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学号:1517439046 姓名:陈敏娜 班级:15信管
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20世纪末,农业科技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着农业的繁荣。在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21世纪,科技成为经济增长最有力推动力量的观点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因此,在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所以本文对国家制定的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展望。
在现代各国的发展史中,很多国家在获取政治上的独立之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 的发展道路。在这一个过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甚至有国家出现“重工抑农”倾向,从而使原本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进步提出了要求,农业的发展也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因此,研究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它的有效实施和展开也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20世纪后,世界进入一个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各个领域进步的强有力保障。当然,农业想要突破常规的发展模式,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要把与新兴科技的结合作为依托。
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进步制约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强有力支柱,同时才能保障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维护国家乃至世纪的稳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农业科技政策概述
1.农业科学技术概述
“农业科学技术”是具体应用到农业领域内的现代科技,即在农业领域内,基于科学实验之上包括生物、化学、机械等各方面的现代知识、应用现代知识的技能以及为保证“生产”和应用这些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制度与体系,即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本前提的。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特点。
2.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农业科学技术的周期长。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所以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另外,农业生产过程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限制,具有鲜明的季节性,这样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试验、推广应用,1 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第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区域性强。指的是不同的地域生长着不同类别的农作物,这就要求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第三,农业技术的保密性差。农业科技成果经常在中间试验以后就会泄密,所以难以进行大范围销售,这就意味着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加大农业技术的投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农业技术的保密性。第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我国仍然处在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 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经营和劳动较分散,这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有加强对分散的农业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才会更好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3.农业科技政策的内涵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一般以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为主要目标。政府主要通过在农业生产结构、组织形式、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等领域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引导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做出符合总体利益的决策,最终实现目标。事实上,农业政策的正确与否对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只有经过谨慎周密的调查研究来制定政策,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使其完善,才能发挥农业政策的巨大作用。
二、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简述及评析
1.农业科技政策目标
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目标为:提高主要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加强农业科技体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强实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革命。2.近期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演变足迹
2004年,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的推广。主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政策规定要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
为使中国农业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确定2010年以前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原则、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有关政策措施,国家科委联合十个部委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于今日正式发布实施。《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是继1985年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国技术政策(农业卷)》12年后重新修订的。十多年来农业科技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技术政策已不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家科委与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内贸易部、化工部、全国供销总社、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于1995年10月开始着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修订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新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明确农业科技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业科技革命。新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确立的主要目标是:迅速提高农业研究开发能力,使中国的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使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新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是我国未来5—15年农业科技发展的行动指南。它的颁布实施将对推动我国农业
科技工作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用范围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 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重点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成果产业化。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第二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于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的思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连接三省的交通枢纽和辐射三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元近可辐射巴中、南充、汉中、陇南,远可连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四大中心城市,是连接大西南、大西北两大片区商贸物流整合的战略要地。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起点上,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提出要把广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这既是广元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也是我市建设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支撑,为此全市上下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要意义
