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19: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目前,京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年初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主题都是要“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特提出职下意见: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与任务

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强调“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速农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北京农业进入新世纪后,面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发展高新技术型现货农业是新时期北京农业的主要任务”。《北京市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北京市”十五“发展规划对加快实现北京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部署。

根据这些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局确定今后五年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加忆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中专越,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产品生产由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转变,发展高新技术型现货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这一方针,对今后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战备性调整:调整科技服务方向,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调整技术攻关方面,由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为主转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并重;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由生产技术为主转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技术;调整市场服务方向,从面向本市市场提供技术保障转为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服务。

(一)农业科技工作遵循的原则

科技创新与致富农民相结合:提高科研学术水平与面向市场、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与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稳定和完善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与运行机制创新相结合;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与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科技优势相结合,吸引在京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参与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建立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使猪、奶牛、蛋鸡、肉羊、水产、专用玉米及特种瓜菜等良种要全国处领先地位。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使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显著提高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开展安全食用农产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科技会计师含量,使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加速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物农业药、肥料、兽药、饲料及信息化技术,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化学物质投入科学、合理、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保护,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创新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增强北京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农业科技工作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和任务,今后五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将紧密围绕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线,在5个领域加强技术储备与创新;重点针对10项工程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在10个重点方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4个高新技术与产业化领域积极探索,发展高新技术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加强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创新

重点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或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农业科技问题问题,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利用在京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开展合作研究,进行科研积累,解决农业生产中带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发生规律等应用基础性的科技问题,为重大技术的突破提供技术储备。重点领域:

1、品种结构调整中所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改造利用研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动植物品种结构调整发展战略研究;

2、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应用前景的动植物新品种营养需求、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品质与产量因素和人工调控技术的研究;

3、动植物重大危险性疫病、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诊断及检疫方法、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畜禽免疫机理与新型疫苗的研究;

4、不同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体变异规律、水肥运行规律、土壤盐渍化规律、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无害化调控方法和措施研究;

5、保护性耕作制度研究、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利用生物保护、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研究,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二)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紧密围绕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包括单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通过技术攻关使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行业科技发展率先进行现代化。重点研究与攻关10项工程。

1、良种工程动植物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及配套技术攻关,突出优质、专用、抗病抗逆性好,能突破性解决结构调整中品种结构及其配套技术。使主要动植物良种覆

盖率达到85%以上,猪、奶牛、蛋鸡、肉羊、水产、专用玉米、特种瓜菜等良种在全国处领先地位。重点攻关:优质肉羊、奶牛、蛋鸡、禽类及水产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有配套技术;优质专用粮、饲草、瓜菜等种植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及配套技术;籽种(畜禽、水产、种植新品种)遗传评估及质量检验技术体系建设。

2、绿色高效养殖工程重点针对肉羊、奶牛、禽类及名优水产新品种绿色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进行攻关,针对畜禽病情诊断、检疫、防疫及鱼病防治难题开展研究,有突破性解决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使生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重点攻关:肉羊、奶牛及名优水产新品种高产、高效绿色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肉羊、奶牛优质、高产及名优水平新品种绿色饲料、饵料营养配方技术;畜禽、鱼类重大流行病诊断、免疫、监控、预警技术;饲料(饵料)、兽药(鱼药)违禁添加剂、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3、绿色高效种植工程重点研究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下最佳栽培技术模式;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新品种营养需求规律、营养诊断与平衡调控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安全施药、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与栽培品种配套的系列化作业农机具;建立种养结合试验示范基地;能突破性解决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4、无公害安全食用农产品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研究攻关无公害安全食用农产品质量监控技术;药物(农药、兽药)、重金属、硝酸盐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产品质量规范化检测程序,生产基地环境检测技术、批发市场产品质量监控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告。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5、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工程重点研究开发保护性耕作、轮作技术;免耕覆盖,减少对土壤物理性状破坏的新技术;农业节约水、肥料、农药、饲料、能源等技术;生态养殖、种植高效利用资源技术;建立农业生产区环境(农药、土壤、有机废弃物、养殖水域、规模养殖场、违禁兽药及饮料添加剂)背景值数据库,建立长期稳定的监测点,开发保护恢复农业生态技术;突破性解决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技术体系。

