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2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一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和体制等方面,逐步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反哺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抓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涔天河灌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优质高产创建行动,重点抓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积极对接国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各类基地建设。抓好40个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抓好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和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蔬菜、油料、棉花、柑橘、食用菌等生产布局,加快油茶、茶叶、竹产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丰产基地县。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以长株潭城郊生态休闲农业为龙头,以市州精品休闲农庄为骨干,以特色生态民俗家园为基础,建立完善全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网络。集中力量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紧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力争经过3-5年努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粮油、生猪、烟草、棉麻、果茶、水产、竹木、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区适水农业带、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区生态农业带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农业产业化,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55”工程。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湖湘特色的中国知名品牌。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林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突破生猪、草食动物、淡水产品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以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瓶颈;围绕创新型湖南建设,加速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现代农业装备与制造、农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 1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以节地、节水灌溉、节肥为主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以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为主的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两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绿色湖南建设,加强主要用材、木本粮油树种良种选育与丰产培育技术及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研究,力争在油茶、生物柴油、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优势领域有较大突破;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兽)药、生物疫苗等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围绕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治理、清洁社区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突出抓好以杂交稻、优质稻、杂交辣椒、工程鲫、双低油菜、油茶、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继续巩固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扶持农业专家领军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品种认定、保护、退出机制。认真抓好超级稻分子育种、生猪产业化、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村物联网综合服务科技工程、生物纤维转化生物质能源、茶果蔬加工、南竹、黑茶、藤本植物等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实施。从农作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生物农药等领域遴选10个左右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攻关。建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引导基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国家杂交水稻实验室、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柑橘实验室、茶叶加工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珍稀野生植物、农作物近缘野生种原生境保护,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数据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林业生态观测站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省农作物海南南繁育种共享平台、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心、南方航天育种基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研究试验,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省级科研机构要突出抓好农业、林业、水利、动物科学四大科研机构群等建设重点,市级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县级科研单位逐步建设为地方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集成优势,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稳步发展农林业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民营农林业科研机构发展。完善农林业科研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长沙、永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长沙县、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等为平台,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着力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与农业大县、企业结对帮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林)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推进行动。继续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并将其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内容。实施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引智基地和星火产业示范带建设。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三、充分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2012年继续实施《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推进35座大中型水库和1070座小Ⅰ型、1303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广泛开展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建设,2012年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治理农村地区小河道、小流域,加快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33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9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气象远程超算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社区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切实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鼓励供销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继续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农村现代流通主导力量作用,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重点抓好“新网工程”和“网上供销社”建设。逐步建立一批规范的交易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产品展销活动,重点培育以长沙红星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湖南西部农博会和湖南茶博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品牌,推动农业生产者与农资批发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的对接,开展直供直销。逐步规范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信通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搭建 “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公益模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社区试点工作,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推进新农村网络及视频建设,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的服务。结合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利用我省新型工业化技术成果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提升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加快农机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湘潭九华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建设,做强岳阳和株洲收获机械、长沙和衡阳农用运输机械、益阳小型动力与耕作机械、双峰小型加工机械等优势农机产业园。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开发适地适用新型农机具。深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改革,大力推广水稻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插秧、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环保节能新技术,加强对林地、湿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石漠化、崩岗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环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2年完成规划营造林602万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创建一批绿色生态城镇、绿色生态乡村,提升生态文明

水平。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工作预警预报,提升防火、灭火技术装备与水平。加快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大中型沼气、太阳能、污水净化处理等生态节能工程,2012年新建10万口户用沼气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可降解农膜和秸秆还田。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城镇和工矿企业“三废”对农村的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产地改良与修复,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四、着力用科技武装农民,全面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速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设立全省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和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向农业农村倾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育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科技副县长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新创业。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教育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湖南)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国有与民办相结合、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有特色、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同一地区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坚持科学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速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向社区有序聚集,土地向经营大户等适度集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

试验区、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品质高、综合承载能力强、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建设一批绿色社区,使之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积极支持城镇规划和城镇扩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

