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科技下乡工作总结
农业科技下乡工作总结
根据市农牧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下乡”工作的通知》要求,3月15日由市畜牧中心张波主任带队,组织市畜牧中心、市农技中心、市农科所相关部门的技术专家,先后到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四县市开展了为期13天的农业科技下乡宣讲活动。宣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农牧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致富户培训工程”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目的,巡回宣讲农牧业科技知识24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050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多份,达到了送科技下乡的培训效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培训前的准备
为切实贯彻市农牧局通知精神,做好以“科技致富户培训工程”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下乡”工作,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农牧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目标,实现为“三增”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农口各单位本着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原则,挑选单位上的业务骨干进行事前培训,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任务和责任要求,精心准备培训讲义,认真编印了农民能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用能富的《草畜产业物化服务指南》、《高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穴盘基质育苗技术》、《育苗嫁接技术》等各种宣传资料1000多份,并且部分资料配有CD演示光盘,为把科技信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培训内容
按照酒泉市农业科技培训安排,科技培训的内容主要有设施种植业、设施养殖业、粮、棉、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劳动力转移等五项。在此次宣讲过程中,依据各县市自身特点和基层需要,培训内容做了不同的安排。一是在安西、敦煌两个农业县的不同区域和乡镇,根据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了粮、棉、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培训,宣讲了以创业意识、就业观念、创业技能、经营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介绍了以日光温室的管理、有机无土栽培、品种搭配、穴盘基质育苗、育苗嫁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设施种植业以及设施养殖业。二是在肃北、阿克塞两个牧业县对以规范化舍饲圈养、优良品种引进及改良、优质饲草料加工及调制、标准化生产和“一疫三瘟四病四虫”综合防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养殖业和劳动力转移进行了重点培训。
三、培训方式
在“三春”期间,为抢抓农时,这次科技下乡宣讲安排的特别紧凑,科技人员进村如户,深入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信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技物结合、集中授课、观看录象、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结合各县市科技培训工作,共巡回宣讲农牧业科技知识24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050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多份,达到了送科技下乡的培训效果。
通过这一次科技宣讲,真正做到了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送农民之所盼,教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不折不扣地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村、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品开发,为农民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2006农业科技三下乡工作汇报
金川区农牧局
关于2006年农业科技“三下乡”
工作情况的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科技“三下乡”工作始终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以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科技“三下乡”工作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认真部署,深入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下乡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科技培训情况
结合农业科技下乡有利时节,按照因地制宜、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田间学校、科技园区、信息网络为载体,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业、林业、畜牧、草原、农经等专业技术干部,对全区27个行政村的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及种养大户等通过技术讲座、现场指导、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48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6800多份,参训农民达5200人(次)。其中:种植业技术培训2180人(次),养殖业技术培训1290人(次),退耕还林技术培训840人(次),沼气实用技术培 1
训980人(次)。按照优势产业布局,采取分组、分片培训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共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1场(次),对两镇村干部及生产基地的种植大户进行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培训人员250人,编制发放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500多份;举办春耕备耕农业技术培训班3场(次),培训农民1264人(次);在示范点举办新品种实验示范培训班3场(次),培训农民243人;举办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培训班2场(次),培训农民873人;积极配合“甘肃省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共走访农户300户,培训农民1270人;举办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1场(次),培训绵羊人工授精技术人员16人;举办沼气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沼气工180人;举办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1场(次),培训人员128人。同时,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有用人才,培养后备人才,提高全员素质”的原则,多方协调,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学、结对子培养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了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优化现有农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力量。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农业专家专题讲座5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32人(次),培训基层干部352人(次)。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组织实施。为了防止在工作中存在领导不到位,认识不明确,措施不得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避免工作流于形式,形成扑下身子抓、脚踏实地干、全力以赴教的良好氛围,我局重点在形成工作整体合力上下工夫,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局长为副组长,各场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科
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各场站参与科技培训的具体职责,着力构建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站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使全局上下始终做到思想上有位臵、工作中有盘子、实践中有路子,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各站负责人具体抓,协调作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把握培训重点,提高培训效果。坚持从我区农业和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近几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培育主导产业、调整优化结构目标出发,围绕我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建设以及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培训;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围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开展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围绕提高农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开展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围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开展农林牧业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培训。同时,根据情况,搭配讲授发达地区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方面的一些前沿科技成果和技术,开拓了农民的视野和致富思路。
(三)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方法。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侧重在培训思路和培训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原则和方法,对镇一级的农业技术人员以讲解教材为主,辅以必要的集中授课和讨论;对村一级农业技术员
和科技示范户,由专兼职教员以讲课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辅导,并组织参观和现场示范,进行必要的现场技术指导;对村级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试验示范,并辅以大量的影象、图片,增加培训的直观性。同时,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咨询、提问解答和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排忧解惑,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确保培训收到实效。
(四)加强目标管理,保障任务落实。在科技培训过程中,我局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级负责,目标管理,制定了积极的奖励政策,严格奖惩制度,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行政人员的晋升、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结合起来,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责任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
1、培训经费紧缺,在聘请高水平专家教授、征订培训教材、配套培训设施、开展技能实践方面资金有限,科技培训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编制水平有限,培训设施、示范基地等配套条件较差,影响了培训效果的提高。