6、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制定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环节、产品质量和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系列标准,建立安全农产品准入、出口、销售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农业环境、畜禽及水产养殖场环境、土壤肥力质量及其评估标准、安全限量标准及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7、设施园艺自动化控制工程研究开发多种类型温室设计、环境自动调控,建筑材料和节能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适于现代化连栋温室和单体日光温室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建立自动调控温、湿、光、气、肥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8、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工程引进开发适宜加工、出口的蔬菜、畜禽、水产等优良品种;研究开发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生产、加工及贮藏系列配套技术;研究开发无害化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环境与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农产品保鲜质量检测、监控技术体系,发展有机食品,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9、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结合水利工程节水措施,研究农艺节水技术体系。研究不

同灌溉方式、不同土壤质地、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作物等全生育期耗水量参数,建立科学的肥水调控及管理制度;研究旱作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引进、筛选抗旱保水剂;研究保护性耕作及生物覆盖保水技术、肥水调控促根技术、优质有机肥、专用肥应用技术,提高水利用率。

10、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网络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山区资源特点,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考虑,研究提出适宜发展的特养、草饲家畜及种植品种结构、规模、比例,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高效、经济实用、无公害种养结合技术,建立示范基地,总结提出系列高效模式,为山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整合一批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1、绿色养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绿色安全饲料、饵料;疫病诊断规范化标准;安全用药技术;绿色养殖、生产、加工技术;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技术;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监控技术。

2、肉羊、肉牛、奶牛良种及配套养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草食家畜优良品种及繁育技术;优质、高产、低成本饲喂技术;无规定疫病防治技术。

3、水产名优品种及配套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繁育技术,改造常规品种;不同水域条件下优质、高产、低成本养殖技术;投喂颗粒饲料集约化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及水质监控技术。

4、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改造常规品种;无公害标准技术规范及速测技术;设施高效栽培技术;无化害诊断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施肥设备及应用技术;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小型配套作业机械。

5、出口蔬菜标准化技术重点是出口基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优良品种及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采收、加工、包装、贮藏技术标准体系等示范推广。

6、规模高效种养结合模式以肉羊和奶牛为主,分别在山区和平原规模养殖小区结合养殖品种和规模,确定种植品种和面积,示范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7、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规模的畜禽养殖小区,以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等冷处理工艺为重点,示范推广综合治理畜禽粪污模式,使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

8、绿色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饵料)筛选及应用技术重点试验筛选绿色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饵料),形成规范应用技术,在绿色养殖基地、无公害粮菜生产基地、出口粮菜生产某地示范推广。

9、优质专用粮经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名特优新瓜、菜、药村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0、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推广重点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揉碎、青贮、袋贮、包

裹贮等)机械;饲草、饲料收获、粉碎、青贮、烘干等系列机械;养殖、设施栽培配套系列机械。

(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经济竞争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农业将面临国际辆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必须充分发挥北京区位、科技两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型现代农业,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在4个领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

1、转基因良种应用技术应用基因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研究抗虫、抗病、抗逆农作物品种,现代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发适合北京种植、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新品系,为形成高新技术籽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2、生物技术农业应用应用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动物疫苗、生物兽药、饲料、绿色生物及矿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发其生产工艺及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为形成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3、纳米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纲米肥料、农药、饲料在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为形成纳米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4、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开发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可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信息的网络体系。利用GIS、GPS、RS、ES等信息系统,建立准确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种养结构、产量、市场行情估算,灾害、疫情、病虫害、土壤肥力动态及污染等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为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保障措施

(一)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的创新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要实现跨越发展,生产力要产生新的飞跃,必须具备一支有生机、有省略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促进专业队伍与农民组织及企业相结合,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速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要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农业科技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窗口。要鼓励推广机构和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农技服务。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领办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致富。

