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时间:2019-05-14 23:4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一篇: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何伟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镇农业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大部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立了40个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四年多的开发建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已初具规模。但就农村土地流转来讲,仍旧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增幅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在8—10%左右,在全市各乡镇中排列较靠后,土地流转难,也严重制约了全镇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此,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相关村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全镇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自2010年4月,我镇开始实施土地流转,现已经流转近几千亩。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为辅。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集体流转是我镇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合作社、科技企业;四是 1 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其中呈现出几个特征。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镇被流转土地的农户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较短,土地收盗较少。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无序流转现象严重。我镇土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的,口头协议多,无具体的合同依据,部分农民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地,以转包、租赁的形式流转过来从事农业生产,但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向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需要通过签订有标准的合同文本,将权利和违约责任进行具体和明确。2、2003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省、市扶持农业生产的优惠、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民负担日益减轻。特别是2009年底以来农副产品(主要是粮、油菜和蔬菜)价格行情不断攀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价值期望值不断升高,土地流转价格面临挑战,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3、土地权属纠纷加剧。农业税费减免前农户对土地流转手续认识不够,土地流转往往以无偿流转为主,流转合同 2 主要以口头协议为主,农业税费减免后,引起土地经营权纠纷加剧,农户纷纷要求要回自己原已经放弃了的土地经营权或者要取得经营权收益。

4、部分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不清,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会影响该村土地流转的集体收益,使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受损,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加快推进我镇农村土地高效流转的几个工作措施 2006年前,我镇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粮油为主,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为辅,农民依赖单一的传统作物难以实现持续稳步增收。此外,全镇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小四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农民承包土地零散,农民个体间的单打独斗使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针对农民要求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愿望,结合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开展了规模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土地流转工作

(一)坚持政策,尊重民意,稳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流转且积极 3 性较高的条件下,针对自发流转出现的较多纠纷和问题,要遵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村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内土地权益;二是按照“稳制活田”(即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和“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优先考虑本市、本镇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进行流转工作;三是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充分保障流转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二)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进行土地流转,关键要转变干部群众对土地的传统耕作管理观念。为此,首先要组织部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赴外地实地参观,在认真学习外地大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和种植大户会议,开展土地流转利弊分析大讨论,分析研究本镇、本村土地流转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参观和开展讨论,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本村农户所承包土地,因地力条件不同,每户的耕地大都条块较多,零散种植,加之 4 种植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三高”作物少,在现代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人急需摆脱土地束缚从事其它产业,但所耕种土地又无法放弃;一部分人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所需耕地又分散在一家一户,这就决定了只有走出传统农村经营模式,把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现代农业经营者手中流转,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也才能在保证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使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并可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出农村通过其它途径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转出一户富两户”和“双增收、共盈利”的目标。

(三)加强力量,因地制宜,积极引导

要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就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指导组人员的力量,提供组织保障。一是针对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采取交流、挂任方式为有关村选配思想观念新、种植经验丰富且群众威信较高的农民经纪人担任土地流转专职的村干部,有效解决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让群众放心的问题;二是镇党委、政府要适时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了部分农民等待、观望、有意抬高转包费的现象,提高了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在村组中挑选思想观念新、敢说话、能办事的农民组成“生产管理小组”,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农民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为农民办好事,解决好农户之间产生的土地流转纠纷; 5 四是在选择示范点上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根据不同情况引导农民采取不同土地流转形式,不搞一刀切。采取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可以转包或以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对部分集体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四是试点开展全镇整村、整组土地流转工作。在杨场村实施整村土地流转工作,龙萌村是武汉禾园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在年底之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在2000亩左右,占全村耕地面积80%左右,下一步将进一步稳步推进,打造良好示范效应。

(四)发挥政府监督服务职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为稳步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镇党委、政府和各行政村要合法介入土地流转各个环节,统一制定全镇土地流转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了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保证了流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是规范流转土地登记手续。对流转土地由所在村委会进行严格登记、造册,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和档案的规范管理,并将此作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义务和调解土地流转双方纠纷的重要依据,使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化。二是有效监督双方草拟协议书或转包租赁合同,明确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指导流转双方合理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流转年限和双方责权关系等。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流转双方的权益,保护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有效改变了以往自发、无序粗放型土地流转状况,既保证了流出土地农民的承包权和收益权,避免了土地荒芜,又使得流入方敢于加大对土地进行长期合理投入,实现了有序生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6 实现了流转双方互利共赢。三是积极为流转土地的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围绕结构调整,突出高效特色,加大扶持力度