(一)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能否取得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日益接轨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生产力、流通力。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浙江省的义乌就是依靠其发达的专业市场网络和强大的商贸流通能力,形成了与商品生产资源配置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推动了商贸繁荣,形成了产业支撑,带动了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流通力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加快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全省建设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商务厅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设中西部地区“商务高地”战略目标,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开放合作最具活力、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发展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地区。按《四川省商贸中心规划》和《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广元为四川规划的2级物流节点城市、7大商贸中心和8大次级区域物流中心之一。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既是我省建成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建成中国中西部商务高地的有力支撑点。
(三)加快建成我市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从全球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是商业的世纪,发达国家已经跨进商业时代的门坎,第三产业GDP已达到70%左右。在经济全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广泛的商业交往、交流和交易,可以实现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合作,技术交流,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人民生产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的目的;从我市发展看,随着广元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由过去依附于生产的末端行业逐步成为先导性产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和群众收入的作用不断凸现,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全面显现。着力建设辐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是
加快把我市建成为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三个工作重点之一,是实现我市建成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商贸流通业是实施新一轮经济跨越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最富发展前景、最有发展成效、最符合低碳发展路径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民出版社,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既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满足内需、积极扩大消费、扩大社会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既是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我市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广元实际的正确选择。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广元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绩喜人,但与全省及周边地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广元要争取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足广元在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区位交通、商贸业基础设施、历史传统地位及商贸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先导作用,尽快建成川陕甘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中心,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劲发展,迅速增强广元城市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条件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虽然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纠纷时有发生,贸易摩擦不断,金融危机后续效应没有完全消除,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地逐渐完善,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有利条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仍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成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主基调。同时,国家将对西部地区实施新一轮大开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加大对地震灾区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以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都将有利于我市现代商贸物流 业实现大跨越和大发展。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已经具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的一定基础条件。
(一)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03.54亿元,比2007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77亿元,同比增长36.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5.37亿元,—1—
同比增长6.6%。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6.7亿元,同比增长17.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9.54亿元,同比增长11.6%。先后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全市经济持续发 展,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灾后重建项目陆续竣工。随着灾后一大批产业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益事业重建项目的完工,为我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11年底,全市6305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6222个,完成投资1220.56亿元。特别是191个总投资达46亿元的一批商贸流通项目的加
快建设,给物流商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我市交通建设得到跨越发展,广元机场建成通航,成绵广高速公路、国道212线与108线、宝成铁路复线、广元至巴中乐坝铁路与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广巴、广南、广甘、广陕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成都至西安城际高速铁路在广元交汇,嘉陵江第一港广元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为打造川陕甘区域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各类市场和商贸中 心提供了便利。
(四)具备了较好发展基础。紧贴国家经济发展节拍的广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打造正全力推进。《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通过专家评审,下西物流园区正在加快形成,盘龙汽车园区已进入招商阶段,火车、汽车货物运输具有较大规模。会展中心建设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21节西部商品交易会、川陕甘毗邻地区年货节等展会,这些都为我市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奠定了基础,也将会在打造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商贸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老城中心商业区改造建设已于2010年5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改造建设工作将于2013年底正式完成;另一方面,万源新区商贸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东坝新区金融商贸中心正在加快形成,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29个专业市场投入使用,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幅谢带动能力,这些都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商贸中心的打造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
