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沿河第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沿河第三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领导小组职责:
1.在院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组织对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援助;拟定卫生应急工作措施并组织落 实。
2.负责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系统;适时向卫生厅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并根据卫生厅决定组织实施,在应急响应状态下转为“应急救治指挥部”。
3.负责组建我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的整体救治能力。
4.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和发布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向卫生厅上报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5.负责卫生应急救治工作的资金、物资储备;接受院内外援助。
6.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日常管理工作,督导落实领导小组决定的事项。2.加强与有关部门、有关科室的综合协调与沟通,建立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
3.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相关预案的起草工作。
4.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
5.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汇总、分析,适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应对建议和策略。6.组织对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救治技术的培训、演练。
7.负责救灾、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安全事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处理的组织协调和对重大人员伤亡的紧急医疗救护工作。
8.负责领导小组的会议安排和会议纪要。
9.对我院卫生应急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及时公布我院卫生应急工作信息
第二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职责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职责
1医务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科室。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科室要按照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理情况。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由院领导小组宣布。
重大突发事件请示报告制度:
(一)医院突发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安全/恐怖事件、网络停运事件、重大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大批伤员救治事件。
(二)各部门在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应立即按照市、区有关规定逐级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1、信息科负责网络实时直报传染病疫情。
2、感染管理科负责报告医院感染爆发疫情。
3、保卫科负责报告医院火灾、突发安全/恐怖事件。
4、总微机室负责报告医院网络停运事件。
5、医务科负责报告大批伤员救治、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医院行政总值班负责非行政办公事件突发事件报告,将突发事件报告院长办公室负责人。
7、院长办公室负责医院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并及时向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成员汇报。
(三)医院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按照《突发事件分类标准》议定突发事件类型,Ⅲ级以上突发事件有院长办公室向卫生局等上级部门报告,Ⅰ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6小时内报告相关部门。
(四)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必须及时、准确报告突发事件。如违反此规定人员,将给予一定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将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
赫章县松林坡乡中心小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加强合作、群防群控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报机制,尽早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苗头,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迅速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红色
学校发生的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放射损伤、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达到卫生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橙色
1.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 9
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H7N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以外的学校;
6.因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造成人员死亡;
7.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
8.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0人以上,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20人以上,或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
9.学校实验室保存的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丢失;
10.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11.发生在学校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黄色
1.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2 / 9
或出现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3.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县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4.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发生在学校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6.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7.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99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
8.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9.发生在学校的,经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蓝色
1.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30—99人,无死亡病例; 2.学校发生腺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
/ 9
共卫生事件标准; 3.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4.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5.发生在学校的放射事故,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6.发生在学校的,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黄辅国(校长—全面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副组长:沙毅(代理副校长—分管学校安全工作)
成 员:谢瑞(教导主任—落实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谢扬琴(工会主席—负责环境卫生、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宣传教育预防工作)
沙柳(少先队总辅导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谢珊(办公室负责人—负责信息报告工作)
2.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校长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突发公共卫
/ 9
生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上级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赫章县松林坡乡中心小学 责任报告人:谢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及程序(1)初次报告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乡教育管理中心、县教育局、松林坡乡卫生院、县疾控中心进行初次报告;县教育局接到学校初次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可以直接报告省教育厅。
(2)进程报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应随时将事件发展情况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重大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应每天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直至教育部。
/ 9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3.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
必须报告的信息包括: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报告时间、涉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单位、报告人、联系人及通讯方式;尽可能报告的信息包括:事件初步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等。
(2)进程报告
报告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在进展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现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
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上报。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产生的原因、应急处置的过程、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等。
