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

时间:2019-05-14 09:1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

第一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

一、农村经营体制演变过程

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这既有强制性变迁过程,也有诱致性变迁因素。1978年以前的变迁是“由分到合”的“强制合作”过程;而改革开放后的转换则是兼顾统分、以市场化为取向。但中国农村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共同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体制”的当代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诞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形式既体现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关联。

一、转换形式

以大致的阶段划分,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以土地农民私有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催生的合作制、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制以及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家庭经营制(1949-1952)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从新中国成立至农业合作化开始之前的短暂时期,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在土地农民私有的基础上,土地的农民家庭经营与畜牧业、手工业和其它副业的家庭经营相结合的家庭经营制。

(二)合作制(1951-1957)由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催生的合作制经历了互助组的互助合作经营制(1951-1952)、初级社的合作统一经营制(1953-1955)、[2]高级社的集中统一经营制(1955-1956)等三个阶段。

(三)人民公社制(1958-1982)在基本经营制度上,人民公社制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级管理和统一经营。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后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公社统管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动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分配,生产大队负责生产理和部分经济核算,生产小队是一个具体组织生产单位。二是政社合一。人民公社既是生产组织单位,又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它不但负责全社的生产经营,而且还对工、商、学、兵等进行统一管理。三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组织的规模和范围,每个公社有农户5000户左右,经营规模比高级社平均扩大了近30倍。“公”是针对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化以后,以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土地和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高级社时农民保留的自营经济,如自留地、自养牲畜、自营林木等,在公社化高潮时也被废除。

(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1978-现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改革人民公社制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并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断发展。以粗线条上的视野,从稳定和完善上地承包关系上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经历了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家庭承包经营”的变迁;从完善和发展统一经营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经历了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单一体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多元主体并存发展、相互联合与合作的转变。

概览其变迁历程,结合其时下运行状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第一,在改革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基础上,经“包产到户”的农民分户经营、集体统一核算和分配,到“包干到户”的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直至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经济的经营体制变化集中地体现在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第二,家庭承包经营与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两个层次,家庭经营与统一经营是有机整体。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承包经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平台。即,在家庭经营与统一经营的有机整体中,“分”是“统”的基础,“统”是“分”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谈谈你对你所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看法 答法1 “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人多,地少,收入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使的三农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国家也花大力气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技的进步,要形成工业与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花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转变农民落后的乡土意识,这才是根本出路。当然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最后,为了国家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为了入世后中国经济及农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三农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我作为一个在农业大学就读的学生,也对这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不要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一、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制造业中心地带转移,而我们的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够了:

1、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这主要是征对农村基层政府而言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尽量做好总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动;其次就是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2、城市要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政策、法律、工作条件、就业指导、创业环境以及城管、维权、人文关怀等方面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务,务必使他们当中尽量多的精英份子能够站住脚,融入城市,即便那些最终返乡的人,也要让他们多一些兴喜少一些失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当然,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城市各阶层要作为一个整体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包容,胸怀更宽阔一点,微笑再多一点。时下,正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为农民工讨工钱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农业发展要产业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

第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诸如建立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网络,让我们的农民少一些因为信息不灵而盲目进行低水平重复性投资所造成的损失(我对这个太有感性认识了);同时,也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一个贴近农民、服务及时、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总之,市场经济体体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政府,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市场运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远大于其经济效益的行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弹性商品,一旦全部产业化后,农业将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这种情形在我国由于农业从业者太多,竞争激烈,将显得更为突出;最主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要直接补贴,要将农业补贴作为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经济杠杆来用。

第三、要加强基层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要想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答法2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我对三农问题的几点看法

1、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和土地问题

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虽然说,这三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根本点还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太穷的问题。

农民贫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就是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农民太多和土地太少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方面的存在都是可以用另一个方面的变化去化解的。

2、农民太多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应付生活和生产,农民不能不群起追逐多种经营,在不稳定的农副产品市场中沉浮,不能不背井离乡当农民工,如候鸟一般奔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荒芜了土地,挣到了辛苦钱或者花光了路费而流落街头,拉低了城市的劳动力价值或者成为城市安全的隐患。农村的变化在城乡的差距中化为泡影,在新农村的实现中重新呼唤新农村的梦想。农村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地挑战。

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

解决农民也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一是农民少了,农民的耕地就可以大幅度增加,摘悼“小农”的帽子,劳动效益成百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成百倍增加;一是已经不是农民的农民已经在二、三产业中就业,可以取得高收入,问题理顺了,通畅了,就不会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出现了。

