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瞻远瞩,统筹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把《决定》要求落到实处。

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均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措施,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要靠科学技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必须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作用。

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灌溉、良种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世界各国均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大致分三类:一是美国、俄罗斯等人少地多的国家,大力发展以机械技术为依托的劳动力替代技术,走劳动力节约的发展道路;二是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力发展资源替代技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资源节约的道路;三是英国、德国等人地比例中等的国家,既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也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综合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道路。无论哪种发展形式,各国无一例外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战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现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有重视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发明了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等技术,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我国农业科技取得辉煌成就。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农村科技转化和推广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科技活力明显增强;农业资源利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开发成效显著。成功研制了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玉米超高产技术和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育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杂交水稻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6000多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90%%;通过国家星火计划的实施,把超过15万项先进适用技术引入了广大农村,加快了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十五”期间达到48%%,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将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突破和应用,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和食品制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将推动农业产业化跃上新水平;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全面兴起和普遍应用,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和生态压力;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将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总体来看,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能发挥引领作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前沿技术的新突破,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

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挑战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

利用率。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先进实用技术及产品,普及科学知识,改进农村生产生活习惯。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学历和专业布局较为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已初步建立,一大批涉及不同学科的科研基地初步建成。农业科研布局不断完善,针对农业领域的国家科技计划由单一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发展成面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等多层面、多层次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活力空前提高,企业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实力的增强,为新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任务十分繁重,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业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抵御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民生,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增收能力,需要加速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

面对如此迫切的科技需求,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支撑和引领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一是科研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远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亟待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三是城乡科技要素统筹配置有待加强。城乡科技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基层科技发展难以满足需求。四是农村科技人才短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市场机制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总体来看,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具有坚实的基础,拥有巨大的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村民生改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必须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切实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科技发展为了人,落实科技发展依靠人,突出科技发展培养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要让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使农民得到实惠,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科技服务“三农”为核心,在加强农业生产和产业科技的同时加快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农村民生各个方面科技的全面发展。要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快农村基层科技进步,实现城乡科技的协调发展。要在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切实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要统筹兼顾好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有效处理好支撑和引领的关系,突出需求导向,加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机制的作用,既要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新时期,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必须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一)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相衔接,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丰产栽培、农田改造等技术的集成,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水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良种培育、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单产和效益。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和装备设施。攻克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产后减损、清洁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林业、水利、气象、食品产业及农用工业等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领域和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当前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优良品种、丰产栽培、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宜技术,进行大面积应用,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加快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健全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科技成果和信息在广大农村的扩散、传播。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有农场等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强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技术开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坚持立足当前和面向长远相结合,突出解决农民最迫切、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科技问题。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为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撑。加强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饮水安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保障农民健康。加强农村住宅、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城镇发展技术在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应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推进科技下乡,引导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基础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等研究,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切实加强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在新品种培育、新型农药和新型肥料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把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资源范围作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快资源保护利用、农业节水、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开发,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既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又要注重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人才大军。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四、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落实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任务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城乡科技统筹,推动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科技发展,形成城乡科技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合力。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引导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加强对基层科技进步工作的指导和评价,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科技发展活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营造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

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切实保障政府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投入规模,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以金融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落实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加快发展和完善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12396(农技110)、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农业农村一线的科技力量。

(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支持县(市)和农村社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和经营信息平台、城乡统筹信息平台的发展,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农村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的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科研条件。建立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信息与实物共享服务。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提高农村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加快农村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

(五)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健全联合协调机制,加强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建设、卫生、气象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的作用,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资源往一处集成的合力,不断完善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局面。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第二篇: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5-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主体应当运用自身的累积资源投入创新之外,政府的创新资源也应当主要投入到市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之中。我国农业的市场主体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重任之日,才是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真正取得成功之时。

农业是自然区划特征非常明显的产业,中国又有非常特殊的其他国情,因此,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主创新道路尤为必要。在我国农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是一种长期趋势的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路径和产业技术路径的创造、选择、坚持与落实就成为科技界的头等大事,也是涉农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们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这个总体要求需要从每一项技术入手去落实,并且相互配套才能形成互相适应的有效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还面临许多大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科学规律实现主动型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摆在农业科技专家面前的严峻挑战。