促进县域经济加速提质。坚持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着力推进县域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经济总量过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经济强县市,激励有条件的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和中部百强县市。努力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落实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对增量与存量一并进行考核,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新农村建设示范水平。稳步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推进连片示范、联镇示范和跨区域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冷水江市试点和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示范工作。加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和村级管理。积极推广攸县镇村同治经验,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力度,明显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抓好24个少数民族县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2012年直接帮扶贫困农民80万人。注重标本兼治,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关心支持特殊困难群体的扶贫济困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12年完成1万人避险安置任务,妥善解决搬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2012年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好林区林农、农垦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涉农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干部配备、政策制定、财力投入、工作部署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握发展规律,加强政策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对各市州、县市区分管“三农”工作的党政领导进行分期集中培训。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

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政“三农”投入部分用于公益性、基础性领域。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整合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广开门路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发掘优势农业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创投基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全国试点省建设。继续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100家省级示范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加快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建立农村资产资源交易、财务管理和廉政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三农”工作督促检查。尽快建立和完善“三农”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三农”重大决策、重要措施、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督促检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实行农民负担重点县监控工作,对连续三年列为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县的党政一把手实行问责,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篇: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意见

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现就2014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鼓励向雅周农业园集聚发展

(一)上级支农项目优先支持雅

周农业园。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土地复垦整治、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申报时,优先雅周农业园项目申报。

(二)支持雅周农业园融资。江苏丰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融资金不少于70%用于雅周农业园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三)雅周农业园资金重点用于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

二、鼓励台资项目向苏台园集中

落户苏台农业合作园并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台资项目,按同类项目补助标准上浮20%。

三、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鼓励各区(镇)创建省级以上稻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对参加省部级高产创建获得A级示范片的奖励2万元。

四、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

(一)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1.扶持小蚕共育。按标准全面使用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春蚕、中秋蚕各共育60张以上的,每个共育主体补助2000元。

2.培育养蚕大户。年养蚕规模100张以上的蚕桑经营大户,每户补助10万元。

(二)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

1.种羊场建设。对新建存栏经产种母羊500头以上养殖场,符合县农委认定的品种特征,且有效开展选种、选育工作。并鼓励养殖场不断做大,通过2—3年努力,达到常年存栏经产能繁种羊800—1000只的规模,年向社会提供苗羊2500只以上,当年补助50万元。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新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对县农委指定范围内所有的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达到安全、无害、无污染、并能有效利用的项目,在争取到省级补助项目的基础上,一次性补助40万元。

(三)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1.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投资在600万以上,发展集约化、循环水、高密度设施渔业养殖,奖励20万元。

2.新(改、扩)建连片标准化鱼池300亩以上,且四周用水泥护坡,补助20万元。

3.在苏台农业园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土池温室钢架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每亩补助2500元。

支持安全信息系统终端运营费用、实施渔业互助保险、鼓励进行渔船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的政策县财政另行安排。

五、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一)鼓励在“三区六景”发展连片设施大棚

1.新建连片100-200亩、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每亩分别补助1500元、2500元。

2.新建连片50亩以上省标钢架连栋大棚,每亩补助1.2万元。

(二)鼓励在南莫镇农业园发展食用菌

新建工厂化生产食用菌2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每平方米奖励200元、一般房屋每平方米奖励100元。

(三)鼓励在里下河区域发展优质稻米基地

鼓励品牌大米企业在里下河区域流转连片农田,严格按照国家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运用稻鸭共作、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生物农药防治等技术种植优质稻米,视规模档次给予奖励。

以上奖补资金按5:3:2的比例分三年兑付到位,如三年期间发生迁建或拆除的,取消拆除后当年及以后奖补资金。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奖励农业龙头企业

1.对首获国家、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

2.鼓励企业提升产能和销售规模。按照企业年开票销售能力,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且增幅在20%以上,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30万元。

3.鼓励企业创建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含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各区(镇)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基地,除享受已有奖励政策外,面积达200亩奖励10万元。

4.鼓励企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对全县所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固定资产规模、开票销售、合作带动水平和能力、品牌建设、参与企业动态监测报表数据质量和时效等进行综合考评打分,依排名高低,对获得综合竞争能力“前十强”的企业,1-2名分别奖励5万元,3-5名分别奖励3万元,6-10名分别奖励1万元。