三、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与未来: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当前蓝图已经铺开,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四、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劳动力、土地配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计划经济平均主义严重,市场经济注重效率。

计划经济的特点:1.决策和抉择集中于中央一级; 2.计划管理结构金字塔似的; 3.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自上而下地传达指令;4.用物量指标进行经济预算和编制计划;5.货币和价格处于被动地位。

计划经济的优点:1.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2.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3.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 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4.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5.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计划经济的缺点:1.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2.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3.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4.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市场的功能:

1.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根据价格信号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导企业生产

2.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来进行的

3.市场机制是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内在推动器,这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进行。4.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 5.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压力 市场的缺陷:

1.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 2.对于大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显得软弱无力 3.调节具有局限性,自发,滞后。4.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公平竞争 5.市场竞争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问题 6.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根据二者特点,我国采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方向由计划经济把控,小范围由市场经济填充繁荣。

第二篇: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其具有一般政策的基本作用,即对农业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并提供激励;也具有一般政策的本质,即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社会资源作权威性分配。意义: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容?

农业科技政策的总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目标如下:(1、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2、203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贡献率达70%(3、2050年,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为人口高峰提供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4.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5.简述解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有哪些创新?

新中国建立时的农村,是贫穷、落后、保守、封闭的农村,在4.09亿的农村人口中,2.64亿人依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农业的生产状况极为恶劣,连基本的简单生产都难以维持。因此,解放伊始我国的第一项农业国策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其次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合理的土改与过急的合作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有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这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 及“三农”政策的演变。从时间序列分析: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其主题依次是土地改革、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改革与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间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

6.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7.科技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2)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要求: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9.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放到统筹城乡的大战略中去谋划,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基本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的力度上,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方向上,提出了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在推进的动力上,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的着力点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的切入点上,加大投入力度,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教育培训新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突出农产品物流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农村新组织、塑造乡村新风貌、形成政府新职能。

10.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逐步向前发展,并最终促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加以补救。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补救经济生活中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结合家乡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2.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

由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其他领域。农业政策本身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的社区发展。农业政策与其它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这是由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它部门进行市场竞争;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否则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证明政策的威力。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于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的思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连接三省的交通枢纽和辐射三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元近可辐射巴中、南充、汉中、陇南,远可连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四大中心城市,是连接大西南、大西北两大片区商贸物流整合的战略要地。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起点上,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提出要把广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这既是广元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也是我市建设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支撑,为此全市上下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要意义

(一)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能否取得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日益接轨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生产力、流通力。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浙江省的义乌就是依靠其发达的专业市场网络和强大的商贸流通能力,形成了与商品生产资源配置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推动了商贸繁荣,形成了产业支撑,带动了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流通力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加快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全省建设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商务厅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设中西部地区“商务高地”战略目标,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开放合作最具活力、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发展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地区。按《四川省商贸中心规划》和《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广元为四川规划的2级物流节点城市、7大商贸中心和8大次级区域物流中心之一。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既是我省建成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建成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的有力支撑点。

(三)加快建成我市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从全球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是商业的世纪,发达国家已经跨进商业时代的门坎,第三产业GDP已达到70%左右。在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广泛的商业交往、交流和交易,可以实现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合作,技术交流,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人民生产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的目的;从我市发展看,随着广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由过去依附于生产的末端行业逐步成为先导性产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群众收入的作用不断凸现,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全面显现。着力建设辐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是

加快把我市建成为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三个工作重点之一,是实现我市建成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商贸流通业是实施新一轮经济跨越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最富发展前景、最有发展成效、最符合低碳发展路径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民出版社,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既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满足内需、积极扩大消费、扩大社会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既是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我市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元实际的正确选择。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广元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绩喜人,但与全省及周边地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广元要争取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足广元在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区位交通、商贸业基础设施、历史传统地位及商贸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先导作用,尽快建成川陕甘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劲发展,迅速增强广元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条件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虽然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纠纷时有发生,贸易摩擦不断,金融危机后续效应没有完全消除,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地逐渐完善,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有利条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成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主基调。同时,国家将对西部地区实施新一轮大开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对地震灾区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以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都将有利于我市现代商贸物流 业实现大跨越和大发展。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具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的一定基础条件。