四、应急处置措施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的应急反应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有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感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及措
/ 9
施: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联系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察工作;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并请求支持和帮助;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以外,还应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外,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
/ 9
息进程报告。
(四)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五、应急保障
学校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增添相关设备,配备所需药品,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尤其是改善厕所、宿舍卫生条件,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洗漱设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学校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
六、善后与恢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
1.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学校和教育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3.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
/ 9
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4.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七、责任追究
对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部门正职及学校有关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部门和学校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第三责任人。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追究学校第一责任人、第二责任人、第三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赫章县松林坡乡中心小学
2017年3月1日
/ 9
第四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宣传材料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
临床症状:
轻型:中毒时间短。
中型:中毒时间稍长,可出现虚脱或昏迷。
重型:发现时间过晚,会很快死亡。
现场急救:
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救助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时行救助:
1、因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略轻,故浮于上层,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如能匍匐行动会更安全。进入室内时严禁携带明火,尤其是开放煤气自杀的情况,室内煤气浓度过高,按响门铃、打开室内电灯产生的电火花均可引起爆炸。
2、进入室内后,应迅速打开所有通风的门窗,如能发现煤气来源并能迅速排出的则应同时控制,如关闭煤气开关等,但绝不可为此耽误时间,因为救人更重要。
3、然后迅速将中毒者背出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解开衣领及腰带以利其呼吸及顺畅。同时呼叫救护车,随时准备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医院抢救。
4、在等待运送车辆的过程中,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为促其清醒可用针刺或指甲掐其人中穴。若其仍无呼吸则需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呼吸。必需注意,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这种人工呼吸的效果远不如医院高压氧仓的治疗。因而对昏迷较深的患者不应立足于就地抢救,而应尽快送往医院,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人工呼吸绝不可停止,以保证大脑的供氧,防止因缺氧造成的脑神经不可逆性坏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宣传材料 地 震 自 救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2.不要回到教室去。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4.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前!不要到阳台上去!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地震时的9条须知
1.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2.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3.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5.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6.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7.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9.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宣传材料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中毒特点
发热,休克,腹泻,恶心与呕吐,腹痛,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周围血管征。
应急措施
催吐:如果服用时间在1~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g加开水200ml溶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
导泻:如果病人服用食物时间较长,一般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ml加水200ml,稀释后一次服下。控制食物中毒关键在预防,搞好饮食卫生,严把“病从口入”关。
家庭急救
1.补充液体,尤其是凉开水或其它透明的液体。
2.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
3.避免制酸剂。
4.先别止泻,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5.毋须催吐。
6.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宣传材料
急性传染病预防
一、消化道传染病
防控措施:
(1)坚持积极防治、综合措施的基本要求。是以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水与食物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2)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战略指导思想。治标,一般是指临时性应急措施,治本措施,则指从根本上解决霍乱问题的永久性措施,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蝇);二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
(3)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
(4)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腹泻病门诊, 及时发现和处理霍乱患者。使当地出现的霍乱病例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和就地处理。
(5)设立有一定代表性的霍乱监测点,有计划地定时、定点、定量地开展对腹泻病人、外环境和食品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反馈信息, 指导防治。
(6)在疫点处理上遵循“早、小、严、实”的原则。
(7)不断完善和强化国境卫生检疫,严防霍乱自国门传入或传出。
二、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5、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6、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7、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
9、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10、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11、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第五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报告撰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书写
为了保证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及时、规范传递与总结,有必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写作进行明确的分类和科学规范。良好的调查报告写作有利于及时明确调查工作的目的,真实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起因,并客观评估各种暴露的危害,科学回顾与总结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及效果,并对有效防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写作是促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和法律证据,也是基层公共卫生业务人员及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开展应急报告写作学习的范式。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类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类型,根据调查事件发展过程、应用目的、所涉及的内容通常分为三大类型:
(一)根据调查事件发展过程分类
根据所调查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调查报告的撰写时间,调查报告分为发生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阶段报告等4类。
1.发生(初次)报告
发生(初次)报告是在事件发生后或到达现场对事件进行初步核实后,根据事件发生情况及初步调查结果所撰写的调查报告。主要针对事件的发生信息来源、发现过程及事件的诊断或特征进行的描述,简要分析对事件性质、事件背景、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的判断等;简要介绍已经掌握的事件相关特征资料,如病例的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简要分析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初步分析事件的原因(可疑因素);简要介绍临床症状和实验室依据和已采取的干预措施等,如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进程报告主要用于动态反映某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进展、干预效果及发展趋势,以及对前期工作的评价和对后期工作的安排或建议,同时也是对初次报告进行的补充和修正。一般地,发生报告应在开展初步调查后的当天完成,进程报告应在开始调查后每隔l~2天完成一份。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和现场控制措施的落实,如果事件趋于逐步稳定,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在现场调查处理的中后期,进程报告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情况相应延长。