土地流转后,新的经营主体、经营方向必须符合“三高”农业和设施农业的要求,切实起到以“土地流转促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加速土地流转”的良好效果。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流转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把土地流转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引导农民将规模流转土地全部用于以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确保流转土地高产出、高收益,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已流转的土地、企业、大户倾斜,保证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做到“土地流转到哪儿,基础设施配套到哪儿,政策资金倾斜到哪儿”。

(六)把土地流转与招商引资、“两新”工程等紧密结合起来

土地流转促使更多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寻求新的增收方式,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流转土地农民的增收问题。对此,镇党委、政府根据流出土地农民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是有组织的加大向农业企业的输出力度。凡愿进入农业企业务工的人员,要组织相关培训机构为其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农产品营销培训,引导和组织流转土地农民进行再就业,确保他们既有流 7 转土地的租金,又有再次务工的收入。二是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提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从工从商。可采取集体、农民集资入股的方式,结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有责任心、有经营头脑、有办事能力的人员扶持创业就业,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三是结合“两新”工程、“两分两换”,对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村、组,成片规模流转后自愿放弃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可以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公寓房安置。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户,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政府进行适当配套,交纳个人基本医疗和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高失地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篇:胡家镇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范文)

胡家镇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发展产业链

促农增收

胡家镇坚持按照“发挥优势、发挥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菜、桑、渔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立足“小而全、小而精”的农业生产现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模式,以规模化推动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特色农业的跨越发展。

一、基本情况

胡家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位于隆昌县城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6.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36998亩,辖28个农业村,2个社区,总人口4912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4798,占90.7%。人均耕地面积0.83亩。目前,已有12677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497亩,其中参与连片流转10亩以上的主体有382个,涉及农户4516户,流转土地面积6457.26亩,连片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76%。农户之间流转面积5554亩,涉及农户2618户,占流转面积的65%。

二、主要做法

2010年前,胡家镇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粮油为主,大棚蔬菜和果树种植为辅,农民依赖单一的传统作物难以实现持续稳步增收。此外,全镇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小四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农民承包土地零散,农民个体间的单打独斗使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难以形成产业优势。针对农民要求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愿望,从2010年开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胡家镇从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开展了以解放、黄金、盘石、石龙等村为试点的规模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成立组织,建立服务网络。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依托现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具体指导土地流转工作。主要负责印制全镇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构建完整的流转信息网络,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

(二)制定方案,出台优惠政策。为推进土地流转速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胡家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

(三)多种形式,加快流转速度。一是联片经营,实现整治和开发的“双赢”。选择合适的地区,在相邻近的几个村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将原来的小地块集中进行整理,将变小地块为成片地,发展成片特色农业,形成规模种植,不仅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加快了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同时,依托现代农业等项目的实施,将原有的不平整的地貌地形进行整治,大大增加了可耕种土地面积。我镇选取了黄金、盘石、石龙三个村集中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项目,规划区域片1000亩,对区域片的农户土地进行登记,集中进行整治,统一路、渠、水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将原来不平整的零散小地块整理成区域种植片后,按照

农户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整治过程中,新增耕地超过 亩,达到了土地整治和新增耕地的双赢。水、路的配套,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引来数家业主,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盘石村在引进蔬菜业主后,由政府出资修建了3840平方米蔬菜钢架育苗大棚,并转租给业主,在签订的租赁协议中要求业主为周边农民代育蔬菜苗,按成本价供应农户种植,即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又减少了栽种成本。二是合作组织转包,农民“失地”不离土。由农户把承包田有偿转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盘石村流转土地120亩,引进业主,新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20亩;石龙村祥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果桑后再将桑树承包给村民,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等果实成熟后再全部回收。广大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流转出土地后,在获得土地流转补偿的同时,仍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新的劳动价值,获得了劳动报酬,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四)规范程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农户和业主签订流转合同,监督土地流转的履行,调解土地流转纠纷;村成立土地流转调解委员会,调解村难以调解的土地流转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取得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推动了土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3年我镇新增土地