(一)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03.54亿元,比2007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7亿元,同比增长36.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5.37亿元,—1—

同比增长6.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6.7亿元,同比增长17.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9.54亿元,同比增长11.6%。先后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全市经济持续发 展,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灾后重建项目陆续竣工。随着灾后一大批产业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益事业重建项目的完工,为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11年底,全市6305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6222个,完成投资1220.56亿元。特别是191个总投资达46亿元的一批商贸流通项目的加

快建设,给物流商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交通建设得到跨越发展,广元机场建成通航,成绵广高速公路、国道212线与108线、宝成铁路复线、广元至巴中乐坝铁路与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广巴、广南、广甘、广陕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成都至西安城际高速铁路在广元交汇,嘉陵江第一港广元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为打造川陕甘区域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各类市场和商贸中 心提供了便利。

(四)具备了较好发展基础。紧贴国家经济发展节拍的广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打造正全力推进。《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通过专家评审,下西物流园区正在加快形成,盘龙汽车园区已进入招商阶段,火车、汽车货物运输具有较大规模。会展中心建设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21节西部商品交易会、川陕甘毗邻地区年货节等展会,这些都为我市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奠定了基础,也将会在打造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商贸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老城中心商业区改造建设已于2010年5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改造建设工作将于2013年底正式完成;另一方面,万源新区商贸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东坝新区金融商贸中心正在加快形成,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29个专业市场投入使用,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幅谢带动能力,这些都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商贸中心的打造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五)商贸物流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为促进我市现代物流商贸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以《广元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广元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扶持现代物流商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积极打造川陕甘毗邻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落实了专项发展支持资金,强化了促进商务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发展商贸物流业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虽然我市在在去年设立了商务发展资金,但资金额度同周边的绵阳、德阳等地相比极小,不能满足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县区普遍存在着“重工轻商”的传统观念,对区域商贸经济发展不够重视。二是市场功能单一。商贸物流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产业,必须 —2—

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我市农副产品丰富,但优质品率、深加工率低;加工制造业薄弱,外贸出口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从总体上说,我市尚属典型的生产生活用品消费型城市,还没有形成辐射功能较强、大进大出的市场流通体系。三是规模档次较低。我市现有商贸物流设施档次不高,各专业市场的仓储、运输、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商居混杂严重,资源整合不够,商业利用率低;经营者各自为阵,经营的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还停留在提篮论担的初级商品交易阶段。目前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四是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物流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由于涉及面较宽、涉及的行业较多,受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很难对物流产业作出全面、准确的统计。

三、发 展 举 措

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重要任务。加快把广元建设成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贯彻落实省委“两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部署,通过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策略,以突出“大市场、大卖场、大物流、大休闲”为主线,全面实施“8×4+2”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战略。以现代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内引外连,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做优广元商贸物流产业,形成与广元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格局;全面发挥商贸物流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引导和促进商贸物流业高起点地健康发展,使广元的商贸物流业成为繁荣城市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强化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近300亿元;进出口备案企业力争达到300家,实绩进出口企业达到100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亿美元以上;实现外派劳务达到6500人以上,初步建成商业总量适度,组团结构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物流高效集约、集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人居服务三大特色的商业体系,成为连接大西南大西北的区域性物流配送、商贸流通次枢纽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二)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8×4+2”战略的项目实施。以建设综合商贸体为主导,积极推进实施商贸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建成汽车市场、精细建材家居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四大专业市场;改造建成老城中心商业区、两江商贸中心、利州广场商贸中心、万源商贸中心四大

—3—

商贸中心;打造完善利东路、莲花路、水榭花都步行街特色餐饮街,两江口休闲娱乐街,则天路旅游休闲购物街以及商展中心欧洲风情街四条特色街区;规范布局即老城商业步行街、通讯器材专业街、电子产品专业街、南河药品药物器材批发零售街四条专业街区;谋划包装和举办好迎春购物节、美食节、消夏啤酒节、建材家装节四个品牌节会和汽车展销会、春季商品交易会、秋季商品交易会、妇幼老年产品展销会四个品牌展会;大力引进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麦当劳四大外资品牌和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乡村基、陶然居四大内资品牌入驻广元;加快规划和建成广元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成广元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构建大物流体系。以交通次枢纽建设为基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引进和发展国家A级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中心为支撑,以物流配送点为基础的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高效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形成一物流园区(广元物流园区),四物流中心(宝轮红岩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旺苍物流中心、苍溪物流中心),四配送中心(元坝配送中心、朝天配送中心、剑阁普安配送中心、青川竹园配送中心)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同时把广元下西物流园区建成以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为一体,服务周边地区的大型区域性综合物流基地。