(五)商贸物流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为促进我市现代物流商贸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以《广元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广元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扶持现代物流商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积极打造川陕甘毗邻地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落实了专项发展支持资金,强化了促进商务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发展商贸物流业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虽然我市在在去年设立了商务发展资金,但资金额度同周边的绵阳、德阳等地相比极小,不能满足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县区普遍存在着“重工轻商”的传统观念,对区域商贸经济发展不够重视。二是市场功能单一。商贸物流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产业,必须 —2—
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我市农副产品丰富,但优质品率、深加工率低;加工制造业薄弱,外贸出口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从总体上说,我市尚属典型的生产生活用品消费型城市,还没有形成辐射功能较强、大进大出的市场流通体系。三是规模档次较低。我市现有商贸物流设施档次不高,各专业市场的仓储、运输、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商居混杂严重,资源整合不够,商业利用率低;经营者各自为阵,经营的组织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基本属于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还停留在提篮论担的初级商品交易阶段。目前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四是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物流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由于涉及面较宽、涉及的行业较多,受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很难对物流产业作出全面、准确的统计。
三、发 展 举 措
建设商贸物流中心,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重要任务。加快把广元建设成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贯彻落实省委“两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部署,通过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策略,以突出“大市场、大卖场、大物流、大休闲”为主线,全面实施“8×4+2”商贸流通业集聚发展战略。以现代交通枢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内引外连,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做优广元商贸物流产业,形成与广元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格局;全面发挥商贸物流业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引导和促进商贸物流业高起点地健康发展,使广元的商贸物流业成为繁荣城市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强化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近300亿元;进出口备案企业力争达到300家,实绩进出口企业达到100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亿美元以上;实现外派劳务达到6500人以上,初步建成商业总量适度,组团结构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物流高效集约、集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人居服务三大特色的商业体系,成为连接大西南大西北的区域性物流配送、商贸流通次枢纽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
(二)发展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8×4+2”战略的项目实施。以建设综合商贸体为主导,积极推进实施商贸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建成汽车市场、精细建材家居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四大专业市场;改造建成老城中心商业区、两江商贸中心、利州广场商贸中心、万源商贸中心四大
—3—
商贸中心;打造完善利东路、莲花路、水榭花都步行街特色餐饮街,两江口休闲娱乐街,则天路旅游休闲购物街以及商展中心欧洲风情街四条特色街区;规范布局即老城商业步行街、通讯器材专业街、电子产品专业街、南河药品药物器材批发零售街四条专业街区;谋划包装和举办好迎春购物节、美食节、消夏啤酒节、建材家装节四个品牌节会和汽车展销会、春季商品交易会、秋季商品交易会、妇幼老年产品展销会四个品牌展会;大力引进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麦当劳四大外资品牌和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乡村基、陶然居四大内资品牌入驻广元;加快规划和建成广元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成广元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构建大物流体系。以交通次枢纽建设为基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引进和发展国家A级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中心为支撑,以物流配送点为基础的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高效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形成一物流园区(广元物流园区),四物流中心(宝轮红岩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旺苍物流中心、苍溪物流中心),四配送中心(元坝配送中心、朝天配送中心、剑阁普安配送中心、青川竹园配送中心)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同时把广元下西物流园区建成以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为一体,服务周边地区的大型区域性综合物流基地。
三是加快构建完善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村村农家店”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连锁经营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有特色、设施先进、功能齐备、交易规范、集散力强的批发市场。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扶持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完善城市流通网络网络。充分发挥商业网点规划对城乡商业网点投资的引导和对商业资源的调控作用,推动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积极推动零售、餐饮、洗染、家政等民生性服务企业深入社区开设连锁经营网点,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业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大示范工作力度,积极创建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示范店。支持社区商业网点逐步搭载各种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商业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满足和扩大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四是着力发展对外贸易。坚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对外经贸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培育海天实业等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提升转化层次,充分依靠科技,狠抓精深加工,延长从初级资源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确保出口拳头产品纺织品、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出口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轻工和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加工贸易走向规范化、集约化。
—4—