流转面积呈现“政府引导、集中连片、程序规范”等特点。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00亩,其中连片100亩以上的1900亩。全镇在项目区完成投资1500万元,农田改造400亩,建设排灌渠系3000米,建设公路0.8公里、田间道路6500米,规范机械下道140个、新建现代育苗大棚4000平方米,修建专合社办公楼2栋500平方米,新建钢架大棚150亩,蔬菜大棚整治600亩,完成栽种塔罗科血橙600亩、陆地蔬菜450亩。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得土地经营权后,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桥梁。今年我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中用于种植塔罗科血橙500亩,种植果桑800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多种农业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全镇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出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

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能从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据初步估计,每亩流转地年平均租金最低以400元计算,而一亩地种地一年纯收入不过500元左右,但农民在农忙季节不回家,每年至少多工作3个月,按目前务工最低月工资2000元计算,一个劳动力一年至少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

第三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8月中旬,天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该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调研组通过研讨,对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天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成立组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天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该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3000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天长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天长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该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蓬、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天长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该市的工业和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从而加快了全市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此外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4、完善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土地流转信息员的作用,明确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做好土地流转的信息搜集发布、政策咨询服务、流转价格评估、合同审查备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二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和仲裁机构,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制度、纠纷调解和仲裁制度等,以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第四篇:广安市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助推农业产业化

(1)托管模式。由外出户将承包地交由村组临时统一管理使用,托管期限双方协商;托管期间承包土地享有现有政策性收益不变,如有业主租赁该土地,同时享有土地租金收益。(2)入股模式。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农户将承包地有选择性地入股产业发展,并参加入股产业经营管理。入股农户享有的国家现有政策性收益不变,同时入股经营收益及经营风险共担。(3)置换模式。由村组协调,将农户零散承包地通过相互置换整合成较大面积耕地,实现专业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截至目前,该市在广安区创建土地流转中心48个,规模经营土地17.6万亩,累计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6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7万亩、龙安柚基地26.5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368个。

第五篇:土地流转模式与实现措施

土地流转模式与实现措施

土地流转的五大模式

模式一:土地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30年前,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走入了农民的视野。

新疆沙湾县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1万多亩土地,分地时被分割成近1300块,同一户家庭的土地分散在好几个地方,耕地、浇水、管理很不方便。村支书赵金财上任伊始,听说毗邻的兵团团场的棉花产量都在400公斤以上,就领着村干部去取经:人家高产的奥妙就在于——土地集中连片、全部采用滴水灌溉,耕种管理非常方便。

2005年初,下八户村在征求多数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全村进行大规模土地互换。七零八落的上千块土地,一下改造成一块块大条田。农民也在土地互换中得到了实惠。如今全部土地实现滴水灌溉,1/3的农民外出务工。去年,下八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模式二:出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重庆市江津区德感街道办事处三河村村民张泽富于2003年创办了雄风果业有限公司,以田地700斤稻谷/亩、土地500斤稻谷/亩共租用本村农民的720亩土地,新建优质晚熟柑橘园,所产柑橘由恒河果业公司负责收购。截至目前,他共投入450万元,预计在2010年做到当年收支平衡,2015年收回全部投资。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解决撂荒地100余亩,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外出务工农民在获得劳务收入的同时,又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而且土地租金收入比农民种植水稻的纯收入要高;另一方面果园建设初期能解决40人左右常年务工,盛产后能解决150人务工,年均工资5000元左右,就地转移了部分难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此外,通过果园建设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

模式三: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2005年10月,重庆恒河农业科技公司拿出10万元现金入股,长寿区石堰

1镇麒麟村508户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亩250元作价入股,注册成立了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由村委会主任出任公司董事长。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对所属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栽植优质柑橘,聘请有技术和责任心的股东作专职技术员,支付额外报酬。因柑橘要到2009年才挂果,公司就在柑橘园内统一套种青蒿、甘薯和蔬菜。2006年除去管理成本,实现每个股东每亩地有290元红利,略低于出租土地租金,但从长远来看,农户收益要高于出租,周边农户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又有不少农户加入公司。

模式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重庆,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模式五:“股份+合作”