三是加快构建完善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村村农家店”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连锁经营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有特色、设施先进、功能齐备、交易规范、集散力强的批发市场。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扶持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完善城市流通网络网络。充分发挥商业网点规划对城乡商业网点投资的引导和对商业资源的调控作用,推动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积极推动零售、餐饮、洗染、家政等民生性服务企业深入社区开设连锁经营网点,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业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大示范工作力度,积极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示范店。支持社区商业网点逐步搭载各种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满足和扩大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四是着力发展对外贸易。坚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对外经贸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培育海天实业等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提升转化层次,充分依靠科技,狠抓精深加工,延长从初级资源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确保出口拳头产品纺织品、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出口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轻工和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加工贸易走向规范化、集约化。

—4—

五是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大外资促进工作力度,建立外资项目储备库,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适应外商投资需求的项目,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境内外各种投资洽谈会和促进活动,达到推荐项目,宣传广元的目的,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外资。抓重点项目,利用我市天然气资源优势,继续把法国道达尔公司在苍溪的天然气液化项目、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在青川的油砂开发项目和香港在利州区宝轮镇纺织服装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作为外资促进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做好投资服务,力争早日在广元落户,并以此促进和带动全市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全力做好沃尔玛、百胜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物流商贸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帮助和指导我市外经企业和大型央企合作,重点跟踪服务广元泰和劳务公司、中冶十九在阿富汗、越南矿产资源开发上的合作。积极发展企业境外投资。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盘活企业资产。七是做大做强广元会展产业。会展产业发展是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对展会、节会进行包装谋划,做到“有节过节,无节造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依托广元商贸会展中心,做大做强会展业,打造西部区域性中心会展城市,重点办好春秋两季商品交易会、啤酒节、美食节、汽车房交会,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和辐射带动功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策划、包装、举办本地特色的节会和展会。

(三)推进办法

1.要努力优化商贸结构。一是优化贸易格局。推进外贸多元化,努力扩大全市外贸规模,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努力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加快广元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国内贸易,继续扩大生猪、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商品跨省流通,组织流通和生产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商品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周边陕、甘等省区的商贸交流。二是提升贸易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继续扩大优势产品输出,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家用电器、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输出,提升广元商品的附加价值。2.积极构建分级商贸中心。充分发挥广元作为川陕甘结合部大城市的核心作用,将广元建设成辐射川陕甘、面向全国的区域商贸中心。积极推进青川、朝天发挥省际结合部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力扩展省际间的商贸流通,建设省际商贸中心。大力推进苍溪、旺苍、剑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市内县域商贸中心。全市逐步形成以广元为区域商贸中心,2个市省际商贸中心,5个县域商贸中心为核心的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大协作格局。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振兴规划》提出的重点商贸项目。指导项目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跟踪协调、全程服务,推进批发贸易、零售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等5大中心建设。各县区要实施一批支撑性建设项目,落实项目实施主体,明确建设性质、建设年限、建设内容及规模、总投资、投资进度等。

—5—

4.培育龙头企业。分行业在批发、零售、餐饮、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确定一批重点联系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重点企业给予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重点企业在项目、品牌建设、融资、参加重大活动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和倾斜。

(四)政策支撑

1、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商贸流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发展票据贴现、扩大直接融资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商业预付卡市场,改善支付环境,保障持卡人消费的合法权益,培育升级消费方式,刺激消费增长。

2、加强用地支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大型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大型专业市场等重要商业设施项目用地的落实。

3、完善价格政策。积极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政策,减轻商贸流通企业负担,让商贸流通企业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落实税收政策。对符合西部大开发相关税收优惠条件的流通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购置土地及国产先进设备、招收待业和下岗人员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

5、强化财政扶持。加大市级促进流通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西部商贸中心大型项目建设,采取财政贴息和直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各县区政府根据需要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

6、加强商贸物流基础工作。健全商贸物流业统计分析制度,建立行业数据库,监测、分析商贸物流业运行状态,提供行业信息服务,规范商贸物流行为,加强商贸服务业职业技能教育,指导行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商务局,负责跟踪、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落实情况,为实现宏观调控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商贸物流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市级各部门要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落实 专人专抓。

