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时间:2019-05-14 22:0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第一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1、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2、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或制度创新的过程。或者说,农业现代化变迁不只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是通过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调整,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使农民成为一个享有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利益集团。

3、农业技术:是人们根据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和物质设施等,包括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4、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简言之,农业科技进步就是人们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

5、农业科技成果:指对某一农业技术研究课题,通过思考观察、试验研究所取得的,经过鉴定确认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6、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样具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具体是指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推力和市场需求的外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把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由生产部门对科技成果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全过程的结合。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是基础,市场需求是前提,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是手段。它是以科技产品占领市场为目标,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产效益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实行网络化生产经营的技术经济活动。

7、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利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选定推广项目,进行推广试验,选择示范单元进行示范,大面积推广,反馈和改进研究

8、农业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9、农业政策评估:是指根据特定的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以对具体的农业政策做出优劣判断。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实施评估、农业政策结果评估。

10、农业政策调整:指根据政策评估结论,或根据新的认识,对存在的问题

或不能适应情况的政策进行修正或补充。农业政策调整对于克服政策的负效应、优化政策运行、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论述

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主要体现在:①目的、任务不同。②形态不同。③成果和奖励方式不同。

科学和技术也有本质的联系,是密切相连、相互促进的。它们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促进技术不断进步;技术成果的不断创造,为科学发展提供新动力。科学与技术逐渐交融,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线将更加模糊,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

2、农业科技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答:

(一)拓展经济赢利边界,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进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科技进步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可以使固定数量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二是改变资源的组合比例,也就是说.资源投入量不变,由于资源组合比例的改变,使总产量曲线向外推移,单位成本降低。这样就产生两种作用:一是扩展了生产函数的经济边界。二是提高了资源的最优利用率。

(二)替代稀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各种资源间又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种替代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效能,并受到两种资源价格比率的诱导。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如果说农产品产量的持续提高需要技术不断变革的话,那么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则更需要技术的保障。

(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变革

一定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形成的。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将引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五)提高农业的效益

农业生产者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反映在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之中,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因。实质上,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一)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

以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选择地发展劳动节约型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面向2l世纪,确保我国食物安全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优先领域

①高产、优质、高抗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②节水、节肥、节约能源和节省饲料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③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

④农业生物灾害防治。

⑤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

(二)农业技术创新道路

具体涉及:实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相结合。

4、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障碍和政策措施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障碍

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前期的障碍

(1)农业科技成果供方的障碍

(2)农业科技成果需方的障碍

(3)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障碍

2)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发展结合中的障碍

(1)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主体障碍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障碍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1、产业政策

2、中小企业政策

3、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4、财政激励政策

5、鼓励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

5、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趋势和特点。

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趋势:以生命科学新理论、新突破和高新技术为先导,学科高度分化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存,应用与技术开发研究高度综合与集成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交汇和融合,逐步形成农业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科技的一体化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1、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农村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务行业

2、研究领域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领域

3、研究目标着眼于增产、增值、增收

4、研究原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5、研究途径趋向单项与综合、微观与宏观研究并重

6、组织的规模化和社会化

7、研究性质发展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汇

6、中国现代农业的技术需求

答:

一、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出发,农业科技需要为保障中国食物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

(一)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任务更加艰巨

(二)保障食品安全的科技需求迅速扩张

(三)保障农业资源安全的科技需求更加紧迫

(四)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的科技任务相当繁重

二、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必将引领农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将带动传统农业的变革。农业科技必须迎头跟上,拓展现代农业领域,促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四、从农业的多功能性出发,急需通过科技创新促使农业多功能性的潜力发挥

7、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答案:

(一)基本目标和科技思路

1、基本目标:围绕中国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需求,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科技思路:一是由过去注重农业中间生产技术研究,向更加注重农产品产后加工流通等高端技术转变;二是由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向注重研发与转化并重转变;三是由注重农业第一性生产力技术为主,向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相关重大技术统筹部署变;四是由注重科研院校所人力资源利用为主,向产学研企综合人力资源利用转变。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增加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高投入,建立并完善国家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3、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农业科技应用保 障体系

4、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扩大农业科技引进

5、加强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农业测控能力

8、农业的一般特征。

答: 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2.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3.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4.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5.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9、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答:

1、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在一个国家内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两者同时并存。

2、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①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

②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人口素质也难以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也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

③农村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

④农村和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常常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政局和社会动荡。