五是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大外资促进工作力度,建立外资项目储备库,有针对性的选择一批适应外商投资需求的项目,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境内外各种投资洽谈会和促进活动,达到推荐项目,宣传广元的目的,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外资。抓重点项目,利用我市天然气资源优势,继续把法国道达尔公司在苍溪的天然气液化项目、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在青川的油砂开发项目和香港在利州区宝轮镇纺织服装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作为外资促进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做好投资服务,力争早日在广元落户,并以此促进和带动全市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全力做好沃尔玛、百胜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物流商贸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帮助和指导我市外经企业和大型央企合作,重点跟踪服务广元泰和劳务公司、中冶十九在阿富汗、越南矿产资源开发上的合作。积极发展企业境外投资。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盘活企业资产。七是做大做强广元会展产业。会展产业发展是第三产业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对展会、节会进行包装谋划,做到“有节过节,无节造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依托广元商贸会展中心,做大做强会展业,打造西部区域性中心会展城市,重点办好春秋两季商品交易会、啤酒节、美食节、汽车房交会,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和辐射带动功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策划、包装、举办本地特色的节会和展会。
(三)推进办法
1.要努力优化商贸结构。一是优化贸易格局。推进外贸多元化,努力扩大全市外贸规模,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努力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加快广元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国内贸易,继续扩大生猪、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商品跨省流通,组织流通和生产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商品博览会、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周边陕、甘等省区的商贸交流。二是提升贸易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输出。继续扩大优势产品输出,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家用电器、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输出,提升广元商品的附加价值。2.积极构建分级商贸中心。充分发挥广元作为川陕甘结合部大城市的核心作用,将广元建设成辐射川陕甘、面向全国的区域商贸中心。积极推进青川、朝天发挥省际结合部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力扩展省际间的商贸流通,建设省际商贸中心。大力推进苍溪、旺苍、剑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市内县域商贸中心。全市逐步形成以广元为区域商贸中心,2个市省际商贸中心,5个县域商贸中心为核心的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大协作格局。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振兴规划》提出的重点商贸项目。指导项目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跟踪协调、全程服务,推进批发贸易、零售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等5大中心建设。各县区要实施一批支撑性建设项目,落实项目实施主体,明确建设性质、建设年限、建设内容及规模、总投资、投资进度等。
—5—
4.培育龙头企业。分行业在批发、零售、餐饮、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确定一批重点联系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重点企业给予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重点企业在项目、品牌建设、融资、参加重大活动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和倾斜。
(四)政策支撑
1、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商贸流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发展票据贴现、扩大直接融资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商业预付卡市场,改善支付环境,保障持卡人消费的合法权益,培育升级消费方式,刺激消费增长。
2、加强用地支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原则将大型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大型专业市场等重要商业设施项目用地的落实。
3、完善价格政策。积极落实“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政策,减轻商贸流通企业负担,让商贸流通企业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4、落实税收政策。对符合西部大开发相关税收优惠条件的流通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购置土地及国产先进设备、招收待业和下岗人员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
5、强化财政扶持。加大市级促进流通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西部商贸中心大型项目建设,采取财政贴息和直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各县区政府根据需要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
6、加强商贸物流基础工作。健全商贸物流业统计分析制度,建立行业数据库,监测、分析商贸物流业运行状态,提供行业信息服务,规范商贸物流行为,加强商贸服务业职业技能教育,指导行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商务局,负责跟踪、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落实情况,为实现宏观调控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商贸物流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市级各部门要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商贸流通工作,落实 专人专抓。
2、加快规划编制。坚持规划为引领,全面展开汽车专业市场、建材家具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四大专业市场和老城商业中心、两江购物中心、利州广场购物中心、万源购物中心四大商贸中心的规划建设。启动特色专业街区业态规划,加快完成县区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的编 —6—
制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的修编。提升商业档次,提高业态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形成既具有各自特色,又能发挥连动互促效应的商业格局,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3、大力招商引资。集中力量策划、储备、招引一批有利
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招商项目,坚持以中介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境外招商等形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企业,确保商贸物流项目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4、强化行业管理。商务主管部门要牵头负责,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测调控工作,建立商业数据库,完善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提高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协调交流机制、互动机制、日常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对商贸物流的服务和市场监管工作,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5、加强队伍建设。制定商贸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化人才环境,加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商贸物流产业人才的引进。开展商贸物流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6、实施目标考核。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列入县区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严格考核奖惩。
—7—
第三篇: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其具有一般政策的基本作用,即对农业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并提供激励;也具有一般政策的本质,即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社会资源作权威性分配。意义: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容?
农业科技政策的总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目标如下:(1、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2、203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贡献率达70%(3、2050年,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为人口高峰提供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4.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5.简述解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有哪些创新?