(二)奖励“一村一品”特色村(镇)。获得全国示范村镇称号的,每村奖励10万元;获得省级示范村镇称号的,每村奖励5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扩大特色村专业特色经营的生产规模,提升专业村建设档次,不得列入镇、村财政开支。

(三)奖励农产品

第三篇: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5-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主体应当运用自身的累积资源投入创新之外,政府的创新资源也应当主要投入到市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之中。我国农业的市场主体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重任之日,才是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真正取得成功之时。

农业是自然区划特征非常明显的产业,中国又有非常特殊的其他国情,因此,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主创新道路尤为必要。在我国农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是一种长期趋势的条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路径和产业技术路径的创造、选择、坚持与落实就成为科技界的头等大事,也是涉农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们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技术体系这个总体要求需要从每一项技术入手去落实,并且相互配套才能形成互相适应的有效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还面临许多大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科学规律实现主动型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摆在农业科技专家面前的严峻挑战。

农业财政科技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是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但关键在于落实。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操作的财务统计基础使得这项政策真正成为可以精确检测的对象。其次应当明确这是各级政府都应当达到的要求,是具有明确定量指标的硬要求,不是各级政府可以相互推诿的软要求。必须做到财政责任落实到位,党政督察机制完善,并成为每年各级政府报告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三,中西部基层政府实现目标的难度很大,建议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中列入或者扩大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额度。

-6-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现代金融支持和保障

张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理应成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体系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收益。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特殊资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对资产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获得创新收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和产业化;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往往具有快速成长和未来高收入增长流的特点,现代股票市场能够将企业各类资产和企业未来收入流提前折现,上市科技企业的市值一般远远高于自身净资产数倍,其高出的溢价就是科技创新成果未来收入的折现,这样创新科技企业既可以通过股票高溢价发行筹集比一般企业更多资金,赢得更多和更大创新发展机会,也可通过股票二级市场交易变现,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收益早日兑现。

防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农业科技创新本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现代金融体系在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收益的同时为防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能够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愿意承担农业科技创新高风险的风险资本。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银行贷款)完全不同,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项目,追逐高风险背后所隐藏的高收益,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愿意承担高风险,即这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金融制度安排,农业科技创新中所存在的高风险转移和分散给风险投资者,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能够为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风险分散、转移、对冲和规避的管理工具,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撑起“保护伞”,这将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如果没有现代金融证券市场,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一种缓慢的财富实现过程,难以产生强大的社会示范效应,不能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创新,也就会放慢整个社会科技创新速度,农业科技创新速度也会滞缓。

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现代金融自身所具备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促使社会闲散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最具市场潜力的农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当中,从而满足具

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同时,能够自发地抑制无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换言之,现代金融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提供资金引导。另外,现代金融市场中为资金供求双方起到媒体或桥梁作用的各种中介机构,如市场咨询单位,证券研究所、投资顾问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所提供的各类信息本身就具有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的功能。具体而言,农业科技创新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其创新成果才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各种中介机构的服务最终才能得到回报。现代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具有敏锐捕捉农业科技创新需求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及时提供给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起到类似于期货市场中“价格发现”的作用,从而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刘冬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最大特征。强调多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协同推进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强化政府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目前,涉及农业科技的职能部门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农业科技资源管理尚存在渠道分散、重复布局、各自为战的现象。应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7-之间的沟通协调,改进和完善现有各部门在经费预算、科研立项、重大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使部门间的科技资源能够汇聚到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上来。要强调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联动,实现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更好对接。

稳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改革。除中央级研究院所外,我国各省区市基本都建有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研院,相当一部分地市也建有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促进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有序竞争与相对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经费资助机制,并且在事业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逐步形成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农业科研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积极稳妥地推动有商业研发能力的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制为企业,并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继续完善和发展大学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农业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已经占到我国全部农业科技成果的一半左右,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骨干力量。应继续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太行山之路”等大学农技服务模式,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以规范和制度化,同时在国家实施的重大推广计划、财政专项、星火计划、基地建设等各类推广项目,对大学予以支持和倾斜。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公正、规范的农业技术市场秩序,真正维护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考虑到农业科研区域性较强的特点,要选择改革力度大、创新能力强、区域中心地位明显的地方农业大学,联合本区域其他研究力量,开展区域性农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