10、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答: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任何阶级、任何团体的积极性都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农民问题亦然如此。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赋予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使之作为平等主体进入市场交易,按照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需要具有生产和交易的自主决策权,这需要加强各个方面的建设,完善各项法规和制度。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要重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①要逐步废除各种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原有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②在与农民利益有关的交易中,要根据农民意愿,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配置资源。③明确产权,建立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④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1、农业政策实施的意义

答: 1.农业政策的实施是解决农业政策问题的根本性环节;

2.农业政策的实施决定了农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

3.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修正和完善或者废止原政策、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12、国外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答:

一、完善农业立法,将农业保护纳入农业法律体系

二、根据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政策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加快技术转化

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答: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动植物品种或生产方法,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行为,包括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技术进步的全过程。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迫切要求

(一)农业和农民呼唤着科技

1、耕地递减

2、水资源面临危机

3、劳动成本逐渐上升

4、农业资金外流加速

5、农业环境恶化

6、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

(二)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要求科技创新

1、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需要科技创新;

2、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需要科技创新

(三)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1、技术面临的是千家万户

2、农户多种经营要求技术多样化

3、农民采用技术的积极性下降

4、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意识加强

(四)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1、农业技术地域性强

2、农业技术保密性差

3、农业技术成果更新成本低、周期短

4、农业技术采用风险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答: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答:(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四、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五、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答: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第三篇:农业科技一三农政策论文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问题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促进了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结构的市场适应性。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据《国际统计年鉴’96}资料,1993年我国乡村劳均耕地是0.21ha,为亚洲劳均值0.4ha的1/2,不及世界劳均值1.19ha的1/5。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为7.3亩。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为若干块,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实现劳动分工专业化、合理化,而且小规模的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无法有效利用,难于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劳动者的素质看,我国劳动力知识结构偏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因此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35%)尚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70%一80%)。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虽然中国2003年以后在广大农区实行的“减负”政策,尤其是“零税收”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撂荒现象,但一些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有相当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并且认为此次撂荒现象可能具有“长期化”的趋势。另据人民网的数据,有的东部农业县平原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4.4%,丘陵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5.5%,山区地域撂荒比例高达到20%。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巾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人也有限,且不平衡性很大,至于引进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投人还刚起步。沈阳市近年来注意扭转在地方财政投入上重城镇轻农村,重二三产轻一产,重外向经济轻内向经济的“三重三轻”现象,增加了对农村一块的投入,尤其是县(市、区)、乡(镇)的财政支出,很大一块用于农村。但沈阳市本级财政直接用于农村的也不到2%,而且多数属于农村事业费和人头费。中央已经提出,今后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部分重点用于农村。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宏观决策。地方财政支出也要体现这个精神,逐年增加对农村一块的直接投入,并列入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由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实力雄厚的乡(镇)、村,都要注重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农民“三保”(老保、医保、低保)的投入。尤其要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开发投入。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因为现行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需要国家征用后才能出让,实际上是国家垄断了土地市场。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只给少量的年均产值(若干倍)、青苗费、附着物、农民安置等补偿费,平均每亩只有四、五万元钱。也就是说,土地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农民讲“田面”付点钱,“田底”没有付钱。这个话不很确切,但反映了农民的呼声。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四、盘活集体资产 .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索质的提高。总之,可以带动农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往往是奉献者、牺牲者。就拿撤乡并镇、撤村建居(居民委员会)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来说,时常发生平调和流失的问题。

五、加速农村劳力转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目前,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择业观念,劳力流动半径,工业化城市速度,劳力整体素质等问题。象沈阳市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村还有三分之二的务农富余劳力需要转移。乡镇企业原来是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至今乡镇企业容纳的劳力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这就出现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力时有“下岗”回流现象。沈阳市目前有200多万的外地劳力在本市城乡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本地劳力转移受阻。有识之士建议,要对农村劳力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择业的需要。在操作上进行男劳力和女劳力、城镇劳力和农村劳力,有的还包括本地劳力和外地劳力统筹兼顾,一视同仁,发放待业证、就业证,统一进入城乡联网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平等竞争,择优录取,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上下联网、城乡一体的人才、劳务市场。从长远看,要从农村青少年一代抓起,有计划地兴办职校、技校,建立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专门搞好转移培训,使他们不仅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接受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为北部地区培养开发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一代的转移就业问题。要这样做,就得有规划、有阵地、有师资、有投入。有人建议,要把培养农村青少年,列入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设备、阵地的优势,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转移就业作出贡献。