新中国建立时的农村,是贫穷、落后、保守、封闭的农村,在4.09亿的农村人口中,2.64亿人依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农业的生产状况极为恶劣,连基本的简单生产都难以维持。因此,解放伊始我国的第一项农业国策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其次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合理的土改与过急的合作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有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这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 及“三农”政策的演变。从时间序列分析: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其主题依次是土地改革、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改革与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间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
6.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7.科技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2)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要求: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9.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放到统筹城乡的大战略中去谋划,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基本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的力度上,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方向上,提出了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在推进的动力上,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的着力点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的切入点上,加大投入力度,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教育培训新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突出农产品物流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农村新组织、塑造乡村新风貌、形成政府新职能。
10.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逐步向前发展,并最终促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加以补救。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补救经济生活中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结合家乡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2.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
由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其他领域。农业政策本身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的社区发展。农业政策与其它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这是由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它部门进行市场竞争;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否则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证明政策的威力。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第四篇: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与政策概况
研究生平时作业
科目 西方经济学 专业 农村与区域发展 级别 2010级 姓名 常毅 学号 2010020733
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与政策
农村与区域发展 常毅 2010020733
摘要: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从农业科技与农业政策两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情况。关键字:澳大利亚;农业科技;农业政策 澳大利亚农业概况.1 澳大利亚农业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业非常发达,是世界农业大国。澳大利亚的农业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盛产牛、羊、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农产品的50%以上用于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世界上占有较大份额。是世界最大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和皮棉出口大国。
1.2 澳大利亚农业的特点
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在澳大利亚农业中,粗放与集约并存,劳动生产率很高。农业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多年来,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产品出口,尤其羊毛、牛肉、小麦、棉花和蔗糖等出口量很大。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1.2.1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是国土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多万,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全国农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业用地27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高。1.2.2 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有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各州设有初级产业部管理和促进农业生产与产业化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本国农业生产。政府鼓励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重视农业环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节水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的促进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发展
2.1主要科研机构
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即初级产品部(DPI,下同)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如谷物协会(GRDC)、园艺协会(HRDC)等的研究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值得重视的是,澳大利亚于9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由上述机构共同享用的联合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s,CRCs)和APSRU等,这些联合研究中心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联合资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承担,依托中心的大型设施和现代化仪器、设图示,密切联合、协作攻关,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功能互补和高效利用,很具活力。
2.2规模
CSIRO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之一,总部设在堪培拉,相当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的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覆盖除国防、医学之外的所有主要研究领域,现有研究人员6000多人,共设23个研究所,与农业相关的主要领域有动物医学、动物生产、纺织与纤维、林业与林产品、种植业、热带农业、昆虫学、土壤与水、水产学、野生动物与生态学等,分布在各州的分支机构或试验站达70多个。其机构占全澳农业研究机构总数的20%~25%。
澳大利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有38所,其多数为公立大学,研究型大学如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西澳大学、La Tribe大学、Myrdocg大学等都设立农业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范围涉及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及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并有进一步个性化的趋势。这类大学占全澳农业研究机构总数的20%~25%。澳大利亚的农业促进措施
3.1 对市场发展进程的支持
原则上,澳大利亚政府反对任何形式政府对农业领域的国内支持。澳大利亚几乎取消了目前世界各国最广泛使用的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而趋向于采取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在联邦和州政府两大层面,在各种支持中,主要以联邦政府为主。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一般性服务,如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病虫害控制、推广咨询和培训服务、产品检验、营销、促销等各种基础设施服务;为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付;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计划;自然灾害救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助;环境计划、区域经济发展援助计划等。