农业财政科技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是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但关键在于落实。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财务统计基础使得这项政策真正成为可以精确检测的对象。其次应当明确这是各级政府都应当达到的要求,是具有明确定量指标的硬要求,不是各级政府可以相互推诿的软要求。必须做到财政责任落实到位,党政督察机制完善,并成为每年各级政府报告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中西部基层政府实现目标的难度很大,建议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中列入或者扩大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额度。

-6-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现代金融支持和保障

张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理应成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体系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收益。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特殊资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对资产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获得创新收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和产业化;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往往具有快速成长和未来高收入增长流的特点,现代股票市场能够将企业各类资产和企业未来收入流提前折现,上市科技企业的市值一般远远高于自身净资产数倍,其高出的溢价就是科技创新成果未来收入的折现,这样创新科技企业既可以通过股票高溢价发行筹集比一般企业更多资金,赢得更多和更大创新发展机会,也可通过股票二级市场交易变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收益早日兑现。

防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农业科技创新本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现代金融体系在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收益的同时为防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能够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愿意承担农业科技创新高风险的风险资本。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完全不同,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项目,追逐高风险背后所隐藏的高收益,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愿意承担高风险,即这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金融制度安排,农业科技创新中所存在的高风险转移和分散给风险投资者,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能够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风险分散、转移、对冲和规避的管理工具,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撑起“保护伞”,这将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如果没有现代金融证券市场,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一种缓慢的财富实现过程,难以产生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不能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创新,也就会放慢整个社会科技创新速度,农业科技创新速度也会滞缓。

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现代金融自身所具备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促使社会闲散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最具市场潜力的农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当中,从而满足具

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同时,能够自发地抑制无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换言之,现代金融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提供资金引导。另外,现代金融市场中为资金供求双方起到媒体或桥梁作用的各种中介机构,如市场咨询单位,证券研究所、投资顾问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所提供的各类信息本身就具有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的功能。具体而言,农业科技创新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创新成果才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最终才能得到回报。现代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具有敏锐捕捉农业科技创新需求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及时提供给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起到类似于期货市场中“价格发现”的作用,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刘冬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最大特征。强调多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协同推进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强化政府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目前,涉及农业科技的职能部门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农业科技资源管理尚存在渠道分散、重复布局、各自为战的现象。应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7-之间的沟通协调,改进和完善现有各部门在经费预算、科研立项、重大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使部门间的科技资源能够汇聚到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上来。要强调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联动,实现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更好对接。

稳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改革。除中央级研究院所外,我国各省区市基本都建有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研院,相当一部分地市也建有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促进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有序竞争与相对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经费资助机制,并且在事业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逐步形成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农业科研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积极稳妥地推动有商业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制为企业,并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继续完善和发展大学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农业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已经占到我国全部农业科技成果的一半左右,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骨干力量。应继续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太行山之路”等大学农技服务模式,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以规范和制度化,同时在国家实施的重大推广计划、财政专项、星火计划、基地建设等各类推广项目,对大学予以支持和倾斜。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公正、规范的农业技术市场秩序,真正维护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考虑到农业科研区域性较强的特点,要选择改革力度大、创新能力强、区域中心地位明显的地方农业大学,联合本区域其他研究力量,开展区域性农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

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农业领域更多的介入,涉农企业正成为农村技术服务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与中国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事实相对应,中国企业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展经营,企业从获取自身最大利益出发,也会对所涉及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相应技术指导。要鼓励和支持相关涉农企业在某些领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超前、深度参与农业技术研发。在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比例,设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后补助计划,对企业自筹资金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给予经费补助。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毛学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农业科技创新面向大农业。当前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保障能力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楚看到,由于生物技术、加工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种植业或农林牧副渔,而是包含了食品、自然资源、生物科技产品、健康、生态环境、休闲与绿色产业等。农业科技成果本身也需要拓展与延伸,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向优势农产品与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从过去定位于生产功能向追求三生功能(生产、生活和生态)迈进,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面向大农业概念。

