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有效整合国家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第二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机械的设计、维护、使用、销售等各环节下功夫,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在耕地总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改变粮食供求偏紧的状况,只有走科技的道路。他说,粮食产量要再上一个台阶,还得在种子上下工夫。要研究一些有突破性的品种,希望国家多扶持。在种子科研上多投入,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此外还要有良法,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要多搞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个平台,技术很快就可以推广开来。温家宝说,良种良法是农业科技的两个重要方面。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这条腿一定要硬起来。
希望政府扶持补充科技队伍,逐步健全推广体系。温家宝说,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乡是重点。要把乡镇作为充实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把提高基层科技推广能力和改善农技人员的装备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具体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既要从政策和法规上引导好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将农业机械化同良种良法结合起来。这两条都需要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农民少了,恰恰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要办好农业技术学校,让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来补充农业劳动力,做新一代农民。这是值得各级领导深思的一件大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最重要的是要城乡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举。这样既使城里的人生活富裕起来,也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既使城里的环境得到改善,也使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河南人民非常勤劳,文化底蕴丰厚,大家团结起来,河南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在漯河期间,温家宝还专程考察了双汇集团。他说,一个企业,特别是关系群众健康与安全的食品企业,一定要讲安全、讲质量、讲诚信、讲责任。要严字当先,在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要严格把关,为人民群众提供放心食品,为企业赢得信誉。
第三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计划《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中的带动作用。
第四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中的带动作用。
第五篇: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强调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离不开劳动人民再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这把“锋利的大剪刀”不断地剪掉历年农产品的增产数量。因此,农业仍然需要发展,而且需要突破性增长,这需要依靠科学创新。
笔者认为农业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期条件:一是创新,二是可持续。
一、农业突破性进展需要创新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在此累述,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另外,农民要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现代化、知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阻碍了技术现代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二、农业长足发展需要可持续
(一)树立科技持续发展观
科技持续发展观是从科技系统的角度思考科技将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持续的可能性。科技持续发展中的科技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技,是有利于保护生态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科技。从科技发展战略讲,科技持续发展提示人们在发展和应用科技时,不仅要着眼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为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而且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同时也强调各门科学技术和各种科技活动都要符合生态化的分析,进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树立科技持续发展观尤为必要。
(二)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技术方向:第一,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第二,积极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犁技术,如秸秆利用技术、畜禽粪便利用技术及废旧农膜能源化技术等;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技术。如农产品加工相关的技术、主要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第四,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三)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相应的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今后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1)生态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突破。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我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生态技术,但以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以水肥调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农业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开拓创新。(2)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缺少量化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技术规程。生态农业模式中使用的各种农业技术之间的适应性、配套性、衔接性及其相关比例的定量研究也相对缺乏,导致生态农业模式在实践上不容易推广应用,可操作性不强,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容易进行标准化认证。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多集中在农户或农场尺度,往往追求“小而全”,这不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农业科技必定要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首先,必须加大对复杂地形农作物耕作的机械化研究,如前所述,地形复杂是导致农业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大科研投入,有针对性地对针对丘陵山区,研发小型轻便农机,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在南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
其次,鼓励农业合作化经营,在政策鼓励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如果务农比外出务工收入高。相信会有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达到勤劳致富的目的。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除硬件外,最需要的就是成熟的农业科技的支持。
再次,加大新技术、新资源在农村的推广力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从单一向多样化、精品化发展,因此,传统的种植方法也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将为农村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在市场精细化发展的情况下,提供更有地方特色,有消费群体针对性的农产品。
3。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观调控的重点,及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的新变化,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李昌平
首先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明确科技创新重点,既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研究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更要坚持产业导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6日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农业机械装备的科技创新,而精准农业是农业机械装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5.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要靠科技推动
王金富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美国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但农业及其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17%,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达到125人。日本水稻每公顷产量
6.52吨,为全球水稻平均产量1.98吨/公顷的3.3倍。日本农业人均产值3.19万美元,是中国农业人均产值近9倍。
王金富分析说,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农业生产国和出口国,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功不可没。美国自9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精准农业,现在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美国解决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问题的保障。日本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样得益于精准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
“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保障粮食安在全与耕地资源,实现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就必须与世界同步,快速步入精准农业阶段。”王金富认为,运用数字化精准农业技术对传统的农业装备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将是推动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约为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与高企的粮食需求相对应的,是逐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和日渐降低的农业人口。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增产,但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样保持高速增长。仅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一项,就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
“农业机械化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从而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产量。而要降低化肥农药的利用率,确保粮食安全,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王金富说,精准农业技术可以进行变量的施肥、播种、喷药,进行土壤有机质层的监控,从而达到省种、省工,提高水肥的利用率的作用。
精准技术实现农业智能化
据了解,精准农业就是把科技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做到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定位实施。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测算,通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可以减少种子浪费50%,降低农药95%使用量,减少70%化肥使用量,节水12%-38%。精准农业技术既能够节约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技术:地膜覆盖水稻种植新技术大黄种植栽培技术与管理
柿饼制作技术2012年套袋防裂枣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稻米精深加工技术 提高小麦品质关键技术南瓜牛奶乳酸菌复合饮料加工技术豆类蔬菜肥水管理技术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省是人口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700万农民工流入城镇,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城镇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管理责任。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基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加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指导等工作跟不上,致使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
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从我省情况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工作需要做,但必须抓好以推进民生为重点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毕节地区“三级视频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黔西县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二要推进
第四,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一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二要建立健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