除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各州都有各自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计划,并安排有必要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者的资助有些属于是对联邦政府相关政策的拾遗补缺,有些也与联邦政府安排重叠。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计划项目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也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还通过各种补贴(如农用燃油优惠)减轻农场负担。除在国内向农民提供基础设施和信息支持外,澳大利亚还实施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支持,联邦贸易局在各国的办事机构帮助农民向所在国出口农产品;联邦政府出口信贷一般为一年期的买方信贷,主要补贴产品是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接受出口信贷的大多数为不发达国家或粮食净进口国,间接资助了本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
3.2 对科技发展的支持
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发工作中的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近些年联邦政府每年支出的农村研究经费近9亿澳元,相当于澳大利亚科研总支出的11%。在农村的科研开发支出中,纯基础性研究占3%,战略基础性研究占20%,应用性研究占63%,试验开发型占14%。农业研发投入资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回报率在25-100%之间,而且持续很长时间。
澳大利亚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机构,主要由各州初级产业部门负责,内设乡村事业发展总部,统管推广工作。各州划分为6-7个大区,大区又分为若干小区,小区设立乡村事业发展中心;负责该区域农技推广的机构为州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研究部门把研究成果编成材料,由咨询站出售或免费发给农民。二是农资公司、银行和食品加工企业等私人机构,它们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及经营方面的咨询,实行有偿服务。三是科研和教育机构。科研和教育机构都有为推广服务的生产试验农场和推广性的示范工作。推广人员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到科研和教育机构,然后把研究和试验的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再把效果反馈给科研和教育机构。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具有独立工作和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澳大利亚的农民也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他们必须受过专业教育,有能力参与推广工作。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联邦政府及各州均设有就业、教育和培训部。澳大利亚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由政府出资,行业推动。农民培训的费用由政府投入,各有关大学、职业学校等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每隔一定时间都要接受一次培训。澳大利亚的培训是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农业教育和培训的评价指标纳入“全国能力标准”,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都能达到行业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澳大利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为保持农业生产高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对服务体系的支持 澳大利亚农业的政府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注意形成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二是强化农产品的品质、质量管理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同时,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完善。服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帮助农民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等。
第五篇: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对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的诸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新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359-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1]。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使农村和谐安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2]。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3]。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农业科技政策[4]。
1部分国家农业科技政策取向
1.1美国
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侧重点在生物技术领域。近年来,美国启动“后基因组”研究战略,资助包括蛋白组研究的“生命基因组”计划前期项目,参与启动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另外,为加强转基因作物管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出一项新建议,主张转基因作物在田间实验的早期应接受安全性评估,及早把关可有效地杜绝“转基因污染”。此举将为美国现有的农作物管理监测体系“增添一道新保险”[5]。
1.2法国
法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对生物技术也很重视。2002年,法国由7位生物技术研究专家、企业家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完成了政府委托的报告――《直面生物技术挑战》。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成为国家新的财富,因此政府应像发展信息技术那样,推出一个国家“行动计划”来发展生物技术。
1.3日本
日本把科学技术战略制定、科学技术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作为重要政策。根据新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为了节省农业生产的时间和人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日本政府确定了未来4年内将努力开发的10项关键性农业生产技术:水稻直播技术、高质量的小麦稳定栽培技术、无中耕无培土大豆栽培技术、水果等园艺生产的机械化栽培系统、蔬菜的成套机械化生产系统、花卉的提斗式生产系统、应用受精卵移植、性别鉴定及克隆技术等畜产技术、饲料生产的机械化技术、施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农田综合管理技术和替代溴化烷的新农药生产技术。
1.4澳大利亚
2001―2002财政,澳大利亚通过了一系列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计划和行动,成功地培育和发展了风险资本市场。与农业直接相关的计划有2项:①育种基金计划。该计划帮助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获得风险投资和其他计划支持前,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进行早期开发,5年内联邦政府将资助7 870万澳元;②生物技术创新基金计划。为了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商业化,该计划决定为生物技术创新基金提供4 000万澳元,建立分子生物科学学院。
1.5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表示,在未来5年内向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投资1 000万加元,用于开发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植物。位于波特奇拉普雷里的食品发展中心也将从联邦和省2级政府得到1 100万加元用于创新研究。这一投资使得该食品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北美地区食品加工研究的最大基地之一。2002年4月,加拿大基因组公布了第2批项目清单,在健康、森林、农业、生物信息、技术开发、法律和社会问题领域共投资1 555亿加元,支持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研究等34个创新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提供490个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岗位,同时提供26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岗位。政府希望第2批项目实施后,其基因及生物技术研究水平跃居世界第2层次。
2我国农业科技政策
2.1农业科技政策目标
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目标为:提高主要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加强农业科技体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强实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革命。
2.2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
2.2.1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发展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主要农作物体系;集约化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业技术体系;资源开发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