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农业领域更多的介入,涉农企业正成为农村技术服务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与中国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事实相对应,中国企业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展经营,企业从获取自身最大利益出发,也会对所涉及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相应技术指导。要鼓励和支持相关涉农企业在某些领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超前、深度参与农业技术研发。在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支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比例,设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后补助计划,对企业自筹资金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给予经费补助。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毛学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农业科技创新面向大农业。当前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保障能力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楚看到,由于生物技术、加工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种植业或农林牧副渔,而是包含了食品、自然资源、生物科技产品、健康、生态环境、休闲与绿色产业等。农业科技成果本身也需要拓展与延伸,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向优势农产品与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从过去定位于生产功能向追求三生功能(生产、生活和生态)迈进,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面向大农业概念。

鼓励涉农企业加入科技创新大军。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大程度依靠农业技术来提高竞争力,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涉农企业对科技成果需求愈加强烈。如果对规模以上的涉农企业初步加总,2010年大约有10万个。但是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涉农企业涉农行业的投入强度,农副食品加工业(0.17%)、食品制造业(0.34%)、饮料制造业(0.59%)、烟草制造业(0.22%)、纺织业(0.29%)均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0.61),其距离成为研发主体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中央财政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科技领域,促进提高农业科技的社会投入水平。

让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起到承上启下、引领支撑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8-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3月 第3期的中间环节,应当起着承上启下之关键作用,既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起到反馈作用,影响着项目资源分配,又对下游环节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但是从各个环节上投入来看,仅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农、林、牧渔业小计”来说,2009年农林牧渔业的R&D投入约为70亿元,其中试验发展经费接近

50亿元。不过,如考虑其他部门的科技投入,农业领域内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可能相对更高些。从早期统计资料来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投入规模相对较大。唯独中间环节———农业成果转化投入,2001—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5.5亿元,平均每年不到3亿元,显然这样投入与之前各种来源的农业科技成果待转化需求相比,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有限。在重视农业科技公共性同时,需要特别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科技与产业、科研导向与市场有效需求在整个科技链条上得到有机统一。

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当前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缺乏,激励机制问题突出。因此,加大对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的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传播平台、农业科技应用平台和环境支持平台建设,还需要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合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阶段

巨文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30年来,在农村体制改革红利不断减弱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强。我国目前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的刚性约束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能保证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卫生,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科技不断进步的历史,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通过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市场化等方面不断推动农业快速增长,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

导和发展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农产品产量,不断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快速发展,不断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以生物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爆发时期。与此同时,欧美等大跨国公司依靠强大农业生物技术优势,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是我国在世界农业科技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和重要地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三大问题 毕亮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衔接有待加强。我国科研体系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在纵向层面上,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为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但科研单位对成果推广和产业发展的责任较为淡化,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在横向层面上,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均可通过项目形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但课题的设置重点体系化程度不高,机构重

第3期(2012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9-叠、任务交叉的现象仍然比较多,成果推广和向产业延伸的动力不足,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

二是大学偏重于科研和教育,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的义务。在国家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类院校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都偏重于科研和教学,且在科技资源流动、信息共享、人才联动等方面没有形成高效机制。

在科研上,对实际生产需求的关注仍然不够,导致对下游科研机构的辐射传输能力不强;在教学上,以理论课程的讲授为主,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贴切度不够,培养的人才对基层农业生产的了解不足;在任务上,没有推广和展示的义务。

三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地位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明晰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潜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然而,与国外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研发不同,我国私人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比例不足2%,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且科研投资高度集中于农作物。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分布不均,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都对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需求。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 刘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地位偏低、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已多年未见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的重大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多流于对国外相关科研活动的低水平、重复式的跟踪模仿,鲜见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和绝大部分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均需依赖进口。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选题与市场定位的脱离,导致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产生了一些难于推广、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科研成果。我国进行的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虽然改革了过去的农技推广体系,但却难以彻底解决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重课题申请、重研究过程、重科研成果鉴定评奖”而“轻应用示范和推广”的问题。