(二)实施知识结构更新与素质培训工程,加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是人才”。通过实施知识结构更新与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一是利用现有的各类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它科技资金,加速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强、掌握国内外科技前沿、熟悉郊区生产和行业发展的农业学科带头人队伍。二是加速培养一批有下不为例、懂技术、有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熟悉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和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基层,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三是造就一批有知识、熟悉行业发展特点、善于管理经营的农业科技复合人才,加快农业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转化,实现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与培训制度,使知识更新与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乐于

奉献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利用多种途径,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条件,改善推广服务手段,提高推广人员素质。五是利用技术讲座、农广校、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系统、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郊区农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京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拓宽技术来源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和中央在京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攻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以及科研人才优势,合作研究北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问题,通过项目合作,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利用科研院所成熟的研究成果,拓宽技术来源,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应用技术,加快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强国际智力引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际上动植物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吸引国外资金合作研究,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提高自创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技术使用与交流,通过技术交流与培训,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动态,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促进农业科研跨越式发展,使农业科技部分领域率先进入国际先进先列。

(四)广开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农业科研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需要政府投入与多渠道融资相结合。公益性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申请政府积极支持,以促进农业科技健康、快速发展。经营性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可多渠道吸引资金,吸引企业、民营和农民个体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积极吸引城市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的项目,可积极争取金融、税收、保险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五)加强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在科技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农业局下发的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实行目标管理,重大科技项目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促进科技管理创新。各单位领导要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始终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放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析优先地位,营造崇尚科技、热爱科技、宣传科技的良好氛围,制定政策鼓励和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北京市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二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_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

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

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第三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华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世界文化与经济、科 技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 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 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 业的内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拓展出新兴的消费市场和就业空间,为传统文化产业发 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十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 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

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 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 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革命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 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司凡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不断的科 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 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

美轮美免、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祈和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各种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构建了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它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 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型发展,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诞生了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 传媒产业迈人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 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

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 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

另外,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 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

提升。Photoshop、nash、CorelDraw、3DsMAx、iliustrator、Drearn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

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技术的 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 构优化。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 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 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就提高创新能力来讲,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而文化 内容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与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科技 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需 求,拓展出全新的市场。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 本。要想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也只有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才能实现,技术 创新是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

„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巧年首次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X)5年,全国有九个省市文化 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省跻身其中。事实表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南 经济强省目标的强力助推器,是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保障。

不过总体来看,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 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一)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尽管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决心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但整体上进 展缓慢,效率低下。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 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意

识淡薄,不是找市场,而是市长,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 力。在投资问题上,主要依靠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总量小、比 重低。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

7%,相比之下我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河南文化产业还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具体讲:河南大型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文化市场上市场份额小,竞争弱;资金规模小,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创新少,精品少。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文化影视集 团,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 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

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文化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我省文化 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 2

3.3:52.0。从中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一一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 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7%。核心 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外围层比重低16.1个百分点,形成了“核心”不够核 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三、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撬动其发展的是创意,支 撑其发展的是科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依靠科技 创新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 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 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 战略。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到发展壮 大。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集群。在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资 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文化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 享,则可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文 化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文化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 加附加值。

(二)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措施,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运用财 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人。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对文化产品核心 技术的保护,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积极发挥消费 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要特别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人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 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引导高 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

(三)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

要认清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加强和先进国家的技术

交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先进的技术,将其与国内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吸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郑州大学)

第四篇: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期。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四个立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建立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聚集中。特别是,为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逐个环节梳理技术需求,帮助农民排解生产难题,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根据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截至2010年底,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农技推广人员在近两年的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及时调整聚焦培训重点,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5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粮食综合单产达331公斤,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高出3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从耕地资源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面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从外部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外部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尤其在当代,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得到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

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作物来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一实际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实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的优化。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当前,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我国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到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调整。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二是由仅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到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调整。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由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到多功能多层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一是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

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三是强化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重视发挥科技信用评价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五篇: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乡镇换届后工作的第一年,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准确把握和科学定位本乡镇、本区域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笔者多年从事乡镇领导工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陇南市礼县贫困地区的发展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概况。陇南市礼县地域宽广,面积约4900多平方公里,人文积淀厚重,物产丰富,境内以山地为主,29个乡镇发展状况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差异明显。单从各乡镇发展来看,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但从加快发展,实践市、县党代表会制定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言,发展思维又存在诸多共性。因为从总体上看,陇南礼县发展现状的共性是欠发展或乡镇发展速度较慢,发展质量不高。