鼓励涉农企业加入科技创新大军。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依靠农业技术来提高竞争力,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涉农企业对科技成果需求愈加强烈。如果对规模以上的涉农企业初步加总,2010年大约有10万个。但是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涉农企业涉农行业的投入强度,农副食品加工业(0.17%)、食品制造业(0.34%)、饮料制造业(0.59%)、烟草制造业(0.22%)、纺织业(0.29%)均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0.61),其距离成为研发主体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中央财政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科技领域,促进提高农业科技的社会投入水平。

让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起到承上启下、引领支撑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8-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的中间环节,应当起着承上启下之关键作用,既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起到反馈作用,影响着项目资源分配,又对下游环节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但是从各个环节上投入来看,仅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农、林、牧渔业小计”来说,2009年农林牧渔业的R&D投入约为70亿元,其中试验发展经费接近

50亿元。不过,如考虑其他部门的科技投入,农业领域内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可能相对更高些。从早期统计资料来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投入规模相对较大。唯独中间环节———农业成果转化投入,2001—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5.5亿元,平均每年不到3亿元,显然这样投入与之前各种来源的农业科技成果待转化需求相比,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有限。在重视农业科技公共性同时,需要特别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科技与产业、科研导向与市场有效需求在整个科技链条上得到有机统一。

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当前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缺乏,激励机制问题突出。因此,加大对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的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传播平台、农业科技应用平台和环境支持平台建设,还需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合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阶段

巨文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30年来,在农村体制改革红利不断减弱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强。我国目前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的刚性约束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能保证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卫生,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科技不断进步的历史,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通过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市场化等方面不断推动农业快速增长,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

导和发展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农产品产量,不断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快速发展,不断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以生物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爆发时期。与此同时,欧美等大跨国公司依靠强大农业生物技术优势,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是我国在世界农业科技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和重要地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三大问题 毕亮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衔接有待加强。我国科研体系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在纵向层面上,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为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但科研单位对成果推广和产业发展的责任较为淡化,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在横向层面上,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均可通过项目形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但课题的设置重点体系化程度不高,机构重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9-叠、任务交叉的现象仍然比较多,成果推广和向产业延伸的动力不足,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大学偏重于科研和教育,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的义务。在国家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类院校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都偏重于科研和教学,且在科技资源流动、信息共享、人才联动等方面没有形成高效机制。

在科研上,对实际生产需求的关注仍然不够,导致对下游科研机构的辐射传输能力不强;在教学上,以理论课程的讲授为主,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贴切度不够,培养的人才对基层农业生产的了解不足;在任务上,没有推广和展示的义务。

三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地位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明晰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潜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然而,与国外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不同,我国私人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比例不足2%,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分布不均,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都对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需求。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 刘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地位偏低、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已多年未见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的重大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多流于对国外相关科研活动的低水平、重复式的跟踪模仿,鲜见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和绝大部分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均需依赖进口。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选题与市场定位的脱离,导致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产生了一些难于推广、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科研成果。我国进行的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虽然改革了过去的农技推广体系,但却难以彻底解决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重课题申请、重研究过程、重科研成果鉴定评奖”而“轻应用示范和推广”的问题。

解决以上问题,要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入手。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 的比重较低,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比重更低,2012年,中央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这意味着在未来我国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增加了投入,资金如何被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制度中,应将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和可推广性作为重点考量指标。

其次,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亟待形成。我国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进行研发、真正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尚未将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然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更容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市场需求和推广方式,因此,我国亟待形成一套针对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农业科技的性质决定农业科技的供给者 郭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从农业科技经济特性出发,可以发现农业科技具有三性———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农业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即农业科技享用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农业科技创新的非竞争性、高风险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技要由政府来供给。首先,农业科技作为

0-中国科技论坛(2012 年 3 月 第 3 期 一种公共品,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即存在市场失灵;其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农业受 自然、气候以及生物自身生长规律等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强、投资大、风险高;最 后,农业科技创新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牵涉到经济社会中的一、二、三产业以及多种 学科知识,涉及政府、科研