2.2.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方面,重点研究5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技术[6],包括研究良种及产业技术、农作物大面积丰产关键技术、高产高效模式化耕作栽培技术、无公害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等;二是研究畜牧业集约化养殖技术,包括畜禽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高营养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工程等;三是研究林业高效技术,包括生态林业工程研究与开发技术、优质工业用林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重大森林灾害预防研发技术、经济林良种栽培与加工利用研究与开发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林业与全球环境变化技术、木质材料加工利用研发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等;四是研究重大病虫灾害预报与防治技术,包括农林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畜禽鱼虾主要病害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兽药、鱼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等;五是研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包括节地型农业技术、节水型种植技术、节肥型种植技术、节饲型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2.2.3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3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生物技术,集中力量加强基因工程研究,争取在农作物、畜禽、鱼类抗病、抗虫与品质改良基因工程上取得突破[7-8],并尽快形成产业化;另外力争在动物胚胎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研究与开发方面有显著进展。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针对土壤侵蚀、污染、退化、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模型,以及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方向上的优化模式的程序,重点制定机前处理技术规范、交换格式与分类编码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方案;建立以公共数据网和电话网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大农业科技文献高密度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实用的农业科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是研究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点是研究抗病、抗虫、抗逆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开发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研发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人工固氮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技术;研究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开发果树、花卉、药用植物、茶树及薯类等无病毒技术;加快工厂化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开发农用微生物遗传工程产品及生产工艺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应用试验。预期目标为: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生物技术,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植物品种,研制出若干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和生物工程疫苗;建立植物无病毒苗中试基地,实现生产工艺规范化和种苗质量国际标准化;培育一批新品种(品系),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示范试验;建立用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中试车间;促进转基因植物品种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加速实现产业化。
2.3我国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2.3.1统筹规划,联合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尽快改变部门、省区各自为政的体系,扭转有限科技要素大量浪费的局面。根据农业产业政策,组织有关部门与省、市、自治区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业科技规划。按行业、生态区组建若干专业队,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的、共性的技术问题,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准备。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着重有效实施增产增收类技术、生产保障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和产业化工程。针对21世纪初对我国农业发展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杂交育种、基因转移、生物固氮、抗性生理等生物技术,以及资源优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信息、疫病防治等技术的重点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加强软科学研究,以农业科学决策的基础为主,农业重大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的科技工程等重大决策都要首先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建设若干个农业发展试验区域及样板区,建成不同区域的现代化的样板和现代化技术的辐射源。地方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创办、试办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
2.3.2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建立畅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突破口,带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增加投入,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编、定员、定任务,加强管理,稳住精干的专业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费和推广项目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组织和动员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参与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区及种类生产基地建设。开拓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建立向农村转移技术的中介、咨询等服务组织;赋予推广机构一定的生产资料经营权,开展多种技术贸易活动,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2.3.3改善条件,优化队伍,大幅提高农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研究与成果开发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鼓励和支持开发型农业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产业集团。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开拓技术市场,走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兴办以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中介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提倡人才引进和合理分流人才,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队伍,鼓励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创造条件,促进和加快人员流动,使科研机构的非专业人员和相对较多的研究人员走进农业科研队伍中,同时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实现各方向人才的交流。
3展望
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取向,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确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将在农业科技研究中逐步走向主导地位[9];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将为农业产业化纵深配置科技要素;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逐步从小规模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较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服务,用现代工业装置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等将逐步走向农业科技舞台的中央;在农业科技上将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技术。对应于上述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必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必将在未来农业科技政策出台时加大对上述几方面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新政策在现实中的有效发挥[10-11]。
4参考文献
[1] “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J].科技成果纵横,2002(1):11-12.[2] 世界农业科技政策面面观[J].中国科技奖励,2005(3):94.[3] 徐秀丽,李小云,左停,等.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4-10.[4] 姚志友,狄传华.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0-12,36.[5] 关仲奇.美国农业科技政策与研究重点[J].全球科技经济?t望,1997(8):47-49.[6] 李小云,毛绵逵,徐秀丽,等.中国面向小农的农业科技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8(10):1-6.[7] 江华.“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97(4):23-24.[8] 宝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J].理论前沿,2007(19):18-19.[9] 蒋文兰.谈谈21世纪初期的农业主导技术[J].发展,2000(2):19-21.[10] 周建华.农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 李先德.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