认识工作

文件依据:国家认监委、标准委《关于下达国家第二批良好农业规范试点项目的通知》

扶持对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扶持标准:

1、国家认监委、标准委、省质监局给予经费补贴;

2、可向商务部申请农产品资金补贴。

下载国家政府三农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政府三农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于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的思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连接三省的交通枢纽和辐射三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

    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 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

    形势与政策_三农

    近年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期启动......

    “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摘 要:入世为我国“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支持“三农”引进外资,必须尽......

    2012村官考试-三农政策

    2012村官考试 三农政策 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日前披露: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

    “三农”政策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三农”政策与农村发展[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

    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

    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政策

    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政策 支小再贷款 3月21日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14〕90号)。正式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