解决以上问题,要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的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入手。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 的比重较低,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比重更低,2012年,中央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这意味着在未来我国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增加了投入,资金如何被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制度中,应将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和可推广性作为重点考量指标。

其次,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亟待形成。我国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进行研发、真正有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尚未将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然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更容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市场需求和推广方式,因此,我国亟待形成一套针对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农业科技的性质决定农业科技的供给者 郭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从农业科技经济特性出发,可以发现农业科技具有三性———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农业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即农业科技享用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农业科技创新的非竞争性、高风险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科技要由政府来供给。首先,农业科技作为

0-中国科技论坛(2012 年 3 月 第 3 期 一种公共品,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即存在市场失灵;其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农业受 自然、气候以及生物自身生长规律等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强、投资大、风险高;最 后,农业科技创新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牵涉到经济社会中的一、二、三产业以及多种 学科知识,涉及政府、科研

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包含着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农业科技的基础性。首先,农业科技支撑农业高水平的发展,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支撑起整个经济社会的 长期高效的运行,这种效用的传导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农业科研活动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基 础性。农业科技研究更多是基础性应用研究,既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又为其他学科、其他产业发展 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与技术支持。最后,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连贯的过程,需要足够的人 力、物力和学术积淀,需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农业科技的社会性。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较强的正外部性决定了它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农 业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强化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解决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拓宽了解决“三 农”问题的渠道,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农业科技创新是一 种“社会模式”,创新的主体包括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关、农民、社会团体、国外机构等多种社会力量,创新 活动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内容包涵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属性,以获取长期、持续的生 态与社会、经济效益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社会系统。农业科技的三性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财政应在农业科技活 动中承担主要责任。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傅晋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研究员 作为一项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的产物,科技特派员制度从产生至今已经历经了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演 进。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我国农村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止到 2010 年,全国已有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225 个县(市、区、旗)开展了科技特派 员工作,开展工作的县占全国县(市)总数的 77.9%。同时,科技特派员总人数发展至将近15 万人,大幅提高 了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正因如此,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 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表明科技特派员制度业已成为受到国家认可的农村 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对于政府对科技特派

员工作的重视,学术界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则略显 不足。已有的研究多从制度层面对科技特派员体制机制问题展开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以典型案例分析为 主,多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定位为农村科技服务的一种类型,很少有从科技创业的角度对科技特派员所做的相 关研究。为此,今后关于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研究有待加强:一是继续深入挖掘现实中正在开展 的各类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总结分析其制度演进过程及政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新型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专题研究;二是从科技创业的分析视角,加强对科技特派员这一重要行为主体的专题研 究,研究方法应更多采用大样本统计模型实证分析方法,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三是加强对科 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评估研究,从农户等各类政策被影响者的角度出发,量化政策效应,为今后进一步完善 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责任编辑 迟凤玲)

第四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_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

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

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第五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

中共临夏州委

临夏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州党代会精神和全州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州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作出如下决定。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产业富民、农牧稳州”战略,牢固树立“为牧而农、为工而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理念,坚持打绿色牌、产业化推进、链条式开发,按照夯基础、调结构、强科技、育龙头、攻难点、抓劳务、促增收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设施装备和体制支撑,着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全州农业超常规、创新型发展,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16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5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把临夏建成西部地区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牛羊及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面向兰州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全省高效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全省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州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围绕全州经济发展“三大基地、三大产业带”的布局,立足川塬区、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区域特征,种植业重点发展高效农业、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养殖业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奶牛“三大产业带”和猪、鸡、渔“三大基地”,林果业重点发展花椒、啤特果、核桃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粮食产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主攻玉米、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稳定小麦