2、加快规划编制。坚持规划为引领,全面展开汽车专业市场、建材家具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四大专业市场和老城商业中心、两江购物中心、利州广场购物中心、万源购物中心四大商贸中心的规划建设。启动特色专业街区业态规划,加快完成县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的编 —6—

制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的修编。提升商业档次,提高业态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形成既具有各自特色,又能发挥连动互促效应的商业格局,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3、大力招商引资。集中力量策划、储备、招引一批有利

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招商项目,坚持以中介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境外招商等形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企业,确保商贸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4、强化行业管理。商务主管部门要牵头负责,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测调控工作,建立商业数据库,完善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提高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协调交流机制、互动机制、日常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对商贸物流的服务和市场监管工作,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5、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商贸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商贸物流产业人才的引进。开展商贸物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6、实施目标考核。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列入县区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严格考核奖惩。

—7—

第四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含答案)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

(满分100分。第1、2题必答;第3——6题,任选一题做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如何认识现代农业?什么是农业现代化?谈谈我国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途径(35分)

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要在农业发展实践中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大中城市郊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内涵上讲,农业现代化应分为广义农业现代化和狭义农业现代化。

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狭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农业生产最终实现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途径: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

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2,试述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哪

些问题?如何解决?(35分)

答:关系:科技进步一直支撑着中国的农业发展。农业要发展,离不

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减少了投入、降低了病害、保护了环境、提高了品质、增加了产量。农业发展的压力要求农业科技不断创新。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会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有效供应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只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

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四是研究、推广、应用三者不协调。农民足新的科研成果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可他们和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利益和制约关系,想推广的不一定想用,想用的又没人推广;推广部门和研究部门也没有制约父系,科研部门没有推广渠道,推广部门没有经费下乡,研究、推广、应用者相脱节,使得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及时得以应用。

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大科研投入,稳定和加强科研力量,如果科研投

入加大了,农业技创新的问题,人才队伍的问题就可得到相应的解决。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所的专家普及农业知识,鼓励他们到农村第一线推广示范研究成果,以补农技推广人才的不足。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推广作用。

3,如何认识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三个“不得”的政策?(30分)

答:“三个不得”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

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三个不得”是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一是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不能私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二是土地用途不变,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农地只能农用,切实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让农民有更多的利益和更大的话语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的流转自主权、收益权要得到切实保障,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侵犯农民的权益。

要将“三个不得”落到实处,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土地流转服

务的管理,让农民知道谁需要转让出土地来,谁需要有承包别人土地的愿望和要求,并且依照法律规范地签订合同,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这样,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能够健康地发展。

4,试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以及调整的方向。(30分)

5,试述我国目前农业财政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0分)6,试论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30分)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_三农

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先期启动 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制度保障,老百姓欢欣鼓舞。随之而来的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又把一次重大机遇推到了 9 亿农民面前。专家们指出,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投 资重点转向农村,这将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新提升” 站在全局高度加以审视,21 世纪 头 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我们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现实国情是,13 亿人口中 9 亿是农民。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 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所强调的那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 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行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村支 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工业,侧重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 2004 年召开 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 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 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 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 明,在这一关键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将导致经济社 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 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三 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方针一以贯之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具体化,也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途径。把坚持“统筹”和“多 予”作为第一政策选择,把开展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动力,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安 徽省将重点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在示范村镇统筹规划、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一村一 品”、“一镇一品”,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

下载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三农”政策与引进外资 摘 要:入世为我国“三农”引进外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三农”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支持“三农”引进外资,必须尽......

    三农政策

    一、 背景材料1.继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

    三农”政策范文

    你认为什么样的“三农”政策才是好政策“三农”是指农村,农民,农业三个方面。“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

    三农政策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相关政策: 1、加大减免农业税改革力度。2004年,全县农业税平均税率由7%降到4%,降低3个百分点。在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同时,同比......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1、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学号:1517439046 姓名:陈敏娜 班级:15信管 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20世纪末,农业科技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大力推动着农业的繁荣。在世界各国纷纷......

    贵州大学2010农推硕士研究生成绩报告单(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五篇模版)

    贵州大学 研究生成绩报告表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班 开课单位:农学院编号学号 姓名 成绩 专业编号学号 姓名1 20104701026 赵燕 92 园艺2 20104701044......

    提升农业科技努力服务三农

    提升农业科技努力服务三农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