六、解决农业科技供求矛盾的路径选择

(1)农业科技成果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农业科技需求者有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成果的动力,造成科技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科技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成果的使用价格,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无利可图,而过高的收费又会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3l。

(2)农业科技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的目标函数差异很大。作为经济人,前者关注的是发表论文、评职称,并不十分注重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后者追求的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关注的是成果的可行性及其收益的大小和确定性的程度。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可用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率低。

(3)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间存在非合作博弈的动机,供给体制不能顺利运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在上项目、争资金等环节互相竞争、互相压制、重复立项。造成有成果的地方没力量推广,推广人员没好的成果,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如果没有一种使它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机制,这种非合作博弈就没有条件达到均衡。因此,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结合不紧密的局面,除强化农技推广力度外,还应该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做法,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l“。由于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以商品形式让农民和农业企业选择,那些适合农业生产需要、能有效增产和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制这类技术的科技人员也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选题更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研制出更多的转化率高的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起有利于土地有效流转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在政策上、体制上及操作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宣传并引导农民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转变农户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农村中业已形成的土地自发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并完善管理机制,引导其步人健康合法的市场交易轨道。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土地流转要严格按照《农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村土地承包法》进行,在承包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面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迫农户放弃承包权或改变承包合同,不准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准将农户的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 此外要特别注意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费、转让费和租赁费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农村土地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执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合理流转的前提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土地流转的中心任务,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农民为本,则是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

(三)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要培育和发展十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咨询、砰估等服务系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拟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协调土地资源的配置,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组建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土地资产经营公司等。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把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偿交给中心或公司经营,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范化公司运作。

(四)规范农用地流转程序首先,要明确农用地流转必须事先向所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征得同意并报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后再进行流转交易,以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 其次,土地流转双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原土地发包方有权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监督,防止集体土地权益的流失。同时,农用地流转合同还应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产权变更登记,需要公证的,可到政府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以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农用地流转期满,无论是否延期,有关农户都应及时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汇报,以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属农用地的正常管理。基层政府在管理上应简化程序,规范收费,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

(五)制定鼓励措施制定一些鼓励措施,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例如,对有带动效应的经济大户不仅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而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要予以支持;应积极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并尽快建立适应我市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民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尽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让一些在城市有固定住所或有一定收入的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 管清友,王亚峰,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胡亦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与绩效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3,(3). [3] 杨 涛.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J].调研世界,2003,(2)[4] 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

[5] 费广胜,迟爱敏.“供求均衡”:农村科技服务的逻辑起点[J].农村经济,2009(6):104—108.[6] 周玲玲.创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3):21 [7] 朱希刚.试论农业科技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2):3-7 [8]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管理办公室.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Z].2001.

[9] 叶茂林.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马旭晨.现代项目管理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I.

第四篇: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模版)

一、农村经营体制演变过程

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演变过程。这既有强制性变迁过程,也有诱致性变迁因素。1978年以前的变迁是“由分到合”的“强制合作”过程;而改革开放后的转换则是兼顾统分、以市场化为取向。但中国农村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共同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体制”的当代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诞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形式既体现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关联。

一、转换形式

以大致的阶段划分,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短暂的以土地农民私有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催生的合作制、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制以及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家庭经营制(1949-1952)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从新中国成立至农业合作化开始之前的短暂时期,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在土地农民私有的基础上,土地的农民家庭经营与畜牧业、手工业和其它副业的家庭经营相结合的家庭经营制。

(二)合作制(1951-1957)由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催生的合作制经历了互助组的互助合作经营制(1951-1952)、初级社的合作统一经营制(1953-1955)、[2]高级社的集中统一经营制(1955-1956)等三个阶段。

(三)人民公社制(1958-1982)在基本经营制度上,人民公社制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级管理和统一经营。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后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公社统管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动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分配,生产大队负责生产理和部分经济核算,生产小队是一个具体组织生产单位。二是政社合一。人民公社既是生产组织单位,又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它不但负责全社的生产经营,而且还对工、商、学、兵等进行统一管理。三是一大二公。“大”是指公社组织的规模和范围,每个公社有农户5000户左右,经营规模比高级社平均扩大了近30倍。“公”是针对公社的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化以后,以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土地和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高级社时农民保留的自营经济,如自留地、自养牲畜、自营林木等,在公社化高潮时也被废除。