生产,在广河、永靖、东乡、临夏县等干旱半干旱区建立玉米产业带,在北部干旱山区、东西部阴湿区建立马铃薯产业带。

(四)草畜产业。深入实施国家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加大草场围栏建设,提高草原生产性能,支持农户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稳步扩大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加快农作物秸秆饲料科学化利用,实现重点农作物种植区域饲草资源向养殖重点区域的有效输转。依托全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养殖,稳定发展猪鸡生产。

(五)经济作物产业。以设施农业为方向,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壮大临夏县北塬灌区、沿黄灌区、大夏河流域、广通河流域四大蔬菜产业基地。以双低油菜为重点,建立和政、积石山县油菜产业带。以康乐县、和政县高寒阴湿区为重点,建立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依托兰州百合品牌优势,在永靖县建立百合产业片。

(六)林果产业。围绕“三河三麓三带”经济区建设,以黄河、洮河、大夏河沿岸为重点,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的产业带和以阔叶树为主的育苗产业;以太子山、积石山、南阳山一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啤特果为主的林业产业带和以针叶树为主的育苗产业;在河谷川塬区加快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以高档城镇绿化树种为主的育苗产业,形成花椒、啤特果、核桃三大产业

引领,大接杏、红枣、苹果、油桃、枸杞等产业补充,林木育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多点开花的新格局。

(七)水产养殖业。依托州内丰富的水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加快建设以刘、盐水库及沿岸地区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基地;加大州内冷水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冷水鱼养殖,建设以太子山、积石山、南阳山一带为重点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八)基地规模化。加快种养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特色种植、草食畜牧业为主的稳州传统产业,壮大种养基地规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偿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规模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继续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对旱作农业、规划区域内的设施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对新建的养殖专业村、养殖场(小区)按照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到2016年,形成150万亩的旱作农业、25万亩双低油菜、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设施蔬菜、94万亩花椒、38万亩啤特果、21万亩核桃和52万亩其它特色林果的种植规模;规模养殖户达到3.8万户,专业养殖村达到210个,养殖场(小区)达到1500个以上,规模养殖饲养量占全州总量的60%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00万头(只)。

(七)生产标准化。加快建立本州农业生产规程和内控质量标准,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园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对每年新改造规范达标的州级、省级和部级蔬菜标准园和养殖场,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一次性给予补助。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清真食品体系认证,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八)加工特色化。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大对清真肉乳、马铃薯、玉米、啤特果、花椒加工企业的扶持,扶持发展一批地域特色显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西部地区清真牛羊肉及系列熟食品加工基地,打造中国皮革毛纺手工地毯加工产业集群。到2016年,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州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优先向重点龙头企业安排。

(九)产品品牌化。依托清真品牌优势,加大对清真牛羊肉、无公害农产品、林果产品、皮革等产品品牌和“东乡手抓”等地域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16年,打造3—5个国内知名品牌、10个以上省内著名品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和国际农博会等推介会、展销会,州财政和企

业所在县财政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参展补助;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企业或组织,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十)经营产业化。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在全州逐步建成一批产业、技术、资金、服务、管理相对聚集的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支持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的市场改造升级,形成州级有区域性市场、县(市)有骨干市场、乡镇有产地市场、基地有田头市场的市场体系。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合组织+农户”的经营格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奖补资金,鼓励种养大户、农产品营销户、养殖专业村、农机专业户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学校、城市社区等开展产销衔接;对评为州级、省级和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的,按照以奖代补形式一次性给予补助。到2016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0个,入会农户达到15万户。

四、加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质量评定制度,开展大规模地力提升和农田设施完善相结合的

中低产田、土地整理、标准梯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16年底新修梯田70万亩。实施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争取临夏市、和政县、广河县、东乡县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力度。

(十二)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推进养殖业、设施园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到2016年,综合农机化率达到42%,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万千瓦。积极争取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州、县(市)农机具购置补贴配套资金。对作业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农机户、农机合作社由县(市)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十三)强化项目支撑能力。全力实施“4+5+5”行动计划,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做实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建立科学的项目库。全力争取省上和国家支持,实施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加大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投入,州、县(市)财政对农业重点项目安排一定的前期经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项目。

(十四)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对考核连续3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评聘高一级技术职务时不受岗位限额