山东省宁阳县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制度创新,土地改革走新路

随着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功能的逐步加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逐步趋于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过去以农户间、业主与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为主向当前的政府和市场引导与自发并重的自主流转转变;二是由过去无偿代耕向按市场规律的有偿流转转变;三是由过去依靠口头协议的不规范流转向签订书面协议的规范流转转变。同时,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规模逐年增大。而土地流转的日趋规范所依靠的是制度创新与突破:

——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市场。山东省枣庄市通过给农民发放土地使用产权证、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市场和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村土地改革的新路子。

枣庄市的具体做法是:给每个承包户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农民以土地使用产权入股加入合作社,使土地的使用产权转移到合作社,合作社以土地使用产权向银行作抵押进行贷款。同时,他们在市、区、镇三级政府设立土地产权交易机构,为土地使用权入股和转让进行评估和提供交易平台。在枣庄,土地开始变成资本,“死地变成了活钱”。徐庄土地合作社用土地使用产权证作抵押,从农信社得到了30万元贷款,用于采购急需的化肥。滕州市滕忻龙珠大枣合作社以土地使用产权证做抵押,从信用社贷款40万元,规划建设一座100吨恒温库,并新上一条大枣加工生产线。

——政府对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为规范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经过认真调研,制定下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从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几个方面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制作并向农户提供了全省统一的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及流转委托书等不同的合同示范文本。对流转双方可能

涉及的一些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进行了明确。

——完善土地流转纠纷仲裁、调解机制。2003年以来,河南省通过加强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不断探索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全省县、乡两级共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1811个,培训仲裁员4500多名。省级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县13个,其中孟州、汝州、荥阳等9个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试点。各试点单位制定和规范了纠纷仲裁的各项制度和程序,加强了仲裁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仲裁机制。几年来,全省共调处合同纠纷2.9万余起,有效化解了农村矛盾,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保持了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稳定基础上推动流转

推动土地流转,有一个基本前提——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

今后,在“分”的层面上,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包括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社会化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合等。

在农户的联合与合作过程中,牵扯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场控制力差;三是生产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需求不足;四是农业自给率高、商品率较低。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还可以在农户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扩大服务需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户生产+合作社经营”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引进现代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世袭转向职业、由兼业走向专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和现代化的主人。当然,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将为这一转变的到来,打下牢固的基础。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到来

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们已经有条件和有基础来实现农村的“第二个飞跃”。

第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已经具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约有2.1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其中绝大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在很多农村出现了青壮年“农民荒”的现象。留守农村的人群主要是老幼妇孺,很多地区农村的人群主要是老幼妇孺,很多地区土地闲置、撂荒现象突出。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说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具备了客观基础。

第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环境业已形成。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民的货币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惟一手段。此时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功能。在城市不能给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就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二是土地权益补偿。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来为放弃土地的农民提供物质补偿,农民不愿意无偿放弃权益。

因此,在现阶段,在土地仅起社会保障功能的时候,用制度保障来替换土地保障,用市民基本生存权益替换土地权益,使进城农民自愿流转、转让土地承包权,就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三,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动力依然强劲。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政府补贴不断增多,有很多农民愿意扩大自己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尤其许多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有着扩大种植规模的强烈愿望。

此外,有些外出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仍然看好经营农业,具有返乡种田的积极性,他们认为此时正是搞土地规模经营的时机。近来,有不少进城农民返乡要回转包出去的土地,自己经营。由此可见,农民已初步具有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动力。过认真调研,制定下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从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几个方面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制作并向农户提供了全省统一的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及流转委托书等不同的合同示范文本。对流转双方可能涉及的一些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进行了明确。——完善土地流转纠纷仲裁、调解机制。2003年以来,河南省通过加强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不断探索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全省县、乡两级共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1811个,培训仲裁员4500多名。省级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县13个,其中孟州、汝州、荥阳等9个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试点。各试点单位制定和规范了纠纷仲裁的各项制度和程序,加强了仲裁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仲裁机制。几年来,全省共调处合同纠纷2.9万余起,有效化解了农村矛盾,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保持了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稳定基础上推动流转

a 推动土地流转,有一个基本前提——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

今后,在“分”的层面上,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包括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社会化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合等。

在农户的联合与合作过程中,牵扯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场控

制力差;三是生产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需求不足;四是农业自给率高、商品率较低。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还可以在农户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扩大服务需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户生产+合作社经营”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引进现代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世袭转向职业、由兼业走向专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和现代化的主人。当然,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将为这一转变的到来,打下牢固的基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到来