3、科技人员相对紧缺,知识结构相对老化,难以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需要。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科技培训工作贯穿到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过程,积极争取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组织形式,提高科技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继续加大科技扶贫战略的实施,帮助搞好科技扶贫项目、技术推广与利用,扩大科技培训的内容和范围,扶贫扶志、帮扶帮智,从源头着手,切实提高帮扶农民的科技素质,全面帮助农户科技致富。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分类施培、分层施教,采取科技培训强素质、外出学习开眼界、调整结构理思路、政策扶持促发展等措施,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尽快成为种植、养殖、加工、营销能手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明白人。
第三篇:农业科技下乡调研报告
农业科技下乡调研报告
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2011年2月20日--3月1日
地点: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镇向高村
一 调查数据
概况: 周家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花生和制种业。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十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三)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二 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向高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果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一些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向高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09级一班杨蕾
第四篇:铜鼓县2009年农业科技下乡工作方案
铜农发[2009]7
号
铜鼓县2009年农业科技下乡工作方案
各乡镇农技站,局属各股站: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夯实农业创新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含量,建立健全送农业科技下乡的长效机制,把各项增产增效措施落到实处,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9年全省万名农业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的通知》,制定铜鼓县2009年农业科技下乡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有机茶、有机稻等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重点,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
动,在全县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科教兴农”的新热潮,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春耕种植意愿调查、科教宣传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深入推进“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农民生产发展意愿,推广一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关键技术;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步伐,提升有机农产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学科技、用科技的致富典型,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三、主要内容
1、引进推广一批优良品种。
围绕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区域性优势产业,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以优势区域、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重点,引进推广一批高产、高效、优势、低耗、多抗新品种,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品种支撑。
2、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在春耕关键时节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药、农机具等进行拉网式重点排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不法行为,维护农资市场安全;延伸农业执法服务,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县优质农资产品的覆盖率。
3、示范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示范推广一批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和标准化节本增效配套技术等为重点的农业先进实用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推广以下五项技术:
(1)农村沼气池建造及配套设备维护技术。(2)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3)农产品加工技术。
(4)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5)主要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
4、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点。
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各大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在全县新建8个一村一品。
5、培训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市场、企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农业信息网站、电台电视台、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组织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4500人,转移就业4100人。
四、组织机构
农业局把科技下乡作为一项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并成立农业局“三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金宵任组长,副
局长孔富强、叶兰、纪检组长李恭淼为副组长,由各站股办负责人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落实具体任务。一是牵头组织全县科普宣传活动,由副局长孔富强分管,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落实。二是平时的科技下乡工作由副局长叶兰分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具体负责其他各业务站科技下乡工作安排。做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科技下乡工作的开展。三是长期督促、考核工作成效由纪检组长李恭淼分管,办公室负责具体考核工作。
五、活动安排
1、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今年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采取“县乡联动、部门包乡、人员入户、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办法,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与乡镇农技人员组成9个科技下乡小分队,经常性深入生产第一线,进村入户,以技术讲座、图片展览展示、发放技术资料、专家现场咨询等形式,把农民最需要的科技信息直接送到农村基层,把各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每个科技小分队分别包挂9个乡镇,每乡镇确定2个重点村。下乡驻村服务的平均时间不少于5个月。
2、及时发布农业信息。结合全县农业发展实际,通过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对全县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国家惠农
政策等设立专门栏目进行宣传发布。根据全县农作物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防治信息,以最大可能减轻损失。
3、编印发放资料。组织农业局各业务站、股、办技术人员编印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培训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安全、病虫情报、配方施肥、农村户用沼气等资料实行科技入户。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乡镇要对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一是要确定专门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各项工作;二是要明确工作职责,对各项活动早安排、早落实,确保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做到经费、人员、时间、措施“四落实”;活动目标要明确,形式要多样,要有2—3次标志性活动,并取得明显效果。注意发挥各示范基地、农村致富带头人,中介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力量强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配合农业行政部门搞好农业科技下乡各项活动,把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为提升我县农业科技水平做出新贡献。
3、广泛宣传,扎实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一切有效手段,加大对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科技部门和人员送科技下乡,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
技的浓厚氛围。同时,注重典型经验的总结,并加大农民身边学科技、用科技人和事的宣传,在广大农村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高潮,引导农民将学科技用科技向深层次发展。
4、提高质量,注重实效。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下乡模式、技术培训手段和方法,切实提高科技下乡的质量和水平。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
主题词:农业科技下乡方案抄报:市农业局,县委蔡炳生书记,县政府杨玉平县长,张清华常委副县长,县人大罗福凡副主任,县政协李长生副主席
抄送: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农工部铜鼓县农业局办公室2009年2月18日印发
共印20份
第五篇:农业科技下乡调研报告
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2010年1月22日--1月27日
地点:潮安县庵埠镇美乡村
活动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082班 一 调查数据 概况: 美乡村共有230户约800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一)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柿子和制种。自2003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2005年进行村庄规划后,2006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二)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三)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二 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美乡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美乡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美乡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美乡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美乡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社会调研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调研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寒期社会调研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大学生三下乡调研活动,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