限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产业一线指导生产,对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晋升技术职称时不受岗位限额限制。充实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科技人员,每年招录一批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工作;对服务期满,工作业绩突出的,择优选调到州、县农业服务机构工作,解决州、县两级技术人员断档的问题;在乡站或农业生产一线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每年招聘一批人员加强基层技术服务力量。通过创办田间学校、培训基地,开展大面积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务农务工技能水平。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标准落实农业、林业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和畜牧兽医卫生津贴。

(十五)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良种良法和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示范,积极推广旱作节水、设施栽培、良种繁育、畜禽标准化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控、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筛选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品种;加快“康乐肉牛”、“河州奶牛”、“东乡肉羊”地方品种核心类群培育步伐;鼓励养殖户、养殖场(小区)建设青贮窖池、购置大型铡草机械,支持企业和个人兴办青贮饲料配送中心,加快农作物秸秆饲料科学化的利用。到2016年,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经济林果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牛羊良种率达到70%以上,猪鸡实现良种化,秸秆科学利用率达到80%

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实行能繁母牛养殖补贴政策和引进奖励政策,对奶肉牛冻配改良所需液氮、冻精全免费,对地方品种核心群、新建牛羊良种繁育场、人工授精站点建设、1000立方米以上永久性青贮窖,按照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

(十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巩固提升州一级、充实完善县一级、理顺健全乡一级、拓展延伸村一级”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农经管理、农业执法、水利管护、扶贫工作服务体系,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在州级农口有关部门设副县级的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将部分农口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县(市)对应州级健全机构、配备人员;进一步理顺乡镇农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人财物统归县(市)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在各行政村设置农技员、林技员、动物防疫员、草原管护员、水管员,县级财政按照社干部报酬标准给予补助。

(十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坚持重大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因病设防相结合,健全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预案,州级财政每年列支20万元,县级财政列支30万元,充实州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动植物疫情的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建立健全州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杜绝有毒有害投入

品进入生产环节,在重点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设立检测点,实现农产品抽检常态化,同级财政每年保障检测经费10万元,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十八)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生态立州”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以生物多样性建设保护为主的国家级示范区为目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建设西南部水源涵养型安全生态屏障、中部经济防护型安全生态屏障、东北部植被恢复型安全生态屏障。建设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实施以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流域水保生态治理,实施易灾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提高补助标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完善以奖代补、以新换旧等机制。到2016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适宜地区基本实现沼气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十九)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制度和预案的落实。完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密雹灾多发区和特

色农业集中区的防雹设施,利用先进手段增雨雪和开展防雹作业。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查险排险工作,强化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对旱、涝、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会商、早处置。

五、健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党政主导,农工办综合协调,发改、财政、农业、畜牧、林业、扶贫、水利、农机、商务、供销、国土资源、农业科研、金融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推进领导机构。领导机构定期分析研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密切协作配合,推动工作落实。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订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

(二十一)加大资金投入。州级财政设立扶持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其中种植业1000万元,畜牧业1000万元,林果业500万元,农机装备500万元,并逐年增加。严格落实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的政策,执行新增建设用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落实土地收益出让金的10%用于水利管护的规定。健全完善农村融资担保平台,用财政投入撬动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加大惠农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小额惠农贷款。

大力发展村级扶贫互助基金会,到2016年,建立扶贫互助基金会500个以上。

(二十二)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改革,有序推进耕地、林地、草场经营权依法流转,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集成项目、集约资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十三)完善考核办法。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投入保障等内容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效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对全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县(市)党委、政府和州直有关部门按照《决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下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五篇)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日期:2011年12月28日来源:新华社 http:///wszb/zhibo498/content_2056159.htm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8日在京闭幕。这次会议......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瞻远瞩,统筹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

    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何伟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黄莉新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

    优化思路 创新实践 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

    优化思路 创新实践 加快推进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江苏水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部党组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的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进行试验示范和集中展示的一个平台,是农业新技术从试验阶段进入大面积推广应......

    河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大全

    河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扎实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

    *市以人为本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调查(共5则)

    如何尽快地更多地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内在素质,是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近年来,xx市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