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包含着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农业科技的基础性。首先,农业科技支撑农业高水平的发展,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支撑起整个经济社会的 长期高效的运行,这种效用的传导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农业科研活动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基 础性。农业科技研究更多是基础性应用研究,既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又为其他学科、其他产业发展 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与技术支持。最后,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连贯的过程,需要足够的人 力、物力和学术积淀,需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农业科技的社会性。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较强的正外部性决定了它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农 业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强化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解决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拓宽了解决“三 农”问题的渠道,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农业科技创新是一 种“社会模式”,创新的主体包括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关、农民、社会团体、国外机构等多种社会力量,创新 活动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内容包涵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属性,以获取长期、持续的生 态与社会、经济效益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社会系统。农业科技的三性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财政应在农业科技活 动中承担主要责任。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傅晋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研究员 作为一项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的产物,科技特派员制度从产生至今已经历经了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演 进。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我国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止到 2010 年,全国已有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225 个县(市、区、旗)开展了科技特派 员工作,开展工作的县占全国县(市)总数的 77.9%。同时,科技特派员总人数发展至将近15 万人,大幅提高 了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正因如此,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 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表明科技特派员制度业已成为受到国家认可的农村 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政府对科技特派

员工作的重视,学术界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则略显 不足。已有的研究多从制度层面对科技特派员体制机制问题展开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以典型案例分析为 主,多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定位为农村科技服务的一种类型,很少有从科技创业的角度对科技特派员所做的相 关研究。为此,今后关于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研究有待加强:一是继续深入挖掘现实中正在开展 的各类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总结分析其制度演进过程及政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新型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专题研究;二是从科技创业的分析视角,加强对科技特派员这一重要行为主体的专题研 究,研究方法应更多采用大样本统计模型实证分析方法,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三是加强对科 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评估研究,从农户等各类政策被影响者的角度出发,量化政策效应,为今后进一步完善 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责任编辑 迟凤玲)

第三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_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

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

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第四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机械的设计、维护、使用、销售等各环节下功夫,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在耕地总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改变粮食供求偏紧的状况,只有走科技的道路。他说,粮食产量要再上一个台阶,还得在种子上下工夫。要研究一些有突破性的品种,希望国家多扶持。在种子科研上多投入,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此外还要有良法,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要多搞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个平台,技术很快就可以推广开来。温家宝说,良种良法是农业科技的两个重要方面。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这条腿一定要硬起来。

希望政府扶持补充科技队伍,逐步健全推广体系。温家宝说,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乡是重点。要把乡镇作为充实基层科技力量的重点,把提高基层科技推广能力和改善农技人员的装备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具体措施。

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既要从政策和法规上引导好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将农业机械化同良种良法结合起来。这两条都需要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农民少了,恰恰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要办好农业技术学校,让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来补充农业劳动力,做新一代农民。这是值得各级领导深思的一件大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最重要的是要城乡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举。这样既使城里的人生活富裕起来,也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既使城里的环境得到改善,也使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河南人民非常勤劳,文化底蕴丰厚,大家团结起来,河南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在漯河期间,温家宝还专程考察了双汇集团。他说,一个企业,特别是关系群众健康与安全的食品企业,一定要讲安全、讲质量、讲诚信、讲责任。要严字当先,在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要严格把关,为人民群众提供放心食品,为企业赢得信誉。

第五篇: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有效整合国家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继续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下载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共5篇)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4、争取省内外1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大全)

    (一)今年工作目标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4、争取省内外10......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强调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

    信息化和农业科技创新

    信息化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感想:在当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 无论是任何一个行业, 只要能够抓住信息,便能够引领科技和创新的潮流. 分析思路: 仔细分析,发现信息化助推农业......

    7 农业科技创新专题

    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02月15日 【背景链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农业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不安,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通的道理。纵观中国农业发展、特......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如何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搞好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产品需求、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设和谐......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河南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作者:关海波段小玲文章来源:河南省嵩县农业局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农作物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