(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1978-现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改革人民公社制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并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不断发展。以粗线条上的视野,从稳定和完善上地承包关系上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经历了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家庭承包经营”的变迁;从完善和发展统一经营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经历了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单一体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多元主体并存发展、相互联合与合作的转变。

概览其变迁历程,结合其时下运行状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第一,在改革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基础上,经“包产到户”的农民分户经营、集体统一核算和分配,到“包干到户”的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直至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经济的经营体制变化集中地体现在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变革。第二,家庭承包经营与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两个层次,家庭经营与统一经营是有机整体。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承包经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平台。即,在家庭经营与统一经营的有机整体中,“分”是“统”的基础,“统”是“分”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谈谈你对你所在区域三农问题的看法 答法1 “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人多,地少,收入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使的三农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国家也花大力气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技的进步,要形成工业与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花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转变农民落后的乡土意识,这才是根本出路。当然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最后,为了国家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为了入世后中国经济及农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三农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顽症,政府和各界纷纷对这个困挠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和社会难题把脉开方,以期能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和发展。我作为一个在农业大学就读的学生,也对这个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这里提出来,希望不要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一、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是往大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以及制造业中心地带转移,而我们的政府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件事就够了:

1、做好送工入城的工作。这主要是征对农村基层政府而言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尽量做好总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动;其次就是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2、城市要做好接受农民工的工作。城市管理者应该在政策、法律、工作条件、就业指导、创业环境以及城管、维权、人文关怀等方面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方便和服务,务必使他们当中尽量多的精英份子能够站住脚,融入城市,即便那些最终返乡的人,也要让他们多一些兴喜少一些失落,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当然,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城市各阶层要作为一个整体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包容,胸怀更宽阔一点,微笑再多一点。时下,正在各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为农民工讨工钱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农业发展要产业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

第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外部环境,诸如建立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由国家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信息网络,让我们的农民少一些因为信息不灵而盲目进行低水平重复性投资所造成的损失(我对这个太有感性认识了);同时,也可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一个贴近农民、服务及时、不断更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总之,市场经济体体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性的政府,而不是直接去参与市场运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远大于其经济效益的行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弹性商品,一旦全部产业化后,农业将很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这种情形在我国由于农业从业者太多,竞争激烈,将显得更为突出;最主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要直接补贴,要将农业补贴作为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经济杠杆来用。

第三、要加强基层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要想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答法2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我对三农问题的几点看法

1、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和土地问题

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虽然说,这三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根本点还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太穷的问题。

农民贫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就是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农民太多和土地太少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方面的存在都是可以用另一个方面的变化去化解的。

2、农民太多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应付生活和生产,农民不能不群起追逐多种经营,在不稳定的农副产品市场中沉浮,不能不背井离乡当农民工,如候鸟一般奔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荒芜了土地,挣到了辛苦钱或者花光了路费而流落街头,拉低了城市的劳动力价值或者成为城市安全的隐患。农村的变化在城乡的差距中化为泡影,在新农村的实现中重新呼唤新农村的梦想。农村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地挑战。

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农民

解决农民也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一是农民少了,农民的耕地就可以大幅度增加,摘悼“小农”的帽子,劳动效益成百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成百倍增加;一是已经不是农民的农民已经在二、三产业中就业,可以取得高收入,问题理顺了,通畅了,就不会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出现了。

三、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与未来: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而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杠杆率?产能去化意味着企业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户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去化意味着居民部门杠杆率将持续下行,减税降费和财政支出提升意味着政府部门杠杆率将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意味着金融部门杠杆率将缓慢上升。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当前蓝图已经铺开,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服务业大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扶贫重教育,提升人力资本。除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跨地区和跨部门流转外,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脱贫。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四、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劳动力、土地配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主要区别有: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计划经济平均主义严重,市场经济注重效率。

计划经济的特点:1.决策和抉择集中于中央一级; 2.计划管理结构金字塔似的; 3.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自上而下地传达指令;4.用物量指标进行经济预算和编制计划;5.货币和价格处于被动地位。

计划经济的优点:1.能够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2.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3.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尤其是通过 有计划的收入分配保证总供求的平衡,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提高;4.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经济,从而稳定社会;5.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计划经济的缺点:1.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2.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3.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4.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市场的功能:

1.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是根据价格信号反映供求缺口而指导企业生产

2.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的功能,这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机制来进行的

3.市场机制是技术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内在推动器,这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进行。4.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应变能力强 5.动力刺激和竞争淘汰压力 市场的缺陷:

1.忽视长期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对经济总量无力调节 2.对于大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显得软弱无力 3.调节具有局限性,自发,滞后。4.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公平竞争 5.市场竞争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问题 6.难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根据二者特点,我国采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方向由计划经济把控,小范围由市场经济填充繁荣。

第五篇: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1.什么叫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发展有什么意义?