3.结案报告
结案报告是在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对整个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包括事件的发现、干预措施、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其结果、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事件发生及调查处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处置或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等。
4.阶段报告
阶段报告是在事件调查处理持续较长时间时,每隔一段时间对调查事件所进行的阶段性总结报告,主要用以对前期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对事件处理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对事件发展趋势及后期工作进行展望。
(二)根据应用目的分类
根据调查报告使用对象和撰写目的的不同,调查报告可以分为行政报告、业务报告、医学论文等。
1.行政报告
行政报告主要是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报告。报告应简明,速度要快,主要介绍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和原因:已经开展的工作和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需要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等。
2.业务报告
业务报告类似于一般结案报告,多为一起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所撰写的全面报告,较之论文该报告相对自由,不受论文格式和篇幅的制约,可根据内容需要对各部分进行较为灵活的安排。
3.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是就整个事件或事件调查处理的某个侧面,严格按照医学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所撰写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写作的格式
主要重点介绍行政报告、业务报告、医学论文类调查报告写作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一)行政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后,应迅速撰写行政调查报告并及时上报有关政府、行政部门。
行政报告提纲包括标题、前言(事件发生的简单经过)、事件概况、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评价、调查结论与趋势分析、下一步建议、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
1.标题
标题是报告的高度概括,包括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有时时间、地点也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其基本格式为什么关于什么的调查报告,关于什么的评价报告等。2.前言
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的简单经过,该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接报与上报情况,本级负责该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组成,并说明这是一项什么样的调查工作。
3.事件概况
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经过,调查处理的经过(主要做了哪些事、工作进行的地点和日期等)、工作的主要结果(少数主要的)、总体评价,调查、采样与检测中获得的各项信息。
4.已采取的措施度效果评价
说明针对该起事件目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对控制事件发展的效果。
5.调查结论与趋势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及措施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分析预测该重大灾害事件的发展趋势。
6.下一步建议与要求
根据调查结论及措施评价,对已采取的措施进行进一步修正或补充,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包括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建议和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7.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
在整个报告的结尾,应写明报告自位的全称,加盖公章,并用汉字写上报告发文的具体时间。
(二)业务报告
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应迅速撰写全面的业务调查总结报告。业务报告提纲包括标题、前言、基本情况、核实诊断(临床特点、临床辅助检查信息)、流行特点(流行强度、三间分布、相关图表),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测、验证(包括分析流行病学的应用、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建议,小结,报告单位和指告日期。
1.前言
主要简述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来源(包括接报与上报情况)、发生的经过,开展本次调查的性质和调查目的,简单描述现场工作的经过(包括听取基层汇报、核实诊断、现场调查内容等,地点和日期)。一般在200字左右。
2.基本情况
简述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人口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机构、平时疾病流行情况或历史上该疾病在该地区流行状况、该地区有关的预防接种情况等。重点说明与事件性质和原因有关的各种本底情况,如虫媒传染病应说明媒介虫种的种群、密度与变化情况。
3.临床特点
主要诊断依据,如果疾病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如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应列出病例定义和分级定义。临床表现,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的分型及其特点。辅助检查,各种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
4.流行特点描述
流行强度,描述事件的总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等,事件的波及范围;描述三间分布,发病的时间多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尤其要用相对数来进行描述;尽可能用图表来表示,以求简单明了。
5.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测与验证
综合临床信息、流行特点,提出病因假设。验证假设,描述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调查结果,以及关联强度、剂量一反应关系等指标;传染来源与相关因素调
查结果的分析,描述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果。综合干预效应等进行病因推断以确定病因,对该事件作出可能的结论判断及排除其它的理由。
6.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过程情况,采取措施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等。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隔离率等。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反过来也是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效果不佳或发生续发病例,应说明原因。需要修正的控制措施,要分开描述已采取的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的防制措施。
7.建议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及措施落实情况、事件的复杂程度,分析预测该事件的可能发展趋势,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包括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建议和尚需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根据该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病因调查和控制实践经验,提出将来靠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
8.小结
如果整个调查控制比较复杂,可将主要情况进行摘要小结。
(三)医学论文类调查报告格式
包括题名、作者及所在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全文字数要求控制在3000~5000字之内,字数不宜过长,一般有1500字就可构成单篇发表。具体参考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科技论文的章、条的划分、编号和排列均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
三、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调查报告撰写要有时效性与针对性、真实性与科学性、实用性与创造性、思想性和流畅性。
(一)时效性与针对性
调查报告所要反映的内容,多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及时开展深入调查和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求讲究报告时限和程序。
(二)真实性与科学性
客观真实是调查报告的基础,真实性是调查报告的生命。调查报告的全部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客观事实去认识和说明调查事件的过程。调查报告必须以调查所得到的客观资料为依
据,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性是指调查报告在方法论的特点、论述的内容上要具有科学可信性。写作中一切要遵循科学原理,符合客观实际,一切要讲究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所用的调查方法必须符合科学要求,不能凭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地取舍素材或得出结论,必须根据足够的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作为立论基础。在业务报告或医学论文中尽量采用科学的专门术语。
(三)实用性与创造性
所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社会、对学科有存在价值和推进的作用。特别是应对当前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面上或全局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创造性被认为是论文的生命、灵魂,也是水平的标志。它要求文章所提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有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四)思想性与流畅性
通过调查报告的思想性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觉悟和自我保护能力。调查报告应注意审核和修改,注意主题突出、文字精练、笔调明快,用词准确,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语言。
总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报告的写作形式多样,在实际工作中不同职能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形式,规范、及时地报告、传递信息。不足之处望你能理解,谢谢!