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们已经有条件和有基础来实现农村的“第二个飞跃”。

第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已经具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约有2.1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其中绝大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在很多农村出现了青壮年“农民荒”的现象。留守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2005年10月,重庆恒河农业科技公司拿出10万元现金入股,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508户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亩250元作价入股,注册成立了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由村委会主任出任公司董事长。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对所属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栽植优质柑橘,聘请有技术和责任心的股东作专职技术员,支付额外报酬。因柑橘要到2009年才挂果,公司就在柑橘园内统一套种青蒿、甘薯和蔬菜。2006年除去管理成本,实现每个股东每亩地有290元红利,略低于出租土地租金,但从长远来看,农户收益要高于出租,周边农户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又有不少农户加入公司。

模式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重庆,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模式五:“股份+合作”

山东省宁阳县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制度创新,土地改革走新路

随着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功能的逐步加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逐步趋于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过去以农户间、业主与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为主向当前的政府和市场引导与自发并重的自主流转转变;二是由过去无偿代耕向按市场规律的有偿流转转变;三是由过去依靠口头协议的不规范流转向签订书面协议的规范流转转变。同时,土地流转进程加快,规模逐年增大。而土地流转的日趋规范所依靠的是制度创新与突破:

——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市场。山东省枣庄市通过给农民发放土地使用产权证、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市场和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农村土地改革的新路子。

枣庄市的具体做法是:给每个承包户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农民以土地使用产权入股加入合作社,使土地的使用产权转移到合作社,合作社以土地使用产权向银行作抵押进行贷款。同时,他们在市、区、镇三级政府设立土地产权交易机构,为土地使用权入股和转让进行评估和提供交易平台。在枣庄,土地开始变成资本,“死地变成了活钱”。徐庄土地合作社用土地使用产权证作抵押,从农信社得到了30万元贷款,用于采购急需的化肥。滕州市滕忻龙珠大枣合作社以土地使用产权证做抵押,从信用社贷款40万元,规划建设一座100吨恒温库,并新上一条大枣加工生产线。

——政府对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为规范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经土地闲置、撂荒现象突出。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说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具备了客观基础。

第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环境业已形成。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民的货币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惟一手段。此时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功能。在城市不能给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就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二是土地权益补偿。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来为放弃土地的农民提供物质补偿,农民不愿意无偿放弃权益。

因此,在现阶段,在土地仅起社会保障功能的时候,用制度保障来替换土地保障,用市民基本生存权益替换土地权益,使进城农民自愿流转、转让土地承包权,就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三,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动力依然强劲。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政府补贴不断增多,有很多农民愿意扩大自己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尤其许多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有着扩大种植规模的强烈愿望。

此外,有些外出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仍然看好经营农业,具有返乡种田的积极性,他们认为此时正是搞土地规模经营的时机。近来,有不少进城农民返乡要回转包出去的土地,自己经营。由此可见,农民已初步具有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动力。

下载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伟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互利共赢

    今年以来,西岔镇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序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互利共赢的总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镇政府对土地流转工......

    商丘市:创新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今年的麦收和秋收不再那么忙碌了,由于全村的土地去年实行了整合和流转,俺家的6.8亩耕地由十一块变成了一块,农忙季节一个人在家就足够了,其余五口人照样在外打工。”近日,虞城......

    肥乡县创新5种土地流转模式

    本报讯(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李运强 佘志娟)河北肥乡县土地流转施行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土地流转运作、种养大户流转土地和政企合作等5种流转模式,截至目......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共5篇)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

    旺苍县创新“四种模式”规范土地流转

    一是整合项目促流转。依托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扶贫连片开发等项目,推进土地连片经营,引导5000户农户以转包等形式流转土地2.9万亩,盘活闲置耕地、荒地8500亩。二是结合产业促流......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

    湖南澧县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湖南澧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一是信托合作模式。农民将承包地交给信托公司,再流转给合作社经营。通过开展土地信托流转试点工作,......

    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

    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 2012年10月10日 10:13 来源:《经济纵横》2012年第6期 作者:刘静暖 于畅 孙亚南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摘要:发展低碳农业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