二、对于发展的思考。如何推动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命题,这一命题必须结合本地以及外围的发展特征来判断,因为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

(一)要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班子对一个地方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一个好的班子一方面要从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入手,另一方面要做好班子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富于班子使命感或干事创业的责任感,这是干部工作的内在要求。其次是要加强对干部(包括村干部)的管理,这个问题也很关键,在贫困地区,这方面有好的一面,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干部不思进取或不坚守岗位或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而且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为突出。

(二)要探索并坚持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没有正确的思路就没有发展的灵魂,就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向。一条科学发展思路的形成,需要许多人甚至几届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完善,继承和发展。陇南礼县是国列贫困县,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制定了“金、石、果、畜、药”的“五字经”发展思路,并通过全县各乡镇的努力,这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成熟思路的形成对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可以避免盲目瞒干。在乡镇工作中坚持了成熟的思路,就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目前许多乡镇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或方向,确定了自己的主攻目标,形成了鲜明的乡镇地域发展特色。

(三)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坚持走参与式扶贫开发的路子,这也是解决群众增收难或实现奔小康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扶贫坚持的是拉动式的方式,有的地方效果明显,有的地方效果不佳。根本的原因是群众的参与不够。如何把政府扶贫和群众参与很好地结合,这是衡量扶贫开发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实现科学民主决

策,这是调动群众参与的主要因素;二面要充分发动、广泛号召动员带领群众参与;三是要看群众的承受能力。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管理好群众,这方面目前一般是靠行政命令来推动,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是我们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加强的一个方面;二是要教育、引导好群众。加快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一项长效措施。基层文化建设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的思想,现实条件成熟的地方优先发展。

(四)优化环境,现实投资的最大化。乡镇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拉动的,贫困地区的乡镇,乡财政困难,不能实现自我投资发展,发展基本上是靠外援投资,因此,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有两个环境:一是要争取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二是地方上要有一个能落实投资的建设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文化等公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如陇南礼县“下四区”,十几个乡镇至今仍然不通油路或水泥路,依这样的状况来看,村一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问题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贫困地区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国家在政策上要重点扶持,在资金上要重点倾斜,并通过加大计划投入,列出时间表来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发展太滞后、差距太大,在群众眼里,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是把它上升为社会问题特别是政治问题的层面来看。因此这已经关乎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要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激励机制。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除了要具备以上几个要素条件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对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乡镇干部的管理层次多,管理权限不一,乡镇一般没有人事权,这给乡镇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乡镇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工作的指标是钢性的,几个“一票否决”是残酷的,而且对职工的管理却是有弹性的,因此作为一把手的压力和责任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提供给乡镇领导变动的岗位也不是太多的,因此在乡镇任职可谓任重道远,因此,要给部分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要有一个合理的去向来激发活力。再者,乡镇发展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或一个个体,因此建立奖优的激励机制也是必须的。

三、结 论: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复杂就复杂在环境条件不一,社会发育程度不一,群众的认知程度不一,以及政策条件不对等和资金的本身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之,在贫困地区要实现充分的发展和跨越式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党委班子的领导下,坚持以扶贫开发和国家重点投资为基础,最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所提问题

一、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1、农村低保分配是否公平?

二、要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1、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问题?

苟俊奇

二0一一年十一月

下载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意见

    县政府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创......

    北京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

    关于加快江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江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瞻远瞩,统筹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

    银行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经验材料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行成立于1950年,下辖三个二级支行、5个储蓄所,内设四部一室机构。现有在岗员工158(其中柜员合同工31人),其中:中共党员52 人,共青团员27人,大专以......

    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维创新

    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维创新薛引娥、苏振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共五则)

    加快融入长三角 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膨胀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一个国家内,以大都市带、城市群委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也十分迅猛。各......

    加快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新四化”的要求,新疆必须在继续坚持加快“三化”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跨越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