农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而确定和落实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系列战略、法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投资和制度化活动。其具有一般政策的基本作用,即对农业科技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并提供激励;也具有一般政策的本质,即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社会资源作权威性分配。意义: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2.农业科技政策的目标及其内容?

农业科技政策的总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题,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加速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具体目标如下:(1、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7-35%,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足 1%,每 6000亩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员,每200万亩草原才有1 名牧业技术人员。(2、2030年,力争在动植物超级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等重点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科技贡献率达70%(3、2050年,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为人口高峰提供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支持和保护农业?

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一个永恒的规律:

1、在农业份额演变的任何阶段,农业始终是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无论经济社会形态怎样,维持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始终要由农业来提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

2、农业份额下降正是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的表现。

3、农业份额虽然下降,但其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

4.试述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基本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2)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3)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增产任务主要分配给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以及非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我省增产任务为46亿斤。(4)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5.简述解放以来我国三农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有哪些创新?

新中国建立时的农村,是贫穷、落后、保守、封闭的农村,在4.09亿的农村人口中,2.64亿人依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剥削。农业的生产状况极为恶劣,连基本的简单生产都难以维持。因此,解放伊始我国的第一项农业国策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其次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合理的土改与过急的合作化。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有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这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 及“三农”政策的演变。从时间序列分析: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其主题依次是土地改革、合作化、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改革与发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间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

6.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应做什么?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引导、调控、激励。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策的职责:

1、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协调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

2、建设农村信息工程,积极进行信息引导;

3、制订切合实际的调整规划,实施可行的规划指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5、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保证有力的政策扶持。如: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农业机械给予经济补贴等。

6、发展农村教育予以有效的教育推动。

7.科技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1)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2)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8.解读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作用:

1、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科技创新提高动植物的生产能力

3、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科学技术使农产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加工,实现农产品不断升值。要求:耕地递减、水资源面临危机、劳动成本逐渐上升、农业资金外流加速、农业环境恶化、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9.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放到统筹城乡的大战略中去谋划,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基本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更加有效地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的力度上,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的方向上,提出了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在推进的动力上,强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推进的着力点上,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的切入点上,加大投入力度,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教育培训新农民、发展农村新产业、突出农产品物流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农村新组织、塑造乡村新风貌、形成政府新职能。

10.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经济逐步向前发展,并最终促成国民经济现代化。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加以补救。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其必要性仅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补救经济生活中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结合家乡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2.农业特点对制定农业政策有哪些启示?

由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密切关系,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其他领域。农业政策本身更关注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的社区发展。农业政策与其它部门经济政策相比也有显著不同,这是由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它部门进行市场竞争;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供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否则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发展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足以证明政策的威力。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农村政策,农民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下载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于广元市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商贸中心的思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历史上就是连接三省的交通枢纽和辐射三省的物资集散中心。独特的......

    2006农业科技三下乡工作汇报

    金川区农牧局 关于2006年农业科技“三下乡” 工作情况的汇报今年以来,我局科技“三下乡”工作始终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含答案)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思考题(满分100分。第1、2题必答;第3——6题,任选一题做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如何认识现代农业?什么是农业现代化?谈谈我国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途径(35分) 答:......

    农业科技与食品安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我国也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研发。但是农业得到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从双汇瘦肉精,到沃尔玛假绿色......

    农业科技与信息

    农业科技与信息 第107 期 青浦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青浦区农业委员会信息办 编 青浦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http://scien.shqp.gov.cn http://agri.shqp.gov.cn E-mai......

    网络营销与策历年部分试题及答案

    《网络营销与策划》题库 单选题 1. 下面不属于网络广告投放形式的是 (D )。 A 电子邮件 B 文字链接 C 视频播放 D 聊天室 2. (C)是指企业选择靠近于现有竞争者或与其重合的市......

    2018年六一儿童节活动策三

    2018年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三) 一.指导思想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是少年儿童最隆重的节日,透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用心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以......

    提升农业科技努力服务三农

    提升农业科技努力服务三农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